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3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讲《楞严经》,那天讲整个世界依靠一种无明来起现,起现的话,实际上器世界的显现,有情世界的显现,业烦恼的显现,主要讲这三块儿,其中前面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显现已经讲了。有些道理跟《如意宝藏论》的里面说的有点相同,有些道理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我觉得有很多甚深的意义,我们学了以后还是很受感动。应该说《楞严经》,学着学着里面就有很多其他的道理,佛理上的。所以我们可能学的过程当中,应该也遣除很多人的不同的怀疑,这个很重要的。

 

今天我们继续讲业和烦恼怎么相续,前面是世界的相续,然后就讲众生的相续,现在讲业和烦恼的相续,也就是说业缘的相续,这个很重要。

 

我在前面也讲过,我们每个人还是要有各方面的准备,什么样的准备?一方面是在待在这里,不管是死在这里也好,活在这里也好,这样也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还是带着佛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弘扬正法,这个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愿望。

 

当然弘法的过程当中,可能现在也自己都想,比如说至少可能你先弘法的道场,或者说是如果实在没有道场的话,至少自己居住的一个小的一些地方,然后慢慢慢慢以佛法结缘。当然这个以前我也讲过吧,我们如果自己各方面因缘有的话,不一定是自己的家乡,在别的地方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有些因缘,自己的地方也是可以的。

 

那天我们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当时我刚开始经常听是听到的,但后来觉得这里面的有些内容,我也再了解了一下,了解以后,我就看到了马祖禅师的一个简单的公案吧。他以前是在自己家乡卖那种簸箕,就我们晒粮食的,有一个像筛子一样的,这样的一个人。后来他出去求学,求学以后确实是已经成了特别了不起的大德。他回到家乡以后,不断地弘法,弘法的时候,他当时名声远扬,朝拜他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圣人,也是一个大成就者。

 

但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太太她就认识了,认识以后她就告诉别人,然后别人也不断地说,说了以后,一下子他的本来面目已经暴露出来了,原来大家都觉得是:“哦,这个人。”后来马祖禅师说:“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我就能背得到这些。意思是你们得道以后不要返乡,返乡的话好像道不太香的了,原来溪边的老婆子已经认识我了,他就直接叫我马簸箕,就这样直接喊我的名字,这样之后,我都没办法弘法利生了。

 

确实我们,可能自己故乡的这些人,尤其是你以前有一些仇人,或者你以前是一个不那么上等的人的话,可能大家都不一定认可。你以前是个什么国王、太子,或者你是一个明星,出家以后,也许在这个地方是兴盛佛法可能比较好一点。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带着两方面的准备的心吧。也许我在家乡吃得开,也许我在家乡不一定,但不管怎么样,我要对众生带来一点利益,尤其是我在求学的过程当中。你看法王如意宝去求学五六年,五六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在这里建立道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那么好的佛法的明灯。

 

我们不一定有他那样的宿缘,但我们如果有能力的话,我想我们这里的有些堪布堪姆也好,法师也好,包括有些没有什么名气的,但是确实是讲的法,理解得也是很不错的。所以自己要带着这样的一颗心,以后把《楞严经》为主的这些法再弘扬。

 

我看到很多古代的这些《楞严经》的注释、讲记,其实很多人都是以前是特别重视《楞严经》,在汉传佛教当中特别重视,但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寥若晨星。基本上,你看我们现在多少人在传?那么多寺院,那么多人,跟以前比较起来,现在是应该,不知道国内外现在传《楞严经》的有多少?这几年以来,100年以来,有多少人传的?大家都是应该清楚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责任心,学的过程当中也要有责任心来学,以后带着这个责任,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不同的有缘的地方,去弘扬这个法。

 

我们今天继续讲: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这里欲贪、杀贪、盗贪,有三种贪。首先是讲第一个贪,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和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一样,人的这种想和爱,这两个结合起来的话,实际上众生不断地结生。结生的话,不能离开这种欲爱的心。“爱之一切生,恨之一切灭。”世间当中所讲的一样的,我们众生是生生灭灭,恩恩爱爱,这样的话,不能离开。

 

