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9课

《中观根本慧论》凝聚了圣者龙猛菩萨超凡卓越的智慧,它通过甚深、严密的推理,真正揭示出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该论共有449个颂词,不知道龙猛菩萨用了多久写出来,可能只需短短的时间吧,因为圣者的语言都是自然智慧的流露。就像麦彭仁波切只用一天就写完了《决定真实论》,该论有104颂,不但讲了很多因明知识,也讲了一些中观教义。

 

虽然圣者们很快就写完了,但我们学的时候,却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圣者的无碍智与凡夫的分别念的确有很大差别。

 

今天学习第二十一品《观成坏品》的最后几颂。现在正在宣说“相续无有自性”。如果前世今生之间真有所谓的相续,以理观察就应该得到,然而却得不到。上节课分析过,前世无论已灭、未灭,还是正灭,都不能产生后世,可知,生死相续并不能成立。下面采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

 

辰三(前后世生灭一体不成立):

 

对方辩驳说:前世的正在灭尽,与后世的正在产生位于同时,虽然从生灭的角度讲,二者不同,但从相续的角度讲,前后世是无二无别的一体,并非两个众生。

 

但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如颂云:

 

若言于生灭,而谓一时者。

则于此阴死,即于此阴生。

 

藏文译本颂词:

 

若言于生灭,一时则非理。

岂可此阴死,亦于此阴生?

 

如果说前世的灭和后世的生同时则不合理。怎么能于这个五蕴上死,又在这个五蕴上生呢?

 

颂词最后一句“亦”字的含义,表示前后世二者的五蕴合而为一,成为一体。

 

中观宗驳曰: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岂不成了在某个出现死亡的五蕴上面又出现了产生的现象吗?这显然不合理,因为死亡与出生二者是完全相违的法。

 

月称论师认为,生和死具有相违的法相,生时绝不会有死,死时绝不会有生。如果像对方所许,生和死就在一个相续上同时出现了,但这显然不合理,会有众多过失。比如,一个人前世是牦牛,如果认为牦牛正在死亡之际,即前世的五蕴正在灭亡的同时,人的五蕴正在产生,两者是同一个相续,就会有前世的牦牛成了今世的人、今生的人成了前世的牦牛,以及五蕴成了常有等诸多过失。

 

以这种观察前后世的方式,也可以观察一个人昨天和今天的相续。比如,如果承许相续实有,他昨天的五蕴相续和今天的五蕴相续是一体,还是异体呢?如果是一体,他昨天的五蕴相续上就应该具有今天的五蕴相续,甚至以后的五蕴相续,但这显然不合理;并且,还会有自生等很多过失。承许他体也不合理,因为两者不能位于同时,故他体不成立。也可以观察,昨天的五蕴相续是未灭、已灭、还是正灭时产生了今天的五蕴相续?如果未灭而产生,就会有常有的过失;如果灭尽而产生,就会有断灭的过失;如果正灭时产生,就会有生灭成了一体或者出现两个众生等过失。

 

由此可见,以理观察时,对于前世和后世、昨天和今天的相续到底是怎样存在的,根本得不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所谓的相续不可能成立。

 

◎如何理解相续假立

 

有人可能想,既然承许相续存在,会有堕入常边的过失,那我们遮破了相续,会不会有堕入断边的过失呢?对此不必担心,前面再三讲过,中观宗承许的是缘起空性,故不会有堕入常断二边的过失。虽然胜义中万法皆空,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我们承许相续如梦如幻地存在,并把前后世假立为一个相续。

 

这样安立就像因明当中的“遣余5”,以分别念可以分出很多不同的法,但这都是分别妄计而已,真正经得起观察的实有之法毫许也不存在,同样,将前后世连在一起的所谓相续,也只是分别假立,真实义中了不可得。

 

