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64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如今宣讲的是第十八品——观我法品,本品对于众生执著的人和法进行彻底地观察,最后得到结论:所谓的我和法只是名言的幻现,众生的执著而已。除了众生的执著能够勉强安立我和法存在之外,没有任何可以安立其存在的理由,随顺实相观察抉择,就知道人和法都是完全离戏的空性。如果能够安住在人法的离戏空性当中,就能够获得殊胜的解脱,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而究竟成佛。所以,对于小乘者来讲,需要修持圆满的人无我和部分的法无法;对于大乘行者来讲,必须要圆满地修持证悟二无我空性。

 

前面已经讲了“破我和我所”,实际上,我不存在,我所也是不存在的。

 

庚二、以穷尽执著而获解脱之理:

 

这个科判当中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颂讲灭尽我执者不存在;第二颂讲如何灭尽我执;第三颂讲如何获得解脱。后面两颂是如何灭尽我执而解脱,分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灭尽我执;二是如何获得解脱的道理。

 

第一颂主要是讲灭尽我执者不存在,修行真正灭尽我执时,就会了知灭尽我执者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对于还没有真正获得如是果位的修习无我空性的众生,他们的相续中会有各种执著:首先认为我和我所应该是存在的;当学习了我和我所不存在之后,他会执著我和我所不存在,那么见无我和无我所的见者应该是存在的,或者说证悟空性之后,享受证悟空性的安乐者应该是存在的,有这样的实执。

 

对方说:我和我所是应该存在的。为什么应该存在?因为有无我空性可以证悟,就一定有证悟者,证悟者是谁?就是我、我所,或者说我应该是作为证悟者。

 

我们来分析一下,似乎觉得有点可笑。为什么可笑?因为我和我所已经证悟空性了,但是还有一个证悟者,证悟者就是我,也就是说我来证悟无我和无我所。怎么可能呢?一方面证悟了无我和无我所;另一方面又有一个见者或者说证悟者。证悟者是谁?除了我和我所之外也没办法安立其他的法,所以我和我所应该是存在的,因为我和我所证悟了无我和无我所的缘故。

 

我们觉得很矛盾,抵触,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自己不注意,也会落入这样一种逻辑。为什么?我们觉得我要修空性,修无我,然后当我证悟了空性之后,我就获得了殊胜的解脱,我就和佛菩萨一样了。如果没有认真分析,就会觉得很自然:我要证悟空性,我是证悟空性的享受者。他宗认为证悟者、见者是存在的,因为无我存在的缘故,见者是存在的。见者是谁?见者就是我,我证悟了无我空性。

 

实际上对方和我们的观点、执著的方式是一样的。为什么在此处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有我宗的人这样执著,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专门通过提问和问答的方式来让我们知道,如果不注意,修行到某个层次,在抉择见的时候,有可能也落入到这种逻辑当中。实际上,不单单是所证的我和我所不存在,能证者也是不存在的,能证所证都不存在,就能够趋入于究竟实相空性。这个颂词要表达的意思:穷尽我执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得无我智者,彼等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

 

“得无我智者,彼等不可得。”“彼等”就是指穷尽我执者,得到无我智慧的瑜伽士。已经得到了无我智慧的人——瑜伽士或者说见者、证悟者也是不可得的。为什么不可得?“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因为我和我所执不存在。我执、我所执是属于内心的状态,是属于能取的心,如果我和我所都已经不存在了,就已经灭尽了我和我所执。“见者亦未见”,第二个“见”是获得、得到的意思,所谓的见者也是没办法真正安立的。

 

为什么说没有我和我所执,就一定没有见者?我们分析,如果真正有一个所谓的见者,在哪上面安立?只能安立在我和我所上面。对方的意思也是这样的,因为有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可以证悟的缘故,所以就应该有我的存在,我来证悟无我、无我所。观察时,如果真正有见者,肯定只有在我和我所上面安立。但是,如果我和我所执已经灭尽了,谁来作为见者?我能不能作为见者?当然不能作为见者,我所也没办法作为见者。

 

按照对方或者说按照我们的执著方式,我们进一步分析“我证悟了无我”这句话,如果有两个“我”,这句话可以安立。为什么?一个“我”作为见者,一个“我”作为不存在者,也就是说无我的“我”作为第二个我,这个“我”已经没有了——无我,但是还存在一个“我”的缘故,“我”来证悟无我。犹如一个人有两个头,砍掉一个之后,还有一个头作为他的基础,如果是这样就可以安立“我证悟了无我”。

