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62

 

 

庚四、名言中如何安立之理:

 

前面观察胜义当中完全不存在业果,那么名言当中怎么样安立业果?下面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进行安立。有两个比喻:第一个是论典当中共称的比喻;第二个是世间共称的比喻。

 

论典当中共称的比喻,有两个颂词,第一个颂词讲业无自性的比喻;第二个颂词以喻义对照的方式来进行了知。首先讲业无自性的比喻: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世尊在世间当中显现了很多神通神变,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方便,显现神通是其中一种。世尊显现神通都是有目的的,比如说在这个颂词当中,世尊显现神通就可以让我们了知一切幻化的道理。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世尊显现神通首先变作一个化人,这个人是幻变的,所以说他是无自性的;这个变化的人又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变了第二个化人。这是什么意思呢?所作的变化人自己虽然是变化的,没有本体的,是幻化的,这种幻化无有任何实体可得,但是在没有实体可得的时候他仍然可以起功用。起了什么功用?后面的第二个化人是第一个化人变现出来的,第一个变化的人无自性,但是仍然可以有功用,因为他变化了第二个化人的缘故。

 

那么从这方面观察,是不是像小乘或者有实宗所讲的一样,如果是无自性的就完全没有功用呢?通过这个比喻就可以知道,无自性仍然是有功用的,比如说幻化人变化第二个幻化人,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在藏文译本当中,第二个变化人又变化了第三个幻化人,这样第二个变化人也是有功用的,他虽然是化中化,但还是有变化的功用,仍然起作用。这方面是讲一切都是幻变的道理。

 

佛陀所变的幻化人是无自性的,可以起功用,我们大概了知了。那么世尊本人是不是实有的?就是说最初的来源是不是实有的?如果对此疑惑的话,可以进一步分析,显现神通的世尊也是幻变的。那么世尊又是怎么样幻变的?在经典当中讲,通过如幻的供品来供养如幻的佛陀,然后得到如幻的果报,所以佛陀也是幻变的。

 

在《幻师请问经》当中还讲了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幻变,以前我们也引用过这个教证。佛陀讲了几种幻变,第一种是业力的幻变。谁是业力的幻变?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是幻变的,那么幻变的因是什么?六道众生幻变的因是业。通过善业也好,恶业也好,杂业也好,通过业幻变为六道众生,所以说六道众生是业力的幻变。第二种是法的幻变。谁是法的幻变?佛陀说:是我周围的比丘,这些比丘也是幻变的,是法的幻变。当然从一个角度来讲,比丘如果是六道众生的身份当然是业力的幻变,但是他毕竟是趋入了修行道,剔除须发也好,或者说相续当中生起了证悟的功德也好,他是通过法幻变的,就是说,经由佛法而变成比丘,不管是从外相还是内心的修证都是法的幻变。第三种,佛陀说我也是幻变的,我是智慧的幻化,在所有的幻化当中最为殊胜。所以说佛陀也是幻变的,只不过他幻变的因是智慧。

 

这几种幻变的因:一个是业,一个是法,一个是智慧。只不过幻变的因缘不一样,从幻化的本体来讲都是一样的。有些地方讲,众生如梦如幻,涅槃如梦如幻,世尊本人也是如梦如幻的。通过这方面的意义,和佛陀亲口宣讲的教言,或者说我们了知了幻变的因缘之后,就可以了知佛陀也是幻变的,没有自性的。就是因为佛陀是智慧的幻变,打破一切实执之后,他可以显现各式各样的神通神变。当然有些神通神变,是世间人可思可议的,有些是不可思不可议的。不管怎么样,佛陀显示神通,他是通达了幻化,通达了无生空性之后,如是的把相续当中如来藏的这种功能全体显现,示现了这样度化众生的事业。

 

这是讲业无自性的比喻。下面第二个问题是喻义对照: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最初的变化人就是作者,然后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对照作者和作业,然后再加上果报。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第一个变化人就叫作作者,作者实际上是变化人,作者对照变化人的缘故,所以说作者是无自性的。但是无自性的作者有没有功用?“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他有功用,变化人他又可以变化其他的人,所以作者可以造业。第二个变化人对照作者所作的业,他也是变化的缘故,业本身也是无自性的,所以说作者是无自性的,作者所作的业仍然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是不是就没有了?无自性不是没有,作者和作业都可以有,变化人可以变另外一个变化人,作者是幻变的,他可以造作业,只不过作者是幻化的作者,业也是幻化的业。

 

