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庚二、(教诲希求解脱)分七:一、精进则容易得解脱;二、若不修习厌离生死即不能得解脱;三、生死过患极大故应勤修解脱;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六、诸法究竟本体无别故易证一切法实相;七、因此经说须修福德资粮并不相违。

 

辛一、精进则容易得解脱:

 

有些人会想:要获得涅槃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现量见到很多人已经趣入圣道了,但是真正获得涅槃果位的人非常少。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知道要获得涅槃果位是非常困难的,而要获得世间有漏的果报就很简单。比如说经典当中讲,乃至于对佛塔作一次顶礼就可以获得从你身体以下的微尘的所有转轮王的果位,从这个方面一比较起来难道不是世间有漏的法比较容易得到,涅槃是不容易得到的吗?如果不分析的话,觉得他们说的是很有道理的,但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这完全是一种邪念。如果自己精进地修持的话,绝对可以获得解脱的。

 

无作得涅槃,有作招后有,

涅槃无碍念,易得余非易。

这个地方从几个角度进行抉择,首先“无作得涅槃”,从获得涅槃来讲,不需要什么勤作,不需要去做很多很多事业就可以获得涅槃,而“有作招后有”,你要获得世间有漏的果报就必须要去做很多很多事情,首先相续当中要计划,然后你的身体、语言必须要跟随心去行动才可以做,而且做了之后是什么果报呢?做了之后“招后有”,通过这样的有漏业,本身就是引发后有的。轮回的体性没有一个安乐,前面已经抉择过了。

 

所以“无作”一方面是易于修行,一方面它的果是善妙的;而有漏的世间的业,它的因是必须要勤作的,它的后果还要不断地轮回。所以从这样比较起来的时候,就应该以精进心去寻求涅槃。

 

从修法的特点来讲,“涅槃无碍念,易得”,从涅槃来讲,它主要是安住于对轮回的一切法没有挂碍的正念当中修行的,既然如此就容易获得涅槃果位,“余非易”有漏的业果并不是如是简单就可以获得的。

 

为什么这里讲涅槃是容易获得的,而前面讲涅槃是不容易获得的呢?就是很多人如果不了解修涅槃的方法的话就很困难,如果真正了解到修涅槃道的殊胜方便的时候,尤其在大乘当中,或者在密乘当中,修持殊胜涅槃的窍诀确实就是很简单。比如大乘当中修这样一种殊胜法的时候,就是安住在作意当中不动,他的相续当中作意空性、作意大悲,息灭对轮回的种种贪恋,息灭贪嗔痴的烦恼,从自己内心当中如果能够内观的话,如果懂得了大乘当中殊胜修法的窍诀,比如禅宗当中的窍诀、大圆满当中的窍诀,你真正懂了,就是坐在一个座位上面,你不动这个座位,很简单地就是往内观心的本性而已,实际上其他的什么都不做,就是观自己的本性完全都是空性的,完全都是光明的,这样一证悟的时候马上就获得涅槃。

 

从简单来讲,特别简单。以前上师们讲,获得解脱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但是如果说困难,也困难。如果你不懂得窍诀,没有精进修行的话,那么也是很困难的。这里主要是讲,如果自己通过正确的闻思,了解到了心的本性,就安住在这个本性当中就足够了,其它的什么都不做都可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非常简单了。所以说“涅槃无碍念,易得”,非常容易获得。你要获得轮回当中的有漏业的话,就是非常困难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必须要做很多加行,要做很多很多事业才能够成办这样的有漏法。所以从修法的本体来讲,或者从修行所获得的果报来讲,都必须要去修持涅槃道。但是要修持的时候必须要有精进心,如果精进就能获得,不精进就不能获得。

 

比喻中讲到,想要使自己变得健壮,身体很好的话,必须要做很多功用和加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做广播体操,做很多锻炼,大一点的时候就跑步,还要做很多事情,不断地锻炼,才能使身体基本上有保证,如果不出其他问题的话,这样锻炼下去自己的身体应该是比较健壮的。这个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有的时候五点钟要起床,有的时候下午还要去锻炼,为了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还必须要吃饭、吃药,生病的时候不吃药身体就垮下去了,所以要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有所求的话,就要做很多很多事情。如果对身体无所谓的状态,不管它怎么样都不管的话,那么所有这一切跑步、吃药、吃饭这些事情都不需要管。如果有所求就产生很多事情,如果无所求就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了。

 

《格言宝藏论》当中也是讲过,如果你想成为世间的一个名人,要变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你在世间上必须要做很多很多的琐事,你不做事情马上就被人们遗忘。有这样一种特性。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名人的话,很多事情就不需要做了,很多伟人的事情不需要做,做一个一般的人就省了很多事情。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要成办轮回的事情,你心里有所求,首先有这个目标,然后想要成办这个目标,你必须身语要去劳作,围绕这个目标你要做很多很多事情,而目标又是无量无际的,所以你做的事情也是无量无际的。什么时候你认为无所求了,涅槃就是息灭所有的轮回,一产生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所有的琐事全部抛弃了,你就安住在心性当中如是修持就可以获得涅槃。

