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6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讲《楞严经》,现在正在观察妄想的因。昨天的内容,大家也已经明白了。原来妄想的因是无明,无明的因没有什么,只是一种偶然的,一种狂乱的因,就这样来理解。

 

那今天继续讲: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这里说,获得无上圆满的菩提果位也是一样的。怎么一样的呢?就像睡眠以后,梦中醒了,“如寤时人”,从梦中醒过来的这个人,如果要说梦中的整个经历,梦中所发生的这些事的话,那虽然他的心很精明的,非常有智慧的,敏锐的,这么一个人,但是如果让他说梦中所有发生的这些事物,

“欲何因缘取梦中物”,他想依靠什么样的一种因缘,把梦里所发生的全部的这些物体展现在你面前的话,那这是很困难的。

 

其实大家都是知道,我们经常也是做梦,但是梦的话,你醒来了以后就知道它是一种迷乱的因,然后它前面的因、过程,最后出现的各种结果,这些让你一一也展示出来的话,最多可能用语言来大概的描述一下,除此之外都是没有办法让人真正是,梦中的因缘的因是这个样子,然后给醒觉者面前说,那你肯定指不出来的。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梦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话,那更何况说妄想根本是没有因的。你看梦中的事物都没办法给别人说嘛,那同样的道理,我们妄想的因,前面也讲了,

没有什么因,而且本来这个妄想,它没有任何的东西,就像龟毛兔角一样的,那你怎么在别人面前把它展示出来?这是根本没办法的,无有是处的。所以说通过梦了达,其实万法的本性确实是了不可得的。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

 

就像是我们前面讲的,舍卫城的演若达多——演若达多大家还是要记住,以后有人问无明的事情,那你就马上说:“《楞严经》里面有一个人叫做演若达多。”

 

我们藏文当中是安自达多。好像他父母都是在一个祭祀的殿堂里面祈祷,祈祷以后,这个人后来降生了,这么一个人,所以说是祠堂生,或者有这个意思。

 

所以就像我们昨天讲的,当时那个演若达多,就是城中发生的这个新闻,演若达多,他难道有什么样的真正的一个因缘,实有的一个因缘,然后自己就认为自己的头已经没有了,就害怕,然后就狂呼而走的?这个是比喻当中讲的。因为这个人,他觉得他的头可能已经没有了,然后特别担心,然后发疯了,就走了。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

 

后来他走着走着,可能也不知道,也是莫名其妙的,他的这种狂心,疯狂的、狂乱的心,发疯的心,突然后来就没有了。可能我们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也是,发疯得非常厉害,但是突然就:“啊?我想什么了?哦,我刚才在哪儿?这样啊?哦。”好像他已经恢复正常了。也有这样的,世间当中特别狂乱的人,突然就莫名其妙的,好像无因无缘的这样“狂歇”。

 

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他的头从其他地方回来了?也不是,本来他的头都是从来都是没有断过,也没有失去过。是不是他心正常的时候,他的头就回来了,然后心不正常的时候,他真的头被魔鬼偷走了?不是吧?这个是没有的。

 

所以他这里说——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纵然他没有“歇狂”,他的这种疯狂的心还没有停歇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怎么会是有他失去他的头呢?没有失去,刚才他正在发疯的时候,他的头完整无缺的在,然后刚才他的这种疯狂的心已经停歇下来的时候,他的头也是依然存在的。他的头就前面也是这样的,后面也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新闻,佛陀讲得还是,有智慧的人,什么都讲得很细的,对吧?我有时候想,学《楞严经》以后,可能我们很多人觉得是,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可能跟其他很多宗教的教主,不说很深奥的后世,或者说是其他方面的,只是分析问题的这种辩才和智慧方面,确实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学《楞严经》,应该现在四十多堂课吧,在这个过程当中,每天都是让我们拼命地要去专注他的智慧当中。

 

这只是一部经典,佛陀都有多的经典,这一部经典里面的这种精神,真的是很难想象。我们觉得佛陀是一般的世间的一个人,如果世间的一个人,他一辈子当中造了这么多论,而且这么多的这些论,每一个都有这么甚深的意思。

 

我们这几年都是学了那么多的经典,包括《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般若经》《药师经》(下面有人说:《六祖坛经》,《六祖坛经》不是佛陀说的),还有《无量寿经》《观经》等等。我们学的太少了,你看《大藏经》是那么多,有时候看到我们藏文的大藏经、乾隆的大藏经,那么多,我们学的时候,只有1%。1%可能有,比如说我们藏传的有108函嘛,我们8函肯定没有,我们可能四五函吧,我们还算是在我们的佛教徒当中,一直不断地在闻思。

 

你看现在《楞严经》,就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讲?

