【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寅二、(宣说轮涅无二之理):

 

涅槃之实际,即为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涅槃的真实边际就是世间的真实边际,如是二者的边际没有毫厘差别。

“涅槃之实际”,即涅槃的实相。涅槃的究竟实相就是世间的实相;反过来说,世间的究竟实相就是涅槃的实际。两者没有毫厘的差别。因此,从实相上讲,现在所见所闻的一切万法实际上就是涅槃。比如,有眼翳者看见的黄色海螺实际上就是白色的海螺。再比如,国王的太子变成了乞丐,后来太子当了国王,国王就是原来的乞丐。同样,凡夫人所见的一切现象的本体就是涅槃——究竟清净之实相。《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记载了一则公案:“舍利子见此佛刹为不清净,而具髻梵天见为清净,彼二辩论时,佛陀示现此刹均现清净,使皆见之, 佛即言:‘吾刹恒时如此清净,然汝等未见矣。’”可见,万法本来是清净的,只不过以分别念染污故无法通达,轮回和涅槃也没有丝毫差别, 只是被习气障住的缘故不能认识。从显宗的观点来讲,世间本来是离一切戏论的。从密宗的观点来讲,世间与五佛、五佛母无有任何差别,有些窍诀书说:五毒的本体就是五种清净智慧。

 

这个颂词的意义进一步深入就和密宗的轮涅无二、等净无二的教言很接近。因此,密宗的见解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有说明,只不过是以比较隐含的方式说明的。大家应该明白,其实显宗和密宗在究竟的观点上是互相圆融的,无有任何矛盾。

 

在解释完这个颂词之后,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唱起了证悟缘起空性的金刚道歌:“诶玛啊拉拉!稀有精彩心甚喜!现有悉皆为空无,却生轮涅种种相。因空性故其边际,始终了然不可得。有无现空平等性,文殊金刚阿字形,自龙猛王喉间传,融入我心之当下,颂出无现水月咒:嗡耶达玛黑德抓巴瓦黑顿得堪达塔噶多哈亚挖达, 得堪杂哟讷若达诶望巴德玛哈夏玛呢耶索哈。空无法性自性故,诸现悉皆为缘起。以缘起故无欺惑,称为缘起胜三宝。以此胜见谛实语, 则可吞没虚空界,且愿龙猛文殊尊,恒常生起欢喜心。”

 

我想,在座的道友闻思了《中观根本慧论》以后应该会生起一些前所未有的境界,这正是令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生欢喜的根本因。一般来说,想通过闻思中观在相续中生起一些空性的境界并不容易,一定要辅以信心祈祷才能获得。所以,对中观有信心的道友在闻思的过程中应该再再祈祷传承上师,这样自相续中才能真实生起缘起空性的见解。

这两个颂词已经宣说了轮涅无二的道理, 这在《定解宝灯论》中是以窍诀的方式宣说的。

 

缘起空性的确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的精华。多识活佛也这样说:在佛陀所说的道理当中,精华中的醍醐就是缘起空性法门。我们现在能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是极难得的,因为对它生起少许的信心或合理的怀疑都能断除轮回的根本。虽然善恶因果唯有佛陀的佛眼才能照见,但通过教证以及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可以知道,听一堂课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听课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稀有,各大院校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听课,但能听闻《中观根本慧论》却需要多生累劫积累资粮,没有资粮根本听不到中观法门,即使听到了能理解也非常困难。末法时代,一般的凡夫人修学佛法很难没有身体的疾病、内心的恶分别念等重重违缘,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大家应当对有机会听闻此法门感到无比幸运。

 

丑二、(成立无记见不合理)分二:一、宣说无记见;二、破斥无记见。

 

寅一、(宣说无记见):

 

灭后有无等,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未来过去世。

 

如来灭度后有无等四边,世间是有无等四边,世间是常无常等四边,以及身体与寿命是一体还是异体,这些见分别依涅槃、未来世和过去世而安立。

颂词中讲到的十四种无记法,前文已多次提及过。在释迦牟尼佛尚未出世的时候,印度等地有许多外道,这些外道所持的见解不离常断二见,广分则有六十二种或三百六十种之多【15】。外道论师始终耽著器情世间是有边、无边…… 如来出世以后,外道即以十四种法问于佛陀。

 

【15】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介绍了五种具代表性的外道。

 

佛陀彻底了达一切众生的根基,知道不论作何种回答外道都会落入戏论,所以默而不答,以佛陀未作回答故称为十四种无记法。

 

十四种无记见是:如来灭度以后是有、无、有无二俱还是二者皆非;世间是有边、无边、有无二俱还是二者皆非;世间是常、无常、常无常二俱还是二者皆非;身体和生命是一体还是异体【16】。如来灭后的四种见是依涅槃生起的; 世间是有边无边等四种见是依于未来世生起的;器情世间是常无常等四种见是依于过去世而提出的。

 

【16】本颂词虽未提及身体和生命是一是异,但从下文来看也隐含地宣说了这两种边见。

 

其实,从诸法的本体而言,十四种见都不成立,因为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如果在空性中可以成立这些边戏,那么石女的儿子也可以说是有边、是无边……但这根本不可能成立。所以下面龙猛菩萨站在空性的角度对这些边执见一一予以遮破。

 

寅二、(破斥无记见)分二:一、破前八无记见;二、破后六无记见。

 

卯一、(破前八无记见):

 

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哪里存在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呢?

 

表面上看这一颂只遮破了四边,但实际上已遮破了十四无记中的八种见,一是依靠涅槃而提出的四种见,即如来涅槃以后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一是依靠未来而提出的四种见,即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都无法成立。既然释迦牟尼佛的本体不成立,那么佛灭度以后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怎么会成立呢? 既然世间的本体不成立,那么世间是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怎么会成立呢? 这八种边都不成立。

 

卯二、(破后六无记见):

 

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哪里有一体异体?哪里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这里破十四种无记中的后六种见。和前面的推理方式一样,一切法空性的缘故,怎么会有身体和生命的一体异体呢?又怎么会有器情世界的常、无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呢?这六种见根本不可能成立,就像石女的儿子不存在,则不会有他的相貌端严、身材魁梧一样, 因为差别事不成立,差别法也根本不可能成立。

 

辛三、(遣除他宗所说之过):

 

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在真实的胜义中,一切万法了不可得,寂灭一切戏论,没有人,也没有处所,佛陀也从未宣说一句法。

 

对方提出,既然涅槃等法都是空性,那么佛陀为众生获得涅槃而宣说这么多法门难道都成了毫无意义?

 

对此破曰:在名言中,我们也承认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在印度各大圣地转了三大法轮, 宣说了无量法门,摄受度化了无量众生。这是事实,在佛教历史上也有记载。但这只是众生面前的显现而已,既然胜义中一切万法丝毫不可得、完全寂灭了有无是非等一切戏论,所以也就没有人,没有处所,也没有佛陀所说的法。

 

就像梦中,首先遇到危险,之后有人来帮助你,最后自己从恐怖中获得解脱,这些在梦中都存在。但醒后会知道,梦里的危险与解脱都不存在。同样,众生首先在轮回中感受怖畏,后来依靠佛陀的教言获得了解脱,这一切也都是幻象,实际并不存在。所以,在胜义中没有人,没有法,释迦牟尼佛也没说过法。《圣者如来秘密经》云:“寂慧,自如来成道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夜,及至无诸取受而获得涅槃之夜, 如来未曾说一句法,未来亦不说。”这个教证在《显句论》、《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都引用过。

 

虽然名言中有佛陀的教言、说法的善知识以及听法者,如颂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但从胜义的角度而言,一切万法了不可得,

《入菩萨行论》云:“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己二、(以教证总结):

 

《金刚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 ‘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云:“本无涅槃法,佛说诸涅槃,如虚空作结,虚空自解开。”

 

《梵天王所问经》云:“实无有涅槃,如来说涅槃,如虚空自结,如虚空自解。”“梵王白佛言:‘若有分别众生欲得一切法有起有灭者,佛于其人亦不出世。若于涅槃起分别相言是有体者,然彼众生决定不能出于生死。世尊,涅槃者,其义云何?一切相皆寂灭,是为涅槃。一切所作皆已谢,是为涅槃。世尊,愚痴众生于佛法中虽得出家,而堕外道见中求涅槃体, 如于麻中求油,指手言得,何异乳中求觅生酥? 若于一切法毕竟寂灭中求涅槃者,乃至是邪慢外道中声闻,非佛法中声闻。若是正见成就行者,不作一法有起有灭,亦不欲得证获一法, 亦不见圣谛理。’”

《摩诃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涅槃者,如幻如梦,如影如焰,如镜中像,如水中月,如乾闼婆城。’”

 

《中观根本慧论·观涅槃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涅槃之实际, 即为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原译: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因为,涅槃的真实边际、实相或者法性,即为轮回世间的真实边际。在二者法性为一体当中,哪怕一丝一毫的差别,也不可能存在一分一厘。

 

因此,在观察究竟实相的智慧量面前,真实边际的自性,是远离生、住、灭三者的平等性。轮回与涅槃的一切现分,都是本来无别、远离盈亏破立的。舍弃轮回的如来不可能存在, 因为(其二者)本为平等之性的缘故。

 

故而,包括如来的事业、众生的边际、有寂的始末以及正量等诸法,都是始终了不可得 的。在了不可得的平等性界中,轮涅所摄的一 切万法本自圆满。

 

胜乘大圆满深妙之见,以圣者龙树菩萨的正理之王,使觉性力明灯之璀璨光芒,在我心 中熠熠生辉,驱散怀疑幽暗的甚深定解油然而 生。(我不由自主地高声)吟唱道:

 

“诶玛啊拉拉!稀有精彩心甚喜!现有悉皆为空无,却生轮涅种种相。因空性故其边际,始终了然不可得。有无现空平等性,文殊金刚啊( )字形, 自龙猛王喉间传,融入我心之当下,诵出无现水月咒:

 

嗡耶达玛黑德抓巴瓦黑顿得堪达塔噶多哈

亚挖达,得堪杂哟讷若达诶望巴德玛哈夏玛呢耶索哈。

 

空无法性自性故,诸现悉皆为缘起。以缘起故无欺惑,称为缘起胜三宝。以此胜见谛实语,则可吞没虚空界,且愿龙猛文殊尊,恒常生起欢喜心。”

 

癸二(成立破无记之见)分二:一、认知所破之见;二、陈述此见非理之因。

 

子一、认知所破之见:

 

灭后有无等, 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 未来过去世。

 

在如来获得涅槃或者涅槃之后,究竟是有生、无生、二者兼具还是二者皆无四种见解; 以及世间界的边际,究竟是有、无、二者兼具还是二者皆无四种见解;再加上器情世间究竟是恒常、无常、二者兼具还是二者皆无四种见解;最后还有身体、寿命究竟为一体还是异体两种见解,共计为十四种无记。

 

首先,关于如来边际有无等四种见解,是依靠涅槃而安立的;其次,关于世间边际有无等四种见解,是依靠后际[未来]而安立的;第三, 关于世间常有与无常等四种见解,是依靠前际[过去]而安立的。

 

子二、陈述此见非理之因:

 

一切法空故, 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 非有非无边?