 

这两者一比较的时候,确实解脱是很容易的,远远超胜于世间的有漏法的勤作。如果我们在无始以来,在以前的任何一世当中,好好地观心性的,或者几十年观心性的,早就获得解脱了,不可能流转到现在。可以说无始以来,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勤作,做了很多很多事情,转轮王也当了无数次,实际上现在还是痛苦的。

 

我们做了很多事情,结果是什么呢?根本没有任何实义的,如果我们以前真正通过殊胜的教法抉择了见解,然后花几年、十几年乃至于一辈子的时间好好的安住窍诀修持,肯定成了圣者。这个不需要怀疑。说这些有什么用呢?以前都过去了。但还是有用,现在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问题了,不应该再去追求引生后有,而且非常勤作的有漏法,现在应该好好地通过空性的见解,通过密法的窍诀,认识到自己心的状态,然后安住在这个心的状态,抛弃一切世间八法的挂念,好好一心一意去修行,肯定今生当中就有很大的结果。所以应该下定决心精进修行,从这个角度对我们来讲,有启发作用的。

 

辛二、若不修习厌离生死即不能得解脱:

 

有些人就会想:既然你说涅槃这么容易得到,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安住心性就可以获得解脱了,为什么佛陀还是宣讲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痛苦等等,让我们生起厌离心,那不是没有必要了吗?直接安住心性就够了。但是这个地方讲,是有必要的,安住心性是已经入了道,修学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圆满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你可以安住得下来,如果你对轮回都没有生起厌离心,基础都没有的话,你绝对没办法修持寂灭法的。所以刚开始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如于自家室,难出此三有。

 

如果一个修行人对整个三有轮回还有很大的贪恋心的话,他们怎么可能去敬重寂灭三有轮回的涅槃果呢?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两个完全是矛盾的,一个是要追求三有轮回当中的种种果报,一个是要息灭三有轮回获得寂灭的。所以如果你内心当中对三有的法贪执心很重的话,绝对对空性的教法生不起一种敬重心,没有信心的话绝对没办法修持。

 

所以“如于自家室,难出此三有”,打个比方来讲,如果你对自己的家室非常贪恋的话,那么外面很多很多悦意的东西你没办法享受的。比如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当中,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比较差的,他们一方面自己非常穷,但是一方面听到从外面回来的邻居、朋友说外面的世界多么多么精彩,外面生活怎么怎么好,说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但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家很贪恋,他就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他就不可能走出自己的家门去寻找外面的美好生活。

 

同样的道理,现在作为修行人来讲,诸佛菩萨给我们讲了解脱的功德是如何如何巨大,获得解脱的安乐是如何如何美好,但是我们对三界非常贪恋,对诸佛菩萨所讲的空性根本没有一点希求心,怎么可能对空性的教法或者空性的果生起信心去修行呢?根本没有可能。所以佛陀为了让弟子能够顺利地修行,才在佛经当中首先宣讲厌离轮回,有了厌离轮回之后,就知道必须要修持空性,修持空性之后把三有轮回的一切显现息灭,融入法界之后,现前非常善妙的寂灭果。

 

比喻中讲到,如果对自己的家乡非常贪恋的人,即使是在被押往刑场的过程中,他都频频回头向自己的家乡眺望。虽然处在非常非常悲惨的状况当中,马上要死去了,他还对自己的家乡贪恋。同样的道理,现在三有轮回的众生,虽然正处在轮回的状态中,正在受很多痛苦,但是如果对三有轮回根本不生起厌离心的话,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寂灭的果位。这就是佛陀所讲到的,必须要厌离三有才能够成就道器而修习空性的道理。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首先有两个事情。第一个是背诵的时间快到了,还有几天就考第三品背诵,如果现在不是很熟的话,就请大家把它练熟一点。

 

第二个事情,刚才给大家供斋,可能有些人知道吧,我的母亲去世了,昨天早上去世了,今天早上我接到电话之后,我想怎么样做些佛事超度她。对每个人来讲,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恩德肯定是很大的,小时候我特别调皮,而且一点都不孝顺,长大之后就觉得母亲的恩德确实很大,尤其是出家之后这几年更加感觉母亲的恩德确实很大。

 

虽然今天给家里通电话的时候,他们都希望我回去,我父亲也希望我回去,还有其他亲戚都希望我回去,但是我说这边特别忙,走不开的时候,好像他们没有直接说我没有良心,但是就表达这个意思吧。他们认为应该回去一趟,但是我自己认为这边有两个课要讲,还有上师那边有几堂课,断了之后,对母亲来讲肯定没有很大的必要,肯定不会增长她的善根,而且有什么因果也不知道,所以我就没打算回去。

 

给上师问了之后,上师好像也是这个意思:“最好不要回去,不是特别麻烦的话就不要回去。”所以我就想方设法在佛学院,以僧众作对境供斋或者念经,从这些方面做一些事情,所以给大家供点斋,请大家帮我超度一下。稍微念点经,不会念很长时间的,这样也算是报答她的恩德。(大家共诵:炯丹迪得银夏巴扎炯巴扬达巴作波桑吉滚波奥华德美巴拉香擦洛窍多嘉森且奥 嗡嘛呢呗美吽)

