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90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庚三、应有业因果不存在之过:

 

对方认为,不单单有失坏四谛、失坏三宝的过失,而且还有失坏业因果的过失。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空法就是指中观宗承许一切万法皆空。如果承许一切万法皆空,因也是空的,果也是空的,因和果都不存在的缘故,所以就毁坏了因果。毁坏了因果也是毁坏了佛陀出世之后所宣讲正法的核心,一切修行的主线实际上都是围绕因果而实行的,如果没有因果,出家、守戒、布施、忍辱等等一切的善法都应该失坏,还有修持人无我空性一定会得到解脱果的这个因果也会失坏,出世间的因果也好,世间的因果也好,都会失坏的,就毁坏了因果律。

 

“亦坏于罪福”,修持善法获得福报,造作恶业获得罪性的因果律也会失坏,一方面是坏因果,一方面是毁坏了罪福等等的果报,过失非常大。所以不能承许一切万法皆空,如果承许一切万法皆空,就有坏因果和坏罪福的过失。

 

对方主要是站在初学的角度,或站在下根者(相对来讲)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中观宗的观点作观察,因为没有完全了知佛陀教法的核心,只能够局限在实有的观点当中,对于超越分别念、超越实有的观点,暂时来说还没办法了知。

 

经由辩论,一部分人可以接受中观宗所讲的一切万法空性的立论,一部分人不一定能够接受。从真正引导众生的角度来讲,出现在《中论》当中的这些辩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真正针对小乘者的。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小乘者,中观宗的论师不可能给他宣讲他不能够接受的教法,让他产生更大的疑惑、邪见等,除非有很大的必要性。比如在《摄颂》当中讲,文殊菩萨给众生宣讲空性,众生暂时生起了邪见,堕到了地狱当中,但是很快从地狱当中出来获得了解脱,这是有特殊必要。如果没有特殊必要,菩萨也不会对于非法器宣讲非常甚深的空性,故意站在空性的高度去挑战这些小乘行者或者具有实执者相续当中的底线,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他们来讲没有利益,对弘扬空性也没有利益。

 

所以,出现在《中论》当中的这些颂词,一定是主要针对于像我们这些能够接受空性的人而言的,我们相续当中有能够接受空性的善根,有这样的种性,但如果不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我们还是没办法完全接受空性。一方面有这种潜力,一方面要通过辩论的方式把问题讲清楚,讲完之后我们内心当中就会对于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在空性当中不会失坏四谛、三宝、因果、名言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了然于胸。

 

有一部分的小乘行者是不定种性,通过学习他们也可以接受中观宗所提出的观点;对于大乘行者来讲,如果有怀疑通过不断地学习,相续当中可以产生定解。但是针对决定的小乘种性来讲,作这些辩论是没有丝毫意义的,菩萨不可能一味地为了辩论,为了显示自己论点的高明而去和别人辩论,菩萨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这个地方虽然名义上是和小乘辩论,但实际上只是以小乘当中的一些观点作为趋入空性实义的假想对手而已,借由这个假想对手:如果你承许实有有这个过失、那个过失。这种实有的观点和问难,或明显或不明显地隐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所以把它提前提出来,作辩论之后就可以打破我们或明显或不明显的疑惑,然后对于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产生殊胜的定解。《中论》当中的很多辩论都是这样的。

 

庚四、应有世间名言法不存在之过:

 

对方继续给中观宗发过失:

 

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

 

不单单是毁坏了因果和罪福,而且也完全毁坏了一切世俗法。世俗法就是讲一般的世间人走路、吃饭、种田等等,所做的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事情。为什么这一切的世俗名言法全部毁坏了?对方说,因为一切万法皆空,就什么都不会存在,就像一片虚空一样,但是明明我们可以看到众生在世间当中行住坐卧,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们中观宗坚持一切万法皆空,就会有毁坏世俗法的过失。

 

对方给中观宗发了很多过失,认为一切万法皆空就会出现这些过失,所以一切万法应该是实有不空的。中观宗对于他们的问难一个一个作解释,实际上我们内心当中可能也会有这种疑惑,解释完之后我们就会对于空性的观点真正产生定解。