[5] 所谓遣余,就是以否定或者遮破与自己直接相违之分别念的途径,来缘取它自己的对境,这样的有境就承许为遣余。也就是说,遣余是取境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分别念的心识,能遣除与自己直接相违的所有违品,通过这样的分别念可以对事物产生决定性。比如,说“瓶子”和想“瓶子”的时候,当时与“瓶子”直接相违的所有非瓶的事物已全部排除,通过排除与它直接相违的方式来了知对境。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相续呢?就像一个人昨天扮演格萨尔王,今天扮演丹哲,虽然扮相不同,但都是同一个人。同样,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前世当牦牛的我和今生变成人的我虽然形象不同,但都是同一相续。这样理解相续应该也可以。

 

◎体会法味,珍惜法缘

 

这样详细观察之后,我们就能深深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甘露妙法味,知道中观法的殊胜性。自古至今,世间虽然出现过无数了不起的智者,他们对人类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但谁揭示出了万法实相呢?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缘起空性”,真正宣说了万法的真相。龙猛菩萨等印藏大德将佛陀的意趣一一开显之后,后学者真正品尝到了佛陀这一究竟的妙法味。

 

现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邪知邪见,大家能遇到这么殊胜的中观论典并有机会听闻是非常有福报的。如果前世没有积累福慧资粮,今生不可能遇到。如今,像我们学院这样能宣讲,尤其以汉语宣讲大乘甚深法门的道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罕见。这并非我们自夸,信息时代了解这些非常容易。既然大家有福报学到大中观的殊胜教义,一定要珍惜这样的闻法机缘。

 

通过学习中观,大家应该对释迦牟尼佛的智慧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即生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违缘,都不会退转。因为这不是人云亦云的信仰,也并非狂热的笃信、一时的冲动,而是通过理性智慧反反复复、详详细细观察之后产生的智信。这样的信心才能经得起一切考验。

 

要想获得这样的智信,必须依靠闻、思、修。作为修行人,大家不仅要听闻、思维,还要修行,哪一方面都很重要!

 

丑三(摄义):

 

三世中求有,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何有有相续?

 

在三世中寻求相续都了不可得,如果三世中都不可得,何处还会有相续呢?

 

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当中以智慧来寻觅,所谓的轮回相续,都了不可得。为何得不到呢?

 

因为过去世已灭,故得不到相续;现在世是刹那生灭的体性,上面不可能有相续;未来世尚未产生,也无有相续。由此可见,在三世上都没有相续,而在三世的中间也不可能有相续,昨天观察过,前世无论已灭、正灭,还是未尽,都无法产生后世的相续。再者,如果认为相续存在,那前后世的相续是以无二无别一体的方式存在,还是以他体的方式存在呢?观察之后都不合理。

 

如果在三世当中相续都不可得,那何处还会有相续呢?哪里也得不到,因为相续不可能超于三世而存在。

 

◎相续只是分别念的总相

 

所谓的相续,其实是人们以分别念,把前后同类的法联在一起(就像因明所讲的相属)而安立的一种假法,它只是分别念的总相6。很多人认为相属7应该存在,因为《量理宝藏论》第六品中专门讲过相属和相违。所谓相属,是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等诸法之间的关系。虽然人们常认为彼生相属或同性相属是存在的,但所谓的相属(关系),只是人们分别念安立的假法,并不真实。同样,前后世之间的关系——相续,也只是分别念的假立,不要说胜义观察,即使在名言中也不能成立。

 

[6] 《量理宝藏论》云:“遣异类法即总相”。遣除其他不同种类的事物,即为“总”。

 

[7] 关系或者相属的分类全部归纳起来,就是彼生相属和同性相属。这两种相属包括所有的相属。诸法有一个共同性质,这叫做同性相属;彼生相属,就是因和果之间一种无则不生的关系。

 