 

这个事情对我来讲是感触比较大的一个事情,因为以前老是听到别人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感触,轮到自己的时候确实一下子好像有点受不了的感觉,但是在这个事情当中我认为,今天我想了一下,还有很多很多轮回当中的有情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所以当时想,如果每一个众生都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话,就不会有轮回当中的这些情感所引来的痛苦。

 

以前学《札嘎山法》的时候,就看到里面所讲到的,在学法的时候,修法的时候,应该一心一意地抛弃一切世间法进行修持,即使是自己的父亲、母亲死亡都不应该回去看望。有这样的教言。当时好像认为没有什么,肯定能够做得到,但是这样的事情来的时候,确实感觉就不同。

 

所以我想到什么呢?经典当中或者窍诀当中所说的这些事情,自己如果没有感受的时候,好像觉得没有什么的,但是如果一旦自己感受的时候,有的时候确实很难忍受的。那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认为比如说死亡的痛苦就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看到经典、论典当中讲到死亡的时候如何如何痛苦,没有感受的时候好像觉得无所谓似的,好像是不是能够忍受等等。从这件事情我就想到,如果自己死亡的时候,肯定会像佛经论典当中所写的那样,感受很多很多不悦意的痛苦,所以就应该在这样的时候好好地修持。除了修持佛法之外其他所有轮回当中的事情都是没有什么可靠的,完全都是痛苦的自性。确实这个本性是没办法改变的。

 

所以我就想到如果回去的话肯定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好好地学法,好好地修持,才能够真正报答他们的恩德,否则的话,回去一趟不一定能够报答恩德的。这个事情对我来讲有很大的感触,今天一天好像都是心情一直不是很好。但是我想不能因为这个事情而耽误传法,耽误这样的善事,所以还是认真地准备讲课的内容。

 

我的意思就是说,应该好好地修持,今天好像确实有这个感触,以前没有这样的感触。所以从现在开始应该更加精进地修法,才能够报答母亲的恩德,否则就没办法报答母亲的恩德。所以就先这样讲一下,然后请大家作一番超度,有这样一个目的在里边。其他就不讲什么了,现在开始传法。开始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戊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分三: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庚二、(教诲希求解脱)分七:一、精进则容易得解脱;二、若不修习厌离生死即不能得解脱;三、生死过患极大故应勤修解脱;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六、诸法究竟本体无别故易证一切法实相;七、因此经说须修福德资粮并不相违。

 

辛三、生死过患极大故应勤修解脱:

 

有些人会这样说,或者相续当中有这样的想法:众生在轮回当中已经漂流了很长时间了,对于轮回当中的痛苦早已经习惯了,既然已经习惯了,还有没有必要去寻求解脱呢?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又叫堪忍,很多痛苦都能堪忍的缘故就称之为娑婆世界。那么是不是真正众生能够堪忍痛苦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大概看起来的时候,从众生相续当中没有产生出离心的角度,好像可以说是堪忍痛苦的,但实际上很多众生还是对痛苦没办法堪忍的,既然没办法堪忍的话,应该还是要寻求解脱。从这个角度进行教诫。

 

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

时彼愚痴故,不能趣胜道。

 

“有为苦所逼”,你刚才说轮回的众生对痛苦早就已经习惯了,能够忍受了,所以不要求出离,但是我们现量见到有些众生被种种的痛苦所逼迫的时候,自己为了求得息灭痛苦的方便而“自死”自杀。比如讲记当中讲到,和亲人分离的痛苦,或者自己被严重的疾病折磨的时间很长的时候的痛苦,还有自己欠了债被债主索债的痛苦等等,很多很多痛苦逼迫的时候,有些众生就没办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就“求自死”,就是为了求得一种解脱而自杀。这样的现象在整个轮回当中是非常多的,既然现见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怎么能成立众生是能够堪忍轮回的痛苦呢?实际上他们就是因为没办法堪忍轮回生死当中所出现的痛苦才自杀的。

 

这个地方讲到的例子,“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单单是从人道,我们能够见到的这方面,还有其他的比如说地狱的众生,他们能不能堪忍痛苦呢?还有饿鬼道、旁生道的呢?还有很多很多众生实际上对他们所感受的痛苦都是没办法堪忍的。单单从我们现在能够感受的人道当中就有这么多不能忍受痛苦而死亡的,何况说恶趣当中呢?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时候,整个轮回当中充满了痛苦的自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思维之后,应该发起胜心而求解脱。

 

