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5课

今天继续宣讲第十七品《观业品》。科判“业之安 立”分四: 一、宣说善业;二、宣说二种业;三、宣说 三种业;四、宣说七种业。上节课已经讲完了前两个问题,下面开始讲第三个问题“宣说三种业”。

 

丑三(宣说三种业):

 

由于众生根基不同,佛在有些经典中也宣讲过三种业,如颂云: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

 

佛陀所说的思业就是意业,思生业即是身业和口业。

 

前面讲了两种业 87—— 思业和思生业(即思所作业) ,若把思生业中的身业和语业分开,再加上思业,就是此处所说的三种业——身业、语业和意业。

 

[87]   二种业: 思业、思生业;三种业:意业、身业、语业;五种业:意业、 身表业、身无表业、语表业、语无表业。

 

◎ 何为思业和思生业

 

思业就是意业,即身口意业当中的意业,是造作善恶业的发心或动机。《俱舍论释》云:  “思业是指与 意识相应并能起动对境身语现行的心所,因此属于意 业。”只要《俱舍论》第四品学得比较好,对于业的种种差别和成熟道理应该都会明白。

 

思业虽然不以外在行为来表现,但透过外在行为 有时也可以知道内心的状态。比如,我讲课之前会让大 家缘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这时很多道友都会双手合 十,双目紧闭、表情虔诚,由此可以推知他们正在默默 发愿:愿自己今天听法能利益一切众生,愿众生早日获得解脱 … …

 

大家不要把自己平时的起心动念视为很小的事,认为自己发一个菩提心或密宗清净心都是微小的善根,其 实这些善根非常大。同样,也不要认为内心生起嗔恨、 嫉妒、竞争等恶心没有什么罪过,随着心力的大小,其果报也不容小觑。

 

所谓思生业,也叫思已业,或思所作业,是指思心所带动而造作的身业和口业。

 

为何将身业和语业称为“思生业”或“思所作业” 呢?本来身体和语言不是思的业,但身语发动的来源是思维,即它们的因是思索;如果没有通过思维,身体不可能做什么事,语言的业也不可能产生。所以,这是用因的名称来安立果。

 

思业(意业) 和思生业(身业和口业) 都可分为善业和不善业,比如,在听法之前大家发起了大乘菩提心, 或者密宗殊胜的清净心,这是由心所造的意善业;对他 人生起嫉妒心或害心是意恶业;念诵发心仪轨、《普贤 行愿品》等是语善业;辱骂或诽谤他人是语恶业;手拿 转经轮、为了听法从家里来到经堂等是身善业;杀害众 生是身恶业。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就是从身口意三业方面安立的。

 

总的来讲,思业建立在心上,主要指众生的意识, 是最根本的,所以是因的业;身语二业由思业引发,所以是果的业。

 

◎ 行善时身语意应配合

 

希望道友们在身语意三方面都不要违背佛教教义,行持善法时身语意也要互相配合。

 

有些道友觉得心里观想很重要,对念诵丝毫不重 视,其实这只是不明因果而已,如果真正懂得因果,就 会知道,口里念诵有相当大的功德。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每天早上都要念诵《开显解脱道》。

 

有些道友则相反,只是口头上念“喇嘛钦,喇嘛 钦……”,心里一点都没作意,也未思维人身难得、寿 命无常等道理。这样念诵,虽然身语的善业肯定有,但 功德并不大。《开显解脱道》的每一句都有极大加持 力,如果能边念诵边以菩提心摄持,并随文作观,自相续将会获得非常大的功德。

 

《开显解脱道》与其他《前行引导文》不同,麦彭仁波切是以窍诀的方式作引导,我们念诵时应该猛力祈祷唯一怙主上师加持自己的相续早日生起人身难得、寿 命无常、轮回痛苦等境界……这种殊胜加行需要身口意同时进行,才会获得最大利益。

 

◎ 修行好的窍诀

 

为什么有些人修行好呢?因为他们时时都能以正知  正念摄持身语意三门,比如,每次念发心仪轨时,内心 都能为了一切众生而真正发起菩提心;做每件事时,都 能以菩提心或清净心摄持;每次回向念《普贤行愿品》 时,内心都真正发愿将自己的所有善根回向给一切众 生,愿所有众生速成无上菩提。而内心散乱的人,只能 偶尔发一点菩提心或观想一下,很难做到每天、每次都这样作意行持。

 

修行好不好并非看你金刚跏趺坐坐得如何。很多人认为, 一个人若能如如不动地闭目久坐,就说明修行很 好,其实这只是一种形象。 一个人修行的好坏,应该看 他是否具足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看他身口意每天能否如理作意、观想、行持善法。

 

如果会修行,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以前我们讲过,从听闻一堂课的角度讲,六波罗蜜 多就可以全部具足。同样,做一件善法时,也可以同时具足身口意三善业。

 

丑四(宣说七种业):

 

身业及口业,作与无作业,

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藏文译本颂词:

 

身业及口业,律仪非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身有表业、语有表业、律仪无表业、非律仪无表业 以及其他无表——从享用而产生的善中律仪无表业,以 及从罪业而产生的不善中律仪无表业,再加上思业共有七业,以此能了知一切业之别相。

 

七种业分别是什么呢?