听说了吗?不多?

现在正在讲的有没有?除了我以外。

这会儿没有,这会儿没有什么意思?

现在没有,晚上是吧?好嘛。

 

所以真的我们可能比较而言,在佛教徒当中,我们是可能学经方面也不算特别多,但是还算是可以的。但我们学的是很有限的。原来很想把《大藏经》读一遍,但是可能这个短暂的人生里面没办法吧,光《大藏经》读一遍的话,也是很好的嘛。一辈子当中,如果不敢说全部学一遍,读一遍也很有加持的,很有加持的。

 

刚才讲演若达多,他的故事现在佛陀一直在分析。

 

佛告诉富楼那——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同样的道理,“妄性”的话,刚才演若达多他当时出去的时候,因为他觉得是没有头,狂心而走的,那这样的话,我们众生也是正在漂泊受苦,正在这个时候,其实是“妄性”而走的。

 

“妄性”而漂泊的话,那么“因何为在”?它的因在哪里?刚才他出去的话,他认为是没有头而走的,但是头从来都是没有变化过的。那我们众生也是在轮回当中正在迷乱,那我们的因是什么?说是无明,无明在哪儿?无明本体也是没有的。刚才认为头没有的话,这是一种愚痴的现象。我们认为是世间万法存在等等,这也是一种愚痴,这也是一种无明。所以无明的因,这样寻找的时候都比较容易。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下面佛告诉富楼那尊者,你们不随顺分别的这种世间——我们前面讲的三种事,一个是器世间,一个是业和果,还有一个众生世间——这三种相续,如果我们的心不随着业力,分别世间、分别业果,、分别众生三种相续的话,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分别的话,那么这三缘就已经断了。真正是不去对器世界、有情世界和业果,全部都没有去攀缘,没有去执著,这样的话,那这三缘都已经断了。

 

这个“三缘”,有些注释当中讲是前面的世间、业果、众生,还有一些讲是我们前面讲的杀生、偷盗、邪淫这三者因缘。这三者断了的话,“三因不生”,因为这三者没有的话,这三个因当中不会产生,源头没有,怎么会产生?如果这三种因缘的执著,杀盗淫也好,或者说是这三种攀缘的执著没有的话,那有情世界、器世界和业果的相续不会产生的。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我们一般很多人都知道“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个应该算是很出名的,只要说引用一个《楞严经》里面的教证的话,那可能很多人会说出这个来的。

 

但这个实际上是来自于什么呢?就是说,富楼那尊者,你心中的——我们前面讲的城市里面的演若达多,实际上是狂性自然而然歇的,狂性自然而然歇的时候,实际上它的停歇就是菩提。

 

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刚才演若达多他先有个误会,因为他照镜子,然后迷迷糊糊认为自己没有头了,然后跑了,跑了以后一段时间,幸好他恢复了,恢复以后,没有发生什么任何的事情。

 

其实我们众生得果也是一样的。我们认为有这种迷乱的心,最后它就自然而然自己就认识了,认识以后菩提就已经获得了。

 

但是在这里,这个是一般,应该是在显宗当中很深的一句,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这种分别念自然停歇,然后这个歇的部分,停歇的、熄灭的部分就是菩提。如果我们从简单的语言来讲,我们的分别念自然灭尽,灭尽的时候就是菩提。

 

好像我们先把分别念,不清净的心灭了,灭了的当下得到菩提。从表面上看到好像时间的层次,先是一个狂性,狂性然后就停下来,停了的这个部分就是菩提。就像苦集灭道当中,依靠道谛以后灭了烦恼,灭了烦恼的时候,现前真谛,就这么一个想法。

