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98

98-1

 

98-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第二十五品  观涅槃品

 

本品是对涅槃作观察,涅槃也是无自性的。涅槃是梵语,有时候翻译成泥洹等等,有很多其他的翻译方式。玄奘法师把涅槃翻译为圆寂,圆满和寂灭。从圆满的角度来讲,涅槃圆满了一切的功德,寂是寂灭了一切的烦恼和违品。从证的功德来讲,一切功德圆满叫圆,从它的违品方面来讲,一切烦恼、障碍寂灭叫作寂。涅槃就是圆寂的意思,圆寂就是圆满一切功德,寂灭一切烦恼,这叫作圆寂、涅槃。还有些地方翻译成清净、解脱等等。有些时候说,佛涅槃了、上师圆寂了等等,圆满寂灭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理解。

 

对于涅槃,一般的世间人是没什么兴趣的,他追求的只是现世当中的一些利益,及时行乐的方面有兴趣,除此之外,对于以后获得涅槃,或者说寂灭一切的我执等没有兴趣,也没有接触到这个概念。即便是有些时候好不容易接触到了,也会生起很大的恐怖,如果获得了涅槃,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的享受,乃至于身心都没有了,他觉得很可怕,所以就不愿意趣入涅槃。

 

外道也想获得涅槃。因为外道没有圆满地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空性妙慧的缘故,虽然想要获得涅槃,但是没办法获得真正的涅槃。或者说他们没有真正地掌握涅槃之道,怎么获得涅槃的方式都没有掌握,虽然做了很多外表看起来让人生起信心的苦行。印度有很多苦行外道,他们所作的很多苦行,某种层次上可能超胜很多佛教的苦行方式,但因为观点不正确,虽然做了很多苦行,但是没办法获得内心中想要得到的涅槃果位,真实圆满寂灭的果位是没办法获得的,因为方向错了。前面我们讲过,你的方向只要偏离了正道,你越精进越勇猛,离正道就越远。比如:你要去色达县,方向错了,车往色尔坝的方向开,你开了一辆很好的车,越开越快,这样离色达县也就越远。修道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目标、见解正确了,越精进离目标越近,但是你的目标错了,正见没抉择到,越是精进越苦行,离目的地、离解脱道就越远。

 

外道从求解脱的意乐来讲,和佛教可以说是一样的,都想求解脱。但是他的方式方法不正确,没有获得解脱道的见解,没有真正触及我执,所以没办法获得解脱、涅槃。从内道的小乘开始,因为佛陀照见了一切所知,给小乘、大乘行者都宣讲了妙法,小乘行者通过修持佛法可以获得一种涅槃。

 

小乘自宗当中讲涅槃有两种,即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就是今生当中已经完全灭掉了下一世投生三界的烦恼种子,但是以前通过业引发的今生异熟的五蕴还存在,就是说烦恼没有了,有漏的身体五蕴还存在,这个叫作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当他去世的时候,灰身灭智趣入涅槃的境界当中,首先烦恼没有了,然后再把前世带来的有漏五蕴舍弃,进入涅槃,这叫作无余涅槃,没有什么剩下的,完全进入到了涅槃的果位。这就是小乘所讲的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大乘的观点也讲涅槃,但是以大乘观察,即便是小乘的无余涅槃也是有余的。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把五蕴彻底消亡了,已经灰身灭智了,但是无分刹那的心识、微尘还没有真正地完全灭尽,所知障没有完全灭尽,所以只是暂时的涅槃。对小乘自宗来讲,趣入这样的境界当中,认为就是已经永久地涅槃了,有情趣入涅槃之后,不会再出来了,这个有情从法界中彻底消失了。但是从佛菩萨的眼光来看,他们进入这种涅槃是获得暂时的一种休息状态。一万个大劫以后,他们会重新从定中出来,开始显现意生身,然后开始发菩提心,开始求道,趣入大乘。趋入大乘五道十地之后,最后通过二无我的空性完全把烦恼障的种子,还有所知障,还有剩下的东西全部灭掉之后获得成佛的果位,获得的成佛的果位就叫大涅槃果位,这叫真正的无余涅槃。所有的不清净的法完全消失在法界当中,尤其是从他空的观点来看,所有的习气、客尘完全泯灭,本净的大涅槃果位现前,这种状态就叫真正的大涅槃果。

