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昨天背了第二品,大家背得非常好,确实练了之后根本就不一样的,四个组都背得非常圆满。当时听的时候自己的心中就很高兴,非常欢喜,平时自己精进地背诵,然后在诸佛菩萨面前做殊胜的供养,大家也知道所有的供养当中法供养是最为殊胜的,因此应该了解生起欢喜心。

 

以前我自己在上师面前考背诵的时候,也是很紧张,但是昨天道友在考的时候,确实有点体会,相续当中产生一种非常高兴的清净的随喜心。昨天第二品以上背得很圆满,每个组都训练得很整齐,这样的状态希望继续保持下去。平时大家一起精进地背诵,精进地训练,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背完了第一品、第二品也不要放下,每天在背之前也把前面的串习串习,不要忘记,这样就非常好。再过十天第三次考,考第三品,大家不要懈怠,每天抓紧的话到时就很轻松很欢喜。在我们这边圆满之后,到时在上师面前供养的时候肯定功德善根是无量无边的。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分四:一、正说菩萨行;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四、明为成就道器而净治弟子身心的方便。

 

第七品 明远离贪著欲财方便品

 

前面从贪嗔痴各自的本体方面宣讲了如何断除烦恼的方式,在了解断除障碍的方法的同时,我们应该了解还要断除它的所缘境,了解了所缘境不值得我们贪著,就能够帮助我们断除烦恼,所以这两品的内容是有关联的。

 

在这一品当中主要是生起厌离心,如果自己相续当中对轮回产生了一个非常猛烈的厌离心的话,对轮回的总的果报或者分别的对境就不会产生贪执,没有贪执的话,缘贪执而产生的嗔恨心就不会有。所以这个方面也是一种断除烦恼的助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对于修行者来讲,对整个轮回生起一种厌离心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厌离心自己才愿意修法,没有厌离心自己也不愿意修持种种的苦行。因此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帮助断除烦恼,一方面可以使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尤其是在发起菩提心之后还应该修持厌离心的主要根据,前面我们讲第六品的时候已经讲到了。

 

虽然这个方面如果单单按照小乘的观点来解释,或者按照厌离心方面来解释也是可以的,但是这里总的科判是在发起菩提心之后如何修持菩萨行的方便,也就是说我们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当中,针对一些相续当中菩提心还不稳固的,烦恼还比较粗盛的,这样的话会障碍自己的菩萨行,因此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增长菩提心,以便能够更加圆满地修持菩萨行,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要生起厌离心。

 

也就是说,这个是在发了菩提心的基础上,为了使菩提心进一步增长,进一步圆满,所以要修持厌离心,和刚刚开始修持厌离心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最开始的时候,自己首先了解轮回的过患,然后发起一个想解脱的心,这个时候是单纯从厌离心讲,还没有生起菩提心。

 

这个地方讲的时候,大乘行者当中有了菩提心的苗芽了,有了这样初级的状态的时候,还需要通过调伏烦恼、生起厌离心的方便进一步地增加自己的菩提心。有这样一种不同的层次。因此在这一品当中主要是观察整个轮回不应该贪著、乐趣不应该贪著、断除种种业的道理。这些都是使人远离贪著欲财,这个“人”就是修行者,使修行者远离所贪著的轮回的总的圆满和分别的圆满,断除这些之后能够生起厌离心。也就是从断除烦恼的所缘境这个角度进行抉择的。

 

戊三、(明远离耽著烦恼所缘境的方便)分三:一、思维轮回过患;二、明远离引发轮回之因——有漏业;三、明永断业的必要。

 

己一、(思维轮回过患)分二:一、思维轮回的总过患;二、别明远离于乐趣生爱。

 

庚一、(思维轮回的总过患)分二:一、必须修习怖畏轮回之理由;二、如何生起厌离心。

 

要对轮回生起怖畏心,这是一个总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之后我们才可以进一步往下抉择。

 

辛一、必须修习怖畏轮回之理由:

 

轮回到底有什么过患?为什么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呢?这个也是有些人相续当中的疑惑。为了遣除这样的疑惑,圣天菩萨回答道:

 

