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94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广说过失。

 

子二、广说:

 

广说有四个颂词,分别针对苦、集、灭、道四谛:如果说苦谛是实有,那就不可能有苦;苦谛是实有就不会有集,不会有灭,也不会有道,就会次第地失坏四谛。下面次第宣讲。

 

首先讲失坏苦谛的过失:

 

苦不从缘生, 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 定性无无常。

 

这是从两个侧面来分析的,第一句、第二句:苦如果不是从因缘当中产生,就不会有苦的现象;第三、第四句是以无常来定义苦,“无常是苦义,定性无无常”,如果法是实有的,那就不会有变化,不会有变化就不会有无常了,无常一失坏之后,苦义也就失坏了。

 

“苦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首先从正面解释,任何一种苦都是观待了因缘,比如说今天头痛,头痛这个苦产生了,它一定是观待了头痛的某种因缘:要不然你晚上睡觉时被子没盖好,或者吹了风着凉了,于是产生了这种痛苦,这种痛苦是跟随因缘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近因,那就有远因,以前曾经伤害过众生,让其他众生头痛,打击众生让他感受痛苦,有这个业因,今生当中因缘成熟,也会在自己身上感受头痛的苦恼。不管是从可见的近因,还是不可见的远因,痛苦都是通过因缘而产生的,既然是通过因缘产生的,就说明痛苦是没有自性的,如果痛苦是有自性的,就不需要因缘而产生。

 

如果对方认为苦等应该是实有的、有自性的法,我们就观察:如果痛苦真正是实有的法,那就应该不从因缘产生,如果不从因缘产生,“云何当有苦”呢?也违背了佛陀的教言,佛陀说一切万法皆有其因缘;从理证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法如果缺缘就一定不生。比如,农民如果在春天不播种,秋天时就没有办法收获庄稼;如果工人不上班,产品也就无法生产出来;商人如果不去开张营业也就没办法赚到钱。从理证分析,如果没有因缘就不会有它的果法。苦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受苦的因缘,就绝对不会有苦,否则一切都会错乱的。或者说如果不从因缘产生,就会有恒有恒无等等的过失,给顺世外道发的这些过失都会落到对方头上,所以不能说“苦不从缘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对方如果是内道的宗派,就不可能说苦不是缘生的。对方没有直接承认苦不从缘生,也说苦要观待因缘,关键的问题在于对方虽然没有直接说苦不从缘生,但是承许万法实有、有自性。有自性的法实际上是不观待因缘的,它不从缘生,所以承许诸法有自性就相当于间接地承许了苦不从缘生。这样就把对方放在骑虎难下的两难境地,如果要承许缘生,那就只有放弃实有的观点;如果守持实有的观点,就只有违背佛陀所宣讲的因缘产生的教义。依此观察,很难真正安立对方是合理的宗派,所以说“苦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不能安立苦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法就不观待因缘,不观待因缘就不可能有苦了,任何苦的果法都是通过因缘产生的。

 

“无常是苦义,定性无无常。”这是从另一个侧面安立苦性不存在。在《四百论》当中讲:“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无常的法一定是有损害的,因为是先有后无,对于法就有损坏的情况,不管是细无常也好,粗无常也好,无常的法是生灭的法,都是一种损害。如果有损害,就不是真正的快乐,它是苦的自性,所以说凡是无常的法都是苦的。佛经当中讲“无常故苦”,从一个角度来讲,无常是苦的意义,只有无常可以安立痛苦。

 

定性的意思即认为痛苦是实有的。按照对方的观点,痛苦是实有的,实有的法是有自性的法,有自性的法是不会改变的法。为什么有自性的法无法改变?所谓的有自性,如果按照严格的意义来定义,它原来是什么法,就会守持它的自性,如果原来是一个本体,后面转变成另外一个本体,就不是真正的实有、有自性,真实实有的法是不会改变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有定性就不需要因缘,也不需要改变。前面我们再再提到,为什么法会有生灭的改变?因为它的生灭是跟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因缘它就会生成,因缘坏灭它就坏灭了。从这方面也说明它是无常的自性,无定性的缘故才是这样。

 

对方认为一切万法是实有的、有定性的,也不需要观待因缘,既然不观待因缘,果法当然就常住了,那么就无无常了,一个恒常的法怎么可能有刹那生灭呢?不单单没有刹那生灭,而且粗大的生灭也不会有,这就是标准的恒常相,所以不可能有苦义了,就失坏了痛苦。所谓的痛苦——无常是苦义,如果承许苦是实有的法,那就肯定是恒常的法,恒常的法和无常的法完全矛盾,因此没办法把恒常的法定义为痛苦。前面说无常是苦义,对方也是承许的,佛经当中也是宣讲无常是痛苦。但如果承许实有,就不可能安立无常,没办法安立无常,就失坏了痛苦的意义。

 

经由以上分析让对方知道,如果承许痛苦是实有的,从两个侧面所发的太过是没办法回避的。

 

下面讲如果承许是实有的,也会失坏集谛的意义。

 

若苦有定性, 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 以破空义故。

 

