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壬四、(断除为远离生死无需努力之争执)分二:一、正说;二、遮止不于现世努力而希求后世之诤。

 

癸一、正说:

 

有些人就会这样问:生死轮回到底有没有边际?如果有边际的话,自然有边际的缘故,我不需要修法了,因为它本身就有边际,我流转到边际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出轮回了。如果轮回没有边际,我修也没有用,所以也不需要修法。

 

针对这样的问题,佛陀说不能从笼统的方面观察有没有边际,要观待因缘,不具足因缘就没有边际,具足因缘就有边际。就是从这方面回答。这样的教言对我们来讲非常殊胜,我看了这样的教言之后就觉得佛陀所宣讲的这些教法真的很殊胜,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从自己方面就应该好好去努力了,不需要佛陀每天给你呵斥,每天给你赞叹,上师也不需要每天给你说,你了解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就愿意去精进,你自己去创造解脱的因缘,你不创造解脱的因缘就永远不可能出边际,你有了这个因缘就会出轮回。这样的话就讲到了我们应该精进的道理。

 

闻者所闻教,说者皆难得,

以是说生死,非有非无边。

 

这里讲到不能一概而论的原因是什么呢?“闻者”听闻佛法的人,所闻的教法,还有宣讲教法的人,这三个因缘因为是很难得的缘故,所以说众生是没有边际的,轮回是没有边际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没有边际。如果你具足了“闻者”,具足了“所闻教”,具足了“说者”,你去实行,这样的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可以说轮回有边际了。

 

从这样的教言我们可以说,解脱不解脱完全是自己,你想解脱的话,就可以解脱,你不想解脱的话,就永远会轮回。到底想不想解脱呢?可以说每个人都想解脱,轮回太苦了。但实际上真正观察他的心的时候,不想解脱。为什么不想解脱呢?因为对它的因根本没有积极地修持,没有去积累。既然没有去积累的话,想要解脱完全成了妄想了。真的想解脱的人,绝对非常积极地去净罪,非常积极地想去圆满他的资粮,这就是真正想解脱者的相状。显现在外面的相状就是从这方面观察,出离心很猛厉,断除烦恼、积累资粮、对上师生信心这些方面非常有兴趣去实行,从这方面观察,肯定他很想解脱的。

 

另一方面,从外在看起来对因果也不好好取舍,对修持正法也是不精进,对应该做的很多事情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推托,比如说背诵,或者思维,或者修持、念咒这些种种都是帮助我们解脱的因,但是找很多理由,没空、病了,推托这样的修法。从这些方面一观察的时候,他的相续当中对解脱的愿望肯定不强烈的。

 

并不是我们从这个方面去观察别人,而是观察自己,就从这些方面观察自己到底想不想解脱。如果自己的心很难以把握的话,就看看自己的行为,如果每天都睡懒觉,或者每天对财物很耽执,有的时候经常生起烦恼等等也不愿意去对治,肯定他就对解脱的意乐不强。如果不强的话,因不具足不可能产生它的果的。所以从这些方面观察的时候,想要解脱的人肯定对这样的因缘都会积极地去创造的。

 

那么这里讲到的“闻者所闻教,说者”,我们观察自己是不是具足呢?有些人就认为我已经具足了嘛,比如佛学院当中有讲法的人,所讲的也是佛法,我也是一个听法者,这不是已经具足了吗?具足之后就可以获得解脱了。

 

有的时候我们要观察,这方面有一个真实的因和相似的因。如果不好好观察的话,又容易入一个歧途,又成了一个懈怠的因。那么怎么观察相似和真实呢?比如说从相似的角度来讲,自己如果没有具足听闻者的法器,也就是说自己没有成熟这个法器,虽然坐在这个地方在听,但实际上自己的相续当中没有产生一种想解脱的心,相续当中耽著很多轮回的事情,或者想通过听闻获得轮回的果报,获得世间八法,这全部都是相续当中乱七八糟的分别念,通过这样的分别念,你接触教法也成了堕落的因,这个在《前行》当中说得很清楚的。没有如理作意的话,教法成为堕落的因。所以你现在所听闻的是正法,你相续当中没有对这个正法生起信心,或者没有产生应该产生的种种如理作意,这样的话,你这个听闻者不是一个真实的听闻者。虽然所闻的教有可能是殊胜的正法,说法的人也有可能是具有法相的人,但是如果你听闻者自己的相续杂有烦恼的话,就和《前行》当中讲的一样,容器当中如果有毒的话,再往容器当中倒再多的牛奶,倒再多的甘露,全部都变成毒液了,没办法成为甘露。

 

所以单单从闻者这个角度来讲就很难以具足。如果自己不好好抉择的时候,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法器,但是如果按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观察的时候,很难具足,十六种暇满详细抉择的时候很难具足。既然没有真实具足,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去说好话了。我们不能说,本来我们观察到自己不是法器,我说:“你是很好的人,你有信心,你有出离心”,这个没用,实际上按照因果的规律衡量的时候,是什么就是什么,说再多好话是没有用的。自己也是同样的,自己认为自己是法器,但是按照这些论典好好衡量一下,通过这些镜子好好照一下自己的相续,一个一个具不具足?不具足的话就不是法器,这个没什么说的,因果方面没有什么特殊的,全部是平等的。

 

当然也不应该了解自己不是个法器之后就自暴自弃,也没有这个必要。既然现在是得到了人身,听闻了教法,知道了这样的过失之后,还有改正的机会,现在还没有死,现在殊胜的上师还在,现在教法也是存在的,所以只要从自己的角度发一个决心去对治,没有不能对治的烦恼,全部都可以对治的。所以说像这样的机会就是自己努力去做才能够圆满,自己不做的话就根本不行。

