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辅导:【ZCKB】《中观四百论》33

 

壬四、(断除为远离生死无需努力之争执)分二:一、正说;二、遮止不于现世努力而希求后世之诤。

 

癸一、正说:

 

问曰:生死轮回有边际还是无有边际呢?若有边际,则不修也得解脱,因至边际时轮回会自动终止;如果无边,那么也不用修习,因为生死无有边际。

 

闻者所闻教,说者皆难得,

以是说生死,非有非无边。

有闲暇听闻教法者、所闻的圣教及开示说法者都难以具足,因此总说生死非有边际亦非无边际。

 

轮回生死是有边际还是无边际,这是十四无记之一,若以此而对修习正法生起疑惑争执,即可用非有边际亦非无有边际回答。有情若要解脱轮回,必须具足因缘才可得到,而解脱因缘有三:闻者、所闻教、说者。闻者是指具足圆满听闻圣教条件的有情,所闻教是能真正教示出离轮回的圣教,说者即传授演示圣教的善知识。这三种条件非常难得:就闻者而言,必须远离“地狱饿鬼及傍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同时也要具足所依、环境、根德、意乐、信心等种种条件,才堪为听闻正法之器,而具足这些条件者,实属三界有情的极微小部分;从所闻教法观察,能引导有情出离三界得到解脱者,唯有诸佛菩萨所说的圣教,而非凡夫所说的论典等,可是佛陀出世说法的明劫甚少,佛法于明劫中住世之期也短,如同优昙花之出现世间一样,非常稀有难得;再从说者考虑,有情中能如法解说演示正法者,如同凤毛麟角一般,这也可以现量了知。三种因缘各个都如是难得,而三者要同时聚合也就更加难得,因此从世俗谛观察,不能肯定说有边际,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边际。以三种因缘难以具足故,可以说众生的生死无边;以具足大福德的极少数众生能得到这三种因缘故,也可以说其生死有边。而从胜义谛观察,龙树菩萨说过:“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一切法皆空无本体,由此怎能说为有边或无边呢?因此本师释迦牟尼佛于这些问题,并无记别。

 

譬如说,优昙花出现于世,甚为难值,若笼统而言,不可断定为有或无;同样,具足息灭生死流转之因缘者,极为难得,以此佛陀也未宣说有情的生死轮回,是有边际或无边际。月称菩萨言:“具足诸因缘,方启胜智慧,三者难得故,佛未定彼边。”要圆满具足闻者、圣教、说者三因缘,有情方能开启甚深智慧,断除实执轮回。因此诸欲求解脱生死者,不应于有边无边而疑惑,唯应把握自己当下的解脱机缘或努力追求创造解脱因缘,直趋正法,力断生死流转之业惑因缘。

 

癸二、遮止不于现世努力而希求后世之诤:

 

问曰: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还会住世,宣说教法的善知识也会不断出世,所以我在后世努力修法断生死亦不为迟。

 

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

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由于在南赡部洲的人道有情,大多数行持不善恶业,以此诸随业流转的异生,多半会堕于恶趣。

 

以佛法尚有住世期而寄希望于后世者,应思自己作为凡夫,后世生处难定,而且于浊世之中,人们多半决定会堕入恶趣,难以具足听闻佛法的暇满条件。生活在南赡部洲的人们,由于恶业串习,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大多数是十不善业,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言:“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对此各人皆可以现量了知,由于五浊恶世这种环境,人们相互感染,造恶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以此诸随业流转毫无自在的异生凡夫,多半决定会堕入恶趣,感受恶业果报。今生若不依止善知识精勤断恶修善,后世要得到人天善趣,定会如同撒豆留壁一样困难。寂天菩萨言:“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苦逼,彼时复何为?”因此,现世有条件遇到法宝和善知识,自己也具足修学佛法的闲暇者,应该抓住机遇,如救头燃般精进求解脱。如果寄希望于后世,多半会如同旱地撒网,不会有收获的可能,甲操杰大师于注疏中也言:若不精进,就像国王于大臣灌顶一样的空无所得。

 