如果痛苦是有定性的(也就是说苦一定是自性有的),那么痛苦就没办法从集而产生了,集也就失坏了它成为集的作用;就是对方破斥了空义的缘故,认为苦和集不是空性的,导致没办法安立集的自性。我们详细分析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最后变成没有集的过失。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苦谛属于果法,是轮回的果,它的因是集,集是烦恼和业。任何痛苦都是从烦恼和业而产生的,如果有了烦恼和业就会有痛苦,如果没有烦恼、业就不会有痛苦,这是从缘起性空的角度合理安立的。但是对方说苦有定性,果法是实有的、有自性的法。既然果法是有自性的法,它就不需要观待因缘了。

 

苦的因缘是什么呢?苦的因缘就是集。如果苦真实实有,就不需要再观待它的因缘了,“何故从集生”?没办法从集生,也不需要从集生了。那么按照因果规律,因生了果才能叫因,因不生果就不叫因;集生了苦才能叫作苦的因缘,集没有生苦就不叫集了,所以说“是故无有集”,它就不存在作为因法——集的体性。集不存在了,那么就和佛陀所讲的“苦由集生”相违了,就直接违背了佛陀的教言。还有,如果苦不从集生,苦就应该变成无因生,就会有无因生的过失,因为它并不是从自己的因缘而产生的。另外,失坏了集谛就应该没有烦恼和业,一切众生都没有烦恼和业了,那不就获得解脱了吗?这也是大的过失。再者,如果说一切众生没有烦恼和业,这也毁坏了名言,和现量相违,因为只要是凡夫众生,相续当中都必然有烦恼和业——集,有集才有痛苦。如果承许没有集就有这么多的过失。

 

为什么对方会得到失坏集谛的过失呢?“以破空义故”,因为破坏了空性。对方不承许空性,就不会承许因缘产生法,认为苦有定性,不是空性的,这就破了空性。真正的空义是通过缘起而产生的,因观待果、果观待因的缘故,二者都无自性,如果承许有自性,破了空义,最后就导致苦谛也失坏了,前面第一颂分析了苦谛的失坏。第二颂当中“若苦有定性”,就变成无因生,无因生是非法生(非法产生的方式),是没办法安立的。所以苦谛失坏了,集谛也会失坏。这是因为破坏了空义而导致的大过失。

 

下面讲如果安立苦有自性,就会失坏灭谛。

 

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

汝著定性故,即破于灭谛。

 

如果认为苦是有自性的、实有的法,苦就不会有消亡的时候了。既然苦不会消亡,又如何安立灭谛呢?没办法安立灭谛。所谓的灭谛,一方面要把集灭掉,另一方面主要是痛苦完全消灭了、不存在了,这个时候有情就获得了寂灭的安乐,现前了灭谛的自性。灭谛的自性存在时一定没有苦谛存在,按照小乘的讲法,尤其是获得无余涅槃位时,一切的痛苦完全消亡了,不会再有整个三界的痛苦,因此痛苦一定要消亡之后才能够安立灭谛。

 

对方承许苦有定性,就意味着痛苦没办法被消亡。因为苦有定性,它自性有的缘故就不会观待任何灭的因缘,既然没有任何灭的因缘,苦怎么可能灭呢?第一、苦如果有则是无因产生,有无因生的过失;第二、苦没有办法灭,如果苦在没有任何因缘的情况之下灭掉了,就会有断灭的过失,没办法真正安立痛苦为什么会灭掉。

 

从空性宗的角度来讲,因为苦是无自性的,它是因缘而产生的,只要把产生苦的因缘一个一个息灭掉,就可以灭苦。比如说,在身体和心上面会引发痛苦,如果证悟身体和心的空性,就可以灭苦。或者如对方所讲,灰身灭智之后就不可能再有产生痛苦的苦器了,苦器也不会存在了。可以从很多方面分析。

 

痛苦的生存、灭亡都观待了这么多的因缘,就说明痛苦是没有定性的;如果痛苦有定性,就不可能真正地灭掉。而对方恰好承许痛苦是有自性的,如果痛苦是有自性的,怎么可能被灭掉?如果一个有情相续当中有痛苦,他就永远没办法消灭痛苦,就会一直处在这种痛苦的状态,灭谛的果位、灭谛的安乐在他的相续当中是永远无法现前的。

 

“汝著定性故,即破于灭谛。”你执著苦有自性的缘故,最后就会毁坏灭谛,因为所谓的灭谛一定是痛苦消亡时安立的。不单单阶段性的痛苦,如我们的头痛消亡了叫灭谛,不是这样的,痛苦消亡有两种,一种是暂时痛苦的消亡,暂时性的痛苦是阶段性的,比如说今天头痛,今天拉肚子,这种痛苦也是空性、无自性的缘故,通过服药、治疗就可以把痛苦消亡。除了阶段性的痛苦之外,还有一种是总体的痛苦,只要你有五蕴,就会在五蕴上面不间断地感受到各式各样的痛苦,乃至于没有超越三界之前都会有痛苦的产生,此处所讲的灭痛苦主要是灭这种大的痛苦。如果这种三有的痛苦是有自性的,就永远不会有灭,也就永远不会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众生就会一直在轮回当中挣扎,即便是修道也没有任何作用。当然这是不可能安立的,因为很多圣者已经通过修持佛法息灭了痛苦,现前了灭谛,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苦谛是无自性的,才有这样的安立,如果执著有定性,就没办法安立灭谛了。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如果承许实有也会失坏道谛。