 

这也就是佛陀所说的,我给你传了解脱法,解不解脱是你自己的事情。佛陀从他的能力来讲,没有办法使你解脱的,佛陀就负责给你传法,怎么解脱的方法佛陀一个一个给你指点得很清楚,你修了就解脱,你不修就不解脱。所以,这是从闻者方面讲,难以具足。

 

从这个地方讲,所闻的教法肯定是圆满的,全部都是佛陀、菩萨、传承上师殊胜的智慧当中流露出来的殊胜教法,每一个教法都是能够对治烦恼的,所以在佛学院当中,所闻的教法确实非常圆满。这个时候很圆满,以后就不一定了,因为上师老是这样讲,他的计划就是两三年当中,没有打算七八年或者十几年,当然如果有七八年、十几年我们都是非常高兴的,但是假使说没有这么长时间,只有两三年时间,那么在这样的时期过了之后,再要去找一个非常纯正的教法,不是说没有,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因缘来讲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现在,在这个时期,所闻的教法是圆满的。

 

“说者”,从说者的角度来讲,他有他自己的功德,需要具足的种种法相,当然最上等是佛陀,佛陀一切障碍消除了,而且他成就了种种四无碍解等等很多很多殊胜的功德,所以佛陀是最圆满的,再下来就是登地菩萨,登地菩萨下来就是加行道、资粮道的菩萨,他们相续当中有殊胜的菩提心,再下面就是种种具足善心的,能够正确了解殊胜教法的意义,并且能够正确的表达,而且他自己相续当中没有杂有世间八法的念头的善知识,这是再不能少的了。这样的“说者”对我们自己来讲,当然上师肯定是成就者,他因为相续当中有殊胜的证悟的智慧,他老人家宣讲的正法,我们是不需要观察的。当然这说的是我们自己的上师索达吉堪布,从这个方面观察的话肯定是圆满的。

 

所以我们努力把自己的相续调伏之后,在这段时间当中,“说者”、“所闻教”、“闻者”全部具足的话,我们的轮回就有边际了。可以说答案马上就出来了,因为因具足之后,按照这样去修持的话,就看到轮回的边际了。

 

如果不具足,“闻者”也不具足、所闻的教法虽然在传讲,但是不是传讲佛菩萨的论典,而是传讲世间的邪论,增长贪嗔痴、增长无明的,这样的论典再听闻,无数劫当中听闻,只能够增长轮回的因,没办法从轮回当中解脱的。所以“所闻教”如果不具足也不对的。“说者”前面讲了,如果他杂有烦恼,或者他相续当中充满了邪见,通过这样的邪见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不可能对众生产生引导作用。

 

因此“闻者”、“所闻教”、“说者”我们这个地方好像是比较容易具足的,但是我们有的时候观无常的时候,一旦这个地方不存在,或者我们通过自己的业力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再要具足这样的因缘确实很困难。离开之后会怎么样呢?离开之后不要认为我们以前听过了,接触了,就缘这个基础去修就可以了,一方面是这样的,如果你在这两三年当中精进地努力,把佛法的基础打得很牢的话,以后再去看这些论典,肯定是增加见解。但是现在见解不稳固的话,一离开这样殊胜的道场之后,很多邪师,很多恶友,有很多不好的环境引诱你。你相续当中本身见解就不稳固,再通过外面的外缘一冲击的时候,马上就会没有了,消失了。消失了见解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你相续当中的正见消失的时候,相续当中的种种烦恼、种种非理作意,种种不好的业决定会产生,这个是不需要怀疑的。

 

现在在殊胜道场当中的时候,我们很少产生很猛厉的不好的想法,这是因为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听闻佛法,所以我们相续当中每天都有殊胜的教法在对治。有殊胜教法对治的时候,相续当中的烦恼就很难产生,但以后我们离开了这个环境,相续当中的见解也没有,再通过其他的邪知识引导的时候,一旦正见消失了,绝对相续当中马上邪见、烦恼、种种非理作意、贪著轮回的过患接二连三地像下雨一样,绝对会出现的。一旦出现这种过患我们就不用分析后世是什么,有没有轮回的边际?肯定没有边际了。

 

所以生死到底有没有边际,还是要看自己,自己能不能把握这样的时机,好好进行修持,好好进行抉择?如果有的话当然非常好,应该如是抉择。但是有的时候众生相续当中的业不一样,有的时候虽然道理上了解确实现在就应该好好地听闻,好好把见解打得牢牢的,有这样的想法,但是通过前世的业因缘,自己很努力,但是背诵也好,思维也好,好像都上不了路似的,有这样的一种现象。

 

我们不是说不好,一方面众生的相续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差别,有些前世当中熏习过了,所以即生当中成为一种利根,各方面智慧、信心、出离心都比较具足。但假使没有具足怎么办呢?如果自己智慧方面不行的话,那么就应该在信心上面多下功夫。确实是这样的。

 

在很多论典当中讲到,你如果是一个愚笨者,但是你对上师的信心非常清净,非常稳固,经常在这方面串习的话,就通过这个就可以解脱。所以如果自己在闻思教理方面实在不行的话,就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取舍因果方面,守持清净的戒律方面,这些方面不需要像思维论典、背诵论典这样花很多功夫还记不住。守戒肯定会守的,取舍因果大的方面自己肯定是知道的,在此基础上精进地念咒,精进地忏罪,这方面自己做得到。如果这样信心不退的话,那么或者通过自己的信心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在中阴的时候祈祷上师,上师加持解脱。有很多很多方法。

 