 

对方所发的一切过失,后面中观宗都要一个一个回遮过去。对方认为一切万法皆空有坏四谛、坏三宝、坏因果、坏名言等的过失,但是中观宗讲:空性当中是不会有这些过失的,反而是承许实有最后就会有坏四谛、坏三宝、坏名言、坏因果的过失,如果是实有这一切都会毁坏。后面会次第地作抉择。

 

以上讲了他宗的观点。

 

己二(回答问难)分三:一、宣说争论之因;二、无过之理由;三、通达中观之重要性。

 

庚一、宣说争论之因:

 

对方为什么会对中观宗作这么大的辩论?或者世间人为什么会对中观的理论作辩论?或者我们自己内心当中为什么会对空性产生这么多的疑惑而进行辩论?所以宣讲了争论之因。

 

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颂,宣讲对方没有通达空性之理;后面的五个颂词是第二部分内容,宣讲对方没有通达二谛之理。

 

首先讲因为对方没有通达空性,所以和中观宗作了辩论。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汝”就是对方。你现今实际上是不能(没有)真正了知空、空的因缘及空义,没有了知这三个本体的缘故,所以产生了很多的疑惑、烦恼,是你自己产生烦恼而已。你给中观宗所发的这些过失,一个都没办法真正安立,所以说是自己生恼而已,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

 

此处有“空”“空因缘”和“空义”三个意义,为什么和中观进行辩论?主要对这三个原因展开辩论。空就是空的本体。空因缘就是讲为什么宣讲空性的必要、目的,宣说空性的因缘没有了知,所以和中观宗辩论。空义就是空的意义。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1、空的本体。空性的本体就是离戏的本体,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本体,不仅不是对方所认为的一切都不存在的空,也不是自续派等所讲的暂时单空。对方所认为的一切都不存在的空,实际上是分别念面前的空,当然不是空的本体,暂时的单空也是一种分别念的对境,不是空性的本体。

 

真正的空性本体应该是完全离戏的一种状态,从所证的角度来讲即一切万法究竟离戏,如果观待能证,它是属于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或者佛的境界,没有丝毫分别念,从能证所证无二无别的角度安立叫空的本体。

 

不管你证悟也好,不证悟也好,万法的空性本来就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分别,这叫作空的本体。对方没有了知空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他认为中观宗所说的空就是一切都不存在,无生无灭的,就像一般世间人认为的——这个东西没有了,东西不存在了。这种空是分别念面前的空,甚至于都还不是单空,不是通过理证抉择万法正在显现时是空,实际上对方认为的空就是在分别念面前、在实执心面前完全没有的空。他没有了知空性的本体,而对中观宗进行辩驳。

 

对方是站在分别念面前的空,而中观宗所讲的空的本体是离戏的空,既不是有也没有承许无,从所证的角度来讲有和无的这些戏论一概远离,从能证的角度来讲一切的分别完全息灭,这种状态才是中观宗所讲的空。

 

对方没有了知离戏空的缘故,和中观宗进行了争辩,他完全理解成分别念面前的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不存在,所以说会失坏名言、失坏罪福等,这是第一个原因。

 

2、空因缘。第二个原因是不能够了知空因缘,空因缘就是宣讲空性的目的。为什么要宣讲空性?佛陀宣讲空性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的。对方认为宣讲空性不是解脱烦恼的,而是破坏诸法,宣讲了一切万法皆空破坏了四谛,也破坏了三宝、因果、名言法,他觉得完全没有一点利益。早期在龙树菩萨出世宣讲《中论》时,大部分的小乘行者都认为空性的教义根本就不是佛的教义,《般若经》这些经典根本就不是佛说的,他们认为是由魔加持的龙树等臆造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讲的太可怕了,讲一切都不存在,四谛也不存在,因果也不存在,十二因缘也不存在,一切佛也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这怎么可能是佛经呢?这不可能是佛经!他们就想当然的认为大乘非佛说,尤其是般若体系的这些法都不是佛陀讲的,因为破坏了一切名言,破坏了一切佛语,他们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空性。这些只是望文生义的解释而已,实际上他们没有了知空因缘。

