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7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几天没有讲《楞严经》,今天也跟大家一起来学习。《楞严经》当中,前面是富楼那尊者,他跟释迦牟尼佛的一些问答,一般有些注释当中讲,他跟佛的问题大概有四个问题,就是这一品当中主要讲四个问题。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明从哪里来的?佛陀当时也是回答,有一个疯狂的人,他的这种迷乱的心的来源是什么样,用这个来回答的,这是最重要的一个。

 

然后阿难尊者也是跟佛陀问问题,但是有些注释当中讲,阿难主要是对佛陀有一个问题,前面也大家应该可能记得到吧,阿难尊者说:“佛陀以前说一切都是因缘而产生的,因为因缘而产生的是比较合理的,包括我也好,舍利子也好,目犍连也好,须菩提也好,很多的圣者依靠因缘而灭无明,然后现前智慧,获得圣果的,所以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你现在说非因缘和非自然,这样的道理就好像不太合理。”

 

这个时候,佛陀前面也是用演若达多的比喻来——我们当时也要求大家要记住,这个演若达多是比较特殊的的一个人物——他的这种比喻来讲,其实因缘和自然都是一种戏论。

 

我们前面讲的是,通过他的这种比喻来讲,实际上这是一种戏论。今天紧接着讲。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下面佛陀继续跟阿难尊者,现在是阿难出场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佛陀说,因为前面通过演若达多的这种比喻来讲,其实狂心全部都是迷乱的,它就没有什么头尾的,也是一种戏论。

 

佛陀说:所以我说“三缘断故”,这个三个缘,我们前面从广义上讲,器世界、有情世界,还有业果的这种因缘。从这里来讲的话,我们前面也刚刚讲到杀、盗、淫,这三个缘断的话,其实他这里的“断”,实际上真正认识了它的本性,包括杀盗淫实际上也是无取无舍的,这么一个道理,这样的断了以后,那么我们真正的“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应该是最甚深的,胜义的这种菩提心,自然现前。所以说他的三缘断的缘故,菩提心是自然产生的。

 

但是这样的菩提心并不是有生有灭的这么一个菩提心。下面,这种菩提心非因缘、非自然,就不是因缘而产生的,不是自然而产生的。

 

因为阿难的这个问题,他就觉得是因缘产生是合理的,他自己也是依靠这样证悟的,但是自然产生的话,那就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的,所以不应该是自然产生的。他就觉得因缘产生是对的,自然产生是不合理的。但是佛陀就要讲,其实因缘产生也好,自然产生也好,在名言当中这两者都是存在的,有一种常有的东西也有,因缘产生也有;但真正的实相当中,这两者都是戏论的,不合理的,主要是给他讲这么一个道理。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这个是非因缘产生的道理。这里说真正的菩提心,实际上是如果菩提心的真正产生,“生灭心灭”,生的心和灭的心就灭了,菩提心它并不是生灭的因缘而产生的,生生灭灭的这样的心是没有的,无生无灭的。

 

“此但生灭”,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和灭,仅仅是观待而言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这种生灭,因为真正的菩提心当中,生也不可能成立的,灭也不可能成立的,就仅仅是可能说说而已,仅仅只是一个戏论而已。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实际上生和灭这两者都已经灭尽,这两者都已经得到清净了,那这就是真正的无功用的道。因为无功用的道,实际上是,有些注释当中讲远离一切作意的;或者说是远离一切言思,就语言和思维的;还有所谓的我们的楞严大定,是最了义的这种境界。所以阿难,你自己认为的这种因缘产生,其实这样的生和灭是妄想而已,虚假而已,真正的这种生灭实际上是没有的。

 

所以在这里就跟阿难说出一个,你所谓的生灭而产生的菩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然后下一段讲自然而产生是不合理的,非自然产生。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如果你说是像外道所承认的一样的一种自然产生的话,那这个非常的清楚,这样的自然产生的话,是自然心而产生的,那生灭心要灭的。

 

如果你有一个真正的自然心要产生的话,那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自然的心有产生,如果有自然的心产生的话,那我们这个生生灭灭的心应该是灭的。生生灭灭的心,这并不是无功用的道,“此亦生灭”,这也是一种生灭心。

 