 

通过大乘教义的分析,涅槃也有本净涅槃和离垢涅槃两种。本净涅槃是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本具寂灭性,不管你证悟与否都拥有这种特质,拥有成佛的可能性,这是本净涅槃。有了本净涅槃的基础,然后佛出世给我们指点心性,指点修行的方式,通过修行把覆盖在本净涅槃上面的客尘一分一分地远离掉,之后当客尘完全远离的时候,本来具备的涅槃已经离开垢染了,现前的佛果叫离垢涅槃。一般的众生具备一种涅槃,即本净涅槃;佛具有两种涅槃,一个是本净涅槃,一个是离垢涅槃。很多地方也是赞叹佛具有二清净或二涅槃的佛果。真正的佛果才称为大涅槃,已经完全远离了如来藏上面一切种种的客尘,这个时候就可以获得圆满的佛果。

 

以上了知了涅槃的不同分类。那么针对本品而言,为什么要学涅槃无实有?因为涅槃尤其是大涅槃的本体,是本来清净的,远离一切戏论的,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涅槃的果位,就必须要打破对涅槃的执著。昨天我们也分析了,执著涅槃的这个执著本体是实执分别念,而所执著的想要获得的涅槃果位是离戏的智慧本体,通过分别念永远缘不了,我们永远没办法经由分别念来获得智慧的本性。所以只有说,涅槃是无自性的,是空性的。

 

了知了涅槃的离戏空,所境是离戏的缘故,能境的执著也能息灭。当我们对法的执著从粗到细逐渐地息灭,乃至于对涅槃的执著也彻底泯灭了,在执著泯灭的当下涅槃的实相就会现前。显现涅槃的实相不是通过执著去显现的,而是通过息灭执著显现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观涅槃无自性,息灭对涅槃的实执、戏论。息灭对涅槃的戏论之后,就能够和涅槃的本体相应了。

 

我们学习本品的目的也是为了靠近涅槃。当然涅槃我们可以作为一种果法来观察,前面四谛是属于道位的。对于基的法我们不能执著,对道的修道方式也不能执著,对于果也无法执著,或者说也不能执著。不缘道就可以修道,不缘果就可以获得果位,这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原则。如果原则没有搞清楚,老是用一种实有的分别念去寻找一个所谓的涅槃,寻找一个道,那是永远也没办法获得的。

 

丁二十五(观涅槃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在佛经当中有没有讲涅槃是空性的教义呢?实际上是很多的,尤其在《般若经》当中讲了很多涅槃无自性的教义:从色法开始,色法是如梦如幻的,轮回的一切万法是如梦如幻的,然后佛陀说,涅槃的法也是如梦如幻的,再进一步说,假如有一个超胜涅槃的法(当然超胜涅槃的法是没有的,这里讲的涅槃法是大涅槃佛果),那么也是如梦如幻的。所以,轮回的法、涅槃的法,乃至于假如有一个超胜涅槃的法,全都是如梦如幻的、空性的。这样就让我们对一切法都不执著。

 

我们内心当中所能够执著的法,以前是对世间法执著,后来学佛之后就对佛的本体、道的本体开始执著,但是到了中观当中,你所执著的法,不管是庸俗的法还是所谓高尚的法,实际上一切万法的本体都是离戏的。你必须要远离对一切万法的执著,之后才可以直正趋入实相当中。

 

经部关联,在《般若经》当中是这样讲的。

 

戊二、品关联:

 

