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22

 

 

庚三(遮破有实无实)分二:一、遮破所立;二、遮破能立。

 

本品主要是观察虚空的有实无实,实际上,把有实无实放在一切万法上观察都是一样的。我们对任何一个法都会有有实或者无实的执著方式。这个法到底是有的呢?还是没有的呢?可以这样分析观察。

 

针对实执心重的人来讲,或者按照《俱舍论》等论典的观察方式,有实法是指在名言中显现并能够起作用的法;无实法是指像石女儿等不能够起作用的法;或者所谓的有实,是如瓶子正在显现的时候叫有实,所谓的无实指将瓶子拿走了以后,在这个地方瓶子变成无实了,也有这样的概念;或者有的时候有实指显现,无实指空性。有实无实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在这里,能够显现的物质本身叫有实,不能够起作用的叫无实;或者说存在的叫有实,不存在的叫无实。

 

辛一、遮破所立:

 

我们在遮破事相和法相之后,对方还是不想过早的放弃他们的观点,他们开始用一些问题来想挽救他的观点,他们认为虽然通过前面的分析,事相和法相都不存在,但是在没有事相和法相的前提下,虚空还是可以安立的,还可以安立有实法或者无实法。

 

为什么呢? 因为对方有两类:一类是有部的观点,将虚空安立为有实:认为虚空是一种色法的这类人,也认为虚空是有实的;还有把虚空安立为无为法(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的这类人,也认为虚空是有实的;第二类是经部的观点,认为虚空是无实法。

 

无论执著虚空有实与无实,以胜义理论分析观察哪种观点都是没办法安立的。

 

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对方认为:离开了法相和事相,还可以安立有实和无实,这个是不能安立的。

 

“离相可相已”中第一个“相”指法相,“可相”指事相,离开了法相和事相之后,“更亦无有物”,哪里还存在一个物体呢?世间中的任何一法,如果离开法相与事相,就说明这个法根本不存在。所以我们说,“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把对方所认为的离开了法相和事相之外,还有一个有实法的观点遮破了。

 

“更亦无有物”主要是遮破有实法,任何有实法都需要通过法相和事相来界定。我们说这个法是存在的,为什么是存在的?你看它具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是具备在某一个事物上面的。必须要有法相和事相,事相界定这个法的本体,法相界定其本体所具备的不共的特征。如果没有事相和法相,如何安立法的作用?如何安立它的显现?显现也没有,作用更加没有,所以,离开了法相和事相,“更亦无有物”。这方面直接遮破了有实。

 

  下面遮破无实,“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若使无有有”的“有”和“云何当有无”的“无”是一对,如果有实法不存在,怎么会有无实法呢?

 

所谓的无实法观待有实法而安立,有实法是能够起作用的法,无实法是不能起作用的法。譬如:在经堂的法座上有个瓶子,这个瓶子就是有实法,下午清扫时把瓶子拿走了,桌上没有瓶子了,就是无实。如果没有早上有实的瓶子,怎么会有下午的无实呢?

 

又比如:首先有大象的存在,才有后面大象死了或走了,才有大象不存在这一点。如果在整个世界当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大象,怎么可能说大象死去,或者大象没有了?首先有大象的有实,才会有大象的无实,从来没有有实,怎么可能有无实?

 

有和无是互相观待的,尤其是在有些地方讲,所谓的有实法通过因缘假立的,比如瓶子、柱子等都依工人、泥土、微尘等因缘假立而形成,而无实法依靠(观待)有实法假立的。所以有实法是依靠因缘而假立的,无实法是依靠(观待)有实法而假立的。有和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观待的,二者之间互相依靠。为什么叫有?观待无叫有;为什么叫无?观待有叫无。如果有有,就会有无,如果没有有,连无也不会存在。所以无实法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这样就遮破了所立。

 

辛二、遮破能立:

 

有无俱非中,知有无者谁?

 

在遮破所立之后,对方又提出一种能立,提出一种根据,想成立这个所立。我们把这个能立打破,这个叫“能立等同所立不成立”。

 

对方认为:有实法和无实法应该存在,因为抉择有实无实法的补特伽罗,这个人,或者中观师是存在的。如果有能抉择者,就会有所抉择的问题,二者互相依靠而存在的;否则,所抉择的有无不存在,而能抉择者存在,这不合理。但是能抉择者现量可见,现在你就在抉择分析有无。所以,能抉择的人存在,所抉择的问题也应该存在,因此有无应该是有的。

 

下面我们就分析,这样一种抉择者是没有的。“有无俱非中,知有无者谁?”重点放在抉择人到底存不存在。在抉择有无的同时,附带让我们知道能抉择者是完全不存在的,彻底抉择不存在。

 

“有无俱非中,”就是它的范围,这个范围包括四边,四边当中都没有的话,怎么安立了知有无的人呢?“知有无者”就是了知有无的人。

 

第一个在有边当中寻找,有没有这样的补特伽罗?有没有这样的能知者?如果要在有边当中寻找,首先要界定,这个人到底是指什么?是指五蕴?还是指色法?还是心法?还是色心和合的本体?一个一个分析,在观五阴品已经抉择了五蕴为空性,色法不存在,心法也不存在,此处也观察六界不存在,那么和合的整体也不存在,如果没有分支怎么会有整体呢?

