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庚二、(必须远离能引后有业的理由)分四:一、生死是可畏处故应远离业因;二、思维业果而修怖畏;三、思维业的本体之后应当励力断除;四、不应由业是乐因而起贪著。

 

辛一、生死是可畏处故应远离业因:

 

若时随一果,初因不可见,

一果见多因,谁能不生畏。

 

有些人会想:轮回到底有什么可畏怖的?为什么一定要断有漏业呢?因为前面那个颂词讲到教诲修行者要断除有漏业,这个地方再进一步从根据上进行抉择。

 

“若时随一果,初因不可见”,不管是什么时候,一个果,自己相续当中的色法也好,心法也好,或者外在随便的一个色法也好,或者随便指一个果,我们要观察它的因的话,“初因不可见”,见不到它最初的因。一个东西最初的因是如何产生的?决定没办法了解。比如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一刹那的善念,这个心法我们要观察它的来源,有的时候是缘一个外在的东西产生的,或者是缘前一个念头产生的,但是前一个念头不可能无因无缘产生,再观察缘一个外境,这个外境又是从哪来的呢?比如说缘一个佛像我生起了善心,那么这个佛像是从哪来的呢?观察佛像的时候,它是木头的还是石头的?再一观察的时候,真正要找到它的因的话,是没办法找到的。或者我们要回忆前一刹那的念头,我们说第二刹那的善念是从第一刹那产生的,那么第一刹那的善念又是从哪产生的呢?又是前面一刹那产生的,像这样一个一个推上去的时候,绝对找不到它的边际,所以说“初因不可见”。

 

随随便便举一个果,它的因就是不可见的。一方面是从它以前来讲,它的因无边无际,可以延伸到过去世无穷无尽的时光当中。后面讲“一果见多因,谁能不生畏”,再从果方面讲,从一个果上面可以推知它的很多因。前面是从它最初的时间方面讲见不到,现在再从产生果的因,有各种各样的因缘,这些因缘又有它各自的因缘,所以“谁能不生畏”呢?

 

到底我们从哪个角度产生畏惧呢?听了这个颂词之后好像对自己没什么触动似的。如果没有好好观察的话,确确实实就是这种感觉,没有感觉到什么畏惧的地方。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初因是不可见的,就说明我们流转轮回的时间已经非常长了,在讲记当中讲得很清楚,关键就是在这里。所以从这个方面的推理可以知道,我们流转轮回的时间已经无边无际了,你要找它的因都找不到了,从现在这一刹那微小的善念,要观察这种因的话就找不到它的边际,找不到边际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流转轮回的时间非常长。

 

如果我们流转轮回的时间只有两三世的话,一下就找到了,就是从前一世当中,或者再前一世当中,就是这个因产生的,但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根本找不到它的边际,它的“初因不可见”的缘故,就说明它轮回的时间很长。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产生畏惧心。

 

那么这么长的时间流转轮回,它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业,除了业之外没有。如果没有业的话,早就已经解脱了,就是因为有业才流转到现在。应该从这个角度观察。

 

“一果见多因”又从哪个角度产生畏怖心呢?比如说一个果,它有很多很多因缘,这些因缘可以遍于三界当中,也就是说一个果的因缘可以遍于三界,既然这样的话,这个业网是非常广大的。既然可以从三界的业网当中产生现在的一个果,那么就说明现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具足无量无边的业网,各种各样通于六趣的,通三界的,不悦意的、悦意的种种业因在相续当中都是具足的。既然有这样一种情况,那么下一世当中我转成一个什么样的众生,这个方面确实难以决定。

 

它的因无量无边,相续当中现在所具足的很多很多业因也是通于三界,而且方方面面都是有的,如果不对治它,按照这样的状态发展下去,相续当中的业网决定会越来越坚固,绝对会再越来越广大,这样的话,我们流转轮回的结果就见不到边际了。

 

