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下:

 

(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辛二、不应以美色难得而生贪:

 

有些人会认为,像这样长得很好看的美丽女子在整个世间都是很稀少的,自己一旦得到的时候就觉得很稀奇,所以有理由生起贪心。这也是一种颠倒执。

 

汝得端正女,原为众人共,

获彼汝觉奇,此奇实非有。

 

现在你通过千方百计所获得的端正的女人,实际上以前是为众人所拥有的,并不是一个什么奇珍异宝,你却认为是稀奇的,这是一种颠倒,这种稀奇的事情是没有的。

 

“原为众人共”是如何理解的呢?也可以分两个角度进行抉择。一个角度是你还没有得到这个女人之前,她的妙相,如她的声音、香味、身材等等,在你得到之前,很多人眼睛看到了她的美色,耳朵听到了她的声音,鼻子也闻过了她的香味,所以这个女人在你得到之前已经是被众人共同享用的,你得到有什么好稀奇的?没什么好稀奇的。就好像是公共场所的一个雕像一样,大家都可以看到的,有一天你突然把这个雕像据为己有了,这个很稀奇吗?不稀奇。本身就是大家共用的东西,你认为是奇珍异宝,这个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奇珍异宝是大家都没有的,你拥有了。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这个女人在属于你之前,也许早就有了其他的男人,也许还有很多男人,也是被众人所共的,这样的女人有什么稀奇的呢?没什么稀奇。所以得到端正的女人你认为很稀奇而生贪执的话,也是不对的。

 

这个比喻是讲,一个国王得到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人,他马上就认为很稀有,对她产生很大的贪心,但实际上这个女人以前是个妓女,在国王得到她之前早就被很多男人所共用过的。得到这样的妓女的时候,国王觉得很稀奇,认为是一个珍宝,其实不是什么珍宝,是一个下贱的种姓而已,没什么可值得生贪心的。

 

从这些方面一一观察的时候,这方面的理论很细的,从我们平时很难以认识到的种种邪执、邪见,这里就直接讲出来,这就是本论的不共的特色,在比较细微的地方进行抉择,其他论典当中是从比较粗大的方面进行抉择。很多人内心深处当中也许有模模糊糊的概念,也许有些人还没发现,但是现在学了,一旦有了这种感觉的时候,就会想起以前学过这个论典,这样的理论早就抉择了,不应该生贪心,就有成竹在胸,一旦运用的时候就非常顺利。

 

辛三、(破贪爱有德相之女)分二:一、不应贪爱有德女;二、生贪与否不一定在于有德。

 

壬一、不应贪爱有德女:

 

有些人认为世间有些女人虽然不一定长得很好看,但是她们具有一些德相,比如说才华很高,多才多艺,或者性格端直,或者很贤惠等等,这些方面难道不是应该产生贪心的根据吗?确确实实有时候我们自己相续当中也有这样的分别,这个人智慧很高,这个人慈悲心很大,或者具有各种各样的功德,虽然外表方面不觉得很好看,但是就会对她生起贪心。但圣天菩萨说,从这个角度也是不应该生贪的。

 

具德则觉爱,相违则生嗔,

不决定住故,前后何者实。

 

这里所针对的主要是凡夫女人,一个凡夫女人全部都是功德是不可能的事情,相续当中具足功德肯定也具足某种过患,既然又有功德又有过患的话,在她的相续当中功德和过患什么时候产生都是不决定的,那你应该对她生贪还是生嗔呢?“前后何者实”?你生贪心是实有的还是生嗔心是实有的呢?她相续当中的功德是实有的还是过患是实有的呢?所以你对所谓的具德的女人只不过是没有进行一番细致地观察,大概大概地认为具有德相,深入细致地观察的时候,很多很多缺陷就出来了。

 

世间也有很多这种说法,谈恋爱的时候互相之间的过患是看不到的,互相都很注意地隐藏自己的过患,一旦结婚之后,很多很多过失就出来了,很多世间的书籍当中都是这样描写的,他们都看得到这一点,佛陀、圣天菩萨更看得到。

 

“具德则觉爱”,你对于具有功德这一面就生起贪爱,那么同样的道理“相违则生嗔”,对她相续当中和功德相违的种种过患、烦恼、恶习也应该生嗔心吧?是的,每个都觉得我喜欢的是她功德的这一面,她的过失我肯定是不喜欢的,一个男人如果发现他的女人有什么恶习,肯定就对她产生嗔恨心。