“时彼愚痴故”主要是解释“现见求自死”,“求自死”主要是为了求得死后获得一种安乐,很多人认为现在在世的时候,遭受了各种各样不可忍受的痛苦,自己的色身一旦死亡之后,所有的痛苦就会息灭。他们想用这个方法去寻求一种安乐,但是这个地方讲“时彼愚痴故”,那个时候,他为了获得安乐而自杀的时候,是他通过愚痴而做出来的一种下劣的行为,“不能趣胜道”。他们的想法是通过舍弃自己的色身之后趣入殊胜的胜道,或者安乐道,获得种种的安乐,实际上是根本没办法成办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讲记当中也讲了他的理由,如果你舍弃了色身就可以获得安乐的话,那么每一个众生在轮回当中早就应该获得解脱了,因为每个众生在轮回当中舍弃色身的次数是无边无际,没办法估量的,但是每次舍弃了色身之后,通过自己的业力又会重新结生,重新结生之后又会感受种种肉身,有肉身之后还会感受痛苦,所以你自己的想法当中想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解除痛苦,实际上这根本不现实,“不能趣胜道”。

 

既然为苦所逼而求自死是一种愚痴的行为,那么如何才能够趣入胜道呢?这个地方讲到,必须要趣入佛法的修持,而且还要抓住它的重点和核心去修持,重点和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地方所宣讲的空性的胜道。只有空性的胜道才可以以最短的时间获得解脱。从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当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得出来,每个众生通过修持从凡夫位到圣者位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证悟空性而获得的。小乘道也是如此,必须要修持人无我的空性,通过空性的胜道而获得殊胜的涅槃。

 

大乘的显宗也是同样的,唯识宗虽然暂时承许心是实有的,但是按照真实了义的观点来讲,比如说在弥勒菩萨《庄严经论》里宣讲的唯识教义中抉择,众生在忍位的时候就现证唯识,证悟一切诸法是唯识的,但是在胜法位(世第一法位)的时候,必须要通达能取所取无二的空性,修它的总相之后才能够现证见道。这个是非常明显的,在颂词当中,讲记当中都讲得很清楚的。中观宗更不用提了,中观宗是着重抉择一切诸法的空性,密宗肯定也是在空性的基础上抉择一切诸法光明清净的自性的。没有一个修行者是脱离了空性的胜道而获得圣者果位的。

 

有些人就会想,比如说现在有些汉地的老爷爷老太太,他们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了解空性的教义,但是通过祈祷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难道不就成了圣者了吗?他们什么时候修过空性呢?什么时候通过空性的胜道而证悟的呢?实际上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你虽然通过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或者你自己的愿力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往生之后如果你没有现证空性的话,你的身份还是凡夫。什么时候你要登初地,在那一刹那你必须要现证空性。往生极乐世界并不能证明你不需要证悟空性。极乐世界当中有圣者有凡夫的,如果你是凡夫的身份去了的话,肯定还需要修学很长时间,听闻空性的教法,通过不断地修持之后,反正不管通过什么方便,要登初地的时候,绝对是要现证空性的。

 

任何凡夫达到圣者位的时候,必须要通达空性,是必须的。如果现在我们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早就对空性的教法串习得非常熟悉,也许在今生当中就现证空性了。或者在今生当中没有现证空性,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相续当中这样的习气是比较深厚的,所以那个时候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现证空性而从凡夫到圣者。所以从哪个角度抉择都需要现证空性。

 

比喻中讲到,一个人被严重的疾病所折磨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服殊胜的药对治他的病根,把病根去除之后才能够获得安乐,如果没有把病根去除的话,肯定还会不间断地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想要从三有的大苦海当中解脱,众生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当中的时候就是染上了严重的三毒的疾病,如果想要把三毒的疾病从根本上去除的话,必须要通过修持空性的教法对治根本的无明。把这个根本的无明对治完之后,就现证实相而获得殊胜道。

 

辛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

 

有些人就会这样说:既然空性的教法是一切道的根本,而且是必须要修的核心,为什么佛陀在经典当中还要宣讲其他的布施持戒等修法,而不直接宣讲空性的教法呢?这个地方讲是有次第的,不能够不观待任何根性,对任何人全部宣讲空性的教法。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佛陀为了使不同的众生都能够最终趣入寂灭的缘故,按照不同的根性宣讲了不同的教法。这里分了下、中、上三种根性进行抉择。

 

第一“为下根说施”。有些众生无始以来没有接触到佛法,或者虽然接触到,只不过是结结缘而已,比如现在在内地有很多所谓的居士,他们名称是居士,但是做居士之后做了什么事情呢?主要是磕头、烧香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意义的,它必定是和佛陀结下了胜缘,很多众生和佛教结的缘是很微薄的,不是很殊胜的缘故,今生当中通过他的善根苏醒又进入佛门的时候,他就成为一种“下根”。

 

这样的“下根”,如果直接给他宣讲一切都是空性的,或者无有自性的,他绝对没办法接受的,因此佛陀针对这样一种根器,首先就宣讲布施。在前面菩萨行当中也分析过了,布施是比较容易行持的一种法,而且布施是趣入六度之首,要趣入六度必须首先要行持布施。为什么首先要行持布施呢?因为众生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时候,对我的身体,或者对我所拥有的财产都是非常执著的,如果像这样执著心很严重的话,相续当中就不可能放下一切执著而趣入涅槃。

 