这样一果的因都见不到边际,随便一个因都见不到边际的话,我们相续当中具有这么多业因,每一个业因还可以分出很多很多业因,所以这样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推知,如果不产生对治,后世绝对是痛苦的,后世的轮回绝对是没有边际的,从这个颂词一观察的时候,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利根者就应该产生怖畏心了。我们见不到我们相续当中的业网到底有多广大,但是通过“初因不可见”、“一果见多因”推下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比量了解我们自己相续当中就有这么多业因,而且如果现在再不对治,还要继续再造业因的话,那结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那么现在应该做什么呢?应该生起怖畏,生起怖畏干什么呢?断除业因。圣天菩萨所讲到的密意主要是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必须要断除。必须要断除业因的理由,这个科判当中讲得很清楚,为什么必须要断除业因?就是因为一一观察的时候,绝对我们现在再不能犹豫了,再不能拖时间了,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修持对治性。修持什么对治性呢?就不能够随顺它,不能够随顺有漏的因果,必须要以空性来摄持,以菩提心来摄持,通过大慈大悲心摄持,必须要断除求后世人天的善法,或者世间八法的念头,所有一切轮回当中的念头必须要断除。通过出离心来断除,通过菩提心来断除,通过空性见来断除,修持各种各样殊胜的业因。从这些方面来修持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有解脱的机会。否则的话,相续当中有这么广大的业网,想轻易断除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个方面好好思维的时候,就能生起定解。断除业因的决心必须要生起。

 

比喻当中讲,一个瓷瓶或者陶瓶,观察它的因的时候,看起来有陶师、还有泥土,还有水,还有机轮等等,具足这样几种因,但是再观察的时候,陶师他成为如是的身份,一方面他变成了人,一方面他是陶师的身份等等,这些方面的因一观察的时候,以前肯定是很广大的。然后泥土是哪来的?工具是谁做的?这方面一观察的时候,它的因是没办法衡量的。

 

同样,现在我们转生轮回,随便一个果观察的时候也是同样,它的因是不可见的,所以这是很可怕的一个事情。既然这样我们可以知道,这么多业因在相续当中具足的话,肯定是会生起畏惧。因为哪一种因先成熟,如何去酝酿是不可预料的,只有佛陀可以了解,所以只有跟随佛陀开示的因果正道去进行修持,尤其是通过无漏的正道进行摄持,千万不要求世间的轮回果报。这方面完全都是没有意义的。

 

有的时候这些殊胜的理论,再结合修心的法门,为什么很多高僧大德,比如说阿底峡尊者,他们师徒在问答的时候,一问:“寻求世间八法有什么果呢?”阿底峡尊者说:“就是只有这些”,你寻求世间八法就得到世间八法,仲敦巴尊者又问:“那么他的后世有什么?”“后世就是地狱、旁生和饿鬼,没有其他的善趣。”

 

通过这些推理的理论,再一观察这些高僧大德的教言,绝对应该下决心,现在无论如何必定要间断业的相续。不能再让有漏业发展,恶业是绝对不能造的,而且善业,即使是为了获得轮回果报当中的善业也不能造,不能随顺这样的有漏业。

 

辛二、思维业果而修怖畏:

 

前面是从业因方面,从生死轮回的体性方面,再从它的果方面如何生起怖畏心呢?

 

有些人就会想,在轮回当中不管是怎么样的果,如果你励力去追求的话,他肯定会现前的。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既非一切果,决定能成办,

所办一定灭,为彼何自害。

 

“一切果”,你认为只要励力去成办,只要精进去做,这个果就可以现前,这是不决定的。“一切果,决定能成办”这是不决定的,这方面不需要多观察,只需要看看世间的行为,很多商人、很多农夫、很多工人,他们做很多事业,每个商人都想赚大钱,数着大票子,但真正成功的商人非常少。农民也是这样的,农民春天种下庄稼就是想秋天丰收,但有的时候遇到蝗虫,有的时候遇到旱灾,或者有的时候刚要丰收的时候遇到大冰雹,这方面完全没办法。工人也是同样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格,或者卖不出去。

 

所以一切果你认为精进去做就能够成办完全是不对的,你自己的想法是这样的。前面说的商人这些全部都是起早摸黑的,全部都是很精进地做自己的事情,他的意愿肯定是想做的,而且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成功的时候是百分之一,非常非常少。这是从业果不一定能够成功方面讲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再观察成功的这部分,已经侥幸成功的这部分,“所办一定灭,为彼何自害”,你即使是成功了,这个果已经现前了,实际上这个果不会安住很长时间的,还是会灭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有为法的体性,无常的体性,在这个果上面本身就有痛苦的体性,第二品结束的时候也是这样观察的,一个物体上就有无常、不净、痛苦的体性在上面。轮回当中的有漏果就是如此,这些果成功之后肯定灭,灭了之后就产生痛苦,这个是绝对的。