因为自然的菩提心,那生灭的心已经灭了,生灭的心已经灭的话,那实际上你所谓的自然,归根结底还是成了一种生灭的心,也是一种生灭法了,并不是自然的。因为你的这种生灭的心灭完了以后,自然的心明现。这样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也并不是无功用,或者是真实的道,这种也不合理的。

 

怎么不合理呢?下面继续讲自然的这种心不能这么说。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我们一般来讲,顾名思义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自然?其实是无生无灭的东西,这个就是真正的自然,“名为自然”。

 

世间当中也有自然和非自然的两种分法,什么样呢?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就像我们从世间而言,世间人也是承认,两种事物或者多种事物杂和成一体的话,这个叫做“和合性”,不是自然性的。

 

比如说牛奶和水放在一起叫做奶茶,然后在牛奶和水里面再加一点茶叶,再加一点酥油,叫酥油茶,这叫和合而成。

 

是吧?这个是世间人也是承认的。就几种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这叫做和合而成的。实际上这并不是自然的。

 

“非和合者”,非和合的话,这个就叫本然性。比如说天然的水晶,“这是一种天然的石头”,“这是一个天然的珠宝”,我们世间当中也是,所谓的天然,可能里面有很多杂物,现在按照一些矿物学的说法,任何一个物质里面是并不是天然的,里面有各种假合的,但是世间人的名言而言,他觉得是天然,并不是人造的,并不是各种因缘和合的,它自己自然而成的,这叫做是天然性的。

 

天然的,我们心也是天然的,或者是悠然的,湛然的,就一直讲这样的嘛。所以我们本来面目的这种心,很多用世间的这种名言来称呼嘛。我们前面也一会儿说本然,一会儿说是湛然。在大圆满当中,了然、楞然、明然、赤然,好多好多的这种然呐,实际上它带有一种,怎么讲?也是一种自然的,但自然当中也有不同的一些特殊的性质。所以“非和合”而成的话,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本然”。

 

这以上,前面讲的是这样的菩提心并不是自然而产生的,让阿难也要明白。后面,所谓的自然,那就是一个无生无灭的,世间人也是承认有自然和非自然的东西。

 

然后再下面,实际上真正的没有戏论的法,是远离所有的和合和天然的东西,这个才叫做是无戏论法。因为前面讲,阿难你所承认的全部都是戏论的,包括你认为是自然的,这也是戏论的;包括你认为是一种因缘法的话,这也是戏论的。所以这里的戏论,凡是有变的,凡是实有的东西都是戏论的。

 

因此我们可能学过《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庄严论释》,这样的话,对《楞严经》的理解还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里面的有一些推理,包括我们在整个世间当中没有一个实有的法,这句话是很重要的。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是再三地强调,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

 

我讲《中观庄严论释》到现在都好多年了,多少年了已经?什么时候讲的?05年讲的话,马上20年了,过得那么快啊,人生真的很短呐。

 

下面讲什么叫做离戏论。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其实这个没有学过中观,没有学过密法的人,不知道他们讲《楞严经》还是有点……为什么现在没有人讲《楞严经》,还是有可能确实不好讲。

 

我希望我们以后的道友们呐,这次如果真正圆满的学完的话,以后还是要弘扬。我想我们很多人应该有能力弘扬,因为大家都学过中观嘛,学过因明嘛,学过大圆满,这样的话,好像这里面的道理应该是,讲的时候并不是光是口头上讲,自己应该明白到底在说什么。

 

不然的话,可能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这个《楞严经》还是有时候不好讲,它还是意义有点儿难讲,词虽然很美,但是不懂。对吧?那天前面不是说嘛,就每一个词很美的,但是确实是都不懂。

 

这里说“本然非然。和合非合”,不是阿难说是要么自然产生的,其实自然在真正的本体上看的话,它不是自然的。因为自然它是一种戏论,没有什么真正的自然的法成立的,常有的也没有,不常的也是没有,实有的法也没有。所以所谓的自然,实际上它的本体观察是非自然的。

 

“和合”也是同样的道理,因缘和合,是未经观察的说法而已。你如果真正去观察的话,和合没办法合的,融入一体,还是非一体,接触还是非接触,这样的话,和合也是戏论而已,也实际上不和合的。

 