 

◎ 身业及口业

 

“身业及口业”即身有表业和语有表业。所谓有表 业,就是《俱舍论》所讲的有表色业,它是依靠有表色而造作的业,分为身语二种。

 

所谓有表色,是指通过语言和行为把心里的动机表 达出来的色法。比如, 一个人磕头的时候,通过他身体 的各种行为,就知道他心里对善法有恭敬心,磕头时的 身体形状是一种色法,这叫做身有表色;语有表色,是指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述,了知其内心动机的色法。

 

有表色可分为善有表色和恶有表色,比如,磕头、 供佛等行为是身体的善有表色;持刀行凶、邪淫等行为 是身体的恶有表色;念咒、诵经等是语言的善有表色; 说绮语、毁谤他人,或以嫉妒心说别人过失等是语言的恶有表色。

 

◎ 律仪、非律仪

 

“律仪非律仪”是指律仪和非律仪两种无表业。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依无表色而产生的业叫做无表业。所谓无表色,是指虽然表面看不出一个人内心的动 机,但他内心当中有一种色法,这种色法叫做无表色;

 

无表色有善无表色和不善无表色两种。

 

无表业分为律仪、非律仪及中律仪三种:

 

律仪,是指别解脱戒等戒律(别解脱戒是在有生之年 当中断除恶行) ,它是一种善无表业。有部宗认为,比 丘相续中的戒体是一种色法,但从表面看不出来。所 以,是否有戒体不能从外表进行判断,穿着法衣的人不 一定有戒体,而没穿法衣的人不一定无戒体。就像我昨 天举的例子,虽然那位修行人在文革期间穿着在家人的 衣服,但其实他的三衣一直没有离过身。如果戒体是有 表色,那领导立即就会发现他是个比丘,而事实并非如此。

 

非律仪 88 是指恶戒,它是一种不善无表业。比如, 如果有人乃至有生之年都愿意当屠夫或妓女,按照有部宗的观点,这时他们的相续中已经有了一种具实有本体的不善色法。虽然外表看不出来,但其相续已经受持了不善的非律仪无表业。

 

[88]    《俱舍论》恶戒则由行彼事,或由承诺而获得。若想:恶戒是从什么中  获得的呢?以屠夫为例,如果最初就转生到屠夫种姓中,那么开始从 事其杀业即获得恶戒。或者,最初未转生到其种姓中,到了对境主人面 前以后便发誓说“我要以此维生”,如果生起颠倒意乐并真正着手做此 事,则获得恶戒。

 

◎ 善、不善中律仪

 

“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这四句宣说了善和不善两种中律仪无表业。

 

中律仪也称中戒 89 ,是指除律仪和非律仪以外的其 余无表业,它是一种暂时的无表业,分为善和不善两 种,即从福德当中产生的中律仪和从罪业当中产生的中律仪。

 

比如, 一个人供养僧众经堂,在经堂未毁之前,依 经堂所造的善业,这位施主都能得到; 一个人从今早到 明早之间受持八关斋戒等善法,这些都是善中律仪戒。 如果有人向屠夫提供屠宰场,那么在屠宰场未毁之前, 依屠宰场所造的一切恶业,提供者也会悉数得到; 一个 人从今天到明天之间发愿行持杀生等恶业,这些都是恶的中律仪无表业。

 

[89]   剩余无表则依 1. 田、2 .承诺、3 .恭敬而获得。除去戒与恶戒以外剩 余的中戒无表色是由田中获得,诸如七种实生福;还有由承诺而获得, 如发誓未顶礼佛就不用餐;由恭敬心中获得,诸如由猛烈发心而得。

 