 

“所办一定灭”,为什么要对已经成功的果生起怖畏呢?因为在成办这个果的时候,你成功地获得了这个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身体、你的心、你的口是非常劳作的,付出了很多很多辛苦,也不敢保证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如理如法地跟随世间的规律去做,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你通过贪嗔痴的烦恼所引发做出了很多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你为了得到这个果,实际上就把自己害了,没有任何必要。前面没有成办的这种果,也是你通过身语意的付出,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也是没有必要的。后面这种,你即使得到了,但是你得到之后这个果马上灭,灭了之后业果是跟随你的。从这方面一个一个分析的时候,就可以完全了解圣天菩萨所讲的对业果生起怖畏心的意思。

 

这个地方讲的业果就是轮回当中的有漏业果全部都是不可靠的,不管是成办还是不成办。有的时候你侥幸成功了,有的时候你很倒霉没有成功,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业果都是不可靠的,只要你没有出离轮回,只要你处在有漏的业果范围当中,完全都是不可靠的。

 

既然了解这样一种体性,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修持对治之道。每一个众生都想获得圆满的果,但是这个圆满的果在轮回当中找不到的,必须要在出世间去找,也就是通过佛陀所开示的解脱正道,如是圆满了修持它的因之后,从现前见道开始,他获得的果是很圆满究竟的,而且对自他都是有利,没有一点点害处的。既然有这样一种非常明显,非常悬殊的差别,作为修行者的我们来讲,这个道路就很明显,不应该追求轮回当中的有漏果,而应该通过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精进寻求获得出世间的圣果。

 

比喻当中讲到陶师所做的陶器,比如他做一百个模型放进窑里烧的时候,是不是出来的时候完全都是一百个好好的呢?不一定的,很大一部分在烧制的过程当中破碎了,或者变形了,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以前做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身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做了很多模型,但是一烧出来之后,很多已经变形了,腰部太软的话它就往前趴着或者往后倒着,很多这样的情况。而且出来之后还要晒,不能淋雨,如果一下雨马上全部要碎的,所以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拼命祈祷地藏王菩萨,那个时候景德镇十几二十天都是大晴天,根本没有下雨,当地人说那一年肯定要倒霉,因为那个时候是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但是因为这个佛像做出来之后对整个众生或者对佛教有很大的作用,他们以非常清净的心通过这方面去祈祷的,通过地藏菩萨加持之后,很长时间没下雨,那个时候才保证了佛像顺利的完工。他们说烧出来的佛像有的时候确实变形的也很多,碎的也很多。所以说明陶师方面也是同样的,你所做的果不一定全部能成办的,成功的这部分陶器不管怎么样绝对会破碎的,绝对会变成无常的。

 

从这个比喻就了解,人们所造的一切业,成办也是没有必要的,不成办也是徒劳无益的。即使是成办了,这一切果也是自然会消失的,尤其是现在世间上的众生所追求的这些色声香味触的种种欲妙,不得到的话苦恼自己的身心,即使得到的话,在得到的过程当中造这么多罪业,而且所得到的这些欲妙很快就会自然消失,或者变旧,或者破碎等等,实际上你是一无所得,最后留的是你自己的业,通过这个业感受后世不悦意的果。从这些方面一个一个去思维的时候,肯定对业果方面生起怖畏。

 

辛三、思维业的本体之后应当励力断除:

 

业由功所造,作已无功灭,

虽如是而汝,于业不离染。

“业由功所造”,轮回当中种种的有漏业,种种的事业,一方面要成办的话必须要有功用,必须付出很大的劳动去把它造作出来,但是“作已无功灭”,即使成功之后,你不需要功用它自然而然就会灭掉。这是世间法的规律。要制成一个商品要费很多工序,但是这个商品造出来之后,不需要任何人去破坏它,最后它逐渐逐渐绝对会灭的,再坚固的东西也是这样,只不过有的时候时间长一点而已,有的时候时间短一点而已,这就是业的本体。这个科判观察业的本体而励力断除,就是从这个地方观察业的本体。要成办一个业必须要很大的勤作,但是灭的时候不需要功用,自然就灭了。

