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5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帮助我们抉择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在名言谛中,如今面前所有的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显现,现而无实有的本体;然后经由如梦如幻的抉择,或是通过如梦如幻的定解进一步观察分析,如是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究竟无生的空性。也就是说虽然在名言当中显现如幻,但是一切万法究竟的本体完全是无生、离戏的空性。

 

我们说“万法的显现如梦如幻,究竟本体是空性”,和说“万法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实际上是一回事情。在抉择的时候,有的时候加“世俗”“胜义”,差别好像非常大,世俗当中是有的法,在胜义当中是没有的法。不观察时,万法是幻化的自性;观察时,它的究竟本体是离戏的空性,其实胜义空性也是法本身的离戏空性。因此说,法在显现的当下是空性的,空性的当下就是显现的本体。这方面一一分析观察,就可以了知如何对待一切万法的显现,如何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

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在在处处宣讲一切万法是假立的、观待因缘所生的缘故,全都是无自性、离戏的空性本体。

 

二十七品当中,如今我们宣讲的是第十七品——观业品。这一品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宣讲如何安立业果,有经部和有部的观点。名言中,中观宗也是通过缘起来安立业果,这在《入中论》当中有宣讲。不管是经部也好,有部也好,名言当中,一切万法所有的自性都归摄在缘起当中,所以在名言当中真正安立因果应该是以缘起来安立,以中观宗自宗名言谛当中的业果观为究竟。 在这个基础之上,或者在不离开缘起的原则之下,安立相续、不失坏法、阿赖耶识都有合理之处。

 

在名言当中可以安立业果不虚的道理。我们的分别心的的确确没有办法超越业因果,再说一切万法的究竟本体是空性的,但是如今我们自己安立在暂时位,绝对还是要受业果的管制,没有办法超越业果的范围。因此,有智慧的人暂时随顺业因果,恶业不能造,善业尽量去修行;在相续当中产生业因果正见之后,再进一步打破对业因果的实执;对业因果的实执打破之后,进一步地了知并安住究竟空性。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地趋向于实相,在业因果的幻化显现中寻找真实究竟、离戏的本性。

 

前面我们已经对于经部的观点作了观察,经部是通过安立相续来成立业果。比如说种子种下去之后,生芽的时候种子就灭了,后面就产生了芽、茎、枝叶、花果等的相续,最后的果法是从相续而生,在名言中可以假立说果是从因——种子而生的,即从种而生果。通过比喻对照意义,首先初心造业,造完之后它就灭掉了,灭掉之后就开始产生后面的相续。这个相续是不是真正能够完全延续下去呢?还要看中间是否遇到了违品阻碍。以恶业的例子来讲,一般来讲,通过嗔心造了一个打击众生的业之后,就开始延续了,延续到什么时候呢?延续到因缘成熟的时候,打击众生的业就会成熟为果报,感受多病、恐怖等等很多不悦意的感受。这是假设中间没有遇到干预的情况下。

 

如果中间遇到干预,就不一定能够如是顺利的发展成相续了。干预是什么呢?这种干预就是忏悔。如果我们在业报还没有成熟期间,以善业进行干预,或者通过四力忏悔,就非常有可能把相续中断,中断它感果的功能,这就是忏悔的道理。但是我们不知道相续当中到底哪些业成熟了、哪些业未成熟,所以在忏悔时,能想到的在这一世当中的所有的罪业都要一一去回忆,一一去忏悔。还有想不起来的怎么办?我们就观想祈祷:全知的上师(或者全知的佛陀、金刚萨埵),您以智慧眼关照我,以前所造的所有罪业,想到的、想不到的罪业我全都忏悔。以这样忏罪的方式,让善业去干预恶业相续,让它阻断,让很多很多恶业相续中断之后,就不再受果报。

 

不再受果报,实际上一方面是避免我们的痛苦,另外一个方面是争取到了时间。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忏悔,罪业一旦成熟,就感受恶趣的痛苦,感受很多不悦意的痛苦,有可能就中止了善业的修行;但如果我们把要成熟的恶业忏悔掉之后,就争取到了很多时间,就可以继续修持善法。

 

还有一个问题,恶业本身能够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是一种违品的力量。如果相续当中的恶业非常深重,那么从某种意义来讲,相续当中的烦恼也是会比较炽盛的。

 

米拉日巴尊者曾经讲过,我们忏悔时,一方面是要把罪业彻底予以清净,让它不感果;另一方面如果把罪业忏悔得很清净,相续也会很清净的,烦恼生起的数量、力度都会很弱。一个真正罪业清净的人,他的烦恼应该是很清净的。平时我们问:我的罪业到底清净没有?一方面可以从外相的梦兆或其余兆相观察,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内在的兆相,相续当中如果烦恼很轻微的话,就说明相续当中的罪业清净了。如果一边忏悔了,一边烦恼还是很猛厉,就说明相续当中的罪业还在如是安立,而且力量仍然非常强大。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还是要进一步励力忏悔,让这样一种相续尽量阻断。这是就恶业而言。