 

因为一切万法的四边戏论都为空性,所以作为特法的我以及世间后际(的存在与否,涅槃之后的)有生无生的有边又怎么会存在呢? 无边又怎么会存在呢?有边无边二者兼备的亦有亦无边又怎么会存在呢?有边无边二者皆非的非有非无边又怎么会存在呢?

 

何者为一异, 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还有,包括)身体与寿命的本体为一体的情形又怎么会存在呢?二者本体为异体他性的情形又怎么会存在呢?我以及世间前际存在的恒常又怎么会存在呢?无常又怎么会存在呢?

 

有无二边兼具的亦常亦无常又怎么会存在呢? 有无二边皆非的非常非无常又怎么会存在呢? 差别事不成立,则差别法也不应该成立。因此, 十四种无记也不应该存在。

 

辛三、驳斥说法无义之过:

 

诸法不可得, 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 佛亦无所说。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涅槃的自性不存在, 那么大悲佛陀所做的,为众生宣讲涅槃大义的开演彰显妙法之事就成了毫无意义。

 

胜义涅槃既可以说是寂灭戏论法相,且寂灭自性的;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可言传,所以寂灭诸戏,因为不可思议,所以寂灭;也可以说是因为烦恼无生,所以寂灭,因为无有产生, 所以寂灭;也可以说是因为舍离烦恼,所以寂灭诸戏,因为舍离所有习气,所以寂灭;也可以说是因为所知不可得,所以寂灭诸戏,因为能知不可得,所以寂灭。

因此,包括《圣者如来秘密经》中所说的“寂慧,自如来成道现前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夜, 及至无诸取受而获得涅槃之夜,如来未曾说一句法,未来亦不说”等教证,也表明了同一观点。

 

因为诸法(的自性),也就是涅槃的自性, 所以说法者、所说之法以及说法之境等,都是了不可得而寂灭的,包括能得之戏论也一并寂灭。因为无有能取所取二者,所以平等一味,自性寂灭。

 

出有坏佛陀是寂灭诸边的,因为寂灭的本体不可住,所以驻留之时的执相之缘也彻底寂灭、了不可得。因此,佛陀没有在任何时刻、任何处所,向任何一位补特伽罗宣说过一句染净[78]之法。

 

至于下面所说的 “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是从世俗名言的角度而言的。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五观涅槃品释终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二、(破非二者能立):

 

若非有非无,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以何而分别?

 

如果非有实非无实是涅槃,那此非有非无的涅槃依靠什么而分别呢?

上一颂遮破非有非无的涅槃本体,这一颂遮破这种涅槃的能立,也就是说现证这种涅槃的补特伽罗或有境智慧不存在。

 

针对对方所执著的涅槃是既非有实,也非无实的自性,中观宗问:这种“非有非无”的法性,究竟是由哪位补特伽罗来明了、证知呢? 颂词中的“分别”,按藏文版本来看,译为“现前”似乎更好理解。《显句论》说,“现前”就是了知、认识、证悟的意思。如果涅槃是非有实非无实,那么证悟非有非无的涅槃者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那就说明连人我还没有打破。如果不存在,那么谁来证悟这种非有非无的涅槃呢?如果对方仍然认为证悟涅槃者存在,那请问:他是以什么方式来了知涅槃的? 是用心识来了知还是用智慧来了知?如果说是用心识来了知,那这种了知不可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心识是执著相的,而涅槃是无相的,有境和境不统一,所以根本不可能了知。假如以分别心真的能了知涅槃,那也只能说明这种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因为凡夫人的心不可能超越戏论,所以无法了知无戏论的涅槃。如果是用智慧来了知也不合理,因为智慧的对境是无生空性,而非有非无的“涅槃”却是两种成实法的和合,所以智慧不可能了知这样的涅槃。这是根据《显句论》的推理方式作的抉择。

 

癸二、(破所依之佛陀四边)分二:一、破佛陀之四边;二、以此所成立之义。

 

子一、(破佛陀之四边)分二:一、破佛陀已灭度之四边;二、破佛陀住世之四边。

 

丑一、(破佛陀已灭度之四边):

 

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如来灭度以后,不能说有实与无实,也不能说有无二俱和非有非无。

从名言的角度来讲,涅槃和佛陀之间有能依所依的关系:所依是佛陀,能依是佛陀所证悟的涅槃。前面遮破了能依涅槃的四边,这里遮破所依佛陀的四边。首先破佛灭度以后的四边。

 

在名言中,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通过修行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成佛后三转法轮,之后在拘尸那城熙连河旁边两棵娑罗树之间示现涅槃。涅槃的情景在《西藏古代佛教史》等很多历史书中都记载得很清楚。1990 年法王去印度的时候也朝拜了佛陀涅槃的圣地,那里有锡金的施主造的一尊释迦牟尼佛的涅槃像。当时可能是下午六七点钟,太阳已接近了西山,上师流着眼泪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带来了如是的快乐,最终也显示了涅槃……”

 

那佛陀灭度以后到底存不存在呢?佛灭度以后,不是有实也不是无实,不是有实与无实二俱也不是非有非无双非,而是离一切戏论的。

 

丑二、(破佛陀住世之四边):

 

如来现在时,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如来住世时不能说有实与无实,也不能说有无二俱与非有非无。

 

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鹿野苑、灵鹫山、广严城等地转了显宗法轮,在米积塔等处转了密乘法轮,所以应该说释迦牟尼佛在住世期间存在。

 

破曰:涅槃离开一切戏论的缘故,不能说住世者释迦牟尼佛以有实、无实、有无兼具或非有非无的方式存在。当然,如果在名言中也否认佛陀来过这个世界,那就是对历史的践踏, 有智慧的人都不会这样说。但是在讲到胜义时, 完全可以说住世的佛陀也是离开四边的。

 

子二、(以此所成立之义)分二:一、成立轮涅无二;二、成立无记见不合理。

 

丑一、(成立轮涅无二)分二:一、宣说轮涅无二;二、宣说轮涅无二之理。

 

寅一、(宣说轮涅无二):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与世间没有少许分别,世间与涅槃也没有少许分别。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涅槃和世间无二无别。《观如来品》云:“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如来与世间平等,所以如来所证的涅槃也与世间完全平等,没有少许差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反过来讲,世间也和寂灭涅槃没有少许差别。

 

佛经云:“诸比丘,生老死之轮回无始无终。”意思是轮回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虽然在未经观察的时候,一切众生都有生死流转;但在胜义中,轮回没有前际也没有后际,其本体是离一切戏论的,和涅槃没有少许差别。《定解宝灯论》云:“轮回以及涅槃法,其实无有贤与劣,证悟等性无贤劣,即是善妙之定解。”

 

曾经有道友问:“心最初是怎么产生的?”我回答说:“就像虚空中忽然显现的云雾一样……”很多大乘经论中都说,非理作意等虚妄分别心是忽然显现的客尘法,就像天空中忽然出现的乌云一样。这些教言的意义很深,大家应该认真思维。按因明的观点,心无始以来就存在,《量理宝藏论》云:“心不观待他因故,依因前际无始成。”意思是,刚刚生起的心(有法),是以近取因的前心作为前提(立宗),除自

己前面的同类以外不观待他因之故(因),如同现在的识(比喻)。也就是说,以同类因的推理方式来观察能证实心的前际无始。

 

大家在轮回中流转了这么久,值遇佛法时应当珍惜修行的时间。昨天有一位老喇嘛,中午还跟大家一起吃饭,下午一点半的念经他也参加了,念经以后他还超度了一些死人,超度以后他就回家在床上显示圆寂了。当然,以这种方式圆寂还是很快乐的,没有什么痛苦。但他先给别人超度,不久自己又成了超度的对象,这充分说明了无常的道理。华智仁波切说过:超度别人的人过一会就可能会成为被超度者。所以, 大家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了无常,这非常重要。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子二、遮破能立:

 

若非有非无, 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 以何而分别?

 

如果认为涅槃是既非有实,也非无实的自性。那么请问,这种“非有非无”的法性,究竟是由哪位补特伽罗来明了或者现证的呢?能够证悟像这样的非有非无法的成就者究竟是否存在呢?

 

如果回答说存在,则在获得无余涅槃之际, 也应该存在人我了,对此结论,我们不可能承认,因为即使是对方,也不可能承认近取相续中断的情形。

 

如果对方提出:证悟者虽然住于轮回,但仍然能了知涅槃。

 

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出诘问:(这种所谓涅槃,)究竟是以心识而了知的,还是以智慧而了知的呢?