如果这个爱不能离开的话,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中的所有的父母、子孙,一直“相生不断”的,生生世世,子子孙孙一直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原因,这样的这种爱叫做是“欲贪为本”,这个是我们欲望的贪欲。在所有的贪欲当中,这个贪欲还是很严重的。

 

我们人实际上是,比如说可能是两兄弟、三兄弟,但是后来再过几个时代以后,都是已经变成了好几百人,这样的。所以这种爱也确实是给后面留下了很多不同的种子吧。

 

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叫做:如果子女谁出出了家以后,断了轮回的种子,很好的。如果一家子女有出家的话,觉得他们就把后面的这种轮回的种子断了,父母安详的可以往生。但其他城市里面的世间人的说法不对的,如果是谁出了家的话,那我们家族的这种延续已经断了,特别没有面子,这样认为的。

 

这是第一个,“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这里讲到,我们有了这样的这种贪爱的话,依靠这样的贪爱,慢慢慢慢滋养我们的生命,滋养我们的身体,然后这种贪执一直是不能终止,因为贪它就不断地这样生起、成长,这样以后就不能终止。

 

“则诸世间”,那么这样一来,整个世间所有的众生,可以包括在卵生、化生、湿生和胎生当中,昨天我讲湿生的时候,不是讲合嘛,合实际

这有些注释当中经常讲这种湿气和合,有一种湿润的气,这个可能是湿生当中最重要的。

 

这里也是,不管是卵生、化生也好,胎生、湿生也好,这些众生“随力强弱,递相吞食”,它们在整个世间当中,随着自己的力量的强大和弱小,强大的开始吞没弱小的身体,而弱小的这种身体也可能反击,甚至刺穿大的身体。我们大海里面,大鱼小鱼互相啖食的这种关系,应该大家都是比较清楚的。

 

这样一来,我们整个世界当中,先有爱开始生生世世,生生灭灭,这样的,然后就开始所有的这些强大的众生吞弱小的。其实人类也是这样的,动物也是这样的,包括我们前面学的天和飞天也是这样的,龙也是这样的。

 

所有的整个世界当中,强势吃弱势,包括现在世界上的国家也是这样的。国家比较强大一点的,想吞弱势一点的。你看俄罗斯很想把乌克兰吞下去,结果吞的过程当中他就反击,现在吞也吞不下来,一直在喉咙里面,反而自己也是很苦恼的,军事、财富,很多方面都是现在正在下降。这么长的时间当中还是吞不下来,当然是有其他的可能各种各样的一些外力的助缘,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想我们世间上的这些,大至国家也好,小至人类的群体也好,再小至可能蚂蚁和蚯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得出来,就互相这样。这个叫做什么呢?叫“杀贪为本”,这个是想杀别的动物也好,人类也好,这么一个意念,这个叫做是“杀贪”。

 

刚才叫做是欲贪,这个是叫杀贪。杀贪是一种贪欲,我要吞噬它的话,我自己要贪爱它的肉,或者是我要杀他的话,这其实是一种贪爱吧,根本都是贪的。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其实杀害众生或者是憎恨的根本,也有贪的这种心在里面。所以我要特别恨别人的话,其实我贪着某个,如果我对他一点都不贪的话,那不可能是对他恨,所以恨的根本也是有贪的。

 

贪在我们的人类当中,众生当中,也是很可怕的。因为有了贪,什么样子的烦恼都后来此起彼伏地会生出。

 

下面讲盗贪。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这里说如果因为贪心的原因,变成人的时候,他吃着羊,然后羊死了以后又变成人,这个人又死了以后又变成羊,他们互相一直生生死死,这样的。

 

不仅仅是羊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乃至十生”的众生,“十生”,我们前面讲的四生,然后在这个上面加上有色的众生、无色的众生,有想的天、无想的天,还有非有想天和非无想天,总共有“十生”众生吧,以前在其他当中也是讲过。其实“十生”,所有的众生“死死生生”,互相都啖食,都这样吃着。

 

