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49

 

下面讲第十五品——观有无品。观有无品是观察法的有实无实。一切法的存在,不外乎有实法或无实法。我们执著最严重的还是有实法,它能够产生实执和烦恼。我们一般对虚空和石女儿产生烦恼很少,这属于一种法执,是对概念的执著,如果不把这种概念打破的话,就没办法证悟平等性,这是修行到后面可以用得上。我们很少缘虚空、缘石女儿产生贪心、嗔心,有实法就不一样了,有实法可以产生法执,也可以直接引发贪嗔痴。所以这里重点仍然是放在破有实法上面。本品就是通过同时破有无来抉择一切万法的空性。

 

十五(观有无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经部关联是说,不单是色法远离有实无实,受想行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者说一切万法,在观察的时候都是离开有实无实的。平时我们产生的贪心或者信心,它都是离有实无实,离有实无实就是无自性的;我们正坐在这听法,也是远离有实无实的,一切万法正在显现的当下,它既不是有实也不是无实,它是离戏的,它是一种缘起而已。但是众生不了知万法的本来空性,把缘起显现执著为有实法,当缘起显现消失之后就变成无实法,缘有实无实,又开始引发常见和断见,引发种种实执烦恼。这一切的来源,都是对缘起法本身的无明而引发的。这种无明就是不了知缘起法的本性。

 

所以抉择缘起法的本性是离有实无实的,是遣除无明的一种方法。当我们深深地认知到缘起法既非有实也非无实,而是缘起性空的离戏的,就产生了生起光明智慧的近因了,再进一步修行,最后真正现证空性智慧,断除无明的根本。

 

品关联是说对方认为有实法是存在的,因为有观待、有因缘和合的缘故,就说明法是存在的,如果这个法不存在,怎么可能有观待、有和合呢?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实法是存在的,因为有因缘和合的缘故,如果有因缘和合就说明法存在,如果法不存在,因缘怎么和合也没办法安立。对方是认为有观待的缘故所以存在有实无实、因为有因缘和合的缘故所以存在有实无实,但是我们不管通过哪个方面观察,都没有办法从因缘和合中找到所谓法的有实和无实,或者说找到法的自性。

 

对方认为因缘和合和诸法实有有自性是不矛盾的,下面我们分析因缘和合的法一定是无自性的,有自性的法一定没办法因缘和合。

 

此品分三:一、遮破四种戏论;二、呵责相违之见;三、教诫修习中观。

 

己一(遮破四种戏论)分二:一、遮破自性与他性;二、遮破有实与无实。

 

庚一、遮破自性与他性: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这里有三个颂词,前两个颂词是遮破自性的,后一个颂词是遮破他性的。

 

遮破自性的颂词可以分三个侧面,第一句是说自性从因缘中产生就无意义,第二、三句是说如果自性从因缘当中出现就相违,“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是说名言当中自宗是怎么安立自性的。

 

 

首先讲第一个侧面,自性从因缘中产生则无意义的观点,“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性是自性的意思。如果说这个法是有自性的,比如说名言中水的自性是潮湿的,火的自性是热性,这是名言的自性。所谓的自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按照对方的观点它是从因缘和合中产生的,因为因缘和合所以说有自性。我们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如果自性从众缘中产生则无意义,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有自性不应该观待因缘,如果观待了众缘,那就不是有自性的。

 

慈诚罗珠堪布的注释当中讲到了热水的比喻,本来水的自性是潮湿的而不是热的。所谓的热水是通过火的因缘使水变热了。烧的时候热了,火一离开之后又变冷了,这就说明热水不是水的本体。通过很多其他的例子都可以了知,如果是通过某种因缘和合而产生,这个法就没有自性。如果在每个缘中都没有法的自性,你认为众缘中有这个法的自性,“是事则不然”。

 

因为如果它有自性,又何必要依靠因缘。比如说热就是水的自性的话,那就根本不需要从火中去产生热性,如果热水是从火的因缘中出现的话,就说明它根本没有自性。所以“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就是说自性从因缘当中产生是无意义的。

 