 

首先,如果答案是前者则不合理。因为涅槃是没有法相的法,而心识却是具备法相的法, 以具备法相的心识,绝不可能了知不具法相的涅槃。

 

其次,如果回答说,是以智慧来了知的。则因为(智慧是)缘无生空性的缘故,又怎么能缘自性成立的此二者呢?(绝不可能成立。) 因为智慧是超离一切戏论本性的。

 

所以,无论是以心识,还是以智慧,都不可能了知非有非无的法。这样一来,非有非无的法也就无法立足了。

 

壬二、破除证悟者之涅槃: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如同涅槃不存在有实、无实、有实无实二者兼具以及非有非无四种分别一样,证悟涅槃的如来也不存在以上分别,下面详细阐述:

 

在如来示现涅槃[灭度]之后,既不能说是有实,同样也不能说是无实、有无二者兼具以及非有非无。正如前面已经论述过的一样,正当显现之时,(涅槃)也是自性寂灭的法。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不仅如此,在如来住世之时,因为无有能取所取的自性,所以不能说是有实;同样,因为无有所破的缘故,所以也不能说是无实;又因为(有实无实二者)互相抵触,所以更不能说是有无二者兼具以及非有非无。

 

如果对方提出:为什么不能说是有实等等呢?

 

在《观如来品》中已经宣讲过:“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涅槃等法也同样如此。

 

壬三(宣说以此成立之义)分二:一、成立有寂等性;二、成立破无记之见。

 

癸一、成立有寂等性: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在正理智慧面前,涅槃自性成立的观点虽然已经被破除,但轮回世间是不可能与涅槃之间存在少许分别差异的;同样,涅槃也不可能与轮回世间存在少许分别差异。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二、(以互相依靠而破):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依,是二从依生。

 

如果说有实无实和合为涅槃,那么涅槃也就并非无依而有了,因为有实无实都是依靠他缘而生的。

 

涅槃本来是不依靠因缘的,但依对方的观点来看,既然涅槃是有实法与无实法合二为一的本体,那涅槃也成了依靠他缘而生了。因为涅槃上的有实法——涅槃本体的智慧,要观待遣除了业和烦恼的无实灭法才能安立;涅槃上的无实法——遣除了业和烦恼的无遮部分,也要观待涅槃本体的智慧才能安立。既然组成涅槃的有实法与无实法都要互相观待,那涅槃怎么不是缘起法呢?

 

《中观庄严论释》说有两种无实法,一种是不观待他缘的无实法,如石女的儿子、兔角、龟毛,这在名言中也不存在;还有一种是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比如遣除了瓶子存在后的无瓶,遣除了柱子存在后的无柱,这在名言中存在。这两种无实法都是分别念的假立。比如, 无柱、无瓶实际上就是在分别心前遣除了柱子瓶子的无实;石女的儿子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石女和一个孩童,再将二者结合起来

——孩童就是石女的儿子,但这只是假想而已, 在外境上并不存在真实的本体。

 

丑三、(以成有为法而破):

 

有无共合成,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

 

有无共俱和合而成的法怎么能成为涅槃呢?涅槃是无为法,而有无兼具之法是有为法。

 

对方认为涅槃是有实法与无实法和合而成之法。但中观宗认为涅槃并不是有无和合之法, 如果这就是涅槃,那涅槃就成了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涅槃本来是无为法,而有实与无实都属于有为法,既然有实与无实都是有为法, 那么二者和合之法也就成了有为法。

有部宗认为无为法——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都是有实法,其中的抉择灭就是灭谛涅槃;而经部宗则认为无为法涅槃是无实法。不管他们讲的无为法是有实法还是无实法,实际上仍属于有为法。而中观宗所谓的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更不是有实无实综合的法,而是远离有无是非的戏论、超越一切言思的大无为法。

 

法王如意宝引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这样讲过:所谓涅槃如虚空只是一种比喻,因为涅槃远离一切戏论,而虚空只是指无有阻碍的空间,它并未离开戏论。如果涅槃就是虚空,那所有知道虚空的人都证悟涅槃了。

 

以前学《俱舍论》的时候我提过,俱舍和因明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与中观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概念不完全相同。虽然我们有时候说有实法和有为法相同,无实法和无为法相同,但详细分析时还是有一些差别:从因明的角度讲,有实法就是指能起功用的法,无实法就是指不能起功用的法。而中观宗认为,有实法是实有、有自性的法,无实法是指遮破有实的部分。

 

上面这些道理,希望大家能够结合俱舍、因明、中观来分析。

 

丑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有无二事共,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如明暗不俱。

 

有实与无实二者共住,这怎么会是涅槃呢?因为这二者不可能同处,就如明与暗不能同时具足一样。

 

对方认为:虽然涅槃不是有实法与无实法, 但涅槃却以有实无实二者的自性而存在。比如存在的瓶子是有实法,瓶子上不存在氆氇是无实法,二者都在瓶子上存在。

 

中观宗破曰:这只是一种遣余【14】,实际上并不成立。这种有无同体不要说在中观的胜义理证前,就是在因明理论前也不成立,因为在外境的瓶子上并没有真实的有无同体,只是以分别心耽著瓶子的有实与无实法同体而已。以中观的理论来分析时,有实法与无实法各有自性, 二者完全相违,如果承认瓶子的有实与无实法同体,那么光明与黑暗、火和水也都可以同体存在了,但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同样,有无同体的涅槃也无法成立。

 

【14】遣余是因明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依靠它可以把一个物体分成很多反体,也可以把很多法归纳为一。比如,依靠遣余可以将柱子分出“所作”、“无常”等不同反体,也可将“怀兔”、“凉光”等名词都归纳为月亮。

 

子三、(破有实无实非二者成立)分二:一、破非二者本体;二、破非二者能立。

 

丑一、(破非二者本体):

 

分别非有无,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非有非无成。

 

分别非有实非无实是涅槃也不合理。因为只有有实无实成立,非有非无才能成立。

 

对方认为涅槃是既非有实也非无实。对此破斥,如果所破的有实法和无实法成立,那么非有非无也可以成立,但有实法和无实法都如石女儿一样不成立,既然如此,那破除所破之后的本体是不是涅槃呢?谁也不会承认。其实非有实非无实只是分别念前假立的一种总相, 虽然我们觉得好像有这种非有非无,但实际上其本体并不成立。《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倘若所破法无实以及有实二者成立,则遮破有实无实二者的非有非无法也可以成立。但是,前面已经反复地论证过,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如此,遮破其二者的特法——非有非无也不应该成立。所以,非有非无的所谓涅槃也就不会存在了。”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依, 是二从依生。

 

(原译: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涅槃非无受,是二从受生。)

 

如果承许涅槃,是有实无实二者兼具的法,则涅槃不可能不依靠有实无实法而存在。因为依靠有实法,才能成立无实法;也因为依靠无实法,才能成立有实法。既然有实无实二者都是互相依靠的,所以(有实无实二者兼具的法) 必然是缘起法。

 

有无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 有无是有为。

 

由此可知,有实无实二者兼具的法又怎么能是涅槃呢?绝不可能。因为涅槃是超离于有实无实二者的无为法,而依靠有实法产生,以及依靠无实法假立的二者兼具之法,则属于有为法的范畴。这样承许,还有相违的有实无实法二者位于同体的过失。

 

因缘聚合而产生的法是有实法,无实法也是依靠有实法而成立的。在圣教中也承许:以生之缘而有老死。所以,有实无实二者是自因而生的法,并非不是由因缘而产生的法。

 

此刻所说的有为法及无为法的概念,并不是按照“有为法是瓶子等有实法,无为法是虚空等无实法”的说法来界定的。以内在含义来衡量,则可解释为:一切缘起之法以因缘而安立为有为法;无有自性、寂灭四边的法,则以因缘之无为分而安立为无为法。

 

所以,在颂词只说了“有无是有为”的说法,而并没有说“有无是有实”。如果此处的有实法与有为法为同一概念,而无为法与无实法也是内涵相同,这样就与前面“若涅槃是无, 云何不依有?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一偈, 以及后面的“有无二事共,云何是涅槃?是二不同处,如明暗不俱”一偈所阐释的观点背道而驰了。

 

所谓“有实”的名称,包含两种内涵,一种是指中观所指的总所知;另一者,是指与有实无实相对的“有实”,如同“法”的名称等等一样。因此,在不同的时候能善加辨析,是十分重要的。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 如明暗不俱。

 

如果对方提出:虽然涅槃不是有实法与无实法,但涅槃却以有实无实二者的自性而存在。

 

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怎么可能共同存在于涅槃之上呢?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是不可能位于同处的,因为其二者互绝相违77的缘故。如同光明与黑暗不会在同一地点相汇一样。

 

【77】 互绝相违:相违之一种。彼此互相排除,不能同一者。如柱与瓶,常与无常。

 

因为在有实法瓶子之上,氆氇的无实是假立的。因此,以本性而存在的两种法,在其中一者存在的地方,绝不会有另一者的容身之地。

 

三(破承许二者皆非)分二:一、遮破本体;二、遮破能立。子一、遮破本体:

 

分别非有无, 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 非有非无成。

 

(此偈颂与下一偈颂的藏文版本,与鸠摩罗什的译本顺序颠倒,故按照藏文次第进行了调换。)

 

如果将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的第三种成实法诠释为涅槃。(则可以作如下分析:)

 

倘若所破法无实以及有实二者成立,则遮破有实无实二者的非有非无法也可以成立。但是,前面已经反复地论证过,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如此,遮破其二者的特法——非有非无也不应该成立。所以,非有非无的所谓涅槃也就不会存在了。

 

即使在分别念面前,遣除所破(的总相),也不能以本体而存在。既然实相是没有任何所破的,那么遮破所破的二破皆俱[二者皆非]法也不可能以本体而成立。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1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三、(断除无涅槃之过):

 

来去轮回法,乃假立缘起;

非假立缘起,是名为涅槃。

 

三有轮回的来去之法乃是假立法或者缘起之法;而非假立非缘起之法才名为涅槃。

 

对方提出:如果把有实与无实的涅槃都否定了,那中观宗难道不承认涅槃吗?不承认涅槃还是佛教徒吗?中观宗回答:在胜义中涅槃的自性不成立,而在名言中非假立非缘起之法称为涅槃。所以我宗并没有你们所说的过失。

 

“来去轮回法,乃假立缘起;”补特伽罗从他方来此处投生叫做来,从此地去往他方受生叫做去。有情依靠五蕴在六道中来来去去、辗转受生就构成了轮回。五蕴的来去等轮回法是假立、缘起的:就像长短、东西、有无等法互相观待而假立一样,五蕴的来去是观待假立的;

 

五蕴以业惑为因,相续不断形成来去的流转, 所以是缘起的。

 