和合也没有什么可和合的,我们表面上看两个人合作,我们现在开什么合作的会议,或者说是我们和合团结,说是这样的,但是这个是名言的妄想戏论,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怎么合呢?我刚才说酥油茶,酥油茶怎么和合呢?就没办法。酥油的本体和茶的本体、水的本体,你一个一个观察的话,怎么和合?真正的合也是不成立的。

 

“合然俱离”,你刚才和合也是不成立的,自然也是不成立的,这两者实际本体上都已经远离了。然后这两者以外的有一种法存不存在呢?没有的。和合和自然两个都集聚在一起的也没有的,然后除了这两个以外的也没有,我们一般非有、非无、非二、非俱二,就这样的。

 

离四边的时候,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有无二者也不是,非有无二者也不是。这样四个边都已经破完了的话,那就存在的几种方式几乎是没有的。我们要是一个存在的话,要么有的方式存在,要么无的方式存在,要么有无二者的方式存在,要么非二者的方式存在,这四个边都已经破完了,哪里有?

 

一样的道理,如果阿难所提出的问题,自然和因缘,要么两个都存在,要么一个存在,要么非两个的方式存在,或者说是除了这两者以外的另一种方式来存在。所以汉地的有些注释当中,它的一遮的破法,双遮的破法,双照的破法,也有一些不同的解释方法吧,也可能可以这样解释。

 

但是这个从名字上看的话,因为阿难的问题,佛陀下面给他回答的时候,阿难一直认为是有一种因缘或者是自然的东西,那我们以理观察的时候,这些都是戏论的。最后远离了全部的这些,这四个边也好,或者说是八个边也可以,比如说是和合和非和合,和合和非和合二者,非和合和非二者,从因缘和合上面有四个方面来观察,四边来观察;然后自然和非自然,自然也不是,非自然也不是,二者也不是,非二者也不是,自然方面也是有四个方面观察,这样通过八个方面来观察,最后远离戏论了。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这样的上面的观察方式才得名为“无戏论法”。确实就像《大乘密严经》当中讲:“内证之所行,超诸语言境。”内在证悟的这种行境,超离了语言的一切境界。确实这里面所讲的一样,真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证悟的时候,那就语言没办法来给它进行指示、表示。

 

这以上讲到和合与自然,通过剖析两者都是不能成立的。

 

接下来开始又要训阿难尊者了。佛陀说,你不修行,今天很多人当中也是开始批评,阿难是幸好可能性格好一点,不然我们这里的有些发心人那样脾气不好的话,那早就离开了。

 

所以我要说一下我们这里的发心人,你们要么不要发心,要发心的话,不要把自己的发脾气当做一种功德。有些是稍微有一点,说几句话就开始马上火冒三丈,就很不好的。可能以前是我们这边的发心人员的个别人,他就开始经常在不同场合当中自己很傲慢,经常说这个,可能这个原因。

 

所以说我们发心人员,你要发心的话,为僧众发心,你不管是心态好也好,心态不好也好,你稍微有一点忍耐的心才去,如果实在没办法,今天跟这个吵架,明天跟那个吵架,这种人的话,好像对整个我们的降魔洲这边也不庄严,他们都觉得你们修的是什么呀?可能是一点这种调伏心的能力都是没有的,特别急躁的话还是要注意。

 

你看阿难尊者都是,虽然是佛陀,但是实际上当时佛陀和他们也是,应该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人,佛陀怎么说的话,阿难都是从来不会生气的。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

 

这个是对阿难来说的。现在说来说去的话,“菩提涅槃”,获得菩提涅槃的果位,对阿难你来说,还是特别遥不可及,非常遥远。

 

好像佛陀看起来他问的问题越来越有点儿南辕北辙,所以对他直接说:“你现在想获得佛果的话,就没啥可想的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了,非常遥远。”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为什么对你来说是那么遥远?“因为你没有经过很多劫的这种辛勤修行,没有辛勤的修证,这样的原因,虽然阿难你是多闻第一,你有不忘陀罗尼,你可以有很好的记忆和受持,你能受持十方如来的十二部经的清净妙理,甚深的、广大的、清净的这些妙理,你虽然非常记得清清楚楚的,这些妙理多得像恒河沙数一样,但是这些全部都只是对你有一点利益的戏论。”

 

我们现在有时候闻思很好的,但是修行特别不好,因为阿难他是生生世世,很多世习惯什么?习惯寻伺者。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学理论比较不错的,阿难是多闻第一嘛,广闻博学,这样的话,修行比较差的说实在。

