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杰钦布作丹涅咪样 荣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巴嘎达锕灿图穴么夺 敦巴特杰坚拉香擦洛

 

内钦热卧贼诶样康色 蒋华特杰辛拉叶拉门

晋美彭措压拉所瓦得 恭杰多巴颇瓦辛基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二十课

 

◎感应公案

 

首先讲一个公案。以前在台州有一个姓陈的人,他对父母特别孝顺,为他们修建房屋,造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像,然后进行供奉。后来,这个姓陈的人得病死了,但过了两个时辰以后,他又活了过来。复活之后,他便开始向父母顶礼、哭泣,并且告诉他们自己的这一段经历。

 

他说,当他在离开人间前往中阴的时候,一直没有停止对父母的感恩和孝心。后来到了中阴界阎罗法王那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原来所造的菩萨像都立在阎罗法王的殿堂里,而且在他进来的时候,这两尊像分别从左右两边走过来迎接他,阎罗法王对他也很恭敬。

 

两位菩萨说:“我们的施主怎么到这里来了?”当时,阎罗法王就回答:“这个姓陈的,他的寿命已经尽了。”这个时候,圣像告诉阎罗法王:“寿命并没有定量,如果造一些福德和功德,是可以延长的。”这个时候,阎罗法王重新看了他的卷宗,确实在里面说,如果造圣像、画圣像,他的寿命可以延长40年,其中前20年延长的是尽孝的寿命,后20年延长的是受孝子报的寿命。

 

这个时候,有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的狱卒告诉阎罗法王,他儿子的寿命只有十年。阎罗法王说:“不管怎么样,姓陈的还有他的孩子都要延长寿命。”当听到这里的时候,他就醒过来了,转回人间。从那时候开始,他对地藏菩萨就有了非常大的信心。后来他一直活了很长时间,而且他把自己的这些经历也告诉了很多人。

 

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为父母造地藏像和观音像,实际上造像者自己也会得到利益。这些公案大多数是汉地著名的《续藏经》里面讲的,这里面的公案可能与当时收集者的感应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情节上都大同小异。以后方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讲一些其他情节的公案。

 

大家也应该清楚,在这些故事或案例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活着的时候,也可以造地藏菩萨像、读《地藏经》、经常随喜《地藏经》的听闻或自己听受,这些都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功德。

 

这次讲授《地藏经》并没有像最开始想象的那样,还是比较不错的,大家也很有意乐去听受。我想在九月下旬之前尽量将它讲完。为了一部法,大家也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对你们而言,听受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对我而言也是一样,也特别向往讲完一部法。还有《宝性论》等一些法没有讲完,因缘具足的时候会讲的。

 

◎正式传讲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接下来讲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校量”的意思是衡量、比较,这里是要比较不同方式布施的功德。因为布施的时候,实际上根据你的发心不同、福田对境不同的原因,功德的差距是特别大的。同样布施一百元,但是因为发心不同,有些功德特别大,有些可能就一般般。所以,在这里叫“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这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蒙如来的威神力。

 

菩萨的一切都是依靠佛的加持力和威神力,同样,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也应该有这样的感恩心。一个佛弟子,他所有的能力、境界,与他的恩师、他的传承上师,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在有些佛教徒,自己稍微有一点威望,有一点能力的时候,早早就忘了传承上师的恩德,这样可以说是忘恩负义。像地藏菩萨那么了不起的菩萨摩诃萨,都是经常承蒙如来的威神力,我们更应该有这种感恩心。

 

地藏菩萨承蒙如来的威神力,从座位上站起来,然后向佛陀“胡跪合掌”,(“胡跪”就是像我们前面所讲的印度的顶礼方式,单膝跪地、合掌顶礼)白佛言:“世尊!我看这些随着业力而转的三界六道的众生,比较他们布施的功德,有的特别轻,有的特别重。”意思是说,同样都是布施,有些得到的果报很少,有些得到的果报却特别大。有些众生只感受一生福报,有些是十生受福,有些众生获得一百生的福报,还有些众生一千生中受特别大的福报。这是为什么呢?