“非假立缘起,是名为涅槃。”大乘中观宗的涅槃与小乘宗的实有涅槃不同,按果仁巴大师的注释,在中观宗看来小乘宗的涅槃仍然是假立、缘起的,而中观宗的涅槃——实相真如法性,既不是依缘假立之法,也不是以缘而生之法,而是远离边戏之法,所以才是真正的涅槃。在名言中我们没有否认这样的涅槃,所以并不存在无有涅槃的过失,也不会成为非佛教徒。

 

丑四、(摄义):

 

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

 

正如佛经中所说:想寻求出离者必须断除有、非有之见。由此可知涅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这一颂讲有实与无实的涅槃都不合理,因为这与佛经所讲的道理直接相违。有部宗认为,业和烦恼断灭后,令烦恼再也不能生起的有实法就是涅槃,它就像挡住洪水的水坝一样。经部宗认为,通过智慧抉择,断除业和烦恼后的无实灭法就是涅槃。但这些说法都不合理,佛经云:“诸比丘,何人欲以有实无实法,于三有中寻得出离,此人实乃愚蠢之至也。”“或有人以有求出有,或有人不以有求出有,是皆不然。”

“以生灭相求出离不然(生指有实法,灭指无实法)。” 所以,想从轮回中寻求出离获得解脱者却仍执著有实或无实的涅槃则非常愚痴。为什么呢? 因为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月称论师说:如果涅槃的本体是有实法或者无实法, 那么对于以有实或无实寻求出离的人,佛经就不应呵斥为大愚者,而应赞为大智者。

 

子二、(破有实无实二者成立)分四:一、以相违解脱而破;二、以互相依靠而破;三、以成有为法而破;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丑一、(以相违解脱而破):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是事则不然。

 

如果说有实无实二者兼具是涅槃的本体, 那么一切有无兼具的法都成了解脱,但这是不合理的。

 

对方认为:现前涅槃的时候,涅槃的智慧本体是有实法,而灭除烦恼的灭法是无实法, 所以涅槃是有实无实兼具的法。

 

《显句论》运用是非相同之类推因对这个观点进行了破斥:如果涅槃是有无二俱的,那么一切有无二俱的法都成了解脱。比如第一刹那的柱子在第二刹那的柱子上没有,这是无实法;第二刹那的柱子存在,这是有实法。如果有无二俱就是涅槃,那么因为在第二刹那的柱子上存在有实无实,所以柱子也应该成为解脱之法。再比如油灯的前一刹那为因,后一刹那为果。前一刹那因存在,是有实法;此时无有果,是无实法。如果有无二俱就是涅槃,那么油灯也应该解脱。不仅是柱子和油灯,一切有为法都可如是具足有实无实,所以也都应该成了解脱。但谁都知道有为法并不是解脱,所以涅槃不应该是有无二俱。如果对方说柱子、油灯的有无二俱与涅槃的有无二俱不同,那我们就可进一步用能立等同所立等应成派的不共三大因来遮破对方。

 

慈诚罗珠堪布在他的《中论讲记》中说,他在台湾圆光佛学院讲学的时候有人提出疑问:如果五大因等推理方式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那么这种推导方式有没有佛教根据?如果没有,就根本不属于佛教。如果有,就不是藏传佛教的不共特点。堪布回答说:这些推理在佛经以及龙树菩萨的论典中都有,只不过不明显。而藏传佛教的论师将不明显的内涵提炼出来并昭然示众,所以就成了藏传佛教的特点。藏传佛教特有的中观推理——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是前辈高僧大德们为后学开创的一条通往般若智慧的通途。这样的理证什么样的智者也不可能推翻。依靠这些推理非常容易通达中观的道理,也很容易遣除相续中的各种怀疑与实执。如果没有这些窍诀,要从《中论》直接理解中观的内涵就相当困难。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子二、(共破)分二:一、以理证而不合理;二、以教证而不合理。

 

丑一、以理证而不合理:

 

来去轮回法, 乃假立缘起;

非假立缘起, 是名为涅槃。

 

(原译: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三有轮回的来去之法,包括依靠前世而趋入轮回的行蕴,也即蕴轮回;以及以近取五蕴为因而趋入轮回的,也就是前面所讲的补特伽罗轮回。

以假立或者缘起安立或者施设的,包括生成、坏灭、有实、无实等诸法,无论自性是缘起还是假立,其本体都不可成立。真如法性的自性是寂灭并超越一切边戏的,这就称之为涅槃。

 

下面将对此详细加以阐述:人我以及五蕴从前世来至今世,再从今世去往后世的轮回之法,或者是如同长短一般的假立法,或者是如同自油灯中产生光明一样的, 以自身的因缘聚集而产生的法。

 

而实相真如法性,却既不是依缘假立之法, 也不是以缘而生之法,而是远离边戏的法,这就称之为涅槃。也就是说,(涅槃)是远离四边戏论,无论是假立或者缘起都不可成立的法。

果法涅槃无论是以具备诸行或者有实法性相的角度,还是以阻断诸法的寂灭角度来安立, 二者都不可成立,所以,安立二者的因也不可成立。

 

丑二、以教证而不合理:

 

如佛经中说, 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无。

 

正如佛陀在佛经中所教导的:“诸比丘, 何人欲以有实无实法,于三有中寻得出离,此人实乃愚蠢之至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断除一切生成有实法,以及坏灭无实法之见。

 

由此可见,涅槃应该是既不具备有实法性相,也不具备无实法性相的法。

 

癸二、破承许二者兼具: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 是事则不然。

 

如果对方提出:从解脱本性的角度而言, 因为解脱的本体存在,所以(涅槃)是有实法; 从息灭烦恼等法的层面而言,(涅槃)又是无实法。因此,(涅槃)是二者兼具的法。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兼具的自性,则你们所谓的解脱,就成了有实无实同体的法,这显然不合理。因为有实无实二者是相违的法,所以不可能位于同体。

 

如果将既具备(某种)本体,又远离他法的二者兼具之法承许为涅槃。则因为在第一刹那获得了诸行自身的本体,那么,在第二刹那既远离第一刹那诸行,(同时又具备第二刹那诸行本体)的所有诸法,也都成为了解脱。但是,将诸行安立为解脱的观点,是根本无法立足的。

这个道理如同承许火与烟的关系为以本体而成立的因果关系,则有其他因与非因都可以(与果法)安立为因果关系一样的过失。

 

如果因为有实无实的特点以自性而成立, 所以承许(二者兼具的法)为解脱,这样一来, 则因为与(前面所说的)前后刹那(诸行)二

者相同的缘故,一切万法也都成为了解脱,这是用是非相同之类推因所得出的结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如果对方提出:那么,石女的儿子究竟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则使石女的儿子成为了具备无实法性相的所知之法;如果说“石女的儿子有实无实二者皆非”,我们也不应该耽执二者皆非的性相。

 

按照月称菩萨的观点:任何所谓“有实法” 与“无实法”,如果其二者的事相都不可得, 则不应该赋予其有实或者无实的概念,就像不能说“石女的儿子是白色的”一样。因为涅槃不是有实法,既然有实法的情形都不存在,那么又怎么能认为涅槃是无实法呢?所谓的无有,只不过是遮破其违品而已。对方关于存在的本体,丝毫也不可建立,因此,也就不能将肯定的说法强加于(涅槃)。

 

按照清辩论师的观点:

 

如果对方提出:涅槃是无实法。

 

但这种无实法,是不可能以自性而成立的。因为在获得灭尽苦谛、集谛的境界之前,(涅槃)并不存在,因为无需观待的(涅槃)并不存在的缘故。如果需要观待,则以其自性就不可(独立)存在了。

 

也就是说,在“若涅槃非有,何况于无耶?涅槃若非有,无实亦不成。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这两个偈颂中的第一个偈颂表示:如果承许无实的涅槃以自性而成立,(这种无实的涅槃)则没有所依。既然没有所依,则不能依靠他法而成立, 所以最终无实也不可成立了。

 

第二个偈颂表示:作为所依之法,也以自性或者本体不可成立。也可以表示为:如果承许涅槃不是以有实法的自性而存在,则该宗派所谓的“无实”,也不应该以所知法而存在。因为,既然“不是有实”的前提可以成立,则“无实”就不可能存在了。

 

该偈颂还可以表示为:如果有人询问“涅槃究竟是否存在”,则既不能说“不存在”,因为这必将成为辩论之主题;(也不能说“存在”,)如果回答说“存在”,则可以追问:“既然存在,那么究竟是以有实,还是以无实的 方式而存在呢?”

 

如果答案是第一种,则在前面已经予以了遮破。

 

如果有人认为,涅槃是无实法。

 

所谓无实法,就是什么也不存在的意思。这是否意味着你们不承认涅槃的存在了?

 

如果对方回答说:涅槃是以无实的本体而存在的。

 

这样一来,就有无实法存在的过失。如果承认这一点,则(涅槃)既是无实法又应该存在。如果存在,则涅槃为无实法的立论就无法立足,因为(涅槃)是无实的违品——存在的缘故。因此,所谓“无实”不是以自性而存在的。

 

如果对方认为:涅槃不存在无实法的本体。

 

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观察:涅槃的不存在究竟是否存在呢?

 

首先,如果涅槃的不存在存在,则存在与不存在又怎能不相违呢?其次,如果涅槃的不存在不存在,则有涅槃也变成存在的过失。

 

如果涅槃自身的体性成立为无实法,则这种所谓的“无实”也不可成立,因为无实法不可能再次变为无实法的缘故。如果以为无实法可以自己单独存在,但成立无实法所必需的因却无论如何都不可寻觅。

 

如果承许“(涅槃上)业与烦恼的产生等等的有实法不存在”,就必将与涅槃本体的无实相违。所以,我们只是从阻断生之相续反体的角度,才安立涅槃为无实法的。

 

但是,涅槃自身的本体却是了不可得的。在抓住所谓“涅槃”事相的前提下,无论说(涅槃)是有实还是无实,都不能超越存在的范畴。这就如同说“是白马”或者“不是白马”(都不能超越马存在的可能性)一样。

 

如同“虚空不是白色”与“虚空的自性” 二者,虽然说法各异,但其所表达的含义却不存在异体(,都是建立在虚空本身不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一样。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那么涅槃究竟是怎样的呢?