布施有这样的功用,佛陀教导你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施给别人,如果听从了佛陀的教言,把自己的东西开始布施给别人的时候,就说明自己对物质的执著开始放松。你如果把资具看得非常重要的话,肯定舍不得布施的,舍不得布施的话你对这个东西的执著永远不可能放松。所以如果开始布施的时候,就说明你对一切资具的执著慢慢开始放松,这个是趣入解脱的第一步。

 

我们说最后要证悟一切诸法空性,这个时候连“空性的见解”这个执著都没有了,连求解脱、求佛果这样的想法最后都要舍弃的,这是很高层次的,众生在刚开始趣入佛门的时候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佛陀就首先教导他把身边的,或者所拥有的资具布施出去。刚开始的时候做到比较微小的东西布施,习惯之后再把自己比较重视的东西布施,然后再把很贵重的东西布施,最后乃至于布施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善根等等,能做到把这些都布施的时候,就说明他逐渐已经成为法器了。

 

所以首先对下根者必须要说布施,让他实行,使他逐渐积累福德,成为道器。这是对下根者主要宣讲的正法。

 

第二“为中根说戒”。既然他已经能够把这些身内身外的东西看淡,都能够布施的时候,说明他相续当中已经有善根了,这个时候佛陀教导必须要守持戒律。以前我们也分析过,守持戒律就意味着你必须要舍弃很多很多享用,你如果没有舍弃享用的话,就绝对没办法守持戒律的。比如说对出家人来讲,第一条戒律就是必须要断除淫欲,不断除淫欲的话就根本没办法入道。要守持不淫欲的戒律的时候,就必须要舍弃它的对境。还有不说妄语等等都是为了舍弃种种资财,舍弃对身体的执著。

 

如果能够守戒的话,就说明他已经有一定的根性了,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一点都没有对布施生起意乐的话,马上让他受一个戒律,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的话,绝对他受不了,他不愿意趣入佛门的。所以有这样的必要的缘故,对中根者说守持清净戒律的方法。通过守持戒律之后,他禁止了很多恶行,因为在守持戒律的时候,戒律本身的体用就是能够使自己获得清凉,也就是说自己相续当中不会有很多烦恼的扰乱。他的心比较清凉,他的身体远离了恶作的缘故,所以他逐渐也成了一种上根。

 

  • 在成为上根的时候,“为上说寂灭”。佛陀再为最上根者宣说寂灭的教法。什么寂灭的教法呢?比如说守持戒律,如果没有空性的智慧摄持,他就认为有一个“我”,在守这个“戒”,有一个我,然后有一个所守的戒律,而且通过守戒有一个实有的功德获得,但是按照佛陀的教义来宣讲的时候,如果你用一个三轮的执著心去守戒的话,那么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清净的戒律。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如果你认为:“我是一个清净的比丘,我守的戒律很清净。”有一个我的话,佛陀说此人是第一破戒者,他就破戒了。

 

怎么会破戒了呢?他的戒很很清净,根本罪、僧残罪等等根本没有丝毫违犯,恶作罪都没有违犯,怎么能叫破戒者呢?佛陀的意思就是讲,如果你认为有一个我在守持戒律的话,就完全成为轮回的根本,没办法出离轮回,有这样的执著去守持戒律的话,只能够获得人天的福德,而不可能获得解脱的福德。所以佛陀是从有我这个方面,你如果认为有个我的话,我执就是轮回的根本,所以佛陀就说你的戒律不清净,主要是从见戒方面讲吧,从见解的戒律方面讲的时候,完全就成了一个破戒者了。

 

为了遣除这样的一种执著,为了避免众生通过如此守戒的方式而堕入轮回,所以佛陀宣讲了寂灭,能守戒者,所守的戒,守戒的功德等等这一切完全都是空性的,了解这个之后,这个比丘才能在三轮体空的状态当中守持戒律。并不是说一切戒律全部都寂灭之后马上就舍戒,不需要守了。也就是说了解了寂灭的方法之后就安住在空性的见解当中去守持戒律,一方面维护了因果,一方面对因果、戒律没有产生实执,从两个角度来讲都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说“为上说寂灭”,在戒律守持得非常清净的基础上再宣讲最殊胜、最精要的寂灭的教法。对下根、中根、上根有这样三种根性的次第。

 

“常应修上者”,虽然有这样三种次第,但是作为已经成为上根的修行者来讲,就应该把自己主要的精力用来修习寂灭法。因为前面两种,布施和持戒这两种善根都是帮助自己入道的。已经入了道之后,如果再对布施、持戒特别耽著的话,就没办法修持上上的正法,因为了义的教法肯定是最接近于实相的,通过修持了义的教法,肯定很快的时间当中就可以获得解脱的。所以我们在修持的时候,经常应该修持最上面的上根者的空性教法,必须要长时间进行串习。

 

那么修持上面的教法是不是意味着下面的布施持戒根本不需要做呢?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在修的时候着重修寂灭的空性,但是持戒是不能够舍弃的,舍弃了持戒之后,自己的相续沾满了过患,不可能成为一种殊胜的法器,前面已经宣讲过了。布施一般帮助自己增进圆满功德。所以这两者需要做,但是最主要是对空性的教法着重串习,着重修习。