 

虽然同样是布施,但众生所得福利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我们有十个人一起到一个寺院里面,每个人拿一百元钱供养僧众或者供养佛像,但十个人中,每个人发心的目标和发心的方式不同。这样,虽然拿出的钱都是一百元,但实际上他们所得到的功德并不相同。有些因为这一百元在一生当中获得福德,有些是十生,有些是百生,有些是千生,甚至有些是无量。所以,学习这部经之后,大家要知道发心的重要性。

 

地藏菩萨说:“是事云何?”这是为什么呢?布施同样的一个东西,有些得那么多,有些得的很少,那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唯愿世尊,为我说之”,希望世尊为我等众生好好地解释一下。我们不明白,布施同样的东西,布施的对境也是相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这个时候,佛告地藏王菩萨:“我现在在忉利天,在说法的大众当中,为南瞻部洲的众生说衡量、比较布施功德轻重的道理。”“一切众会”说明当时的场面是非常隆重的,前面我们也知道,只是鬼王就有那么多,除了鬼王还有各种各样的神、非人、天人等等。

 

“我说法的地方是三十三天的天宫”,为谁说呢?主要是南瞻部洲的所有众生。因为南阎浮提主要是业力之地,不像其他北俱卢洲等果地,他们直接享受业果,所以要为这些众生分析布施功德轻重的差距。

 

“汝当谛听,吾为汝说”,你认认真真地听受,我为汝等宣说。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地藏菩萨白佛言:“我的确对这件事情不是很明白,有一定的疑惑,唯愿世尊给我们宣说。”“愿乐欲闻”,我特别感兴趣,很想听听这个道理。

 

其实,我们听法的时候,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意乐,这点很重要。每次不管是去经堂上课,还是依靠收音机、电脑等等方式来听,听之前都应该有一种欢喜心,要想到我现在要接受的是大乘佛法,这在人生当中是特别难得的,因此而感到很开心。

 

人们做自己特别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在做之前就会特别有欢喜心,就像地藏菩萨,他特别有意乐听世尊的教言。我们对大乘佛教的这些甚深意义,无论是在任何时候听受,都是百千万劫当中难得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我们也应该“愿乐欲闻”,不管是在哪个善知识座下听法,都一定要有一种乐趣,要有一种兴趣。而不是“哎呀!今天又要听课,又要听辅导,好烦啊,好伤心啊,好累啊……不如好好睡觉。我去睡觉,到时候给堪布、堪姆说个妄语,我说病了,其实我一点都没有病,然后我有点困……”感觉听法就是一种压力,这样很不好。一定要觉得特别难得,像享用甘露一样,欢喜地“饮甘露妙法”——品尝甘露法味,要有这样的心态才好。

 

地藏菩萨很想听,我们也很想听,其实我们听法的意乐是一样的。佛陀曾经说过的这些语言,现在全部都有文字,所以如果我们现在有这个意乐去听闻,也同样能得到在佛陀面前听闻的功德。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佛告诉地藏菩萨,南阎浮提众生当中有国王、宰辅(宰相)、大臣、大长者、大刹帝利(国王种姓),或者这些高贵种姓的大婆罗门等等。所谓有财富、有名声、有地位、有事业的这些人,如果遇到了下等贫穷者、下贱的,甚至“癃残喑哑”,残疾人、喑哑、聋子、愚痴的人,还有“无目”,盲人,“如是种种不完具者”,这样六根不具足的、诸根有缺陷的残疾人员、贫穷人,等等这些特别可怜的人。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谕.】

 

“是大国王等”,下面经常有“国王等”,这个“等”字里面,包括刚才列举的从国王一直到婆罗门之间的所有人,这里可能有富贵的人、一般的人,总之,凡是爱布施的人,全部包括在里面。这些国王等人在布施的时候,若能具足大慈大悲心,“下心含笑”,即不会因为我是国王、我是刹帝利、我是大婆罗门,就特别傲慢。

 

我们有些人布施的时候会这样:“给他们拿点钱”,“你给他们”,“那你去安排一下”……特别傲慢,没有一点笑容,愁眉苦脸,那样是不行的。作为真正的大国王等人,一方面看到这些众生非常可怜,真正具有发自内心的慈悲心,他的心应该就一直特别谦卑、不会高高在上,他的行为“含笑”,不会用一些特别傲慢、蔑视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我原来给基金会的一些人也讲,他们出去找一些学生资助时,有些老师会用一种很蔑视别人的语气,千万不能这样。包括我们学校里面招收学生的时候,如果你能接受就接受,如果不能接受,也应该用一种和蔼的语言,不能侮辱别人、挖苦别人,或者带着这样语气。我们这一世可能有钱、有能力,但下一世是不一定的。凡夫人稍微有一点点世间功德和威力,就容易傲气十足,确实是这样。

 

这里讲,如果具足大慈大悲心,下心含笑,能够屈尊就卑,亲自普遍地去布施,不是选择性的只布施给个别人,而是对所有的可怜众生平等地去布施,或者差使别人去布施。而且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使用“软言”——特别和颜悦色,使用柔和、温和的语言,这是很重要的。用特别温和的语言,安慰的语言,和谐、和蔼的语言,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爱语”、“柔软语”或者“和语”。

