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8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继续讲《楞严经》,《楞严经》可能跟《如意宝藏论》相比较起来,稍微可能难懂一点,但是《楞严经》确实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学《楞严》的过程当中,大家不要起厌倦心,不要起退失心。学任何一个法,当初怎么样精进的,到末尾的最后一天的时候也是如此精进,这就是真正的求法的一种精神。

 

我们知道现在《楞严经》,也是佛陀跟阿难尊者的对话当中,上一节课就讲到了佛陀讲了这样的开示之后,阿难还停留在语言文字和一些这种分别念当中,然后佛陀就特意呵斥说:“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说这些前面的包括耶输陀罗也好,还有摩登伽女等这些早已经获得圣果,这些女众已经获得圣果,而你作为一个男子汉也好,出家人、大丈夫,还是停留在这样一个分别念,这样的一种闻思当中的话,很可笑的,很可怜的。

 

确实,我们可能每个人的精进和功夫不同吧,有些人后面来的,但是修法对他来讲是特别的相应,短短的时间当中修了以后效果特别明显。有一些虽然听了很多年,学了很多年,但是效果也是不明显,而且倒退,甚至到最后产生邪见,诽谤正法,也有这样的现象。当然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教徒也好,其他的人的话,也无奇不有,有各种各样的根机的人,这个也并不奇怪,也是一种真正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自身来讲,其实修行确实很重要,修行特别重要。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这里说,因为在场的阿难为首的,还有很多的这种大菩萨和阿罗汉,还有大众,四众弟子,他们刚刚听到了佛陀的这种开示教诲。因为前面佛陀以比较呵斥的口吻批评阿难尊者等等,这样的教诲以后,他们这些,阿难,还有大众,听到这样的佛陀开示以后,“疑惑销除”,他的这种粗细的怀疑和烦恼,主要是烦恼疑惑,就消除。

 

“心悟实相”,心开意悟,就完全通达了这些法的实相。当然这个“悟”,可能并不是像佛陀一样的开悟。实际上他们对真正的修行的重要性,还有如来藏、因缘法,就这些真相都已经明白了。

 

这个时候“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那个时候,阿难为主的他们的这种身心轻安,身心快乐,未曾有过,从来都是没有过。

 

其实这些眷属的话,应该根机很好的,我们有时候是自己问问题也好,或者是得到了多少堂课,好像没有什么因为一堂课,或者说是谁做了开示以后,马上自己身心轻安,获得这种大的转变,比较少一点。

 

不过我们以前法王如意宝面前听法的时候,就还是很多时候都是有这种感受。好像不管是讲因明也好,讲中观也好,讲密法的话,好像每一个听法的时候,身心的这种变化很大。虽然不敢说是什么开悟,很高的一种境界吧,但是至少是对这个法生起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然后就感觉,这种感应很强烈:“哦,这个法很重要”,“啊,这个讲得特别特别殊胜”,自己自然而然都可能入于其中。

 

其实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不管是听什么课,大家每天都在听嘛,但是听的话,你就好像为了听法而听法,为了完成一种任务就坐在听法的行列当中,然后感觉也没有,感应也没有,也不记录,就反正是这样打发时间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我们也比不上像阿难尊者那样,每次听到佛陀的这种开示以后马上有特别大的转变,这种是不敢说。但是至少也是,任何一个人对讲法者的一种尊重,即便是他讲得不是特别好的话,也不一定完全不好,应该是他所讲的道理当中,有些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有时候,比如说参加一个会议,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不同,但有些人口才也不怎么样,然后讲得也是吞吞吐吐的话,好像旁边的人不感兴趣。其实不应该这样,你要参加一个会议的话,那个时候你应该很认真地听受,不管是他讲得好,讲得不好,你要听。如果谁辅导也好,谁讲讲课的话,你也要么你不听,要听的话,那认真地听,要进入他的智慧的话,还是有意义的。

 

所以你看阿难,他的这种感应很强烈的,他们当时身心都是非常的快爽,这样的。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当时阿难尊者又再次地,开始悲伤地流下眼泪。

 

