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107课

 

今天继续学习第二十六品《观十二因缘品》,现在正在宣讲“广说顺行缘起”当中的“能成因果”。能成因果分二:一、能成之因;二、所成之果。下面讲“能成之因”的最两句颂词。

 

前面讲过,“有”是十二缘起支的第十支,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果有——后世的五蕴,或者说后世的三有;二是因有——今生所造的三门之业,因为由此会产生未来的五蕴,故以果法五蕴来安立因法三有之名。

 

下面宣讲依靠“有”就会有“生”的道理。颂云:

 

从有而有生。

 

藏文译本颂词:

 

从有生五蕴,从有而有生。

 

从有产生了后世的五蕴,所以,是依靠有的因缘而有生。

 

“生”是十二缘起的第十一支。因为从有可以产生后世五蕴,所以,依靠有就会有生。

 

◎为何从“有”生五蕴

 

“有”分为因有和果有。果有指五蕴;因有指身口意三业,这时有和业是同一个意思。《显句论》中云:“‘有’就是五蕴,由近取中产生,应当了知它是五蕴的自性。身语意业也均是由此产生未来的五蕴,所以称为有……产生未来的五蕴就是生,它也是由‘有’产生。”

 

将果的名称安立给因的现象比较多,比如讲中观时,本来果中观——一切万法的离戏本性,才是真正的中观,文字中观并非真正的中观,只是相似的中观,但因为文字中观是证悟万法本性的因,如通过学习《中观根本慧论》,离二边的果中观可以现前,所以因取了果的名字,也将其称为中观。

 

从“有”(身口意三业)当中,是如何产生五蕴的呢?依靠身体和语言的业,会产生五蕴中的色蕴;依靠意业,会产生色蕴以外的其他四蕴。《显句论》认为,意业是五蕴的自性。

 

身业产生色蕴比较好理解,语业为何会产生色蕴呢?《俱舍论》解释过这个问题:语言属于五境、五根的范畴,因而包括在色法当中,属于五蕴当中的色蕴。

 

◎从“有”而有后世转生

 

有了五蕴,也即有了后世的转生。《俱舍论》云:十二缘起有前际缘起、中际缘起和后际缘起。前世有无明和行二支,中间有从识到有之间的八支,后世有生与老死两支。按照这种安立方法,依靠中间的“有”这一能成之因,就可以出生后世的生和老死。

 

庚二(所成之果):

 

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

忧悲诸苦恼。

 

藏文译本颂词:

 

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

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

以及诸迷乱。

 

从生有老死,有老死的缘故有忧愁、哀号、痛苦、不悦以及种种迷乱。

 

◎依老死会生种种苦

 

这一颂讲最后一支——老死。前面讲过,众生依身语意三业,在取和受的培育下而产生了来世的生(后世的五蕴)。接下来,依靠生就会有老死,“老”是指五蕴的成熟,如人降生之后,身体逐渐发育成熟;“死”是指五蕴的坏灭,如人死亡之时,整个身体便会毁灭。

 

“从老死故有,忧愁及哀号”,“有”是自然而然形成之意,意即,因为有老死,众生会产生贪欲等烦恼,由此而引生内心的苦恼、哀愁;由忧愁口中又会发出种种哀号,比如人在生病、死亡的时候,口中会发出各种哀号的声音。

 

“痛苦与不悦,以及诸迷乱”,并且,当众生的身体等五根遭受老病死的折磨而受到伤害时,就会产生各种痛苦;当整个身体苦不堪言时,内心会遭受重创而导致的不悦,这样就出现了身心的种种迷乱现象。《俱舍论》中讲:受等五根当中有身苦和意苦,意苦指意识上的各种痛苦。颂词所说的“不悦”即为意苦。

 

◎痛苦才是轮回的本性

 

众生依十二缘起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整个身心苦不堪言。表面看,世间人似乎也有一些快乐,然而这些快乐转瞬即逝,很快就被无常摧毁而变成苦。永远开心快乐的人,寻遍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可得。所以,痛苦才是轮回的本性。

 

比如,大家在学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身体生病等很多不悦意的事,即使没遇到这些,衰老和死亡也在一天天逼近。昨天有位老年人对我说:“我现在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清了,请您给我加持加持吧!”但他现在这种情况,怎样加持也是没办法的,轮回的本性就是如此。人上了年纪,各个器官的功能就会日益衰退,无论什么样的医生、专家,即使佛陀来到你面前,也无法阻挡你老去的河流。

 

◎面对老死,应做有意义之事

 

