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下:

 

(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辛六、思维乐受如身中客:

 

安乐的感受在自己的身体当中是客性,而不是主性。

 

如如时渐进,如是苦渐增,

故乐于此身,现见属客性。

 

“如如”就是如是如是的意思,如是如是地自己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如是如是地逐渐变得衰老,寿命逐渐逐渐往死亡前进的时候,“如是苦渐增”如是如是苦就是渐渐增长。所以这样观察可知,快乐在自己的身体中是属于客性的,就好像旅店的客人一样,住一下马上要走的,他不是旅店的老板。快乐在自己的身体当中没有自性,身体的主人是谁?是痛苦。偶尔在身体当中产生的安乐就像客人一样,住一两天马上就要走的。

  

“如如时渐进,如是苦渐增”,我们可以观察,从小的时候到儿童,到少年,到青年,到成年,到老年,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在不断地衰老,不断地向死亡前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痛苦越来越增加了。刚生下来在婴儿阶段的时候,痛苦不是很多的,逐渐长大之后,他就懂得了对外境的追求,看到好东西就想吃,看到玩具就想玩,有这样的执著的时候,他的痛苦也慢慢增加了;再长大,读中学、高中的时候,就会回忆起儿童时代的无忧无虑是非常快乐的,会认为读书非常痛苦,要背诵单词、要做习题、要受到老师的管教,没有自由;一旦毕业了,进入社会,那个时候更复杂,要接触很多不想接触的人,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想做的事情,他就认为这个时候痛苦更多,还不如自己上学的时候,虽然也有痛苦,但是不用处理这么多琐事,还是比较快乐的;然后就慢慢开始结婚、生子,麻烦又更多了,想到自己在做单身汉的时候,虽然是痛苦,但不管怎么样,管一个人就够了,现在妻子、孩子、小孩上学等等很多很多事情都要去处理,更加痛苦。

 

时间逐渐逐渐前进,越来越衰老的时候,现见种种痛苦越来越增长,既然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可以知道,快乐在身体当中绝对是客性的,如果不是客性的,那么随着时间的增长,快乐应该越来越多,越来越稳固,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痛苦是越来越多的。

 

真正的自性逐渐逐渐暴露出来,最后大部分都是痛苦,快乐是非常非常稀少的,尤其是到了老年,有些有疾病,自己的体力也下降了,子女也不孝顺,自己享用外境的能力也下降的时候,那个时候就觉得确确实实非常痛苦。这个时候痛苦的原形就完全显露出来了。

 

比喻当中讲,一个人在沙漠当中行走,他越来越深入沙漠的时候,因为感受到太阳的炽烤,缺水,越走越疲乏,粮食和饮水越来越少的时候,痛苦也越来越增加,不可能越走越舒服,越来越安乐。像这样在沙漠当中行走是非常危险和痛苦的事情。通过这个比喻对应,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年龄越来越大越衰老的时候,痛苦越来越明显,担子越来越重,分别越来越多,要做的事情更多的时候,痛苦也会如是地增加,自己身体的气脉明点、体力都会下降,像这样的话痛苦非常多。这样观察,在自己的身体当中完全都是痛苦的自性,不是安乐的自性。我们现在应该了解它的本性,发起厌离心,好好修持正道,这样才能真正离开痛苦,获得解脱。

 

如果要真正离开痛苦,我们在世间当中想办法是不行的,要远离痛苦只有修持离苦的圣道,证悟一切诸法痛苦的自性是空性的、光明的,这个时候才能说真正从痛苦中获得了出离。完全获得了出世间的大安乐的时候,所有的痛苦没办法伤害自己的。

 

圣天菩萨之所以在这一品当中讲痛苦,就是要让我们追求真正没有痛苦的地方。

 

辛七、思维身之本性是苦而生厌离:

 

苦因缘众多,众病及外事,

不见于人类,有尔许乐因。

 