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

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这里讲到了必须要生起厌离心的理由。从几个方面进行抉择的:首先要认识它的过患,认识过患之后必须要厌离。“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现在轮回众生所沉溺的环境是一个“大苦海”,而这样的大苦海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在这样纯苦自性的,无边无际的轮回当中,异生凡夫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必须要从这个当中获得解脱,这个是非常有必要抉择的。

 

前面也抉择过,这个地方再进一步抉择的时候,再进一步认识轮回的体性。因为现在的很多众生,好像是现在的生活环境等等比以前有一些发展,现在的很多众生享受到现代的科技,更不愿意生起出离心,更不愿意发起向道之心,所以对现在的众生来讲,更有必要抉择,更有必要在相续当中产生轮回是痛苦的自性,是应该出离的正知正念。

 

如果详细从颂词当中观察的话,首先第一个“于此大苦海”,也就是说整个轮回、世间完全都是充满痛苦的自性。进一步分别的话有苦苦、变苦、行苦三大苦,这三大苦遍满每个众生的相续,只要是有五蕴,最基本的行苦是肯定具足的,在行苦的基础上,或者具足变苦,或者再具足苦苦,因此在整个轮回当中全部都是痛苦的自性。轮回的自性就是纯粹的痛苦的自性,没办法远离的,从有顶直至地狱,恶趣、善趣都是痛苦的自性,充满了痛苦,只不过有些众生麻木了之后,没办法认识到。因此在这个颂文当中圣天菩萨提醒我们轮回的自性完全是苦海,没有一点安乐的。这个方面是抉择轮回的自性是“大苦海”。

 

那么像这样的苦海,它的范围有多大呢?这里说像这样的大苦海“毕竟无边际”,它是无量无边的,并不是像世间上的小湖泊一样有边有际,轮回是无边无际的自性。为什么没有边际呢?因为众生的业无边际,所以通过众生的业所牵引的轮回的痛苦也没办法达到边际。

 

因此前面两句话,第一句抉择轮回的自性是苦海,是痛苦的自性;第二句是抉择轮回是没有边际的。如果轮回有边际,痛苦有边际,我们现在也没有必要对它产生很大的畏怖心,因为它有边际的缘故,我们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出离,但是就是因为它没有边际,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自性,然后生起怖畏。因此第三句讲到“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没有智慧的愚者沉在轮回当中,怎么能不生起畏怖呢?肯定会生起畏怖的。

 

这个地方又讲到愚夫,就是因为他愚痴的缘故,首先不了解轮回的自性是痛苦,然后不了解它是无边无际的,不了解这样两种自性的时候,他一方面还不断地在轮回苦海当中沉浮,一方面还在不断地造漂泊轮回的业,因此称之为愚夫。这里讲愚夫就简别了很多圣者发愿,或者通过他们的自在力在轮回当中度化众生。愚夫沉在这样非常痛苦的轮回当中,怎么能够不生起畏怖呢?这就是必须要生起畏怖的理由。

 

我们有的时候如果不观察的话,就认为现在的人世间不是很痛苦的,但是如果真的仔细观察三界的自性的话,就会知道整个轮回完全都是应该出离的自性。这个对现世的修行者的教育意义是非常大的,如果能够恒时地了解这个意义的话,就不会对轮回产生贪执,而发起勇猛向道之心。自己就不会再拖延修法的时间,也不会想自己再过几年,或者再过几十年,或者下一世再修法,因为了解了痛苦的自性,因为了解了它是无边际的,通过他自己的能力是根本没办法从轮回当中获得出离的,有这样一种前提的鞭策之下,就会抓紧现在的时间努力修法。

 

在比喻当中讲到,一个仙人他具足五通,有一天他想观察器世间的边际,然后运用他的神足朝一个方向快速地奔跑,讲记当中讲到他一步就可以超越一个世界。仙人的寿命是比较长的,他的神足力也是比较殊胜的,但是他抱着这样一种希望去观察器世间的边际的时候,没有看到边际就死去了。他不吃不喝地一直运用神足去奔驰,寿命用尽了还没有看到器世间的边,或者他劳累而死也有可能,不管怎么样,讲记当中讲他到中途就已经死了,但是我们不能理解为他真的已经跑到器世间的一半了,并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他没有看到器世间的边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这个就说明器世间是没有边际的。

 