对方认为,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那就不会有涅槃果,不会有暂时的涅槃和究竟的涅槃了。因为涅槃是寂灭了五蕴之后获得的一个涅槃果,如果说涅槃是不存在的,那寂灭了什么呢?就没办法寂灭五蕴和其他的法而获得解脱了。因为有所寂灭的五蕴的缘故,所以涅槃本身存在,尤其是五蕴等法是实有存在的。为了了知涅槃不存在,五蕴等也不存在,所以要宣讲《观涅槃品》。这是品关联。

 

此品分二:一、宣说他宗;二、阐释能损之理证。

 

己一、宣说他宗:

 

若一切法空, 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这是对方的观点,一切法应该是实有的,因为一切法实有,才有生有灭,才有断,才有所灭的法。如果把所断的法灭掉了,所灭的痛苦也灭掉了,这时候就称为涅槃了。但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空性中无生无灭,你们自己说一切万法无生无灭如大虚空,犹如虚空一样的状态当中何断何所灭?到底有什么可断的烦恼,有什么所灭的痛苦?烦恼也没办法断,痛苦也没办法灭,既然没有断烦恼,也没有断痛苦,那怎么可以称之为涅槃呢?怎么可以称之为圆满寂灭的清净果位呢?所以如果法是空性的,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断的、没有灭的,当然也就没办法获得涅槃。

 

对方认为涅槃一定存在的,因为佛获得了涅槃,或者阿罗汉获得了涅槃,或者我们现在正在为获得涅槃而奋斗。所以涅槃怎么可能没有呢?如果没有涅槃了,我们就没有目标了,很多人学佛也是为了求解脱,求涅槃。但是现在突然听说涅槃没了,就好像我们在拼命寻找一个目的地——目的地有很多好吃好喝的东西,长途跋涉之后觉得很累了,一定有一张好的床可以让我们休息。但走到半路上突然听说这个地方没有了,我们向往的非常好的地方已不存在了,当然内心当中就会产生极大的恐慌,觉得走了这么长的路白走了。相当于这样的道理。现在我们正在兴致勃勃地往涅槃的圣城出发,开始跋涉了,突然听说涅槃不存在了,当然内心当中会产生很大的恐怖。因为涅槃代表一切美妙的东西,代表最快乐的地方等等,我们的执著是这样的。现在如果说没有涅槃了,很多人都没办法接受。

 

中观宗的意思是,并不是说没有涅槃,而是说没有实有的涅槃,实实在在的涅槃是没有的,但如梦如幻的涅槃在名言当中是有的,你可以在涅槃当中获得安乐,也可以通过涅槃利益有情。但是,如果没有正确地了知空性的观点,就会认为如果涅槃不存在了,求果修道就无有意义。所以对方拼命地攻击承许涅槃不存在的宗派——中观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己二、阐释能损之理证:

 

这是中观宗对对方的回答。

 

分二:一、宣说他宗之过;二、宣说中观派无过之理。

 

庚一、宣说他宗之过:

 

若诸法不空, 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这种破斥方式是同等理,就是对方以什么理论给中观宗发过失,我们也通过这样的理论反过去,这就叫作同等理。对方说,如果一切法空,不生不灭,没有断、没有所灭,那就没有涅槃了。我们反过去说,你认为诸法不空,一切万法就是实有的状态,不需要观待因缘。一切万法无生无灭,不需要观待因缘,哪种烦恼、哪种痛苦通过因缘而灭呢?所以就无断无灭。既然一切万法是实有的,没有生也没有灭,是不变化的,那么痛苦没办法灭,烦恼也没办法断。所谓的涅槃是断掉了烦恼,灭掉了痛苦之后的解脱境界,那么没有断烦恼、没有灭痛苦,怎么能称之为涅槃呢?没办法称之为涅槃。

 