在整个三界轮回当中,痛苦的因缘是非常非常多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外两种。内的因缘,比如说生病,生病会产生痛苦,而生病的种类是很多的,从头到脚,从肌肤到内脏,乃至到骨头,到骨髓等等都有可能生病,只要有身体,有身体的支分就会在这个支分上面显现生病的因缘。一旦生病之后,就没有快乐可言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病,哪怕是手上扎一个小小的刺,这么一个小的痛苦,但是在这个刺没有取出来之前,自己就没有办法感受安乐,一直会被这个痛苦所逼迫。外事如殴打、洪水、火灾等等,也是使自己受苦的因缘。所以从内到外,我们都是处在一种痛苦因缘的包围当中,想要不受苦是非常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有这么多受痛苦的因缘,那么有没有受安乐的因呢?“不见于人类,有尔许乐因。”不见于人类当中有少许的快乐的因缘。也就是说痛苦的因缘有这么多,快乐的因缘有没有这么多呢?没有这么多,非常非常微少的,而且这些微少的因缘马上又会转变成痛苦。虽然有一点点少少的因缘变成安乐,但这样的安乐马上会转变成痛苦的,因为它是无常的缘故,本品最后一个颂词讲“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既然安乐是处在无常的状态的话,即使是我们遇到了一点点安乐的因缘,它也会转变,一转变之后马上就会变成痛苦的自性。所以根本见不到人有什么快乐的因缘可言,即使有一点点也马上会转变,所以我们对三界轮回的自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比喻中讲到国王的公主,她长得很美丽,国王对外宣布公开选择一个女婿,很多年轻人听到之后都想得到公主,因为得到公主不仅意味着得到一个很漂亮的妻子,而且可以成为附马,也可以进入皇宫当中,一生享受安乐,所以很多人就想要去追求,但公主只有一个,只能嫁一个丈夫,所以虽然很多年轻人满怀希望去追求,但除了一个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失败之后就马上感受痛苦。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人生当中受苦的因缘是很多的,在这个比喻当中很多年轻人受到了痛苦,去的人大部分都会感受痛苦,这一切全部都成为他们受苦的因缘。只有一个人能得到公主,也就是说,在人生当中真正快乐的因缘是非常少的,没有自性可言。

 

有些人认为得到公主的这个人是不是获得安乐了呢?实际上前面也讲了,安乐产生的时候,痛苦也就跟随着到了,尾随在你的身后,没办法离开的。所以享受安乐的同时,也没办法避免很多的痛苦,或者乃至于公主渐渐衰老的时候,自己的老苦逐渐逐渐来临的时候,或者在国王身边稍不注意很容易就会受到国王的惩罚等等,这一切痛苦的因缘,在被选上附马的同时就已经成立了,所以仅仅对这个人来讲,也是暂时的安乐而已,长久来讲,还是没有完全离开痛苦的自性的。现在我们虽然得到了一点点安乐,但一旦追求的时候,它还是一种变苦,还是无常的,所以还是没有离开痛苦的本性。比喻和意义对照说明,整个三界轮回真正的自性就是痛苦,没有安乐可言。应该如是认识。

 

发了菩提心之后,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全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戊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分三:一、于粗身修苦之理;二、佛说身苦之理;三、修习行苦之理。

 

己一、(于粗身修苦之理)分三:一、略说保护具苦之身;二、广说修苦之理;三、破除乐有自性。

 

针对有些人的邪执,认为乐是在相续当中存在的有自性的法,通过下面的颂词可以抉择,破除乐有自性的邪执,我们学习之后就知道快乐绝对是客性,是暂时的,实际上在身体当中、相续当中、三界之中唯一都是以苦为自性的。

 

庚三、(破除乐有自性)分五:一、苦虽有自相而乐无自相;二、明执苦为乐之颠倒;三、乘骑等本无真安乐;四、明世人执暂息旧苦为乐之颠倒;五、示无有真实乐的其他理由。

 

辛一、(苦虽有自相而乐无自相)分二:一、乐虽有增长却无自相;二、虽有真实苦因但无真实乐因。

 

有些人会执著,虽然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或者人生当中有很多违缘,使我们产生很多病苦,但是我们也见到在现实生活当中快乐也会有所增长的缘故,所以应该承许乐是有自性的。如果在生活当中没有见到快乐增长的话,可以说没有乐,但是通过快乐有增长的现实就可以推知快乐是存在的,是有自性的。有这样的一种执著。

 

针对这样的执著,下面进行破斥:

 

壬一、乐虽有增长却无自相:

 

如乐正增长,现见即回转,

不见苦增长,有如是回转。

 