 

“虽如是而汝,于业不离染”,已经现量见到种种轮回的有漏的事业都是如是的体性的话,为什么对这样的有漏业不离开染污心呢?为什么还不生起一种厌烦心?所以,了解到业的本体就是这样一种体性,我们不需要为这样难以造作而且容易损坏的东西去付出自己的很多很多精力,付出自己的青春等等,应该好好用这方面去修持无漏的正法,这才是最有意义,最有必要性的。

 

世间上的人不明道理就认为人生在世的时候必须要追求事业、家庭美满等等,但实际上在有智慧的人观察起来,你再圆满,追求到之后都是逐渐逐渐会衰老,逐渐逐渐都会破败的。比如世间上的人为了得到美丽的妻子,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你通过很大的功用得到了,但是你的妻子一方面她会死的,一方面她肯定会衰老的,都是这样的体性。或者你的美满的家庭,暂时来讲你通过很多努力组成了美满的家庭,但是美满家庭当中的人一个一个都要死去,一个一个都要衰老,“作已无功灭”,无功而灭的,不需要做什么功用、加行,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体性,这个就是业的体性。

 

了解了这个体性之后,有什么必要去追求呢?道理就摆在这了,实不实行就看个人相续当中的善缘,个人的精进,个人的信心,佛陀把这些道理说得很清楚,圣天菩萨也说得很清楚,我们如果想要获得解脱必须要远离,不想获得解脱的话谁也没办法的,佛陀也没办法调化的。

 

比喻当中讲到要在山尖上要彻一堵石墙的话是很困难的,山尖本来就是不平坦,比较倾斜的,在这么高又这么倾斜的地方要去修石墙的话,必须要有很多很多功用,搬石头、挑水、和泥等等都需要功用,而且要把这么陡峭不平坦的地方彻成石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是通过这样的功用彻好之后,谁也不去管它,这样的石墙自然就会坍塌的,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像万里长城,以前修的时候几十万人修了很长时间,但是最后谁也不管它,慢慢慢慢一部分就开始倒塌了,如果不维修的话,现在肯定大部分都坏了。后面国家出很多钱去维修保护,没有这样做的话,它自然而然早就坍塌了,没办法留存。这个就是业的自性,有漏业的体性完全都是无常的,没有任何可贪执的。既然如是,作为修行人来讲,看破、看清楚之后就应该好好断除。

 

辛四、不应由业是乐因而起贪著:

 

有些人就会想:这样世间的有漏业虽然没有功用自己就会坍塌,但是这样的业是可以引生安乐的,所以是不是不应该远离呢?他从这个方面想要追求。

 

过去则无乐,未来亦非有,

现在亦行性,汝劳竟何为。

 

这个时候圣天菩萨再从三时进行抉择,你认为业因可以引生安乐,那么安乐在三时当中哪一时可以成立呢?没办法成立。如果三时当中都没办法成立的话,那么你的快乐在哪里?快乐或者在过去,或者在未来,或者在现在,但是一观察的时候,过去现在未来全部都没有快乐的自性,既然如此,你的业因所引发的快乐在哪里呢?没有的。

 

“过去则无乐”,首先讲过去。我们认为过去有乐啊,比如说昨天我吃了一顿好饭,当时就吃得很舒服,难道这个不是快乐吗?但是这个地方讲,现在你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完全都没有了,只是一种回忆、忆念而已,在你的相续当中是有这个忆念,但是当时那种自相有没有呢?绝不存在的,一点都不存在,就像昨天晚上的梦境一样。昨天晚上正在做梦的时候,也许正在感受这个快乐,但是一醒来之后就没有了,单单就在脑海当中有一个印象,昨天晚上吃好东西,实际上吃好东西的自相找不到,完全都没有了。所以说“过去则无乐”,过去的东西完全都不存在了。

 

“未来亦非有”,你说未来有快乐,今天我把吃的东西准备好,我明天做,明天做完之后难道不是可以享受安乐吗?也就是说,现在积累快乐的因,将来一定会感受快乐的果。但是这里说“未来亦非有”,为什么呢?未来还没有显现,明天的东西是抓不到的,就像石女儿一样,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这个里面哪里有一个什么快乐存在呢?没有。就像明天的梦一样,也是没有的。