 

就像我们有些人一样的,可能讲的话头头是道,什么都会讲,一讲起来,我们有时候专门讲一些讲师,讲起来的时候什么的,但是不是实干家,做的时候又是“口头上说的话,让世界人高兴;行动上做的话,母亲都很伤心。”我们以前有这种说法。口头上说的时候,世界人都觉得:“哇这真的人!”然后实际上真的做的话,不要说其他人,连自己的母亲都很伤心的:“哇,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做得那么差。”一般母亲是最亲的人,她就没有大的过失,都是不会特别伤心,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好的。

 

所以阿难也是,你看佛陀说,你虽然广闻博学的,十二部经都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恒河沙数的这些经论倒背如流,特别好的,但是你都没有很好的修证,全部都变成了有利益的戏论。

 

所以这句话我们要注意,我们这边的闻思的所有的道友,其实我们跟阿难尊者这些比较起来的话,我们有些人是出家也是很晚的,世间的习气也特别重,然后现在只有几年的一个闻思修行,这个也不算什么广闻博学,自己也不要傲慢,我就学了几部论典。

 

你看佛陀的经典,我们藏族的大藏经当中是108函,我们真正是8函都没有学完,那100函还留在那里。所以有时候看佛陀的智慧真的是不可思议,还有很多都是在龙宫里面,天界当中,还有比如说藏传当中的有些经典,汉传里面有更多的,这样的话,我们是确实不能说广闻博学。自己也不要认为,我们这里面都是应该没有吧,但是现在有些是,尤其是以前读过大学的话,自己觉得真的是很大的。但是我们的智慧不一定大,也许可能只是课程上的有几个理论完成而已。

 

这个时候,佛陀这里对阿难的这种境界很不满,就说是你虽然背诵很好,虽然记得很好,但是你全部是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下面继续驳他说是:“虽然你口头上说的话,你不管是说因缘也好,说自然也好,决定明了,”头头是道,你一讲因缘的时候,什么俱生因也好,相应因也好,各种因你可能讲得很好的;说自然的话也是,常有的自然呐,或者是恒常不变的自然呐,你可能会说得很好的。说自然也好,说因缘也好,这些方面,理论上你讲得是非常好。

 

“正因为这样,人间都是把你称为是多闻第一。”

 

你看释迦牟尼佛所有的这些十大弟子当中,阿难最后称得上多闻第一的话,那还是很了不起的,他自己也很精进的,这方面是应该值得的,但是佛陀并没有这样,所以在大众当中开始呵斥。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他说:“你这样的多生累劫的这种广闻博学,不断地熏习,不断地串习,”这一辈子也要多闻,下一辈子也要多闻,上半生也多闻,下半生也多闻。

 

其实真的,我们还是有这样的这种习气吧,我们天天听课、听课、听课,天天看论看论、看书看书这样的,我们不知道上一辈子是怎么样,但是这辈子一直多闻,一直多闻。

 

但是真正遇到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佛陀说:“你虽然是多闻,但是你就不能免除摩登伽女的这种磨难呐。”

 

摩登伽女的话,你就一点这种定力都是没有,所以修行差的话,最后违缘面前,烦恼面前,就是这个样子。

 

何因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如果你稍微好一点的话,怎么会需要待我的佛顶楞严咒,把摩登伽女心相续当中的这些淫火顿歇?刹那间当中全部熄灭,最后摩登伽女也是已经获得了不来果位,阿那含果位。现在在我的教法当中,摩登伽女应该是成了精进林。”

 

汉地有些注释当中,把“精进林”,画一个森林,森林里面有好多的出家人在那儿坐禅。但是摩登伽女,我都眼睛现在也不行,怎么看都认不出来摩登伽女在里面是怎么精进?