第二个问题是说,自性从因缘中产生和自性存在这二者是相违的。如果是因缘产生则无自性,如果是自性则不可能从因缘当中产生。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如果自性是从因缘当中产生的话,就叫作法。作法就是因缘所作的法,因缘所作的法就是无有自性的法。在众缘中观察的时候都没有法的本体,但是因缘和合之后,法的本体就出现了,这个法观待因缘的特征非常明显。如果这个自性从因缘当中产生,它就是所作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这里的“作者”,不是平时我们所讲的作者作业的作者,是说自性如果是所作法的话,自性和所作法是矛盾的。因为所谓的有自性,是在因缘和合之前,已经有它自己的本体,不需要观待因缘的。如果这个法在因缘和合之前没有,因缘和合之后存在,因缘消散又没有了,它是跟随因缘的有无而有无,这样的法怎么可能是实有的有自性的法呢?如果有自性的话,它根本不需要观待因缘就可以独自存在。如果这个有自性的法是所作性的话,“云何有此义?”它根本就没有自性的意义了。因为二者之间是矛盾的。这在龙树菩萨的《中论》中讲了非常多,通过观待缘起因的道理来抉择一切万法无实有。

 

第三个问题是说,名言中自宗对于所谓的自性是如何认定的。“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名言中可以有所谓的自性存在,而胜义当中是不可能有自性的。只有在名言中安立自性,说明只能在某一个前提下,在很窄的范围中勉强地安立一种体性,超出了这个范围之外去安立就不合适了。

 

到底什么是自性?“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两个条件,一个是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一样的——无作,不是依靠因缘所作的。比如说火,我们并不是说火不依靠木材而产生,而是说火的热性不需要观待其他的因缘,不像热水,必须具备火之后水才变热,热就不是水的自性,而热是火的自性,只要火存在热就有了,火的热不需要观待其他的因缘,从这个角度来说叫无作。

 

第二个条件是“不待异法成”,成是成立的意思,慈诚罗珠堪布的观点是“不待异法成”是第二个条件, 就是不观待其他的异法就可以成立自己的本体。比如火的热不是通过其他因缘造作的,也不是观待其他法而作的。 上师仁波切的注释中不待和异法分成两个条件来说,不待就是不观待其他的法,不异是不变化的。比如说火的热性,今天你生起的火是热的,明天的火还是热的。

 

所以“无作不待异法成”中,所谓的自性可以通过两个或三个条件来安立。这是名言谛中自宗承许的自性,名言当中水的自性潮湿、火的自性热等等具备这三个条件或者两个条件,这样在名言当中可以说这个法是有自性的。但是胜义中绝对没有所谓“无作不待异法成”的自性,因为名言中的这个自性是在比较窄的范围中相似的安立,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地观察。比如说火的热是无作的,只能说火生起来的时候,火的热性不需要其他的因缘而作,但是实际上不依靠因缘的法,在胜义中绝对不成立的。 没因缘产生的法不成了无因生了吗?通过胜义理论分析的时候不可能有一个无作的自性的,不可能有不待的自性,也不可能有不异的自性, 否则都会变成恒常不变或者自性存在的法。

 

我们在破万法存在的时候,胜义中这些都是假立的,不管是火的热也好,柱子瓶子也好,真正观察的时候,没有一个法是无作的,没有一个法是不待异法成的,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存在的。

 

从色法到心法,从五蕴乃至于到一切智智之间没有一个法是真正的无作不待异法成的,所以胜义中一法不立,胜义中没有一个法是有自性的。必须要分世俗和胜义两个层次分析,自性法胜义中不存在,名言当中仅可假立。

 

还有一个问题,如来藏自性光明的自性,是不是无作不待异法成呢?分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观待众生的分别念来看,如来藏的自性也没有无作不待异法成的本体,因为如来藏的概念出现在我们心前的时候,肯定是由我们的心生的。如来藏的概念怎么来的?上师跟你讲了,这是一个因缘,或者说你看到法本中有如来藏的介绍,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心识去分别观察,认定如来藏本体如是如是。那么在你的心前出现的这个如来藏是不是无作的?当然不是,因为观待了这么多因缘,观待你的心去分别,观待法本或教言,观待你的长时间思考分析,所以它是有作。它是不是不待异法呢?它观待了其他因缘,所以也不是不待,也不是不异,因为你想的时候就有了,不想的时候就没有了,它不是前后不变的法。所以这种如来藏的见,如来藏的概念出现在分别心面前,或者法性、法界、如来藏、大无为法等等概念,这一切出现在分别心面前的法,都是无自性的,都没有符合“无作不待异法成”的条件。

 

所以在二转法轮当中,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如来藏也是虚妄的,在分别心面前它就不是真实的如来藏, 它只是你分别心前概念的如来藏,它的确是虚妄不真实的。