我以前把这一段的教证用在,应该二十多年前做的那些《放生功德文》当中也是用过,然后记得《悲惨世界》当中。我们在喇嘛经堂的后面,我有个小房子,在那里弄的《悲惨世界》,里面也是用过。当时翻到《楞严经》里面这些就觉得很好的,也用了其他的一些公案,包括其他有一个佛经里面的,《杂宝藏经》还是什么,这里面讲的有一个人想他要杀羊,他们家里不杀,然后他就给家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树神,要供养树神的话,供养羊很好的。然后在那里做水池,做塔庙,然后每年的不断地供养。后来那个人死了,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也不断地杀羊。结果原来杀羊的父亲变成羊,然后儿子正在杀他的时候,有一个阿罗汉在那里乞食,他用智慧观察发现了,这个时候他先示现一个神通,让儿子知道父亲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父亲变成羊的整个过程让他知道,他知道以后特别地伤心,马上把庙拆了,然后自己从此以后没有这么祭祀。

 

其实我们人当中的,还有一个人杀猪,最后就猪变成人,人变成猪,然后猪变成的人他就又开始杀猪。所以其实我们看起来都是,我今天杀虫也好,我今天杀其他人,但是实际上下一辈子,我用命来换成另一种方式。这样的话,这种因果关系也确实是非常的可怕,让众生冤冤相报,就一直生生世世这样“互来相啖”。

 

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因为这样的恶业,自己与生俱来都是有的,乃至你的业力没有穷尽之前,一直冤冤相报何时了?就一直没有完了的时候。所以这样的这种业,实际上是叫做是“盗贪为本”,这个叫“盗贪”。

 

有些注释当中说为什么叫“盗贪”呢?其实“盗贪”的话,如果我们抢夺了别人的生命,实际上这一方面是一种偷盗,为什么叫偷盗?所谓的偷盗,他是不与取,别人没有给的情况下,你自己去取,这个叫做不与取,也叫做偷盗。

 

当然偷盗当中有些是悄悄偷的,有些是强行偷的,我们讲戒律的时候也是有各种情况。我们杀害其他众生,任何一个众生,他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你,这个谁都不愿意。不愿意的情况下,你如果以强行的方式,或者说是以隐藏的方式来夺了他的生命,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偷盗。所以这叫做“盗贪”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杀生,一方面是可能犯了杀戒,然后同时犯了盗戒。盗戒的原因是,不管任何众生谁都不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给你,这个多少钱都是他可能不愿意给你的。那如果没有给的情况下,你去取它的话,这就是明显的一个偷盗。所以这叫做是“盗贪”的原因是这样的。

 

这以上,他们一般称之为是杀盗淫,妄语没有说。这个贪,前面是欲贪,因为这个贪欲滋生一种贪爱来相传的话,这是一种不净行的行为;然后中间杀生,这个表面上看来是一个杀生,但实际上也是一个大的偷盗,所以说叫做杀盗淫,三种根本的贪。这三种贪实际上是我们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的最根本的一种因缘。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因为我们通过前面的道理,知道是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也就是说是我杀了他的话,已经欠了命债,他肯定反过来杀我;或者是他以前杀过我,那我要还他的命,这样的话,我要杀他。所以说我们一般杀害众生的话,互相有命的这种欠债。

 

这样的因缘,实际上是过了百千劫还在轮回当中,不断地感受这种痛苦的报应。因为我们所有的这种偷盗,强盗这些当中,命的这种抢夺是最严重的。所以前辈的有些大德说,实际上是我们如果吃肉的话,直接或者是间接跟它的命有关系的,所以这是为什么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说它的过患的原因也在这里。

 

这是讲到互相有宿命的这种欠债的道理。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下面比如说我们世间当中,你特别特别喜欢我的心,我的这种情绪,我的这种人格,我的善良,心地善良这些,然后我又特别地喜欢你的外面的容貌,你的美色。比如说你爱我的心,我爱你的色,互相可能目的都是不同的,但实际上互相都这样贪爱。因为这样的因缘,实际上是经百千劫当中,一直缠缚在轮回当中。所以贪欲确实也是很可怕的。

 

《圆觉经》当中也是讲:“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所以我们众生因为贪欲的原因,实际上堕落在三恶道当中。或者说是《正法念处经》当中也说是:“人为爱所缚,不能脱生死。”人因为爱所束缚着,不能了脱生死。