如果自己具足智慧的话,一方面对教典方面应该好好地去下功夫,从教典当中所讲的意义,对我们修法到底有什么指导作用,从这个角度挖得深深的,你把颂词的意义挖得越深,你相续当中的定解就越清净越稳固。你在表面上浮来浮去的话,你的见解绝对是浮来浮去的,没办法产生很深的定解。所以把法义记得很清楚很牢固的话,你的定解也很清净,很稳固,在这个基础上再对上师不退信心,不生邪见,这方面绝对是解脱的因缘,绝对是产生解脱的根本。

 

所以针对不同的根性,佛陀开示了不同的法门,自己看一下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因缘,在这方面努力去做,这就非常好。但是又怕给自己找理由,自己背了一天两天书背不动了就说:“唉,我肯定这方面不行的,算了,干脆从另外一方面去入手。”这方面有的时候就不敢这样决定的,有的时候自己的根性是努力了之后自己就能够做得到,不努力就做不到的,有这样的可以改变的因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做,一方面其他方面应该努力,一方面在闻思教理方面还应该多下功夫。这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比喻中说优昙花很难以出现于世间,到底能不能出现于世间呢?这个是难以决定的,因缘聚合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什么样的因缘具足呢?在很多佛经当中讲佛陀出世的时候优昙花就会出现,佛陀一圆寂了优昙花就会隐没的。所以说到底有没有机会出现呢?不能决定。有因缘它就会出现,没有因缘它就不会出现。

 

解脱生死也是同样的,好好去圆满资粮,精进就可以解脱,没有这样的因缘就不以解脱。所以完全就是靠自己。尤其是在座的,如果我们把这些论典给其他地方的人看的时候,就不一定这样讲的,他们不一定具足真正说法的上师,或者圣教不一定具足,听闻的法器也是不一定具足的。但是我们在座的,因为正法和上师这方面是具足的,这方面不需要观察的缘故,所以单单是对“闻者”,从自己的角度来讲,好好地调伏自己的相续,好好地对上师产生清净不退的信心,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这个条件一具足,那自己其他方面的条件早就已经圆满了,不需要再去创造了。所以这个方面一具足的时候,很快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癸二、遮止不于现世努力而希求后世之诤:

 

断除现世不精进而期待于后世的观点。有些人就会想: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期还没有满,一般共同来讲是五千年,现在是两千五百多年,既然还有很长时间,所以现在不需要努力去修苦行。因为佛法住世的缘故,还有很多持教的善知识,持教的大德,还有很多菩萨会不断地化身,不断地降临在世间传法,既然有这么殊胜的因缘,现在我就不需要着急了,我就等下一世再修持,肯定会遇到佛法,肯定会遇到善知识来调化我的。

 

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但实际上这个是不决定的。有这样一种可能,但是不是决定呢?不敢决定。如果我们等到未来下一世再做,那么下一世自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现在能不能抉择呢?根本抉择不了,我们下一世到哪去了,根本抉择不了。但是现在这一世我们可以抉择,现在做什么我们可以抉择的。我们上师已经有了,教法已经有了,自己发起心好好修持就够了,不需要再等到后世。圣天菩萨的意思就是抓紧现在的机缘好好修持,千万不要等到后世。后世的话,说不清楚。

 

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

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总的众生的趣向来讲,就是堕于恶趣的,因为现在的时代太浑浊了,极容易引发众生相续中各种各样的烦恼、分别念,通过这样的烦恼分别念,绝对就成了一种障道,有这样的障道的话,善法不可能产生,因此这里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障道之后他相续中肯定贪嗔痴或者杀生、偷盗、邪淫等等各种各样的恶业就会具足,具足之后“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在世间上的这些人,有这样的外在环境,相续当中烦恼比较粗猛的缘故,如果没有对治,很明显我们的后世就是恶趣。 这个地方指点得很清楚。我们要真正把握自己的修行方法的话,就现在开始按照佛法所开示的去正确地修行,单单只有这个角度。我们前面讲过了,如果把希望寄托于后世的话,那就说不清楚的。真正在自己临终的时候是善业现前还是恶业现前,这个是很难讲的。

 

以前讲业因果的时候讲到这个问题也是这样的,临终的时候到底是哪一念先面前,要看他串习哪一个最多。如果我们现在对轮回的事情串习得很多,贪嗔痴串习得很多,那就不用怀疑了,临终的时候就是这个现前得快。如果我们在今生闻思修的智慧,对上师经常祈祷,这些方面经常在串习,临终的时候,因为这些串习得多的缘故,善业就会现前,善业现前自己解脱就很有把握了。为什么在很多往生法当中讲,乃至一念就能往生,但是最后一念能不能保持就成问题。确确实实是这样,佛陀就是这样承许的,乃至一念,临终的时候你能够有这一念就往生了,但是很多人就是最后一念的时候就没办法保持,所以很多就没有解脱,堕入恶趣。

 

现在我们还在存活,还没有死的时候,自由自在的时候,多多地串习佛法,多多地串习纯净的善法,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才更有把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好好串习,千万不要等到后世,千万不要拖到后世去。

 

这个地方讲不要拖到后世去修行,有些人就会想,我在今生当中是绝对要修行的,但是现在不行,再过两三年,以后,这个方面实际上和拖到后世是一样的。现在不修行的话,老是有这两三年,老是有以后,像这样的恶习成熟之后,绝对没有修法的机会。没有修法,一下就到后世了。

 

既然有这样的情况,现在就要下决心,好好对治烦恼,好好抉择正法,生起定解,现在有把握的时候,把这种好的串习保持到临终。如果在临终那一念比较清醒地保持的话,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佛陀亲口承诺的。往生之后,所有的事情全部成办,不管你是凡夫也好,圣者也好,到了极乐世界之后绝对不退转,绝对会成就、成佛。所以只要今生当中我们好好修持,实际上就看到轮回的边际了。所以应该从自力方面好好去了解。