 

当然如果按照大圆满来讲的话,应该是正在起现各种各样的狂性的时候,实际上是如果你当下认识它的本体的话,这就是菩提。这里面稍微有一点,可能显宗和密宗的差别吧,有一点差别。显宗的话,一般是烦恼灭了,菩提现前,有这么一个过程;然后密宗当中的话,烦恼即菩提,他这里狂性歇也好,狂性正在起的话,其实它就是菩提。

 

他这里的“歇”,可能也许是有停歇的意思,也许是有一种认识的意思。你这个狂乱的心,认识到的话,那个时候,原来觉得:“我这是一个迷乱的心,我发疯了。”这个时候好像已经正常了,就这样的。当他认识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菩提了。

 

所以我们认识心的时候,跟密宗的说法稍微可能有一点点差别。我们《法界宝藏论》,包括《大鹏展翅》里面都讲当下的明明清清的心的本体,就是不改不造,它就是菩提,这么一个意思。

 

所以这个大家就,如果《楞严经》背不到的话,那么“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个就可以。别人如果问问题的时候,你就说这句话,不说话了,就这样。尤其是问的问题有点深,你就如果实在是不太会答的话,就一直瞪到虚空当中,什么话都不说,就这样:“哦,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好,回答完了。”就这样。别人也许开悟了也不知道。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刚才所讲到的这样的殊胜的、清净的这种光明的如来藏心性,它本来都是已经周遍于整个法界当中,根本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当然显现上可能是依靠其他上师的直指、佛陀的直指而显现的,但这个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有一个东西是得的。比如说刚才那个演若达多,他正在外面狂奔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说:“你去哪里呀?”“我害怕我没有头。”然后他一看:“你有头啊!”“哦,我有头啊。”那个时候,是不是那个人把头给他?实际上是不是把头给他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本来的心自己都不认识,一直在迷乱当中,然后上师通过一种窍诀方法来给你直指,直指的时候你就认识了,但你认识的话,这个时候并不是你得到光明的如来藏的心,只不过是你前面已经一种错误了,然后这个错误给你纠正,就这个而已。

 

除此之外那个人也是没有把头放在你本来没有的上面,然后给你,不是这样的。这个光明不是上师给你的,只不过自己正在迷乱的时候,依靠一种外缘的因,这个也可以叫做上师的恩德。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凭什么通过勤劳,或者是一种劳苦,我们一般筋肉骨结,意思就是用最大的努力,还要勤修实证呢?本来都是已经,所有的这些功德都是圆满的。

 

藏文当中翻译的是“何必身心苦恼,而希求修证。”意思就是说,本身都是已经具足的,本身自性已经具足的话,何必还要去苦行?还要去种种折磨?还要得到修证?修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本来的这种境界当中,自己反观的时候就认识而已。

 

其实刚才的这个比喻真的很好的。那个演若达多,从来没有丢失过任何东西,只不过是他突然就出现了一点问题而已。其实我们众生也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的这种本心从来没有丢失过,只不过中间因为无明狂乱的因,让我们不认识,迷失方向而已。但迷失的话,有些是特别特别长的时间,有多少多少劫,有些是比较短的时间,这是靠自己的缘分。

 

下面讲一个比喻。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

 

有一个人,他自己的衣服当中,他就把如意宝珠用自己的衣服包起来了。但自己可能有点笨还是什么的,“不自觉知”,就忘了。或者有时候我们自己把有些东西放在哪里,根本不知道。

 

然后这个人,他很贫穷的,特别痛苦的,露宿在其他地方,还有乞讨食物,到处奔走,一直就艰难困苦,一直在那里奔波痛苦。

 

这个看起来都是好像很愚笨的吧,其实我们每一个众生就是这样的,把自己的这种心性的如意宝,在自己的五蕴的衣服当中包裹起来,然后被各种各样的执著束缚,不自觉,而且在轮回的这种矿野上不断地奔波,就一直这样的。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虽然这个人,显得确确实实是非常的贫穷,穷苦潦倒,但是如意宝的这种觉性,从来都是没有失去过。

 