这就是同等理。如果你说一切万法是空的,没有涅槃,我们现在说,一切万法不空就没办法涅槃。同等理似乎说,如果你给我们发过失,那我们不成立你们也不成立,好像有这种意思。但这只是一个总破而已,是宣说他宗之过。真正分析,空性宗可以善巧地回遮对方所发的过失,而自宗给对方发的过失,对方是没办法回遮的。辩论到后面我们就知道,只有安立了空性,才能安立涅槃是合理的;如果是不空的,的确没办法真正安立涅槃的本体。

 

庚二(宣说中观派无过之理)分三:一、宣说离边之涅槃;二、破除四边戏论;三、驳斥说法无义之过。

 

辛一、宣说离边之涅槃:

 

无弃亦无得, 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 是说名涅槃。

 

中观宗宣说离边涅槃。对方说,你既然说实有的涅槃不合理,应该是无实有的,那涅槃的体性、法相是什么样的?这个颂词就是正面宣说离边涅槃的体性,是从三个角度来观察的,第一个是无弃不得,第二个是不断不常,第三个是不生不灭。很明显,中观宗在描绘涅槃境界时都是通过否定的方式来宣说的。因为大涅槃的果位很难从正面去描述,而且中观宗描绘一切万法时,从一个角度来讲,担心后学者对涅槃产生执著,所以尽量避免从正面描述涅槃的境界,而是从否定的角度来描绘。

 

第一组是无弃无得。首先要了知弃和得,什么是弃?什么是得?所谓的弃就是放弃,抛弃烦恼,抛弃障碍。相当于说要获得涅槃了,或已经获得涅槃了,相续当中没有烦恼障、所知障,没有种种的烦恼习气,通过修行把一切万法完全舍弃了。得就是获得的意思,相续当中获得大涅槃的时候,具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种种功德法,这是得。在名言当中有弃有得,你通过修持,把负面的东西,把覆盖在如来藏佛性上面的客尘完全舍弃了,然后获得本具的功德,这叫作有弃有得。但是在胜义当中,或者在描绘大涅槃这种清净状态的时候,尤其是要帮助我们打破分别念执著涅槃实有的状态,只有说胜义当中无弃也无得。

 

为什么无弃无得呢?因为如果在究竟法界当中有烦恼的本体,有佛的功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烦恼的本体抛弃掉,获得佛的功德。但是在胜义空性中哪里有烦恼的本体呢?没有烦恼的本体那怎么去抛弃呢?空性中烦恼的本体是没办法获得的,没有烦恼,就没有抛弃烦恼的说法。在胜义当中也没有所得,没有所得的本体怎么去得到它呢?所以相合于究竟实相来讲,无弃无得。

 

不断不常是第二组。断和常就是讲趋入涅槃之前的五蕴。从一个角度来讲,尤其是按照小乘的无余涅槃的观点来讲,进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就是抛弃掉五蕴,五蕴就不存在了。但是真正的大涅槃果位是不断不常。为什么不断不常呢?因为如果有一个五蕴的本体可得,那就可以说它有断或者不断,或者说入涅槃的时候就断掉了,以前不断,就会安立断和常的观点。但是五蕴的本体,连丝毫的微尘、丝毫刹那的本体都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五蕴,何来五蕴的断和五蕴的常?所以涅槃的本体,相应于空性大涅槃的角度去观察,的确是不断不常的。

 

第三组生和灭也是一样的,涅槃的产生或轮回法的灭除,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说五蕴的生灭也是不存在的。从本体的角度来讲不存在生灭,从否定的角度来安立涅槃。

 

涅槃的本体是无弃无得,不断不常,不生不灭,像《心经》中所讲的一切万法的本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是一样的。要描绘一切万法的体性,只有通过打破我们执著的方式,用间接的方式来描绘。从正面来描绘容易引发众生新的执著,所以不从正面宣讲,而从反面、从抛弃的角度,用遮诠的方式来描绘,一方面能够达到目的,一方面也能帮助众生不执著于新的法——认为一切万法不存在,如是勉强安立一个涅槃的本体。