 

那么就善业而言,也有干预善业相续的力量。比如我们对于佛陀生起信心,作了供养,从这个时候开始善业就开始相续了,乃至于受报之间,这是假定这个期间没有遇到违品。如果遇到了强烈的嗔恨心,或是生起了很强烈的邪见、很强烈的后悔,这样都有可能让善业的相续中断。因此,在中间没有遇到违品的前提之下,它会如是成熟果报。

这是经部宗如是讲到了业的相续、业果成熟、以及十业道、二世五欲乐的内容。今天要讲有部的观点。

 

辛二(有部避免过失之理)分二:一、宣说他宗之过;二、建立自宗。

 

这个有部和《俱舍论》当中的有部有差别,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我多依彼释对法”,他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克什米尔的有部观点来解释对法的,因此《俱舍论》当中是指克什米尔有部宗。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当中说,《中论》当中所讲的有部和《俱舍论》中的有部是不相同的,不完全是一个。有部有很多种,这方面需要了知的。

 

有部避免常断的过失分了二个方面:第一是宣说他宗之过,就是对于经部中所安立的相续作观察,宣讲它的过失,指出这种安立业果相续的关系不合理,有很多过患;第二是建立自宗,讲完过患之后,认为自宗安立业果的方式是最合理的,引出了自宗的观点。

 

壬一、宣说他宗之过:

 

若如汝分别,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于义则不然。

 

如果按照你们所讲的比喻和意义进行观察,你们所安立的、所分别的业果相续,过失是非常多的,所以,你们所安立的业果关系,对于真实意义来讲是不正确的。

 

至于经部宗的过失,在这个颂词当中没有讲。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当中讲到了相续的过失,比如说他安立的种子生果的比喻,它是一种相续,稻种只产生稻芽,然后通过稻芽慢慢发展相续之后,最后也只能成熟为稻子这种果实。也就是说一种法只能产生自己的相续。

 

如果真正一种法只能产生一种相续,那人在产生贪心的时候,也只能产生一种贪心。因为贪心和贪心是一个相续,贪心和嗔心不是一个相续,贪心和信心也不是一个相续。如果一种法只能产生一个相续,那么一个人如果最初产生了一个贪心,他就只有产生贪心的相续,只有让贪心的相续不间断产生下去,中间就不可能出现其余的嗔心、信心、无记的心,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说,这个方面是一种过失。还有一种过失,比如说一个人,如果说人只能产生人的相续,那么就没有办法再通过舍弃人身,之后生在天界、非天界等等,六道众生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最后一直在人当中转生,产生相续。这方面也是给对方发的过失。

 

上师在《中论讲记》当中讲,一般来讲有部宗上面是经部宗,然后再往上是唯识和中观宗,一般是上上的宗派给下下的宗派指点过失,发过失。我们安立四宗的观点,也是经部破有部,然后唯识破经部,中观破唯识,有这样安立的次第。但是这个地方是有部指出了经部的过失,上师说这是个例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可以说这是互相辩论,就是有部宗在安立自宗观点时,为了维护自宗的观点,和对方辩论,指出对方的过失所在。当然它所说的过失是不是真实成立,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一般来讲,上面的宗派对下面的宗派有害是肯定的,越往上观点越究竟了义。但是当别人指出过失时,下面的宗派并不是一味地接受,没有任何权力去观察经部、唯识、中观的观点,并不是这样的,他要安立自己的观点。如果当时世间当中出现了很多宗派,他不单单对外道进行辩驳,对经部进行辩驳,也有可能对中观宗进行辩驳,因为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自宗的传承无法安立,就没办法延续下去了。所以也可以如是安立相互辩论。

 

“是故汝所说,于义则不然。”这讲到了有部宗对经部宗指出的过失。当然在这部论典当中,没有说经部宗如何回答的。经部宗听了过失之后,肯定会做回答的——你们所说的问题,我们是可以这样解释的,也许就可以避免过失。但是此处没有讲,因为首先讲了经部安立了相续,然后有部驳斥掉经部的观点之后,安立自己的一套所谓业果的系统,最后中观宗说这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的。

 

有部宗对经部宗宣讲了这样的过失,中观宗似乎没有直接对经部宗说过失,宣讲它相续的观点有什么问题,后面只是说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缘故,可以安立业果,如果有自性的话无法安立业果。

 