不懂佛理,尤其对生死无常和十二缘起的道理一无所知的人,在面对身体的衰老和死亡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痛苦。其实何必贪执这个有漏的身体呢?即使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也是徒劳无功的,就像出国的人如果护照快到期了,就必须马上回国,不被允许在外逗留一样。但世间很多人却不愿接受衰老这一事实,照镜子时看到脸上的皱纹,心里感到特别苦楚,但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抹去岁月的痕迹。

 

如果懂得了佛教道理,就会坦然接受这个现实,知道现在一定要好好念阿弥陀佛,因为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应为来世做好充分准备,就像在一个地方快办完事的时候,要提前为去另一处做好准备一样。很多修行好的老年人特别稳重,越老修行越有把握,脸上经常散发出慈悲和智慧的光芒。

 

对于轮回到底是什么样,身体到底能住世多久,大家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如果对十二缘起的道理不了解,当老死出现时,由身心交合的痛苦而引发的杂念就会不断涌现。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

 

藏文译本颂词: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是故大苦阴,但以因缘生。

 

这一切事都是依靠生而有的,所以这个大苦聚仅仅从因缘而生。

 

◎苦蕴为空

 

前面讲的各种痛苦和迷乱,都是由生所引发,所以,诸多痛苦忧伤聚集的大苦蕴,仅仅依靠因缘而产生。既然是因缘生,它就是远离我与我所的,或者说是空性的。

 

《显句论》中云:“苦阴(苦蕴),是指痛苦的聚合体,是苦聚的别名。”在轮回当中,不论我们的身体、感触,还是思想或心,始终都处在痛苦的状态中,比如,在工作或生活中,对于接触的事情经常感到不开心。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云:“所谓苦蕴,也就是‘不夹杂欢乐’的意思。”

 

如果用妙观察智分析,众生各种错综复杂的烦恼和痛苦,全部是由苦蕴显现的,而这种苦蕴则是由各种如幻如梦的因缘聚合而成,故而不成立真实的本体,皆为空性。但迷茫的众生对此一无所知,始终执著外的对境和内的感觉,致使无始以来在轮回中一直流转生死。

 

◎修行要点

 

知道了轮回的本质之后,大家一定要发起出离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边学中观一边耽执世间,说明还没有打好出离心的基础。同时也应经常提醒自己:就如十二缘起所讲,如果没有斩断无明,就会不断在轮回中流转。这次自己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暇满人身,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依靠空性智慧斩断相续中无明烦恼这一轮回的根本。

 

总之,大家平时学修大乘法时,一方面要对治自相续的烦恼,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断除我执,在这两方面下功夫非常有必要!

 

戊二(对此取舍之理):

 

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

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

 

藏文译本颂词:

 

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

 

生死(轮回)的根源是诸行,诸智者不会造作这样的业,而愚者则是诸行的造作者;智者之所以不作,是因为已经见到了真如法性的缘故。

 

◎生死的根本是行

 

“生死根即行”,生死轮回的根源首先是无明,然后是行——身语意三业。因果毫厘不爽,任何人都逃不出业的巨网,只要造了业,就一定会感受果报,只是感果的时间早晚不同而已。

 

◎智者远离此行

 

“诸智者不为”,证悟真如法性的圣者,不会再造作轮回的因(引业)。众生轮回的因是三种业——福德业、非福德业和不动业。诸位智者不但不会造堕落三恶趣的恶业,就是转生善趣的善业和不动业,也不会希求。

 

那智者们造什么业呢?他们唯一行持超越三界轮回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以菩提心为例,圣者菩萨虽然已经超越了三界,但为了度化众生,有时会特意转生三界,但这并不像凡夫那样依业流转生死,而是乘愿再来。他们度化众生时,也并非只让众生暂时得到一点财富、有一个好工作、有一点生活顺缘,而是引导他们首先逃离三界火宅,这是以悲心缘众生,即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然后引导他们希求佛果,即以智慧缘佛果,这是菩提心的第二个条件。所以,智者是以菩提心等摄持而缘众生造业,这与愚者完全不同。

 

◎愚者造作此行

 

“愚者即行者”,无有智慧的凡夫因被无明所缚,整天为了自己的身体、家庭、子女、工作等等造作各种业,有些修行人不好好闻思,整天打卦求神通,这些都是在造转生轮回的业。如《显句论》云:“世尊言‘诸比丘,随无明之士夫,亦现行诸福德行,亦现行非福德行,亦现行不动行。’”

 

◎智者远离的原因

 