 

“不决定住故”,在凡夫女人的相续当中功德和过患是不决定的,不决定一定能安住,如果能决定安住,那么你对她生贪心也可以,或者她决定安住过患就对她生嗔心,但是这样的功德和过患“不决定住故”,不知道什么时候现前,所以说“前后何者实”?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假的,凡夫女人有她的功德也有她的过患。所以对具有德相的女人生贪心也是不应该的。

 

学这个金刚句的时候觉得真的是讲得非常有道理,认为具有德相而生贪心的就是没有好好观察,一观察之后就是不应该生贪心。比喻中讲到有一个人看到别人家外表看起来很精致的厕所觉得很悦意,生起了一种贪爱,想去参观,一进去闻到臭味的时候就觉得还是不行,实际上还是很臭的,马上产生一种厌恶之心,捂着鼻子跑出来。前面不了解真实相的时候生起了贪心,最后一了知真实相就生起嗔恨,前面和后面都是不应该的。它的自相就是这样的。具有德相的女人有她的功德,也有她的过患,你单单生贪不生嗔也是不对的。

 

壬二、生贪与否不一定在于有德:

 

一个人生贪心不生贪心不一定是看对境有没有功德,有些人的邪分别认为,对于有过患的人我们肯定不贪的,但是对于功德比较突出的女人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贪心,也是应该的。但是这样执著也是不对的。

 

愚夫起贪欲,非唯具德者,

无因生贪者,其灭岂从因。

 

愚夫生起贪欲的对境不一定是要具足什么样的功德,或者什么德相,有些人没有什么因自然就生起贪心了,这样的人“其灭岂从因”,息灭贪心的时候难道是因为对境不具功德吗?他们生起贪心不一定是对方有功德,息灭贪心也不一定是因为对方没有功德。比如前面的国王对妓女生贪心,有些女人对屠夫生贪心,在他们身上怎么样观察也找不到一个所谓的德相,但是他们就生起了贪心。那么贪心灭了是不是单单因为她们没有德相呢?并不是这样。

 

比如说一个人娶了一个他认为有德相的女子,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女人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或者时间一长他就生起厌烦了,虽然这个女人多才多艺的品德仍然具足, 但是时间一长,或者他有新的女人的时候,他就没有兴趣了,对以前那个女人的德相息灭了贪心,难道这个女人身上的功德或者德相消失了吗?并不是这样的。所以说愚夫生起贪心不一定要看德相的。

 

这里着重点是破除德相,我们要抓住重点就要看科判,我们讲解或者思维的时候围绕科判去看,重点意思就在里面,不会有歧途。

 

比喻中讲到一个石女,没有女根的,我们讲《中观》的时候也经常提到“石女儿”,石女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她的儿子也不可能有的,她也没有能力做不净行。村中的男人就把她驱逐了,什么原因不知道,她就很痛苦的哭泣,其他的女人问她,你哭得这么伤心是不是因为和我们分离?她说:“不是,你们都有能力享受欲乐,我自己就没有能力,从来没有享受过交合的安乐。”实际上石女生痛苦的因主要是观待自己没有交合的能力,她见到其他的女人有这个能力,就产生一种羡慕,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就产生了一种悲伤的情绪,并不观待其他的对象,观待的仅仅是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从这个方面生起悲伤。从这个比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凡夫人生起贪心并不是看对方是不是具有功德,她主要的最根本的因缘是想要感受交合的所谓乐触,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达不到这个目的她就不一定生起贪心,就像石女一样,她没有这个能力,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享受欲乐的缘故而生起悲伤的,并不观待离开其他女人或者男人而悲伤,对境她不观待,她观待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世间愚人对对方生贪心,虽然有很多表面上的很多很多理由,长得很好看等等,但最主要的根据,最关键的无始以来的串习还是想要前面所讲的乐欲。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没有在具德方面生起贪心的因。

 

全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戊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分五:一、破享用美境而生乐受;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之理;三、破由香等严饰后执为净;四、破于应当远离之贪境而执为净;五、观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种不颠倒境。

 

己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之理)分二:一、破贪爱女人之身;二、破现见身不净而生贪爱。

 