 

我们回到前面的正题,对方认为中观宗说空,目的是为了破坏诸法。但是中观宗说空的真正目的,即宣说空性的因缘是为了息灭烦恼。烦恼的起源是来自戏论,也就是对一切万法的实执,因为缘一切万法产生了人我执和法我执,而相续当中有了人我执就会产生烦恼障,相续当中有法执就会产生所知障。怎样才能够把烦恼障和所知障完全消灭,而获得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呢?必须要息灭人执和法执,息灭人执的方法就是人无我空性,息灭法执的方法就是法无我空性。

 

中观宗所宣讲的一切万法皆空,针对于息灭人我的教义是宣讲了人无我空性,比如《中论》在《观我法品》《染染者品》当中,宣讲了通过五相推理、两相推理等方式,对于人我存在的理由作了详尽地遮破,人我是不存在的。当然,人我不存在的教义小乘自宗当中也有,对方对此几乎是没有异议的,主要是对其他的法都是空性的这方面有异议。

 

但是对法产生实执,在中观宗眼中就是属于法执,如果你对法执不打破,没有办法真正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所以为了解脱一切束缚的缘故,必须要打破对于其余诸法的分别执著。这一部分在小乘教义当中只有五蕴空,除此之外就没有了,比如在本品中所讲的四谛空,还有后面讲的十二因缘空等等,这些方面都没有提到,因此对方没有办法理解。

 

中观宗解释说,如果我们要获得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必须要打破烦恼戏论;要打破烦恼戏论,必须要遮止实执,所以对于引发人我、法我的执著必须要打破。所以,中观宗宣讲空性的目的不是为了毁坏诸法,而是为了毁坏烦恼,毁坏戏论,是帮助众生从戏论实执当中获得解脱的最殊胜方便。

 

此处也是经由缘起来宣讲空因缘,为什么佛和菩萨要宣讲空性?宣讲空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遮止相续当中的不必要的烦恼,不必要的实执分别念,所有增益的概念一一遮破,这方面空性就是无上的对治。

 

3、空义。第三个原因就是不能知于空义。空义就是空性的意义,空性的意义是什么?此处空性的意义和空性的本体,从三个注释来看是有差别的:空性的本体就是指空性自己的本体——离戏,远离一切戏论,也就是应成派主要抉择的空性的本体。空性的意义,在注释当中(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主要是按照缘起性空的角度来解释的,主要是相合于自续派所抉择的空性,相合于后得位。什么叫空性?缘起故性空,有显也有空(两个方面的法),现就是空,空就是现,这就是缘起性空的观点,这叫作空义。从我们的分别念、从空性的能诠来讲,空性的所诠意义就是缘起性空。

 

前面空性的本体主要是从离戏的角度来讲,相合于入定位、相合于应成派的解释方式;空性的意义主要是观待后得、缘起性空的观点进行解释,相合于自续派的解释方式。

 

我们把空性的意义解释清楚有什么必要性呢?主要是为了推翻对方认为的什么都不存在的空。空性的意义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的意义,一切缘起的法都是空性的。空性的意义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说在空的当下有它的缘起,这种解释非常相合于自续派所抉择的观点,非常适合于后得位所抉择的观点。

 

如果对于真正的离戏空了知了,对于空因缘和暂时的空也了知了,我们就会发现对方给中观宗发的过失,都是因为没有了知中观的含义,如果了知了空性的本体、空因缘和空义,就不可能对中观宗宣讲很多的争论,这是没有必要的。

 

中观宗对空的本体、空因缘和空义解释完之后,我们就知道,空性完全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的无上殊胜的妙法。

 

中观宗所抉择的空性,空本体和空义分别从应成和自续来解释,从究竟和暂时、入定和后得来解释空性。

 

空本体是属于究竟空,息灭一切有无戏论,完全在空的本体当中,有的法也好,无的法也好,完全离戏,它不是分别念的状态,所以没有对方所发的过失。

 

