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103-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子二、遮破能立:

 

非有非无的涅槃是怎么安立的呢?对方是通过能证者的有境智慧来安立所证的非有非无的涅槃,他的能立是这样的。

 

若非有非无,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以何而分别?

 

如果对方把非有非无安立成涅槃,也就是安立成所证的对境,我们就问:此非有非无的对境以何而分别?这里分别就是了悟、证悟、觉知的意思。通过什么来证悟或了知所境的非有非无呢?

 

通过两个理论来破斥。第一个,分别者,即证悟非有非无的涅槃者是有我呢还是无我呢?如果说分别者有我,是通过我来进行了知的,说明还没有打破我执,没有打破我执是无法获得涅槃的。所以,不能够以我来作为了悟者。如果是无我呢?连我都没有,那么谁去获得涅槃呢?没有办法获得涅槃。证悟者到底是谁呢?有我、无我都不合适,分析时都没办法安立。

 

第二个,你认为可以了知涅槃,通过什么方式了知的?通过分别念了知呢?还是通过智慧来了知的?换一个方式,前面是有我无我,这里是通过分别念或者智慧了知。首先,了悟的有境智慧如果是一种分别念。分别念怎么可能了悟涅槃呢?如果凡夫人的分别念可以了知涅槃,那么所有具有分别念的众生早就能够了悟涅槃了。因为如果涅槃变成了分别念的对境,通过分别念能够了知涅槃的话,众生具有分别念,早就可以了知涅槃了,就有这个过失。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分别念了知了涅槃,就说明涅槃一定不是真涅槃。因为分别念是没有办法了知涅槃的,你通过分别念了知了涅槃,就只能说涅槃是伪涅槃,它不是一个真涅槃。分别念没办法作为了悟涅槃的一种能境。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分别念不能了知,涅槃是智慧的有境了知的,就是说以智慧了知,比如说无分别智。智慧的对境是什么呢?智慧的对境是实相,即一切的人无我空性,或者说一切万法的离戏本体。如果能了悟者是智慧,那么所境一定是实相。现在你的能境是智慧,但是你的所境是什么呢?你的所境是属于非有非无的一种戏论法。所以,能境和所境没办法相对应。能证是智慧,而所证是具有理证妨害的分别念安立的对境,是本来完全不存在的一种虚幻的本体,通过智慧怎么了知了一种虚幻的本体呢?只能说没办法安立。

 

遮破对于所证的涅槃能够了悟的能立,不管是有我、无我,还是分别念、智慧,分析时都没有办法安立一个切实可靠的能立,这种理证根据是无法安立的。所以,对方这种安立的观点是不合适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了知。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分了二十七品,现在宣讲的是二十五——观涅槃品,对于涅槃的本体作分析观察。涅槃本来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我们对于涅槃不能够产生有无是非的执著。如果产生执著,则是属于一种法执,有这种法执,就没有办法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我们要获得殊胜的解脱,要抉择圆满的见解,对于人我必须要抉择为人我空,对于法我抉择为法我空,对于基道果所摄的一切万法都要进行观察分析,了知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所有的法全都是现而无自性、如梦如幻的,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本体。对于涅槃的自性是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即破有边、破无边、破亦有亦无边和破非有非无边。前面的三个问题讲完了,现在破斥非有非无边。非有和非无等实际上都是不合理的,对其本体和能立已经作了观察。

 

壬二、破除证悟者之涅槃:

 

破除证悟者之涅槃,是从证悟者的角度来分析观察涅槃是否存在。上师的《中论讲记》是从所依和能依的角度进行分析,能依的涅槃是远离四边戏论的,所依的佛陀或证悟者是不是真实存在呢?此处分析所依的证悟者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下面两个颂词,分别是破佛陀灭度后的四边和佛陀现在的四边,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观察。首先是破除佛灭度后的四边:

 

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对于佛陀灭度之后,不能说是有或者无,也不能说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四边的戏论都是没有办法安立的。为什么佛陀灭度之后没有办法安立四边呢?因为佛陀本来也是离戏的本体,在离戏的本体上面不可能具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四边。如果具备了四边,一方面不符合实际情况,一方面也不符合佛陀证悟的本体。

 

我们有时候想,佛陀灭度之后应该还在住世。因为看到一些经教当中说,佛陀虽然在凡夫人面前入灭了,但是在圣者境界当中,佛陀还是不间断地在说法,在有缘者面前不间断地示现智慧身。从这种如梦如幻的现象来看,我们认为佛陀虽然表面上入灭了,但实际上还没有入灭。在我们内心当中会有这种执著,佛陀现在还是有的,没有入灭。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佛陀灭度之后就没有他的本体了,在凡夫人面前永远不显现,这是安立佛陀灭度之后无的观点。还有人认为佛陀灭度之后是亦有亦无,有些人面前有,有些人面前无,或者认为是非有非无。实际上,没有办法在所依的佛陀身上真正安立有无是非四边的本体、现象。

 

佛陀本来是如梦如幻的本体,灭度之后也不存在一个实有的本体。既然不存在实有的本体就没办法安立实有的有无是非等的观点。实际上从佛经的观点来看,佛陀也是如梦如幻的,佛陀的降生也不是实有的降生,佛陀的灭度也不是实有的灭度。他就像幻化一样,因缘具备的时候就显现,因缘散坏之后影像也就消散了,显现和消散都是一种幻化的自性。