 

其实我们人世间,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我们欲界众生的这种欲心、爱欲很强烈的。如果真正能看破了今世,断除了爱欲,干涸了爱河的话,那解脱可以说是垂手之下,特别容易的。如果我们何时没有把爱欲、贪欲断掉,那表面上看来是个修行人,但实际上因为你相续当中像毒蛇一般的这种爱欲的心作怪以后,你自己都是可能一瞬间的这种自由都没有,最后自己在不愿意的情况下会堕落的。

 

很多修行人刚开始可能发心是比较好的,但是因为这种贪欲的力量非常强大,自己没办法守持戒律,没办法取舍因果,最后自己可能也不得不堕入三恶道当中。

 

所以人可能本身也是自己福报的原因吧,有些人是欲望很强的,尤其是贪欲心特别强大的,即便是你自己已经出了家还不能控制的;但有些人可能前世的福报也好,自己本身都是欲望比较少的,不管是异性的欲望也好,财富的欲望也好,就比较少,这种人修解脱是比较容易的。确实不管在哪里,欲望不强的人,他自己修行起来也是自己的心也能控制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最大的两个敌人就是贪心和嗔心,如果贪心特别大,你修行是不一定成功的;如果嗔恨心特别大,修行也照样不成功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心和嗔心力量比较薄弱,那这样的话,虽然有愚痴的心、有傲慢的心、嫉妒的心,但是它的力量是不强大的。

 

所以我们一般来讲,所有的烦恼当中,就讲贪心和嗔心,这个对我们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因为有了贪心的话,可能嗔恨心也是随之而来。所以这样的因缘,大家也应该先明白,明白以后,我们尽可能的能不能断除,如果实在不能断除的话,那也没办法,自己是尽心尽力的。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最后说一个总结性的话,说是因为唯一的前面讲的杀贪、盗贪、欲贪,这三个贪是所有轮回的根本。因为这个因缘让我们众生的这种相续不断地在流转。其实流转的原因,主要是业果相续,前面是众生相续,再前面是世界相续。

 

其实这个道理还是讲得很清楚,器世界是有什么样的一个因缘,众生也是有什么样的因缘,其实众生和器世界都是我们人的心不能完全转为道用的这样的一种因缘。这个很重要的。如果有业和烦恼的话,那肯定不断地转生,那在转生的过程当中,它的器世界就随着业力而显现的,所以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业和烦恼,不可能变成众生,如果没有变成众生,它所存在的器世界也是不成立的。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清楚。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

 

就是以上讲的世界、众生、业果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以上所讲到的这三种颠倒相都是什么?“是觉明”。这个各大德的说法有点不同的,有些把“觉明”看作是一个真实的,比如说觉悟的一种明了的心。这三种相续,实际上它在如来藏的本体当中是一种“觉明”,但是这种明了,慢慢慢慢执着外境,就变成了妄想,然后妄想慢慢慢慢也发起了这种真正的业相和转相等等,这样以后产生“妄见”,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细六粗,六粗可以从妄见产生。也有一部分是这样解释的。

 

还有一部分,比如说憨山大师他们,就刚才这三种相“皆是觉明”,“觉明”的话,直接说它就是一种无明,看起来好像是觉知的无明吧。这样的觉知无明,“明了知性”,直接产生了这种妄想,直接产生妄想,实际上就发生了各种相,然后相当中产生“妄见”。“妄见”就是整个我们外面的外境,器世界、有情世界等等,这些现相。

 

所以可能各大德的解释方法稍微不同吧。不过藏文当中按照前者的这种说法来翻译的。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因为这样的原因,有这样的三个颠倒,最后三细六粗这样的显现,实际上是整个山啊、河啊、大地啊,还有有情、无情的,所有的这些有为法就不断地,次第地开始显现,生住灭,或者是成住坏空等等这样的,不断地迁流。

 