为何说关系不存在呢?因为,如果承许关系真实存在,就要承许诸法实有,但如果诸法实有,就如前面所观察,要么堕入常边,要么堕入断边,这种过失难以避免,因此,所谓的关系不可能成立。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本品的最后说:如果承认诸法实有,就很难避开堕入常断二边的过失,而我们不承认万法具有自性,故无有此过失。

 

总之,如果相续真正存在,它必然存在于三世当中,然而三世当中都得不到,并且如果相续存在,它必然有产生,然而无论自生还是他生,无论前世已灭、正灭,还是未灭,都无法产生,最后就会了知,所谓的相续根本不存在。《入中论》等论典中常用花鬘、军队等做比喻8,说明相续等诸法只是如幻的假立,实体不成立的道理。

 

[8] 《入中论》云:“瓶衣帐军林鬘树,舍宅小车旅舍等,应知皆如众生说,由佛不与世诤故。”

 

◎破了相续,即破了万法

 

本品虽然是讲成坏不成立,但成和坏牵涉到了相续。之所以破相续,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他有情的相续、河流等事物的相续肯定存在。通过学习本品就会知道,成坏并不能成立,认为成坏之间有一个相续的观点,也不能成立。

 

既然成、坏,以及中间的相续都不成立,那我们平时执著的所有事物是真还是假,便一目了然。将不存在的东西执为存在,只是我们的分别妄执,就像有眼翳者认为眼前无而妄现的毛发存在一般。没有认清这一点,是我们的过失。

 

对于这些道理,大家平时一定要经常思维。如果经常看中观方面的书、经常思维,逐渐逐渐就会断掉对万法的实执。思维相当重要,它会让我们得到法的加持。

 

学完本品之后,大家应该更加体会到中观法理的殊胜性。如果学完《中论》《入中论》和《中观四百论》三部论典,就会完全明白,唯有依靠中观,才能真正抉择出万法实相,才能真正品尝到佛法的甘露妙味。

 

辛二(以教证总结):

 

《三摩地王经》云:“三界如梦无实有,迅速无常如幻化,无来亦无从此去,相续皆空亦无相。”意思是,三界当中,无论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皆如梦幻一般,转瞬之间即会消逝;当它消失之时,从其本体而言,没有来,也没有从此处到彼处的去;没有来和去,也就无有成和坏;既然来去、成坏皆无有,所谓的相续也全部为空,无有任何相状。宗喀巴大师、全知果仁巴的中论注疏中都引用了此教证。

 

《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极勇猛:‘色不死不生,受想行识不死不生,若色受想行识无死无生,是名般若波罗蜜。’”

 

《妙法莲华经》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一观成坏品终

 

二十二观如来品

 

戊五(抉择轮回为空性)分二:一、破轮回相续之果;二、破轮回相续之因。

 

己一(破轮回相续之果——观如来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如来”是佛的异名,即佛的十种名号9之一。之所以叫如来,是因为已经如理如实地照见了万法的本性,且于显现中,乘正法性而来到世界度化众生,即如实而来,如实而去。

 

[9] 佛陀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来可以包括法、报、化三身,一般是指报身和化身,也即色身。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依靠色身示现在印度出生、出家、苦行、转法轮以及涅槃等。

 

◎为何抉择如来为空

 

本品主要抉择如来为空性。为何这样抉择呢?因为有实宗和部分外道认为:轮回相续的果——如来,肯定是存在的,这样轮回也应该存在;既然轮回存在,相续就必然存在;如果相续存在,你们中观宗前面的推断就不合理,因此,万法实有的观点可以成立。

 

对方这一观点貌似有理,实则不然,因为如来并不真实存在。为了证明此理,龙猛菩萨宣说了本品。

 

◎遣除疑惑

 

很多人听说中观宗将如来抉择为空,可能会大吃一惊,觉得这不就跟无神论的观点一样了吗?然而,释迦牟尼佛从最初在大释迦世尊前发心,中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最后显示圆满正等觉果位,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并且,如果佛陀不存在,我们是如何成为三宝弟子的呢?如果对此全盘否认,不就与文革期间的有些人一样,成了毁谤三宝的破誓言者了吗?