就经部宗观点进行分析观察,所安立的相续有没有出现过失的情况呢?如果按中观宗的角度分析观察,也会出现这种问题,那么最后只能安立无自性,没办法安立实有的观点。比如说,最初是种子,然后种子灭了之后产生后面的相续,那么种子和相续之间或者种子和芽之间,到底是否接触呢?如果说不接触,种子生完之后灭掉了,不接触的缘故,后面的法就断灭了,或者说芽生起来的时候,种子早就没有了,会产生无因生的过失,或者种子产生断灭的过失,如果不接触就有这样一种过失;如果接触的话,那么种子和芽就成一体了,就有因果同时,或者种子根本不灭的过失,前面所讲的种子常有的过失还是有的。

 

因此,如果说种子和芽之间接触,没办法避免上面所讲的常的过失;如果说种子和芽之间不接触,也没有办法避免前面所讲的断的过失。所以,如果安立一个实有的相续,还是可以从种子和芽之间来分析,所谓的相续到底是否成立,分析完之后,只有安立所谓相续是假立的。中观宗在某些地方讲这个相续是假立的相续,在智慧品当中也是这样安立的。

 

如果经部宗自己的观点是相续是实有的话,一定会出现很多过患。这里是附带宣讲了中观宗的安立方式。

 

壬二(建立自宗)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癸一、略说:

 

  讲有部宗自己如何安立业因果。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

 

有部宗在指出了经部宗的过失之后说:现在我们进一步宣说,谁真正能够随顺业和果报的真实意义,这样的真实意义是诸佛、辟支佛和一切的贤圣所称叹的。

 

有部宗这样宣讲是什么意思呢?1、他们所安立的业果报的意义,这种不失坏法是一切诸佛和辟支佛所称叹的,或者说是有根据安立的。2、经部宗安立的观点没有随顺真实果报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不是诸佛、辟支佛和贤圣所称叹的。3、中观宗讲到的一切万法所谓的无自性,一切的果报是空性的观点,也没有随顺业果的真实义,也没有真正地得到诸佛的称叹。因为一切业果的缘起是存在的,如果说这一切不存在的话,那么没有办法符合缘起规律,没有办法真正得到诸佛、辟支佛的赞叹。如果你中观宗还要说业和果报不存在的话,那么就会得到诸佛、辟支佛、贤圣的呵斥。我们自宗(有部宗)这个观点得到诸佛赞叹,是从很多方面可以表现出来的。

 

“诸佛”,我们知道,十方三世诸佛是真正的觉悟者。“辟支佛”,就是讲到了独觉或叫缘觉者。“贤圣”可以理解成声闻的圣者。“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即这是三乘圣者所共同称叹的。他们安立的不失坏法,既然是三世贤圣所赞叹的,那么在经典当中到底有没有这样依据,可以安立所谓的不失坏法呢?

 

在慈诚罗珠堪布的注释当中引用了一个颂词,就是《百业经》当中的:“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对方就以这个颂词的经文,安立成三世贤圣所称叹的依据来源。假如说百千劫之后所作业不亡,不亡就是不失坏。虽然所作的业在做的时候已经灭掉了,但是不失坏,这就是不失坏法。虽然业断掉了,但是它所作的业不亡,为什么不亡呢?从它的显现看,当时造的业肯定没有了,作者也好,其他也好,刹那生灭的缘故,已经不存在了。“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后面当因缘会聚的时候,果报还是自己去承受的。他怎么样安立业不亡失呢?慈诚罗珠堪布的注释当中讲,佛经当中字面上有一个不亡失的词句,就把这个安立成不失坏法,实际上是从字面上理解的方式。但不管怎么样,对于对方来讲,既有这个教证,也有这样的理证可以成立,对自宗的弘传,对自宗安立业因果来讲,已经足够了,完全可以承许,所以也可以说是贤圣所称叹的一种安立方式。

以上是对自宗的不失坏法作一个赞叹,是略说,后面广说安立的方式。

 

癸二(广说)分五:一、宣说不失坏法之喻;二、宣说不失坏法之本体与分类;三、宣说不失坏法之断除;四、安立债券生灭之理;五、宣说以本体而分类。

 

子一、宣说不失坏法之喻:

 

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

 

所谓的不失坏法犹如债券一样,业就好像是所借的财物一样。业造完之后马上就灭了,因为它是刹那生灭的法,但灭了之后,不会断灭,为什么呢?在业灭的当下,马上就产生一个不失坏法。然后不失坏法就承担了业的所依的任务。业造了之后存在不失坏法上面,后面当因缘成熟,不管是多长时间,下一世也好,还是百千劫也好,所作的业是不亡失的,在因缘会合的时候,还是会感受它的果报,所以不失坏法最后能够引生果。

 

经部宗讲,最后的果是相续来引发的,通过所谓相续来生果的;有部宗说,所谓最后的果报,是不失坏法存储了业的力量,最后通过不失坏法来产生所谓的果报。这就是它的意义。

 

