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4课

我们正在抉择有实法为空性,现在讲到“破彼之能立”中的“破暂时缚解”。

 

“破暂时缚解”分三: 一、破轮回之本体 —— 观 缚解品;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其中第一部分已经宣讲完 毕,今天开始讲第二部分“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

 

十七  观业品

 

◎ 为何观察业

 

对方认为:轮回是存在的,因为业存在的缘故;如 果业不存在,来世成熟果报的道理就不合理,因果不虚也无法成立;既然能依的业因果存在,所依的轮回也必然存在。

 

关于什么是业,有部、经部、唯识宗做了不同的安 立。有部宗认为,业是像债券一样的不失坏法,即一种 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损坏的实有法;经部宗不承认业是 色法,许是心法,认为业是第六意识不间断相续中隐藏 的一种习气;唯识宗 83  认为,业是众生阿赖耶上熏染的 一种习气。关于业的各种观点, 《入中论》当中也有宣讲,《中论》后面还会提及。

 

[83]   本论所破指随理唯识,而非随教唯识。

 

虽然在世俗中,以上各宗对业的安立方式都有合 理之处,但在胜义中,业因果无有任何自性。佛经云: “何为圣者种性?彼等无业,亦无业之异熟”,意思 是,圣者种性即“无业因”及“无业果”,获得究竟证 悟的圣者,已经不在业和业的异熟范围内,或者说,圣者已经彻底通达了业和业的异熟不存在之理。

 

龙猛菩萨为了证明此理而宣说了本品。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

 

癸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分二:一、业之安立;二、对此断除常断之理。

 

子一(业之安立)分四: 一、宣说善业;二、宣说二种业;三、宣说三种业;四、宣说七种业。

 

科判“业之安立”主要讲了有部、经部、犊子部、 正量部等各派对业的安立方法,尤其讲了有部和经部 84 的观点,这些内道宗派都承许业的自性存在。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里对此讲得也比较清楚 85。

 

[84]   1. 小乘萨婆多部安立持业功能者是不相应行法,不是色、不是心,但 是有为法,能持业力,令受后有,叫做得法。

2. 小乘其他部安立持业功能者是不失法,如同债券。比喻的意思是: 比如贷方把钱贷给借方,到期时,就拿债券向借方索债,连本带利都不 会失去,同时此债券又是金钱以外之法。同样,不失法是业果以外的 法,但是依靠这一不失法到时就会现前果报。

3. 小乘经部安立持业功能者是业习气所熏的内识相续,因为业力熏在 内识相续中,所以以后能够感果。

4. 唯识宗安立持业功能者是阿赖耶识,唯识宗认为相续是假立的, 就 像旋火轮一样, 一定要有阿赖耶识的实有自性,它是实有、无覆无记、  不断常恒,这样才能受熏,能持种不失坏。

以上是各宗的说法,虽然后后比前前细密,但是他们都同样执著持业功 能的法是自性实有。所以唯识以下的宗派都是有见的派,在正理面前都 不尽合理。

 

[85]   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说一切有部,成立色法的无表业,以三世 实有的见地去说明他。但有的以为无表业是假色。经部譬喻师,根据 世间植物种果相生的现象,说业是熏习于相续心中而成为种子。正量部 的学者,根据如字在纸的券约,说业的不失法。犊子与经量本计,主张 有我,以我为作者受者。业力是重要的问题,也是佛教发展当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种种说法,虽各各自圆其说,然在性空正见的观察下,这都 是似是而非的,意见更多困难更甚的,不能解决此重要教义。所以颂中 一一的洗破,让朴质而纯洁的佛教本义,显发出来。

 

我们学习《俱舍论》的时候,对第四品《分别业 品》尤为重视, 一方面因为业因果非常重要,另一方 面,了解有部宗安立业果的方法也很有必要,因为一般来讲,名言观察时,有部宗的观点有非常可靠的证据。

 

◎ 深入闻思之必要

 

希望大家能对业的分类和各宗派安立业方面的差别 有所了解,课后认真看一下相关讲义。喜欢看书、思维 的人才能学好。有些人只在课堂上听一遍,就觉得自己 什么都懂了,而当细究时,很多问题都是似懂非懂,这样粗浅地学不是很好,很难生起真正的定解。

 

藏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包括堪布堪姆们,闻思的 时候都很深入,像刚才业自性成立的问题,他们都会进 行详细观察,思维有部宗是怎样承认的、经部宗是怎样 承许的……中观宗是怎样遮破的,对每个道理都会分辨得一清二楚,这样以后就不会产生任何怀疑。

 

当然,我本人学得很粗浅,说你们确实不好意思,就像乞丐给国王说财富一样,但我毕竟在上师身边待了 近二十年,闻思修的经验还是有的,哪些方式对你们有利,哪些方式对你们无利也比较清楚。

 

其实,闻思时如果能深入进去,自然就会愿意了 解各派观点;如果学得很浅,就会觉得了解这些没有必 要。大家一定要学得细一点,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轻易 放弃,这次不懂,下次再研究;下次不懂,再反复思 考。有些道友在两三年中一直把不懂的问题放在心上,不断研究,查阅资料,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

 

丑一(宣说善业):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一个人若能降伏自心恶念,并利益其他众生,这就称为慈善之业,它是今生来世善妙果报的种子。

 

在名言当中, 一 个人如果“诸恶莫作,众善奉 行”,即以正知正念调伏自心,不做任何恶业,行持 一 切善法,尤其以四摄、愿众生获得安乐的慈悲菩提心来利益一切众生,这就称为慈善之业,它是今生来世善妙果报的种子。

 