 

所以真正缘所谓的了知者分析的时候,的确在有边是找不到这个人的,彻底分析的时候,连他的微尘都一点都没有,心识的本体都一点都没有,更何况安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有边的人?因此,在有边中寻找,“知有无者”是没有的。

 

然后在无边当中寻找,无边中什么都不存在,像石女儿一样,你说石女儿在了知有无?简直是一派胡言。所以在无边当中更加没有知有无者。

 

那么有无俱非或有无二俱呢?世间当中的法,要么有,要么无,既有又无的法根本不存在,非有非无的法更是不存在。

 

因此,在有无俱非四边当中彻底寻找,都找不到能了知有无者的自性,所以说“知有无者谁?”,能够了知有无所诠义的人到底是谁?没有。能立遮破之后,能立等同所立都不成立,没办法安立它的所立了。

 

庚四、总摄遮破成立之义:

 

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非相非可相。

 

所以我们应该了知,虚空界是非有非无的,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因为前面分析它的相和它的有实无实的时候,已经分析了。虚空就是一个概念而已,是一种虚妄分别。

 

佛陀在《般若摄颂》中讲:众生以为见到了虚空,但是虚空岂能见?虚空的本体不存在,你怎么去见它?虚空不是眼根的对境,没办法去见、去听、去感受、去了知。虚空非有亦非无,所以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不单单虚空是一种虚妄分别,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万法,我们在轮回中所经历的一切万法,每一个都和虚空一样,只是一个概念,根本经不起分析,通过中观理论一分析,全都和虚空一样,一丝一毫的本体都得不到。

 

但我们在这个当中,就好像我们对虚空的态度一样,虚空明明不存在,我们还说看到了、经验到了,极其荒谬,自以为是。凡夫在这些粗大的问题上都完全没有了知,落在一种虚妄分别当中。虚空这么明显不存在的东西我们还认为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看到了,摸到了。对其他法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手摸到的东西,或者我们平时所讲的种种想法,实际上都犹如虚空一样,在没有当中你认为存在,在没有当中虚妄分别,在没有当中追逐、产生各种烦恼。实际上在圣者看来,这一切全都是不存在的。

 

就像疯子在自己的境界中,这一切似乎都是存在的,他活在虚幻当中却觉得很有意义,但在正常人看来,他完全是一种生悲心的对境。凡夫人的心都是像疯狂者一样,这样去分别、去追逐,在圣者看起来,也是生悲心的对境。

 

所以我们对于分别心的所有境界,一概都是必须要否定的,学佛前的理想与追求是要否定的,严格来看,学佛后的种种理想,从终极意义上讲,也是需要否定的。

 

成佛度化众生,暂时来讲当然需要依靠,究竟来说,这些是属于分别心的缘故,与究竟意义的成佛相距甚远。虽然我们认为树立了一个正确的观念,但实际上从究竟来讲,如果是分别心安立的,和究竟的目标或者说真实意义上的佛的境界还是对不上号的。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正、调整,寂灭这颗虚妄分别的心,这才是学习佛法的真正关键所在。而《中论》能帮助我们调整这些错误的观念,对执著虚空这样的粗大的执著可以调整,对认为有修行本体的分别念也可以调整,可以把我们所有的虚妄分别念全部调整为中道的智慧,这就是它的作用。

 

己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

 

余吾同虚空。

 

六界是地、水、火、风、空、识,现在着重把空界遮破了,其余五界,都可以采用与观察虚空一样的推理和遮破方式,例破其余五界。

 

己三、呵斥边执见: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龙树菩萨在每一品中都宣说了中道实相意义,每一品都可以这个颂词作为结束句。

 

前面讲了虚空不存在,“非有亦非无,非相非可相”,这两句已经把一切万法的实相交代得清清楚楚。

 

真正的实相对凡夫人来讲,没办法正面描述。如果对凡夫人正面描述空性的相的话,众生的分别心马上就把它抓住,开始执著,把它认为是一个实有的东西。所以,在中观中所使用的方式都是遮破,把你执著的东西破掉,然后勉强安立一个词叫“空性”。所以不能让众生去抓住任何一个法,不管是有的法还是无的法,乃至于对空性见也不能执著。

 