因为这样的一种虚妄的妄见,最后我们这个众生世界也好,业世界也好,还是器世界,终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一直旋转不停。轮回的这种无初无始的这种循环现象,不断地复写,不断地表演着。整个轮回,实际上是跟前面的三种相续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这样的话,跟《如意宝藏论》当中也比较相同吧。我们前面讲的是先器世界的形成,然后有情世界的形成,然后众生的苦乐跟他的业有关系。我们前面刚讲的这一品,显现种种苦乐,这个相当于是业相续一样的。这么几块儿的道理也可以明白。

 

实际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很多的大德们的究竟的密意,应该说是非常融会贯通的,我们学着学着大家应该会明白的。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你看现在阿难一直是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都有点想阿难,好长时间都没有见面了,我和摩登伽女都想阿难……阿难达。现在一直富楼那尊者,阿难就不知道他插不上话还是什么,他一直没有,好长时间了,好几天了。阿难,你在哪里呀?你现在怎么不出来呢?不过阿难出来的时候,有点比较难懂,可能富楼那好一点。

 

富楼那尊者给佛陀这么说的:“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他说我们这样的善妙的觉性,或者说是“本妙觉明”,这个跟如来藏,或者是如来的心,不增不减的,也是无二无别的,说是这样的。

 

既然这样的话——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本来这个是没有什么形状的,但是忽然就产生了山河大地呀、有情、有为法等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相。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如来如今已经得到了真正的“妙空明觉”,最真实的,最原来的这种妙明觉性已经得到了。那这样的话,现在我们经常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呀,还有包括习气也好,有漏的法也好,这些会产生吗?

 

意思是,他前面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心的妙觉跟如来是不离不合的话,那山河大地为什么是这样显现的?然后如来你现在已经证悟了最高的境界的话,那整个山河大地等外面的各种各样不清净的这些习气和漏法会不会有再次产生?今天你是如来,但是以后你又开始滋生烦恼、痛苦,跟我们一模一样的,会不会有这样的?所以富楼那尊者问这两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很难吧。

 

佛告富楼那。

 

他就讲了四个比喻,这些比喻,前面的大德们也有不同的一些对应,今天如果我们来得及的话,今天讲;如果来不及的话,下面一一解释也可以。

 

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我先不给你好好回答,先给你讲个比喻。佛陀有时候很多比喻来让人知道的,这个很重要。我跟你讲个比喻,有一个迷路的人,在一个村落当中,他就迷失了方向,本来是要去南方的,然后他认为是北方。

 

我以前放牦牛的时候经常是这样的,因为山都是一样的,然后雾比较多的时候,尤其是在乌云萦绕当中,就根本分不清楚的。跑到往那边去,结果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太阳一出来的时候我都离开了很远的地方。所以我们一般迷路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在乌云当中,云雾里面就经常迷路。还有可能包括开车的时候,有些人是路牌一下子就认错了,然后跑到高速公路上好长时间都是没办法返回来,也有这样的嘛。

 

迷路的人把南方认为北方,那这样的迷,是因为迷惑而有的,还是因为开悟而出现的?他就问了这个,他就没有直接给他说我到底以后生不生烦恼,或者说众生的心跟如来藏是不是一体、二体或者是不增不减,什么关系?没有这么讲。他说如果一个迷路的人,他迷路的话,刚才他搞错了嘛,迷失方向了,迷失方向是因为迷惑而有?还是因为了悟而有?这个问题。

 

你们自己也想一想,如果你问佛陀问题的时候,反而给你反问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富楼那给他回答,他说刚才说的迷路的人,实际上不能说是因为迷惑而有的,也不能说因为了悟而显现的。为什么?

 

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这两个都不能说,为什么呢?因为迷从根本上寻找的话,其实根都没有的。如果根都没有的话,那怎么会是因为迷而显现的?迷乱的本体都也是不存在的。

 

其实这个迷路的话,这里观察得比较深吧,我们这个心方面,迷惑的根本没有的话,那你怎么有的?就没有的。其实我们迷路的时候,这个迷我们也可以去寻找,迷路是也许可能我的眼睛错了,或者是我的心识错了,然后这个去寻找的话可能也找不到。

 

比如说我迷路了,你回来了以后:“你为什么是刚才把我抛弃?我迷路了。”原来我们87年的时候去北京动物园,当时堪布拉雪和另外有个叫做巴让,他们两个是比较老的。当时德巴堪布说:“我们谁迷路的话不要到处跑,待在原地,不能跑了。”然后我们去北京动物园很大很大的,我们一下子就把两个老人——那个时候他们其实不是很老的,堪布拉雪应该是可能70岁左右吧——他们两个突然就丢了,然后我们找找找,到了下午的时候才找到了。

 

到下午的时候,他们两个有点不高兴,你们年轻人把我们两个扔掉了,然后德巴堪布也抱怨他们:“刚才不是说了吗?你们就原地不要离开,你们跑什么?”