譬如说,以前有两个穷人,担着麻线赶路,中途遇到了一些棉花,有一个人了知棉花比麻线值钱,便将麻线丢弃,挑上棉花往前走,而另外一个舍不得麻线,没有换。后来两人在路上见到一堆黄金,挑棉花的人又弃掉棉花,换上更珍贵的黄金,而挑麻线者仍舍不得换,继续挑着麻线往前走。结果两人虽然是同时做事,而捡回黄金者从此过上了富裕安乐的生活,另外一个仍像以前那样,过着穷困的日子。同样,陷于三界中的有情,秉持邪见恶业者如同执麻线不舍;而渐次改变凡夫恶习,皈依佛门修持五戒十善,乃至发起殊胜菩提心者,如同将麻线扔掉,依次换为棉花、黄金者,如是才能得到安乐,否则仍会像往昔那样,沉溺于轮回苦海之中。月称菩萨言:“众生趣异处,或诸各自行,众多趣行者,此名为异生。”因此,诸有缘遇到解脱轮回的福缘者,当深思自己的机遇难得,而彻断懈怠耽搁恶习,以精进行持正法而趋向解脱之彼岸也。

 

庚二、(别明远离于乐趣生爱)分二:一、于乐趣亦应厌离;二、由爱而住生死犹如癫狂者。

 

辛一、于乐趣亦应厌离:

 

问曰:恶趣是无暇处,有众苦逼恼,所以应厌离;但是人天善趣是安乐生处,不应厌离。

 

地上恶异熟,唯见为损恼,

圣者观三有,等同备宰处。

 

凡是地上的众生都受着恶业异熟果,唯有见到他们都在为各种痛苦所损恼,因此圣者们观看三有世间与待宰处等同。

 

三恶趣是充满痛苦的无暇之处,而人天善趣有许多欲乐,因而有人以此对善趣生起爱执,不欲出离,这也是不明善趣真实面的非理爱执。生活在大地以上的人天有情,无一不在受着前世不善业的异熟果报,都在时刻不停地为行苦、变苦、苦苦所损恼。具体来说,人道有情是以贪欲恶业而投生于人趣,阿修罗以嫉妒恶业感生为非天,天人以傲慢恶业而投生于天趣,既然各个都在感受恶业异熟果,那怎能称之为安乐生处呢?纵然善趣有情表面上在享受一些有漏安乐,然而稍加观察,有情都在受着恶业异熟果的逼恼,任何时任何处都没有离开过三苦煎熬,只不过是因愚痴麻木,众生颠倒地执苦为乐,才现起了一些安乐的假象。在彻证苦谛的圣者看来,三界如同火宅,如同屠宰场一般,有情陷于其中,都在为无常死主逐个宰杀,时刻都在为业力烦恼魔所折磨,对如是痛苦之渊薮,实应生起极大怖畏而厌离。

 

譬如说,昔日有一名大臣,深受国王宠爱,久之他对国王也无有畏惧,随意做一些非法行,后来终于触犯了国王,惨遭杀害。同样,投生于善趣中的有情,表面上看也是为轮回死主所宠幸的大臣,有着较好待遇,但实际上仍在死主统治下,随时都会被残害至死。月称菩萨言:“地上世间众,感召前世业,种种异熟果,唯见损恼矣。”故有智者,当反复观察思维善趣的痛苦,于此应断爱执而修厌离。

 

辛二、由爱而住生死犹如癫狂者:

 

问曰:如果圣者观三有等同备宰处,那么世间人为何不生怖畏厌离呢?

 

若识不正住,世说为癫狂,

则住三有者,智谁说非狂。

 

如果意识思想不能正常安住,世人都会说其为癫狂者,那么以颠倒实执而住于迷乱三有者,智者谁会说他们不是疯狂者呢?