藏文译本当中再加上第三个幻化人,第三个幻化人就是业成熟的果报。第二个幻化人又变化了第三个幻化人,所以第三个幻化人也是幻化的。他对照什么?对照幻化的业成熟的幻化的果报。因此说,这一切都是幻化,但是这一切都可以有功用。那么反过来,在有功用的时候,一切完全都是无实有的。

 

比如说,我是作者,作者也是幻变的;我造的业,业也是幻变的;后面说成熟果报了,果报还是幻变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一切都是幻变的。虽然一切是幻变的,但是显现在世间当中,众生不了知的时候,仍然执为真实。我们反观自己的执著是相当可笑的,把幻变的东西执为真实,然后开始哭,开始笑,产生很多很多烦恼和情绪。我们了知了自己的状态之后再看众生也很可笑,世间上这么多人,尤其在大城市的路口,看到这么多的车开过去,开过来,这么多人忙忙碌碌,实际上也是幻化的,但是显现上面,每个人都不知道是幻化的,每个人的相续都是抱着实有的概念去追求所谓世间的幸福。

 

实际上这样观察也能够对众生产生悲心,产生度化他们的心,有时候心里就想,如果众生也能够通达《中论》当中所讲的一切幻化的道理那该都好,或者能够让他们了知空性,了知一切无自性幻化的道理,就可以减少很多很多的奔波,减少很多很多的实执烦恼。实际上把很多事情放下之后,反观内心,在这个位置上就可以获得解脱,但是众生不知道的缘故,一直想往前发展,认为只有往前发展才是出路。往前发展固然可以,但关键还是要反观内心。

 

世间人所做的一切事情到底有没有真实的意义?从世间人的眼光来讲,当然有实义了,但是从佛陀的眼光、从修行人的眼光,或者说从实际的状态来看,一切事物在显现的当下就是寂灭的,如果你能够通达这种寂灭,比世间上所谓的追求要好得多。因为在世间上你再怎么追求再怎么发展,反正到死亡的时候,不放下的几乎是没有的,全部都要舍弃掉。这些东西即便得到之后,还是不满足的状态,或者得到之后最终还是会损坏,还要去保护、维护,这方面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无穷无尽的业。而空性的寂灭,你一旦得到了之后,不会有不满足的感觉;不会有刚刚得到财富时的很高兴的心情,最后又变成失落的状态;也不可能是今天得到了,明天就陈旧了,然后就好像财物一样,觉得不喜欢了。得到之后不会欺惑,不会变旧变老,最后变坏,这是不会有的。

 

所以,与其去追求外面这些东西,不如反观内心,反观自性,这样就会获得名言当中所说的永恒的寂灭,得到安乐。而且自己得到寂灭之后,也可以帮助其他众生反观自性,让他们获得寂灭。因为所谓的自性是每一个众生本自具有的,众生就带着这种寂灭的自性在奔波、在受苦。所以为了帮助众生开发他们的本具的自性,要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如果能够了知空性,了知一切众生本具空性,发菩提心就容易得多,因为毕竟众生是具备这种自性的,只要因缘和合之后,他就可以认知。

 

如果众生不具备这种自性,要去其他地方寻找、获得自性就非常困难。在密乘、大乘当中,越是了义教法,发菩提心就越容易,尤其讲到如来藏本具,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觉得发菩提心就有希望,因为每个众生就是佛,他的因缘具备之后,就能够把他度化,就能够让他安住在究竟的实相当中。

 

我们从这方面观察,自己去觉悟,然后可以去帮助众生,比世间的欲乐还要超胜百倍的安乐、功德,自己本就具备,只不过有无明的妄想障蔽了,显现不出来。现在学《中论》就是让我们把无明的实执勘破,通过修行让虚幻的执著消于法界,本具的光明智慧、佛性就会显现出来,我们就能够完全做自他二利的事业了。

 

这是讲论典当中的比喻,下面是讲世间共称的比喻。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梦如幻,如焰亦如响。

 

为什么说前面的比喻是论典当中的呢?因为佛作变化等等,在经论当中出现很多。即便佛陀不出世,在名言当中也会有梦、幻、阳焰、谷响等等现象,这方面叫世间共称的比喻。这个比喻当中对照的意义就是烦恼、业、作者和果报。

 

首先讲“烦恼”。前面《观染染者品》当中讲,烦恼包括贪嗔痴等等所有的烦恼;然后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一切的所知障也叫烦恼。因为大乘的行者,他在修行的时候不单单要调伏贪嗔痴这些狭义的烦恼,也要调伏三轮执著、二取分别念这种所知障的烦恼。广义的烦恼就是所知障的缘故,此处的烦恼包括狭义的烦恼,也可以包括广义的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是假立的。

 