 

在宣讲中观宗无过之理之前,首先宣讲了离边的涅槃,后面要进一步地安立涅槃无实有的观点。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帮助我们抉择一切万法的实相,或者说帮助我们打破颠倒的分别念和实执,打破对于法界实相不相应的无明烦恼。

 

龙树菩萨以殊胜的智慧和悲心造了《中论》。一、殊胜的智慧。龙树菩萨出世的时候,没有依靠其他任何注释,通过自力了知了《般若经》当中的究竟空性的意趣,然后造了殊胜的以《中论》为主的中观六论等来诠释空性的意趣,这就是以殊胜的智慧而造的空性论典。

 

一般的凡夫人,很难以真正发掘经典当中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空性。因为空性是属于无分别智的境界,凡夫人很难以通过自己所谓的智慧、分别念去了知空性的究竟本义。龙树菩萨是佛在经典当中授记的初地以上的圣者,他能够真正地了知空性的意义,因此他没有依靠其他的注释,自己了知了《般若经》空性的意趣之后,造下了殊胜的《中论》。

 

二、殊胜的大悲。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众生也是空性的,但是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刹那真正怀疑过自己是不是空性的,没办法真正抉择空性的道理。因为悲悯众生,为了让众生真正趣入到《般若经》的境界,趣入究竟实相,必须要有一部《中论》这样的论典。《中论》造完之后,无数的修行者通过《中论》的引导,相续当中抉择了这种殊胜的正见,修持圆满正见之后,从实执、烦恼、无明当中获得解脱,获得证悟者不计其数。

 

对于《中论》所抉择的空性,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当然不同的根性对于《中论》的意义有不同的解读,像自续派可以把《中论》解释成暂时的单空;唯识宗可以把《中论》的空性意义抉择为二取空;应成派像月称菩萨等将《中论》的意义抉择为离开一切戏论的观点;还有一些大德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有些注释当中把《中论》当中的意义抉择为殊胜的大圆满境界。

 

《中论》宣讲了很多意义,有时候是宣讲一切万法的假名方面;有时候是宣讲一切万法的空方面;有时候是讲到一切万法的虚幻方面。我们在学习完之后就有这样一种感觉:一切万法的确就是虚幻的,没有任何的实有法。因为《中论》核心的所破就是破实有,再多的所谓实有的推理、理论,在《中论》的智慧面前全都不堪一击。我们从第一品学到现在的第二十五品,每一品都在破实有,每当使用理论把实有遮破之后,都会生起名言当中一切万法的确是如梦如幻的、假立的,胜义当中是离戏的见解。

 

我们长时间地熏陶殊胜的空性,思维空性,逐渐逐渐就能够从心底接受一切万法的确是如梦如幻、的确是空性的这种正确的见解,转变了我们固有地认为一切万法是实有的思考方式。因此也能够和龙树菩萨的智慧、《般若经》的智慧,和佛陀的智慧逐渐接近,这实际上也是佛陀宣讲《般若经》、龙树菩萨造《中论》的目的。

 

我们的心要逐渐趋向于如梦如幻的境界,趋向于离开一切戏论的境界,这是我们学习《中论》的真正目的所在。而不是把《中论》当成一个知识来进行学习,或者学习了《中论》,掌握一些技巧之后和其他人辩论,获得辩论的智者的名声,这个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了知,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的、虚幻的,一切万法都是离开一切边戏的究竟空性实相。

 

不单单是外在的法,就是我们的心、烦恼等正在生起的当下,本来也是无实质的。了知这些之后,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就能够有比较自在的智慧面对一切万法的显现。在遇到大喜和大悲的事情时,都能够用空性的智慧去观照,这样就不会产生很多的执著、烦恼。暂时来讲,通过《中论》的智慧面对生活当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或者太如意的事情;当然究竟来讲,通过《中论》的智慧引导我们的心趋向于法界的寂灭,获得殊胜的证悟,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智慧帮助其他的众生,这方面是究竟的深远的意义。

