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辛七、因此经说须修福德资粮并不相违:

 

有些人就想:既然一切都是空性的,就必须要放弃一切所有的作为,一切取舍,但是为什么佛陀在很多经典中教导众生要修持种种福业呢?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为乐善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

 

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佛陀说了不同的教法,这是总的前提。了解了总的前提之后,我们再趣入这个颂词就比较容易了。

 

“为乐善趣者,如来说爱法”,对一个众生来讲,他没办法马上趣入解脱道,无论怎么样给他劝解,让他发起厌离心、出离心,舍弃一切五欲,开始修道,修道之后可以获证解脱果,怎么给他讲他也没办法趣入,他自己的心和教法没办法相应。

 

所以针对这样一类根性的众生,佛陀就说,首先做些布施,做些福业,通过这样可以得到善趣,这样他就有兴趣了,可以不舍弃轮回,在轮回当中还可以继续享受很多美妙的欲乐,所以他就非常愿意趣入了。这样的众生肯定是有的。我自己也是有这样的体会,接触过这样的人。有些人就说,解脱其实有的时候还是很麻烦的,为什么呢?因为解脱之后没有我执了,很多轮回当中的欲妙享受不成了,没有兴趣了,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看到了也不想去享受,他觉得还是有点不圆满,获得解脱道之后这方面不能享受,就不圆满了。

 

有这样想法的人还是不少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根性就宣讲了这样一种教法。既然他暂时没办法趣入的话,就首先给他讲善趣的安乐,让他们逐渐逐渐串习,串习到一定时间之后,再给他直接指点。为什么不开始就给他指点呢?因为因缘时机还不成熟。这个时候怎么给他指点也没办法的。比如说在《前行》当中也是讲到,夏天的果实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要把这个果实从树上摘下来要费很大的劲,到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有时候你的衣服稍微碰一下马上就掉下来了。

 

如来为什么刚开始没有直接宣讲这些呢?因为他相续当中的善根还没有成熟,就首先让他在这段时间当中,从没有成熟善根到成熟善根这段时间,为了让他不堕落,就给他宣讲善法,通过善法保养他,使他相续当中一直有一种修善法的兴趣,一旦因缘成熟的时候一指点,他马上就能趣入。所以“为乐善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佛陀针对那些真正求解脱的行者,“呵彼”,“呵”什么呢?“呵”善趣的安乐,有漏的善趣的安乐,佛陀是呵斥的,而且也遮止了为了得善趣而修有漏法。“况余事”,连善趣的安乐都遮止,何况是其他的恶行呢?完全也是遮止的。所以这方面是按照不同的根性来进行抉择的。

 

比喻当中也是讲到,佛陀在以前住世说法的时候,讲到他自己涅槃之后过了多少多少年,有弥勒佛出世,在龙华树下三转法轮,度尽释迦牟尼佛教下的所有弟子。也就是说在释迦牟尼佛教下出家的,或者皈依的、守持一分戒律以上的所有弟子,除了一些个别罪业非常深重的人,比如我们在学《百业经》当中的一条大虫,它在弥勒佛教下是没办法获得解脱的,除了这些极少数的众生之外,全部度尽。龙华三会之后,弥勒菩萨再开始宣讲教法度化真正他的弟子。和弥勒菩萨有因缘的弟子从龙华三会之后才开始度化的。这个是在《贤愚经》当中讲得特别清楚的。

 

我以前对龙华三会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听了《贤愚经》之后就知道弥勒佛成佛之后,首先龙华三会是度尽释迦佛教下没有解脱的弟子,然后再开始说法度化他自己有因缘的弟子。

 

佛陀这样授记的时候,当时弥勒菩萨就发愿以后成为弥勒佛。佛陀还说弥勒佛涅槃之后会有一个转轮王给弥勒佛的舍利建塔,然后供养,最后生起厌离心而出家,成就罗汉果。说到这个的时候,有一个弥勒比丘马上就站起来发愿:“愿我成为那个转轮王,请佛陀授记。”佛陀根本不给他授记,说:“以前你也是爱恋轮回法,所以现在还没得到解脱,如果你现在还这样发愿的话,以后也不能得到解脱。”就用各种方便呵斥他,没给他授记。这个公案详细看的话,在《贤愚经》当中说得特别清楚。

 

所以佛陀针对不同根性宣讲了不同的教法。在有些经典当中讲要积累福德,就是必须要很殷重地积累福德,和要修持空性教法是根本没有矛盾的。

 

庚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分五: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空性;二、通达空性的方便;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五、如是修习能得涅槃。

 

辛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空性:

 

有些人就会想:既然空性的教法这么殊胜,为什么佛陀不随时宣讲呢?