 

如果那个时候要问:“你迷路的话,是因迷而产生?是因悟而产生?”他们可能本来就不太高兴……

 

其实我们那个时候也年轻,我们都到了下午,路上的时候找到,找到的时候,我们在那边看到他们两个都是一会儿到那边去,一会儿到这边,然后我们几个年轻的看看试一下,看他们两个怎么样,然后我们在那儿躲着,结果我们躲着看他们的话,他们都已经发现了,然后他们显得有点不高兴:“你们是故意让我们两个……”

 

所以这里如果是迷的话,那迷的根本都是没有的,怎么会是以迷而出现的?如果你说是悟而迷,那不可能的,悟和迷是互绝相违,它不可能产生的,依靠悟而迷,那不可能的。所以富楼那尊者也是比较聪明吧,马上给佛陀这样回答。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这个时候佛陀说,正在他迷路的时候,突然在这个当中有一个明白道路的人出现,出现以后说,你刚才从哪里搞错了,你现在从这里过去就对了,不应该这样的,然后这个人马上就已经悟了。

 

如果这样的话——

 

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否。否也。世尊。

 

然后佛陀问:“如果这个明白的人告诉他,你原来是从哪里迷的,真正的路是这样的。那富楼那,你想一想,这个人会不会再次又跑到村落里面去,又迷惑呢?会不会呢?”富楼那尊者说:“不,世尊。”如果正常人的话,肯定前面都是有教训,他再次去迷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有一些方向不好的人也不好说,尤其是在我们喇荣的寺院里都有些人是搞错了的。但这个一般来讲,一个正常的人,他前面都是有这方面的害怕,所以前面一次迷路了以后,再次引以为戒,应该不会的。所以富楼那尊者说,这个不可能的。在这里已经讲了。

 

这是应该第一个比喻,然后第二个: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十方如来也是这样的,如来前面有障碍的,但后来那些障碍都全部没有的话(当然这个比喻是某一个方面来讲的),也不可能有的。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因为这个迷本来都是没有的,如来都已经明白了,而且它的本性毕竟是空性的,那也不可能有这样的。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

 

本来是没有迷的嘛,但是好像自己有一种迷惑的直觉,其实这个也很容易。

 

觉迷迷灭。

 

你就知道这种觉知当中的迷惑的话,这样的迷惑马上已经没有。

 

觉不生迷。

 

你的觉知再不会产生新的迷乱。因为觉的话,真正的觉是智慧,就像太阳一样的。在这里,这种迷惑像云雾一样的,可以消失,可以消灭。那这样的话,你的觉知有没有再次生迷惑的机会?根本是没有的。

 

怎么没有?下面也是讲比喻。首先是不可能再次产生迷惑,然后再次产生迷惑不可能的比喻,下面用天花来讲。

 

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花于空灭。

 

比如说有一个有眼翳的人,他看到空中有迷乱的现相——天花,天空当中突然出现了很多很多的花,这种是因为眼翳导致的,后来遇到医生之后,吃药这样的,然后把眼翳除掉。眼翳除掉的话,那空中的花就已经没有了。空中的花根本是没有的,没有眼翳的话根本不可能有的。

 

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

 

如果另外有一个愚笨的人(是另外有,还是突然有,或者是不是刚才前面的那一个人?),他还是在刚才那个空中,因为除眼翳以后就没有(花)了嘛,然后这个愚笨的人在刚才空花没有的这个空的地方,因为刚才他看到虚空当中原来是有的,后来吃药以后就没有了,没有的话,那个愚笨的人还要再继续看虚空当中,然后就等待在那里又产生一个新的花。

 