 

藏文当中都是“精进林”是没有这么说,说她是非常成功的,特别精进的。“精进林”的意思是在我的教法当中,她是特别特别精进的佼佼者。

 

“这样的原因,她把爱河全部都干枯,”因为当时她的这种贪念特别严重嘛。大家知道,我们刚开始讲《楞严经》的时候,她当时看到阿难的时候(后来我翻成藏文的那个《摩登伽女经》里面,也叫《虎耳经》是吧,那个里面也有讲的),摩登伽女当时她的贪爱特别严重,不管是做什么也好,就一直想着阿难,做梦也好,现实当中也好,凡是所有的幻想都是,除了阿难以外,都想不出来任何的这种事,就特别特别的严重,她的这种爱火焚烧相续极其严重。

 

后来阿难就没办法,他就广闻博学的智慧一点都用不上,然后佛陀的这种楞严咒,他的这个咒语(我们下面也会讲楞严咒的加持),所以这个楞严咒,咒的话,一般那个《指掌疏》里面说叫破障,破除障碍的,这种咒语的意思也是破障。

 

我想我们这次大家念咒语,念《七句祈祷文》,通过修行应该很多人还是可能有这种感应吧。我觉得是,我都每年都是到了闭关的时候经常有事情外出,这次还是基本上有大量的时间,确实这样的闭关还是,因为平时你没有这样的一个充分的时间,我们又要听课,又要发心,又要开会什么什么。然后有了这样的话,基本上是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可以用在修菩提心这些上面。所以我们还是要重视修行,这个很重要的。

 

当然重视修行的话,也不能太过于的偏堕,我们有些法师也是,什么其他所有的理论的闻思,全部要斩断,还说是什么自己要印证开悟。这些印证开悟都是,我们都现在还不敢说印证开悟,但这个都是可能传来传去吧,有时候我们的行为有一点过头的时候,也有好的一面,也有一些不好的一面。但是基本上是按照我们大家正常的,常规的这种规则当中,不超出是很重要的。

 

所有的堪布堪姆,我想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不同的,有些是非常精进,有些是修行好,有些是闻思好,应该是有的,但是自己要看,就我们有一种说法叫做:“自己做什么事情,看隔壁的行为就很重要。”所以有时候是应该这样的。所以我们现在修行也是很重要。

 

这样的原因,依靠佛陀的这样,最后摩登伽女已经获得了阿那含果位,然后“令汝解脱”,不是你已经解脱了嘛,如果这个摩登伽女没有佛的加持,她没有获不来果的话,那天天都是缠着你,你多痛苦。

 

然后佛陀说:“你知道吗?你修行不好。”本来阿难在僧众当中很有威望的,但是佛陀经常刺激他,就开始:“你能记得清楚吗?”他的弱点,他的痛点拿出来,开始他的伤口又拿出来,在伤口上面撒一点盐,让他感受感受。所以这些世间的乐,你能不能真正是断除。

 

下面是用比喻来讲到学习的重要性。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所以告诉阿难尊者:“你虽然多生累劫受持如来秘密的甚深的,广大的,不可思议的这种妙严,”这样的甚深细微的这种法,如来的这些法,你就多生累劫都是记得很清楚的,“但是这个不如一天当中修无漏的法。”

真正修空性。

 

这个我们也是真的这样的,我们还是每天都是,哪怕是我们每天上课的前后坐个几分钟,自己也是每天所修的这些法要用得上。如果用不上,没有感应的话,有时候真的,念咒语也是“嗡班匝萨埵吽……”,听课也是今天听一个,明天听一个,就这样听了无数次,然后给别人讲也是一直“呱呱呱”地讲,但是实际上自相续还是自相续。

 

所以他这里说是:“你多生累劫受持如来的这种妙严,不如一日当中修,然后修完了以后一定会是远离世间的爱和憎,贪嗔所带来的这种痛苦。”如果真正有一点修行的话,世间的这些爱也好,嗔也好,不会对你危害的。

 

以前好像在哪个里面,南怀瑾先生说是,如果我们坐禅的话,禅定所带来的这种妙不可言的快乐,远远超过男女的一些各种有漏的快乐。好像《毗奈耶经》当中也讲过:“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就世间的五欲的快乐,或者诸天的,天人的这些快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意思就是说,世间的这些五欲的爱乐,天人的这些快乐,如果我们“爱尽”,爱已经灭尽的这个乐相比较起来的话,那就千分也是不能比的。

 

这个说得确实,《亲友书》里面也有比较相同的吧,我们世间人认为,可能世间的,包括所谓的爱、感情这些都是特别快乐的。比如说世间人经常认为是什么爱情很伟大,这样的,但是实际上是它也很伟大的,但是它也是痛苦最伟大的,就人生当中带来的痛苦,可能最多的是因为世间的这种爱带来的。所以它带来的这种快乐和它带来的痛苦,如果真正的过秤的话,那应该是它带来的痛苦是最多的。