 

这里所说的“为上说寂灭”是在中观宗当中所宣讲的,如果是密乘弟子就是最上根的,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应该以修持密法为主。虽然下面的功德都要具足,都要圆满,但是修持的时候,因为密法最契近于心的本性,经常应该修这个。但是修的时候必须要反复强调不能够舍弃下面的法,完全不修下面的法,只修上面的话是不能够成就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这样的次第净治了自己的身心,成为上根之后,就应该着重修上面的教法。

 

有些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从布施开始趣入的,有些人一开始就趣入了持戒,有些人刚开始是趣入空性的教法,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前世当中所串习的善根不一样,前世当中所串习的善根少的话,就刚开始修布施。如果前世当中对持戒已经有串习的话,今生当中他一开始接触佛法就对佛陀的戒律非常恭敬。

 

我们也接触过这样的人,有些道友讲为什么对佛法生起信心呢?就是看到介绍佛法的书当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多条(汉地有二百五十条,藏传有二百五十三条),他就看到这个生信心。他说佛陀制定了这么多戒律,肯定对身体方面的恶作、语言方面的恶作,方方面面的恶行绝对是很圆满地遮止了,否则他不会制定这么多戒律给我们守持,他从这个方面马上就生起信心,然后对佛法趣入的。所以根性确实不同的。

 

有些人不一样,有些人听闻到布施、持戒的时候也没有产生很大的兴趣,但是听到空性的时候,马上就产生一个很大的信心,以前我们接触的道友也是有这样的。他在出家之前就皈依佛法修学,但是一直对佛法没有产生很殊胜的信心,但有一天他突然看到《心经》,讲到了一切诸法空性的道理,特别兴奋,他给我讲他当时看到这个经之后高兴到什么程度?他骑个自行车围着这个城市绕,非常高兴,内心当中的欢喜没办法控制,那个时候他就决定一定要出家,一定要好好修法。各种各样的根性确实是不一样的。

 

现在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三种修法都要修持,修持之后使自己可以迅速地圆满资粮。

 

比喻当中讲到,国王有三个太子,因为他们的年龄、智慧都有差别的缘故,所以国王安排最小的太子学习文字,安排第二个太子学习声明,安排大太子学习武术、兵法等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呢?因为他们的年龄、智慧、体力完全都是不相同的。最小的太子年龄太小了,还没有开始认字,马上就让他开始学声明我等深奥的论典的话,他接受不了,没办法趣入,也不能够让他去学武艺等等。中太子认字的过程已经过了,他的智慧、身体已经渐渐长大了,有基础之后再开始学习比较深奥的声明。大太子对声明学等等已经精通了,再去学习他能够堪忍的大体力的武术或者兵法等等。否则的话,作为大太子来讲,他本身早就已经学过下面的东西了,或者已经精通了,而且他体力早就已经堪能的时候,还让他去学认字的话就没有必要了。同样,如果你的根性已经成熟之后,你再反复地耽着于布施的善根,那么肯定是耽误你自己成就的。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也是讲过,对利根器不应予浅法(“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对于利根者,就应该给他传最殊胜的法,利根器修最殊胜的法才能够最快的时间成就,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宣讲了这样的次第之后,我们就可以明了自己修行的方法,如果自己已经成就了这样的善根之后,必须好好去进行修持。

 

辛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

 

有些人就会想:既然如此,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众生悟入空性呢?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整个修行的次第就是这样的,引导众生趣入空性的教义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这样的一种次第进行修持。

 

“先遮遣非福”就是在引导众生的时候,首先遮遣非福德业方面,就是恶业必须首先要断除,断除恶业之后修持十种善法,通过修持共同的善业遣除非福德业。这是刚开始所需要修持的。

 

“中应遣除我”在中间的时候必须遣除我见,通过什么方法遣除呢?因为一切众生流转轮回主要是认为有一个我,我不断地在轮回,不断地在受苦,最后通过修习教法之后,我获得解脱。这全部都是一种妄执、邪见,没有一个我获得解脱的,因为这个我本身就不存在,哪里有一个我获得解脱呢?为了遣除这样的邪见,遣除流转轮回的根本因的缘故,佛陀在小乘的经典当中宣讲了人无我空性的修法,令种种比丘,乃至于下面的居士等等观修人无我,实际上众生所执著的我完全是一种假立的东西,根本不存在,只有一个名称而已。很多修行人遵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时候,就遣除了我见,从人我当中获得解脱了。中间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众生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果。

 

“后遮一切见”,最后必须要遮除一切的见解。通过中间遣除了我之后,一般的修行者,比如小乘当中的修行人,他遣除了人我执之后,还认为有一个法我,认为法我是没办法遮破的,法我是胜义谛等等,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见解,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不遮障自己获得解脱果,但是如果想要获得大乘见道以上的果位的话,有这样的一种见解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所以大乘的教义当中必须要遮遣一切见,人我见必须要遣除,法我见也必须要遣除,抉择离二边的空性见解。

 

