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110-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进一步观察现在和过去的我是不存在他体的法。

 

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

 

前面第一颂当中讲“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如果在过去世当中我有出生是不对的,这是从一个侧面进行了分析观察。现在这个颂词换一个角度讲,“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认为在过去世当中我没有出生,这也是不然的。我不作,即我没有出生。

 

为什么呢?下面两句讲理由:“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过去世当中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不同,这也是不然的,不能够安立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他体的。完全安立二者他体是不对的,因为过去世中我异今不然,我们不能说在过去世当中我没有出生过,如果我们一概决定说过去世当中我没有出生,现在我是重新出生,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过去的我是一个我,现在的我是另外一个我,二者之间是他体的。

 

过去世当中我和现在的我是不是完全不相同呢?不是完全不相同的,有一个假立的相续。从二者之间不是他体的侧面来讲,我们不能说过去我不作(即在过去世当中我没有出生过),过去世当中出生的是另外一个我,现在世出生的是现在的我,二者之间毫无关联,不能这样讲。应该说在过去世当中我也出生过,因为二者之间没有他体的缘故。

 

我们一定要知道,中观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成立一个实有的我存在。为什么此处说过去我不作,是事亦不然?也是为了遮破,而不是为了建立什么。遮破什么呢?遮破过去世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他体的,所以也不能说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因为过去世当中我,异今亦不然,过去世当中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不相同是不对的。

 

为什么没办法安立二者之间是别别的他体?比如说从业果关系来讲,如果过去世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完全他体的法,这个时候业果的关联就没办法安立了。我们说自作自受,你过去世造了业,你现在世就要感受,或者现在你造修行的业,你后来就可以获得解脱,有这样安立的方式,二者之间有一个关联。如果说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完全不一样,就像是张三、李四两个人一样,张三造的业不可能在李四相续当中成熟,业果就会失坏了,没有造业的人会受报,造了业的人不会受报,就和业果的特色完全矛盾了。所以没有办法安立过去和现在的我是他体的。

 

下面这个颂词主要是总破他体的过失,如果承许他体有什么过失呢?

 

若谓有异者,离彼应有今,

与彼而共住,彼未亡今生。

 

如果说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他体的,就有三个过失:“离彼应有今”是第一个过失;“与彼而共住”是第二个过失;“彼未亡今生”是第三个过失。如果安立他体就会次第出现这三种过失。

 

第一个过失“离彼应有今”,彼就是前世,今就是现世,如果二者是他体的,应该离开了前世也有今世。但是三世因果循环,怎么可能离开了前世有今世呢?如果承许二者是他体的,这二者之间就没有关联了,没有一个相续,那么当然应该承许离开了前世也有今生。因为前世有前世的本体,今生有今生的本体,今生并不是依靠前世的相续而有的,因为二者是他体的缘故。就好像李四不是依靠张三的相续而有的,张三有张三的相续,李四有李四的相续,我们能不能说李四因为张三才有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二者是没有关系的他体。离开了张三之外李四应该有他自己的相续,他体的法就应该这样。但是前后世是不是像这样别别他体呢?如果是别别他体,就应该如同离开了张三的相续之外有李四的相续一样。但是这样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完全离开前世的今世是不存在的。我们平时讲前后世的关联,前世死了之后趣入死有,然后进入中有,中有灭了之后就显现今生的第一刹那入胎,然后开始显现今生。虽然前前灭了而生如今的法,但是二者之间的确有前后的关联,所以没有办法安立离彼有今的观点。如果是他体的话应该离开前世也有今生,但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第二个过失“与彼而共住”,彼就是前世的意思,就应该今世和前世可以在一个时间当中共住。为什么他体的法可以共住呢?因为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都有各自的本体所以就有共同安住的可能性。比如说柱子和瓶子,柱子有柱子的本体,瓶子有瓶子的本体,二者都有各自体相的缘故就可以同时安住。我们桌子上的这么多东西是他体的缘故,就可以一个时间当中安住,因为它们并不是此灭故彼生的关系,都是他体的法就可以在一个时间当中同时安住。张三李四也是一样的,张三李四可以同时安住,可以握手等等。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二者是他体的,所以就可以同时在一个时间当中安住。如果说前世和今生是他体的,那么也应该像张三李四一样可以同时安住了。但是前世和今生能不能同时安住呢?必须在前世灭了之后才有今生,二者之间是一有一无的关系,而不是说两个都有自己的本体。前世灭而今生,二者之间怎么可能同住呢?永远不可能同住,原因就是因为二者之间不是他体的。如果你认为是他体的,按着你的观点就可以同住了。这是第二个过失“与彼而共住”。