 

如果这样去布施的话,身、语、意就都具足了善。心有悲心;身体的表现特别谦卑、虔诚,带着微笑;语言不是以蔑视、侮辱的语气,这才是布施的正确方式,这个大家也要记住。

 

我们可能会经常做一些善事,尤其是做一些慈善公益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特别可怜的人。这些人其实心是很脆弱的,自己本身都需要去求别人,心里特别没有底,也特别敏感。那个时候所遇到的人,包括是什么样的表情、态度,他肯定都会记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应该像《地藏经》里面讲的一样,身、语、意要比较温和、调和、调柔,以这样的方式来做布施。

 

【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是国王等”,“等”字里面包括前面所讲的那些所有的人,他们所获得的福利,跟布施一百个恒河沙佛的功德和利益完全相同。

 

这个地方大家要思维清楚。比如,布施盲人的功德与布施恒河沙数佛的功德利益是一样的。《入行论》中云:“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有些人恭敬佛,但不恭敬众生,“岂有此理”,这有什么道理?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为什么这样呢?国王、婆罗门等人对贫穷卑贱及诸根不完具的人发了大乘的慈悲菩提心,以这个缘故,有如此的果报。他们在百千生当中,常常具足七宝,更何况衣食受用?这些根本不用说了。

 

刚才为什么说,对佛的供养跟对一个盲人的布施,或者对一个残疾人的布施完全是一样的,甚至超过了供养那么多佛的功德?这个原因就是他发了大乘的菩提心和慈悲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的功德是那么大。因此,我们做布施时,用自私自利的心布施,功德不会很大,而以真正利他的心来布施,功德是无量的。

 

《大丈夫论》中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以悲心即使布施一个人,功德也会如大地一样,但如果只是为自己,即使是布施了一切众生,那他得到的果报也会像芥子一样很小。我们知道,大地和芥子相比,肯定是大地的土多得多。同样,我用悲心来布施跟以自私自利的心布施的功德相比,这两者就有这么大的差距。

 

《大智度论》中也讲【30】,一般凡夫人的布施像是一种交易,叫“市易”——市场上的交易,而菩萨的布施,是纯粹清净的。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所以,同样的布施物所得到的果报的确也是不同的。

 

30《大智度论》:“大人无欲,思惟、筹量,离如是过罪,住于法性,生大悲心。譬如大人但以施心施与他财,而不取价。贪欲之人,求因缘而与;邪见之人,依有边、无边等,无有能无利事而有所作。譬如小人市易,求利乃与。”

 

《大智度论》中讲:“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所布施的东西虽然是相同的,但是所得到的福德和功德却是不同,原因是什么呢?“随心优劣”,原因是他发心的大小、发心的优劣不同。如果发心大,那么功德很大,如果发心不大,功德也不大。

 

以前,舍利弗供养佛陀一些食物,佛陀得到后马上就布施给了一条狗,然后问舍利弗:“你供养我的功德大,还是我布施狗的功德大?”舍利弗回答:“那应该是佛陀的功德大。”一个对境是佛陀,一个对境是饿狗,我们选择什么呢?一般来说肯定选择供养佛。舍利弗毕竟是声闻,有自私自利的心,虽然他的对境是佛陀,非常了不起,但是这个功德其实也不怎么大。因为佛陀是用悲心来布施饿狗的,所以舍利弗后来通过他的智慧发现,应该是佛陀所做的功德更大。

 

表面上布施同样的食物,因为布施或供养时的发心不同,功德就会有巨大差异,所以在供养或布施时,我们的心是很关键的。虽然在佛教当中,供养的对境也是有差别的,比如说“恩田”,即父母、长者等这些有恩的对境;“悲田”,像乞丐、聋哑人等的这些对境;还有“福田”——从一地到佛陀之间的所有具有一定功德的对境。其实,如果我们的心很清净,心很广大,即便布施的对境不是很清净,也能得到无穷无尽的功德。《六度集经》中讲:“若行惠施时,福田虽不净,能生广大心,果报无有量。”我们行布施的时候,即使福田并不是很清净,但如果我们自己以菩提心来摄持,或者以清净的心来布施,果报还是无量无边的。

 