“知此为智者”,如果把这三种次第都了解,修行之后,肯定就是一个殊胜的智者。通过这样的修持就可以获得解脱道。

 

这主要是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或者月称菩萨的解释方法,对颂词进行的解释。虽然麦彭仁波切对《中观四百论》没有讲义,但是在其他中观的讲义中,和其他宗派辩论的时候,到底是如何抉择中观的次第有不同的安立方法,在抉择这个颂词的时候有不同的观点,按照这个地方的抉择,确实首先应该为了入道的缘故遮遣种种恶业,中间就遣除我执,最后就遮遣一切见解。

 

针对“后遮一切见”应该怎么了解呢?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的时候,就认为首先遣除人我执,然后遣除法我执,得到一个空性见,缘这个空性见去修就够了。实际上这是比较粗略的观察方法。真正按照空性自宗的教典进行观察的时候,你认为有一个空性可以修的见解都必须要遮遣,在实相义当中没有一个真正的空性存在的,没有一个空性让你去缘,让你去修,然后证悟这个实有的空性,绝对不可能有的。既然实相的法界当中,圣者的智慧是离开一切乃至于最微细的边执的缘故,所以对空性的执著必须要遮遣。

 

在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当中打比喻的时候说,两根木头摩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生火,烧到最后两块木头同时烧尽。这个说明什么道理呢?我们初期在观察的时候,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妙慧去缘一个外面的法,然后不断地观察之后产生一种空性的智慧,然后你再安住在这个空性智慧修的时候,连这个空性智慧本身的执著最后都完全消尽了。消尽之后就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就达到初地菩萨入定的状态,或者佛陀如所有智的状态,完全没有一点点实执。既然没有显现法,就不可能有空性的实有存在。这是从比较微细的方面进行抉择。

 

虽然必须要地上菩萨才能现证它的教义,但是在凡夫位进行抉择的时候,对这个观点可以了解。虽然没办法现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空性的这种智慧所得到的空性见解本身也是无有自性的,不存在的。首先有一个总的方向,在自己安住的时候对空性方面也不会有执著。这主要是从中观方面进行抉择。

 

密乘,比如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是讲过了,通过密乘的方法直接体会,马上就可以遣除空性的实执而直接悟入实相,有很多这样的殊胜方便。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就对刚开始入道的时候,中间怎么修行,最后最究竟的见解全部都作了抉择。

 

比喻当中讲到,一个善巧的良医在治疗很严重的病人的时候,他有一定的次第的,首先通过一些药直接对治他的病,把他的病对治得差不多,他的病根逐渐已经消除了之后,那个时候病人的身体还会比较虚弱,再给他吃一点稀饭,或者比较清淡的东西,慢慢地调养他;等他的体力稍微恢复的时候,再给他进一些补(论中是讲吃一些荤菜,吃肉这些,现在对我们自己来讲肯定是没办法了,只有吃一些其他的营养品),慢慢把身体补好一点,最后让他彻底复原。有这样一种次第。根本没有说是看到一个很严重的病人的时候,直接给他吃一些大补的药,完全对他没有益处,接受不了的,这样会加重他的病情,根本没办法去病的。

 

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样的观点呢?众生在开始入道,乃至于中间修行的时候,佛陀是一个很善巧的良医,他知道众生的根性是怎么样的,这样的根性能修持什么法,逐渐逐渐成熟之后再给他修什么法,这个是很清楚的。所以首先教导众生遣除非福业,然后让他们了解无我的道理,最后遣除一切人我见和法我见,这样趣入空性的正见当中。通过遣除非福对治了众生流转的病根,不造恶业的时候,可以说他负面的法就已经停止了;然后在遣除我的时候,他对有漏的善法也不会执著;然后再遣除法我执的见解之后就可以趣入圣者的境界。次第次第使众生从轮回当中得到康复。

 

佛陀并没有说不管是哪个众生,一上来马上要修持最殊胜的离四边的空性,因为佛陀也知道,这样修持的话对众生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很大的损害,所以根本没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救度众生。

 

这样的次第自己应该了解,调化众生的时候也应该这样了解。为什么说自己应该这样了解呢?就害怕有些修行者不知道这样一种次第,逐渐成熟自己相续的道器,就听到一个很殊胜的空性的法,或者听到一个很殊胜的大圆满的教法的时候,就不修下面的法,想直接通过修持密法很迅速地获得解脱。但是如果按照这样跳级去修持的话,就很危险。最后因为自己的相续还没有成熟的缘故,不可能接受殊胜了义的大法,肯定会毁坏自己的相续的。这样修行不但不快,反而走得很慢,走了弯路。所以对自己来讲,也必须要按照这个次第逐渐逐渐去抉择,逐渐逐渐去成熟自己的相续。

 

调伏别人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尤其是菩萨调伏众生的时候,他是想众生怎么样获得安乐,怎么样获得解脱,如果你不观察他的根器,马上给他传一个最高的法,就把这个众生给毁了。这样的话,你作为一个菩萨肯定是不对的,会受到佛陀的呵责的。因此对自己来讲,对他人来讲,都应该按照这个次第观察好之后,再进行传讲是非常善妙的。