 

暂时的功效利益我们要获得,究竟的利益也要获得,我们要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中论》。否则,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学习很长时间之后反而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抉择空性到底为了什么,这样就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我们每过一段时间,必须要从头到尾反观一下自己学习的过程,反观一下自已的心态,看是不是已经偏离了《中论》的正确轨道。如果偏离的话,及时地纠正;如果没有偏离,就在这个轨道上面更加深入细致地去抉择。

 

空性的法义的确非常深遂。我记得在上师的《中论讲记》当中,前后好多次提醒我们中观般若的智慧非常深遂,所以我们不能通过很简单的方式把词句的意义搞清楚,就觉得已经通达《中论》了,实际上《中论》的所诠义是属于无分别智的境界。我们学习《中论》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就是在看书时每看一遍也都有不同的收获,对空性都有不同的认知。这些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定解,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最初的空性观点,和不断学习《中论》几年之后获得的空性观点对照,最初的观点就显得很幼稚、很肤浅,后面对空性的认知会越来越深。对空性的认知越来越深,对于现有的法的执著就会越来越浅,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法是很殊胜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我们有没有重视这个法,有没有把这个法当成所有修行的核心来对待。如果说把这个法放在第二位乃至于第三位,把一些世俗的享受或者把其他的法作为首位的话,就是没有真正找到修行中的重点。

 

我们在学《中论》时,对于这方面必须要经常思维。如果远离了这些思维,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一种麻木的感觉。本来外在的非人、魔王波旬就在找机会,想要中断我们对于空性实相的修学,还有内在的实执心也是再再地翻起习气对我们的修行作障碍。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前提之下,如果放松了对空性的学习,放松了对自性的观察,那么入岐途是比较容易的。

 

为了避免我们入岐途,在学习《中论》的过程中,很多其他的思维方式、如理作意也要同时带起来,这样才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偏离轨道,真正地修学。

 

二十五品主要是观涅槃,前面我们对于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本净涅槃、离垢涅槃等也作了分析。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如果真正想要获得涅槃,那么必须要了知涅槃的无自性,如是可以真正地或者说相似地了知涅槃的本体。

 

《观涅槃品》实际上也是帮助我们了知,涅槃本身和色法一样是离戏的。在显现上面,当然涅槃是属于一种清净的法、解脱的法、圆满寂灭的法。而其他的烦恼、色法等是世俗法,或者说是不清净的法,是一种障碍法。但是从胜义的本体来看,色法的本体是本空离戏,涅槃的本体也是本空离戏,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所以说在胜义当中,轮回和涅槃本来就无有高下,完全都是平等的。本品也是引导我们生起平等智,生起无分别的智慧。

 

前面大概地宣讲了自宗的立宗和他宗的过失。现在宣讲对于离边的涅槃本体,怎么样破除四边戏论。

 

第一个科判已经宣讲了离边的涅槃,是无弃无得、不断无常、不生不灭的本体。但是众生缘离边的涅槃产生了四边的戏论,认为涅槃的本体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无,要么亦有亦无,要么非有非无。四边戏论的哪一边符合于涅槃的本体呢?哪一边都不符合涅槃的本体。我们要抉择涅槃的本体必须要破除四边戏论,只有在破除了四边戏论之后,才能够相似大概地了知所谓的涅槃不是分别念的状态。

 

因为四边戏论包括一切的分别,如果能把四边戏论破掉,就能够破掉一切分别。实际上就是还原了涅槃的本性,并不是说涅槃首先是这个本体,然后我们通过抉择之后,把它安立一个另外一个本体,不是这样的。涅槃本身就是离戏的,但是众生不了知离戏的缘故,缘涅槃产生了各种各样增益的戏论,附加给涅槃很多特质,很多标签,实际上涅槃本身并不具备这些所谓的戏论法。因此我们要破除戏论,还原涅槃的本性。