快乐虽然暂时来讲是有增长的,但是现量见到正在增长的同时,它马上就会回转为痛苦;反过来讲,并不见痛苦在增长的时候,可以回转为安乐的。通过这个颂词可以明白,在轮回中快乐虽然有暂时增长的,但是没自相。

 

进一步分析,现在在善趣当中、人道当中,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自己,有的时候生起一种快乐,然后在几天当中,或者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当中,快乐都是在不断增长的,有这样的现象。但是圣天菩萨在这里指出,快乐正在增长的时候,现量见到它是可以回转的。这个回转是什么?也就是回转到以前没有生起快乐的状态,回转到痛苦的自性当中去了,有很多这样的显而易见的事实。

 

现在世间上的人通过某个因缘产生了一种乐受,享受了一段时间之后,这样的快乐就会消失的。没有一个人一种快乐从刚开始生起一直保持到永远,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虽然一个比较有福德的人,他在前世造了一些善业,一生当中总的看起来好像都是在快乐中度过的,但是真正一一分析的时候,这个人在一生当中所感受的快乐的因缘有不同的分类,有时是眼根所生的,有时是耳根所生的,有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产生的,所以快乐的自性有很多种,绝对不可能一种引生快乐的因保持很长时间。现见绝对会回转到以前痛苦的状态。

 

反过来讲,痛苦在不断增长的时候,有没有回转到安乐的自性当中去呢?不见。我们可以从现实当中很多例子推知,一个痛苦正在感受的时候,有可能一种痛苦结束了之后,可以暂时息灭,但是息灭之后会不会变成安乐呢?不可能的。痛苦不断增长的时候马上变成快乐的实例或者道理是绝对找不到的。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上面一个颂词所讲到的“苦因缘众多,众病及外事”,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内外都具备很多很多受苦的因缘,这就是一种自性。前面我们详细分析过痛苦是每个人身体中的自性,有身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因为是自性的缘故,痛苦会不断地增长,因为痛苦的因很多,就不可能会转到安乐去。而安乐是通过外缘而产生的,正在增长的时候如果外缘中断了,它就会回转,回转到哪个地方去呢?肯定是回转到它的自性,也就是痛苦的自性。

 

因此这里讲到乐增长可以回转,苦增长不得回转。这个科判的意义就是快乐虽有增长,但是没有自性的。月称菩萨也是说如果快乐有自性,它就不可能有回转的机会,会一直保持下去。而我们看痛苦确实是有自性的,不管快乐怎么样发展,最后都是回到痛苦的自性当中去。所以在轮回的实相当中,世俗谛当中,痛苦是自性而安乐不是自性。

 

比喻当中讲到佛经中讲的阿那律王的公案,阿那律王以前是一个金轮王,通过他自己的福德,首先逐渐统治了四大部洲,然后又通过他的福德逐渐到了三十三天,到三十三天的时候,因为他自己福报因缘的缘故,帝释让半座给他,所以他很长时间和帝释天平起平坐,他的福德是非常大的,但是最后他自己对帝释天生起一种害心,想要夺取帝释天的宝座,一个人独自统率三十三天和四大部洲,生起这样的恶念的时候,他就从天界堕落到人间,在后悔、痛苦当中死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他首先有一种快乐的增长,从逐渐逐渐统治四大部洲到四天王天,然后到三十三天,快乐是在不断地增长的,但是虽然有增长,有没有自性呢?没有自性的,因为正在增长的时候就回转了,回转到以前的状态,他自己堕到地上,在痛苦的状态当中死去。从这个比喻和意义对照,我们就可以知道,世间上所有的快乐的自性也是同样的,虽然有增长,但绝对是要回转的。

 

我们从其他事例推知也是同样的,比如有些人现在修持善法,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持禅定,然后转天到禅天或者无色界,他的安乐在不断地增长,但是到达了无色界的第四天的话,业一尽的话还会堕落的,堕落到哪里去呢?堕落到痛苦的自性当中去。《前行》和其他佛经当中都说,无色界的天人虽然在入定的时候享受安乐,但一旦业尽之后,就会堕入到恶趣当中,有时候直接堕到无间地狱,成为无间地狱的柴火一样被焚烧身体。

 