有些人说:“我供养某个上师,可是后来发现这是个假上师,怎么办呢?”可能因为你福报不够,遇到不清净的福田。但是,如果你当时的发心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有情,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便福田不是很清净,因为你的发心能撑得住,这样功德还是会有的。所以,即便对境不清净,但发心清净,也能得到功德。所以,心是很重要的。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于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复次,地藏菩萨,如果未来世当中,有国王,及至婆罗门等这些布施者,遇到佛塔、佛寺、佛的造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的像,看到这些像以后(不管是铜像、金像、银像等等),亲自去供养和布施这些功德田,这里的“供养”、“布施”基本上是一个道理。

 

是国王等,在三个劫当中成为帝释天的身相,享受殊胜的妙乐。如果能以此布施福德力回向法界,汉地经常说“回向法界”,直接说回向法界不是很好懂,实际上就是,以这个功德,愿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都得到与法界无二的菩提果位。这样做回向的话,这些国王等在十个劫当中常常成为大梵天王。在世间当中,天王是最有福报的,所以得到这样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佛告诉地藏王菩萨,如果未来世有国王及至婆罗门等人,遇到“先佛塔庙”,这里“先佛”指已经涅槃的佛,比如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如果他们遇到供奉先佛的佛塔或庙宇,或者这些佛传下来的经典、佛菩萨的像,这些如果有毁坏,或者破落、破损的现象,能够发心修补。

 

以前经常会有寺庙被毁坏的情况,像我十几岁时的那个年代,不管到哪里去,经常能看到破庙、被毁坏的佛经和佛像,包括那些残缺的刻玛尼的石堆。现在还算可以,除了极个别国家还有被其他宗教毁坏了的三宝所依,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寺院基本上该恢复的都算是已经恢复了。也有些比较旧的,需要维修的庙宇,还有个别寺院当中看到的一些壁画造像,因为时间太长,被雨水冲刷,正在毁坏且需要维修的,这些一定要想办法把它修补好。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

 

这些国王等亲自去筹办,或者劝别人去做,乃至令百千人布施结缘。

 

例如,“那个地方有个破庙要维修,大家要捐款,我的朋友圈叫什么财富滚滚……”很多人对化缘方面很有热情,但有些人只是劝别人布施,自己一点都舍不得。人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没有什么钱,但是特别爱布施,哪怕自己只有一百块钱,也能拿出五十块去布施,有时甚至全部拿出去,一点也不剩下。有些是很有福报的,但是一提布施的时候,就好像这只是别人的事情,就只会说:“你们多多布施。”但他自己一根毛都舍不得拔。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只是有钱没钱,而是和爱不爱布施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经常在网络上劝别人发心,但他只不过是参与宣传,全是号召别人去做事情,自己从来不做、也从来不参与。其实,真正的布施,自己也应该是参与的。

 

布施时最好不要有吝啬心和后悔心,不然一时冲动,所有钱都拿去布施了,然后自己的生活都没有了着落,生烦恼心。好些居士以前到寺院去,全部都布施供养了,然后回去的时候连路费都没有,又要去求别人给他布施。那不如自己在前面布施时,留下一部分来,否则到后来再从菩萨那里要回来,菩萨也不理你,一直这样入定(众笑)。

 

【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

 

如果这样做的话,从国王至婆罗门之间的这些人,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刚才结缘、参与的这些人,百千生当中,成为小国王。

 

【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如果在寺庙和塔庙前发了无上菩提心来摄持回向,这些国王等以及一起做布施的这些人,最后会逐渐地全部成就佛道,所以说果报的确是无量无边的。

 

在佛经中讲【31】,以前在毗婆尸佛时有一个比丘,看到有些塔庙破损,于是去供养修补,最后在九十一劫中不堕落,获得人身时,身体也呈现金色,特别庄严。还有一个人也是这样,他当时劝很多人一起修补佛塔,后来的果报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成为被很多人恭敬的大比丘,也是在很多劫当中不堕落。所以,前世当中哪怕只是做了一点点的福德,未来很多世当中的果报也是无量无边的。

 

31《撰集百缘经》<现化品第七·身作金色缘>

 

反之,如果毁坏佛塔、佛像,过失也是非常大的。有些人现在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学佛之前,可能曾因为愚痴,谤佛、谤法、谤僧,甚至会经常毁坏佛经、佛塔。现在,虽然全世界的局势有时看起来比较严峻,但也算是比较和平的年代,从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讲,也算是比较和平的。比我们稍微老一点的前辈,他们也许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的时代,那个时候很多事可能本来自己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所以,如果经历过那个时代,就有可能在无意当中,或者在不自由的情况下造过很多业。所造的这些业,一定要经常忏悔,以空性或以菩提心来摄持,念金刚萨埵心咒,尽量在死之前忏悔清净。不然在死的时候,对来世就会产生大的障碍。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