 

第三个过失“彼未亡今生”,就是说前世没有消亡就有今生的出现了,就有这样的过失。(在讲第二个过失时也附述了彼未亡今生的过失,但“与彼而共住”是主要过失。)如果说是二者是他体的,在前世没有消亡的时候今生就已经出生了,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二者是他体的缘故。为什么二者是他体,一定有这种过失呢?二者是他体,就是说都各有各的自性,张三有张三的自性,李四有李四的自性,在张三没有死的时候李四就可以出生。因为李四并不需要观待张三的死亡才能够生,二者都有别别的自性的缘故,所以在张三还没有死的时候李四就可以出生。如果前生和今世是他体的,也像张三和李四的关系一样,那在前世还没有死的时候今世就已经出生了,前世牛的五蕴还没有消亡的时候,今生人的五蕴就已经出现了,但这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必需有一个相续,众生的分别念就是这样运作的,在前世死的时候有中阴,中阴之后有今生的投生,今生投生显现的时候前世的五蕴早就已经灭了,不存在了。通过以上观察知道,如果承许他体就有这三个过失,所以没有办法承许他体。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前面我们提到本论是抉择万法的究竟实相,通过遮止我们相续当中的错误分别念,来体现一切万法的真如实相。

 

如今宣讲的是第二十七——观邪见品,此处的邪见是广义的邪见,和法界的自相不相符合的见都称之为邪见,本品主要破斥的是我见和边见。

 

一、认为我存在的我见。我在过去世到底存不存在?我在未来世到底存不存在?或者我在现在世到底存不存在?通过分析知道,认为我存在的观点就是一种邪见。佛教和外道最不共的地方就是无我的正见。其他的宗教、修行者没有如理如实地抉择到一切万法无我,通过我而引发诸见,还有很多的业,因此就开始流转轮回。而佛陀发现了一切万法的确无我,五蕴上面是无我的,外界的法也是无我的,一切万法都不存在所谓的一个我的自性,或者说不存在一个实有本体。

 

《中论》前前后后很多品当中都提到了我不存在,都在破我,实际上也是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学习佛法的人要把破我作为修行的核心、重点。如果我们平时修行的核心就是破斥我,就可以接近于实相,接近于解脱道;如果在修行时没有真正把破我放在核心位置,很有可能所有的修行、所有的行为都变成庄严我执,让我执越来越强壮、越来越有力的方式。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无我是佛法的一种特征,无我是一切万法实相的本体。如果要趋入真正的佛教,无我的观点必须要了知,了知之后还不够,还必须要去实践证悟无我。

 

我们在学习时,觉得的确是无我的,这容易接受,让人震撼。但是真正要修行趣入无我,有时候就会出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违缘,很多不可预料的障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无始以来众生对于我的问题早已习惯了,如果说我不存在,就会认为我有断灭,就意味着我所有的法全部都不存在了。所以很多众生真正要趋入无我的时候就不趋入了,只不过模仿一下无我,模仿无我也是在有我的基础上去模仿的,这是相当可笑的事情。

 

如果真正想解脱,必须真正修持无我才行,如果在有我的基础上去修持无我空性,是没有办法真正了知无我的精髓的。众生为什么会非常害怕修行无我呢?害怕一旦无我,我就断灭了,什么都没有了,既没有出世间的这些安乐,也没有现世的安乐,所以很多人真正开始趋入了义佛法时就会出现障碍。实际上很多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恐惧,天生保护我的本能,对于无我的真实教义会有一种抵触。因此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把无我的理论全部吃透,吃透之后内心当中才没有疑惑,修行的时候才能够真修无我,而不是在假修无我、模仿修无我,这方面必需要分清楚。

 

二、认为有无的见解——边执见。认为有无等等,实际上也是不符合于法界实相的,在法界实相当中既没有人我存在,也没有诸法有无的存在,一切万法都是离戏的本体。

 

通过《观邪见品》破我、破世间的有无等等,我也好,五蕴也好,通过破这些种种存在的观点,让我们知道一切万法当下都是离戏的本体,没有任何可以耽著的,安住它就是一种修行。

 

在本品当中主要是观察我不存在和五蕴不存在,实际上我代表人我,五蕴代表法我,如果能够把这两个抉择清楚,也就从另外一个侧面了知了人我和法我的空性。

 

在“安立名言缘起如幻而破邪见”中分了四个科判,现在讲的是第一个科判(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昨天讲到前世的我和今世的我的关系,尤其是前面一个颂词讲到,我和前世如果是别别他体就会出现很多过失,总说了他体之过。今天讲别说不观待的过失,如果今生不观待前生,会出现怎样的过失。