藏文译本把第一句中的“降伏心”译为“断除三门 恶行”,并且前三句的译法与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稍有 不同,说的是,断除三门恶行、以四摄利益众生、发慈 悲心,这三种行为叫做“善法”。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 颂词是把“慈”和“善”结合在了一起,是说,降伏自心恶念,并利益其他众生,这就称为慈善之业。

 

藏文颂词中“善法”的含义比较明显,而汉文颂词 中没提到“法”字,但“善”应该就是善法之意。麦彭 仁波切的《中论释》里专门解释了法的含义。法有三种 含义: 一、受持自己的法相,比如,火有热性的法相; 二、依靠法可以从恶趣中出离;三、依靠法可以出脱于六道轮回,从而获得解脱涅槃。

 

行持这些善法会有什么果报呢?  “二世果报种”, 会在自相续中种下善妙的种子,当种子因缘成熟时,就 会成熟二世果报——今生自己的一切都会圆满,内心会获得自在;来世能够往生清净刹土。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即三门趋入恶行、没有利益众生、以自私自利的心损害众生,这就是三个善法的违品——非法。

 

◎ 为何行善会得善果

 

有人可能会想,为什么断除三门恶行、发菩提心、行持善法会有乐果,而杀害众生不得乐果呢?

 

答曰:因为前者是得乐果之不共因的缘故,犹如由 稻谷种子只能产生稻谷苗芽一样。名言中诸法都有自己 特定的法相,比如,名言中水的法相永远是湿性,不可 能时而变成干性,时而变成其他性;火的法相永远是热 性,离开热性的火绝对不会有,这是名言的自然法则。 同样,做善事永远具有让众生获得安乐的本性,而杀害众生永远无法得到乐果,也是一种自然法则。

 

如果你能把火是热性的原因讲出来,我们就告诉你 善法永远得乐、恶法永远得苦的原因,但你不可能说出 原因,只能说这是自然规律。既然如此,我们同样可以 说,行善得乐、行恶得苦也是自然规律。事实上,只有 佛陀才能把其中的原理讲出来,除此之外,谁也说不清楚。

 

◎ 对于本颂位置的分析

 

关于本颂的位置, 《中论》各译本、注疏中有 所不同。在藏文各版本中,比如麦彭仁波切的《中论 释》、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全知果仁巴的《正见 之光》、僧成论师的《中论注疏》中,此颂都是本品的 第一个颂词。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中论》和青目论师 的《中论》讲义——《青目释》里,此颂也放在开头。 而有些印度论师的讲义却把这一颂放在本品第十颂的后 面,比如, 《显句论》就把此颂放在本品第十颂的位 置;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虽然在长行文里讲了这 一颂的内容,但也把它放在第十颂的后面。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不出原因。鸠摩罗什大师、 藏地译师都是依靠梵文版《中论》翻译的,他们都把此 颂放在开头,而真正解释龙猛菩萨究竟密意的月称论师 和清辩论师却都把本颂放在了第十颂的后面。感觉好像也不是版本不同所致,因为其他地方都基本相同。

 

在研究经论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实 在得不出结论时,只能说圣者们这样阐述是因为有必要吧。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这次我宣讲《中论》不是特别快,所以参阅的注疏 比较多,课上有时会阐述宗喀巴大师、果仁巴大师、月 称论师等很多论师的观点。希望以后整理《中论》讲记 的人,能把我说的各注疏的不同之处都记录下来。大家 以后学的时候,能否具足这么多资料也不好说,因为藏 传佛教的很多《中论》注疏以及《显句论》现在还没有汉文译本,大家想要参考比较困难。

 

当然,有时我参考得也不是很细,尤其身体特别 不好时,备课确实会受影响,那时心里想的只是不断传 承、不要停课、尽量坚持而已,除了正常解释以外,也 讲不出什么,但有些时候,自己确实翻阅了一些注疏,所以你们整理时,把这些记录下来还是有必要的。

 

有的道友经常凭自己的喜好进行取舍,比如自己 不喜欢辩论,整理时就会把辩论方面的内容全部删掉。 以前堪布根霍仁波切就特别不喜欢辩论,他的讲义里基 本没有辩论方面的内容,他讲麦彭仁波切的《澄清宝珠 论》时,里面辩论方面的内容基本都没有宣讲,只在字面上做了一个简单解释。

 

有些人不喜欢辩论,不愿了解各宗派、各论师的观 点,但有智慧、爱思考的人一般都很喜欢,尤其当他对 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若看到某位大徳也持这种观点并讲明了原因,便会豁然开朗,深得法味。

 

希望道友们不要把各派观点全部抛诸脑后,这种 态度并不好。当然,整天耽执在字面上, 一直研究这个 宗派说什么,那个宗派说什么,丝毫不把所学与自相续 结合,也不合理。学习中观应该行持中道,不能堕入两边。

 

丑二(宣说二种业):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大圣者佛陀说业有两种:思业和思生业。这些业的差别之相,在其他经论中又有种种分别之说。

 

趋入真如法性的大圣者——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将业归纳为两种——思业与思生业。

 

我们学《俱舍论》时讲过什么是思业和思所作业。

 

思业 86, 是指与意识相应并能起动对境身语现行的心 所,因此属于意业;思生业也叫思所作业,是指身业和语业,之所以叫思生业,是因为它们皆由思维所引发。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关于业的类别、法 相、业与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其他有关经论,比如 《俱舍论》《百业经》 《三世因果差别经》当中有明确宣说,大家可以参阅。后面也会进行详述。

 

[86]   比如内心生起信心,信心与自己的意识相应,我对上师三宝作供养、布 施等善业,这些实际上是自己的心相续在起根本作用。 ——《俱舍论讲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