 

“复次”就是然后,藏文中发音是“得尼”。佛陀又告诉地藏王菩萨,在未来世当中,有国王及至婆罗门等人,如果见到老人、病人、孕妇、产妇等(这些人还是比较可怜的,老人也是很可怜的,病人也是很可怜的,孕妇、产妇也都是很可怜的)。

 

【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

 

如果一念间对他们产生极大的悲心,然后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依靠这些让他们得到安乐,如是所得的果报、福利是不可思议的。

 

【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一百劫当中常为净居天中的天主,二百劫当中常为六欲天的天主,最终毕竟成佛,永不堕落,甚至百千生当中,根本听不到任何痛苦的声音。

 

所以,这个真的是特别重要,尤其是对老人、病人、产妇、孕妇等,有机会时布施一些药、给一些食物,哪怕是一点点,让他们脱离痛苦,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的。

 

汉文大藏经里面有一部佛经叫《佛说树提伽经》,南北朝时期求那跋陀罗翻译的,藏文当中没有发现此经,这里面讲了一个特别有福报的人的故事。

 

有一个国王,他手下有一些大臣,其中有一位最有福报的大臣叫树提伽,家里面样样具足。有一次,王宫里所有的大臣都聚在一起时,风吹来了一个白色的、像毛巾一样特别好的东西。大臣们看到以后,都欢喜若狂地说:“这么好的东西,应该是天人赐予国王的。”树提伽当时什么都没说,国王问他:“这是什么情况?”树提伽说:“我不敢欺骗国王,其实这不是天人带来的,这是我院子里面擦鼻涕的毛巾。”

 

又过了几天,在王宫里,有风吹来一朵九种颜色、像车轮一样特别美丽的花,大臣们又议论纷纷,说这个是特别吉祥的征兆,人间都没有,应该是天人赐予的。树提伽又不说什么话了,国王问他,他就说:“我不敢欺骗国王,实际上这是我花园里枯萎的花,被风吹来了。”

 

听到这些,国王很羡慕,跟树提伽说:“听说你们家很富裕,可不可以让我亲自去参观参观?”树提伽答应了。于是,国王就带着二十万人,一起前往树提伽的宫殿。到了以后,他们发现这里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金碧辉煌、特别美妙。在门口遇到一个非常庄严的男孩,国王便好奇地问树提伽:“这是不是你的儿子?”树提伽说:“不好意思,这不是我的孩子,这是看门的门童。”接着又遇到一个特别美的女孩,国王又问:“这是不是你的女儿?”他说:“不是,这也是看门的门童。”

 

进门后,树提伽让他妻子来拜见国王,拜见国王的时候,他妻子一直在哭,国王问她为什么一直流泪。她说:“不好意思,国王您身上有一些烟气,所以我被熏得受不了。”国王说:“不可能,百姓们用的蜡烛才会有烟气,但我用的是最上等的蜡烛,不可能有烟气。”树提伽说:“不好意思,我们家里全部都是夜明珠,白天晚上从来没有用过有火的东西,所以我的妻子有点受不了。”

 

他们的整个宫殿,白银为墙,水晶为地,特别富丽堂皇、特别美妙,一共有十多幢,就像现在的高楼大厦一样。国王很好奇,参观了一个多月还没有完,有些大臣就说:“如果还不回去的话,您的国家就都荒废了,您还是回去吧,不要再在这里沉迷了。”国王就带着人回去了。

 

回去以后,国王有点想不通:“这个树提伽是我的眷属,为什么我们之间差距那么大?我想发动军队准备收拾他们。”很多大臣都赞同说:“应该这样,应该这样。”于是,他们就召集了四十万军队前往树提伽的宫殿。

 

宫殿门口有一个门卫,他用像金刚一样的东西稍微一指,结果四十万军队全部倒在地上,人仰马翻。这时树提伽腾空跟他们说:“你们怎么全都睡在地上?大家快站起来。”

 

国王发现自己失败了,就要求树提伽和他一起去见佛陀。国王问:“为什么我的手下树提伽有那么大的福报?”佛陀告诉国王:“树提伽的前世是五百商人中的一个商主,有一次在取宝回来的路上,他看到一个生病的修行人,这个商主对修行人产生了怜悯心,就给他准备了住处、饮食、衣物等等,样样齐全。因为这个果报,他今生当中才会如是的富裕。”这个公案比较长,大概是这样的。

 