 

三有备宰处的有情,对自己的处境不生怖畏,不寻求逃离,是因他们皆为癫狂迷乱之徒,不能自知。在世间,若某人的思想意识不正常,与正常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相违,不能按常人的方式行事,那么世人都会说这是疯癫者。按同等推理,即可成立三有异生皆是疯癫者,因为堕于三界中的凡夫,对本来无常、不净、苦、无我的世间,皆颠倒执为常乐我净,其思想言行处处都与实相相违,而他们不但不自知,反执为正确。对陷于这些颠倒迷乱中的有情,能明察世俗实相的智者,谁会说他们不是疯狂者呢?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曾多处斥责世人的颠倒狂执:“寒林唯见骨,意若生厌离,岂乐活白骨,充塞寒林城?”“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诸佛菩萨与历代善知识皆对此作过评述,详细指出了凡夫异生平时的心念言行是非理非法之行,其实与疯狂者毫无差别。正是因众生皆处于疯狂中,所以虽然处在恐怖的备宰之处,他们仍不生厌离,反而生起贪爱。

 

譬如说,有一国王平时非常喜爱自己的太子,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对太子生起了反感,无缘无故生大嗔恼责骂太子。御医们发觉了国王的反常,但是谁也不敢医治,结果国王大发疯病,所言所行都是违越常人礼仪的非理行为。同样,异生因无明业力投生三界,心念语言行为皆是不合正理的颠倒行为,而他们对此尚以为正常,月称菩萨言:“凡人皆癫狂,所作皆非理,业力所化众,谁说非癫狂。”故稍有清醒者,当明察自己也正处于疯狂迷乱之中,若求痊愈者,当依奉大医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勤服正法甘露。

 

己二、(明远离引发轮回之因——有漏业)分三:一、总示远离能引后有的业;二、必须远离能引后有业的理由;三、正明如何远离之理。

 

庚一、总示远离能引后有的业:

 

问曰:轮回中诚然有痛苦,而这些轮回痛苦是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如此怎样才能消除痛苦呢?

 

现见行等苦,违时则消失,

以是具慧者,发心尽诸业。

 

现见行等威仪所引生的苦,改为其相违的威仪时则会消失,以此具有智慧者,应发心断尽能引后有众苦的诸业。

 

众生在轮回中长期串习恶业习气,因随顺这些已习惯的三门不善作业,才在轮回生死痛苦中愈陷愈深,因此表面上看,痛苦遭遇不能由自己做主远离,但实际上完全可以由断尽这些有漏业而遮止一切轮回痛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现量了知,自己长时行走或做某种动作,由此就会引生苦受,这时如果改为另一种与它相违的威仪,比如安住下来不动等,苦受即会立即消除。这种现象正常人都曾有过经历,而且也知道自己的种种苦受,都可以针对其因采取违品而消除。同样,具有智慧者也能了知,自己在轮回中所遭受的生死众苦,皆是因自己随顺业力习气而造成的,若能以其违品远离诸业,则自然消除痛苦,得到安乐。欲求断苦者,只需依善知识的教言,直接从苦因着手,断尽诸业则无需考虑后有痛苦。以上是依仁达瓦大师的观点而释,在大疏中,除了上述解释外,还有一种解释方式:若以行住等威仪的违品,则能断除行住等威仪所引生的痛苦,因为断一切业的相续,就可灭尽一切苦。因此具智者,应以有漏诸业的违品——无漏涅槃妙法,断除轮回诸苦。甲操杰大师及堪布阿琼也是如此注释该偈颂的意义。俄巴活佛从另一角度释曰:我们修行过程中各种痛苦都是往昔的业力所生,因而欲要消除后有痛苦,具智者应发心趋入大乘菩提道,断尽诸恶业。

 

譬如说,跨越旷野的行人,会不时遇到长远行路的疲倦及缺乏口粮的苦恼;同样,诸异生在漫长的生死大道上,必然会遇到生死流转的倦怠及缺乏福德所带来的苦恼。因而欲求脱苦者,当勤修善业积累大福德资粮,一鼓作气超越生死业旅到达彼岸,如是方可永断诸苦。月称菩萨言:“如人身安乐,从而心亦乐;如是尽惑业,则生尽业乐。”若身断诸劳累作业,则心得安乐,同样若断尽内心烦恼,则能获得灭尽业惑的快乐。诸大乘修行人应依言从自心烦恼恶业着手,若断尽内心恶习,则可获得究竟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