 

这些大的论典就是从深的地方督促我们去修行,好好自己去思维,把这些道理思维通了,思维清楚了,自己很自觉的就会好好去守戒,好好去取舍因果,好好去精进修法,这就是它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方面应该了解。

 

比喻当中讲到,两个人担着麻线走路,走一段时间之后,看到路上有棉花,其中一个人就认为棉花比麻线值钱,他就把麻线丢了,挑着棉花走。再走一段时间,他又看到黄金,就认为黄金更值钱,所以他又把棉花扔了,担着黄金走。另外一个人就认为我既然已经把麻线挑起来了,就不应该中间放弃,应该把它挑到底,他就一直没有换,看到棉花也没有换,看到黄金也没有换,一直把麻线挑到家里去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挑着黄金的人变得很富裕,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另外一个挑麻线的人还是一辈子当中受了很多痛苦。《百业经》当中讲过这样的比喻。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呢?一类众生牢牢地把持邪见不放,老是认为佛陀会在世的,善知识会救度我的,我肯定会自然解脱的。这样的观点在修行人当中很多。既然这样的话,最后他没有好好从自己方面去创造因缘的缘故,自己没有好好地修法,所以就没有获得解脱。

 

另外一个人就比喻成有些修行人刚开始的时候相续当中有这样的邪见,但是通过善知识的开导,就慢慢开始对轮回生起厌离心,然后再发菩提心,再修持空性,逐渐逐渐他就开始获得解脱。现在按照我们自己来讲,我们如果没解脱的话,肯定相续当中有这样一种习气的,但是这种习气能不能保持到最后就看自己如何去调伏。既然圣天菩萨有这样的开示,有这样的方法,我们应该抛弃以后修法、下世修法的不好的邪见,从现在开始逐渐逐渐修持,肯定最后自己会获得安乐果,这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刚开始发菩提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前我们在学《前行》或者在学加行法的时候都了解到三殊胜。三殊胜首先必须要“发心殊胜”,也就是说在做任何一个善事之前,尤其是像这样听闻大乘佛法的时候,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更是有必要的。所以首先缘一切众生,愿他们获得佛果,自己也积累种种资粮,“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像这样的愿心必须要具足。

 

在中间的时候,是“正行无缘殊胜”,如果按照很高的标准来讲,无缘必须安住在三轮体空的状态,这样的话一般人不好做到,但是以前上师讲所谓的“正行无缘”,如果在听法的时候,自己没有胡思乱想,一心专注在法义,这个也是属于正行无缘,因为自己没有缘其他的邪分别念,没有缘其他的种种邪思,在听法的时候一心专注地听闻,这个也是“无缘”。

 

做到“正行无缘”之后,最后还有“后行回向殊胜”,通过这样的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悉皆成佛道,这个是最殊胜的回向。而且我们最后念的是“文殊师利勇猛智……”等两个颂词,可以说包括了《普贤行愿品》的精髓。在《学集论》当中把这两个颂词称为无上回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这就遣除了凡夫通过有毒的三轮执著的方式进行的杂毒的回向。因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们的本体是佛陀的本体,显现菩萨的形象,所以他们相续当中完全都有无分别的智慧。现在我们回向的时候“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的话,实际上就在凡夫位的时候,通过分别心也可以达到三轮体空回向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回向的时候很有必要如是进行忆念。

 

本来时时都应该提醒“三殊胜”的修法,但是我们开课这么长时间以来就是在上课之前提醒大家发菩提心,然后正行的时候需要好好一缘专注,回向的时候应该如何作意,这方面不是提得很多。不是提得很多的话,有的时候就会忘记,如果是平时已经习惯了的人,一旦到了这个时候,他自然而然就会忆念的。但是如果没有串习得很精熟的人,有必要时时多提醒。以“三殊胜”摄持,发菩提心的时候远离一切寻求世间八法的念头,自私自利的念头等等,把这一切不正的发心调正或者转化成为殊胜的善心,不是为自己求解脱,而是为一切众生悉皆获得佛果,我正在做这样一种努力,在做这样一种积累资粮的方便,应该如是地作意。

 

如是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再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中观四百论》分了三个科判: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七品 明远离贪著欲财方便品

 

第七品的内容主要是了解轮回总的过患,还有一些善趣的分别的过患,还有宣讲必须要断尽有漏的业的道理。这样宣讲之后我们才可以生起比较清净的意乐心而修习菩萨行。有这样的必要。

 

戊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分三:一、思维轮回过患;二、明远离引发轮回之因——有漏业;三、明永断业的必要。

 

己一、(思维轮回过患)分二:一、思维轮回的总过患;二、别明远离于乐趣生爱。

 

庚二、(别明远离于乐趣生爱)分二:一、于乐趣亦应厌离;二、由爱而住生死犹如癫狂者。

 

乐趣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应该获得的,应该希求的,但是在本论当中,通过佛菩萨所照见的无垢正理宣讲的时候,就了解这样的乐趣实际上也是痛苦的自性。而且如果耽著乐趣的话,也会障碍自己解脱的。所以应该观察乐趣的过患,远离积累生如是有漏界的业。

 

首先观察它的不足之处,也就是说,虽然得到了乐趣,它有什么不足之处呢?科判当中分了两个方面:

 

辛一、于乐趣亦应厌离:

 

有些人就会想:三恶趣具足各种各样非常猛烈的痛苦,所以应该远离,这个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是善趣当中不具足如是的痛苦,而且有很多安乐,所以是不是不应该远离呢?有这样一种想法。针对这样的想法,圣天菩萨回答道:

 

地上恶异熟,唯见为损恼,

圣者观三有,等同备宰处。

 

“地上恶异熟”,也就是在大地上,这个地方主要是讲善趣。因为恶趣不需要抉择,前面已经了解了,或者在我们自己的相续当中没有一个人想要转生恶趣的,除了地上菩萨之外。既然如此,这个地方所讲的思维乐趣的过患,这里“地上”就应该单指善趣。

 

善趣当中有人道、非天、天人道,在这样的三善趣当中具有各种各样的安乐,人道当中也有各种美满幸福的生活;非天的福德方面可以和天人媲美的,他还有神通神变,可以行走于虚空;天人各种各样的欲妙都是很圆满的,有时候自己的身体也出光明,既然有这样种种的可意之处,为什么要生厌离呢?

 

“地上恶异熟,唯见为损恼”,这只是从一个角度讲具足如是的种种安乐,但是因为众生在三界当中的善业必定是杂了烦恼的,在讲记当中讲得很清楚,虽然是通过修持善法而生于三善趣,但是因为相续当中有烦恼的种子存在的缘故,自己所修的善法必定杂了某种烦恼,有某种染污性在里面的。比如说,在讲记当中讲到,人道的善法主要和贪欲结合,如是他成了异熟就在人趣当中成熟;在非天(阿修罗道)他们主要是杂有嫉妒的烦恼,他们一方面造了殊胜的善法,但是通过相合于在相续当中现起的嫉妒烦恼,二者和合之后就生在非天界;自己造了殊胜的善法又相续当中有傲慢心(很高的我慢心),这样相合起来的时候就转生到天界。

 

从它的因一分析的时候就讲“地上恶异熟”,全部都是恶业的异熟果报。当然如果单单是贪心,或者贪心方面的力量胜过了善业,或者嫉妒心已经胜过了善业,或者傲慢胜过了善业的话,他们就不可能转生到三善趣当中,肯定会堕入恶趣。所以这个地方所讲到的主要是和善业混杂的时候,就生在如是三种善趣当中。从这方面一观察的时候,既然它杂有种种的恶业的话,就可以称之为“恶异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

 

“唯见为损恼”,一方面他相续当中有恶业的因,虽然他暂时生到了三善趣当中,也还是有种种的不悦意、不圆满之处的。在人道当中有生的痛苦、老的痛苦、病的痛苦、死的痛苦,还有各种各样的爱别离苦,很多很多痛苦,这些方面全部都是通过恶业方面成熟的。混杂在一起的时候,生到善趣是一方面的安乐,但是在善趣当中种种的痛苦,或者非天当中还要感受到互相争地盘的痛苦,和天人打仗的痛苦等等如是的痛苦肯定要感受的。天人也是同样的,前面我们在讲乐趣的时候也是如是抉择了,他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也会受到损伤,也有被杀死的痛苦,在天界当中互相产生排斥心也是有的。就是因为他们的善业杂了烦恼心的缘故,“唯见为损恼”,也是具有损恼性的,并不是很圆满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思维,不管在善趣的哪个地方,实际上都没有一个非常圆满之处。

 

这是从一个角度进行抉择的。如果我们再回想起第二品的内容就更清楚。第二品当中讲到所有三界的自性是痛苦的,没有一个安乐,安乐是暂时缓解痛苦的现象而已,从这个方面一结合分析,没有一个真实的需要我们留恋之处。因此“圣者观三有,等同备宰处”,具有殊胜法眼的圣者,通过他殊胜的智慧观察整个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时候,了解同等全部都是待宰处,一样的,所有的众生都是痛苦,所有的众生都要面临死亡。

 

如果再把这个颂词分成两段进行抉择,第一句第二句主要是观察善趣无有安乐,第三句第四句就是总结不论恶趣善趣,反正整个三有当中没有一个殊胜之处,全部都是备宰处,所以一方面远离了对乐趣的希求,一方面对总的轮回再一次生起厌离心,有这样的殊胜的意义在里面。

 

比喻当中讲到,以前有一个大臣,他得到国王的宠爱,刚开始的时候他对国王还有一些敬畏心,但是后面他的行为越来越放肆,对国王也没什么惧怕了,然后随心所欲地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终于有一天得罪了国王,国王把他杀死了。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我们现在的众生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处在善趣当中享受世间的安乐,就像那个大臣一样,而且现在还没有死亡的时候,好像正在受到死主的宠爱,就像那个大臣没有死亡之前,国王对他是很宠爱的,但是三界当中或者乐趣当中的众生,并不因为生于乐趣而可以永远免死的,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你暂时得到了死主的宠爱,暂时没有把你的性命结束,这是暂时性的,不可靠的,总有一天肯定是会死亡的。在天界当中,即使是八万大劫的寿命,最终还是要死亡,没有一个能够逃脱死主的控制。《四百论》的第一个颂词就讲到了这个内容。所以这里讲到“圣者观三有,等同备宰处”,一方面是有无常的道理,一方面是所有都是痛苦的道理综合在里面,既然有这样的一种无常或者痛苦的自性,那么为什么还对善趣有贪恋心呢?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科判的意思就很明显,对乐趣也应该生厌离。

 

辛二、由爱而住生死犹如癫狂者:

 

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

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

 

有些人就认为,既然圣者现量见到三有都是痛苦的,为什么世间上的人还不生起厌离,还贪恋三有呢?