有时我在想,工人们虽然同样在劳作,但因为对 境不同、发心不同,所得果报也会截然不同。比如,在 我们学院干活的工人,每天都为僧众修经堂、修路或者 修厕所。在三宝的加持下,有些工人还听了课,知道怎 样发心。有个人就告诉我,他来学院两三个月了, 一直 没断过课。这样一来,他们做工的同时就积累了很大功 德,这些都是善中律仪业,乃至学院经堂、公路等未毁 坏之前,功德一直存在。而有些工人因为帮人修建屠宰 场、监狱或养鱼场等,虽然他们不是特意造恶业,只是 突然的缘起,但实际已经造了恶中律仪业,乃至这些建筑未毁之前,  一直会给他们带来罪业。

 

以上说所的六种业,再加上思业,共为七种法。

 

◎ 依靠此七法,能知诸业相

 

总之,颂词所说的七种业是:身有表业、语有表 业、律仪无表业、非律仪无表业、善的中律仪无表业、 不善的中律仪无表业,以及思业。这七种业除了思业以外,其余六种都是思所作业(思生业) 。

 

如果把身有表业和语有表业再从善业和不善业的角度分,就会多于七种,但果仁巴大师和其他很多论师都没有这样分。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以这七法能了达所有的业相差别,换言之,所有的业相在七种业当中都可以包括。

 

◎ 依《俱舍论》可精通业等名言法

 

如果《俱舍论》学得好,对于以上所讲的名称概念 就会非常清楚,否则很多问题可能都搞不懂,所以,学 习《俱舍论》还是很重要的。人们经常讲,若想精通名 言法,就要学习《俱舍论》;若想精通胜义法,就要学习《中论》。

 

我们刚刚学完《俱舍论》,大家如果有些地方忘记 了,最好课后翻看一下。对于学过的道理,经常复习非 常有必要,这样心相续才会被熏染得较稳固。如果学过 之后再也不看了,可能几年之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样非常可惜。

 

子二(对此断除常断之理)分二:一、对方发出常断之太过;二、对此回答而剖析。

 

丑一(对方发出常断之太过):

 

此处的对方是谁呢?很多讲义说得都不明显。根据 上下文推测,应该是指反对有实宗的个别宗派,但不是 中观宗。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中认为,这里的他宗应该是指有部宗的对方,他们破斥有部宗的观点。

 

他宗针对业产生果发出了常断之太过,以此引出经 部的观点,之后有部驳斥经部并建立有部的观点,最后 中观宗一并遮破经部和有部,这就是下面内容的整体脉络。

 

理清科判相当重要,尤其本品,科判分得比较细, 如果没有抓住关键问题,闻思了半天,到底是谁的观点 还不清楚,想通达恐怕很困难。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论》的时候,  一定要把每品的科判理清楚。

 

对方认为:有部宗和经部宗业生果的观点不合理,已经具有了常断之过。

 

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常,云何生果报?

 

如果业直至受报之前一直安住不变,就成了常有法;如果业的本性在第二刹那就已灭尽,则成了无常法。既然如此,业如何产生果报呢?

 

他宗提出:倘若众生所造之业在果报未成熟之前, 能够一直安住,就如《百业经》所说:  “众生之诸业, 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那么该业就 成了恒常之法;如果业在产生之后的第二刹那便已灭 尽,如同种子被烧焦一样,则已堕入了断灭的边。既然如此,业如何产生果报呢?

 

很多道友可能也会想,前面刚讲过什么是常,什么 是断:产生之后一直不灭,叫做常有;之前存在,之后 不存在,叫做断灭。如果屠夫杀了一头牦牛,百年之后 他才感受果报,在百年之间,此杀业丝毫无损地存在, 那么此业不就成常法了吗?如果杀业产生之后刹那灭 尽,那后来的果报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如果能产生,不就有无因生的过失了吗?

 

对于对方的太过,我们该怎样回答呢?希望大家课 后能好好思考一下,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说业常有肯 定不合理,因为常有是常派外道的说法;说业断灭也不 合理,断灭派也是外道。作为佛教徒,必定要承认业因果存在,既然存在,那存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我们不仅要对业因果胜义中不存在之理生起定解, 也要对它们在世俗中进行合理安立。不管是站在有部 宗、经部宗还是中观宗的立场上, 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 理由说服自己和对方。不然,以后如果有人也像这样给我们发太过,回答不了也不合理。

 

《俱舍论》第四品和《中论》第十七品都讲了业因 果。《俱舍论》主要是讲名言中业因果如何安立,对业 因果的分类、差别等介绍得比较清楚。本品主要讲了有 部和经部安立业因果的依据,以及中观宗对他们观点所作的剖析。

 

业因果非常重要,学习本品可以进一步对业因果生 起坚定的信心,大家应该把心思主要放在第十七品上。 我讲《中论》的时候,每讲一品都觉得该品很重要,其 实确实都重要,因为它们是从各个不同角度遮破我们的实执,所以掌握每一品都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