所以,轮回当中最上面的有顶的天人也是没办法离开痛苦的自性,最后还是要回转到恶趣当中去,回转到痛苦当中去。通过这些方面一一分析的时候,我们现在人世间的种种安乐为什么没有回转呢?绝对是有回转的。我们现在所引发的善因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肯定要回转为痛苦。从这方面一一观察 ,我们就知道,三界轮回当中确实没有真实的自性,如果有真实的自性的话就不会回转。

 

壬二、虽有真实苦因但无真实乐因:

 

有些人会想,前面的分析确实也有些道理,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成立快乐还是有自性的。比如说痛苦产生的时候有它的种种因缘,安乐产生的时候也有它的因缘,从有因有果的角度讲,难道不是可以成立安乐也是身体的自性,痛苦也是身体的自性吗?实际上这个观点也是不成立的。

 

安乐俱因缘,现见可回转,

众苦俱因缘,终无回转者。

 

这个颂词和上个颂词有微细的差别,前面讲的是痛苦或安乐本身的状态是不是有回转,是从它们本身的状态进行抉择的,这个颂词主要是从它们的因缘的角度进行抉择的,如果它们的因缘会回转,果就会回转。

 

“安乐俱因缘”,就是产生安乐的因缘,比如在名言当中有衣服、饮食、还有种种人们认为美好的东西,我们看到、接触到、享用都会产生安乐,这些都是名言当中所安立的产生安乐的因缘,“现见可回转”,这些因缘可以说是现见可回转的,回转成没有,或者回转成产生痛苦的因缘。这是在世间当中现量见到的。

 

比如说饮食,在不观察的情况下,人们都认为饮食可以产生安乐,尤其是在肚子饥饿的时候,一进饮食就可以增加安乐,但是像这样产生安乐的因缘,我们现量见到它是可以回转的。比如饮食如果变质了,或者我们进的饮食太多的时候都有可能产生痛苦。同样一个东西,刚开始是产生安乐的因,最后它回转成了产生痛苦的因,像这样的例子在整个世间当中是非常多的。

 

“众苦俱因缘,终无回转者。”而产生种种痛苦的因缘,有没有回转成安乐的呢?“终无回转者”,终有两个解释方法,一个是最终,或者最究竟来讲是没有的。有些特殊情况,首先是痛苦的因缘后面转成安乐,但不管怎么特殊,最究竟产生痛苦的因缘是没办法回转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身体,是产生种种痛苦的因缘,中间的时候,也许身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产生安乐的助缘,但是身体最终来讲,绝对是产生痛苦的,绝对不会回转为安乐,因为它的自性是苦的缘故。虽然中间有暂时转变为安乐的机会,但最究竟来讲,是没办法回转的。第二种解释方法是产生痛苦的因缘始终没办法回转,这个我们通过比喻可以了解。

 

比喻中说以前的暴君设立了一种人间地狱,叫喜乐园。喜乐园把犯人关进去的时候,最初让他们自由选择一种姿势,喜欢坐的可以选择坐,喜欢躺的可以选择躺,但一旦选择好之后就不能改变了,一直要保持这样的姿势。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犯人觉得非常安乐舒适,因为相合他们的意愿,但时间稍微一长,坐的人坐久了会感到很痛苦,睡的人睡久了也不能翻身,也不能坐起来活动,慢慢慢慢就感受到痛苦了。一直这样下去痛苦就越来越增加了,最后很有可能会死去。所以从他的身体和心都是产生痛苦的。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产生快乐的因缘是可以回转为痛苦的,比如犯人选择躺的时候,刚开始是产生快乐的因缘,但时间稍微一长,这种产生快乐的因缘就回转到痛苦的因缘了,而产生痛苦的因缘绝对没办法回转。

 

这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第二种“终无回转者”的意义,犯人躺着已经从安乐转为痛苦的因缘,这样痛苦的因缘会不会回转呢?绝对不会,一直躺下去越躺越痛苦。这就说明安乐的因缘可以变成痛苦,痛苦的因缘绝对不会回转为安乐。

 

前面讲的进食的比喻也是一样的,刚开始是一种安乐,但稍微吃多一点,肚子一胀,吃不下的时候,饮食就开始产生痛苦了。这个时候如果把饮食断掉就不会再继续产生痛苦,但是如果你认为饮食上面有真正产生安乐的因缘的话,就不会这样。这个时候饮食已经变成痛苦的因缘了,它会不会转变呢?绝对不会,你继续再吃,肯定会更痛苦的,绝对不会再转变成安乐的。