庚一、(破贪爱女人之身)分六:一、不应贪爱女人之美色;二、不应以美色难得而生贪;三、破贪爱有德相之女;四、不应对深爱自己的女人生贪;五、世规典籍中讲须依女人是颠倒之说;六、不应贪爱女人的其他理由。

 

辛四、不应对深爱自己的女人生贪:

 

针对前面所讲的道理,有些人会认为有些女人特别对自己的男人深深地爱恋,对于这样痴情的女人应该生起爱恋心,有这样一种邪见,他们认为有些女人在自己的丈夫死了之后非常悲痛,有的时候甚至会自杀,像这样深深爱着自己的女人应该生起贪恋心,这样的邪见也是不应道理的,不应如是贪恋。

 

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

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

 

这个颂词所讲的就是女人的心是不可靠的,刚开始的时候也许对你是非常贪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遇到其他的外缘之后,心就极容易转变,因此对这样的女人生起贪恋心也是不应该的。“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这样的女人,还没有了知和其他男人交合的乐受之前,在这个前提下,她可能对自己的丈夫是非常爱恋的,一旦遇到其他的外遇,有了这种外缘之后,她的心马上就会转变的,没有什么可靠的,所以说“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这样的妇女就如恶症一样,经常都要防止外缘的侵入,防止她有所转变。

 

因此世间上所认为的对自己的丈夫非常痴情的女人的心实际上也是非常不可靠的,她刚和自己的丈夫结婚的时候,或者还对其他的男人没有接触的时候,这个时候她的心还没有转机,在这个阶段当中她非常喜欢她的丈夫,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遇到其他的外缘的时候,自己的心就非常容易转变。

 

在圣天菩萨那个时代,颂词当中也是提到这种情况,如今这样的事情更多,这样的人更多,心更加恶劣,更容易被外缘所转变。如果单单因为女人对自己很爱恋就对她们生起贪恋的话,就可以从颂词中发现,她们的所谓的这种痴情爱恋都是暂时的,时间稍微一长绝对会转变的,尤其是像现在这样环境很恶劣的时候尤其会转变。

 

因此说这样的妇女就犹如恶症一样,这里所讲的恶症,讲记中提到一种精神病,精神不正常的人发病的时候,有时候稍微正常一点,但是有什么外缘侵入的时候,她的恶症就非常容易复发,尤其是在下午的时候,如果有一些客人来拜访的话,她的病就更容易复发。在藏地,这方面特别注意,尤其是家里有严重的病人,不管是什么样的病,一般下午的时候是不允许人去串门的,因为按照藏地的说法,白天如果是中午以前,鬼魔还不容易出来活动,但是一旦到下午要接近黄昏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病魔、魔鬼就到处活动,他们有的时候不敢直接进到生病人的家里来,但是如果有客人串门的时候,他们就会跟着客人到这个人的家里,然后对病人做很多损害。所以藏地一般不允许下午去探望病人,有这种忌讳。

 

通过这种恶症就知道,要经常防外缘,否则一旦疏于防护,有外缘侵入就很容易旧病复发而发疯的。妇女也是同样的,丈夫疏于防范的话,如果自己的妻子和其他的男人一旦有了接触,有了其他的关系的时候,肯定女人的心就会变的。

 

从颂词和科判的主要意思来看,主要是针对已经结婚的男人或者女人,对没有结婚经验的这些人实际上也是一样的。科判讲不应该对深爱自己的女人生贪,颂词当中直接提到的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但是针对其他人来讲,或者针对修行人来讲,还没有解脱的时候,在欲界当中,或者在世间有各种各样的业缘,自己相续当中的业缘显现的时候,有可能在外境当中就会出现这么一个女人对自己比较贪恋,当自己发现这一点的时候,自己的心就会很容易变化,如果不知道也许就能泰然自若地对待。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颂词当中所讲的意义也是可以用来对治的。像这样的妇女就像恶症一样,她现在对自己生起很深的贪恋,或者很喜欢自己等等,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的思想而已,我们不应该被这种暂时的虚假的现象的蒙蔽,所以要想得深远一点。像这样的妇女贪恋自己,自己不应该去贪恋她,应该用非常坚决的手段远离,或者斩断自己内心当中的种种贪恋,因为这样的妇女相续当中的分别念绝对是不可靠的,飘来飘去的,没有一点点可靠可言,也许半个月一个月之后肯定就会通过其他的外缘而转变的。

 