 

三有轮回的来去之法,是远离于缘起而生, 或者轮番互相依靠而假立为有的两种戏论的。仅仅不是缘起法还不够,包括假立的戏论也一并遮破的法,才是所谓的涅槃。我们始终无法将涅槃,安立为任何有实或者无实之法。(涅槃)是远离于缘起实有与假立无实二者的。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9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寅二、(以有为法而破):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涅槃就成了有为法, 因为始终不会有既是有实又是无为的法。

 

小乘《俱舍论》认为,由各种因缘聚合所产生的法是有为法;不由任何因缘而生的法是无为法,即抉择灭、非抉择灭、虚空,《大乘阿毗达磨论》则认为有八种无为法。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如果你们承认涅槃是有实法,那么涅槃就成了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在整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有实法是无为法,也就是说只要是有实法就肯定是有为法。为什么呢? 因为有实法都不离老死相,有老死也就是有生住灭,有生住灭就必定是有为法。《观三相品》云:“若生是有为,则应有三相。”《显句论》云:是有实法就一定是有为法,不是有为法的有实法就像兔角或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根本不存在。因此,千万不可承认涅槃是有实法。

 

寅三、(以聚合因缘而破):

若涅槃是有,云何非缘起?

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为何不是缘起而生呢?因为非缘起生之有实法始终皆不存在。

 

既然说涅槃是有实法,那为什么不承认它是缘起法呢?因为一切有实法都是依因缘而生的,在这个世界上非缘起生的有实法根本不存在。因此,千万不可承许涅槃为有实法。

 

丑二、(破无实涅槃成立)分二:一、以不成而破;二、以无依而破。

 

寅一、(以不成而破):

 

若涅槃非有,何况于无耶?

涅槃若非有,无实亦不成。

 

如果涅槃不是有实法,又怎么会是无实法呢?涅槃非为有实法,也就不会是无实法。

 

对方认为:因为截断业与烦恼的产生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应为灯灭一般的无实法。

中观宗破曰:无实法是依靠有实法而安立的,既然涅槃不是有实法(涅槃是有实法前面已经遮破),那更不可能是无实法,因为何时何地也不可能存在不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比如无瓶、无柱等无实法都要建立在瓶、柱等有实法毁灭的基础上,这是《显句论》的分析方法。《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也说:“要承许为无实法,必须建立在有实法往他法转变的基础之上。”

 

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果无实法一定要建立在有实法的基础上,那么石女儿、兔角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它们不也是无实法吗?

 

虽然从因明的角度讲石女儿和兔角是无实法,但从中观的观点来看,则如《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所说:“又有谁说过(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呢?因为(石女的儿子)不是依靠他法而成立的,所以根本就不是无实法。”因此,所谓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只不过是分别念的安立而已,它只是在表达不存在或空性的意义时才假立的,其本体并不存在。兔角、虚空花也同样。

 

佛法是深邃的,所以我们要穷究到底;而人身也是难得的,所以该精进的时候要精进。萨迦班智达说过:“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

 

所以,有智慧的道友还是应该精进闻思。《中论》 的颂词一次看不懂看第二次,第二次看不懂就看第三次……现在有些人很懒惰,认为:《释迦牟尼佛广传》太简单了,所以不用学,《中论》太难了,怎么学呢?干脆就只念一个咒语吧……不要这样,这一辈子笨是因为自己前世没有好好闻思,如果这辈子好好精进并好好发愿,那么来世遇到中观法门时一定会很容易。有位道友对我讲:“可能是前世学过中观法门吧,今生一听到这些道理马上就能通达。”确实是这样,只要前世对佛法有串习,这一辈子学法就会轻而易举。学了《释迦牟尼佛广传》后大家都知道,解决生死问题并不是一世两世的简单事情,所以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否则跟牦牛就没什么两样了。总之,再不能迷迷糊糊了,大家一定要精进。

 

寅二、(以无依而破):

 

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 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

 

如果涅槃是无实法,它怎么能不依靠有实法呢?因为并不存在不依有实法而名为无实的法。

 

“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如果涅槃是无实法,那怎么能不依靠有实法呢?“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不依靠有实法而存在的无实法。所以,只要承许涅槃是无实法,那它就一定要依靠有实法,根本不可能单独成立。

 

《显句论》和《理证海》对于这一颂的分析都不是很广,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分析得很广,大家可以参考。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为者。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则涅槃也就成了有为法。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不可能存在任何是有实法而不是有为法[即是无为法]的法。

 

若涅槃是有, 云何非缘起?

非缘起之法, 始终皆无有。

 

(原译:若涅槃是有,云何名无受?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法者。)

 

如果涅槃是有为法,为什么又说“涅槃不是缘起之法”呢?因为非缘起的有为法一个也 不存在,没有观待的法[非缘起之法]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般。

 

丑二、破承许涅之无实:

 

若涅槃非有, 何况于无耶?

涅槃若非有, 无实亦不成。

 

(原译: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

 

如果对方提出:因为仅仅截断业与烦恼的产生就是涅槃,所以涅槃以无实的本性可以存在,或者如同油灯熄灭一般令相续中断。

 

如果涅槃不是有实法,那么作为无实法自性的涅槃,又怎么能够合理成立呢?其理由为, 无论何宗派,只要承许涅槃的自性不是有实法, 则因为该宗派遮遣了有实法的缘故,所以不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也不可能以自性而成立。 因为要承许为无实法,必须建立在有实法往他法转变的基础之上。

 

若涅槃是无, 云何不依有?

未曾有不依, 而名为无法。

 

(原译:若无是涅槃,云何名不受?未曾有不受,而名为无法。)

 

还有,如果涅槃是以无实法的本性而成立的,那么涅槃又怎么能不依靠有实法而成立呢?其理由为:任何不依靠有实法而安立的,灭除苦谛、集谛等等的涅槃,都不可能以无实法的本体而存在。

 

如果对方提出:涅槃就是无实法,所谓无实法不一定要依靠他法而成立,有很多其他的无实法也一样地存在着。

 

如果无实法的本体存在,则在没有得到“因此法不存在,所以是无实法”的前提下,无实法不可成立。

 

对方将灭尽苦谛、集谛的无实法执为涅槃, 但是,如果寂灭苦谛、集谛的无实法不依靠有实法,就根本不会存在。

 

如果对方又提出:那么,石女的儿子又是依靠什么而存在的呢?

 

又有谁说过(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呢? 因为(石女的儿子)不是依靠他法而成立的, 所以根本就不是无实法。

 

如云:“如虚空兔角,亦如石女儿,无而说为有,分别亦复然。”(我们说诸法并非有实法的目的,)只是为了遮止有实的分别念, 而不是为了建立无实的分别念,因为其所依的有实法不成立的缘故。

 

《显句论》也云:“‘若石女儿’之说,仅为息灭分别妄念而已。若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可得。则该自性不可得之法,又岂能安立为无实?”以差别事76不存在,所以差别法也不存在的理由对此进行了阐释。

 

我们难道不是说过“针对涅槃(所进行的剖析,)是对独立自成的无实观念而言的,并不是针对于名言而言”的吗?也可以说,石女的儿子根本就不是(名言中的)所知之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二十五、观涅槃品

 

本品主要遮破有实宗所承许的实有涅槃。涅槃是梵语,玄奘法师译作圆寂,其他译师也有寂灭、清净、解脱等不同译法。外道和内道都有涅槃的说法,名称虽然一样,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外道宗派把转生天界或者获得天尊的果位称为涅槃;内道小乘有部宗认为有自性实有的涅槃,如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而中观宗认为,真正的涅槃就是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也就是说只有证悟万法的本性、现前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才是涅槃。此外佛陀或上师示现圆寂也叫涅槃。所以在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场合中,涅槃有不同的含义。

 

有些学佛的人心里始终怀有一种愿望:我一定要获得涅槃。如果问他们什么叫涅槃,他们会说:相续中没有痛苦和烦恼、恒时快乐的境界就是涅槃。他们希求的就是这种实有的涅槃,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断除这种执著,因为涅槃并非实有存在。《般若经》亦云:“善现答言:‘诸天子,我不但说我等色等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亦说涅槃如幻如化如梦所见。诸天子,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

亦说为如幻如化如梦所见。’”

 

戊二、(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观涅槃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他宗观点;二、破他宗观点。

 

庚一、(宣说他宗观点):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如果一切法是空性,无生无灭,那你们把断除了什么样的业和烦恼、息灭了什么样的痛苦五蕴称为涅槃呢?

 

这一颂是他宗的观点。对方认为涅槃是一种实有的果位,《阿含经》云:“所谓涅槃,即毕竟清净,毕竟清凉,毕竟寂静。”涅槃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获得有余涅槃者还留有色蕴, 有漏身体还没有灭尽,这就像佛陀住世期间的很多阿罗汉一样;而把业和烦恼以及色身一并摧毁的阿罗汉则已趋入无余涅槃。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如果万法是空性,那就没有最初的产生和最终的毁灭,既然如此,那“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把何种烦恼及业断除、把何种痛苦五蕴息灭而称为涅槃呢?也就是说既然是空性,那有什么烦恼、业可断呢?有什么痛苦可灭呢?既然没有可断可灭的,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涅槃。对方给空性宗发出了这样的太过。

 

庚二、(破他宗观点)分三:一、反驳他宗观点;二、宣说自宗无有过失;三、遣除他宗所说之过。

 

辛一、(反驳他宗观点):

 

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如果诸法不空,则不会有生也不会有灭, 那你们把断除了什么业和烦恼、息灭了什么痛苦五蕴称为涅槃呢?

 

中观宗以同等理反驳有实宗:如果一切万法不空,也就不会有生灭,本体实有的法怎么能断除和息灭呢?不能断业惑、灭痛苦,那你们的涅槃到底如何安立呢?