有些,包括圆瑛大师他们的有些注释当中讲,阿难是第五次哭了,这是第五次。他们整个《楞严经》里面已经算了:第一次应该是当时被摩登伽女扰乱刚刚回来,从中解脱以后,回到佛陀那里的时候,自己觉得自己广闻博学是一点没有用的,遇到了魔女的时候,他一点那种对付和对治的能力都没有,然后在佛陀面前哭的。还有其他的几处,也是每次佛陀批评,佛陀讲的时候,自己没有通达佛陀的密意,一直哭。他们的有些注疏当中已经讲了,第一次、二次,一直到第五次的这种哭泣。

 

阿难就这样,一般来讲我们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大丈夫不轻易地哭,但是如果生起悲心呐,或者是……有些男众也是特别爱哭,我都有时候批评过有些人。有些记得清楚,“我哭过一次”,“哭过两次”,不知道,发心人员可能哭五次的应该是有的吧?对吧?

 

当时他哭了,他哭了以后也没有生嗔恨心,也没有生邪见,然后马上再顶礼佛的足下,他就“长跪合掌”,然后陈请,白佛言,这样秉承佛陀,这样请示的:“无上大悲,清净宝王”,佛陀是无上大悲的,大悲清净的如意宝的法王,“善开我心”,用最殊胜、善妙的方法来开启我的心智。

 

“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您以上以这样种种的因缘、比喻、方便,还有提醒、引导,就种种种种的方式吧。其实佛陀也是对下面的这些弟子有时候讲公案,有时候讲比喻,有时候讲一些道理,有时候是辩论,有时候是呵斥,有时候是批评等等,以各种各样的这种方便方法来提醒也好,或者说是引导,引导什么呢?沉溺在这样的特别黑暗当中的这些众生,早日出离轮回的苦海。

 

意思就是说,大慈大悲的佛陀,您为了我们开启我们的这种智慧,以上以种种的比喻和种种的示现,想让我们离开这样的这种轮回。

 

然后阿难尊者又继续说: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他说,佛陀为我们这样开示,世尊,我今天已经承蒙如来如是特别殊胜的“法音”,前面“法音”对他进行批评,你就不如女众的等等这样的法音。然后我才明白,实际上如来藏,我们本来具足的如来藏,“妙觉明心”,实际上遍于十方,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法身,因为如来藏的本性法身,遍于十方国土,这个讲的法身。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然后含育也好,幻化也好,如来的十方国土,这个讲到化身。因为化身的话,在法身的清净当中,不动摇的情况下,

在十方世界当中,显现十方国土,然后显现十方的如来。

 

“清净宝严妙觉王刹”,这个指的是报身刹土。也就是说,同时也显现出清净庄严的,像五种报身刹土一样的,这样的妙觉宝王的刹土。

 

阿难尊者说,世尊我今天感受到,实际上你这样讲完了以后,其实如来藏能以三身的方式来显现于世界。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而且如来最重要就再次地给我呵斥、批评,说是多闻没有什么用的,没有什么利益的,它“不逮”,或者是不如修行。

 

我们不是昨天讲的嘛,“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这句话大家还是记住。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真的跟阿难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就学《楞严经》的过程当中,自己感觉有时候自己跟阿难特别相同,有时候好像有一点懂,感觉良好的,就有点明白;有时候又不懂,就好像转来转去的,我们觉得,当然我们没有阿难这么高的境界,但是好像也有相同的,就似懂非懂的。阿难也是,好像一会儿他就开心得不得了,就懂得了,特别感谢佛陀,这样的。一会儿又懵了,懵了以后又伤心。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真的,跟阿难的有些感受,可能有同样的这种感觉吧。

 

他这里说:“佛陀又再次地呵斥我说,多闻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实修。”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花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他讲了一个比喻,“我受到了呵斥,说是多闻不如修行。”阿难他自己说:“我如今就像是一个旅游漂泊的人,忽然就得到了一种天王赐予的花屋大厦。”就好像一个漂泊的人,特别可怜的人,突然就天王爷给他赐予一个高楼大厦这样的。这个时候“虽获大宅”,“虽然我那个时候已经获得了这么样大的花屋,有住处,可是真正要进入里面的话,需要找到门。”“要因门入”。

 

有些注释当中讲这里的“天王”,实际上是佛陀,佛陀赐给我的,有一种“花屋”,这个“花屋”相当于是如来藏的法门,给他讲了一个这么珍贵的东西。但是这个我已经得到了,得到了这个花屋,也得到了一系列的这种信解,但是真正要进入的话,需要修行。