尤其是修行人不应该被这样暂时的违缘所转,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内心没有转为道用的话,很容易退堕自己的道心,失坏自己清净的梵行,这样以后自己后悔的时候就非常麻烦。在我们现在都没有出现这样的障碍之前,就应该把这个颂词的意思牢牢记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假使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就应该使用佛经论典当中所讲的智慧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如果丈夫娶了这样的妻子,每天都疲于守护,稍微不注意也许自己的妻子就会和别的男人有所沾染,所以在任何时候他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遇到什么其他的违缘,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生活实际上是很痛苦的,没什么安乐可言。认为深爱自己的女人应该贪恋实际上是邪分别,这样的正义我们进一步分析的时候,很明显可以显现出来。假使我们自己现在没注意,一旦退堕了道心,和这样的妇女成家之后,成天都是过在这样痛苦的生活当中,没有任何的快乐可言,现在很多世间人或有些修行人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这样的违缘的时候,没有转为道用而随顺了烦恼,随顺了烦恼之后,实际上他们过的生活并不快乐,绝对是充满了痛苦的。

 

我们应该从方方面面思维,首先不应该生起贪心,有时候生起贪心的时候,也应该进一步想一想,假使我和这个女人成家了,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呢?多想想以后的种种痛苦,很多人面对这样的违缘不能转为道用,单单是看到了和这个女人一起生活的快乐这一部分,没有仔细去思维它的后果,后世的果报就不用说了,今生当中假使自己还俗或者随顺烦恼,以后的生活绝对是充满了痛苦的。

 

通过颂词当中所讲的这些方面一个一个去思维,一个一个对照自己的分别去对治的话,实际上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候通过颂词就可以让自己生起非常强烈的厌离心,认为这样的女人绝对不可靠,我去过这样的生活绝对是痛苦而已,自找麻烦而已,绝对没有一点点的快乐可言等等,这样就可以帮助自己守持清净的戒律,帮助自己修持正法。这些方面都应如是地思维。

 

比喻当中讲到,以前有一对婆罗门的夫妇,刚开始的时候感情是非常好的,妻子也是对丈夫很忠心,有一段时间有些外面的男人经常去调戏这个妻子,她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讨厌,从她自己的内心当中确确实实觉得这些男人很讨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马上就跑到自己的丈夫面前诉说自己的痛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她渐渐和这些男人有了关系,她自己的想法也变了,行为也变了,她享受了和其他男人做不净行的乐受之后,再不喜欢自己的丈夫,经常喜欢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厮混,经常通花言巧语骗过自己的丈夫去会这些男人。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她丈夫发现之后,内心当中生起一种厌离心,因为她以前所说的话和所做的行为和现在根本不一样。

 

同样的道理,有些女人深爱自己,也应该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因缘而已,如果遇到其他的男人肯定会转变,而且转变会非常快的。对这样的女人有什么贪恋的?对这样的生活有什么羡慕的呢?把这个颂词看透,真正理解之后,就觉得现在所谓的这种世俗的夫妻生活绝对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而生起一种厌离心。

 

辛五、世规典籍中讲须依女人是颠倒之说:

 

有些世俗的典籍当中讲,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应该依靠女人享受种种欲妙,这样是有很多利益的,而且是非常应该的,作为一个人来讲,应该如是去享受,针对这样一种世间论点,有些人把这作为一种依据说既然这是世间人共同如是承认的话,那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去追求、贪恋女人呢?应该的。但是圣天菩萨破斥说,世间典籍所讲的这些都是随顺于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而讲的,他们自己相续当中有这样的种种邪见,所以就认为其他人也应该如是去实行,就鼓励别人这样去做,这样的世间典籍是通过无明烦恼不见世俗真相而引发的,根本不应该作为一种可靠的依据而奉行。

 

以前在印度很多仙人所造的论典当中也有这样鼓励年轻的时候应该依靠女人而享乐的,在如今时代更多,我们在世间所看到的言情小说、报刊杂志,把爱情描画得特别特别美丽,好像人们都应该去追求似的,都是鼓励年轻的时候如何去追求女人等等,只要稍微一接触外境,像这样的世间典籍所宣染的内容到处都可以看得到。在如今这样复杂的环境当中更应该注意,应该了解我们现在的分别心还没有脱离欲界的范围,或者说还没有获得真实的解脱,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绝对不要依靠世间的书籍,因为我们现在相续当中修法的定解还不稳固,很容易受到这样的书籍染污,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应该看看,没什么,然后就越陷越深,最后就不可自拔。