 

实际上,中观宗并没有这些过失,以理观察时,如来的本体毫许也得不到。读过《金刚经》的人都知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如来只是在迷乱的众生前,以色身的方式显现而已,真正的如来并不是以色法或声音等方式出现,他是万法现空无二的本体。

 

如佛经云:“如来乃恒时无生之法,一切诸法亦同于如来”,意思是,如来恒时为无生之法,与法界无别,一切诸法亦与如来无有差别,皆为无生大空性。

 

虽然在胜义当中,无论是佛法僧三宝,还是轮回等一切法无有任何成实的本体,全部为空,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则应承认如来存在,对此毋庸置疑。所以,中观宗的观点与不分二谛、完全不承认三宝的断见者所持的观点截然不同,并不会变成灭佛的帮凶。

 

◎切莫诽谤不知之事

 

其实,凡夫人是无法真正了知如来本面的。为什么呢?华智仁波切的窍诀书里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来说明:初学者由于根基、智慧尚未成熟,不要说对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样的如海功德无法信受,就连一些名言的基本道理也无法全然接受,就像在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面前摆了很多美味佳肴,而他却没有能力享用一般。

 

我们作为凡夫人,一定要明白,对于像如来是空性这样的甚深理,即使暂时不接受,也不能断然否定、恣意诽谤,就像婴儿虽然不能享用美食,但却不能说美食不存在一样。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破如来成实存在;二、以此理舍弃一切见;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辛一(破如来成实存在)分三:一、取受者如来不成立;二、所取受之五蕴不成立;三、彼等之摄义。

 

壬一(取受者如来不成立)分二:一、破实有补特伽罗如来;二、破假立补特伽罗如来。

 

癸一(破实有补特伽罗如来):

 

对方提出:轮回相续应该存在,因为轮回相续之果——如来存在之故。如来必须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资粮,直至圆满之后才能成佛,这并非一瞬间或者一世就能成办,而是需要依靠相续历经无量数劫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如来必须通过轮回相续才能最终成佛。

 

现在既然如来存在,那轮回相续也必然存在。

 

中观宗驳曰:如来本为空性,并非以自性而成立,故轮回相续不可能存在。

 

为什么说如来为空性呢?可以像前面几品中观察人我与五蕴的关系一样,观察佛陀与五蕴的关系来进行推断。比如,第十八品《观我法品》运用了“一体、他体”的二相推理、第十品《观燃可燃品》运用了“一体、他体、能依、所依、具有”的五相推理来遮破人我。此外,运用第八品《观作作者品》中观察作者所作的方式、第十三品《观行品》中的推理,也可以抉择出如来不成立。

 

下面以五相推理来观察如来与五蕴之间的关系:

 

非阴非离阴,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如来并非五蕴,亦非离蕴而有,如来并非依靠五蕴,五蕴亦非依靠如来,如来也不具有五蕴,既然如此,哪里有如来呢?

 

根据《俱舍论》的观点,五蕴有不清净五蕴和清净五蕴(即涅槃五蕴或无漏五蕴)10,不清净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涅槃五蕴,即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

 

[10] 五蕴包括有漏五蕴和无漏五蕴,其中有漏五蕴能含摄一切有为法;无漏五蕴包括智慧、等持……为了鉴别无漏五蕴,而说色等有漏五蕴。无漏五蕴可含摄于色蕴与行蕴之中,其中戒蕴,如别解脱戒中除断贪心、害心和邪见之外的身语七断,小乘认为是无表色,故可包括在色蕴中;后四蕴可包含于行蕴中,有部宗认为后四蕴均包括在心所中,故属于行蕴。

 

无论是清净的五蕴,还是不清净的五蕴,如来与其之间一体、他体、能依、所依、具有这五种关系都不能成立。下面具体分析:

 

◎如来与五蕴非一体

 

“非阴”,如来不是五蕴,即与五蕴并非一体,如果是一体,那么由于五蕴是生灭的法,如来也应变成生灭之法。比如,如果佛陀是色蕴,那么身蕴灭尽的时候,如来也会跟着灭尽,但这与事实不符。第十八品《观我法品》的颂词“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也讲过这个道理。

 

再者,五蕴包含了众多法,其中色蕴就有十一种,如果如来即是五蕴,那如来也变成了很多种了。但谁会这样承许呢?