 

这个颂词抉择得很殊胜,从产生快乐和产生痛苦的因缘来讲,产生痛苦的因是实有的,产生安乐的因缘可以说是没有的,因为它会转变,一旦转变之后就不再是产生安乐的因了,而产生痛苦的因是恒时具足的。从这个角度一一观察分析的时候,很多因缘一旦变成痛苦的因缘,它的自性就没办法转变,它可以间断,但是它的自性不可能回转。如前面所讲的犯人,如果中断他的姿势,躺着的人站起来走走,或者变换一个姿势,这个时候因缘可以中断,但是不可能变成安乐的因缘。

 

下面还要破斥有些人认为,这样中断难道不是变成安乐了吗?不是,实际上这是另外一个痛苦的起点。后面还要讲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一品学完之后,就会觉得无论如何完全都是痛苦的自性,或者说所有一切因都是产生痛苦的,绝对没有一个产生安乐的。我们知道了产生痛苦和产生安乐的因之后,就知道我们现在所贪执的一切东西,认为这些东西能够帮助我们产生安乐,绝对是一种邪执。既然是一种邪执,应该怎么办呢?就应该断除这种邪执,断除对一切物品的贪恋。只有断除受苦的因缘,才使我们真正能够获得修法的机缘,通过修持正法我们才可以真正离开三界轮回,真正离开痛苦。

 

这是第一个科判的内容。第二个科判说到有些众生执苦为乐,这是一种颠倒,分六个小科判进行抉择。

 

辛二、(明执苦为乐之颠倒)分六:一、正死时不应执为乐;二、正受损恼时不应执为乐;三、相违之四大聚合体不应执为乐;四、正受伤害时不应执为乐;五、正作业疲劳时不应执为乐;六、为少利而种苦因不应执为乐。

 

壬一、正死时不应执为乐:

 

有些人会这样想,我们见到某某人在一生当中过得很安乐的,所以应该成立快乐是存在的,实有的。针对这样的执著,圣天菩萨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生当中都是处在正死时,正在死的时候你认为安乐就是一种邪执。

 

我们知道我们从生下来到死之间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三个阶段当中,无论怎么去观察抉择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体性,也就是颂词当中提到的“正死时”。我们现在的生命是刹那生灭的缘故,把这个安立成正死时。

 

汝正死时去,现去及当去,

正死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汝正死时去”,我们现在刹那刹那的时间都是刹那生灭的体性,都是正死时。前面也分析过,所谓的生命,所谓的存活,实际上是以心的刹那生灭进行安立的,没有一个实有的自性存在。首先抉择过去,“汝正死时去”,过去的时光已经逝去了,没有了,过去是一种“正死时”;现在正在逝去,现在正处在“正死时”,前面也分析过,所谓的现在,也是一种虚假的安立而已。我们认为的现在到底是今天?或者是一个小时?一分钟?一刹那?现在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活着乃至没有死之前都是现在,真正分析的时候,现在到底是哪个时间?我们如果抉择到最细,抉择到现在这个刹那,现在这个刹那也不是实有的,它也是通过很多很多小的刹那组成的,所以这样分析,绝对没有一个真实的现在的时间成立。只是过去和未来而已,所以现在我们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存活,现在也是“正死时”。

 

“当去”,未来的时间绝对是必定会过去的,所以未来也是正死时。既然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正死时”,把“正死时”说为快乐,“毕竟不应理”。你认为在正死时有一种快乐可以获得,肯定是一种颠倒作意。

 

圣天菩萨把现在我们所认为的生命,以三个方面进行抉择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在这个当中绝对都是死的本性,在死的本性当中哪里有一个快乐的自性可言呢?任何人不会执著死亡是一种快乐的,尤其对世间人来说绝对不会这样执著。既然世间人都承认正死不是快乐,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正死,你说某某人在一生当中获得很大的安乐,这绝对是不成立的事情。所以说“毕竟不应理”。

 