 

如是则断灭, 失于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过。

 

如果说今世的我不观待前世,如是就有断灭的过失,失坏业果报的过失,还有彼作而此受的过失,有如是等过。

 

颂词当中直接讲到了三种太过。第一个过失“如是则断灭”。怎么样就成了断灭?因为今世的我并不观待于前世的我,既然今世的我没有观待前世的我,前世的我到了最后死亡的时候就没有相续了。一般来讲,今世的我观待前世的我,通过前世灭而今世生,就有一种延续性。但如果说今世并没有真正地观待前世,那么前世的我到了最后,没有相续的缘故就断灭了。像这样我就成为断灭的过失。如果我没有真正承接前世的我,前世的我没有生今世的我,那么前世的我能不能生其他一个相续的我?实际上也没办法产生其他相续的我。既没有产生自己的我,也没有产生其他人的我,我最后就只有断灭。因此前世的我有断灭的过失。

 

再进一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今世的我到了最后还是要断灭的。为什么?因为观待后世来讲,今世就成为前世了,如果今世不观待于前世,前世的我到了最后会完全断灭,而今世的我到了最后也没办法延续下去,因为没有一个后世的我来作承接的缘故,所以今世的我到了后面还会断灭。因此就有我成了新生,最后又断灭的问题,如是成为断灭的过失。

 

第二个过失“失于业果报”。按照一般因果的规律来看,前世造的业会在今世当中成熟,(有的时候前世就是指无间的上一世,有的时候前世也许是往上推好几世,乃至几百万世,但是都叫前世。)大概来讲,前世造的业今生就会受果报。因果律主要是二者之间有一种相续,因为有相续的缘故,所以前世造的业还是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成熟果报。但是,如果说今世并不观待前世,二者之间没有关系,前世造了业之后,今世的我就没有理由会受果报。因为二者之间不观待的缘故就成为别别的他体了,二者之间没有一个所谓的业果相续。如果这样合理的话,前面讲过,张三造业李四就应该受报,就有这样的过失,因为二者是他体的缘故。第二个过失“失于业果报”,就会紊乱业果相续。

 

第三个过失“彼作而此受”。“失于业果报”和“彼作而此受”二者之间有联系,第二个过失的重点是放在造了前世的因之后不会受果报,所以说失于业果报。业果没有找到一个承接者,虽然造了业,但业果并不是不虚耗,而是最终虚耗了,重点是放在失坏业因果上面。第三个太过是彼作而此受,如果有受果,就变成了错乱的感受了。前面是不受业果报,第三个过失是虽然要受业果报,但是变成了颠倒错乱的一种受。彼作而此受,一个相续造了业之后,另外一个相续受了果报。张三造了业之后并不是在张三相续当中成熟,因为张三造的业已经完全失坏了,李四并没有造业,但是他还是要感受果报。这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放在不会受业果上面,第二个,如果要受业果一定是错乱受业果。就会有这样的问题,“有如是等过”。

 

如果承许今世不观待前世,就会有如是等等的过失。“等”字的解释在两个注释当中都提到,比如有些人通过修持禅定,能够回忆起前世的很多事情,如果承许今世不观待前世,像这样的事情就会完全没办法安立。因为今生和前世是他体的,或者根本就没有一个前世,那么你回忆什么?就没有什么回忆的。如果回忆到了一定是迷乱的、颠倒的。回忆前世有的是通过禅定而得到的,有的是通过业报而得到的,承许今世不观待前世,就有无法安立回忆前世的过失。

 

中观宗的观点:从名言谛来讲,今世观待于前世,名言当中有观待;当然在胜义谛当中,前世也好,今世也好,都是如梦如幻的、空性的,显而无自性的本体。所以这种过失是不存在的,在空性当中,不会有这些所谓断灭、业因果失坏、彼作而此受等等的过失。在名言谛当中,虽然这些都是如梦如幻的,但是今生承接了前生的相续,它是如梦如幻假立的相续,前世造业今世受果,或前世的我产生今世的五蕴等等,都可以如是的假立。但如果通过我的方式来安立真实的观点,就会出现这样的过失。

 

下面一个颂词讲现在的我并不是新生的。和前面的内容也有关联,前面说如果二者之间有观待的话,现在的我就不是新生,因为毕竟承接了前世的我的相续,不管是假立的我或者是你们安立的真实的我,承接了前世我的相续的缘故,所以今世的我并非新生。此颂说,如果承许今世的我不观待前世的我,前世没有把我传递下来,今生的我又出现了,今生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只有把今世的我安立成新生的我。但是我们观察安立新生的我有很多过失,最后得到一个结论,现在的我并非新生。下面通过颂词详细分析。