对一个生病的修行人给予一切饮食,最后的果报连国王都羡慕、嫉妒。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病人、可怜的人时,应该以大悲心对他做一点布施。比如,有些可怜的修行人确实没有医药费、看不起病或者没有生活资具,这时给他们一些所需也是很有必要的,而不是布施的时候想着“我非要得到利益”。以交易心布施,这样确实也不好。我有时也有这种毛病,比如我以前资助过的一些学生,他们最后根本不理我,我心里很不舒服。以前他们是那样的,现在连招呼都不能打。其实,我之前的布施应该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这样才很好。

 

《十住毗婆沙论》里也说:“菩萨事者,皆为利益一切众生布施,非为自乐,不为自得后世果报,非如市易。”菩萨的布施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快乐,也不是为了后世当中有财富、名声,更不是像市场上的交易——今天对你布施,过一段时间你会报恩,到时我赚得更多、得到更多,所以“非如市易”。很多人的布施要么是为了来世庄严、快乐,要么想在今生得到更多的快乐等等,这样布施的心不是很纯,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佛陀在《增一阿含经》等其他经典中也说过,对病人布施与对佛陀供养没有什么差别。《增一阿含经》讲到:“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如果有人供养我以及供养过去的诸佛,所获的福德与看望病人的功德实际上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可能会更愿意供养功德具足的上师,而不愿供养可怜的人。其实,真正有福报的人,没有必要再去为他锦上添花,对可怜的众生做布施才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也很重要。病人和佛陀没有什么差别,今天在好几个地方都跟大家讲了这个道理,以后也应该明白。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

 

接下来,佛告诉地藏王菩萨,若未来世当中有国王以及婆罗门等,如果能做布施,福德无量无边。

 

【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释梵转轮之报.是故地藏.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如果是以菩提心来摄持做回向,不论布施多或少,他的功德最终一定会变成究竟成佛的因,更何况是得到帝释天、梵天、转轮王的果报?所以,佛告诉地藏王菩萨:“你应该劝说所有的众生来这样修学,一定要用菩提心来摄持、要用利他心来摄持,然后布施给众生,这个很重要。”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然后,佛又告诉地藏王菩萨:“在未来世当中,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当中做很少的善根,就像毛发、一颗沙子、一粒微尘等等这样微不足道的善根,所得到的功德利益都无法言喻。”

 

尤其是以菩提心来摄持,哪怕只是供一盏灯的功德也是无量的,供养和布施并不是依靠物品的大小来衡量的。比如,一个人供养了一万块钱,但如果是以自私自利的心,或自我炫耀的心去供养,功德不一定很大,可能另一个人只供养布施一块钱,但他是用菩提心摄持,那这种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就像《贤愚经》里贫女所供的灯一样【32】,声闻缘觉也是没办法吹灭的,这个功德无法用比喻来形容。

 

32《贤愚经》卷第三<贫女难陀品第二十>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佛又告诉地藏王菩萨:“未来世当中,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到佛的形像、菩萨的形像,还有辟支佛的形象(不管是唐卡还是塑像)。”

 

在大乘经论中,声闻有时候会偶尔出现,有时候没有。好像汉地的经忏文和佛菩萨的名经当中,说顶礼什么什么声闻的时候比较少,提到辟支佛的时候稍微多一点。可能辟支佛稍微有一点利他心吧,声闻的利他心不强,所以经常不能出现在诸佛菩萨的团队里。

 

还有转轮王,因为转轮王在世间的福报很大。“如果布施供养转轮王,得到的福德也是无量无边,能够长期在人天当中享受殊胜的妙乐,如果能以菩提心摄持回向法界,那这个人的福德大到不能用比喻来说明。”

 

《千佛因缘经》里讲到过贤劫千佛的因缘,以前有一个人,他有一千个儿子,有一次这一千个儿子看到有个人手里拿着佛像,就用莲花进行供养,以此发愿和功德成就了贤劫千佛的因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曾经义成王子和婆罗门女一起供养花并发愿,以此因缘也成为了净饭王子等等。

 

因缘真是不可思议,而且发愿也很重要。我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时,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当中观想,但至少观想,我今天所得的所有善根回向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同时让我生生世世具足七德圆满等等。这样去发善愿很重要,尽量不发恶愿。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佛告诉地藏王菩萨:“未来世当中,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到大乘经典(比如像《金刚经》《地藏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

 

我们这几年应该是讲了很多大乘经典。如果听闻其中的一个偈颂或者一句话,比如我们以前讲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甚至像其中“诸行无常”这一句,如果我们对它发起非常殷重的信心、非常欢喜的心、恭敬心、赞叹心。然后赞叹、恭敬、布施、供养,那这个人获得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如果以菩提心来回向,那福德更是不可思议。