空义是属于暂时空,是打破实执的,它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自性,有的时候两者都有,也不会出现空性毁坏因果的情况,因为它是缘起性空,在空性当中会有四谛、三宝、因果、世俗法存在,所以不会存在对方所发的过失。

 

宣讲了空因缘也不是毁坏诸法的,而是帮助众生来推翻烦恼的,所以也没有对方所讲的这些过失。

 

分析完之后就知道,争论或我们的怀疑是因为没有了知空性而导致的,如果深入地学习空性的教义是不可能出现任何争论的。当然在本论当中出现的争论,主要是为了帮助学习中观的后学者进一步对空性的妙义产生定解,如果没有这些辩论,我们理解的意义不会很深。

 

有些道友在学习时就觉得很多辩论是没有必要的,直接讲空就可以。我最初学空性时也是对辩论最头痛,认为直接把空性讲完就可以了,不必要有很多辩论。但后面就知道,通过所谓的辩论、一问一答的方式对于空性的理解才会越来越深入。

 

如果单单讲万法皆空,我们就只能停留在这个状态上,至于为什么是空性的等等很多的疑惑,很深或者微细的地方就没办法了知,必须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所谓辩论问答,才能对于空性的妙义逐渐逐渐地深入通达。所以很多问答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是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宣说对方没有通达二谛,中观宗宣讲了很多辩论。前面是因为对方没有通达空性而辩论,下面是因为对方没有通达二谛而辩论。此处正式提出了二谛的重要性,我们学习空性也必须要通过二谛的方式来理解。在究竟的胜义当中虽然不存在二谛,但是我们还有分别念时,就会出现二谛的抉择方法。

 

通过二谛趋入法界是非常殊妙的一种方便,对方没有真正通达二谛,就会把世俗谛和胜义谛完全混淆,所以才会对中观宗发过失。中观宗本来是站在胜义谛的角度来宣讲一切万法皆空,对方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说:如果万法皆空,那么世俗法怎么办?很明显就是对于二谛没有完全分开,所以很难以真正通达中观宗所讲的意义。

 

此处提出了二谛的概念,一方面是为了回答对方的问难,一方面也是解释了中观宗二谛的抉择方法。二谛抉择的方式也是出自于佛经,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很多二谛的观点,把二谛分开之后,自己抉择佛经的意义也好,回答别人的问难也好,都可以很清楚地了知佛法所诠的意义。如果没有真正了知二谛,会认为佛经当中有很多地方出现自相矛盾、前后矛盾等没有办法解释的情况,但是佛经当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问题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通达二谛的教义。

 

下面有五个颂词,每个颂词都有它的含义,我们一个一个解释。第一颂是宣讲所证的二谛,所证的二谛到底是怎么样的?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不单单是释迦牟尼佛,诸佛出世都是依靠二谛来为众生说法。所谓的二谛是什么?一就是世俗谛, 二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叫胜义,“第一”是胜的意思,有时叫第一义,有些时候翻译成胜义。

佛陀依二谛进行宣讲,一个就是世俗谛,一个就是胜义谛,尤其中观宗在讲般若体系时全都是使用现空二谛。到底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所有的显现法就叫世俗谛,所有的空性就叫胜义谛。

 

一切的显现法都叫作世俗谛,那么什么是显现法?比如我们的眼根所看到的一切万法,耳根所听到的一切万法,乃至于我们意识面前所出现的一切万法,这些都叫作显现。显现的范围非常广,从不清净的色法开始,乃至于道位的显现法、果位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身相。总之,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所有的显现都叫作世俗谛,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显现法的本性空性就叫作胜义谛。

 

从我们分别心面前来分析,每一个法既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世俗就是它显现的这一部分,每一个法只要在你的心中现出来了,不管是在根识面前还是意识面前现出来,只要是显现的这部分都叫作世俗;然后正在显现时它的本体空的部分就叫作胜义谛,所以从一个角度来讲二者是一本体异反体。比如说一个柱子,它具有两个反体,它有显现这是它的一个反体,然后它显现时的空性是另外一个反体,显现和空性在一个法上面具备,所以叫一本体异反体。任何一个法都具备显现和空性,就是说每个法都具备二谛,显现这部分叫世俗谛,空的这部分叫胜义谛。