通过比喻可以说明,众生沉在轮回苦海当中,轮回苦海也是完全没有边际的,因此为什么不生起怖畏呢?绝对应该生起很大的怖畏心。这是必须要生起怖畏的理由。

 

既然了解了轮回如此的可怕,那么如何生起厌离心呢?具起生起厌离心的方法,前面一个颂词是总说,下面分别再详细抉择到底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怎么样生起厌离心。

 

有的时候在论典当中,厌离心和出离心是相同的,厌离心就是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厌离心。有的时候厌离心和出离心是不相同的,厌离心就是对轮回有一种厌烦的感觉,就好像处在世间的时候有一种厌烦,比如有的时候对家庭的厌烦,对社会的厌烦。出离心就是要思维我怎么样能够从这样的痛苦的环境中出离?方法是什么?如果分开讲的话,微细的差别就在这里。

 

比如说我们现在了解到轮回的痛苦之后,就觉得这个轮回确实没有意思了,这个时候生起一种厌离心,最后再进一步思维,我现在怎么样出离呢?必须要修持佛法,必须首先要离贪等等,这样的一种心态就叫出离心。所以有的时候这两者不相同,有的时候这两者实际上是相同的,一起讲也好,分开讲也好,都是可以的。这里出离心和厌离心这两者是合在一起讲的,没有从微细的地方进行区别。

 

辛二、(如何生起厌离心)分四:一、不应耽著韶华;二、随业烦恼而转故应当怖畏;三、教示努力断除生死轮回之因;四、断除为远离生死无需努力之争执。

 

壬一、不应耽著韶华:

 

有些人就会这样认为,虽然轮回是一种痛苦的体性,但是现在自己正处在青春美满的时候,不应该对轮回生起怖畏。这个是很多人共同的想法。为了破除这样不好的想法,这个地方有必要进行抉择,不应该贪著韶华。

 

韶华适落后,复又现于前,

虽住此世间,现见如赛跑。

 

现在每一个众生如果是处在韶华时期,青春美满的时候,必定会流逝的,会过去的,这样的韶华时代一过去之后,“复又现于前”,什么“复又现于前”?衰老、死亡次第次第地就会显现在众生面前,“虽住此世间”现在虽然安住在韶华时期,但是这样的时间是会不断地更替的,“现见如赛跑”,谁在赛跑呢?参赛者有青春韶华,还有衰老,还有死亡,它们在一起赛跑。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呢?肯定是死亡。刚开始它们一起起跑的时候,也许韶华青春是跑在前面,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在中间的时候它就逐渐落后了,衰老就会领先,再跑一段时间之后,衰老也不行了,最后肯定是死亡第一个到达终点。

 

通过这样的一种教言,我们可以知道,现在虽然处在韶华的时期,但是绝对会衰落的,这个是完全不可靠的,因此不应该贪著韶华。愚人就是因为在韶华时代会贪著妙欲,他认为在年轻的时候不应该修法,应该好好享受世间的五欲,享受世间的圆满,等享受得差不多了,自己逐渐衰老的时候再学佛,再出家,这样两边都抓到了。一方面抓到了轮回的享受,一方面最后又抓到了出世间的安乐。想法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很难以真实实现的。就是针对这样一种不好的观点,所以圣天菩萨在这个地方才给我们教导,不要贪著于韶华。

 

一方面来讲,韶华有它的圆满之处,比如在世间上来讲,处在青春的状态的时候,是充满了活力,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在世间上做很多事情都是得心应手,充满了安乐的。从世间的状态来讲是这样的,从出世间来讲也是这样的。正处在年轻时代的时候,相续当中的厌离心、信心容易发起来,种种听闻的智慧、思维的智慧、修学的智慧,处在年轻的状态的时候都很容易产生。年轻时代确实是修法的精华时期,如果我们现在正处在年轻的时候不好好修持,一旦拖到年老的时候,自己的气血也衰败了,风心也衰败了,也很容易产生种种的烦恼,这个时候想要修行,实际上自己的身体、智慧已经不堪能了。

 