 

真实的如来藏是超越分别心的,真实的如来藏的确符合三个条件,大无为法故无作的;不观待客尘法,不观待其他法可以自己产生,是不待;不异,在成佛的时候现前的如来藏,和你修道的时候如来藏,和你在地狱流转时的如来藏没有变化过,它是不异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有自性的。

 

但是这种有自性的法,并不是分别心面前的有自性,从究竟理论来说它可以安立。只不过它和火的自性的安立不同,火是有为法,是一种暂时的安立,如来藏是超越了分别念之后的无作不待异法成。

 

如果在名言究竟的净见量面前,可以安立如来藏的大无为法自性,它就是无作,就是不待异法成。但是它一定不是戏论,戏论是分别念的境界,而如来藏已经超越了分别心的境界,我们只能勉强地认知,但实际上我们还是用分别念认知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分别念大概去抉择佛的境界。虽然我们使用的工具是分别念,但是如果不加入分别念的话,如来藏的本体可以是无作,可以是不待异法成,它的自性和出现在我们心中的如来藏不一样,一个是通过分别念相似地抉择佛经当中描绘的这个如来藏本体大无为法,一个是分别念之外的。我们所抉择的是佛的境界,不是分别念面前的这个如来藏,而是离开了分别念之后的如来藏。这样大概相似抉择的时候,可以符合自性条件,但这也是名言安立,不是胜义理论。

 

名言理论有两种,一是观现世量,一是净见量。要安立观现世量当中的自性,比如说火的热,可以大概的用这三个条件去成立有自性;如来藏是名言净见量,也可以说如来藏大无为法,通过无作不待异法成也可以安立。但是如果用胜义理论观察的时候,是绝对不成立的。自宗暂时安立自性的观点,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

 

《中观根本慧论》分二十七品,现在宣讲的是第十五品——观有无品。观有无品是观察一切万法的本体到底是属于有的本体,还是属于无的本体。

 

在没有学习佛法和中观之前,我们都认为诸法都应该是存在的、是有的本体;学习中观一段时间之后,会认为一切万法是无的本体。但实际上有的本体也好,无的本体也好都不是万法的本体,都不是万法的自性,因为不管有、无都是分别念安立的,通过分别念安立就根本不符合法界的究竟实相,也不是圣者根本慧定的境界。因此, 认为它有或没有、离戏等,从究竟实相角度看并非完全是它的本体、自性。必须要把有无二边予以彻底遮破,这时大概可以抉择出一切万法实相的总相,通过这样的总相修持下去就可以真实地息灭有和无的分别心,现前寂灭法性的本体、自相。所以我们观察有实无实,观察自性他性很有必要。

 

此处我们学习十五品中的破自性和他性,前面对于自性的问题已作观察,今天讲的是破他性。

 

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

 

实际上自性和他性都是从不同角度观待而安立的。从某个角度来讲,自性和他性都可安立为自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自性和他性都可安立为他性。由于所观待的法不同,一个本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安立成自性和他性。

 

前面讲到,自性他性都叫做自性的原因是什么?是观待自性和他性两个法的时候,它自己观待自己的本体都叫做自性。比如柱子和瓶子,柱子观待于瓶子一方面可以是他性, 但无论柱子的本体,还是观待瓶子的他体,实际上从自和他的两个角度而言都可以叫自性。 从不同的角度来这样安立,自性可以如是地区分。他性也是同样,从不同的角度而言都可以叫他性,只不过站的角度不相同,如是而出现了自性和他性的一种分别。

 

上师在注释中提到上和下,同样一个位置,观待上就叫下, 观待下就叫上,所以到底是叫上还是下呢?从暂时、假立的角度可以如是安立, 但真正分析,没有一个可以真实安立,无法获得它的本体和自性。

 

自和他也同样,观待自己叫自,观待对方叫他,所谓的自和他都是互相观待的关系,故自性和他性的的确确没有丝毫本体。

 

“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如果这两个法都没有各自的自性,那是绝对不可能有他性的。真正要安立自性或他性。如甲和乙,或瓶子和柱子,各自要成立它的本体,各自要成立其自性,才有所谓的他性来安立。如果其中有一方不成立, 或两个都不成立,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自性或他性的含义,因为自、他就是互相观待才成立的概念。

 

前面我们通过观待详尽地对一切万法的自性作了观察,发现一切万法是没有自性可得的。

 