 

凡夫人由于他的愚痴,没办法见到圣者所见到的诸法实相,被无明愚痴所蒙蔽,所以贪恋轮回当中的种种法是常有的、清净的、有我的、安乐的,有这样四种颠倒执,所以他没办法认识轮回的体性而发起厌离。

 

“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首先从世间共称的例子开始说起,之后再引入颂词的殊胜意义。在世间上,如果一个人的意识不正常,世间上的人说他是癫狂者,因为他相续当中的想法已经完全颠倒了,从颠倒的业力所引发,他眼睛所见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乃至于他鼻子所嗅到的等等,这一切全部都成了颠倒。世间上正常的人应该依止的,他都远离;世间上的人远离的,他就依止。我们可以见到世间上的一些癫狂者,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都是跟一般正常人不相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相续当中有癫狂的业力,通过这样癫狂的业力引发意识迷乱之后,他把一切全部见为颠倒。这就是世间上很明显的一个比喻。

 

“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虽然在世俗的现象当中有意识正常和不正常的差别,意识正常者我们说是无病的,意识不正常者是癫狂的。这是世间当中的正量,但是世间的正量再观待于圣者的正量看起来的时候,世间上所谓的执著,全部成了颠倒了。就和前面的比喻是一样的。

 

为什么有这样一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世间上的人不了解诸法的实相,不了解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执著外面的一切法都是实有的、常有的、清净的等等,这样的话他就见不到轮回的过患,肯定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应该以圣者的智慧作为正量,通过这样一观察的时候,整个住在三有当中的众生,这是从总的方面讲,有些特殊的比如说有些虽然他的身份还是凡夫众生,还在三有当中,但是他已经认识到了轮回的体性,正在修持脱离三有的正法的菩萨或者声闻缘觉的行者,他们即将会脱离轮回,他们是具足智慧者,这些是特殊的,不包括在内。这个地方“则住三有者”是总的方面讲,只要是没有认识清楚轮回的体性的所有的三有众生,智者看起来全部都是癫狂的,“智谁说非狂”,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不说他们是癫狂呢?肯定是癫狂的自性。

 

我们要依靠圣者所见到的四圣谛的道理进行观察,进行修持。四圣谛大家都很清楚,苦集灭道,都是圣者所见的。痛苦的自性为什么叫做圣谛呢?集是烦恼谛,为什么叫圣谛呢?痛苦、业烦恼它本身来讲不是圣谛,但是因为这是圣者所见到的真实的体相,从这个角度来讲,安立成圣谛。我们说道谛和灭谛安立成圣谛还好理解,苦谛和集谛安立成圣谛有的时候就不好理解了,就是因为轮回诸法都是痛苦的自性,痛苦的根本是集的自性,凡夫众生没办法发现,单单是圣者的智慧照见了,照见之后宣讲轮回的自性就是痛苦,它的因就是集,从这个方面安立它是圣谛。我们必须要按照圣者所抉择到的,通过圣得的智慧所安立的苦圣谛、集圣谛等进行修持、抉择,才可以逐渐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从科判对照,通过爱的方式对轮回非常贪恋,不愿意出离轮回,也就是说,世间上的人对轮回的种种盛事都是很贪恋的。有些不信仰因果的人,如顺世外道之类的无神论者等等,他们单单信仰今世,在信仰今世的时候,通过喜爱今世的烦恼对轮回不生起厌离;有些人相信后世,比如有些数论外道,还有一些信仰前后世的外道,就会把安乐寄托到后世去,这也是通过爱的方式对生死轮回没办法生起厌离心。所以这里抉择的是通过爱而贪恋轮回,贪恋生死是不应该的。

 

比喻当中讲到,有一个国王,他本来比较喜欢自己的太子,有一天突然不正常,对他的太子无缘无故就生起嗔心,发脾气,其他的医生虽然了解他可能有点不对头,但是因为害怕国王把怒气牵移到他们头上的缘故,就不敢去说,也不敢去治,因为这样的缘故国王就彻底疯狂了。彻底疯狂之后,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想法全部都和正常人不一样。我们看到有些疯狂者,大便都敢吃的,完全都是颠倒的。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问题呢?也就是说,三界轮回中的众生也是通过无明愚痴所引发,生起了颠倒见,完全不见实相,就像国王对他本身很喜欢的太子生起嗔恨心,怒骂等等,做出和平时反常的行为。凡夫众生的思维、他的所见所闻完全也是一种反常的行为,和什么反常呢?和圣者所见的真实义反常,圣者所见的真实义是无常、不净等等,众生不见这个,反而对常有这些方面生起一种执著。就像国王对太子本身应该好好爱护,但是他对本身应该爱护的地方反而没有爱护,反而生起嗔心去打骂,这就完全不应理。从这个方面抉择的时候,世间三有的众生基本上都是通过无明愚痴蒙蔽之后做出了颠倒的行为,所以绝对不应该依止。这是观察到总的情况。

 

观察到总的情况之后,还是要反观自己,自己是不是对这样的法还是认为常有的、清净的,如果认为常有,如果认为清净就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就会引发种种的烦恼业,就永远没办法获得解脱了。所以通过这样的颂词使我们了解到如果现在有这样的邪执的话,必须要通过圣者所见的殊胜智慧进行调正,调正之后断除它的根本,就是断除它的业。从这个方面应该了解它对治我们烦恼的实际意义,运用方面应该如是了解。

 

以上讲完了第一个科判的内容。第二个科判的内容主要是宣讲必须要远离生死轮回的因——有漏业。什么是产生生死轮回的因呢?前面所讲的恶趣、乐趣都是有漏的轮回所包括的,它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有漏业,通过有漏的恶业会转生到恶趣当中,通过有漏的善业会转生到乐趣当中。现在就要抉择必须要远离有漏业才可以获得殊胜解脱的道理。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要进行修持。

 