所以从种种方面讲的时候,年轻时代确实有它的闪光点,但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什么是应该舍弃的,什么是应该取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应该知道自己修行的路线。虽然世间的圆满是非常诱人的,但是从前面所抉择的道理可以了解这些都是无常的体性,这些都是欺惑性的,如果再依靠世间的五欲的话,只能使自己增长烦恼,增加堕落的时间。所以从世间方面讲不应该贪著,而应该利用年轻的时代好好修持正法,这就是非常殊胜的。

 

这里所抉择的主要是不要贪著于世间的圆满,不应该贪著于韶华,应该运用这个方面好好修行,千万不要想到以后再进行修持,这是不对的。

 

比喻当中讲到就好像榨芝麻的机轮一样,它没有自在的,不停地在旋转,不断旋转的时候机轮的很多部位在不停地轮换,说明它的无常性。同样的道理,一个人首先有青春韶华,然后有壮年、老年、还有死亡,死亡之后第二世又开始了,又开始出现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如是如是不断地轮转,在这样不断的轮转当中消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解脱机会,所以说不应该贪著。

 

这样的韶华在无始的轮回当中我们已经享受了很多次了,但是从结局来看,现在自己还是一个具缚凡夫,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还是非常深重的,所以不应该贪著这方面了,应该现在抓紧时间,下定决心,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修行正法。这是非常殊胜的教言。

 

还有俄巴活佛有一种解释方法,“韶华适落后,复又现于前”单单是从韶华这个角度解释,这一世的韶华逝落了,第二世的韶华又现前了,第二世的韶华逝落之后,第三世的又现前了,“虽住此世间”,我们虽然住在整个轮回当中不断显现韶华的时期,但是“现见如赛跑”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恒常性的。所以他教导从这个方面应该引起一种深思,从这个角度应该发起一种修行的决心。这个方面对我们来讲确实是非常关键的。

 

尤其是对现在的人来讲,如果我们没有抓紧现在的时间,年轻的时候好好地修法的话,等到以后也许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或者再拖到后世的时候也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后面几个颂词还要一个一个地进行抉择。这些颂词主要是提到不要再拖延时间,应该抓紧现在的时间好好修持。

 

壬二、随业烦恼而转故应当怖畏:

 

有些人就这样想,反正存在后世的,既然存在后世的话我就没什么可怖畏的。这种想法从相信前后世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正见,但是他从有后世的方面推迟修法的机缘,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应该呵斥的。

 

汝于三有中,非能随愿往,

随他转无畏,岂成有慧者。

 

虽然后世一个接一个地会现前,但是有没有把握在三有当中自在的驾驭呢?实际上是没有这个把握的。“汝于三有中,非能随愿往”,在整个三界轮回当中,你不可能随自己的意愿,想要到哪个地方去就到哪个地方去,这个方面是你自己没有能力的。那么谁在操纵这样的趋势呢?“随他转”,“他”就是业和烦恼,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转到哪一道,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决定的,完全都是跟随自己相续当中所存在的烦恼的深度,或者所造善业和恶业的状态,通过这个方面来决定的,所以是“随他转”的。既然自己是没有自在随他转,在三有当中怎么可能没有畏惧呢?如果这样都没有畏惧的话,“岂成有慧者”?肯定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应该从这方面详细进行观察。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相信有后世,相信有轮回,但是在相信有轮回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做什么?实际上这个地方讲到的“随他转”就是它的核心,科判当中所讲的随业和烦恼所转的缘故,就是它的核心。所以我们现在既然已经了解是跟随业和烦恼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应该了解取舍善恶业的体性,应该了解好好修持正法的殊胜因缘。

 

“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包括所有的五道或者六道。在三界当中不能随愿而往,一切众生不可能随着自己的心愿,如果能够随着自己的心愿的话,我现在这一世死了,下一世一定要转到有佛法的地方,听闻佛法,进行修行,有这样的希望也可以,但实际上这样的希望有时候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必须要跟随自己相续当中的业,尤其是造了什么样的业就决定自己下一世转到什么地方去,这样抉择的时候,怎么可能对三有没有畏怖呢?说因为有后世的缘故,我现在不需要畏怖,现在不需要修法,如果这样抉择的话,就根本没有任何实义了,所以这个地方说“岂成有慧者”?