 

我们缘一切万法的显现时不应该有执著,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幻的本体,在消散的时候也不应该有悲伤等等的情结,因为它本来就是幻化的。对于幻化的东西不必要产生喜悲或者执著,种种情绪都是不应该产生的。

 

对于佛陀也是一样的。佛陀在出世时也是幻化,一方面佛陀有善愿力,一方面还针对于众生的善根,两个方面因缘和合之后,佛陀的身相就显现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时候是因缘而起的幻化法。最后所度化的众生度尽之后,佛陀不住在世间,色身显现入灭,通过入灭的方式来度化后面的众生。因缘散尽之后,佛陀的身相也就隐入法界当中,佛陀的灭度还是如梦如幻的。所以,在实有的前提之下安立的有无是非完全不符合于实际情况,佛陀灭度之后四边不存在。

 

下面讲佛陀住世的时候,即现在的佛陀是没有四边的。

 

如来现在时,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

 

有些人认为佛陀灭度之后的确不存在本体了,去分辨佛陀灭后的有无是非好像是不合理的。但是佛陀正在住世时,正在讲法、正在乞食、正在托钵等的时候,应该存在佛陀的本体。既然存在佛陀本体,那么也应该存在有无是非当中的一边。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分析,即便是佛陀住世也不具备有无是非的四边。佛陀出现在世间,显现正在说法的时候,通过前面分析知道他也是一种幻化的本体,只不过是因缘具备时的一种幻化的显现而已。我们去观察显现法本身,它是属于有的,是不符合正理的;是无也不符合正理;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不符合于正理。

 

实际上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一切万法在显现时,本来就是离戏的,佛陀也是一样的,佛陀正在显现的时候他的本体没有有无是非的任何一边,他只是一种缘起的现象而已,针对这种现象本身分析就是离四边的,在现象上没办法安立四边。这是就法的本体而言的。第二个,从现前佛陀的自性来讲。前面是就佛陀本身的自性来讲远离四边,和一切万法一样,显的时候都是离开四边的。第二个从能证者佛陀来讲,怎样才能证悟佛陀的本性呢?只有远离了四边戏论才能够证悟佛陀的本性。如果相续当中还具有有无是非的执著,那是没办法成佛的。佛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远离了四边戏论的缘故,从佛本身来讲,他是远离四边戏论的;从能证者的境界来讲,必须要远离四边戏论才能够证悟菩萨果,才能够成佛。所以从佛陀的本体和佛陀能证的方式来讲,都必须要远离四边戏论。

 

佛陀正在现前时怎么可能存在四边呢?从他的本体来讲不具备,从他能证的角度来讲也是不具备的。虽然佛陀好像是现在我们面前,一般人认为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应该是存在的,要么就是有要么是无,等等的自性。但是通过中观宗的观察方式分析,佛陀正在显现的时候,正在安住时他的本体也是空性的,也是无所缘的,是离开一切戏论的。所以,真正分析观察时,证悟者的涅槃或者说所依的佛陀实际上不存在丝毫的本体,不存在丝毫的戏论。这是就证悟者而言的。

 

壬三(宣说以此成立之义)分二:一、成立有寂等性;二、成立破无记之见。

 

有寂等性就是讲世间和涅槃实际上是一种平等性;成立破无记之见,就是对于十四无记法进一步地遮止、破斥。

 

癸一、成立有寂等性:

 

这个科判是两个颂词:第一颂是安立有寂无二或者说有寂等性;第二颂是宣讲有寂等性的理由,为什么二者之间是有寂等性的?它的根据是什么?宣讲理由。

 

首先成立有寂等性: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佛经当中曾经提出这个观点,《中论》前前后后也出现过很多次这样的观点。实际上针对后来者来讲,成立有寂等性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见解,我们相续当中也必须要树立涅槃和世间无分别的观点。

 

颂词讲:从涅槃和世间的本性来讲,是没有丝毫差别的;反过来讲,世间和涅槃也是没有少许差别的。在名言当中,涅槃和世间的差别应该是很大的,世间是代表轮回,代表显现,有的时候是代表遮障。对于涅槃,我们一看到涅槃就会自然而然想起证悟、寂灭或者佛陀的境界等等,所以说涅槃代表的是解脱,是清净,涅槃是超越世间的一种境界。

 

总之,在名言当中,世间是代表轮回的,涅槃是代表解脱的,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名言当中,我们自己也是为了舍弃世间获得涅槃而奋斗的,现在我们没有趋入到根本慧定,还没有真正地了悟究竟实相之前,内心当中发愿要舍弃世间,获得涅槃。因为观察到整个世间都是苦的本性、无常的本性,没有任何可以耽著的,没有任何实义。而涅槃是一种大清净的功德,是究竟涅槃安乐的境界,因此需要获得。在名言谛当中需要有这种发愿,内心当中要有这个希求。

 

但是《中论》毕竟抉择的是胜义谛的境界,是究竟实相,从究竟实相的角度观察,涅槃和世间是没有丝毫分别的,世间和涅槃也是没有丝毫差别。世间正在显现的时候,也是远离四边戏论的,涅槃还是远离四边戏论的,从世间的自性和涅槃的自性来讲,二者之间是没有丝毫差别。在名言谛当中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但是在胜义当中,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二者是平等一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