 

有些人认为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那现在肯定有吧?比如说昨天我正在享受这个东西的时候,观待昨天位的时候有现在,所以正在享受的时候应该有快乐,或者现在我正在吃东西,嘴里正在嚼大白兔,肯定是有快乐的自性的,但是“现在亦行性”,这个地方观察的时候,现在好像是存在的,但是现在的体性也是诸行的体性。诸行的体性是什么?一切行的体性完全都是无常的。

 

那么这个无常是什么样的无常呢?一段一段的无常吗?比如说这五分钟当中是实有的,第二个五分钟到来的时候,前面的就成了虚妄?并不是这样的。并不是一段一段实有,一段一段虚妄的。现在全部都是变化无常的体性,它是刹那刹那的,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前面我们分析过,每一个刹那也是没有体性的,又是通过更小的刹那组成的,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现在”存在。

 

你认为现在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可以享受,通过中观的正理去分析的时候,现在只是一个假立而已,我们说一分钟是现在,一分钟又分成六十秒,一秒当中又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变化,它如果不变化的话不可能组成一秒钟。如果有一个实有的法,不变化,它不是无常的,不是空性的话,绝对这个一秒钟成立不了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没有快乐,感受不了快乐,你的业因成为虚耗了,你的业因所引生的快乐在现在成立不了。所以认为有一个快乐存在完全是一种虚妄的实执,这种虚妄的实执完全是靠不住的,应该打破的。

 

在无垢光尊者的《虚幻休息》当中也讲到通过三时的梦进行抉择。在这个颂词当中是通过理论抉择,无垢光尊者是通过窍诀进行抉择,昨天我们所感受的所有的一切事情,听课也好,做很多事情也好,现在观察起来的时候就和昨天晚上的梦境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差别。昨天晚上的梦我现在回忆的时候,单单是一个印象而已;昨天白天的事情,我现在回忆的时候,也只是在脑袋里面有一个印象,从这两个角度来讲,完全都是相同的。白天的显现和梦中的显现,就是当时认为是实有,实际上在今天回忆起来的时候,昨天晚上的梦境,今天在脑袋里面就是一个印象而已,或者昨天白天所做的事情,吃饭、睡觉,现在回忆起来也只是脑袋里面一个印象而已。这两个分析起来没有任何差别。

 

无垢光尊者就是这样抉择的,我们一思维他老人家的理论非常非常殊胜,这样一忆念绝对不会产生实执。昨天晚上是这样,那么今天是怎么样?比如说今天晚上做梦,确实在梦中显现各种各样的法,但实际上是空性的,那么白天,比如现在我们在讲法的时候,我们观察,都是各种各样的因缘或者习气产生的,通过这样的因缘习气而产生的法也是无有自性的。明天我们再观察今天的事情的时候,比如明天19号,我们观察今天18号的事情的时候,一观察,昨天的这些事情全部都只是脑袋里面的印象了,就好像今天观察昨天一样,没有任何差别。既然这样的话,明天的观察方法也是同样的,这样观察起来,哪里有一个实有的法呢?没有一个实有的法。

 

真正有的时候把这些理论、窍诀好好地思维的时候,修空性,或者修远离世间八法,确实对自己相续当中的收获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以后有机会听《虚幻休息》的时候,把这些方面的窍诀好好掌握,对自己的修行帮助不是一般的。

 

我自己来讲,三大休息当中《虚幻休息》信心最大。一般来讲《心性休息》是显密的道次第,我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因为从《虚幻休息》当中得到的实际收益比较大,思维如梦如幻的道理,尤其是如梦的时候,因为幻、水月,自己的相续有的时候没办法太适应,但是梦的话每天都在做,一观察的时候,做梦的因是什么,缘是什么,本体是什么,或者再观察现在我们在轮回当中白天的因是什么,缘是什么,本体是什么,一个一个对照,全部都对得上,这样一抉择的时候,相续当中的疑惑彻底打破。所以白天的时候真的可以这样忆念,这样如梦如幻方面的窍诀性的讲解对自己相续当中的收获是非常大的。

 