比喻讲债券,比如说一个人把财物借出去了,那么财物就像业一样,业造了之后马上就灭了,这个财物借出去之后,对你来讲,财物就没有了。但是你借财物的时候,你和对方签定了一个契约,写了个债券。也就说他把财物拿走了之后,给你留下一个债券,所以说对你来讲,财物没有了,但是不是这个财物就完全没有了?不是这样的。它中间有一个债券作一个连接,比如说借三年或两年,规定的时间到了之后,你就持这个债券去向他讨回钱或者财物,像这样财物还是没有失坏。所以,你的财物借出去之后,没有完全失坏,原因来自于哪里?就来自于债券的作用,这个债券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上师讲,财物借出去之后,它的利息不间断增长,就好像业造之后,它有逐渐增长的过程。很多地方讲,造完业之后,如果你没有去忏悔,业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是越滚越大的。不是说你造的时候是这么一点点,然后你受报的时候还是这么一点点,你拖的时间越长,受的报就越厉害,如果你造了之后马上受报,果报不是很厉害的,如果业造了之后,隔了很长时间受报,业在你的相续当中,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在密乘当中有一种方便,在早上起来的时候,要念21遍百字明,这是让你相续当中以前所造的业不增长的一种方式,所以这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相续当中造了业之后,就像一个种子种下去,如果收获的时候还是一个种子,那种田就没什么意义了。种下去是一个种子,会收获百千万的果实。业也是一样的,当初也许你只是发一念的恶心,但是在成熟的时候,你感受了很多倍的果报。或者你在造善业的时候,你是对佛陀产生一念的信心,但是这一念信心成熟果报的时候,也是增长无穷的。就如同利息增长的原则一样,业是在不间断增长的。

 

所以说,业就像负了财物一样,它虽然暂时借出去,没有了,但是凭着债券可以收回。因而这个业造完之后,虽然已经没有了,但是它有不失坏法的缘故,通过不失坏法的任持的力量,让造业者来感受安乐或者痛苦的果报。

 

此处讲到了不失坏法的比喻,就有部自宗来讲,名言当中它是很善巧的安立方式,通过安立不失坏法,让后学的人非常明显地了知业因果的前因后果、中间不失坏的道理,并且产生定解,在此基础上可以修持更加殊胜的佛法。

 

子二、宣说不失坏法之本体与分类:

 

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

 

那么不失坏法的本体是善、是恶、是无记呢?在颂词当中讲“此性则无记”,非善非恶,不是善的本体,不是恶的本体,是无记法的本体。

那么为什么它是无记法的本体呢?如果说不失坏法的本体是善,那么在生了邪见、断了善根的人的相续当中,就不可能有不失坏法了。为什么?因为不失坏法是善的缘故,断了善根的人相续当中没有善法,已经断了善根了,或者生了很大邪见的缘故,所以这类人相续当中没有善法可言,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在造完业之后,没办法产生不失坏法。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不可能安立不失坏法的本体是善法的自性。

不失坏法也不可能是恶的自性。为什么呢?如果不失坏的本体是恶业的话,那么在已经断除了恶业者的相续当中,也不可能有不失坏法了。

但是小乘自宗讲,阿罗汉相续当中完全断尽恶业,但还要受果报,连佛陀也要受果报。如果说佛陀要受果报,那么佛陀所受的果报来自于哪里呢?只有来自于不失坏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的本体不可能是恶。如果是恶的话,这些断除了恶业者,相续当中没有恶业的人,他就不可能有不失坏法。但是他们也要受报的缘故,通过所受报的来源安立,一定是不失坏法。所以不失坏法也不能够安立成是恶的本体。

 

那么最恰当的安立是无记的本体。它的本性是非善非恶,非善非恶的缘故,在它上面既可以生起善业也可以任持恶业,从这个方面讲,就非常合适。

 

不失坏法是无记,唯识宗中的阿赖耶识也属于无记的自性,善业的种子和恶业的种子都是存在阿赖耶识上面。从这个方面讲它的本体属于非善非恶的无记,在这个无记法上面,可以留善业的力量,可以留恶业的力量,但是本体是无记。

 

“分别有四种”,如果分类,可以分为四种: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不失坏法,这三种再加上无漏的不失坏法。为什么呢?凡夫人或者有学的圣者,或者处于欲界,或者属于色界、无色界,是属于三界所摄,还没有完全出离三界。阿罗汉已经断尽了三界的烦恼,不属于三界所摄,他相续当中不失坏法当然是属于无漏,不是三界所摄的法。

 

除了从果位上分析无漏之外,还有从无漏业的本体分析。无漏业不一定是阿罗汉相续当中的,见道或者修道的这些圣者相续当中也会有无漏业,这种无漏业也不属于三界所摄。虽然他们自己还没有完全出三界,相续当中还有色界、无色界的所断,但是它所造的业本身不是三界所摄,所以,除了三界之外,无漏的法也可以作为第四类。即“分别有四种”。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