 

如果我们真正是通过禅修,通过修行,认识到本性的话,那所有世间的这些有漏的这种爱也好,有漏的这种乐也好,这些的话,都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他就讲一个比喻,佛陀告诉他,让他好好修行,你广闻博学不如你修一天的,你多生累劫的广闻博学不如修一天的这种效果好,这个意思。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锁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他就讲两个比喻,跟他们有关系的两个比喻。一个是摩登伽女,她是婆罗门女。她以前也是很多生世都是以淫业为生,可能邪淫习气非常重的。她虽然是婆罗门女,但是她还是也成过淫女嘛,就这样。后来佛陀的咒力和她自己的精进力,把所有的爱全部都已经消了嘛,爱都是已经消失了。所以在后来佛陀的教法当中,她叫做性比丘尼。

 

她在家的时候,应该叫做本性吧,是吧?后来她的名字都是没有改。汉传的话,要把俗家的名字改成出家的名字。

 

但是她如今已经成了那么乖的比丘尼,现在在哪里看到阿难的话,她理都不理,因为她自己还是很有境界的。不像以前的,(阿难)去提水的时候,她也是跑到那里去,化缘的时候也去跑到那里去,经常跟上的,不是这样的。包括到男众道场里面去,也是一直(跟着),阿难最后特别特别为难。但最后她真正把爱的这种本体认识到了以后,最后在释迦佛的教法当中,她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比丘尼)。

 

以前很早的时候,那个玉琳国师也是这样的嘛。刚开始很麻烦的,后来就已经得到解脱了。

 

还有一个,说罗睺罗的母亲,佛陀也说是罗睺罗的母亲,直接没有说。我们现在有些居士也说什么什么孩子的爸爸,孩子的妈妈。

 

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

 

佛陀说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她也是同时悟到了她前世的这种因缘,所以她知道生生世世因为爱带来无量的痛苦。

 

也是叫义诚王子吧,义诚以前和婆罗门女一起发愿,发愿以后她生生世世不会对他的菩提道做障碍。他当时在燃灯佛面前供花。我们原来不是讲《释尊广传》的时候专门演过嘛。

 

耶输陀罗她也是后来就已经悟到了,她自己的前世,生生世世都因为爱的原因,带来无数的这种痛苦,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就开始修行,最后也是获得了佛的授记。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后来一念熏修无漏的善。因为这个原因,她们两个当中有些是已经获得了“出缠”,刚才摩登伽女是获得无来的果位嘛,所以她就离开了烦恼的这种缠绕。然后其中有些获得了授记,“或蒙授记”,耶输陀罗,应该是《法华经》里面讲的吧,当时佛面前授记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将来她也会变成如来嘛,耶输陀罗也是未来有授记的。

 

所以说通过修行,这两个是非常的明显。通过修行,一个是已经获得了不来的果位,一个获得了未来成如来的这种授记。

 

女性当中还是有很多,佛陀在这里,一个是摩登伽女,刚开始她烦恼很重,她给阿难带来很多的麻烦,大家都也觉得特别的可怕;耶输陀罗比较而言,我们从传记上看都也可能没有这样的,但实际上也是生生世世有很多这方面的习气比较严重,但后来遇到佛陀,遇到教法,然后她们的相续也得以成就。

 

以前益西措嘉空行母,有这个传记吧,伏藏大师他们的,现在汉文也有,繁体字的汉文也有,里面都是也讲的,其实益西措嘉空行母她毕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女的吧,她从小的时候长相也是特别好,很多王子都是对她特别的那种,怎么说,就为了获得她很多小国都开始战争。后来当时比较大的国家吐蕃,赤松德赞把他作为王妃。

 

这个时候她显现从外表非常美,但是更重要的,她后来就莲花生大师入藏以后供养给他做明妃。但是她的最主要的特点,她不是一般的女人,她就没有烦恼,还有更重要的,她就能受持莲花生大师的所有的这些教典。

 

明妃,藏文当中(师念藏文),她能受持所有的这些莲师的不忘陀罗尼。所以很多伏藏里面,后来莲师所教的法全部都是记得清清楚楚,然后交付于天龙八部,交付于护法神,全部都是她记录下来的,她就记在心里面的。所以很多伏藏品的后面:“得不忘陀罗尼的益西措嘉交付于……护法神,萨玛雅、萨马雅”这样的。