 

阿难他虽然天王给他给予这样的大厦,但实际上还没有进去,要进去的话,需要门的钥匙。如果你钥匙都没有的话,那你在外面跑来跑去,或者这样的话,其实也是意义不大。

 

所以我们虽然依靠上师们的恩德,听了很多的法,但是这个法没有修确实不行的。因此我前一段时间,今年也是特别地给大家讲,尤其是我们现在五论班,天天修的话,这个可能不现实的,因为学院的男众女众,五论班还是学五部大论,但是尽量的每天都是私下,或者说是集体,就看看能不能入座?这个是一个。

 

尤其是我们修心班,应该是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我建议,比如说净土班,如果能安住,安住也是可以;如果不能安住的话,念观音心咒和阿弥陀佛的名号、心咒。因为老年人的话,有时候坐禅不知道怎么样,坐着坐着睡着了,坐着坐着往生了,有这个可能性,所以说我也不敢,强迫地要求一直坐着,不敢这么说。

 

但是我们修行人最好是,因为你不用考试,不用其他的话,现在我们的修心班的话,很多人去逃避的地方,因为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背诵,那这样的话,光是他们这样待着不行的。我觉得一天至少八个小时参禅还是很好的。自己在家里早上坐两个小时,晚上坐两个小时,然后上午大家集体打坐,讲一个小时的课,然后一个小时的参禅;然后下午集体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最好是能八个小时,如果实在八个小时不行的话,六个小时左右吧,看看。

 

如果没有这样的话,我们现在那个实修班,修心班,人越来越多。越多很好的,但是这个并不是人很多就可以了,在这里有些是分的东西也比较多,吃的也饱,然后也不用发心,也不用闻思,就在那儿躺着。有些是跟堪布堪姆关系好一点的话,那他们不会对你特别的强烈,然后装病。这样的话,我看这个是真正的自欺欺人。

 

你看阿难那么认真都是佛陀还呵斥说,你自欺欺人。那我们如果没有好好地修行的话,你看我们现在闻思班,早上那么早的时候都开始背诵,然后他的背诵也好,包括留级的这种压力是那么大。

 

我们修心班什么压力都没有的话,那肯定不行的。再加上你要修心的话,真的要修行,真的要花时间,坐禅还是要。刚开始可能你15分钟、半个小时坐的话很困难,但是你真正坐的话,应该习惯了就没事。刚开始的话,那天我们不是闭关15天,刚开始坐个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稍微有一点点,然后过了以后就习惯了,就没有什么问题的。

 

所以说修心班这边,那我在这里也是讲到,你们应该是有这个钥匙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也大家觉得大厦已经拿到手里了,然后现在一定要进入。要进入的话,你每天都是好像在法师那里勉勉强强听个课,法师也是很慈悲,一个小时就全部都完了,这样可能不行的。因为我们汉地,一般禅宗是集体修行,这个是非常推行的,现在不多。以前从历史上看,应该都是大家集体打坐,禅七呀这样的。

 

所以我想我们可能,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如果压力非常大的话,但是现在有些人那样,上午就勉勉强强听个课,我看到修心班的人经常在外面买菜啊,取邮包啊,好像他们是经常看得比较多一点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比较放松。

 

所以我们要让那个修心班折磨得最后都是不能在那里,比闻思班还要压力大,最后应该真正实修的人留下来,不实修的人,在那里躲避的人,把他抛出来。应该想办法,这也是管理上的一种要求。

 

不然这方面的话,堪布堪姆们也是这样的,年龄稍微上了一点点,还可以完全讲五部大论的,“不行,我明年就要带个实修班,有种压力很大。”

堪布堪姆们也是,现在这几年都一直是,我就装着不知道看看,但实际上有时候有这个趋向。所以说实修班还是,你看这里讲的,是很重要的。所以还是要看看,你们先出个方案嘛,到时候我也参加,审一下看怎么样,这个方案怎么过。

 