 

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

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

 

佛陀对求福德的众生,不可能随时随地给他宣讲空性的教法,因为如果他的根性不成熟的话,给他宣讲只会毁坏他的根器,不能够使他获得殊胜的利益。所以佛陀没有在一切时候宣讲空性。

 

这个地方比喻“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世间的良药,对症的话就成为良药,如果不对症的话,良药的名称就安立不上了,变成毒药了,这样的药吃下去马上就产生新的疾病,或者使自己丧命。所以良药要称为良药的话,必须要对症才行,不对症的话不会成为良药,而成为毒药。

 

同样的道理,什么样的法就装在什么样的法器当中,必须要相应的。劣根器的话就装一些福德法,上根器就装空性法,根性和根性之间必须要对照,对照之后才能够相应,修持之后才能够使自己获得真实的利益。

 

讲记当中讲月官论师(旃扎古昧),他和月称菩萨在那烂陀寺针对自空他空辩论七年之久,往返辩论,并不是说每天都不休息一直辩论。讲记中讲的是月官菩萨所说的一个偈子:空性对有些人有利,对有些人就成了毒,圣者无著菩萨的教法对任何人都是有功德的。(“极稀奇!空性虽为甘露法,于人却有利与害;圣者无著之妙法,普能利益诸有情。”)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无著菩萨的教法是从一个众生如何成为道器等等,逐渐逐渐修上去的,从三自性的、广大的角度进行抉择的,所以众生比较容易了解。而空性的教法是从甚深的角度进行抉择的,龙树菩萨的《中论》等等都是从比较甚深的角度直接抉择的,所以对下根者来讲就接受不了,他就不能了解空性实际上的意义是什么,就会误解空性,所以对误解空性的这一类人来讲,空性就成了毒药,空性把他的慧命害死了。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所以空性虽然是很殊胜的,但是自己不注意的话,空性的教法反而成为使自己堕落的因缘。

 

这个颂词直接的意思是回答有些人的提问,但是间接所表达的意思也是提醒学习空性教法的人,必须要注意如理如法地抉择空性的意义,千万不要没有精通空性而颠倒地执著空性,颠倒地行持空性。这个是最危险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是这样讲过:学法的人当中最怕什么?最怕、忌讳的一点是:学而不精。这个是最麻烦的事情。如果精通的话,你就知道最微细地取舍之处,非常非常清楚。你不学习的话你就不知道,但是就怕学了但是不精通,这个时候最可怕,因为你会把法义误解之后,颠倒去行持,不仅仅是伤害自己的相续,而且伤害他人的相续。所以我们在学习这样的教法的时候,应该好好把它的密意一一抓住,它的歧途、违缘一一遣除之后,获得最清净的教法,这样行持的话,对于自己来讲才是最殊胜的。

 

比喻当中讲到以前有一个人,他找到一个良药,治愈了很多人的毒症,但是有一个人他没有生病,他服用这个药之后马上就死了。所以就说明药不对症的话,不但对自己没有好处,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过患。空性的教法,虽然它自己本身来讲,因为是佛菩萨所抉择的究竟的实相义,所以不成为毒药的过失,但是从众生的角度,众生如果不成为法器的话,就成为毒了。众生的相续当中本身就是一种毒器,所以空性的教法一注入的时候,连空性的教法也变成毒了。

 

辛二、通达空性的方便:

 

有些人就会问:为了引导世间人,应该如何通达空性呢?

 

如对蔑戾车,餘言不能攝,

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

 

“蔑戾车”主要是讲边地的众生,边地的众生和中土的众生不同,他有他的方言,而且因为很偏远的缘故,他和中土的人交往也少,中土的语言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如果他经常和中土有联系的话,可能逐渐逐渐也会有所了解,但是边地的众生因为很偏僻的缘故,所以不能了解外面通行的官方语言。就好像对边地的众生,“余言不能摄”,你不说他们本地的或者本民族的语言的话,根本没办法和他沟通的。平常的谈话都没办法进行,何况说怎么去调化他呢?要调化他必须说他的语言,他能够听懂,听懂之后才能够顺利地摄受他。

 

比如说一个菩萨,他具足很多神通神变,但是他根本不通当地的语言,你就是在那个地方显示很多神变,在空中飞翔,或者身体出火出水等等,也许那个时候别人可以对你生起一种信心,但是生起信心又怎么样呢?你给他打手势他也看不懂,你怎么样给他宣讲这个教法他根本没办法理解。所以你对什么样的众生,要说他的语言,才可以和他交流、沟通。