 

前面已经讲过,只有在空性中,具足了业和烦恼等因缘时,才会产生各种痛苦;也只有在空性中,才能通过修道断除相续中的烦恼,息灭相续中的痛苦,最后现前灭谛获得涅槃。如果万法不空,那不论我们怎样修行也不可能断除烦恼、业和痛苦而获得涅槃,这样就诽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辛二、(宣说自宗无有过失)分二:一、宣说离戏之涅槃;二、破除四边之戏论。

 

壬一、(宣说离戏之涅槃):

 

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无有弃舍、亦无所得,不是断灭、亦非恒常,没有产生、也没有毁灭,这就是涅槃。

 

现在抉择的是真正的大乘涅槃。大乘涅槃的法相为:“无弃亦无得”,即在涅槃的本体上没有可弃舍的贪心等一切烦恼,也没有可获得的沙门四果乃至究竟的佛果;“不断亦不常”,既没有五蕴相续的断灭,也没有永久安住的恒常;“不生亦不灭”,既没有过去无有之法的产生,也没有过去存在之法的毁灭。

 

有实宗与中观宗所承许的涅槃完全不同。小乘宗的涅槃,如《六十正理论释》中所说:“诸蕴法灭尽,应成无余灭——涅槃;又虽有蕴,但烦恼已尽,应是有余涅槃。”《本生传》中说:“漏尽心解脱,住持最后身,名为有余涅槃;身亦归寂灭,名为无余涅槃。”小乘认为,虽已断掉一切生死之因——烦恼而证得涅槃, 但因前世惑业所造成的果报身还在,即所谓生死之因已断、生死之果待尽,就是有余涅槃; 若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到达了灰身灭智的究竟涅槃,称为无余涅槃。总的来讲,他们执著涅槃是一个存在的实体。而唯识宗所说的涅槃,是指在相续不灭、自明自知的心识上远离二取垢染的本体。小乘宗与唯识宗所安立的涅槃都不究竟,只有中观宗的涅槃才是真正大无为法的涅槃。《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化身称为有余涅槃,报身称为无余涅槃,法身称为不住之涅槃。”宗喀巴大师对《现观庄严论》的注释《金鬘疏》中对大乘涅槃分析得比较广,如基涅槃、道涅槃、果涅槃等。

 

壬二、(破除四边之戏论)分二:一、破能依之涅槃四边;二、破所依之佛陀四边。

 

癸一、(破能依之涅槃四边)分三:一、破有实无实各自成立;二、破有实无实二者成立; 三、破有实无实非二者成立。

 

子一、(破有实无实各自成立)分四:一、破有实涅槃成立;二、破无实涅槃成立;三、断除无涅槃之过;四、摄义。

 

丑一、(破有实涅槃成立)分三:一、以具老死相而破;二、以有为法而破;三、以聚合因缘而破。

 

寅一、(以具老死相而破):

 

涅槃不名有,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

 

涅槃不是有实法,是有实法则有老死相, 因为始终没有任何一个有实法能离开老死相。

 

涅槃不应该是有实法,如果是有实法就具有老、死之相。“老”就是衰老,比如一个人由少年而中年,由中年而老年。“死”就是灭亡, 比如人的生命消失就是死。如果涅槃是有实法,那么也应该存在这样的老相与死相。为什么呢?因为“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找不到离开老死相的有实法。《大涅槃经》讲了大般涅槃的八种相: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所以,真正的涅槃不可能是有实法。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二十五、观涅槃品

 

丁二十五(观涅槃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般若经》云“涅槃亦如梦境”等,宣说了无有涅槃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如果对方提出:倘若诸法皆为空性,那么无余涅槃又怎么会合理呢?在将坏聚见等烦恼盗贼彻底斩杀之后,才能获得仅剩五蕴之城[身体]的有余涅槃,以及寂灭五蕴之城的无余涅槃。(如果诸法皆为空性,)又有什么法被断除以及息灭呢?如果没有五蕴以及业惑烦恼, 涅槃又怎么会存在呢?

 

为了答复“因为涅槃存在,所以诸法也存在”的问难,而宣说本品。

 

此品分二:一、宣说他宗;二、阐释能损之理证。

 

己一、宣说他宗:

 

若一切法空, 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如 果 对 方 提 出 : 倘 若 内 外 一 切 万法都为空性,就既不会有产生或者生成,也不会有毁坏或者破灭。既然如此,你们所承许的通过对治所断除的因法——业与烦恼究竟是什么?究竟息灭了什么作为果法的痛苦五蕴,从而获得涅槃的呢?你们的所谓涅槃是不合理的。

 

己二(阐释能损之理证)分二:一、宣说他宗之过;二、宣说中观派无过之理。

 

庚一、宣说他宗之过:

 

若诸法不空, 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如果一切万法不是空性,则因为本性存在, 所以就不会重新产生或者坏灭。既然如此,那么所断除的因法究竟是什么?所息灭的果法又是什么?从而又获得怎样的涅槃呢?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

 

庚二(宣说中观派无过之理)分三:一、宣说离边之涅槃;二、破除四边戏论;三、驳斥说法无义之过。

 

辛一、宣说离边之涅槃:

 

无弃亦无得, 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 是说名涅槃。

 

( 原 译 : 无 得 亦 无 至 , 不 断 亦 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们不承认具备断除因法烦恼,以及灭除果法五蕴法相的涅槃,那么请问,(你们所承许的)涅槃自性究竟是如何的呢?

 

既没有断除以前存在的杂染之法,也没有重新获得前所未有的涅槃本体;既没有五蕴相续的中断,也没有永久安住的恒常;既没有过去存在之法毁坏的破灭,也没有过去无有之法的生成或产生。具备以上这些法性的法,就可称之为涅槃。

 

辛二(破除四边戏论)分三:一、破除涅槃四边;二、破除证悟者之涅槃;三、宣说以此成立之义。

 

壬一(破除涅槃四边)分三: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与无实;二、破承许二者兼具;三、破承许二者皆非。

 

癸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与无实)分二: 一、分别而破;二、共破。

 

子一(分别而破)分二: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二、破承许涅槃之无实。

 

丑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

 

涅槃不名有, 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 离于老死相。

 

有部宗的论师提出:所谓涅槃,就是能断灭业与烦恼产生之后续的法,如同水堤一般, 所以是有实法,因为无实法是不可能具备任何功效的。

 

首先,你们所承许的这种涅槃并不是有实法。如果是有实法,则有(涅槃也)存在老死相的过失。因为,始终不会有任何有为法,可以离开往他法转变的衰老,以及具备相续坏灭相的死亡。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四、(无有世出世间名言之过)分二:一、无有世间名言之过;二、无有出世间名言之过。

 

丑一、(无有世间名言之过)分三:一、破坏世间名言;二、破坏世间能作所作;三、破坏世间种种相。

 

寅一、(破坏世间名言):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你们破坏了一切法缘起性空的意义,也就破坏了世俗中的所有万法。

有实宗认为万法不空,这一观点破坏了一切法缘起空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彻底否认了空性即是缘起这一中道义。世俗万法在因缘和合的前提下才得以形成,这样的法必然是空性,也只有这样世间名言才可以安立,否则什么法都不能成立。所以,破坏了空性的意义,也就破坏了世俗名言中的穿衣、吃饭、走路等种种法。

 

寅二、(破坏世间能作所作):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若破坏了空性的意义,就应有三种过失: 无有所作的业,无作却仍有作的行为,未作却名为作者。

 

前面讲了,名言中存在作者、作业和作法。比如陶师是作者,所作的瓶子是作业,运用工具来制作就叫作法(动作或行为)。如果万法是空性,那么这三者就可以成立,否则就有这三者都不成立的过失。

 

第一、无所作。只有在空性的条件下,才可以有万法的缘起显现,从而成立所作。如果万法自性不空,那么就不成立所作,因为不空的法不需要造作。所以,破坏了空义就失坏了一切所作。

 

第二、无作而有作。在万法空性的前提下,种种作的行为可以成立;如果诸法实有不空, 那未造作也应有作,比如,因为作的行为实有, 所以未作瓶子也应具有作瓶子的行为。

 

第三、不作名作者。由于作者成了实有, 未造作的人也应成为作者:没有作瓶子的人也应成了瓶子的作者;对佛教从未作过什么贡献, 反而整天忙碌于钱财和名声的某些“活佛”也成了弘扬佛法者;从未经营过商业的人也应成为商人。

 

这以上是对有实宗发出的三大过失。

 

寅三、(破坏世间种种相):

 

若有决定性,众生无生灭,

恒常而安住,远离种种相。

 

如果诸法有决定的自性,那么众生就无生无灭,万法便恒常安住,远离种种迁变之相。

 

有实宗认为万法本体不空,决定存在,这样便失坏了世俗诸法生住灭的迁变之相。从内的众生来讲,正因为万法是空性,所以在因缘和合的时候降生、在因缘分离的时候灭尽都是合理的;如果不是空性,那么就没有因缘和合时的降生,没有产生也就没有死亡。如果没有生死,众生便恒常安住,也远离了迁变之相。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因缘的变化,痛苦会变成快乐、违缘会变成顺缘……从外的器世界来讲,也只有在缘起空性的前提下,成住坏空才能安立,否则根本无法显现这些迁变相。因此,承认有决定自性,就远离了内外一切法之种种相。

 

《圣象力经》云:“诸法若稍有自性,诸佛声闻亦应见,恒常之法不涅槃,智者永不离戏论。”意思是说,如果一切诸法稍微有自性,那么诸佛以及声闻也应该能见到,而恒常的法不可能有涅槃,这样智者便永远不能离开戏论。佛经又云:“若有不空法,诸佛不授记,若诸法恒常,不增亦不减。”意思是说,如果诸法不空, 那么佛就无法对有缘众生授记,如果诸法恒常不变,那就不会有增减。所以有实宗诸法实有的观点不成立。

 

丑二、(无有出世间名言之过):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如果空性不存在,那未得的功德就不应获得,也不应断除业和烦恼,亦无有痛苦灭尽之事。

 

如果一切万法不是空性,那么不但破坏了世间名言,出世间的名言也被破坏了。首先, 以前未得过的神通、无漏智慧等地道功德现在也不应该获得。其次,也无法断除业和烦恼。

 