 

犹如做梦一样,梦境当中正在显现的法都叫世俗,但是在显现的当下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真实存在的这部分安立名字叫空、无自性。无自性并不是离开了显现法之后的无自性,而是说这个法正在显现的当下就是假立的。比如,幻术正在显现时就是假立的,梦境正在显现时是假立的,假立的这部分叫空,显的这部分就叫作世俗、叫作有。所谓的“有”也是假有,因为正在有的时候,它的本体是不存在的;“空”也是假空,因为正在空的时候它的显现还是无欺而有的。

 

有是假有,空也是假空,所谓的现和空、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似乎都存在,但是真正分析时两个都没有,都是平等离戏的。从暂时的角度来讲只要有世俗就会有胜义,但是在究竟位时没有世俗就没有胜义,中观应成派抉择入定位时二谛都不存在。

 

对于“有是假有,空是假空”我们一定要了知清楚,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显现的法是不好的,它是虚妄的;空的法是实相,是很神圣的。但是如前面所分析的,在显时它是空的,空时也是显的,显时是空的缘故,显是假显;空时有显的缘故,空也是假空。如果空是真实的空就不会有显了,空时有显的缘故,空也不是真实的本体,只是我们分别念面前的一种概念而已。所以说,显也是假的,空也是假的,暂时来讲有现就有空,有世俗谛有胜义谛;究竟来讲,没有现也就没有空,二谛在究竟的实相当中都不存在。

 

既然二谛是假立的法,为什么佛陀要宣讲二谛?是为了帮助众生趋向于究竟实相。如果佛陀没有给众生宣讲二谛,众生就不知道哪部分是世俗法,哪部分是空性的法。佛陀在一部分经典当中讲,这些法是有的,宣讲有的体性;然后又有些经典当中讲是空的,宣讲空的体性。我们就会迷惑到底是有还是空?把二谛分清楚,在世俗的层面是有的,比如说因果、三宝、四谛在世俗层面都有显现;但是正在显现的当下,分析时它的本体就是空性的,就是一种幻有,幻有的缘故它正在现时是空的。

 

佛陀讲空是站在胜义谛角度讲,讲有是在世俗的层面讲,只不过不一定在每部经当中都这样说明。我们把原则性掌握之后就可以观察,只要讲现就是世俗谛,讲空都是胜义谛。所以说“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这方面讲到了所证的二谛的本体。

 

下面讲不了知二谛的过患: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不了知二谛有什么过患?如果有人不能够真正了知通达、分别抉择二谛的意义,那么对于甚深的佛法没办法了知它真实的含义。

 

佛法很深,原因主要是超越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很深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佛法也很浅显,并不是很玄妙的那种深。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所讲的就是一切万法的真如相,万法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没有加任何玄妙的成分在里面,我们认为玄妙那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

 

一切万法显现时是空性的,本来就是如此,佛陀只不过把一切万法本然的状态给我们作介绍,哪里有很深很玄妙的东西呢?如果我们通达了,佛法就是很浅显的,它就是宣讲一切万法真实本来的状态,一切万法幻化的本体、空性离戏的本体。没有加任何渲染的词句、很多玄妙的东西,让我们没办法理解的东西都没有。

 

佛陀当年讲法就是通过最浅显的语言来给我们描述一切万法世俗的真相和究竟意义的真相。只不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太多了,对于太浅显的东西反而没办法了知,觉得很深奥,自作聪明地通过自己的分别念,去分别很多很多东西,抉择一切万法应该没有这么简单吧?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这里面应该有很神妙的东西。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落入到很神妙的氛围当中去,实际上佛陀所讲的就是一切万法的本质而已。

 