长水子旋的注释里面说:“虽流生死,觉性常然。”虽然流转在生死轮回当中,但是觉性常然。“觉性”,我们密宗里面经常用的那个觉性。

 

显宗当中,有时候我们这个菩提心叫做是觉妙心,有一些是妙明明心,但在这里,长水在这里他就叫“觉性常然”,这个要记住。

 

我以前都是想这个觉性是比较好的,一直觉得我们认识的明心,叫做觉性,藏文当中“日巴(音)”。但是一般在显宗当中,所谓的觉性用得比较少一点,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如来藏的这种明心,认识的这个心。一般没有认识的时候,不叫觉性,还没有觉悟嘛,然后认识的话,这个叫做是觉性。

 

觉性一直是没有失坏过,刚才这个贫穷的人,他衣服里面一直是有这个如意宝的。可能如意宝比较小,不然的话,他到哪里去的时候,不方便吧,是不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如意宝装在自己的衣服里面,到处去乞讨,到后来才发现:“哦,我的包里面是啥东西?”

 

下面有一个人给他直指。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

 

后来突然遇到了有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一看就知道他衣服里面原来包着如意宝。然后他就好心好意地说:“你怎么会是这样呢?你在外面这么样痛苦,但实际上你有如意宝。”然后他自己一看,确实这样的。然后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然后一切所愿如愿以偿的,最后变成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大富翁。

 

这个时候,人人都对他很尊重。一般有能力、有智慧、有钱财的时候,人人都尊重,如果这个人是贫穷的话,那谁都不理他。所以我们藏地有种俗语叫做:“有钱是叔叔的侄子,无钱是叔叔的仆人。”如果一个有钱的人,他有一个叔叔的话,他说:“你就是我的侄子,非常好的。”然后如果这个人是没有钱的,这样的话,那叔叔也就把他当做仆人。所以一般是有能力的人,谁都看得惯,就觉得是谁都喜欢他。如果智慧也好,财富也好,什么都没有的话,就谁都不理。所以刚才在外面乞讨的时候可能谁都不理了,突然他有了如意宝发财了,哇,那人人都就把他视为自己的眷属。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这个时候才发现他的如意宝,但是这个如意宝并不是其他地方带来的,应该是他自己随身在衣服当中是有的。

 

这个时候,你看现在阿难就来了,昨天就刚好叫阿难,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阿难你来了,好几天都是没有见了。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

 

阿难就出来了,阿难很尊重的,富楼那好像那天有没有顶礼?然后在大众当中,佛的足下就进行顶礼。

 

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他就开始又问问题了:“佛陀你不是刚刚说杀、盗、淫的业,三缘断的缘故,三因都不生。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他得。”

 

其实我们心是自然得到菩提的,并不是依靠其他因缘而产生的。阿难他主要想问的,他这里把佛陀的话重复一下,你不是说,刚才那个三缘断的缘故,不是因而产生的。

 

一般阿罗汉他们对因缘很重视的,我们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就缘起咒,在《入大乘论》当中也是讲得很清楚嘛。这样的原因,一切佛法依靠缘起而产生的,而且很多阿罗汉以缘起性空而证悟的。

 

他觉得是这样的“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好像是一种自然生一样,不太好。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虽然这个因缘也是讲得比较清楚的。”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我们都明明知道这个是因缘而产生的,但是如来为什么顿然就放弃所有的因缘产生?如果这样的话,”他说:“我有点不大承认。”怎么不大承认呢?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阿难虽然是个初果,证悟的境界不是很高的,但是实际上是当时如来说因缘法,因为不是前面讲了,当时阿难,讲《楞严经》的时候就开悟了嘛,初果了。

 

“我是因为你当时说因缘法的时候,心得开悟。”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他说:“不仅仅是单独我这么一个小沙弥,”小年轻的阿难声闻,就“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我们这些年轻之辈的这些小沙弥,这些是依靠因缘而开悟的,而且我们今天在座的楞严大法会里面,特别了不起的那些长老,比如说大目犍连,还有舍利弗,还有须菩提等等,这些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

 