先这些修心班的堪布堪姆们,你们开个会,你们现在的修行境界怎么样?你们的弟子们的修行境界怎么样?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你们的群体?原因是真正想解脱,还是想懒惰?问题要找出来,对吧?如果问题找不出来的话,那可能还是我们觉得,阿难都说到“自欺欺人”的话,那我们可能真的是“如何自欺,尚留观听”,有些我们听都不想听了,那这样的话不行的。

 

这是讲一下。

 

下面,阿难请求佛陀开示。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必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惟愿大慈大悲的佛陀,你不舍弃大悲,开示我们在会的这些,被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所蒙蔽的这些人,我们为了舍小乘,“捐舍小乘”,毕竟能获得如来的无余的涅槃,而发什么样的心呢?发无上的菩提心路。

 

现在你看阿难就开始,阿难前面也发了心的,但是就像我们发心一样的,每天念发心仪轨,然后过了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又不行了。所以阿难也是祈求佛陀大慈大悲,你看看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我们还是愿意舍弃小乘,毕竟能获得如来的这种涅槃,还有我们想发大乘的这种菩提心。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我们要发菩提心,而且令我们现在这样的这些“有学者”,这些初学者,应该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摄伏”?摄伏也好,清净也好,断绝也好,断绝什么样呢?“畴昔攀缘”,就往昔的,无始以来的这种攀缘的分别念。

 

藏文当中“攀缘”这里就翻译成是习气,意思就是说,我们怎么样,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清净往昔的这种非常严重的习气呀?怎么样清净?

 

并且获得“陀罗尼”,“陀罗尼”的话,总持,总持的话,清净的这种智慧,不忘陀罗尼等等。

 

“入佛知见”,我们这些人通过发无上的菩提心,求佛果,然后清净自己无始以来的各种习气呀、分别念。好像那个《正脉疏》里面讲的是,无始以来的这种二取的心,讲的是二取的这个心要清净,然后获得清净的陀罗尼,入于佛陀的知见。

 

阿难请求佛陀,看我们还是想办法,我们有些人经常遇到一些上师的时候:“希望加持我,清净我无始以来的业障,我能即生当中明心见性,马上见性成佛,您好好地加持我。”有些都是这样的,发的比较好的心,有些都是也是比较可怜的。

 

昨天我讲考的时候,有一个女众说是:“我现在不想出家。”我都不想理她,已经穿了出家衣服都是:“我现在不想出家,在家人很好。”我想精神有问题还是什么的,已经出了家以后不想出家,这种是很荒唐的,对吧?因为自己是可能没有什么主见也好,也许可能精神有问题,还是?我不太清楚,我不想去了解这种,也不想接触。

 

但是有些的话,确实也是自己很着急地想出家,很着急地想见性:“现在这么好的机会当中,真正要认识我自己的心,真正要遣除我的烦恼。”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特别迫切的心的话,那在这种动力和在这种心理下,就肯定有一种能力。

 

所以我们的修行有时候是靠自己,看有些人是真的很有魄力的,一定要大家修好,对佛菩萨的祈祷也好,对上师的这种观清净心也好,什么心都是正面的特别多,负面的很少。有些人的话,确实是在修行过程当中又散乱、又懈怠,再加上更严重的可能破戒,破见解,就特别可怕的。

 

所以每个众生确实是非常的,根机是千差万别的,各种各样的。前世的习气比较好一点的人,即生当中稍微触碰一下,他就马上有这种开悟和提升的机会;前世的业力非常重的话,那可能多少个善知识来到面前,用棍棒和石头打你也好,用大圆满的直指心性来直指你的话,恐怕是不一定有什么办法的。可能越来越下堕,有这个差别的。

 

当时阿难尊者在佛面前特别的诚恳,就一直想能不能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些习气就扫得一干二净,让佛的见解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无二无别这样。

 

他说完了以后——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阿难说完了以后,马上五体投地,向他顶礼。然后完了以后,在大会当中,他好像一心专注的,因为他该说的说完了,该哭的哭完了,该怎么样的一起完了,然后在众会当中,坐在一处,一直等候大慈大悲佛陀的开示。

 

他该说的已经说了,不知道有没有希望。其实阿难的有些表情也是,很有恭敬心,但是又很着急,又很诚恳,一直不断地问问题。我不知道阿难以后会不会还要哭?这个大家要记住,因为他已经哭了五次了,他磕头的时候哭过很多次了,肯定是这样。