 

但实际上众生有没有两个我?没有两个我,众生只有一个我。如果把“我”已经见为空了,已经无我,无我所了,那么谁能作为见者?没办法说:我来证悟空性,我来证悟无我,实际上根本无可得的,没办法安立我来证悟无我。这是一种分析,实际上没有两个我的缘故,就没有我来证悟无我。

 

还有一个问题,所谓的我和我所,除了五蕴之外没办法安立。证悟了我和我所不存在,也就是了知了五蕴不存在,粗大的色蕴不存在,心识也不存在,身体没办法作为见者,受想行识粗大的四蕴也没办法作为见者,因为已经跟随我和我所的空而空了,完全都不存在了。既然这样粗大的心识也不可得,谁来作为见者?难道是把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作为见者吗?实际上也没办法把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作为见者。如果要作为见者,可能只有心识上面某一个识或者意识,或者其中某个方面作为见者,但是,在证悟我和我所空时,粗大的五蕴肯定是不存在的,因为已经证悟了空性。所以这样分析时,就没有任何一个法能作为所谓的见者,没有见者。

 

当安住在空性时,能不能得到证空性者?当真正安住在无我和无我所的境界当中,是没有办法安立所谓的见者,所以说见者亦未见。所谓的见者是没办法安立的。如果真正要安立见者,就在我和我所上面,不管是众生执著的我和我所存在的状态,还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我和我所不存在,但是心识存在,五蕴存在,但是从五蕴上面去分析见者也不可得,因为已经处在见无我的空性当中,五蕴也不能作为见者,因为它不可得的缘故。

 

众生执著的我和我所已经空掉了,没办法作为见者,五蕴本身也没办法作为见者。那么所谓的见者在哪里存在呢?所谓的见者根本无法存在,找不到的。所以说“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没有一个穷尽我执的见者,这是实际情况。

 

进一步分析:佛陀也说“我证悟了涅槃”,阿罗汉说,我证悟了无生智,我证悟了尽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等等,这又如何安立呢?在后得时只能够通过假立的方式来安立所谓的见者。因为阿罗汉在入定时,现前无漏智,安住在刹那生灭的相、空性相当中,不得见者,无我也不可得。出定之后,粗大的五蕴还是现前的,他可以把五蕴假立为见者。所以要分入定、出定两位。

 

入定时安住在无我当中,泯灭了我执、我所执,泯灭了五蕴粗大的执著,这时找不到所谓的见者;出定之后,粗大的五蕴还是现前的,他既有心识,也有身体,所以可以说,这个阿罗汉证悟了无我智,穷尽了我执,或者他可以安立自己穷尽了我执。因为他有心识可得的缘故,把粗大的五蕴六界假立为证悟无我者、见者,这是可以的。菩萨出定位现前分别,身体也有,也可以假立为见者。佛陀完全随顺于众生,佛陀在众生面前示现了色身的缘故,以此作为基,说:我证悟了大菩提。

 

在名言当中可以假立见者,但是真正分析时,不管从小乘的境界还是从大乘的佛的境界来分析,实际上所谓见者都是不可得的,没办法安立一个真正的见者。所以说见者不可得。尤其针对大乘的行者,要趋入究竟的实相,就要提前知道所谓的修者不存在,所谓的见者不存在,如果还保留修者不可破,或者证悟者不可破,就说明相续当中还存在戏论实执,那么这种戏论实执就成为趋入大空性的障碍。如果老是保留这种状态,永远没办法登地,没办法真正获得究竟见地的解脱。所以我们要提前了知,不单单所谓的我和我所是不存在的,见无我和无我所的所谓见者也是不存在的,只有泯灭一切戏论之后,才能够现前究竟的实相。中观是一破到底,没有哪一个法最后被保留下来的,哪怕是认为有修空性者、证悟空性者、享受涅槃者,这方面的执著也全部要打破的。

 

以上所述是第一个问题,灭尽我执者是不存在的。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灭尽我执获得解脱。分了两个部分:一是如何灭尽我执,二是如何获得解脱。

 

首先讲如何灭尽我执:

 

内外我我所,若尽灭无有,

诸取即为灭,取灭则生灭。

 