那这样的话——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你看看这个人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愚笨的人?因为眼翳都已经除完了,你还要在那里。其实这个意思是,佛陀都把眼翳一般的烦恼障、所知障都已经除完了,你如果还要在佛陀的相续当中产生一个像空花一样的,器情世界的这种有为法的话,那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愚笨的说法。

 

其实间接佛陀也说富楼那尊者:“你是很愚笨的。”意思吧,他没有直接说,但是通过比喻来知道。眼翳都已经除完了,你还要守株待兔是吧,在那里一直看到虚空当中出现一个花的话,那你这种人,你说是愚笨还是有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

 

本来空当中是没有花的,但是因为有眼翳,这样有了妄见以后,看见空中的花有生有灭的,刚开始它就显得格外的美丽,然后后来除了眼翳以后,慢慢慢慢就灭了,灭完了以后——

 

见花灭空。已是颠倒。

 

你再觉得刚才灭花的空中,你还要去等待的话,“见花灭空”,已经发现了,最后这个花已经没有了,在空中已经消灭了,已经灭尽了。灭尽的话,这个空当中你还要等着的话,这是一种的颠倒,“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斯实狂痴。

 

如果你在这里还要等待着出现空花的话,那这个是特别愚狂的痴人。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狂人,不用说他是智者还是愚者,肯定是百分之百愚者的,这个是没什么可说的了。因为空中的花本来都没有产生,你还等待着那里有一个的话,那实际上是没有更愚痴的,没有更疯狂的了,这个是特别特别可怜的。

 

所以我们如果以后觉得菩萨会不会再生烦恼?这个是以前有的,很多人都说:“佛陀相续当中的这种烦恼已经断了,为什么不复再生?”这个应该是完全断除了相续当中的这种疾病的人,你再在空中显现这些迷乱相的话,无有是处的,跟这个一模一样的。如果你认为存在的话,这是一种愚狂之辈。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

 

佛又告诉富楼那尊者,按照你前面的了解,你不也是这样问的吗?

 

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你不是前面又问:“诸佛如来既然已经证得了妙觉明空,那什么时候出现山河大地?或者说是,佛虽然他已经证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但是在这样的智慧面前,会不会也跟我们凡夫人一样,山河大地一切万事万物的法会显现呢?”

 

那这个问题,最后再给你讲两个比喻来结尾。

 

第一个比喻是: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这是第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金矿当中拉出了金丝,这个时候它有“杂于精金”。因为刚开始可能,我不知道我们这边有没有当过挖金工人的,

金矿拉来的时候,实际上刚开始跟石头混杂在一起,有很多不清净的东西,然后通过各方面的提炼,把它摩擦、融化,这样以后,最后所谓的纯金,什么99999,百分之多少多少,但是完全纯金,百分之百的纯金可能是没有的。但这个时候,这个纯金,你再次放到山里面的时候,会不会跟其他的杂物,或者是比如说石头、土,会不会跟它又混合在一起呢?无有是处的,这个是确实没有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真正成就者相续当中的障碍已经断了的话,再次复生的机会是没有的。这个比喻我觉得还是很好的,大家也应该记住。经常说:“为什么阿罗汉不产生烦恼?为什么菩萨再不产生烦恼?为什么佛陀遇到特别的这种境遇的时候,不产生贪心和嗔恨心?”等等,这样的怀疑我们会有的,但是这个比喻,确实纯金的话,你放在山里面也好,放在哪里的话,它的本质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已经完全体提炼过的。这个很好的比喻。

 

“其金一纯,更不成杂”,这个是第一个比喻。

 

最后一个比喻: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如果我们把木材烧成灰,在火炕里面烧了,烧了以后,原来的木炭最后变成了灰,这样的话,灰又重新变成树木,有没有这个机会呢?不可能有的。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诸佛如来的这种智慧,到时候这种妙觉明空,会不会跟世间的山河大地,或者说是分别杂念,会不会重新复生呢?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亦复如是”,这个大家应该知道。

 

各种不同的讲义里面,这四个比喻的用法也有不同的,这个我们下一节课也可以再稍作分析。或者说是后面的地水火风,也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今天就把《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