众生的相续中有贪嗔痴等烦恼和恶业,如果不是空性,这些应断的业惑就无法断除。最后, 也不会有断尽痛苦之事,修行就是为了遣除相续中的痛苦,如果没有空性就不会有灭尽痛苦之日。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大德依靠上师的教言和窍诀,通过励力修持而获得了远超凡夫人的断证功德,如果不是空性,这一切也无法安立。

 

作为修行人,我们在信解空性的同时也不应放弃世俗的善法。希望大家每天都要供水、供灯、供香,听课之前要在佛像或上师像前顶礼三次,课前课后念诵时也不要忘了使用转经轮。表面上看这些事情很小,但实际上功德却非常大。依靠这些善法能获得很大功德,它们一定会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大家应该对此深信不疑。

 

辛三、(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

 

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

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若有人能现见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则能彻见苦谛,亦能彻见集谛、灭谛和道谛。

 

如果谁认为存在实有的四谛,那他就没有真实了达四谛,只有证悟四谛无生无灭才真正通达了四谛。经云:“文殊,何人现见诸法无生,则可通达苦谛;若能现见诸法无生,则可断除集谛。”“远离苦与非苦二者之缘起空性,乃谛实真如法性。若未见此性,则未能见谛实真如。” 由此可知,见到缘起空性才能真正通达四谛。

 

在《般若灯论释》中,本颂译为:“所谓苦与集,乃至于灭道,见有生灭者,是见名不见。” 意思是说:如果见四谛有生灭则并未见到四谛, 也就是说只有见到四谛无有生灭,才真正见到四谛。按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本颂则为:“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意思是说:所以经中说,见到了因缘法就见到了佛陀,也见到了四谛。

 

如果未通达这一点,对佛法的认识就很肤浅。以前有这样一个故事:第七世达赖喇嘛时期,有一位大法师在大昭寺那一带传法,听法的人多得不得了。有一次,哲蚌寺的一位格西也前去听法,听完法后格西向大法师提问:“您刚才一直在讲佛陀,请问佛陀到底在哪里?” 大法师回答:“佛陀就在天空中五彩缤纷的光环里。”格西听了以后大失所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佛陀并非有相。人们往往认为佛陀安住在虚空中,也总是对着天空祈祷,但按《金刚经》等了义经典来看,真正的佛陀并不是有眼有鼻的人。只有通达缘起空性才能真正认识佛陀,否则就会觉得佛陀是神,佛法也只是治病、发财的方便而已。

 

本颂宣讲了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对于缘起空性,宗喀巴大师造有《缘起赞》,《缘起赞》充满了对缘起空性和佛陀的赞叹,也赞叹了佛法对世间的贡献。这是格鲁派非常重视的一部论典,章嘉国师曾著有《缘起赞广释》,根登群培大师临圆寂的时候也要求给他念一遍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文殊大圆满愿词》。

 

虽然世间的科学家对物质的表面的现象有一些研究,对人类也确实有一些贡献,但把他们的发明创造与缘起空性对照就会发现,他们的任何理论都无法超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缘起空性,也没有任何世间伟人能凭自力宣说缘起空性的道理。就拿 19 世纪三大学说的创始人【13】 来说,他们都未能宣说缘起空性的道理。

 

【13】创立“进化论”的达尔文,开创“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创立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

 

可能有的人只喜欢单纯的佛教,一听到佛法与科学的比较就很反感。但这个世界上毕竟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学科学,我们也不可能逃避这种现实,所以有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结合现代科学来弘扬佛法。如果佛教徒还遵循一些老的观念,一听到科学就闭上眼睛,那佛法要在世间中弘扬恐怕有点困难。作为佛教徒固然不必特别迎合世间,但也没有必要特别反对排斥。印度的观音上师就经常修手表。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据说学院还没有建立前上师老人家也经常修理收音机,很多老乡的收音机坏了都去找上师。既然高僧大德们都这样示现,那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抛弃世间的知识。当然,初学佛者不学习世间知识也有必要,因为本来就没有稳固的佛法基础,学了这些很可能动摇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但如果有了较稳固的佛法见解, 为了弘法利生,学习一些世间学问还是很有必要的。

 

己二、(以教证总结):

 

《心经》云:“无苦集灭道。”

 

经云:“若见因缘法,是人能见佛,亦见圣谛,能得圣果,灭诸烦恼。”

 

经云:“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生,此人已见苦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来,此人已断集谛; 何人若见一切诸法涅槃,此人已见灭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生,此人已真实修道。”

 

《梵王所问经》云:“佛告梵王:‘以此门应知苦非圣谛,知集灭道亦非圣谛。复次云何是圣谛耶?梵王,若苦无起,是名圣谛;集无能起,是名圣谛;见一切法毕竟如涅槃无起灭者,是名圣谛;若知诸法平等无二修于道者, 是名圣谛。’”

 

《中观根本慧论·观四谛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壬四、宣说世间与出世间名言不合理:

 

汝破一切法, 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 诸余所有法。

 

如果损害了缘起空性的意义,承许自性存在的观点,则损害了世间名言中“施予瓶子”等等一切万法。

 

若破于空义, 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另外,对能作所作等空性之法,也因为执持不合理观点的缘故,所以也使其受到了损害。 如果一切万法的自性恒常存在,则无论如何也不存在所作,如同谁也无法影响虚空(恒常存在的)无障本质一样。

尽管补特伽罗作者没有正在作的行为,却因为作的自性存在则必然有作的缘故,所以无论是谁,在没有作的情况下也会成为有作。这样一来,就有即使没有制作瓶子等物品,也会成为作者的过失。

 

辛四、尚有他过之理:

 

若有决定性, 众生无生灭,

恒常而安住, 远离种种相。

 

(原译: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如果自性决定存在,众生就既不会有前面的生,也不会有后面的灭,在一切时刻都是恒常安住的。既然如此,则痛苦与欢乐、前生与后世等等世间万法也应该恒常安住,远离一切异彩纷呈的种种变换之相。

 

若无有空者, 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 亦无苦尽事。

 

如果空性的法不存在,则以前没有获得的离于世间之特法,重新也不会获得,包括永远息灭尽除一切痛苦,将过去存在的业与烦恼重新彻底摒弃等法都不会存在。

 

庚三、通达中观之重要性:

 

若人能现见, 一切因缘法, 则为能见苦, 亦见集灭道。

 

(原译: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因此,若有补特伽罗现见缘起之法,则可真实彻见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经云“文殊,何人现见诸法无生,则可通达苦谛;若能现见诸法无生,则可断除集谛”等等,以及“远离苦与非苦二者之缘起空性,乃谛实真如法性。 若未见此性,则未能见谛实真如”。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四观四谛品释终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6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寅二、(别说佛道不成立)分二:一、佛与菩提不观待之过;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过。

 

卯一、(佛与菩提不观待之过):

 

汝说则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而有于菩提。

 

按照有实宗的说法则有两个过失:不因菩提而有佛陀;不因佛陀而有菩提。

 

菩提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证悟、觉悟或一切种智。佛陀也是梵语“布达”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者、证悟者。觉悟者是在印度示现十二相成道的补特伽罗——释迦牟尼佛,他所觉悟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是菩提。显而易见, 觉悟与觉悟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按照有实宗的观点,一切万法实有存在, 那就有两个过失:觉悟者佛陀可以不依靠菩提而成为觉悟者,或者不依靠佛陀也可以有菩提存在。这两个过失都来自对方所承许的万法实有的观点。因为,万法实有就不需要观待,这样觉悟者就不需要观待觉悟,觉悟也不需要观待觉悟者。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了觉悟的境界才叫佛陀,如果没有这种境界也可以安立为佛陀,那么世间上所有的众生都是佛陀了; 再者,菩提也必须要依靠觉悟者才能安立,如果不依靠觉悟者,那么觉悟是谁的觉悟呢?如果觉悟不依靠佛陀也能安立,那任何人也都有觉悟。所以,承认自性实有,就会同时失坏觉悟和觉悟者。在名言中,佛陀是了知一切万法的觉悟者。

 

《皈依七十颂》云:“于所知慧增,摧毁无明地,正觉如莲启。”在藏文中,佛陀就是遣除一切障碍,证得一切智的“正觉”。“正”有清净的意思,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清净叫正;“觉”是觉性,觉悟通达万法的真如就叫觉。既然佛陀是正觉,就应该依靠觉悟来安立,就像知识分子要依靠知识来安立一样。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那就没有这种观待关系了,因为“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但这一点对方也不敢承认,因为按照小乘的观点,圆满了三十七道品以后才能成就正等觉佛陀的果位。

 

卯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过):

 

若先非佛性,虽复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不应得成佛。

 

如果先前不是佛的体性,那么虽然精进地修行菩提道也不应该得佛果。

 

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承认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凡夫,后来变成菩萨,最后成佛。许多经典也记载了佛陀对某些补特伽罗的授记,如: 某众生将于恒沙劫以后于某刹土成佛……谁都不能否认这种从凡夫到佛陀的转变过程,但这只能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自性实有则不可能。《法华经》亦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但是,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来看,那以前不是佛陀以后也无法变成佛陀,因为他们承认一切法实有存在。实有的法则应该以前什么样以后也这样,所以先前不是佛的凡夫即便发了菩提心,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精进行持六度万行、积累资粮,最终也无法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有实宗的观点是错误的。

 

子三、(无有因果之过)分三:一、无有罪福作者之过;二、无有罪福也应有果报之过; 三、若有罪福果报则应成立空性。

 

丑一、(无有罪福作者之过):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如果诸法不空,则无有造作罪业者与造作福德者。不空的法该如何造作呢?无法造作, 因为它的自性是决定的缘故。

 

前面对方向中观宗发太过说: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那就“坏于罪福”,没有罪福业也就不会有痛苦和快乐的果报,这样一来世人就无恶不作了。

 

现在中观宗破曰:万法实有存在,则不会有造作罪业者与造作福德者,因为作者要观待造作罪业或福德才可成立,但不空的罪福如何造作呢?不能造作罪福业,也就不会有造作罪福者了。但罪福及其作者在世间都是存在的, 如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喜乐园,让僧众在此讲经说法,这是福德业,给孤独长者是造作福德者;大天比丘造了好几个五无间罪,这是罪业, 大天比丘是造作罪业者。假如因为罪福实有而失坏造罪与修福,那造罪的大天比丘与修福的给孤独长者也就没有差异了。

 

所以,只要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不应该承认万法实有。我们一定要清楚: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会有造罪与修福,罪业是空性的缘故,现在才可以造作以前没有造的杀生等恶业;善业是空性的缘故,现在才可以造作供养三宝、建造经堂等以前没有造的福业。

 

丑二、(无有罪福也应有果报之过):

 

汝许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罪福因所生,果报则无有。

 

既然你们承许离开罪福而有果报,那由罪福之因所生的苦乐果报就无从安立。

 

刚才抉择无有罪福作者的过失,现在抉择失坏因果的过失。万法实有,果报也自然实有, 如果果报实有存在,那它就成了无因,因为实有的法不需要观待因。这样的话,就不存在由罪福业所产生的果报了。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如果这样承许,则与世间以及论典之理相违了。” 稍懂佛理的人也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如果像有实宗所承许的那样果报实有,便有无因有果的过失,这样也就失坏了从罪福因缘中生果的道理。所以这种观点无法安立。

 

丑三、(若有罪福果报则应成立空性):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如果说从罪福中产生果报,那果既然从罪福中产生,怎么能说不空呢?