“汝劳竟何为”,既然三时都是无实有的,没有一个快乐,那么你为了获得快乐而做种种的业因,这样劳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没有任何必要。你刚才说应该追求有漏业,为什么呢?因为有漏业可以引生快乐,但是快乐在哪里?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也没有,快乐的果在哪里?没有。但是你的业空耗了,你为了造这个业付出了很多很多辛苦,造了很多罪业,完全就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从这些方面观察的时候,必须要断除有漏业,断除它的理由从四个角度一抉择的时候,真正就可以生起定解。没有必要再积累有漏业了,应该好好修持出世间的正法。

 

比喻当中讲到,一个人在河滩上修房子,修好之后马上就被大水冲塌了,或者河滩本身就是不稳固的,所以修一个倒一个,修一个倒一个,一直没有成功的时候。同样的道理,通过这个比喻抉择的时候,我们轮回的众生所做的种种事情,做一个就不成功一个,通过上面的方法观察的时候,过去现在未来都没办法得到它的自性,全部都虚耗了。如果你成功了一个,说出来,但是通过理论一观察你最能够成立的就是现在,但是现在也不能成立。所以你的果就完全没有,就像那个修房子的人,果在哪里呢?修完就倒了,根本就是白辛苦而已。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七品 明远离贪著欲财方便品

戊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分三:一、思维轮回过患;二、明远离引发轮回之因——有漏业;三、明永断业的必要。

 

己二、(明远离引发轮回之因——有漏业)分三:一、总示远离能引后有的业;二、必须远离能引后有业的理由;三、正明如何远离之理。

 

庚三、(正明如何远离之理)分二:一、破对福业生爱,二、破积集非福业。

 

因为这两个都是属于有漏业,如果想要获得殊胜的解脱的话,必须要超离有漏业,要获得无漏的解脱,所以不管是福德业也好,非福德业也好,都是需要远离的。

 

辛一、(破对福业生爱)分三:一、总破为爱增上生而积业;二、从乐趣至乐趣极难得;三、别破为增上生而积业。

 

壬一、(总破为爱增上生而积业)分二:一、圣者视增上生等同地狱故应怖畏;二、异生若能如是了知则身心顿时坏灭。

 

癸一、圣者视增上生等同地狱故应怖畏:

 

在抉择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些人就有这样的想法:三恶趣都是痛苦的自性,那么为了获得善趣而积业的话,这样的有漏业是不是应该依靠的?因为在善趣当中毕竟有很多安乐的。针对这样的问题,圣天菩萨回答到:

 

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狱,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这个地方的“智者”主要是讲圣者,并不是一般世间上的智者。有的时候智者分世间和出世间,这个地方的“智者”主要是讲出世间的圣者。因为只有出世间的圣者通过他们的智慧才能现量见到一切善趣的痛苦,一般世间上的智者虽然可以通过观察进行抉择,但是这只是分别心的一种推测而已,实际上很多殊胜的意义没办法了知。所以必须 要跟随出世间的圣者的智慧进行抉择。

 

像这样出世间的圣者通过他们殊胜的智慧见到善趣的种种痛苦而畏惧善趣,“亦等同地狱”,第二句就讲到它的量,到底是把善趣看成什么样呢?实际上善趣和地狱,这两者是无有差别的。虽然从显现上面讲,善趣有善趣的安乐,地狱完全都是痛苦的自性,但是从它们各自的本性来讲,完全都是相同的,通过善趣可以引发很多后面的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讲,善趣和恶趣,和地狱没有什么差别。这样殊胜的智者通过他的智慧也是现量见到善趣当中有很多隐伏的过患,有很多罪恶的缘故,因此说善趣是等同于地狱的。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而且像这样的圣者对整个三有轮回,要想使他们不生起怖畏心是办不到的。这主要是讲到小乘的圣者,因为他们在刚开始苏醒种姓的时候也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在中间发心的时候也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而发起出离心,中间修道的时候所造的一切善根资粮都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而进行的。最后如愿以偿获得了解脱的寂灭的安乐,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对于轮回和涅槃两者,完全是分开对待的。也就是说,轮回必定是一种痛苦之处,必定是要厌恶和舍弃之处,所以他们总的趋势就是如是行持的。他们把整个三界轮回完全是看作一个火坑,完全是看作一个生起畏怖之处。既然他们已经获得了圣果,更是以殊胜的智慧现量见到所有的善趣恶趣相同,完全都是一种痛苦的自性。