 

“如对蔑戾车,餘言不能攝”,就像这一样,“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作为一个菩萨来讲,如果你对世间的规律、世间的法规完全没有通达的话,怎么能够摄持世间呢?没办法。所以这样就了解,菩萨要成熟众生的话,随顺众生也是很重要的。随顺众生也是一个方便,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一个菩萨如果对世间人的种种爱好,世间的种种规矩,全部都不通达,而是按照你的一套去做的话,能不能摄持世间呢?不能摄持。别人对你不能信服,对你不能信服的话,对你所宣讲的空性的教义就更加没办法接受了。在《庄严经论》当中也是专门有一个科判,抉择必须要随顺世间、通达世间,就是这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菩萨要度化众生,必须要通达方方面面的知识。

 

但是这方面,按照有能力的菩萨是这样讲的。但是对于一个没有能力的菩萨,对于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能力还不具足的菩萨,就是修持自宗,修持佛法为主。自己相续当中通达了教义,或者有所证悟之后,再去学习这些,再去慢慢按照他们的根基去通达、去引导,这样就可以。否则你颠倒了次第,自己相续还没成熟,想要成熟他人的话,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所以这也是有一定次第的。

 

比喻当中讲到,要引导小孩子说话,或者熟悉各种各样的世间事务的话,必须按照他的智慧力逐渐逐渐去引导。说话也是这样的,刚开始连“妈妈”“爸爸”还不会叫的时候,你让他背一个唐诗,或者让他背一个《四百论》,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完全做不到的。必须首先给他教普通的词,等他的智慧慢慢增进之后,再让他学习比较深奥的。就是这样一种次第,如果你超越了这个次第,没有按照他的根性去做的话,对他来讲是完全没有帮助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要使众生通达空性的话,首先要通达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爱好,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去逐渐摄持,才能使他们通达空性的。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再继续宣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戊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分三:一、明烦恼能断之理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之喻。

 

己二(广说断烦恼之方法)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庚三、(引导趣入空性的次第)分五:一、对非法器不应说空性;二、通达空性的方便;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四、教诲于通达空性应起精进;五、如是修习能得涅槃。

 

辛三、须从多方面开示空性:

 

虽然空性的道理在法界当中没有很多,就是一个,但是要悟入这样唯一的空性,必须要有很多方便来使学者悟入。

 

有些人会这样想:既然空性如此殊胜,或者它的本性完全是一个本性,那么为什么佛陀在经典中要说“有”、“无”等等很多不同的法门呢?

 

有无及二俱,亦说二俱非,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

 

佛陀在佛经当中讲到了“有无”、“二俱”和“二俱非”这样不同的教义,这样宣讲都是有目的的,针对不同的众生的根性而宣讲如是的教法,所以全部都成为殊胜的教法。打比喻讲“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世间上是这样的;二是从佛法对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从世间当中讲,每个众生的病都不同,医生所开的药也完全是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药都可以成为对治有情疾病的殊胜方便。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众生相续当中的种种烦恼,称之为疾病,是引生三有的病根,因为众生相续当中的烦恼不相同的缘故,佛陀为了对治如是的烦恼宣讲不同的教法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所显现出来的,所以有如是的必要。

 

下面再详细抉择什么是“有无”、“二俱”和“二俱非”?有的时候“有无”、“二俱”和“二俱非”是从破的方面进行抉择的,破有、破无、破二俱、破双非,尤其在中观的理论当中抉择得非常系统。这个颂词并不是单单从破的角度宣讲,就是说佛陀在佛经当中所宣讲的有的教法,没有的教法、二俱的教法和双非的教法,有四种不同的侧面进行宣讲的。

 

从正面宣讲“有”是指什么呢?比如佛陀针对一些初学的根性宣讲有轮回、有因果、有解脱道,有殊胜的解脱,这一切就是针对实执比较重的众生宣讲的,有这样一种目的。宣讲“无”的教法主要是针对众生的实执宣讲空性的教法。“二俱”就是亦有亦无,也是有的,也是没有的。这个可以说在世俗的体性当中不可能成立,在世俗的体性当中,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是有,肯定不是没有;如果是没有,肯定不是有。所以按世俗的体性来分析的时候,没办法安立“二俱”,但是有的时候在世俗和胜义相结合的时候,可以安立。

 