 

有些时候可能,比如说一些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这样的,一会儿关系很好,一会儿关系不是很好。尤其是以前跟上师一起出去的时候,那个索顿管家经常看上师的面:“今天肯定是上师不高兴,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啊?”这样的;有时候很开心:“啊,今天好像上师很开心的,他的表情都很不错的,大家放心。”

 

我们有时候不是很在意的,我们就跟他说:“上师也不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没有那么简单的。他如果我不开心的话,肯定不是因为我们不开心的,可能看到轮回不开心的。”他就开始有时候发誓:“绝对不是,我发誓!肯定不是,他肯定对我们不开心的!”

 

所以那个阿难尊者,他现在累了,就一心地在那边等着佛陀的慈悲的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然后佛陀就特别悲悯那些声闻缘觉的种性,还有在菩提心当中还没有得到自在的有一些凡夫。佛陀当时可能,在场的这些声闻缘觉——藏文当中好像“菩提心还没有获得自在的声闻缘觉种性”,把后面的这个作为声闻缘觉的定语,也有这样的——但这样都可以吧,对声闻缘觉也好,菩提心没有获得自在的也好,尤其是对未来佛灭度以后的末法时代的众生发菩提心,为他们开无上乘,让他们修无上的这种法。

 

佛陀开始宣示,佛陀就为了这些:当场的众生的利益,还有未来的众生利益。所以我们有一些法师,一个是现在我们现场的,或者是当今时代的这些众生要去考虑;然后还有我们离开这个世间以后,未来的这些人,看他们怎么样受益。

 

这一点的话,我们现在虽然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各方面都方便,但是有时候时代不断的在变嘛。这几天我也跟有一些,包括我们这边的一些发心人员在沟通,现在可能我们有一些比较高端的一些技术,这样的话,可能对未来的这些人,包括音频、视频也好,或者说是一些佛经也好,有些高僧大德的这些教言,能长期的让他们来能接受,有些是文字、书,还有各种比较简便易行的有一些电子方面的资料,这些我们也要去考虑。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可能比较好一点的,也许可能未来更好,也许未来可能更差。我自己都是想,像我的时代,可能要很快的了嘛,我们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基本上是前面也跟大家讲过,基本上就再过可能几年以后,即便是各方面的因缘具足,自己的臭皮囊就没办法用上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的。但是我想我们这里的很多人,应该是再下一代的主人。

 

所以说像我们的这个时代,不管怎么样,自己也有时候想,我没有什么后悔,凡事也已经努力了,我个人而言,不管是翻译也好,讲课也好,还是发心也好,管理也好,建经堂也好,各方面凡是短短的一个人生,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讲,也自己有一些努力。有些是有成果的,有些是没有成果的,但不管怎么样努力了。

 

我想我们再下一代的话,看看你们这个时代是怎么样走,然后你们这个时代的人也要想到对未来的,比如说留下一些资料。也许可能我们现场的这些人离开以后,我们所留下来的这些资料,留下来的这些音视频,对他们来讲也许是可能更有意义的,也许不一定有意义,但没有意义的话,也不一定有损害。所以在这方面可能要会考虑。

 

你看佛陀都经常在很多佛经当中,都是对未来的末法时代的众生着想,包括我们讲《地藏经》的时候也是,好几处都是有这样的这种现象。

 

当时佛陀为这些众生宣示。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这里说佛陀开始宣说,宣说什么呢?阿难跟其他的大众,你们应该是要有决定性的发菩提心。一个是他这里“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你要应该有一种坚定的这种发菩提心。那发菩提心的话,佛如来的三摩定不要生厌倦心。

 

这个我们可能在座的人也是,如果真的自己是个好修行人的话,可能我的菩提心是坚决不能退的,然后我的禅定,三摩定,楞严大定这样的修持,不生厌倦。

 

因为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除了极个别的一些居士,在家人的话,他们可能因为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原因,他们还可能到轮回里面去挣扎,但出家人如果没有像我昨天碰到的一样的想还俗,马上要想还俗,说觉得出家不舒服,那你出家不舒服,你刚开始为什么出家?为了舒服而出家吗?如果没有这种的话,基本上我想作为出家人,那你应该发大乘菩提心,然后修这个禅定,这个是应该义不容辞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这种责任吧。这个是应该大家都知道。