 

辛二(破除四边戏论)分三:一、破除涅槃四边;二、破除证悟者之涅槃;三、宣说以此成立之义。

 

壬一、破除涅槃四边:

 

对认为涅槃有、无,或者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四边逐一进行观察、剥离,让涅槃显现本来空性的特质。

 

分三: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与无实;二、破承许二者兼具;三、破承许二者皆非。

 

这就是在佛经论典当中经常出现的四边。“有实与无实”就是讲有边和无边;“二者皆具”就是亦有亦无,“二者皆非”就是非有非无。我们执著的方式真正归纳起来,百分之百是归纳在这四种当中,如果能把这四边打破掉,就能够抉择离戏。不单单对于涅槃是通过破四边的方式抉择,实际上对于色法和心的执著,乃至对任何一个法的执著,除了这四边戏论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第五边,所以,破掉了四边就绝对能够抉择到离戏的空性。

 

癸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与无实)分二:一、分别而破;二、共破。

 

子一(分别而破)分二: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二、破承许涅槃之无实。

 

分别而破是针对于承许有实和无实的两种观点,分别来进行破斥,也就是说涅槃法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

 

丑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

 

下面有三个颂词,破斥的侧面不相同。第一颂是以“老死相而破”;第二颂以“有为相而破”;第三颂是“集聚缘起而破”。通过三个方面来破斥承许涅槃的有实法。这并不是真正在破斥涅槃,而是破斥涅槃的有实,破斥给涅槃附加的很多所谓的特征,剥离掉凡夫人的增益分别心。

 

实际上涅槃是属于佛的境界。作为一个凡夫人用分别心去破斥佛的境界,说佛所证悟的涅槃是不合理的,涅槃是怎么怎么样的,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我们所破的涅槃,不是真正缘佛的涅槃。佛的涅槃本来就是离戏的,不需要去破,也不需要观察。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想要获得涅槃果的话,必须要对于不符合涅槃的这些法进行破斥。

 

破斥涅槃的有实,首先是以老死相而破。

 

涅槃不名有,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

 

在讲这个大科判之前,我们还要对对方的观点作一个陈述。对方承许涅槃有实,原因是什么呢?对方认为,没有获得涅槃之前,是受于烦恼和业的统治,如果有了烦恼,有了业,就会感受痛苦。当后面通过修习道谛,修习殊胜的佛法之后,相续当中就生起了涅槃的境界。那么涅槃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让烦恼和业的后续不再产生,就是说不再让烦恼和业继续产生,所以涅槃就是一种起功用的有实法。

 

这种有实法相当于河堤一样,如果河没有河堤,水就会泛滥,如果修了河堤,就能够把水控制在河道当中,就把它规范起来,不会造成泛滥的情况,河堤就起了这种作用。涅槃就像河堤一样,如果没有涅槃这种河堤,烦恼和业就会相续,它就会有一个后续的发展,不断地延续。有了涅槃这种有实法之后,就像河堤一样,不让烦恼和业生起来,不让它的后续产生。

 

对方认为,无实法起不到像河堤一样的作用,所以说涅槃一定是有实的。对方是从这方面承许涅槃是有实法的。中观宗说,如果你承许涅槃是有实法就会有很多过失。一共讲了三个过失,本颂讲老死相。

 

“涅槃不名有”,“有”字就是有实的意思,如果你承许涅槃是有实法的话,就不合适。中观宗的意思很明显,涅槃不能称为有实法,为什么呢?“有则老死相”,如果涅槃是有实法,它就应该具有老死相。

 

为什么如果是有实法,一定具有老死相呢?“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始终都没有一个有实法能够离开老死相,离开老死相之后之外单独存在的法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也就是说一切的有实法周遍都是具有老死相的,涅槃属于有实法,所以涅槃也具有老死相。

 