 

这个地方按照小乘圣者的观点来讲,见到善趣也完全是痛苦的自性。大乘菩萨完全不是这样的。大乘菩萨虽然从他的智慧了解所有的三界全部都是痛苦,但是他们是不是生起畏惧心呢?从他们对于轮回三有角度来讲,不生起畏惧心的,而且把整个轮回看作花园一样,他们在投生的时候有如逛花园,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投生三有。为什么有这样的境界呢?一方面是他们有殊胜的大菩提心,因为要度化众生的话,必须要在三界当中度化众生,所以他们有这样一种愿心。在中间修道的时候,他们了解了一切轮回的自性和涅槃的自性完全都是同等的,轮回的自性也是不成立的,涅槃的自性也是不成立的。实际上离开了轮回之外没有一个单独的涅槃,轮回本身的体性就是涅槃的缘故。有这样殊胜的智慧和非常强烈的大悲心的缘故,所以大乘菩萨对三界轮回不是以一种产生畏惧的方式来处理的。

 

这个地方因为要引导对善趣有很大贪执的众生,所以从世俗名言的角度来进行宣讲,通过小乘圣者的态度使我们了解到一切善趣恶趣等同,完全是应该生起怖畏之处的。所以为了转生善趣而积累有漏业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既然没有必要的话,那么在很多经典和论典当中,比如说《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宗喀巴大师也是抉择到这个问题,增上生既然也是值得怖畏之处,那么需不需要积累投生增上生的业呢?有这样的一种疑问。如果是为了度化众生,或者是为了后世能获得修行正法的人身,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获得善趣的身体,不应该获得恶趣的身体。但是这个地方所讲的内容,如果是通过贪执心,专门想到三有轮回当中享受有漏的安乐,从这个角度是完全遮止的,而为了修持正法,为了度化众生,为了获得一个殊胜善妙的身体而发愿、回向,这方面是应该做的。这两者没有任何矛盾之处。

 

为什么这样抉择呢?因为假使我们这辈子修持没有得到成就的话,那么又没有发愿,又没有积累善根,下一世要转生善趣,那么到底下一世转生哪一趣呢?没有办法。所以为了下一世能够继续修持正法的缘故,必须要修持增上生的善业,从这个角度进行抉择,二者之间是没有什么矛盾之处的。

 

比喻中说到以前的吉巴国王,这个国王把他抓到的犯人首先是在一个监狱当中通过各种酷刑进行折磨,折磨到一定时候他们就把这些犯人放出来,放出来的时候这些犯人不会感觉到有丝毫轻松快乐,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国王有个规矩,一旦把这些人从牢里面放出来之后,马上就要被杀死。一放出来之后,好像是离开了监狱当中的种种苦难,但是实际上更可怕的苦难就在后面,马上就要被杀头的。所以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没有办法生起欢乐的。

 

通过这个比喻对照颂词怎么理解呢?现在我们处在善趣的安乐当中,我们暂时从三恶趣的牢狱当中被释放出来了,但是正处在善趣的安乐当中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松,没有任何理由值得欢喜,因为这样善趣的安乐是非常短暂的,一旦这样的安乐享尽之后,紧接着马上就要受更难忍的痛苦。所以从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就没有任何必要对暂时的善趣生起欢喜,或者为了投生善趣而积累有漏业。

 

癸二、异生若能如是了知则身心顿时坏灭:

 

有些人就会问,既然整个善趣有这么严重的痛苦,为什么那么多人不了解而继续想要投入人天善趣呢?有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主要就是从异生凡夫愚痴的角度,不了解它的自性的缘故,所以处在非常难忍的痛苦当中的时候,他们还继续造有漏业。

 

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

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

 

凡夫众生如果能够像圣者众生一样了解一切生死轮回当中的种种不可忍受的痛苦的话,那么“则于彼刹那”,正在他了知这个本性的同时,他的身体和心就没办法堪忍这种严厉的打击,决定会同时坏灭的。

 