其次“业”。所谓的业在注释当中讲了三种业,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除了这三种业之外,还可以加上无漏业。因为你要通达一切万法的真如,不单单是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导致我们投生在三界轮回当中,无漏的业也可以包括进去,因为如果你对无漏业产生实执,也不可能真正趋入究竟的境界,所以说无漏业也可以加进去。或者说虽然不是无漏业,但是菩提心、出离心摄受的业也可以加进去,因为出离心、菩提心摄受的业属于道位所摄,它的本体是有漏,但是随顺出世间道,也可以包括进去。所以我们在忏悔或者在积累资粮时,要知道这种业也是空性的。

 

在藏文译本当中还有身体,这里面没有。身当然可以理解成五蕴,有漏的五蕴身体、无漏的五蕴身体,也可以理解成佛的三身。为什么把佛的三身都包进来了?实际上佛的三身也是本体空性的,如果我们对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产生实执的话,仍然没办法获得究竟的寂灭解脱。所以在抉择一切万法空性时,当然可以包括佛的三身,如果你执著佛的三身是实有的话,就是破斥的对象。并不是说要把佛的三身作为所破,分别念怎么去破佛的智慧?佛的三身本来寂灭,但是我们把佛的三身执为实有这一点作为所破。所以佛的三身可以包进来。

 

然后“作者”。当然就是造作善恶的作者,或者造作解脱道的作者,造作成佛的业的作者,这样理解都可以。

 

最后“果报”。有世间轮回的果报,如善恶等等果报,还包括出世间的果报,乃至于包括大涅槃果。因为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全都是空性、无自性的。所以这些方面都可以包括。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1、如幻:这一切万法全都犹如幻术师的幻变一样,显现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本体;2、如梦:这一切万法都像梦境一样,梦境当中可以显现山河大地,显现喜怒哀乐,显现见佛菩萨、见上师,也可以显现堕地狱等等很多很多梦境。在显现的时候,众生执著产生苦,产生乐,实际上正在感受苦乐的当下,不管你当时醒还是未醒,正在做梦、正在执著的当下就是空性的,不存在的。

 

梦境对照白天的显现也是一样的。我们对白天的很多事情很执著。但实际上正在执著的当下哪里有自性可言?正在执著的当下就没有自性可言,不管你了知也好,不了知也好,反正它完全是空性的。但是作为修行人来讲,必须要了知这一切都是犹如梦一样,现而无自性的。

 

3、如阳焰:阳焰就是讲阳焰水。在大沙漠或在大草原上面,太阳很大,天气很干热的时候,行走的人会看到远处好像有河水流动,但是跑过去什么都找不到,一无所有。在远处的时候,看到的是水在流动,实际上是水蒸气的一种现象。阳焰水是一种假象,实际上根本没有水的自性。

 

4、亦如响:响是谷响,就是空谷回声。我们在空谷当中大喊一声,空谷当中也会有声音会返回来,我们在空谷当中说:“你好,你非常好!”这样赞叹的话语,空谷回声也会传过来“你好,你非常好”;或者你骂人:“你非常糟糕,你是个大坏蛋!”空谷回声也会传过来这样的声音。但实际上你内外去寻找,空谷回声根本没有丝毫的自性可得。它发音的部分在哪里?它的意乐在哪里?它的声音在哪里?正在显现的当下一切无所得,都是空性的。

 

实际上观察别人的语言,也是犹如空谷回响一样。别人对你赞叹,你听了之后很舒服,这实际上和空谷回声是一样的,空谷回声传过来的时候,它也在赞叹你,但实际上里外分析全都没有自性,是假立的。赞叹也不过就是对方的意乐、对方的口、气流和合之后传出声音,你听到之后,跟随以前的习气:他在赞叹我!自己就飘飘然,很高兴。或者别人骂自己骂得很厉害,实际上真正分析,也和空谷回声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我们内心当中实执很重,没有真正地趣入空谷回声的意义,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了它的意义而已:空谷回声应该是无自性的。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趣入到真实的无自性的意义,没有觉受到这个意义的话,听到赞叹的时候很高兴,听到讥毁乃至于詈骂的时候就非常非常痛苦,或者产生嗔心、贪心。如果真正趣入它的意义,安住在谷响的境界当中不可能有丝毫执著的,必须要安住。

 

幻也好,梦也好,阳焰也好,谷响也好,乾达婆城也好(藏文译本当中有乾达婆城),这些都是现而无自性的比喻,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本体、自性。通过幻化八喻,我们可以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幻化的。我们不能够停留在词句上,一定要趋入它的含义,认真思维来打破自己内心当中的种种实执。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烦恼、业、作者、果报,这一切在显现的当下没有丝毫的本体。要趣入这个意义当中。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七观业品终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