 

如果有实宗也承认快乐的果报从善业而生,痛苦的果报从罪业而起,比如供养佛陀会得相好圆满,杀生会短寿多病,那为什么不承认空性呢?如果不空,就不可能从善恶业中成熟果报。这就像种子只有是空性才有机会发芽并成熟果实,如果种子的本体不空,那它永远也不会变化。颂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万法的真相就是缘起空性,只有空性才能安立万事万物等一切缘起。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汝说则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 而有于菩提。

 

你们承许佛陀的自性存在,则有不依靠菩提或者遍知智慧的过失,因为(佛陀的自性存在,)无需观待他法的缘故。

 

如果你们承许菩提的自性存在,则有不依靠令其现前者佛陀,也存在觉性果位的过患。

 

若先非佛性, 虽复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 不应得成佛。

 

(原译: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

 

按照你们的说法,因为自性存在,则首先并非佛陀的修道者,为了获得菩提果位,无论怎样精进修持菩萨行,也不能获得菩提果位, 因为先前的自性永远不可改变的缘故。

 

壬三、无有因果之过:

 

若诸法不空, 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如果诸法不空,)就永远不会有任何补特伽罗可以造作法[福]与非法[罪]。其理由为:不空的法怎么能作呢?既然自性已经决定恒常存在,就不可能作。

 

汝许离罪福, 而有诸果报。

罪福因所生, 果报则无有。

 

(原译:汝于罪福中,不生果报者。是则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如果承许果法的自性存在,则即使没有作为因法的法与非法,其异熟果也会因为你们的承许而在无因的情况下存在。如果这样承认, 则与世间以及论典之理相违了。

 

因为你们的果法不观待因法,所以从法与非法之因而产生的果报,也因为你们的观点而不可存在了。这样一来,则一切作业都成了无有意义。

 

若谓从罪福, 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如果你们认为自法与非法之因而产生的果报存在,则观待法与非法而产生的果报又怎么会不空呢?因为(果报)是缘起之法的缘故, 如同影像一般。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5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分二:一、无见苦谛之过;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寅一、(无见苦谛之过):

 

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

 

如果苦谛决定有自性,那么它先前不为有境智慧所见,现在又如何见呢?也不能见,苦的本性不变异的缘故。

 

苦谛没有自性,所以以前没有见到它,后来通过修行见到是合理的。但如果苦谛有自性,那么以前没有见到,后来也不应该见到。按《俱舍论》的观点,见道时缘三界依次会生起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此时就是现见苦谛。但这种现见苦谛只有在苦谛无自性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如果苦谛不空,那么在资粮道、 加行道时未见苦谛,见道时又怎么能见呢?也不应该见。因为对境苦谛不曾变异,有境智慧又怎么会有不见和见的差别呢?《显句论》说: 如果苦谛有自性,那就应该如以前不曾见苦谛那样,在见道时也不应该见苦谛,但实际并非如此。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难陀刚出家时没有出离心,世尊把他带到天界、地狱后他才生起了视整个三界犹如火宅的真实出离心。正是因为痛苦无自性,他才有先前不认识轮回痛苦后来认识痛苦的变化;如果苦谛不空,那么难陀后来也应该像最初一样没有出离心。

 

所以,承许苦谛不空就会有见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的过失。

 

寅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就像见到苦谛不合理那样,断除集谛、证得灭谛、修持道谛以及获得四果也都不合理。

 

本颂的推理和前颂完全一致。如果苦谛有自性,那么凡夫地时不见苦谛,圣者位时也不应该见苦谛;其余三谛也是如此。

 

首先,如同见苦谛不合理一样,断集谛也不合理。如果集谛实有不空,那么获得圣果时也应该像加行道一样无法断除业和烦恼。为什么呢?“其性不异故”。

 

其次,就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证灭谛也不合理。如果灭谛实有,凡夫地时未现前灭谛, 那么获得圣果时也不应该现前,因为“其性不异故”。

 

最后,就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修道谛也不合理。如果道谛的智慧实有,那么以前没有的智慧以后也不会有,或者以前没有断的烦恼以后也不可能断。

 

另外,如同见苦谛不合理一样,以前未现前四果以后也不应该现前,因为“其性不异故”。或者,既然见苦乃至修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 那么住四果者肯定不成立,因为沙门四果都是在见道、修道的基础上安立的。

 

总之,因为有实宗承许实有,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以及四果都被破坏了,这显然有很大过失。

 

子二、(无有三宝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法宝之过;三、无有佛宝之过。

 

丑一、(无有僧宝之过)分二:一、无有四果之过;二、无有僧宝之过。

 

寅一、(无有四果之过):

 

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如果诸法的自性是决定的,那么先前不可得的四果,现在又怎么可得呢?

 

四道果就是指沙门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如果一切万法实有存在, 那么四果的本性先前不可得,后来也应该不可得,因为本性不变异的缘故。比如预流果,因为有缘起空性,以前凡夫位时未得此果,后来观修四谛见道以后就能真实现前;而如果不是空性,那么以前未得,以后也不应该得。一来、 不来、阿罗汉果也可以同样类推。

 

此处破四果,前面一颂也破四果,这重不重复呢?不重复。因为前面是从四谛是四果之因的角度来讲的,即破了四谛也就破了四果; 而此处是正面破四果,即如果万法实有不空, 那么以前未得四果以后也不应该得,因为“其性不异故”。

 

寅二、(无有僧宝之过):

 

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

 

没有四果也就没有得四向者。因为不存在八圣的缘故,所以不会有僧宝。

 

四果依靠四向而有,四向也依靠四果而安立,没有住四果者也就不会有住四向者,如是八圣贤——小乘宗所谓的僧宝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僧宝不存在,那如何皈依僧宝呢?所以, 不是中观宗在毁坏僧宝,而是万法不空的观点将自己推向毁坏僧宝的深渊,所以有智者不应该承认这种见解。

 

丑二、(无有法宝之过):

 

无四圣谛故,亦无有法宝。

 

没有四圣谛的缘故,也没有法宝。

 

从究竟的角度来讲,真正的法宝是指依道谛而现前的灭谛。既然断除苦集的灭谛是法宝, 那么没有四圣谛,也就没有了法宝。

 

人们所见的经书文字虽然可以取上“法宝” 的名字,但并不是真正的法宝,只是因为它们是现前真实法宝的因,所以也被叫做法宝。这就像《中观根本慧论》等经论虽可取名为中观, 但这只是在因上安立果名,并非真实的中观, 真正的中观唯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丑三、(无有佛宝之过)分二:一、总说佛宝不成;二、别说佛道不成立。

 

寅一、(总说佛宝不成):

 

无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

 

没有法宝和僧宝,怎么会有佛宝?

 

没有四圣谛就不会有法宝和僧宝,没有法宝和僧宝就不会有佛宝。

 

月称论师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经行地道的时候,肯定得到过沙门四果中的一果。意思是佛陀在因地的修持中,一定曾成为僧宝, 也必定现前过法宝。法宝和僧宝的究竟是佛宝, 既然没有法宝和僧宝,那佛宝的因就不存在了, 这样就失坏了佛宝。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癸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73

 

【73】 果仁巴将此科判定义为“了知苦谛等不合理”。

 

若苦定有性, 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 其性不异故。

 

如果有境智慧不存在,则始终不能彻见不通过修道而本身自性就存在的苦谛。既然如此, 现在又怎么能开始现见苦谛本性呢?难道不是有“了知痛苦以自性而安住”的说法吗?这样一来,(了知痛苦就会)始终安住[不异]于自性,因为不需要重新观待因缘的缘故。

 

如见苦不然, 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如同(不能彻见苦谛的道理)一样,你们所断的集谛、所证的灭谛、所修的道谛及其结果——预流等四果,也如同了知苦谛一样不可能重新建立。

 

壬二(无有三宝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法宝之过;三、无有佛宝之过。

 

癸一、无有僧宝之过:

 

是四道果性, 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如果一味地耽执于自性而不放弃,就可因此而得出结论:因为四果首先以自性而不可得, 后来又怎么能重新获得呢?不应该获得。(因为四果以自性而不可得的缘故。)

 

若无有四果, 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 则无有僧宝。

 

如果共同四果不存在,则因为住果【74】的不存在,从而导致向果【75】的不存在。如果这八种圣士补特伽罗都不存在,则僧宝也不应该存在。

 

【74】 住果:也即住果位。安住预流等四沙门果随一之中,不勤策励求证余果者。

【75】 向果:也即向果位。为求随一证得预流等四沙门果,力行策励断除未断自分之应断烦恼者。

 

癸二、无有法宝之过:

 

无四圣谛故, 亦无有法宝。

 

因为四圣谛不存在,所以教法与证法也由此而不存在了。

 

癸三、无有佛宝之过:

 

无法宝僧宝, 云何有佛宝?

 

既然法宝与僧宝不存在,又怎么会存在佛宝呢?绝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