以比喻来说明,有一个仆人,他的禀性比较恶劣,经常偷施主的东西,最终被施主发现了,呵斥他:“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偷我的东西呢?你这个人真是非常恶劣!”仆人说:“我虽然是非常恶劣,但你也是愚痴者,为什么呢?我这么下劣的人,你还对我这么好,委以重任,让我偷东西,实际上是你自己偷走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损害了自己而已。”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者自己一生的时间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都是“正死时”,就像仆人不断地在偷富翁的东西一样,都在损害自己的生命。最后富翁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我们临死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以前我对时间和寿命这么执著,为什么还你还让我死呢?这是不对的,因为你自己不了知这个情况,你自己认为这一切是值得信赖的正是偷你寿命的贼人,这难道不是你自己愚痴所引发的吗?所以是你自己害自己的。

 

比喻和意义对照,现在我们认为自己是快乐的,或者一生当中必将充满快乐,或者对未来的快乐满很多幻想等等,这实际上就和恶劣的仆人一样,认为他肯定会对我做利益的,但是我们一旦信任他,不去生起出离心,真正到死的时候回过头一看,哪里有什么安乐呢?绝对没有安乐的。就是通过这样的执著安乐的常执,毁坏了自己的一生,没有修持正法,那个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通过这些比喻对照自心,就应该能够发现这样那样的道理,发现这样的道理之后就不应该贪执现在的种种安乐,应该知道这一切都是痛苦的自性,集中自己的精力修持正法。

 

壬二、正受损恼时不应执为乐:

 

有些人会想,在一生当中意乐得到满足的时候,难道不是快乐吗?

 

诸有情常有,饥渴等逼迫,

逼迫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在整个三界,尤其是在欲界当中,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痛苦的逼迫,把逼迫说为安乐也是不应理的。为什么这里讲到以逼迫作为安乐呢?因为有些人认为逼迫虽然是有,但是可以缓解,缓解了就应该有快乐。世间饥渴等种种逼迫只能缓解,而且缓解的程度也是非常轻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饥渴等的逼迫还是没有远离有情,所以“逼迫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有情常有饥渴等逼迫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一天或者几天当中不喝水、不进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饥渴会逼迫众生的相续。欲界的众生为了解除这样的痛苦,就去饮水、进食,以缓解饥渴的逼迫,这样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是暂时缓解。比如喝水只能保持几个小时的时间,几个小时一过马上又想喝水了。所以进食饮水只不过是把自己饥渴的痛苦变得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了,实际上还是存在的。为什么存在呢?因为过了几个小时你还需要去喝水,进食。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你当时虽然把它缓和了,但是它只不过变得比较隐蔽而已,如果真的已经去除的话,你就不需要第二次进食了。所以“逼迫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比喻中说一个新媳妇,刚嫁到丈夫家里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一般来讲是比较害怕的,尤其是古代,她们都非常畏惧,生怕自己的说话、行为出一点问题的时候就会受到公婆或者丈夫的种种呵斥或者嘲笑,所以她一切都非常谨慎,压力是很重的。为了缓解这样的压力,不被他们嘲笑打骂,她就会精勤地做很多事情,她做的事情比较多,比较圆满的话,一方面她认为压力减轻了,另一方面她执著自己是一家之主,产生了这样的意乐的满足。但实际上观察的时候,这她这样的想法是不应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毕竟没有远离这种压力的逼迫,她每天必须要精进地去做事情,原因还是怕这种压力,怕别人打骂或嘲笑。所以这也是一种妄执。

 

通过比喻看颂词的时候,很多意义就非常明了。我们自己有饥渴的逼迫,虽然可以通过饮食等来缓解,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远离这些种种逼迫。这个时候认为自己很快乐的话,也是不应理的。或者自己还没有远离逼迫的时候,认为自己是身体的主人,这也是不应理的。实际上自己很多事情没办法做主的,就像新媳妇一样,她哪有真正的权力去做主呢?真正的大权还是在丈夫或公婆手里。同理,我们认为我们是身体的主人,但是不是身体的主人,一下就可以看得到。如果真的是身体的主人,那想它安乐它就安乐,不进食它也不会痛苦等等,但实际上自己没有办法操纵这一切。真正痛苦来临的时候,自己的意志力也没办法阻挡,只有通过外缘才能缓解。所以从这些方面观察,自己根本不是自己的主人。所以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当中是充满了种种痛苦的,没有真实的安乐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