那么如果自性不可得,云何有他性呢?从柱子的角 度而言,柱子观待于瓶子叫他,如果柱子自己的本体不存在,则观待于瓶子的他 也无法安立。或者瓶子和柱子两者都无自性,又怎么可能成立一个他性?所以“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自性是可以决定不存在的,如果自性决定不存在,那么他性也绝对不存在。

 

“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意思是所谓的自性观待他性而言,就变成了他性,即观待自己叫做自,观待对方叫做他。那么到底怎么安立实有的自和他呢? 观待不同的角度,从自己的方面怎么都可以讲,如自性、自己、我等等;而从观待对方叫做他。如果自性不存在,那他性也的确不存在。

 

前面在观察自作他作的时候,对于自和他的概念曾经提到过,此处也进一步地从正面来破斥自性和他性实有存在的道理。

 

如果我们能够经由龙树菩萨的观察的方式认认真真地观察,则所谓的自性也好、他性也好,或你我也好,或自他的一种分别也好,当真正是趋入到中观的意义时,就可以真正泯灭掉强大粗重的实执。

 

从修菩萨道的角度而言,有时我们没有办法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也就是因为只顾我的善根,我自己的善根,或我不管其他的众生,因为其他众生太多了,和我无关,如此就会产生自私自利的作意,这便是菩萨道的一种大障碍。如果能通过中观的正理,从意义上能够安住无自无他,或安住自他幻化的这种道理,就会认为自己修行和他人修行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分别念安立的。

 

如果把这样一种实执障碍打破之后,那么自己在修持佛法的时候,不单单考虑我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或者觉得这善根是我自己一个人独吞的,不能和众生分享,如果分享,可能善根就只能获得很少,我自己得不到很多利益。总是考虑如果是这样,我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去度化众生,那我怎么办?如果把善根回向了众生,我怎么办?像这样,都是考虑到自己的一种利益。但是如果通过中观的理论,从意义上真正地把自他的分别减弱之后,那么修菩萨道就容易得多了。

 

此处讲到自性他性方面也不是一切万法的实相,我们趋入到无自性和无他性也能够靠近万法的实相。从另外的角度而言,也可以息灭相续当中很多的障碍,如果这些重重的障碍一分分减弱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道上面一步步地走得更远了。这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必然的一种规律。

 

庚二、遮破有实与无实:

 

离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诸法则得成。

 

下面是第二个科判——遮破有实与无实。

 

前面对于自性和他性作了观察、遮破,下面对于有实法和无实法进一步作观察和分析。因为前面说这是四种戏论,即四种戏论当中前面只是遮破了自性和他性二种戏论,则还剩下有实和无实二种戏论。下面就对有实和无实二种戏论作分

析。

 

此处第一个颂词是遮破有实,第二个颂词是遮破无实,如是次第地予以遮破。

 

自性和他性在上师的注释当中讲得很清楚,它属于有实法所摄。所以一旦自性和他性观察破斥完毕,按理不应该再承认存在有实法,有实法如果遮破之后,无实法也可以力破。

 

但众生有时候会执着自性和他性虽然不存在,但有实法的总相应该可以存在,进而就从此方面进一步地进行分析。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如是分别:自性他性虽然没有,但是不是自性他性之外有一个有实法存在呢?因此,下面就分别进行遮破:

 

我们认为有实法是存在的,有实法能够起功用,能够起功用的法,在自性中或他性中是可以成立的,比如柱子、瓶子有时是从自性安立,有时是从他性安立。离开了有自性和他性的法之外,“何得更有法呢”?这个有实法的存在,一是通过自性的方式存在,二是通过他性的方式存在,但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自性的前提。如果这个法连它的本体、自性都不存在,哪里还有一个所谓有实法的存在呢?即“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诸法则得成。”按照名言的角度,或不是很认真的角度分析时,如果这个法存在自性或存在他性,此法就可以暂时成立。比如水,成立了一种潮湿的自性;或者火,成立了一个烧热的自性,像这样自性成立之后,观待他法的他性也成立,如是这个法就得以成立了。即自他、此彼或柱瓶等等自性他性的有实法起作用的关联就可以成立了。相反,如果这个法既没有自性,也没有他性,我们还说这个有实法是存在的,那就没有任何的根据和理由。如果说没有自性, 他性也可以叫有实法,那石女儿、虚空也能叫有实法了。如是根据相同的缘故,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过失。

 