一般来讲,在讲世俗的因果的时候,抉择到必须要依靠世间的正见,相信有因果,要做善法,这是从世间的正见方面抉择的。但是世间的正见毕竟是一种入道的基础而已,在生起了世间正见,有取舍因果的能力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上不能够耽执,不能够停留,必须要再修持无漏的因果。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第四品当中抉择得很清楚,必须要远离有漏的因果而修持无漏因果的方法,从这方面作了殊胜的抉择。在这里的内容当中也是这样进行抉择的。

 

己二、(明远离引发轮回之因——有漏业)分三:一、总示远离能引后有的业;二、必须远离能引后有业的理由;三、正明如何远离之理。

 

三个科判都是有必要的,第一个是总说,第二个是使我们相续当中了解到必须要远离有漏业,为什么?从种种的根据,种种的理由来抉择,抉择好之后我们就知道确确实实应该远离有漏业,应该积累无漏业。了解了这个以后,如果造论者,或者圣者不给我们宣讲如何远离,那么虽然有了兴趣,但是没有实际的方法去远离也不行。所以第三个科判马上讲到如何远离的方法。从这样的次第抉择之后,我们就有了远离的意乐,也了解了远离的方法,可以进行实修。

 

庚一、总示远离能引后有的业:

 

现见行等苦,违时则消失,

以是具慧者,发心尽诸业。

 

有些人会这样想,虽然轮回当中的恶趣和善趣都是痛苦的自性,但是我们正在受痛苦的时候,从自己的能力方面讲是没办法远离的,既然如此,在佛经论典不如诸佛菩萨有没有开示如何远离的道理呢?实际上已经开示了。就是这个颂词当中所开示的道理。

 

“现见行等苦,违时则消失”首先是通过世间的比喻进行宣讲的,现见在世间当中“行等苦”,就是在行住坐卧种种威仪当中所产生的痛苦,比如说自己走很长时间的路,十几二十公里的路,自己会感觉非常痛苦,但是“违时则消失”,这个时候如果自己不走了,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一坐下来的时候,马上通过走路所引发的痛苦就会消失。

 

这是以走路为例,其他可以以此类推。也就是说,在世间当中可以见到,你做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比如说走路,你一直走下去,累了也不对治,也不做相违的行为的话,痛苦只能越来越增加,没办法消失的。这个时候用什么方法呢?就是停下来,做和产生痛苦相违的方便,马上就可以使这个痛苦消失。这是世间上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时候睡觉睡得时间长了之后,自己腰会痛,或者实在是怎么样也睡不着了,这个时候只有起床,起床之后慢慢就会从这样的痛苦当中解脱出来。或者自己几天几夜不睡觉的话,睡下去几个小时之后马上就会恢复的。从这些方面都是现见痛苦它的违品可以断除。

 

同样的道理,我们说现在我们的痛苦通过自己的能力、意愿是没办法遣除的,这实际上是没有经过殊胜观察的结果。有的时候异熟果成熟之后,确确实实只有通过感受的方法进行消除,比如说以前造了杀生的业,现在自己生病,这个通过什么办法都无法消除的,通过看医生不行,通过上师三宝加持也不行的,只有通过生病的方式把业消尽。除了这些特定的之外,其它的痛苦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消除,尤其是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讲,产生一切痛苦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恶业,我们现在要消尽痛苦的话,就要认识到它的根本就是业,从业方面入手,断尽它的业,不造业,或者通过方法把业消尽,这个时候痛苦就不可能再引发了。所以佛法所开示的道理就是从它的根本去入手。

 

这个地方是不是单单讲到恶业呢?并不是这样的。有漏业是包括善恶业在里面的。也就是说虽然通过善业转生到了善趣,但是因为相续当中的烦恼没尽的缘故,他还会在善趣当中感受很多痛苦,而且还会引生各种各样以后的痛苦。所以这些颂词当中所讲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是有漏业,所有有漏业都需要断除,断除之后修持无漏业,才可以获得无漏的种种果位而享受安乐。从总的方面就是这样抉择的。

 

前面已经分析了“现见行等苦,违时则消失”,“以是具慧者,发心尽诸业”,所以说具足智慧的人,佛法当中的修行人可以说是具足智慧的,具足什么智慧呢?具足观察因果的智慧,虽然因果的本性很微细,除了佛陀之外没办法观察,但是跟随佛陀所宣讲的取舍因果的教言、断尽业的教言去实行者,确确实实就是具有智慧的人。虽然世间上的人有很多比较聪明的,但是按照佛法的观点来讲,世间上的人对做很多事比较聪明,这个不叫智慧,叫邪慧。你能造原子弹,或者你能造飞机,对你的解脱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所以你的这些智慧单单是成熟在不好的方面了,完全都是一种邪慧。只有如理地观察解脱道,如理地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这个方面才是真正的智慧。这并不是我们是佛教徒就这样抉择,别人不是就开始诽谤诋毁,并不是这样的。跟随解脱道,跟随佛陀所彻见的因果之道进行观察的时候,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

 

像这样的具慧者,“发心尽诸业”,见到了一切痛苦是通过业而产生,所以他们开始发心消尽一切产生痛苦的业。这个从小乘圣者来讲,就是发起出离心,因为对他自己来讲,他没有很大的意乐,没有很大的兴趣要度化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成佛,他自己都没有发愿成佛的心,他自己都仅仅是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就已经足够了,所以他是在发起厌离心的基础上修持尽业的方便,通过守持清净的戒律,不再造新的业,通过忏悔,通过修持无我空性等等,消尽相续当中所留存的烦恼障的种子。从这个方面发心来尽业的。他们通过这样的发心,这样实行之后,他们最后就获得了果,获得什么果呢?遣除了有漏业,不再转生善趣,也不转生恶趣,获得了无余涅槃的果。这是小乘“发心尽诸业”的情况。