内外的法安立成我和我所。如果把内外的我和我所全部灭尽,无所有时,四取就灭掉了;四取灭掉之后,轮回的生就不存在了(“生”就是投生轮回),没有轮回的生,就不可能有轮回当中的种种痛苦,所以说取灭则生灭。这就是灭尽我执之道。

 

下面进一步分析。

 

“内外我我所”。什么叫内外我我所?一种安立方式:把内的五蕴安立成我,把外面的蕴安立成我所,所以叫内外我我所。所谓的内外,有时讲自相续所摄的法叫内,没有被自相续所摄的法叫外。比如说外面的瓶子、房子等等,外面的法叫作我所;我的身体、心等等就叫内。从这个角度来讲,内相续所摄的法安立成我的设施处,外面的瓶柱等等安立成我所。

 

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安立:不单单是外面的法有我所,内的法也有我所。比如说,我的思想,我的手,我的脚,我的眼睛,实际上这些也是属于我所的范围当中。内作为我,外作为我所是比较容易分清的划分方式。如果细分的话,即便在五蕴当中,在内相续的法上面,仍然可安立我所,我所执著的、我所拥有的。也可以这样安立。

 

“若尽灭无有”。如果把内外的我我所完全灭尽,已经没有我和我所时,“诸取即为灭”,四取就会灭亡。四取在注释当中讲得很清楚,前面第三品当中也讲了诸取,虽然安立的方式上不一样,但大体上是一样的。

 

四取:第一个是欲取。欲就是欲界的烦恼,执著欲界烦恼的就叫作欲取。

 

第二个是见取。所谓见取是除了戒禁取见之外的三种见或者四种见。1、以萨迦耶见的恶见为主,萨迦耶见是属于我执。2、邪见,在佛法术语当中,邪见有比较清楚的定义,平时我们讲,“对谁又生邪见了”,也算是一种邪见,但严格意义上来讲,邪见主要是指没有因果,没有前后世的见解。3、边执见,即平时所讲的常和断或有和无,认为法是常的、断的,或者有的、无的,执常、执断、执有、执无,这些都是属于边执见。4、见取见,主要是讲执著外道的见解是殊胜的见。(戒禁取见后面还要讲)

 

第三个是我语取。有些地方讲,三界的我就称之为我语取;有时候讲,口中说有我、有我所,叫我语,从这方面讲,说有我和我所存在就称之为我语取。

 

第四个叫作戒禁取。戒有时是讲外道的见,有时是讲外道的戒律。比如说,外道执著他的戒律是很殊胜的,这叫作戒禁取,比如说牛戒,狗戒等等,他们认为这是非常殊胜的一种苦行、戒律或者说一种行为,如果这样行持就可以生天,获得解脱果位。执著外道邪的戒律是殊胜的,叫作戒禁取见。

 

这些就叫作四取。

 

“诸取即为灭”,如果我和我所灭掉了,诸取就会灭了。诸取实际上也是产生轮回的因缘。如果有了外道的见,外道的行为,有了俱生的烦恼等等,产生很多的业,当然就会投生轮回。如果诸取灭亡,取灭则生灭,生就是指投生轮回。如果不存在取,轮回的生就没了,那么轮回当中的老死这些现象都会逐渐逐渐隐灭,不会再存在。

 

此处我们要分析四取和我我所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没有离开我我所之外单独安立四取,离开四取之外也没单独的我我所。怎么样灭尽我执?我和我所灭尽之后,诸取就灭亡了,诸取可以说是直接导致轮回的因,如果取不存在,轮回就不存在了,而取和我我所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我们分析四取:第一、欲取主要是欲界的烦恼,耽著欲界的欲妙,称之为欲取,它包括在轮回当中,是轮回当中的烦恼。有了我和我所就会产生烦恼障,产生烦恼障也没有离开我和我所的范畴。这方面是一个。

 

第二、见取实际上有邪见,还有萨迦耶见,见取见,边执见。萨迦耶见当然是直接对照我我所的;邪见是认为没有解脱道,是遍计所摄;见取见:外道认为的殊胜见是属于遍计的我执,是遍计的我我所所摄;边执见:常断也是外道的遍计所摄。所以见取也没有离开我和我所执,不过有些是俱生的,有些是遍计的,有这样安立的方式。

 

第三、我语取,我和我所存在也没有离开前面所讲的我我所的范畴。

 

第四、戒禁取,外道执著自己的戒律为殊胜,是属于遍计的我我所所摄的。

 