比如说在讲记当中提到,佛陀宣讲遍计所执是没有的,遮除了遍计所执之后,宣讲圆成实的体性是有的,尤其是在第三转F轮当中,或者是宣讲唯识的教义当中,经常宣讲这样的教法。也就是说众生面前所显现的人我、法我二者都是一种遍计执,也就是众生的分别念所假立的。在世俗的名言当中,五蕴可以说在依他起面前存在的,内在的五蕴,或者外在的器世间等等,在名言的体性当中通过因缘聚合可以显现,但是众生不了解它是因缘聚合显现的,把它遍计增上为实有,把五蕴认为是人我,把外在的器世间许为法我等等,生起如是的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样两种我执完全都是没有的,完全都是众生的心所假立分别的,所以称之为遍计。既然是遍计,那么是不是存在的呢?遍计执不管是在世俗谛当中还是在胜义谛当中完全都是没有的,完全都是假立的,所以佛陀在佛经当中讲到遍计执没有。

 

那么圆成实是什么呢?圆成实就是破掉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之后的空性,或者就是人我和法我本身的空性。那么这部分有没有呢?这个应该是有的,而且在胜义谛当中应该是有的。如果圆成实没有的话,那么反过来讲,二我执应该有,因为圆成实是二种遍计的本性的缘故,如果没有圆成实,肯定就有遍计二我执。如果有二我执,肯定就没有圆成实。既然现在抉择到人我和法我是假立的、虚妄的,那么二我的空性肯定是存在的。因此佛陀针对这样的观点就宣讲了亦有亦无。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安立。

 

“亦说二俱非”就是全部都没有,都不存在。比如说在讲解了义的大中观的空性的时候就讲到,不管是有见也好,没有见也好,种种的身见、我见,乃至于佛陀的智慧,在真正的空性当中完全都是不存在的,有、无全部都已经遮灭了。因此叫“二俱非”。

 

佛陀宣讲这样的教法当然有他殊胜的目的的,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示以不同的教法,令他们悟入,有很多这样的方便。有的时候可以按照这样的次第一步一步如是宣讲,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按照首先引导下根者,再引导中根者的次第。比如说宣讲“有”,按照前面的这种次第宣讲的时候,有世俗,或者说胜义的体性是有的,佛的智慧是存在的,这一切都可以存在“有”,那么这个“有”是不是完全不对的呢?如果是学空性的时候,就认为这个“有”好像是个不对的东西,应该破除的,但实际上按照第三转F轮的观点来抉择的时候,在胜义当中肯定是有佛的智慧的,肯定是有法性存在的,所以“有”不一定是不好的东西、必须要破除的东西,实际上按照第三转F轮来抉择的时候,法界当中的法性就是“有”的,就是存在的,佛陀的智慧完全是有的,如果没有佛陀的智慧的话,就必须恒时安立众生的无明烦恼等等,没办法破除了。所以直接从“有”方面也可以这样安立。直接从“无”方面也是同样的,完全没有任何烦恼,完全没有实执等等,都可以如是安立,“二俱”“双非”这样推理都是可以的。所以佛陀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宣说了不同的教法。

 

“由病增上故,宁非皆成药”,像这样的有无、二俱、双非的种种教义针对众生不同的病的增上都可以成为殊胜的良药,都可以对治众生相续当中的种种无明邪见。

 

再必须强调一点这个地方所讲的有无、二俱、非二俱,和中观当中所破斥的有边、无边、二俱边、非二俱边概念不同,名词上面是完全一样的,但是意义不同。下面讲胜义谛的时候还要提到这个问题。

 

比喻中讲到,以前有三兄弟,老大出家获得解脱了,老二依止外道修持罗刹法,获得了一种神变,老三堕入了饿鬼道。有一天,老二老三在老大面前想要听一些正法,大哥他虽然自己修持的是一种空性,一种殊胜的解脱法,但是他没有马上给他们宣讲究竟的法性是什么样的,而是针对他们不同的根性,对老二宣讲了布施持戒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使他相续当中生起善心,逐渐对治实执,然后趣入解脱的修法。因为很多外道,如果他们没有调伏自己的相续,又具有神变,就很容易引发很多不好的念头而伤害众生。所以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大哥就赐授了布施持戒等等使他调化自己的相续。

 

针对堕入饿鬼道的老三就宣讲了悭吝的过患,使他生起一种后悔心,如是成为一种对治,逐渐可以从恶道当中解脱,获得善趣。获得善趣之后,再可以通过善趣的身体而获得殊胜佛法的解脱。所对针对不同的根性,宣讲了对症的方法。这个和佛陀所宣讲的次第引导,或者针对不同众生所做的引导方法是完全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