 

道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

 

这是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观察。首先从反面讲,“道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如果所谓的道有实有的自性,那就没办法安立修道了。因为修道也是属于有为法,相续当中逐渐地生起和实相相应的境界,或者说首先生起出离心,再生起资粮道、加行道的功德等等,称之为修道。

 

按照佛经的观点来讲,修道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安立了这五种道位。如果道位有定性,那就没有办法安立修道了,因为道有自性就不可能转变了,没办法改变称之为有定性。比如,一个凡夫相续当中没有得到资粮道,如果道是实有的,那他后面永远得不到资粮道、加行道乃至无学道的果位。因为道有自性没办法转变,如果最初没有,那就永远不会有;如果最初得到了资粮道也不会转变,他永远不会舍弃资粮道然后又获得加行道、见道、修道等果位。所以如果道是有定性的,就没办法安立合理的修道了,也就是说如果道的功德在你的相续当中最初没有就永远不会有,如果相续当中最初有道的功德,那怎么可能流转轮回?这也是不合理的。

 

道是从无到有的,因为积聚了修道的因缘。比如说,你的种性首先苏醒了,对于修道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希求心,这是入道的先决条件。有了入道的向往之后,就可以通过看书、听法去掌握修道的技巧或方法,掌握之后慢慢去实践,这个时候内心中就会逐渐地生起道的功德,从无到有。首先是彻底的凡夫,然后通过修道生起小资粮道的功德。小资粮道的功德按照小乘的标准来讲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相续当中必须生起无造作的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修习四念住,这样就进入小乘资粮道了。如果是大乘的小资粮道,第一个是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第二个是修持四念住的空性。道位也是通过不间断地修行,不间断地创造因缘之后,在相续当中从无到有生起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修行,就会生起中资粮道乃至大资粮道的功德,然后进入加行道、见道等等,逐渐逐渐上进最后到达无学道的果位。如果道是有定性的,那么刚开始没有就永远不会有,也就不可能安立这一系列看似变化的修道过程了。

 

下面从正面讲,“若道可修行,则无有定性。”当然道是可以修行的,很多修行者都在修道,有些人在道上勇猛精进,一路上披荆斩浪获得很多功德;有些人是前进一步又退两步,或者刚开始修,后面又退失。很多人都在修道,道是可以修习的就说明道是无有定性的。有些人达到了资粮道,有些人达到了加行道,积聚了资粮道的因缘才可以获得资粮道的果位,积聚了加行道的因缘才可以获得加行道的果位。资粮道、加行道可以修习、可以生起的缘故,它观待因缘,观待因缘的法没有一个是实有的。

 

为什么有些人会退道呢?说明修道的条件逐渐地散失了,要不然是出离心散失了,要不然是对解脱道失去信心了,不想再求解脱道了,觉得求解脱道和追求世间的欲妙相比,追求世间的妙欲更有意义、更有乐趣。逐渐丧失了这些条件的缘故,所以从道中退失。

 

这一切道可以修行、可以退失的缘故,说明道是没有定性的。我们从正、反面两个方面观察,如果承许道无自性,有安立的合理性;如果承许道有自性,就有很多很多过失,乃至于最后失坏修道的道谛。

这是广说。

 

子三、摄义:

 

若无有苦谛,及无集灭谛。

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

 

前面已经分析了,苦集灭道四谛都是不存在的。此处摄义,如果没有苦谛(苦谛已经失坏了),也没有集谛、灭谛,这三种谛都没有了,所修行的、可以灭苦的道谛(“所可灭苦道”主要是道谛),“竟为何所至”,到底要修到什么程度呢?就完全没有目标了。

 

修道本来是为了消灭集谛,道谛本身是现前灭谛的,但是在修道现前灭谛的过程当中,主要的功效是通过修道来断集。集谛不可能无因无缘断除,通过什么来断呢?是通过修道来断,通过修道相续当中产生人无我空性的智慧,烦恼、业等等逐渐逐渐就会灭掉,断一品烦恼就会得到一种道位的功德。

 

但是现在没有苦谛存在,没有可断的烦恼,也没有灭谛的目标,那么修道到底要到达什么样状态?修道还有什么意义?修道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听法、闻思修行等这一切为了获得解脱所做的苦行、精进就会完全失坏,会变成没有意义的、颠倒的事情了。所以这是不合理的,这些过失完全来自于承许实有。

 

如果承许空性,空性当中有积聚了一切的现象,有生灭、有因缘,具备这种因缘会产生这种果,具备那种因缘就会产生那种果,这一切都是因缘产生的,空性的缘故才可以合理合法地安立,如果承许实有,这一切都会失坏。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