因此,我们实际在分析的时候,一切诸法离开自性他性的缘故,有实法是不得成的。此颂一方面遮破了对方的观点,一方面也说出了一切万法实相的道理。我们说一切万法、一切有实法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一切有实法是不存在呢?因为离开自性他性的缘故。有实法不存在的道理的的确确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究竟实相就是完全不存在。在抉择时就应该知道它本身就不存在,并非不观察之前存在,观察之后就变成不存在。

 

中观宗所讲的问题从头到尾都是抉择空性,都是讲这个法从本以来就没有存在过、没有生过,只不过现在是还原了它的本性而已,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一切万法本空。

 

法王如意宝也如是讲过:如果这个法它存在,但是我们没有找到,这个是非量。比如这个牛本来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没有找到这头牛,这时就是一种非量。为什么?如果其本身有,而没有找到就是非量;如果没有,即这个法本身不存在,也没有找到,这就属于正量。这个牦牛本来就没有,怎么找也没找到,这样属于符合实际情况的正量。

 

由此可知,我们在寻找一切万法之时,如果一切万法本身存在自性,但是我们没有找到它的自性,则可能是方法不对,或者找的时候没有用心找,没有找得很透彻,所以没有把它的自性找出来,如此就是一种非量。反之,一切万法的的的确不存在,也没有找到,这就是一种正量了。

 

按照佛陀、龙树菩萨的教言和很多中观的推理方式,在逐个进行分析时,最后没有找到诸法,这实际上是由于一切诸法的确是不存在的,也找不到。

 

另外,对方也提出了很多安立诸法存在的根据,从刚开始学《中论》到现在,乃至后面还要学,很多人都是认为法实有而提出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的证据,想依靠这样一种理论根据来安立诸法实有,但在中观的正理面前一个个被破得干干净净。

 

所以,一切万法的的确确是本来不存在的。本来不存在也没找到就符合于实际情况,此时就叫做找到了一切万法的实相,即一无所见,就是指最殊胜的见。《定解宝灯论》[1]中也是如是宣说的。

 

在世间,我们找一个东西却没找到会很沮丧,但在找一切万法法性之时,瑜伽士没找到任何的法,他就会很高兴,因为一切万法的确是不存在,这样的观察结果符合一切万法的实相。

 

一切万法本来如是安住的实相,本来不存在一切有实法自性、他性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具德上师的摄受,没有龙树菩萨的殊胜教言引导,众生虽然活在实相当中,但还是无法认知。无始以来就处在没有任何实体的状态当中,但无始以来从未发现过实相。当遇到殊胜的上师之后,上师为你传法,说这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或为了让你成为一种法器,从最基础的佛法来引导,让你相续逐渐成熟,到堪能接受空性为止。例如宣讲暇满的道理,宣讲无常的道理,让你对轮回生起厌离,让你发菩提心,最后让你知道一切万法它是现而空、空而现,一切万法是离戏的,最后这个离戏本身就是如是的,如此一步一步地引导。

 

我们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从刚刚接触佛法时一无所知的状态,到现在大概能够分析、能够稍微体会一点点空性的离戏,都来自于上师的恩德。假如没有上师来引导我们,仅凭自我的造诣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通达万法的自性呢?如果这样能够成功,无始以来就应该能够做到了。但是,乃至于我们遇到大恩上师之前,都是无法凭自力来了知的。

 

然而遇到上师之后,上师给我们很多正法的教育,让我们相续当中逐渐生起了殊胜正见。

 

有时觉得依止上师这么久,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好像没有得到什么殊胜的成就、神变,但是真正回想起来,我们相续当中这么多的正见,从四加行的正见、菩提心的正见、空性的正见,乃至于对于离戏的空性稍微有一点点总相了知的正见,哪一个不是来自于上师的教导?

 

如果我们没有依止上师,可能如今还在完全实实在在的执着中度日。所以遇到上师越早,加之我们真真正正的依止,内心当中肯定会生起这样的正见。如同过去我们的正见从无到有一样,如果我们继续依止下去,相续当中的证悟肯定也是从无到有,肯定会产生的。因缘具备之后,果是无法阻止的。

 

因此,很多传承上师们,很多修行人,他们都通过实例说明了这个开悟的历程。如果我们现在认认真真地依止,好好学习殊胜的《中论》等教言,相续当中一定会发生殊胜的证悟。所以,一切万法的本性虽然如是安住,但是如果没有遇到殊胜的顺缘,还是无法真正的认知。以上讲到了遮破有实法。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