我们说佛法深,主要是众生的分别念太过于深重了,没办法了知佛陀宣讲的一切万法本然的道理。所以佛陀只有分别二谛给众生宣讲:显现这部分叫作世俗,它是虚幻的,它是处于分别念的状态,所以暂时来讲它是一种遮障的自性、本体;胜义谛的空性就是它的本质,显现时没有任何有无是非的概念。

 

世俗谛就是这些世俗法,世俗法正在显现的当下是无实有的,没有任何实有的本质。通过缘起因、离一多因分析,通过梦喻、幻术喻我们了知,的确有一部分法显现时是没有自性的,如幻术、阳焰等等。佛陀说就像阳焰和幻术一样,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也是现而无自性,让我们了知现而无自性。佛陀说现就是世俗谛,无自性就是空性胜义谛。

 

了知了这个之后对于空性就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了,然后佛陀说实际上二谛也是假的,因为现就是空,空就是现的缘故。《心经》当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在描绘色是空的、是假立的,然后空也是假立的,最后没有任何东西让我们执著,色法没办法执著,空也没办法执著,这时候自己的心就完全息灭在法界当中,本来的离戏空性就会显现出来。

 

如果没有依靠二谛,就没办法了知佛法当中所诠释的一切万法本来的状态,我们的身体和心到底是什么状态?轮回是什么状态?都不了知。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对于对自己的身体很了知,对自己的想法很了知,但实际上我们对身体和心都不了知。

 

我们无始以来在使用五蕴,但是无始以来对五蕴的本体都没有了知过,甚至都没有怀疑过五蕴是不是假立的。佛陀说五蕴色身是世俗谛的法,是假立的法,究竟来讲是空性的,从这方面慢慢引导,我们就知道五蕴是通过业和烦恼等因缘显现的缘故,在究竟的实相当中一切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是不成立的法,全都是从本无生的自性。佛陀引导我们趋向于这样的法界当中。

 

我们必须要深切地了知二谛,如果真正地了知了二谛,对于佛法的意义就不会迷惑;如果对于二谛不了知,对于佛陀所宣讲的甚深佛法就不会真正趋入、抉择,就会产生很多疑惑,认为佛陀经典当中很多地方有矛盾,或者很难以理解佛陀所讲的法义。因此一定要对二谛的道理进行观察。在《中观庄严论释》《入中论》《四百论》等很多经论当中都宣讲了二谛,很多注释对二谛的观点阐述得很清楚。

 

单单对于二谛的概念有所了知了,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对于二谛不迷惑的关键在于,通过对于二谛的认知要趋入于究竟实相。因为二谛就是一个方便,依靠这个方便就可以趋向于更深的实相证悟。以二谛作为桥梁,我们就会知道世俗谛也是假立的,胜义谛也是假立的,最后就可以真正达到一切不执著,息灭一切妄念的境界。

 

否则如果没有了知二谛,即便自己可以息灭妄念,可以坐在那个地方几天几夜一念不生,但这不是真正的实相。单单依靠寂止让分别念不生,也不是很特殊的修法,通过缘起力、法性力就可以做到。平时我们在山上看到旱獭(就是雪猪),它可以三个月当中处在“禅定状态”中一念不生,还有很多野兔也可以在这个状态中一念不生,它们通过法性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们以出家的身份拜很多名师,最后就达到雪猪、野兔的状态,这也不是我们真正愿意追求的。只不过在打坐时觉得太舒服了,以为肯定就是一种殊胜的状态,但是不知道雪猪和野兔也处在这个状态当中,它们没有了解法界的丝毫一分,法界的一点点空性实相都没有了知。不了知二谛、不了知智慧的空性,通过勤奋修持这样的禅定,最后达到这样的状态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关键是本来错了,但是还不知道,还沉湎于这样所谓殊妙的境界当中不可自拨,这是最可悲的事情。所以应该知道真实究竟来讲,怎么样才能真正地一念不生?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殊胜的无念?这方面必须要学习很多了义的大经大论遣除很多的歧途,歧途遣除之后真正的空性智慧怎么样安立的,真正把分别念息灭于法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这些必须要了知,了知之后我们在修行时才可以认知歧途、遣除歧途。

 

以上是宣讲没有了知二谛的过患。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