 

比喻当中讲到河里漂浮的浮木,它是没有什么自在的,它想要到哪个地方去,它是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的,只能跟随河流漂着。河流就比喻成我们的业和烦恼,我们就是漂流在河里的浮木,我们下一世漂到什么地方,是转到恶趣?是转生善趣?是转生天人?不是根据自己相续的分别念而转的,而是跟随自己的业,跟随自己的烦恼转的。既然如此的话,那么我们要决定后世的去处,必须要认识到它的方向,然后修行对治性。

 

虽然通过善业可以转生到善趣,但是作为修行者来讲,并不是以转生善趣作为他的目标的,应该是以解脱作为他的目标,既然是以解脱作为目标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应该好好地发起厌离心,发起菩提心,修持种种的善法,才能在下一世当中值遇佛法,修持佛法,有这样一种机缘。否则,现在没有好好对治,下一世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利根者,也不可能有真正值遇佛法的机缘。因此从这个角度应该生起怖畏。

 

壬三、教示努力断除生死轮回之因:

 

在今生,现在具有方便自在的时候,就应该好好修持远离轮回的因,抓紧现在殊胜的人身,千万不要拖到以后。

 

有些人讲不管怎么样,以后肯定是有解脱的机缘的,既然这样,现在我就好好地享受。这样的看法在现在的修行人当中,不管是在家人或者是出家人,这样的观点或者明显或者隐藏的方式肯定是具足的。为什么现在没办法精进修持呢?就是因为相续当中隐隐约约或者模模糊糊有这样一种观念在里面,想着现在我已经和佛法结缘了,不管怎么样,通过这样结缘的善根肯定以后会成熟,会解脱的,现在何必这么辛苦去修苦行呢?何必现在去断除很多家庭的美满、世间的欲乐而去好好修行呢?没有必要。

 

有这样一种看法的缘故,专门针对这样的看法进行破斥。破斥完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颂词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的话,就通过这样的法义来进行对治,对治好之后,现在就应该好好修法,千万不要等到以后再修法。

 

未来无有际,常时为异生,

如汝过去世,理应勿复尔。

 

“未来无有际,常时为异生”如果现在没有好好修持,断除业惑烦恼的话,通过现在的业惑烦恼所牵引的未来的轮回是没有边际的。“常时为异生”如果自己在轮回当中没有边际的漂荡的话,肯定他的身份是“异生”,也就是凡夫,常时都是以凡夫的身份在轮回当中流转。这样以凡夫的身份流转的时候有什么过患呢?凡夫在轮回当中流转是烦恼自在的,他不可能是出世间法自在的,通过烦恼所左右的话,又引发新的业,通过这样的业又会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从这样产生过患。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没有断除业的边际的话,以后肯定还是无有边际的在轮回当中漂荡。

 

打个比喻讲,“如汝过去世”,不需要通过其他的比喻,就像我们自己的过去世。我们流转到现在就是因为前世没有修持远离轮回的因,没有好好去修持对治性。因为现在我们是轮回的众生就可以推知前世我们没有好好修行,前世没有修持因又推到再前世还是没有好好修行,就是因为这样一拖再拖,认为自然而然可以解脱的缘故,所以我们流转到现在,已经没办法看到它的边际了。

 

我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转的,到底有多长时间了,都不是用劫可以计算的了。所以可以说很长很长无有边际,流转了这么长时间了,我们难道还没有生起厌离心吗?这个轮回的痛苦是不是还没有受够呢?是不是后世还想转到无边无际的轮回当中受很多痛苦呢?真正从内心当中思维的时候,应该足够了,应该对这个生起厌离了。

 

想想轮回当中所受的痛苦,地狱当中的痛苦,饿鬼当中的痛苦,旁生当中的痛苦等等,很多很多痛苦我们通过《前行》等等殊胜的论典一思维的时候,每一种痛苦都是难以忍受的。以前我们已经忍受了很多次了,只不过现在没办法回忆而已,如果真正能够回忆我们在地狱、饿鬼当中受的痛苦,能够回忆一次的话,相续当中的出离心、厌离心绝对是没办法阻挡就可以产生的。

 

我们现在没办法回忆怎么办呢?只有依靠佛经论典当中所阐述的轮回当中的痛苦去忆念,从这个角度生起怖畏心。这个地方颂词所讲的意思,就像以前我们修持不好流转到现在,现在不修持肯定以后还是会这样流转无数世的。“理应勿复尔”,按道理来讲,有智慧的人不要再重复以前的把戏了,轮回的戏在现在这个时候应该终止,不应该再演下去。