可见,四取当中实际上没有离开我我所,有一部分是遍计的我我所,有一部分是俱生的我我所,有一部分是我我所的本体,有一部分是我我所引发出来的,比如说欲界的烦恼,贪欲等等,都没有离开过我和我所的。所以,如果内外的我我所灭尽了,不可能有四取,四取不存在,当然就不会有轮回。因此,四取和我我所的关系不是别别分开的,而是相互含摄的。所以说四取灭掉,我我所灭掉,我我所灭掉之后四取也就灭掉了。

 

这方面是讲如何灭掉我执。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如何获得解脱。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前面已经讲过了,可以灭尽我我所,我我所灭尽之后业和烦恼就会灭掉,业和烦恼一旦灭掉之后,安立一个名字就叫作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业和烦恼实际上是非实有的,因缘和合时可以存在业和烦恼,但毕竟是一种非理作意。怎么样把它灭掉呢?趋入空性当中,一切戏论就会灭掉了。

 

首先看“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为什么业、烦恼灭了就名之为解脱?从四圣谛的原则来看,业、烦恼是属于集谛所摄;如果有了集,就会有苦谛,苦谛就是讲轮回的现象,三苦、八苦等等;灭谛就是苦和集不再存在了,首先是集谛灭了,然后是苦谛灭了,苦谛和集谛灭掉之后,这个状态就叫作涅槃、灭谛,实际上所谓的灭谛就是讲不存在集和苦,集和苦不存在了那就是灭了;道谛是灭掉烦恼和苦的过程。通过修持善法来息灭集谛和苦谛,尤其是息灭集谛,通过修道来息灭集谛,集一灭,苦就灭;苦集一灭,就安立成灭谛了。

 

为什么说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就很清楚了。因为所谓的轮回是通过业引发的,业是通过烦恼滋润之后成为有势力的业。所以业、烦恼——集谛一灭之后,苦就会灭,苦和集一灭掉之后,就叫作解脱、灭谛,或叫涅槃,名之为解脱。如何获得解脱呢?业和烦恼一灭,就获得解脱了。修持解脱道也就是息灭业和烦恼的过程。

 

当然,业不单单是指恶业,严格意义上来讲,有漏的善业也是包括在内,有漏的善业也是引发轮回的因,所以要把有漏的业转变成无漏业。或把业、烦恼彻底寂灭,这时候就称之为解脱。业、烦恼能不能够灭掉?业、烦恼可以灭的。为什么呢?业烦恼非实,业、烦恼是因缘和合而显现的,所以不是实有的。

 

在其他注释当中讲了其中的次第:所谓的轮回是通过业而引发的,业是通过烦恼而引发的,烦恼的因是什么?烦恼的因是非理作意,所以说业、烦恼的因实际上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的因是什么?就是戏论。因为有了戏论的缘故,引发了非理作意,以非理作意而生起烦恼,由烦恼而造业,有业而有轮回,是这样的次第。每一个都必须要观待它前面的因的缘故,所以每一个都是无实有的,轮回无实有,业而生的缘故;业无实有,烦恼生的缘故;烦恼无实有,非理作意生的缘故;非理作意无实有,戏论生的缘故。所以一个一个分析下来,都是不存在的。

 

此处,我们分析一下非理作意和戏论的关系。这里的戏论主要是从所取的角度讲的。在慈诚罗珠堪布的注释当中讲,比如,我们眼识面前显现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就是戏论。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是空性的,离四边的,此处为什么把外面的所取法安立成戏论?这和平时我们的概念是不是冲突?我们平时说外面的这些法,本来就是安住在离四边的空性当中,它本身不是戏论,只不过是众生执著之后变成戏论。实际上这是不矛盾的。

 

此处把所取安立成戏论,它已经是所取了,所取一定是观待能取,在我们眼识当中的柱子是戏论,当被我们的眼识所摄受时,它变成一个所取法,这个所取法就叫作戏论,和说它本身安住离戏当中,是从两个侧面来讲的。或者说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出现了柱子、房子,也是属于所取,也仍然是戏论。所以说见到柱瓶,听到了声音,或我们所思所为的法都是属于戏论,这是从所取的角度安立成戏论。

 