 

就像以前世亲论师背诵大乘经论的时候,鸽子听到了,感受的果报都是不可思议的【33】。还有一个经典里面讲,有个人念《华严经》的时候洗手,洗手的水无意间淹死了一些虫子,结果虫子死后升到天界,然后回来汇报。听经或者开法会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些旁生,它们也能得到利益。人也是这样的,比如没有信仰的人无意间听闻佛法,利益也是非常大的。

 

【33】从前,世亲论师背诵般若九十九万部时,他日日夜夜读诵诸多经典。当时,他寝室的屋檐下有一只鸽子经常听到法语声,它死后转生为边地一位国王的太子。刚刚出生,小太子便说:“我的上师在哪里?”问:“你的上师是谁?”他回答说:“是世亲论师。”于是国王询问了常去中部地区经商的人们:“有这样一位世亲上师吗?”他们说:“有。”随后太子想去中部,国王将他送到那里。他来到世亲论师面前便喊:“上师!”世亲论师问:“我是你的上师?我想不起来。”小太子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世,于是说明详情。上师摄受了他,令他学习读写……最后他成了精通三藏的大班智达,名叫安慧。安慧论师是世亲论师四大弟子之一,他在俱舍方面胜过自己的上师。论师能背诵《宝积经》四十九会以上的全部经文,且为此经及《俱舍论》《上阿毗达磨》作过注释。

 

当然,现在我们这里毕竟是佛学院,不信佛法的人几乎没有,但我出去给他们讲课的时候,都会劝他们把自己的孩子、老人都带来。虽然在讲法的过程当中,有些孩子会哭闹、特别吵,但小的时候如果有这方面的因缘,对他一生的影响都会很大。他会想,很小的时候,跟妈妈一起听过什么什么法。虽然他听不懂什么,但是这些经历对他来讲很重要,能让他有些转变,即便他没有这个印象,只是耳朵听闻过法的声音,这也是很有功德的。

 

我们毕竟是佛学院,如果现场经常有孩子、老人,有一定的困难。平时如果用收音机、电脑等播放这种幻化的声音,让身边的家人多听一听,即便是没有信仰,对消除他心里的烦恼也有意义。可能有些没有信仰的人会说:“你在这里听什么课,很烦的!”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但虽然表面上他心很烦,其实对他也是有利的。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

 

之后,佛告诉地藏王菩萨:“未来世当中,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到塔庙、寺庙,还有大乘经典,如果是新修的,便去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这个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如果遇到一些比较旧的,甚至有些毁坏的,对这些进行修补、整理,可能是自己一个人发心,或者劝很多人一起发心、一起来做。这些一切发心的人将在三十生当中,常成为小国的国王,而独自发心做布施或修补的这个人将成为转轮王,并且会以善法来教化这些小国国王和他的居民。所有的这些人都能得到利益。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复次,佛告诉地藏王菩萨:“未来世当中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当中所种的这些善根。”

 

哪怕听一堂课、做一次功课,有些人认为功课不能断,一间断,护法神就不高兴、佛菩萨就不高兴。其实不是这样的,间断了也没事,只要不是永远断,永远断是不好的。

 

人的心还是会有变化的,比如一段时间特别想念诵《金刚经》,一段时间又没有什么兴趣,一段时间又很想磕头,总是喜新厌旧。暂时烦恼现前、生病、心情不好,中间有些间断也没办法。如果修行特别好,每天都是一样,始终如一,不会有此起彼伏的情绪。

 

有些人因为烦恼、环境、工作、家庭等各种各样的压力,所以一段时间可能会觉得自己修行很好,就想从此之后我要发什么什么愿。有些佛教徒开心的时候会发各种各样的善愿,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也很有规律,早上几点钟起来,晚上几点钟睡,“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有规则的、按部就班的,一定长年……”再过一段时间,稍微产生烦恼的时候,一切全部推翻,连吃饭的兴趣都没有,特别伤心。凡夫人有时候还是很可怜的,这可能跟人的福报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好的心态永远坚持下去的话,一定能变成一个很好的人,一定要坚持,不要到了某些时候半途而废,再也起不来了,这种是最可怕、最可怜的。一般来讲,自己有一些变化,中间有一些间断,或有一些退失,都是正常的。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烦恼,每个人都有缺点,所以感觉有退失时,不用特别紧张、害怕,只要不是永久地放弃佛法,就还有机会。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种下一点点善根,哪怕念一句观音心咒、念一遍《心经》、在佛像前供一盏灯,或者每天磕几个头,这样的善法做起来还是很容易的,要好好坚持,不能永远放弃。