“智非见性故”,智者已经见到了诸法的真如法性,了知了轮回的本质,明白以有漏的善恶业不可能超离轮回,故而不会再造作有漏的轮回之业。就像有智慧的人能分辨出伪劣产品,不会购买这样的货,而愚者往往分不出贤劣,经常购买劣质的假货。

 

我在解释《顺治皇帝出家偈》27的时候,简单地讲了十二缘起的还灭方法。十二缘起的链锁,或者说轮回的相续,唯以空性窍诀才能断,智者对此完全了知。

 

◎莫做愚者

 

智者和愚者的差别非常大,比如,同样是出家人,同样穿着袈裟,也同在一个上师面前听受同样的法,但因为智慧不同,就导致了发心等方面的不同,由此修行结果也会全然不同。那天我讲过难陀的公案,佛陀对众比丘说:难陀是为了获得世间善趣而受比丘戒,而你们是为了获得出世间涅槃而受比丘戒,所以你们不要跟他接触……

 

[27] 《顺治皇帝出家偈》讲记云:“虽然十二缘起在名言中存在,谁也否认不了;但在胜义中观察时,则都不存在。所谓的无明,就是对万法真相没有了解的一种能取。从它的本体、因缘、去处等方面进行观察的时候,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十二缘起也是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无明当体是空,非为真有。既然是空,又怎么灭呢?何须将其灭尽呢?无明无可灭,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我们去灭,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两个字省略了中间的十缘起支。最后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本空,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就破除了十二缘起支的流转和还灭。一些窍诀书中这样讲:就像用明灯来遣除黑暗,但黑暗实际上是无来无去的。黑暗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如果它的本体存在,就没办法去除。同理,无明的本体也实际上是不生不灭的。”

 

在座道友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来学院求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超越世间,还是为了希求世间,或者暂时在这里浑浑噩噩度日子呢?”我们得一个人身非常不容易,不能像牦牛那样只要有吃有喝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每一个人都应该经常思维,自己来这里求法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到底是不是为了众生而学佛?自己以后能为社会、为众生做些什么?具有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

 

我看到有些人到处求神通、受灌顶,对于空性法却毫不在乎,这些人并未懂得闻思空性的重大意义。要想出离轮回,必须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学修空性法。学院的堪布堪姆们以及精通佛理的道友,根本没有这些奇奇怪怪、愚痴迷信的行为,他们重视的是发菩提心、证悟空性和如何度化众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诸法的法性已经有所认识,而愚者之所以有很多不合理的行为,就是因为不了知诸法离戏的本性。这方面大家一定要分清利弊。

 

总之,这一颂讲了智者和愚者对业取舍的道理,大家学了十二缘起之后,是否已经有了一点体悟呢?

 

戊三(略说逆行缘起)分二:一、灭除轮回之法;二、灭除轮回之果。

 

己一(灭除轮回之法):

 

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

 

藏文译本颂词:

 

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

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

 

因为无明息灭的缘故,种种行业不生。如果想灭除无明,就应该依靠智慧修习法性。

 

◎无明灭,轮回息

 

如何才能灭除轮回呢?要想息灭轮回,就要将其连根拔除,而轮回最初的根源是相续中的俱生无明——我执。智者因为灭除了无明,故而种种行业不会产生,这样后面的识、名色等支也会逐一息灭,轮回的一切迷乱现象便就此终结。就像砍断了树根,树就不会再开花结果一样。

 

◎以空性断无明

 

智者如何断无明呢?他们是通过缘起妙观察智而证得了真如法性(离戏空)。虽然灭无明的方法很多,但从世尊第二转法轮殊胜教言的角度,修持空性是最殊胜的。《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云:“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要修习空性,首先应在上师面前听受,之后需要反复思维,生起定解之后才能修行。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三界轮回的根本因,是自相续中的俱生无明我执,通过闻思认清之后,就要通过修行打破它。

 

所以,修持空性是打破无明的最胜方法,就像光明是黑暗的直接对治一样。自相续何时对空性真正生起了定解,无明增益便自此销声匿迹,智慧境界也会自然呈现。

 

很多道友都有这种体验,当对空性生起一点定解之后,对世间的各种事情就会兴趣索然,并且因为没有很重的实执,在面对烦恼等迷乱、生病等痛苦,乃至死亡的时候,内心也会比较平静。而世间人因为对空性一无所知,相续中的我执丝毫未损,故而对人和物的执著非常强烈,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痛苦。所以,如果以空性法对治,无明我执必定会受到损害。

 

◎如何修空性

 

对于空性法门只是听一听,说一说、表面上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理论上一定要彻底通达。无垢光尊者在《句义宝藏论》中说:“现在大圆满密法住于信解地的原因,没有闻思究竟的人,根本无法通达密宗最甚深的究竟意义。”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意思是,要想深入探究轮涅诸法本来清净离戏大空性,并且毫无疑义地予以断定,必须要具备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由此可见,首先彻底通达中观教理相当重要!