 

大乘当然不相同,大乘的种姓就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大乘的行者发心成佛也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为了成佛的时候才有圆满的功德、能力去度化众生,是为了能够尽多地、尽快地、究竟地度化众生的缘故他才成佛的,如果不是为了度众生,菩萨也不会成佛。我们以前听到过一个教言,文殊菩萨从发愿开始,一刹那为自己成佛的心愿都没有产生过,完全都是怎么样令众生获得解脱。他从刚开始发菩提心,一直到最后,到现在,一刹那为自己成佛的念头都没有产生过。这就是菩萨真正伟大的心,伟大的行为。

 

如果我们现在想着为了自己而成佛度化众生,就不对的,应该跟随菩萨是如何发心而发心。发心越广大,越清净实际上他积累资粮的速度就越快,所积累的资粮就越丰富。所以大乘的发心绝对是发菩提心,然后“尽诸业”。

 

为什么发菩提心去尽自己的业呢?为什么不发心去尽其他的业呢?虽然有这样的利他的行为,但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讲,你自己的业没有断尽,想断其他的业是很困难的。比如说你自己不会游泳,掉到水里之后还说要去救别人,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虽然菩萨发心的时候没有想要发心尽自己的业,但是实际上发心的时候他自己的业同时就清净了。清净之后他可以脱离轮回,获得菩萨果,成佛度化众生。

 

这是断尽有漏因果的方法,次第必须要这样。我们现在也是同样的,我们现在如果发了解脱心,或者发了菩提心,就不再修持有漏因果,修持有漏因果是什么呢?虽然我们现在还在轮回当中,还是属于有漏者,我们积累业的时候,如果是作为修行人来讲,恶业方面是绝对无论如何不能造的,就是在积累善业的时候,同样一个善业,通过发心的不同,就会成为有漏或者无漏,如果你发的心单单是为了后世获得安乐,或者今世遣除一个病,绝对是有漏的因果,这个方面不用怀疑,但是如果我们发心发愿一方面以三轮体空摄持,然后再通过发愿成佛,把这个业回向到成佛,这个就成了无漏的业。虽然现在它的本体还是有漏的,但是它的方向,总的趣向来讲,是趣向佛果的,是趣向解脱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无漏业的近取因。

 

从这个方面我们应该了解,现在我们肯定是要造很多业的,如果不抉择清楚的话,在颂词当中已经破斥了有漏业了,有漏的善法不能积累,现在我们都不做了,但是现在我们不做有漏法我们做什么?没有做的,圣者的境界我们达不到,圣者无漏的善根,完全安住在三轮体空的状态去修很多法,绝对没办法现前的。凡夫的有漏方面也不做,圣者方面又做不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做什么呢?没什么做了,没什么做的话,无因无缘不可能获得解脱的,还是只有跟随自己的烦恼而流转轮回。所以这个地方所讲的意思,我们要做很多善法,各种各样的善法,发菩提心、大悲心,或者平时所做的为僧众服务也好,自己平时要做很多资粮,顶礼、转绕等等都要做,但做的时候发心必须要对,要认为我现在是在梦中做这个事情,实在观不了三轮体空,就是观自己正在梦中做这个事情,这就是全知无垢光尊者《虚幻休息》当中讲的殊胜的窍诀。

 

凡夫没办法安住在真正的实相当中去做这些善法,只能说现在我就在梦中。有这样一种见解的时候,实际上在梦中能做所做都是不可得的,梦中虽然有显现,但是空性的。现在我们在听法的时候,现在我在做很多事,就是在做梦,梦中实际上就是空性的,虽然有显现,但是它是无有自性的,这样一观想的时候,实际上相似的三轮体空可以具足,如是就可以相合于菩提道了。然后再通过菩提心,为了众生成佛而进行摄持的话,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同时可以圆满。如是进行观想,如是进行摄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安住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积累各种各样的业就很殊胜的。

 

比喻当中讲,在旷野当中行路的时候,要走很长时间的路的话,旷野或者沙漠非常非常广大,越走越感到疲倦,而且自己身上的粮食、水就会越来越少。这个比喻从哪个方面进行对照呢?对照颂词的意思的时候,讲记当中讲到,我们在修法还没有正式入道的时候,肯定越深入对治烦恼的修法,就会感觉越痛苦,或者有的时候积累资粮的时候,会感受很多苦行,在这个现前痛苦的时候,不应该气馁,应该好好一鼓作气地进行修持,因为这个就是出离轮回旷野的方便,不能够随顺它。比如说在旷野当中走路的时候,你一方面非常干渴,一方面非常疲倦,这个时候如果你随顺干渴、疲倦的感觉,随顺你相续当中想要屈服的意识的话,就永远走不出旷野,绝对走不出去。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战胜它,从它的反方面去,越困、越累的时候就越要从意志上面去战胜,必须要走出去,必须要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不间断地往下走,一直走下去。比如说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在沙漠当中缺水,而且烈日照射,那个时候他根本没有生起退怯心,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他就走出沙漠,最后成功了。

 

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也是同样的,三有轮回就像旷野一样,实际上是非常广大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如果随顺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疲厌的感觉,“不想修了”、“这个苦行修起来很麻烦”、“闻思很枯燥”等等,如果随顺这样的业惑烦恼的话,就永远不可能达到解脱。所以必须按照颂词当中讲的,“违时则消失”,必须要从它的违品方面,相反的方面去对治,从这个角度虽然出现很多痛苦,但是我必须要战胜你,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的时候,总有一天修行决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