我们不能认为我现在抉择了空性,龙树菩萨应该高兴了,实际上龙树菩萨看到你相续当中破掉了有边之后又执著了无边,他不会高兴的,这根本不是他的意思。所以《中观》当中使用了一个善巧,就是“破”,通过遮破的方式来开显实相。

 

我们遮破了我们执著的东西,我们说“我这样执著”,龙树菩萨说“放掉吧,这个是错误的。”,然后我们又换一个执著方式,龙树菩萨说“放掉,这个也是错误的。”那我们说“这个也不能执著,那个也不能执著,到底让我们执著什么?”龙树菩萨说“什么都不要执著”。

 

在这个“什么都不执著”当中去体会实相意义,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没有办法言说的,没办思维的。因为实相本身就是超离思维的。所以当我们把分别心歇下来的时候,你不想再执著什么东西,但是就在这个当中可以慢慢慢慢生起一种觉悟,这种觉悟叫证悟空性。

 

所以你认为“我证悟了”,实际上只要有分别心就绝对没办法现前实相。当我们把所有的分别心——有的分别心,无的分别心,修道的分别心,不想修道的分别心,把这些分别心都真正地息灭下来的时候,没有什么再可以想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实相就会显现出来。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从这个角度说明凡夫不能见到寂灭一切见的安隐之法。“浅智”是分别心很严重的人,或实执很严重的人。“浅智见诸法”都是“若有若无相”,或者是有,或者是无,众生的执著要不然落入有边,要不然落入无边,通过有边滋生常见,通过无边滋生断见。

 

有些人在有边中进行终极分析,以有的分别心做很多实验或发表很多论文,永远落在有边当中,永远是分别念,不能找到藏在现象背后的实相;有些人在无边当中进行终极寻找,但是落在无的分别心当中,虽然可以把无相取名为空性或实相,或叫“一切不执著”,这样取名字是可以的,但分别心没有真正离开无的执著,当你还是处在分别心状态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找得到无相后面的真实呢?找不到的。

 

所以凡夫人见诸法的时候,都是有无是非,不是是就是非,不是有就是无,总是没办法超离有和无的束缚。如果浅智在见诸法的时候,自然而然去分别是有是无的时候,这个众生不能见到实相。

 

这个实相是什么呢?“灭见安隐法”,安隐,也作安稳,尤其在汉地,安稳法就是一切万法的实相。安和稳可以分别解释,“安”指身体非常寂静;“稳”指心很寂静,身心都很寂静,就叫安稳。“隐”是隐藏、隐蔽的意思,实相隐藏在分别心的本体中。

 

如果处在分别心的有无状态中,没办法灭见而显现它的自性。“灭见”中的“见”是指所有见,包括正见与邪见(为烦恼所摄的五种见:邪见、边执见、戒禁取见、萨迦耶见、见取见),广义而言,“灭见”中的“见”指有见和无见。如果处在分别心当中,一定是有和无,如果你不断地分辨有无,怎么样去了知有无见当中的究竟实相呢?没有办法的。

 

所以要想真正体会灭见安稳法,必须经由学习殊胜的空性论典,善巧地息灭有无的执著。龙树菩萨通过他的文字来引导我们的心识,首先确立一个正确的渠道,让我们在这个正确的渠道当中去分析去观察,但是能够通过龙树菩萨的词句去分别是已经上了轨道了,如果我们在这个轨道当中没有额外的滋生分别念,虽然这也是分别念,但是通过这种分别念最后可以息灭分别念。这种分别念是息灭分别念的方法,其余的分别念是滋长分别念的方法,本质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学《中论》虽然暂时看来是寻思,但他这种分别念的系统是息灭分别念的系统,经由分别念来息灭分别念。这个可能很多人不了知,这种分别念增长这后,最后会回归寂灭。而且这个系统就是在帮助我们息灭分别念,所以学到最后分别念越来越细,越来越寂灭。这是通过学习《中观》完全能得到的。

 

所以凡夫人看到万法都是有无,实际上我们在分别的时候,虽然我们说在学习《中论》,但是我们自己惯有的思维,在看到万法的时候,自然而然会落入有无当中。圣者出定的时候,他面前也会显现法,但是他看到法的时候,就会看到法的实相,实际上不是有的也不是无的,那到底是什么呢?什么都不是。你说是什么就已经错误了,已经落入到你认为的这个法当中,但是你认为的这个法是不是这个法本身呢?根本不是。法的本性是非有非无的,它就是这样显现,离开一切戏论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要缘空性去修持,当我们看到这个法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没有什么执著分别。这也分入定和出定两个阶段:入定的时候完全见到法性,出定的时候,见到如梦如幻的相,如梦如幻的相实际上也是法性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要相合于实相的话,就必须要好好地分析、观察、实修,否则就会和这里所讲的一样,变成龙树菩萨所呵斥的对境,分别有无等等,无法见到实相。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五观六种品释终。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