 

以前,蒋阳洛德旺波尊者等有些上师也说:传授大圆满之前一定要听受《中观根本慧论》,如果听了三遍《中观根本慧论》,对于大圆满的本来清净自然而然就会理解。上师如意宝以前在课堂上经常引用这些高僧大德的教言。

 

当然,仅仅理论上通达仍不足够,还要长期修持、串习,需要把《中论》所讲的每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在修行中真正运用,这样自相续中的无明我执才会逐渐断除。这是对治无明烦恼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总之,无论修显宗法还是密宗法,都需要打破相续中的无明我执;要打破我执,修空性是最殊胜的。

 

己二(灭除轮回之果):

 

前前若能灭,后后则不生。

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

 

如果能够灭除前前的支,后后的支则不会产生,这样一来,苦蕴的聚合也就彻底灭掉了。

 

如果通过空性法门灭除了无明我执,那么为我而造业的现象,即“行”就不会有;没有行业,转生后世的识、名色乃至老死也都不会出现,这样一来,在轮回苦海中流转的大苦蕴,就被彻底灭掉了。

 

所谓苦蕴,是指众生五蕴的聚合,因为依此而沉溺在轮回苦海中不断感受三苦八苦等苦,故名苦蕴。断除无明之后,就彻底灭掉了这一大苦蕴,灭完之后不会再产生。

 

为什么苦蕴灭后不会复生呢?很多经论讲,无明从根本上被灭除后,再也不会浮现,故而苦蕴也不会复生,这并不像水烧开后又冷却了,而是像烧焦的种子不会再发芽、被铁锤打烂的放映机不能再放映电影一样。

 

总之,轮回的根本因是众生的俱生我执无明,以空性智慧将其斩断之后,整个十二缘起的迷乱现象就会自此终结,不会再现,这时也就彻底获得了解脱。

 

丁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佛经云:“无起者名为缘起,若彼无起云何有灭?若能于无灭觉无灭者,名解缘起法。”

 

《大智度论·释无尽方便品》云:“复次应生般若者,无明虚空不可尽故。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何以故?若法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有定性,若法无定性,即是毕竟空寂灭相,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是故说十二因缘,如虚空无法故不尽。痴亦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相,无自相故毕竟空如虚空。复次因缘生故无实,如经中说因眼缘色生触念,触念从痴生,触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从十方三世来,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无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为痴,是故痴相智慧相无异,痴实相即是智慧,取着智慧相即是痴,是故痴实相毕竟清净,如虚空无生无灭。是故说得是观,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名般若波罗蜜。”

 

“说十二因缘有三种:一者凡夫肉眼所见颠倒着我心,起诸烦恼业往来生死中;二者贤圣以法眼分别诸法,老病死心厌欲出世间,求老死因缘由生故,是生由诸烦恼业因缘,何以故?无烦恼人则不生,是故知烦恼为生因,烦恼因缘是无明,无明故应舍而取,应取而舍,何者应舍?老病诸苦因缘烦恼应舍,以少颠倒乐因缘故而取,持戒禅定智慧诸善根本,是涅槃乐因缘,是事应取而舍,是中无有知者见者作者,何以故?是法无定相,但从虚诳因缘相续生,行者知是虚诳不实则不生戏论,是但灭苦故入于涅槃,不究尽求诸苦相;三者诸菩萨摩诃萨大智人利根故,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求时不得定相。”

 

“老法毕竟空,但从虚诳假名有,所以者何?分别诸法相者说老,是心不相应行,是相不可得,头白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无老相。复次,世人名老相发白齿离面皱身曲羸瘦力薄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发白非唯老者,又年壮而白老年而黑者,羸瘦皱曲亦尔,有人老而诸根明利,少而闇塞者,又服还年药虽老而壮,如是老无定相,无定相故诸法和合假名为老,又如假轮轴辕辐等为车,是假名非实。复次有人言说果报五众故相名为老,是亦不然,所以者何?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不住,若不住则无故,无故则无老;一切有为法若有住则无无常,若无无常即是常,若常则无老。何况非常非无常,毕竟空中而有老?复次诸法毕竟空中生相不可得,何况有老?如是等种种因缘,求老法不可得,不可得故无相如虚空不可尽。如老乃至无明亦如是。”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