 

此外,如果如来与五蕴是一体,就会有作者与作业成为一体的过失。这个道理可以参照第十品《观燃可燃品》中的颂词“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则一”,意思是,如果能燃的火即是可燃的木柴,那么作者与作业就成为一体了,但这并不合理,因为与现量相违,并且会有自生等过失。

 

◎如来与五蕴非他体

 

“非离蕴”,如来也不是五蕴之外的他体,即佛陀与五蕴分开存在的观点也不能成立,因为以正量不可得之故,即现量得不到,比量也推不出。人们一般都把如来的相好色身当作如来,谁也不会认为在五蕴以外有一个如来。再者,假如五蕴之外存在如来,也会有如来成为无为法的过失,因为如果如来真正存在,他要么是有为法,要么是除了五蕴以外的无为法。如果如来不是有为法,就会有成为无为法的过失。所以,如来也并非离蕴而有。

 

大家可以参照第十八品《观我法品》的颂词“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以及第十品《观燃可燃品》的颂词“若燃异可燃,离可燃有燃”,以这些推断方式类推即可。

 

◎如来与五蕴非能依所依

 

“此彼不相在”,如来作为能依,五蕴作为所依,或者五蕴作为能依,如来作为所依,都不能成立。也就是说,五蕴不可能像树林依靠山一样依靠如来;如来也不可能像雪豹依靠雪山,或者老虎依靠森林一样依靠五蕴,两者之间不存在能依所依的关系,因为五蕴与如来他体不成立之故。

 

◎如来不具有五蕴

 

“如来不有阴”,如来不具有五蕴。如果如来像转轮王具有王冠那样具有五蕴,那么如来和五蕴就成了他体;如果如来像转轮王具有相好那样具有五蕴,那么如来和五蕴就成了一体。但五蕴和如来之间一体、他体都不成立,故如来不可能具有五蕴。

 

这一颂是“破如来成实存在”,假如真有实有的如来和五蕴,他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系,然而以五相推理观察,两者任何关系都无法成立,既然如此,那“何处有如来?”(此处也可以用《入中论》的七相推理,即七相木车因来破。)

 

学了此颂之后,大家就会深刻认识到,如来的本体与五蕴之间任何关系都不能成立,进而就会对如来本体为空的道理生起定解,这会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空性。

 

五相推理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再再思维。

 

癸二(破假立补特伽罗如来)分三:一、自性他性不成立;二、取受不成立;三、所假立之法不成立。

 

子一(自性他性不成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丑一(略说):

 

对方又提出:观察如来与五蕴之间一体、他体等没有任何必要,如来依靠五蕴而存在,两者之间是一种既非一体也非他体的不可言说的关系。

 

此处的对方主要指声闻十八部中的犊子部和正量部11。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小乘宗分成了十八部,根据有些佛经记载,他们都属于佛教。

 

[11] 正量部:小乘十八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与法上部、贤胄部、密林山部同时自上座犊子部分出之学派。据大唐西域记所载,七世纪中叶,玄奘入印度时,正量部之传布仅次于说一切有部,盛行于中、南、西印等地。教义主要载于三弥底部论三卷,所倡导之人、我实有论与犊子部相同。正量部教理与犊子部差异不大,唯生灭论为其特色所在。主张大凡事物之生灭有主因、客因二种原因。主因系生、住、异、灭等四相中之生与灭,客因即种种因缘。而生时,须要主客二因,灭时则不同。