 

以前也听说过学院有些道友,现在已经不在了吧,他们说《红楼梦》可以看,为什么呢?他们说《红楼梦》里面讲了大圆满的道理,讲得很殊胜,我确实根本搞不清楚在《红楼梦》里面怎么有大圆满的道理,他们是不是说讲了一切无常,从无常推到一切诸法无自性,又从无自性推到一切诸法都是空性,这样抉择到大圆满的境界的?他们的智慧确实有点太高了。不管怎么样,他们现在已经不在佛学院了。在《红楼梦》当中有大圆满的道理,一般人肯定没有这样的根性,如果是成就者看的话,看什么都是大圆满,也许他自己就成了大圆满。如果是说《红楼梦》里讲的世俗当中的种种圆满最后全部都已经支离破碎了,从无常的角度抉择大圆满,那个是有点不正确的。还有说是《天龙八部》里面也有大圆满,都是说这些道理,所以他们看的时候对自己修行很有帮助。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这只是随顺自己的烦恼而已,找一个借口想要看这些书籍,所以就说这里面讲了佛法,这里面有殊胜的对治烦恼的方便,看了之后让人生厌离心等等,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随顺自己的烦恼的,像这样相似的理由绝对是我们不应该依靠的。一看到这些之后,不用怀疑,马上生起种种烦恼,生起贪心、嗔恨心、愚痴,这些都会产生,所以不应该依靠世俗的种种典籍。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而已,还有很多世间的乱七八糟的书籍,在修学者的初学阶段,尤其是应该远离的。

 

针对这样世间论典当中所讲的道理,圣天菩萨破斥:

 

壮年自所作,老时不乐彼,

如何解脱者,于彼不忧恼。

 

自己在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老了之后都没有什么兴趣,不生欢喜的,既然世间的老人对这些都没什么欢喜的话,已经解脱的人对宣说年轻的时候应该依靠女人等等的邪说为什么不生忧恼呢?这里从两个角度进行抉择,一方面单单从世间道来讲也是不应理的,另一方面从出世间道来讲也是不应理,都是应该被呵斥的对象。

 

“壮年”不仅是指三四十岁的壮年,也指青年或者少年,所指范围是比较广的。在壮年的时候,因为他自己的思想、智慧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他在社会当中所经历的事情还很少,所以一般来讲在青年的时候就会对异性进行追逐,贪恋女人,在贪恋女人的过程中,他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烦恼,嘴里所说的种种语言,在追求女人的时候说很多很多甜言密语等等,自己的身体所做的种种行为,当时正在追求女人的过程中他觉得是没有什么的,但随着年龄的推移,到老年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年轻的时候的这些作为完全都是颠倒的,被贪欲心所蒙蔽的前提下所做的种种行为,所以老年的时候不但不对年轻时的行为生起欢喜,而且生起后悔心,很多老年人都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懂事,犯了很多很多错误……”既然老人有这样一种经验说出来,我们就应该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过程。也许有些年轻人是特殊的,但是整体而言,对大多数人来讲,在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都是不成熟的,都是犯了很多错误的,所以老年的时候就很生后悔心。这主要是从世间有经验的老人的角度抉择年轻的时候不应如是去追求女人,这个是针对相续中有邪见认为应该依靠世俗典籍当中所讲的,年轻时候应该依靠女人的教言去做,到老年的时候再一看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全部生起后悔,全部都没有兴趣,所以从世间老人的经验来看,世间典籍当中所说的这一切是错误的,鼓动这些年轻人去追求女人是错误的,不应该依靠的,这是从世间老人的经验而进行破斥的。

 

既然世间老人都有这种看法,“如何解脱者,于彼不忧恼。”再从更高的,解脱者的角度来看,世间典籍当中所鼓励的这些事情,或者年轻人为了追求女人所做的种种行为,解脱者一看的时候,他们看得更清楚,他们的出发点更高,一看这些年轻人相续当中首先就充满了种种贪欲,被无明所蒙蔽,不了解自己的体性,不了解他人的体性都是不清净的,执著自己和他人的身体都是清净的,再执著清净当中可以产生安乐,做出种种不如法的行为,解脱者站在他们的高度一看,对这样的人生起一种忧恼心,对他们呵斥。罗汉、圣者等等在种种论典当中都进行了如是的呵斥,当然菩萨不但对他们生起忧恼心,而且生起悲心,认为像这样的年轻人实在可怜,不了解世俗不净的体相,反而拼命地去追求。

