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论》对应讲记 95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分二:一、无见苦谛之过;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寅一、(无见苦谛之过):

 

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

 

如果苦谛决定有自性,那么它先前不为有境智慧所见,现在又如何见呢?也不能见,苦的本性不变异的缘故。

 

苦谛没有自性,所以以前没有见到它,后来通过修行见到是合理的。但如果苦谛有自性,那么以前没有见到,后来也不应该见到。按《俱舍论》的观点,见道时缘三界依次会生起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此时就是现见苦谛。但这种现见苦谛只有在苦谛无自性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如果苦谛不空,那么在资粮道、 加行道时未见苦谛,见道时又怎么能见呢?也不应该见。因为对境苦谛不曾变异,有境智慧又怎么会有不见和见的差别呢?《显句论》说: 如果苦谛有自性,那就应该如以前不曾见苦谛那样,在见道时也不应该见苦谛,但实际并非如此。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难陀刚出家时没有出离心,世尊把他带到天界、地狱后他才生起了视整个三界犹如火宅的真实出离心。正是因为痛苦无自性,他才有先前不认识轮回痛苦后来认识痛苦的变化;如果苦谛不空,那么难陀后来也应该像最初一样没有出离心。

 

所以,承许苦谛不空就会有见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的过失。

 

寅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就像见到苦谛不合理那样,断除集谛、证得灭谛、修持道谛以及获得四果也都不合理。

 

本颂的推理和前颂完全一致。如果苦谛有自性,那么凡夫地时不见苦谛,圣者位时也不应该见苦谛;其余三谛也是如此。

 

首先,如同见苦谛不合理一样,断集谛也不合理。如果集谛实有不空,那么获得圣果时也应该像加行道一样无法断除业和烦恼。为什么呢?“其性不异故”。

 

其次,就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证灭谛也不合理。如果灭谛实有,凡夫地时未现前灭谛, 那么获得圣果时也不应该现前,因为“其性不异故”。

 

最后,就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修道谛也不合理。如果道谛的智慧实有,那么以前没有的智慧以后也不会有,或者以前没有断的烦恼以后也不可能断。

 

另外,如同见苦谛不合理一样,以前未现前四果以后也不应该现前,因为“其性不异故”。或者,既然见苦乃至修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 那么住四果者肯定不成立,因为沙门四果都是在见道、修道的基础上安立的。

 

总之,因为有实宗承许实有,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以及四果都被破坏了,这显然有很大过失。

 

子二、(无有三宝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法宝之过;三、无有佛宝之过。

 

丑一、(无有僧宝之过)分二:一、无有四果之过;二、无有僧宝之过。

 

寅一、(无有四果之过):

 

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如果诸法的自性是决定的,那么先前不可得的四果,现在又怎么可得呢?

 

四道果就是指沙门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如果一切万法实有存在, 那么四果的本性先前不可得,后来也应该不可得,因为本性不变异的缘故。比如预流果,因为有缘起空性,以前凡夫位时未得此果,后来观修四谛见道以后就能真实现前;而如果不是空性,那么以前未得,以后也不应该得。一来、 不来、阿罗汉果也可以同样类推。

 

此处破四果,前面一颂也破四果,这重不重复呢?不重复。因为前面是从四谛是四果之因的角度来讲的,即破了四谛也就破了四果; 而此处是正面破四果,即如果万法实有不空, 那么以前未得四果以后也不应该得,因为“其性不异故”。

 

寅二、(无有僧宝之过):

 

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

 

没有四果也就没有得四向者。因为不存在八圣的缘故,所以不会有僧宝。

 

四果依靠四向而有,四向也依靠四果而安立,没有住四果者也就不会有住四向者,如是八圣贤——小乘宗所谓的僧宝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僧宝不存在,那如何皈依僧宝呢?所以, 不是中观宗在毁坏僧宝,而是万法不空的观点将自己推向毁坏僧宝的深渊,所以有智者不应该承认这种见解。

 

丑二、(无有法宝之过):

 

无四圣谛故,亦无有法宝。

 

没有四圣谛的缘故,也没有法宝。

 

从究竟的角度来讲,真正的法宝是指依道谛而现前的灭谛。既然断除苦集的灭谛是法宝, 那么没有四圣谛,也就没有了法宝。

 

人们所见的经书文字虽然可以取上“法宝” 的名字,但并不是真正的法宝,只是因为它们是现前真实法宝的因,所以也被叫做法宝。这就像《中观根本慧论》等经论虽可取名为中观, 但这只是在因上安立果名,并非真实的中观, 真正的中观唯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丑三、(无有佛宝之过)分二:一、总说佛宝不成;二、别说佛道不成立。

 

寅一、(总说佛宝不成):

 

无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

 

没有法宝和僧宝,怎么会有佛宝?

 

没有四圣谛就不会有法宝和僧宝,没有法宝和僧宝就不会有佛宝。

 

月称论师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经行地道的时候,肯定得到过沙门四果中的一果。意思是佛陀在因地的修持中,一定曾成为僧宝, 也必定现前过法宝。法宝和僧宝的究竟是佛宝, 既然没有法宝和僧宝,那佛宝的因就不存在了, 这样就失坏了佛宝。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癸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73

 

【73】 果仁巴将此科判定义为“了知苦谛等不合理”。

 

若苦定有性, 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 其性不异故。

 

如果有境智慧不存在,则始终不能彻见不通过修道而本身自性就存在的苦谛。既然如此, 现在又怎么能开始现见苦谛本性呢?难道不是有“了知痛苦以自性而安住”的说法吗?这样一来,(了知痛苦就会)始终安住[不异]于自性,因为不需要重新观待因缘的缘故。

 

如见苦不然, 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如同(不能彻见苦谛的道理)一样,你们所断的集谛、所证的灭谛、所修的道谛及其结果——预流等四果,也如同了知苦谛一样不可能重新建立。

 

壬二(无有三宝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法宝之过;三、无有佛宝之过。

 

癸一、无有僧宝之过:

 

是四道果性, 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如果一味地耽执于自性而不放弃,就可因此而得出结论:因为四果首先以自性而不可得, 后来又怎么能重新获得呢?不应该获得。(因为四果以自性而不可得的缘故。)

 

若无有四果, 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 则无有僧宝。

 

如果共同四果不存在,则因为住果【74】的不存在,从而导致向果【75】的不存在。如果这八种圣士补特伽罗都不存在,则僧宝也不应该存在。

 

【74】 住果:也即住果位。安住预流等四沙门果随一之中,不勤策励求证余果者。

【75】 向果:也即向果位。为求随一证得预流等四沙门果,力行策励断除未断自分之应断烦恼者。

 

癸二、无有法宝之过:

 

无四圣谛故, 亦无有法宝。

 

因为四圣谛不存在,所以教法与证法也由此而不存在了。

 

癸三、无有佛宝之过:

 

无法宝僧宝, 云何有佛宝?

 

既然法宝与僧宝不存在,又怎么会存在佛宝呢?绝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