“从老”,藏文当中,这些等“老梵志”,“老梵志”也闻了佛陀的因缘法而开悟,最后“得成无漏”这样的。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还有一种解释,好像那个长水子璇、《指掌疏》这些,他们的解释方式也是有点不同的。藏文当中是“等等这些老梵志们”,可能须菩提和舍利子、目犍连以前全是老婆罗门,是吧?其实“老梵志”们也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解释方法,等等这些人,刚开始从老梵志那里听闻,后来在佛陀那里你听因缘而开悟的。可能这样就比较好一点吧,因为“从老梵志”,从嘛。

 

反正藏文和长水子璇是比较相同的,然后《指掌疏》里面就这些阿罗汉,以前在一些婆罗门面前得过一些道,然后后来就闻到佛陀的因缘法,最后开悟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成无漏果位的。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

 

今天不是你刚才说菩提没有因,无明都不存在,没有什么因。“那今天你说菩提不从因缘。”

 

则王舍城拘舍黎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今天你说不是因缘产生的话,那我们王舍城里面有一个外道,叫做是拘舍黎,拘舍黎说的也是自然而成就的。”他说八万劫当中,如果人自然待着,最后自然而成就的。比如说有一些线条的丸子,放在这里面,它滚着滚着滚着,最后自然停下来一样的。人到了一定时间,到了8万年以后,自然成就的。

 

“我们这些阿罗汉全部是依靠因缘而开悟的,但是佛陀你今天说这个不是因缘而产生的话,那你的观点跟王舍城的外道的观点一点差别都没有。”他还是敢问敢说啊。

 

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唯有祈求大慈大悲的佛陀,你要开启智慧,开发我们迷乱的,迷闷的心,要给我们转法轮。”

 

说是说得很厉害,你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又…….我们有些人也是,在有些人面前说得很厉害,最后也说一个比较婉转的语言来:“那你请开示。”“我们认为你的观点跟什么什么的完全是一样的,但是还是要请求你来慈悲开示吧。”

 

阿难现在对佛陀越来越不怕了,说是你的观点跟王舍城的外道的观点是一模一样的,但还是慈悲开示。然后佛就开始告诉他。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下面佛陀给阿难进行辩论嘛,看我跟外道相同,还是你跟外道相同,过来吧,你就,过来,阿难陀,你过来。阿难达,是吧?你过来吧,你过来。

 

阿难有时候是很可怜的,有时候佛陀把他训得很厉害的,有时候是其他的,摩登伽女,包括摩登伽女的母亲也是对他很不好的。

 

“阿难,你说的我们城市里面的演若达多,”演若达多,确实他中间就发过疯嘛,他精神一段时间就不正常了,也去过精神病医院,他后来就回来了嘛,回来了现在就正常了嘛。

 

他说:“那个狂性因缘,”刚才不是正在发狂,“他的这种因缘如果灭除,”因为一段时间他确实心烦意乱,然后外面狂奔,那最后他的这种狂性的因缘已经灭除,灭除的话,“则不狂性,自然而出”,这个时候是不是他的不狂乱的这个自然就出现了?

 

因为阿难觉得因缘产生是可以的,但是自然产生是不合理的。如果“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话,这个是一种自然产生,他认为是这样的。

 

但佛陀在这里问,狂心如果灭的话,那不狂的心是不是自然出现?如果你说是的话,其实“因缘自然,理穷于是”,其实因缘和自然法,也是仅此而已吧。

 

你说是狂性已经灭了,那实际上他的心原本都是这样的嘛,除了这个以外,我们也没有承认一个常有的这种自然法,跟外道完全都是不同的。只不过是他的狂性已灭,自然到达自己原来的这种状态当中,中间是发过疯的,后来就正常了。正常的时候还是正常的,但是你说只要正常的话,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不是这个意思吧。

 

其实狂性已灭叫做是因缘,然后本性自然出现的话,这个叫做,也可以说一种自然也好,也可以说是“歇即菩提”,也是这个意思。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楞严经》有时候还是很那个,那天不是有个博士讲他一晚上就看懂了,我就有点儿怀疑,他可能看不懂。他一晚上,我们这么多天都是要看很长时间才大概,翻了的注释、思考才能懂,他不知道,如果他真的看懂了,我遇到他的时候要问一下,这里面几个词,让他解释解释,看看他看懂了没有?嗯。