 

在迦叶佛时代,哲哲国王做了十个梦12,其中一个是梦见一整块布匹,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迦叶佛对此授记:未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声闻虽然变成了十八部,但每一部派仍然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声闻各部虽然在见修行果方面有一些差别,但总的来讲都属于佛教。

 

[12] 于迦叶佛时,施主哲哲王偶感十梦:一者梦见有一象王从窗牖出,身虽得出,然尾为窗碍;二者梦见有一渴人井随其后;三者梦见以一升珍珠贸易于等量沙尘;四者梦见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五者梦见悦意园中华果茂盛,忽为他人不予而掠;六者梦见大香象为诸小象刁难;七者梦见有一猕猴身有粪秽,将其所染污于他众;八者梦见猴王灌顶加冕大典;九者梦见整块布匹,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十者梦见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竞是非。

 

此等十梦令大王颇感忧患,生大怖畏。遂问于迦叶佛,佛言:‘如所得梦非汝王有损。乃未来世中人寿百岁时,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遗法中,不净比丘弟子虽出家已,心犹贪著殿堂名利不能解脱,则为如王所梦有一象王从窗牖出,身虽得出,然尾为窗碍者所兆;如王所梦有一渴人井随其后者,(是彼遗法中有诸比丘,)虽身居庙堂,然未听受他人说法之兆;如王所梦以珍珠贸易沙尘者,是乃彼时声闻诸众为得饮食而与他人说法之兆;如王所梦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者,是乃彼时有诸声闻诸众,以佛经典,视同世间外道典籍之兆;如王所梦悦意园中华果茂盛,忽为盗匪所掠者,是乃彼时不习听闻诸众,以僧伽受用,施与谄媚诸在家众之兆;如王所梦大香象为诸小象刁难者,(是彼遗法中)有诸恶性比丘,压服彼等持戒有德比丘诸众之兆;如王所梦有一猕猴身有粪秽,将其所染污于他众者,是彼遗法中有诸破戒者,毁谤持戒有德比丘之兆;如王所梦见猴王灌顶加冕大典者,是彼遗法中愚痴无德比丘,反为僧中上首之兆;如王所梦整块布匹,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者,是乃释迦佛教法分十八部,虽复如是而佛教法亦未破坏之兆;如王所梦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竞是非者,是释迦遗法以互相争斗竞辩而趋至隐没之兆。’”

 

得见此经之后,声闻十八部前嫌尽弃,进入了同心合力、携手并肩的阶段。他们终于明白:各教派之间,只是各自上座的方言有所不同,服饰打扮有细微差异而已。除此之外,在遵从佛陀训导,精勤修持三学,成就解脱果位方面,是完全一致的。闻思修行之风又开始恢复,佛法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这就是世人所称的第三次结集。

 

犊子部等论师不承认人无我,认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我,我是取受者,我的五蕴是所取受之法。同样,从如来的角度讲,不可思议的如来也应该存在,如来是取受者,如来的五蕴是所取受之法,两者之间有一种非一体他体的不可言说的关系。

 

下面中观宗破斥这一观点,颂云:

 

阴合有如来,则无有自性。

若无有自性,云何因他有?

 

五蕴和合才有如来,所以如来无有自性;既然无有自性,又怎么可能依靠他法而存在呢?

 

中观宗驳曰:如果你们承许如来是依靠五蕴和合而成立,那么如来就成了缘起法;如果如来是缘起法,就不可能具有实有的本体。(关于因缘和合非实有生的道理,前面已经分析过,既然没有和合生果,那么因五蕴和合而有的如来就无有自性。)

 

既然如来无有自性,又怎么可能依靠他法而存在呢?就像石女的儿子本体不成立,依靠任何其他法也不可能成立其本体一样。由此可见,对方的说法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