 

现在我们应该从这个颂词当中学到什么道理呢?现在在座的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如果按照没有解脱或者处在欲界当中这种状态来看的话,相续当中对女人的贪欲心肯定是有的,这个不需要去遮掩。相续当中有这样的烦恼,有的时候自己就会产生种种邪分别,种种对女人的贪欲心,这时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个颂词当中所讲的,在老年的时候会对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产生一种忧恼、后悔,解脱者也对这样的行为作了种种呵斥,现在我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如果我脑袋不清醒,不看透这一点,一旦随着我的年龄逐渐衰老,到我老的时候再回头看我年轻时候的这些行为绝对会生起后悔心,尤其是作为一个相信因果的人,尤其是作为佛陀的追随者,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如果年轻的时候贪心生起来没有对治,随顺了烦恼,做出了种种违背戒律的行为,这个时候越年老越后悔,越年老越害怕,这样没有必要。

 

现在我们处在这种状态当中的时候是当局者迷,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老年人和解脱者他们的境界,把自己观想已经到了老年,然后再看自己以前的行为,全部都是不应理的。自己现在产生贪心的时候要发现它的过患,一般年轻的时候气脉明点是比较旺盛的,这个时候对女人等等的追求方面烦恼会比较粗重,但是我们应该想,过了一段时间逐渐逐渐到老年的时候,自己这方面的烦恼会通过一般的缘起力,越到老年的时候对女人方面的执著会逐渐逐渐淡薄,这是对一般人来讲。当然有些老年人人老心红的说法也是有的,到老年的时候还是很耽著,这个一般来讲是比较少的,大多数来讲到了老年对这方面都没有什么希求。

 

如果作为一个不信因果的老年人来讲,他就只不过是有点后悔而已,觉得以前做得不对,那个时候相续当中的痛苦不一定会很大,虽然后世的因果肯定是有的,但是对他的心态来讲肯定不会产生很大的忧恼心。但是针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的话,如果在年轻的时候,通过无知、通过烦恼炽盛犯下了很严重的过患,一到老年的时候,一到临死的时候绝对产生很大的忧悔心。在《前行》当中讲很多在前半生造了很严重罪过的人,临死的时候双手抓胸,在非常非常后悔当中死去。这样死去之后会怎么样?堕入恶趣。

 

这样从今生后世一观察的时候,绝对不应该依靠世俗论典的煽动做出违背佛法的行为。从这些方面一个一个详细分析的时候,这里所讲的道理是特别透彻的,一旦通过这样的道理一一思维之后,就觉得真正不应该随顺自己的烦恼去做种种的事情。比如昨天所讲的一样,一旦遇到这样的对境,或者自己的贪心一旦刚开始现前,应该马上认识到,用一个非常猛烈的决心断除它,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去断除它,对治成功一次,自己就胜利一次,一次烦恼来的时候,自己就坚持、忍耐、不随顺它,跟它作战,然后第二次、第三次,这样坚持下去,今生当中如果好好地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可以说就永远离开轮回了。

 

前面我们反复强调过,在我们后面所剩下的时间当中很关键的,如果自己善于运用,在自己死的时候,一刹那间,一断气不需要很长时间,极乐世界我们说很远很远,但实际上仅仅一个刹那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从凡夫一直到圣者。想到这样的安乐果位的时候,我们对现在所产生的种种烦恼一定不要容忍它,通过各种方面去对治它,一旦在这几年当中坚持过去,获得胜利之后,就非常容易获得殊胜的解脱,否则的话没办法获得解脱。

 

法王如意宝以前发过很殊胜的愿望,凡是跟他结缘的人都往生极乐世界,在这方面发的愿是非常非常清净的,而且现在经常反复地这样发愿。我们对法王来讲,肯定是有很殊胜的因缘,法王也讲过,只要不造严重的罪业,是比较容易往生的。一方面他老人家有这样的愿力,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有这样的信心,其他的障碍违缘也遣除的话,就很容易获得解脱,很容易往生。

 