 

那这样的话,那先应该“发觉初心,二决定义”,这个“二决定”下面讲得比较广,所以如果你真正要像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话,发菩提心,还有对禅定不厌倦。那这样的话,先应该要有两个发心,发心的开始有二种决定义,二种决定义,下面会讲。

 

什么是二种决定义呢?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初心”,最刚开始发心的时候有两种决定义,或者是两种决定性。一个是我们讲,发心的时候,因的发心和果的发心相应,一个决定性是这个;还有一个决定性是烦恼即菩提。

 

因为阿难他一直是被一种执着来束缚着,因和果都是有种分别念的,然后烦恼一直是有实相的。针对阿难的话,应该打消这两个妄念:因果要相应,烦恼的本体要清净。所以下面会讲这两个问题。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里面讲缘佛果和缘众生的发菩提心。这里可能稍微有点不同,他这里的讲法有点不同。

 

下面讲这两个义决定是什么?下面佛陀会讲。哪两个决定义呢?首先是佛告诉阿难:

 

阿难。第一义者。

 

第一决定义是什么呢?

 

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刚才我们有两个决定义嘛,两个决定当中的第一个义是什么呢?你们如果要想舍弃,“捐舍”声闻乘,修持菩萨乘——大乘,入于佛陀的知见,那首先应该是做什么呢?应该非常认真地观察因地的发心和果地的觉心,这两个是相同还是不同?

 

阿难认为因地的这种发心跟果地是肯定不相同的,因地是有分别心的,果地的时候没有分别心的,他心里想的是这个。佛陀不同意。如果你因地的心是无常的,果地的心是常有的,那这两个是肯定不相符的。我们众生在因地的时候,如来藏是已经有了,果地的时候,只不过它现前而已,没有什么新的佛出现,主要给他讲这样的道理。

 

他这里说是首先要观察因地的心,因地我们发的心,和果地的觉悟的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这个要观察。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佛陀直接给他讲得很清楚,如果你认为就像现在你正在想的,在因地的时候,以有生有灭的一个心来修,然后你这样求佛以后,到了果地的时候,有不生不灭的一种觉悟,或者是不生不灭的一种智慧要现前的话,那这是无有是处的,这是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可能有实宗的宗派,都觉得成佛和众生之间是因果关系;密宗以上都觉得是没有因果关系,众生即是佛,这个道理。所以他这里说有生有灭的心来求一个不生不灭的话,无有是处。

 

这个可能我们一般共同乘和一般世间人就很难接受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因为这个缘故,阿难你也应该明白,我们从器世界来比喻,器世界实际上它是可以操作性的,它是有为法的本性。既然它是可以操作性的,可以造作性的这样的法,那肯定生生灭灭,不断地会变化的。从器世界而言,成住坏空,它是有变化的。

 

这样的话,佛告诉阿难: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你看看这个世界,不管器世界、有情世界,凡是从所有的有为法的,可以因果的、生灭的这些法,谁不坏的,有没有?无生无灭的,有没有?是没有的。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但是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但是始终是没有听到过谁破坏了虚空。所以我们的器世界跟虚空之间的关系很奇妙的,一个是谁也破坏不了的东西;一个就随时随地都是可以破坏的。

 

所以下面要想的是什么呢?跟阿难要说清楚,包括我们的身体也好,四大也好,所有的器情世界是有为法的,它是可生可灭的。然后我们的心性如来藏,像虚空一样的,它是从来都是不生不灭的,谁也没有听过,没有见过虚空被破坏了,虚空已经死了,虚空已经生病了,虚空已经现在不开心了。有没有这样?绝对不可能有的吧。那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真正如来藏的本性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要跟他讲这个。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虚空本来它并不是可造作的,它是一个无为法的。所以由始至终,从来都是没有坏的,有没有灭的,我们的心性也是如此。

 

这以上是讲相应因果的一个关系。下面讲排除五浊,这个五浊跟我们平时讲的五浊稍微有一点差别。讲五浊的时候,首先是讲身浊,然后讲浊的比喻,这两个方面的。

 