 

我们本身的习气不是很好,如果是在藏地、不丹这样的地方成长的话,至少业因果的观念不会改变,因为这跟从小人生的架构有一定的关系。从小都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成长,大的方面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我们大多数人,从小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还有周围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没有信仰的。自己好不容易像夜晚的闪电一样有一点点善心,但这样的善心也是非常的微弱,就像狂风中的灯一样,动辄被吹灭。所以,我们还是要自己学会维护自己的善心。

 

同时,我们道友也一定要帮助别人,当别人正在退失信心,或是行为有点不如法时,方便的话要经常去劝导。有些人本来正处在堕落当中,当时因为有人拉他一把,把他捞出来,最后他就稳定下来了。我们本来已经入于正道,但有时也会遇到人生的陷阱、修行的陷阱,不小心就会掉入万丈深渊当中。所以,一定要观察身边的人,看到身边的人退失信心的时候,要尽量帮助他们。

 

“这些人在佛法当中布施供养、修补塔寺、装理经典。”

 

这里提到对佛教中特别珍贵的,但有些破损的经典、古典典籍重新修补整理。国外有些国家特别重视古籍,有些珍贵的典籍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破损,也花费很多人力、财力,通过各种高科技的方式来修补。我们可能对于这种特别古老的、特别珍贵的典籍,比如乾隆时期的版本等等,都不是特别珍惜,也不是很重视。

 

我以前曾经说过我自己的一个发愿:“哪怕是上师的一点点的教言,甚至是一句简单的开玩笑的话,最好都不要在这个世间消失。”即便现在的人不一定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利益,但再过十年、二十年,或者一百年、两百年以后,也许对众生会非常有利。因为有些上师的发愿和发心力还是不可思议的,他针对不同时代的众生都有不同的饶益,像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哪怕是他们的一篇教言,也是非常珍贵的。无垢光尊者,他离开世间已经六百多年了,但是很多得过他加持的人,哪怕是得到他一句短短的教言,都像获得金子、如意宝一样,特别渴望。

 

所以,我们对于经典、教言,还有特别珍贵的典籍,应该要学会收集。建图书馆、文物纪念馆,尤其是一些政府官方认可的图书馆,这样一般不会轻易被损坏,但如果是以个人的名义,到一定时候就不好说了。

 

原来我有一个帝察活佛给的很出名的唐卡,后来我把它送给了政府的一个文物馆,想着会不会可靠一点,现在不知道具体怎么样了。有时候,比较珍贵的东西不要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面,否则死的时候,亲人把它烧了,或者给了别人都有可能。还是放在有官方保护的地方比较可靠一些,像以前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面,很多藏书、文物都有各种不同的历史,这也是装理经典。

 

“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一点点、一刹那的发心,哪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嗡玛尼贝美吽”、“嗡班扎萨埵吽”……善根是一点一点积累的,而不是一下子就怎样。就像现在有些人做生意,只要不亏,一点一点赚,就能活得下去。最成功的商人,并不是贪得无厌,一定要赚多少多少,一夜暴富,而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我们的善根也是这样,要学会一点一滴地积累。

 

“如是善事”,如果回向法界,这个人的功德会是在百千生中感受无上的妙乐。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如果回向给自家眷属或者自身的利益,比如求自己的健康,或者家里人平平安安,则“如是之果在三生当中受乐”。刚才是百千生中感受妙乐,如果我们这些功德回向——“我健康、我快乐、我平安”,那只有三生当中会快乐,这叫做“舍一得万报”。

 

这个“舍一得万报”,我翻译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翻了以前各种不同的古代的讲记,但不是特别好懂。这里的“一”指的是菩提心,用菩提心摄持,百千万劫当中受乐,即依靠菩提心可以得万报,但如果舍弃了菩提心,只将功德回向给自己,得万报的机会就没有了,这样解释可能好一点。我也翻了很多古代对《地藏经》的不同解释,每个人的解释都不同,但有些可能确实解释错了。

 

如果是以菩提心摄持,能得到成千上万的利益,如果以自私自利心来回向,只能得到一点点的果报,因为舍弃了最大、最重要的机会。

 

所以,布施的因缘就是这样,差距就是这么大。

 

这品就讲完了,后面还有两三品,十二品稍微多一点,十一品、十三品比较少,我记得是这样。

 

好,今天讲到这里。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