我们应该真正对自己负责,对这些烦恼应该认识到,在现在闻思的阶段,使对治烦恼的种种方法扎到自己的心里去,一遇到这样的对境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用得上。为什么说要经常看书、背诵词、思维?就是要在自己心相续当中扎下对治的根。如果自己平时闻思的时候也不注意,这些方法听过之后就觉得了解了,真的一旦对境现前的时候,自己不知道怎么办,随顺烦恼,这个时候就很危险。一旦错了一次,后面很容易接二连三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像这样大的问题千万不要出来。

 

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基本上进入密乘了,即使是犯了根本戒也可以忏悔。是有这样的方法,不管是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犯了根本戒也可以忏悔,这在大乘和密乘当中都是宣讲过的。是可以忏悔,但是有没有这么容易一下就清净?这个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很困难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在佛经当中、论典当中或者金刚萨埵修法当中确实说过,只要你好好怎么怎么样,就可以清净乃至于犯根本罪的过失,但实际上你在犯根本戒的时候,当时你的作意,你的烦恼是很粗重的,也就是说,你相续当中的障碍是非常非常深厚的,如果你犯了这个罪之后,在自己相续当中的过失会更严重,它??的力量会更加的粗重,在这个状态当中你能不能发起一个很猛烈的想忏悔的心?你各种各样的作意能不能达到很圆满的标准?确实非常难讲,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有些人犯了这种戒律的时候不敢发露,认为在众人面前要讲自己犯了什么戒律很困难,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你真正要通过四对治力来忏悔是很困难的。四对治力第一个就是厌患对治力,要发露忏悔。有些人犯了戒之后,一方面内心当中有一些惭愧心,觉得很不好意思,不敢讲,认为自己悄悄私下里念一点咒是不是能够忏悔。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如果你的对治力不具足的话,很难忏悔的。

 

一旦造了这种罪业,你想很容易地从这样的罪业中清净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你当时的烦恼业障串习了很长时间,它的力量是非常稳固的,要发起非常猛烈的忏悔心,通过各种各样的对治力来忏悔,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要想着反正可以忏悔,我现在就可以麻痹大意,稍微做一点这个也没什么,实际上这是绝对不对的。我们千万不要想:反正可以忏悔,这样的事不要紧。这样就很困难。

 

以前益西彭措堪布他们在这方面也讲了很多殊胜的道理,真正犯了根本罪之后再要从罪业当中清净是非常困难的。这不是一般的罪,根本罪在小乘当中也是非常严重的罪业,真正要忏悔清净不是非常简单的。而且有些人一旦有一次烦恼没有对治造下了很严重的罪业的时候,很容易魔趁机而入住到他的心间,接二连三地会造很多很多的罪业,真的猛然回头,然后去对治的机会是很少的。

 

还不如我们现在好好学习这样的论典、对治法,这样殊胜的教义好好学,学了之后在自己相续当中扎下根,知道它的厉害关系之后,平时比较精进地去对治,这样就比较好,千万不要等到已经出现事情的时候再去补救,那个时候不是没有办法,但就非常困难。

 

对这些种种道理应该好好思维,思维之后尽量能够在自己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用得上,这个是非常好的。

 

在比喻当中讲到一个妇女,她听到外面有一场戏会,敲锣打鼓准备开始演节目了,她就很想去看,慌慌张张跑出去,但是她的小牛也跟出来了,她怕小牛丢失,想把小牛拴住再放心地去看戏,但是因为她心很着急的缘故,没有观察就把小牛拴在她公公的腰上了。她公公就很奇怪,你把小牛拴我腰上干什么?她回过神来一观察就很后悔,刚才我怎么被看戏的念头冲昏了头脑,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情呢?这是一分钟之内发生的事情,她就对她没有仔细观察,脑袋发晕所作出的事情产生了后悔心了。

 

从这个比喻推知,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跟随自己的烦恼欲望所做出的种种恶行,一旦老年的时候一回想就知道全部都是不对的,就会生起后悔心,生起忧恼心,那个时候对治力是很弱的,尤其是对于修行人来讲,千万不要等到老年的时候再来后悔,那个时候没有办法。在一些窍诀修法论典中说,修行应该趁年轻的时候,老年的时候自己的心、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种种想法都是趋于衰败的时候,那个时候要发起猛厉的心精进修行的话,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发起向道之心,努力对治烦恼,修持正法,通过这样的串习,越老自己的修法越坚固,越老越坚固,那个时候,死亡越来临他越高兴,越欢喜,不需要担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