首先是讲这个身浊到底是什么样呢?刚才不是说器世界是有毁灭的嘛,虚空没有毁灭的。然后现在这样的器情世界拿到我们众生的身体的话,身体是以四大组成的,它有毁灭的,有浊染的,而我们的心是没有毁灭的,意思是这样的。但这个讲的方式可能稍微有一点不是那么好懂。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从我们的身体来讲,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里面的骨骼,包括比较坚硬的这些部分,都可以说是地大;然后我们身体里面的各种什么血呀、脓啊,黄水啊、液体啊这些方面,湿润的地方就是水大;然后身体的这种温暖、温度、热度,这些方面是火大;然后身体的包括呼吸也好,动摇也好,这些所有的动摇和运动就是风大。这是身体而言,它是以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这样的四大所缠绕以后,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身体由这样的四大组成的,因为这个因缘,实际上它已经分开了阿难你为主的,你们相续当中的“湛圆”,湛然、清净、圆满的“妙觉明心”,也就是说光明如来藏这个明心。

 

其实四大的这种外在的因缘,这种四大的扰乱介入到我们的相续之后,我们本身都是有这种圆满的、湛然的、清净的,恒常的、不变的如来藏,但是这个如来藏就开始动摇了,就开始分开了,分开为什么呢?“为视为听,为觉为察”,比如说眼睛看到的外面的色法、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鼻子嗅到的外面的味道、舌头品尝到的味道,(是吧?鼻子是嗅气,是吧?)然后身体感受到外面的触觉,意识觉察到外面的法等等。这些就出现了,我们六入,或者是各种色声香味触的这种现象。

 

然后“从始入终”,最后我们出现了“五叠浑浊”,“五叠”是五重,五种浑浊。下面会讲五浊,这五浊跟我们平时的稍微有一点差别。我们众生,其实本来是自己菩提妙觉是很清净的,但是依靠四大,我们每个人的这种情况都不同的,就出现了五浊。

 

那什么叫做是“浊”?下面讲一个浊的比喻。这个完了以后,我们五浊就明天开始讲。

 

云何为浊。

 

他这里“浊”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是佛陀给阿难讲一个比喻的方式来叫“浊”。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譬如说我们的水池里面,或者是矿泉水也好,非常清净的,它就没有任何杂染的。水它自己的本身来讲的话,澄然明清,可以说是澄清的东西。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然后如果这个“尘土”,“尘土”它有什么灰尘也好,沙也好,这个实际上它的本质是质留性的,它是有质碍的。刚才那个水的本性,它是无有质碍的,清净本然的,然后尘土也好,灰尘也好,它的本性有质碍的,留碍的。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这两个法的本性,水的本性和尘土的本性,实际上是互不相容,互不相循,互相不会有什么循顺,不可能它有完全相同的一种本质。我们经常说是水火不容,但水和土实际上它两个的性质也是截然不同的。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明之为浊。

 

如果一个世间人,我们以前小孩儿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扔到那里,别人如果看不到的时候,很坏的。比如说老师已经出去了,老师出去了以后,老师的茶杯里面放一点小小的牛粪,过一会儿老师回来的时候,他还是很得意的,然后下面大家都偷偷地在笑。现在有些小孩儿调皮的时候,我们都有感觉:“他们调皮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说很坏的。

 

然后那个世间人,如果把尘土放在那个干净的水里面的话,那这种土石的本性已经失了,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的嘛,土马上可能融化了,原来有质碍的已经失去了,然后“水亡清洁”,水的清净也消失了。

 

这样以后,“容貌汩然,明之为浊”,“容貌汩然”,因为刚才这两个化学物搭配一样,这个时候可能它的颜色、形状,全部都是“汩然”,这里说这两个物质混在一起的时候,原来清净的水现在就变成浊染了,原来那个有质碍的土粉,现在都是跟水融入一起,所以说已经就成了一个浑浊物,浑浊液体。

 

这样的话,他想说的是,我们身体跟如来藏,两个都混合在一起的话,最后就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了。所以我们现在好像似懂非懂的话,也是这个原因。它这个一直很难分开,“容貌汩然,明之为浊”,“容貌汩然”意思是它的颜色、形状和色法混合一起,全部都融在一起的原因,就明之为是“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跟你所讲到的下面的五浊,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下面会讲,下一节课详细地讲这个道理。

 

好,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