 

佛陀告诉阿难:“演若达多,他的头本来已经自然的,已经具足嘛,本自其然,”本来这个头也没有失去过,一直具足。“无然非自”,没有一个他的头不存在的时候,演若达多,他正在狂奔的时候也好,或者照镜子的时候也好,或者说是最后回来的时候,他原来的头就一直是在。从来都是在他的身上,没有发生过他的头中间没有了,后来就回来了,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以什么因缘,他就害怕失去了自己的头,然后开始狂奔而走?”这是以什么因缘?那你如果觉得真的要找出一个因缘的话,因为他的头一直是在的,如果不在的话,那有一种因缘。

 

确实,就像我们有时候牛群当中丢了牦牛的话,那就确实牦牛不在,然后我就心很烦的,到处去找,最后在某个地方找到的话,确实牛群里面当时是没有牦牛,我找的是对的,因为当时是没有的。

 

我们好像《中观》的哪一个里面说,我们心的这种失去,并不是丢牦牛一样的,不是这样的。丢牦牛的话,确实中间丢了,然后最后找到了,但我们的心的失去不是这样的,本来都是没有丢过。

 

所以说:“你什么因缘说是头已经没有了,然后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

 

“如果说我们的头自然是已经具足了,但是因为照镜子的这种因缘,心就狂乱。”

 

这个头是已经有的,但是因为照镜子的这种因缘,突然就觉得没有,所以我的心就产生狂乱。

 

这是相当于是一种疑问一样的,我的头自然都是存在的,但是因为我照镜子,然后觉得是已经没有了,没有的话,这个因缘我的心狂乱。本来也是这样的嘛,头是已经有的,但是他就照镜子以后,不知道什么因缘,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的时候,就开始害怕了。

 

其实我们有些人,包括吵架也好,包括心里有点恐惧的话,就“是不是魔鬼来了?”或者是“会不会我最好的人失去了?”这样突然就心里面有一种狂乱的心,然后越紧张越觉得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其实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这种狂性。

 

如果你认为本来都是有的,但是因为这样的因缘的缘故,我的心狂乱的话,那——

 

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那这样反过来,“为什么不是依靠因缘而舍弃自然呢?”或者说是“为什么不因为自然而舍弃这种因缘呢?”

 

因为你头是自然存在的嘛,那这样的话,你为什么不因为自然把这个因缘舍弃呢?刚才说自然是有头的,但是因为因缘就狂乱嘛,那我们反过来说,因为自然已经存在,这个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原因,刚才那个突然狂乱的这种因缘为什么不舍弃呢?这个可能这样解释好一点,虽然有一些注释的解释方式不同的。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来他的头从来没有失去过,只不过因为狂性起来,最后妄想就出现,但是整个妄想出现的过程当中,从来都是没有变易过。”他的这个头一直是以前是怎么样,以后也是怎么样。

 

其实这个比喻应该是很好的,这个里面有很多深层的意思。我们平时不认识自己的心的话,用理论上这样分析是很少的。

 

以后你们每个人应该和演若达多交上朋友,好吧?他是怎么样的,这样的话,对你认识本性真的会有很大的差别。

 

演若达多开始什么因缘,然后中间是怎么出去的,最后怎么发现自己是没有这样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佛陀是怎么分析的,它的整个过程怎么分析的?其实所有的这些道理,对我们众生的这种迷乱的狂性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这样的话,以后有些人想:“这个无明是从哪里来的?”你应该说:“《楞严经》里面有一个叫做演若达多的人的故事。”用这个故事来分析的话,也应该可以。

 

以前我在学校里面去的时候,很多人问,问的时候,我就经常,有时候是空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云。其实这个也是,在有些大乘经典里面是有的。无明是怎么样呢?无明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因,在空中突然出现云,

云的因是什么?它又没有一个真实的,突然出现的。因为虚空是一个无为法,无为法当中产生一个有为法的因,那这个是没办法说的。但是这个可能也是从《宝性论》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来解释可以。

 

那么这个应该是二转和三转法轮结合起来的一种比喻。所以演若达多,在狂性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他这里说是头本来都是没有失去,只不过是因为狂性而出现妄想,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来也是没有变化过,丝毫也是没有变化过。

 

那“何藉因缘”?以什么样的因缘这样出现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如果你认为这个狂,它是一种自然的话,那本来都是已经有了这种狂乱的心。

 

如果你认为本来狂也是自然性的出现,那这样的话,是不是本来都是已经有这样的一种狂怖?就和我们心的本性一样的,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迷乱的无明存在?