我们有的时候认为凡夫实际上是可以知道一切生死的痛苦的,比如说现在我们就通过种种经教了解到了三界轮回的痛苦,既然我们现在了解到了,为什么我们身心没有同时毁灭呢?这个方面是有差别的,现在我们是通过比量的方式,佛陀在经典,菩萨在论典当中所宣讲的三有轮回的痛苦。如果没有真正深入地去思维,或者在自己内心当中没有好好去观察的话,就觉得这样种种的痛苦只是在自己分别心面前 的一个总相,就认为它是痛苦的,但是究竟痛苦到什么程度呢?他没办法感受,没办法感受的缘故,相续当中的厌离心就很难以强烈地生起来。

 

现在我们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对于整个三界轮回的痛苦没有一个真实的认识的话,说明在自己的内心当中还没有如理地达到它的量,如果真的是通过修持轮回的痛苦,了解轮回的痛苦的时候,绝对自己一刹那也不想待在轮回当中,绝对时时刻刻想要解脱的。这里说“若凡夫亦知”,主要是说如果凡夫像圣者一样,现量清楚地了知所有善趣和恶趣种种的痛苦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他肯定是没办法承受的,他的身体,他的心绝对没办法承受,同时都要毁灭的。打比喻讲,就像瓦罐没有办法承受很重的压力一样,了解到痛苦是如是的强烈,这个时候众生绝对是没办法忍受的。

 

在佛经当中也是讲到,阿难尊者的两个外甥,因为他们的父母亲戚都被暴君杀死了,他们侥幸活了下来,找到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让他们出家,出家之后他们就比较懈怠,不精进修法,最后佛陀把他们交给目犍连尊者,请他调教。目犍连尊者就通过神通把他们带到地狱,现量见到了地狱当中种种难忍的痛苦。他们经过现量了知,一回到人间之后,如果没吃饭的话就绝对吃不下去,如果吃了饭之后一想起地狱的痛苦,马上就要吐出来,因此相续当中对整个生起了很大的厌离心,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精进地修持,最后获得了罗汉果。

 

难陀比丘也是同样的,我们在学《前行》的时候也讲过,刚开始的时候他出家是迫不得已的,出家之后他也不想守持种种学处,老是想往回跑。佛陀了解到之后,就把他首先带到天界,让他看到了天界的安乐,以这个方便他对天界的安乐引生了兴趣,想要发心护持戒律,后面佛陀又用方便把他带到地狱当中,见到了地狱当中的痛苦,而且了解到有一口空锅就是为他准备的,他自己天人的福德一旦享尽之后,就会直接从天宫堕入到大油锅当中,受到无量的痛苦,了解到这个之后,他就从根本上知道了,不管是天趣也好,人间的安乐也好,完全都是不可靠的,最后还是要回到地狱当中受痛苦,所以那个时候他就生起了强烈的厌离心,真真实实地护持戒律,对每一个细微的戒律都非常认真地护持,这就是对业果彻底生信心的一种标志。

 

他们都是因为现量见到轮回或者地狱的痛苦的缘故,精进地发心修道的。现在对我们来讲,缺少如是的因缘,就必须反复地观修轮回的痛苦,如果不反复观修轮回痛苦的话,因为自己处在善趣当中,善趣表面上还是有很多安乐的,所以众生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很容易被麻痹,很容易被欺骗,所以就没办法认真地去观修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必须要从内心当中反反复复去修持轮回的痛苦,才能够生起强烈的厌离心。

 

以前龙树菩萨《亲友书》当中也是这样讲过,观想地狱的痛苦都已经非常难以忍受了,何况说以后要亲自感受这样的异熟果,更加难以忍受。这个方面主要是必须要从内心当中生起定解的角度进行观察的。

 

比喻当中讲到,有个人遭到魔的损害,身心都感受到非常大的痛苦,他想,现在魔还没有现前,还是隐藏着给我作伤害的时候,我的痛苦已经没办法忍受了,如果一旦这个魔真正现身在我面前的时候,肯定就没办法活了,痛苦就更加难以忍受。他有这样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比喻,了解什么样的道理呢?现在我们通过观想,通过教理了解到三界轮回已经是如是地没办法忍受了,何况说真正以后通过异熟显现的时候呢?要堕到地狱当中,或者即使生到善趣当中,如果变成非常可怜的众生,那个时候就更难以忍受。既然了解这样一种情况,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在现在位的时候,我们还有自由自在修持正法的时候,应该抓紧这样的时机好好地修持,断尽有漏业而修持殊胜的出世间的正道。从这个方面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