 

先无而今有, 此中亦有过。

我则是作法, 其生亦无因。

 

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现在的我在前世是不存在的,并没有观待前世(所以叫先无)。“而今有”:现在的我是存在的,我们都认为现在有一个我的存在。“先无而今有”,实际上我就是新生的,因为是先无,而今才有的缘故。如果这样承许的话,“此中亦有过”,这里面还是有某种过失的。“我则是作法,其生亦无因”,有两种过失:第一、我就变成所作法了;第二、我的生也变成了无因生。

 

首先讲“我则是作法”。作法就是一种新生的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有为法,我变成了有为法。为什么我变成了有为法?因为所谓的我在前世是不存在的,在今生当中才存在,所以今生当中最初就会有生,然后中间就有住,后面就有灭,我就变成了生住灭的法,生住灭的法就成了所作法。

 

那么我到底是不是新生的法,是不是所作法呢?实际上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所作法。为什么?中观宗的意思是很明显的,我根本不存在,是虚妄的法,所以并不是所作法,也不是有为法。按照对方的观点或者说按照一般世间人的执著来看,我当然不是刹那生灭的法,而认为是恒常的法,唯一的法。如果我是新生的法,我就找到了开始,而且是很近的一个开始,前世都不存在了,今生当中突然就出现了一个我的相续,所以我就有一个新生。有了生之后就有住有灭,这样我无始相续的观点就会失坏了,轮回也不是无始无终的了。轮回就从我开始有了,如果我在前世都没有,从今世开始有,我变成了轮回的开始。

还有,这个我也不是人们所执著的恒常的法,我在过去做了什么等等,这方面都会失坏。所以,如果承许我是新生的,第一个过失就是我则是作法。

 

其次“其生亦无因”。“其”就是我的意思,我的产生就变成无因生的过失了。本来生因是观待了前世的相续,从前世而有今生的我,当然这是在不详细观察的情况下。如果详细观察,不管是什么样的我都没有一个真正的产生,但如果不详细观察,我们可以说今世的我来自于前世的我的传递,可以说是有因的,一定是观待了前世的我或者说前世的五蕴。但是如果说我不观待于前世,我和前世的我是他体的,今生的我是属于一个新生事物,那么生就没有观待于前世的因,就变成了无因了。

 

也许有人会想,虽然我没有观待于前世的因,但是我可以观待现世的因,我们可以说通过父精母血的因,或者通过其他的因等等,怎么会变成无因呢?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因,真正作分析时都不是正因,而是非因,也就是说不是正确的因,把这些安立成因是有理证妨害的。非因没办法作为因,也没有前世的我作为因,而我又生起来了,只能说是无因了。没办法从非因中产生,也没办法从前世的正因当中产生,所以我一定是无因产生的。但是如果承许无因生的话,前面讲无因生的过失有常有、常无等等,有很多很多不可估量的过失,所以没办法把我安立成无因。

 

如果承许我不观待前世,就得到了新生的我的过失,有了新生,就有我是作法的过失,还有我是无因的过失。都具备这些过患,所以没办法承许我是新生。上师《中论讲记》当中,此科判就是“现在我非新生”,如今的我并不是新生的。

 

下面颂词是把前面的意义作一个归摄。

 

如过去世中, 有生无生见,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如”就是如是,如是就是归纳。如是通过前面的观察,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在过去世当中的我,有生无生或若共若不共(共就是亦有亦无,不共就是非有非无),不管承许哪一种观点,“是事皆不然”,实际上都没有办法真实合理地安立。

 

再作一个归纳:观察现世的我在过去世当中有没有产生,如果说过去世当中我有生的话(第一个颂词“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过去世中我,不作今日我。”),通过观察则有过失;如果说现世的我在过去当中没有产生(无生),就有前面刚刚所讲的不观待前世等等很多过失,也是有问题的;“若共”就是亦生亦不生,是第三边,即亦有亦无的观点,又生又不生,生和不生两个法是直接相违的,直接相违的两个法没有办法在一个法上面共同存在体性,因此这种所谓的二俱也不存在;然后“若不共”,双非(非有非无)的观点也是不存在的,因为非二俱也是观待了有无才能安立的。或者前面我们再再提到的理论,世间上的所量法就是有和无两者,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就不是所量,世间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从这个方面观察也无法安立这种观点。所以说是事皆不然,这样的观点也是无法安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