 

如果是这样的话——

 

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没有狂乱之前,这个狂乱的心应该藏在某一个地方,潜伏在某一个地方,但是这个在哪里呢?也是没有的。

 

如果你这样的话,那演若达多,他当时没有照镜子之前,他的这种狂乱的心,应该是他早上起来的时候,或者是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一直等着机会,一直藏在他的身边。当时他照镜子的时候,也是他在旁边作怪,一直有这么一个狂乱的心,一直跟着他。但是这个根本说不上的。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个心的话,那是在他的心的内外,还是在别的地方?所以我们这样一观察,这个狂心,当然我们学《宝性论》的时候,有时候可以说这个本性是我们本来的心,但是无明的心,它也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因缘,这个是可以承认的。但是这种因缘实际上是不可靠的,所以说狂心藏在哪里?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这样的这种不狂的自然,头本来都是没有这种妄想,没有虚妄的,如果这样的话,怎么会是狂乱而奔走呢?就没办法走的。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如果你认为本来自己是有头的,但是后来认识到自己没有头的时候就心里狂乱而奔跑。如果这样的话,实际上你本来有的,认为是一种“自然”,后来发现不存在的这种因缘,这是“因缘”,那这样的因缘和自然“俱为戏论”,其实这两个都是戏论。

 

因为阿难尊者,实际上是他对自然,一直认为是外道,比较排斥的。然后富楼那尊者,他就觉得因缘法不可靠的,前面一直是觉得无明有没有因?其实他们两个,问题的侧重点不同的。

 

应该《指掌疏》里面说的吧,说是一个比较对自然的法,因为阿难他自己认为因缘产生是合理的,但是自然产生的话,这个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的。然后富楼那尊者,他就可能跟大乘有点相似吧,他就自然而了知心性本来就具足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因缘而产生怎么样也是不合理的。

 

其实在这个时候,表面上看来是对阿难的一个回答,但实际上佛陀是对阿难和富楼那尊者这两者所承认的因缘法和自然法,同一个时间都在破。意思就是说,真正的有一个实有的因缘法也是不成立的,真正的一个自然法也是不成立的,只不过通过这种比喻来说明。

 

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一样,演若达多的比喻,就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当他认识的时候,所有的迷乱当下就没有了。其实认识的话,并不是重新得到的,只不过他自己原来迷乱的心已经恢复正常而已。

 

我们什么时候开悟的话,我们可以把它换成另外一个名字,我什么时候恢复,我什么时候变成正常人,我们可以这么说吧。

 

我们每个众生,就像是刚才演若达多一样的,都正在轮回当中狂奔,因为害怕,认为自己没有头,就在发疯。然后我们如果遇到一个明智的上师,他就说你从来没有丢过,你自己看看镜子。

 

但是那个时候他的狂性很厉害的,很长时间都是,虽然明智之人给他说,但是他可能有些时候习气太严重了。我们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就怎么样给他说就没办法的,怎么样去治疗、吃药,因为他的迷乱的这种习气就非常的深厚,这个时候他就一下子有个药,或者说他从理论来知道的话,很难的,很难的。但如果真的因缘具足,自己也是有信心,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那可能很快的时间当中恢复正常。

 

所以他这里讲到,所有的这些因缘和自然法都是“戏论”,“戏论”,藏文当中把它翻成了儿戏的言论。但这里“戏论”是我们《中观》里面的戏论一样也可以吧。其实都是一种戏吧,一种游戏。它这里的“戏论”,可能不管你说因缘还是自然,都是一种不实有的,一种游戏而已,就游舞而已。可能这个意思。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