 

这个颂词主要是教导我们现在就应该好好修法的意思,不要再等到后世。因为越等到后世,串习力就越强,越难以断除。从比喻当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比喻当中讲到一个男人,经常和其他人的妻女做不净行,他的朋友劝告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止这样的行为。”他说:“我也知道这个是不对的,我以后肯定会断,现在肯定断不了。”他的朋友就说:“你现在如果不断的话,以后更难断。你的恶习越来越加深就更难断了。”他就不听,果然一生当中都没有断除。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如果把对治恶业的正法往后拖的话,越往后拖,恶业的力量越大,越难以断除。就像比喻当中所讲的这个男子一样,他虽然认识到这个,但是没有下决心去断除,所以他以后就越来越难断除。他这一世喜欢做邪淫,可以推知他上一世肯定是有这个因的,今生他又在不断地串习前世的习气,后世肯定又转世成这样同类习气的人,这样观察下去的话,就永远没有断除的机会。只要不产生对治性永远没有断除的机会。

 

我们现在也是通过三世来观察的话,以前我们没有修持佛法,现在成了可怜的众生,现在没有修习佛法,以后再会成为可怜的众生,通过这样一世一世的因传递下去,就永远不可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因此我们应该按照佛菩萨的教导,认识到这个道理,不应该太拖了。很多对治的事情,我们虽然想到以后要修,以后要对治,但是往往成了一种借口,不应该成为一种借口,应该从现在就好好修行。慢慢从自己最猛厉的烦恼开始断除,修它的对治,有了对治性之后,它的力量就会间断,间断之后就容易产生殊胜的智慧了,这个时候就可以从今生当中斩断它的边际。

 

我们在讨论教法的时候,我自己有的时候也喜欢观察,到底我们凡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转的?到底我们已经流转多少世了?有没有一个开始?有的时候喜欢观察这个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时候认为是需要观察的,有的时候认为不需要观察,为什么呢?因为针对有些人的根性来讲,他一定要搞清楚到底众生是怎么流转的,知道刚开始的时候,他就认为既然刚开始的时候他是这样一个心,我们就应该从那个地方开始断除,断除之后,最初的时候没有了,后面就没有它的自性了。有些众生喜欢从这个角度观察,如果从这个方面能够产生定解,对修法有帮助的话也可以。

 

当然有的时候再抉择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必要观察的,我们怎么成为凡夫的,没有必要观察,现在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再这样下去是不对的,应该从这个时候间断。间断的方法我们是有的,比如说修空性、修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只要现前一种道,比如说现前小乘的罗汉果,现前缘觉的罗汉果,现前菩萨果,或者往生极乐世界,不管哪种方法, 一现前果的时候,当即就斩断轮回。你不必要观察我是从哪来的,比如说一个人中了毒箭的时候,他不去医治,而是说这个毒箭是谁射的,箭是谁做的,毒从哪来的,箭杆上的竹子是哪产的,这样一个一个观察没有必要,马上好好把箭拔出来,马上去治病是最好的。

 

所以现在我们对观察自己到底从什么地方开始产生的,有的时候觉得没有很大的必要。实际上佛菩萨在显教的经论当中根本就没提到,他只是说无有边际,没有开始。这样宣讲的时候就阻止我们去观察那个,因为很多时候没有很大必要。佛菩萨就是宣讲怎么样把你这个烦恼的根本就在今生当中,就在现在断除。断除之后你有智慧的时候再去观察,慢慢去观察,你有了殊胜的无漏的智慧就通过你的宿命通去观察,以前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轮回的,那个时候观察就可以的。现在好好地观察你的烦恼,好好观察空性的体相,这才是最应该做的,而且是最殊胜的方便。

 

比如说一个种子,要观察它的前面是观察不到的,肯定是它的因,但是要使这个种子再不发芽,马上把它投入火里烧毁,这个时候它肯定再不会发芽了,它在这个时候就终止了。所以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了这么长时间,要好好观察一下现在的五蕴,现在的空性的道理,观察好之后,就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获得殊胜的解脱。这个方面是非常有必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