 

辛六、诸法究竟本体无别故易证一切法实相:

 

因为诸法的本性是相同的缘故,对一切诸法的实相就容易证悟。这也是一个很殊胜的教法,了解了这样的教义之后,我们就知道通过什么方法趣入空性。

 

有些人就会这样提问:一切所知法是无量无边的,从色法方面来讲,有欲界的、色界的,还有色法当中有很多分类,桌子板凳、山河大地等很多很多,要分的话无量无边。还有受想行识四蕴也是有很多种的,受蕴当中有苦受乐受,苦受当中有缘兵器的苦,缘饥饿的苦等等等等,苦也是很多的,乐也是很多的,舍受也是很多的。这样一个一个分的时候,所知法是无量无边的。如果所知法的无量无边的,我们要证悟空性才能获得解脱,证悟空性并不是证悟一个法空性,而是证悟一切法空性,因为在佛经中就是这样宣讲的,菩萨必须证悟所有一切万法的空性之后才能现前圣地。既然外境的法无量无边,那么什么时候才有可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呢?有些人就生起这样一种怖畏。

 

实际上这样的怖畏是多余的,没有了解到殊胜的法义。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不管外面的法再多,实际上一切法的本性是一个,一切诸法的空性没有很多的,虽然我们在名言当中安立的时候,观察蜡烛的时候就说这个是蜡烛的空性,观察书就说这个是书的空性,观察酒瓶就说这个是酒瓶的空性,通过观察名言的显现法,我们安立了不同的空性的名称,但是这是为了便于了解,就说显现法在哪里,它的空性就在哪里。这样的安立是有一定必要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样的教义必须要这样安立,有显现法才有它的空性。所以在名言当中初步抉择的时候,显现法在哪里,它的空性就在哪里。

 

但是真正世间当中所有万法的空性是没有差别的。不管是蜡烛、柱子、宝瓶,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什么差别。龙树菩萨也是讲过,在世俗当中,甘蔗的自性就是甜,水的自性就是湿性,在胜义当中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在名言当中每个法有不同的自性,但是在胜义当中所有一切万法的自性全部是平等的,没有很多差别。

 

这个方面我们了解之后,就是这里讲的“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佛陀在佛经当中讲到,一个法见到空性之后,就可以见到一切万法的空性,为什么呢?“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因为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一切所有法的空性,所以证悟了一个法肯定是证悟了一切法。

 

证悟的时候,我们当然可以说安住在究竟智慧,安住在殊胜的根本慧定的状态当中的时候,所有的习气不现前,所有一切万法的显现完全都是平等的,完全都是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理解。那我们在闻思位的时候又如何理解呢?也是同样的。我们推理的时候只要观察一个法,一个法观察好之后,用这个理论去推一切法,全部都是可以了解的,我们需不需要首先观察一个法,再去观察第二个法?不需要。我们首先就了解没有一个法不是通过因缘和合产生的,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是无自性的,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知道所有一切法全部都是空性的,这样的话我们修行起来就非常简单,非常容易。所以从这方面抉择的时候,一切诸法的空性抉择起来实际上不是很困难的。

 

比喻当中讲到,器皿当中,不管是哪个器皿,水缸里面的空,或者杯子里面的空,从外在的器皿显现的角度有差别,但是从里面的空这个角度来讲是没有差别的。这是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从这个方面也是可以知道,一切显现法,大的分起来显现成有情界和器世界,再分析的时候有很多很多差别,不管怎么样,外面显现很多差别,实际上每个法的自性都是空性的,没有任何差别。

 

还有比如我们以前学中观的时候也是提到《四百论》的比喻,比如说知道一个芦苇里面是空的时候,就可以推知所有的芦苇肯定都是空的;了解了一个山洞是空的之后就可以推知一切的山洞都是空的。从推理完全都可以了解的。

 

既然知道一个法是空性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空性,那么为什么声闻缘觉他们了解了人无我空性之后,没有顺理成章推下去而了解法无我的空性呢?《定解宝灯论》当中回答的时候,他缺乏内外的因缘,他通过自己的能力没办法如是去推理,他是小乘的根性,没有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他只能接受小乘人无我的教法;外面的因缘就是没有大乘善知识对他指点空性的教义。那么如果小乘没有这样的能力,大乘应该有吧?大乘的福德已经很圆满了,但是唯识宗,按照随理唯识来讲,他了解了外面所取的空性,但是对他的识也没办法推知空性,这也是从根性方面决定的。

 

以前堪布在讲中观的时候也提到过,自续派是抉择单空的,有分开二谛的抉择方法;唯识宗主要是承认识实有,如果即生当中没有殊胜的上师给他指点最了义的教法的话,他即生当中是没办法证悟的。如果不放弃那种见解,不趣入最殊胜的空性的话,就没办法证悟。但是因为他已经抉择到空性的缘故,他在下一世当中善根会成熟,会趣入这样一种殊胜的自性的。

 

所以“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这个颂词所抉择的是指最利根者,他的根性最圆满,最上根,他就可以从一个法推一切法,这是根性方面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