 

而且她从传记里面看,就在这个山洞里面,那个山洞里面,应该是特别苦行。但苦行的话,后来真的是相续当中的这种烦恼没有,然后把真正的莲花生大师的最甚深的这些法,全部都是一一地做伏藏,做记录,全是这样的。

 

所以说确实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卫萨空行母的那个传记当中,她看起来好像是她烦恼也重,跟一般的女人也是一样的,我在前言当中也是讲了,有很多一般的现在女人有的这些烦恼,她就比较深重,她每次都是想自杀,每次都是自己都是没有自信了。但是她有一个特点,她一直是对上师们很恭敬,后来包括哲美活佛和嘎绕伏藏大师的全集,全部都是由她来弘扬的。

 

所以女性当中也是,应该包括当时莲花生大师的曼达拉娃空行母,也是很了不起的。她也是一个国王的公主,她的记忆也是非常好的。一般的女性,可能有些是真正的烦恼女性,可能给弘扬佛法方面带来很多的障碍以外不会有什么的;但有些的话,她的智慧非常犀利,而且也没有平常人的那样的嫉妒心、各种各样的谄曲心,没有。依靠这种因缘……

 

有时候看起来益西措嘉空行母的传记,现在国外是特别重要的。我原来给你们讲过嘛,我当时去哈佛的时候,他们有一个老师正在讲益西措嘉空行母的传记,第一次去的时候。他正在讲,她受到几个人强奸的那个地方,但确实益西措嘉当时受到强奸的时候,她后来把这些强奸的人全部都度化了。

 

当时好像哈佛的那些人都是没有讲到这里,我看看他们讲到哪里,后来他说是有一个人,他朋友听说是在尼泊尔,也受到一个强奸的事件。然后说是美国西南边,西雅图,在那边又遇到一个什么什么,他们就后来话题转到那边去了。但确实后来他们也说是,当时如果按照他们的话,有一个人对他这样,那就不可能也对他有慈悲心,对他有度化的这种心,一直恨他。但是,益西措嘉跟平凡的女人不同的,有这样的特点。

 

所以我们男性也好,女性也好,解脱的话都有,在佛法当中有贡献的也有。包括我们世间人,现在好像很多,最近意大利的总理是不是马上就变成女的了?然后英国首相,47岁,你看她就变成这个样子,前两天英国女王死了,她是70年的执政,她的整个过程当中换了15个首相,一个女的,还是很厉害的。她26岁到96岁之间,70年都是,应该是好几个时代都可以圆满。

 

所以有些女性,像今天讲的摩登伽女、耶输陀罗,这些是好伟大。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你看佛陀开始批评阿难,你看这些女性是那么伟大的,你作为一个相貌堂堂的大丈夫,阿难,你为什么是自己欺骗自己?你还停留在一个什么听呐、看呐,学一些理论,就一些学术上面的。人家女性原来比你烦恼重的全部一个一个都获得成就了,你还连一个不来果都得不到,你还在这样的,你难道好意思吗?

 

像蕅益大师他们也是这里解释,修无漏法是很重要的,如果不修的话,没有什么意义的。当然广闻不修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不闻,那更没有意义。蕅益大师好像有点儿异义的。

 

像阿难的话,跟修行人比较起来,他比较差。跟摩登伽女比较起来,原来他们两个还是有差距的,人家阿难都是提前已经出家了,摩登伽女还在家里做工的这么一个女的。后来就别人都已经获得了这样的无来的果位,阿难就还这样的。所以说不修的话,那还是不行的。

 

但是闻和修相比较起来,那修很重要;然后闻和不闻比较起来,那当然是广闻,不然的话,你什么是烦恼都不懂,那就更糟糕了。所以说他这里的话,也要讲到什么?我们不管是男的女的也好,谁都要广闻博学也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修行,更重要的修行。

 

这次我觉得是大家都还是修得比较,当然可能部分的人天天睡觉,我早上起来看的时候,我们有一些比较熟悉的房子的灯都是不亮,第一座基本上都不亮,也许是可能因为念诵大家都能背得到,可能这样的原因吧。不知道怎么样。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