到底什么是老死相呢?老就是衰老,是一种变异的过程;死就是讲消亡的过程。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老死就相当于是生灭、生死,或者说变异和死亡。涅槃并不是一个人,怎么安立老死相呢?实际上老死相演绎出来,或者说引申出来就是迁变的意思,迁变生灭或者生灭迁变叫作老死。所有的有实法都具备迁变之相的缘故,涅槃如果是有实法,它就会具有生灭迁变之相,,所以涅槃也应该成为老死相。

 

承许涅槃是老死相有什么过失呢?上师《中论讲记》的科判也是以老死相而破,是以老死作为发过失的核心,涅槃不应该是老死相的。但是如果你承许涅槃是有实法的话,就应该变成老死相。我们分析一下,如果涅槃变成了老死相,有什么样的过失,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发过失了。

 

第一个过失,涅槃本身就是为了对治老死相的。比如说,有情的生灭或者轮回等等都是一种变异老死之相。变异、无常的法,前面讲“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如果这个法在变异,在不断地老死,它是属于痛苦的特征。而涅槃恰恰是为了对治老死的,所以涅槃不应该具有老死相。如果说涅槃是老死相,就好像说通过一个老死相对治另外一个老死相,虽然对治了其他的老死相,但是自己本身是一个老死相,还需要其他法来对治,这方面就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不应该承许涅槃是老死相。否则,涅槃本身是为了对治老死的,现在它自己变成了老死,那怎么去对治其他法呢?即便是把其他法的老死对治了,但是涅槃是属于究竟的本体、究竟的所得,最后所获得的果仍然是一个所对治的法,那修持涅槃就没有意义了。这是一个过失。

 

第二个过失,在了义的经典《涅槃经》等当中,都是讲涅槃的相有很多种,其中两种就是离开老死,直接说涅槃不是老死的法,如果说涅槃是有实法,那么就和经典相矛盾。当然对方没有直接说涅槃是老死相,只是说涅槃是有实法,但是中观宗通过一切的有实法都具有老死相这个总的能遍,把这个决定下来,所遍的涅槃也是有实法,是有实法当然是老死相了。如果是老死相,就违背了了义的经典当中所说的涅槃是离开了老死的本体。

 

如果对方说,你们引用的《涅槃经》是大乘的经典,我们不一定承许。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小乘角度分析。小乘,尤其是承许涅槃是有实的小乘宗认为,小乘的涅槃是究竟安稳、究竟寂灭的法,不应该是具有老死的法。在《俱舍论》当中也没有承许涅槃是变化的、具有老死的法,而是承许涅槃是究竟清净的、究竟安稳的、不变动的法。所以,如果你们承许涅槃是老死相,于小乘自宗的涅槃也是不合理的。

 

原则就是这样,对方只承许有实法,没有承许涅槃是无为的法,也没有承许涅槃是变化的法,但是通过承许有实来推理,对方虽然不愿意接受,最后涅槃还是变成了老死相,变成了刹那生灭的法,这个是对方不愿承认的。如果对方不放弃涅槃有实的执著,最后不愿意承认的老死相的自性,也会在对方的观点当中不可避免地降下来。因此,即便不用大乘的教典,用小乘的自宗的教典来分析,涅槃也不可能是老死相。

 

从大乘的教理来观察涅槃,要么是从空性的角度分析,要么是从光明的角度分析。从离戏空性的角度分析,涅槃就是大离戏的法,大离戏的法在空性当中是不可能有老死的。所以大乘的涅槃从空分而言不可能具有老死相,它是离于老死相的。从大乘的光明如来藏的角度而言,老死是属于客尘,当获得大乘的大涅槃,一定是离开了客尘,不可能具有老死相。

 

以上一方面以具有老死相而破,直接破掉了对方承许的有实法;一方面间接地对于各宗的涅槃,尤其是大乘涅槃的自性绝对不可能是老死相附带作了宣说。这是以老死相而破。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