因为有了戏论,就有了产生非理作意的基。所以柱子,瓶子就变成戏论了,有这样的前提,因为它引发了非理作意。在我们的眼识当中,在凡夫人的境界当中,凡夫人的眼识当中,出现了所取的瓶子、柱子,这就叫作戏论,通过戏论引发了非理作意。比如说,众生看到瓶子柱子,就觉得瓶子柱子是实有的,是我的瓶子,然后我怎样保护它,这样就逐渐逐渐引发了烦恼,通过烦恼就产生业了。

 

所以,戏论只是从所取的角度来讲,有了所取的戏论之后就引发了内在相续当中的非理作意。在注释当中,非理作意是专门指平时所讲的四颠倒——常乐我净四种法,这四法,在这个地方安立成引申烦恼的因。

 

1、常:比如说,看到柱子时,我们认为柱子是常的,这是一种颠倒。为什么?因为柱子本身是无常,而认为它是常的,就是一种颠倒。2、乐:认为是快乐的自性,但实际上不管任何法都是痛苦的自性,苦苦,变苦,行苦都是苦的自性,都是无常、变化的,是苦的自性所摄的。3、净:认为是清净的自性,实际上这些法都是不净的本体所摄,它是众生的业、烦恼所生的缘故,不是所谓清净的。4、我:认为是有我的,实际上根本没有我,没有自主的我的存在。这些就叫作常乐我净四颠倒,也叫作非理作意。

 

为什么是非理作意?因为根本没有符合于实际情况,外面的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自性,但是众生执著是常乐我净的自性,所以就缘柱瓶这些东西产生了非理作意。因为非理作意的缘故,引发了烦恼,因为烦恼的缘故引发了业。怎么样灭掉呢?“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把业、烦恼灭掉,就名之为解脱。业烦恼能不能灭?可以灭,因为业烦恼非实的缘故,只要你悟入空性,戏论就灭了。

 

那么是悟入谁的空性?首先是悟入所谓戏论的空性,我们要抉择离戏。离戏和戏论从暂时的角度来讲是相违的,前面我们讲戏论是所取,所以我们要抉择空性来打破戏论。怎么样通过抉择空性来打破戏论?抉择所谓的柱瓶正在显现时是离有离无、离常离断,抉择外面戏论的法是不存在的,通过观察分析之后得到了离戏的见解——离戏见,所有的所取法都是离戏的。对境所取的戏论法空掉之后,因为戏论是引发非理作意的因,所以戏论一空,非理作意就不会产生了。认为对境存在实有,才引发非理作意,如果对境没有了,对境的有无是非都不存在了,非理作意缘何而生呢?引发它的基础不存在的缘故,非理作意直接就空掉了,就不可能再产生非理作意了。非理作意一旦不产生了,那么烦恼呢?烦恼是依靠非理作意而有的,所以不可能再有烦恼。那烦恼一灭业就灭,业一灭那就解脱了。

 

此处讲“入空戏论灭”,只要你悟入空性,戏论就灭了。这里面的次第是隐藏在颂词当中的,“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好像只是讲了戏论灭,但是前面分析了,戏论、非理作意、烦恼、业、轮回,是一环扣一环的。

 

而所谓的戏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就是众生的分别心当中出现的执著。那么是不是有单独离开心识之外的戏论?没有。因为它是所取,也是在众生的眼识、意识、相续当中出现的所谓的所取法。所以,也不是离开了心识之外单独的外境的法是所谓的所取、所谓的戏论,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次第来一步步抉择。尤其是第一步戏论灭,怎么样让戏论灭?前面我们讲到了很多推理,离一多因的推理也好,金刚屑因的推理也好,还是缘起因的推理也好,所有的推理都是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所执著的对境,所取法是空性的,实际上是本空离根的,通过这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抉择空性。最初把戏论打破了,所取的戏论一打破,后面的这些法跟随就打破了。所以说最初抉择正见很重要,原因就是这样的。

 

当然,心识本身也可以作为所取,所谓的戏论是包括一切万法的。心识的对境戏论不单单是柱子瓶子,如果单单指柱子瓶子,那你的心识又如何空?所以,不单单柱子瓶子可以作为所取,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都可以作为所取的戏论来观察。比如说在我们的心中,显现出一种想法、思维方式,这些方面也可以作为所取,观察其本身就是本空离根的自性。此处的戏论可以包括一切万法,所取的一切万法戏论打破之后,能取的非理作意就会隐没,逐渐逐渐就会获得解脱了。

 

这就是如何灭尽我执而获得解脱的次第。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