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02

 

 

乙二、(译礼句):

 

下面是第二个科判译礼句。译礼句是翻译家在翻译论典的时候所加的一个顶礼句,叫做译礼。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加译礼句,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顶礼文殊师利童子,表明自己是佛弟子,是内道的修行者,所以顶礼文殊师利童子;第二个方面,译礼句表明了自己所依止的本尊,通过顶礼对境就知道本尊是文殊师利童子;顶礼还能遣除在翻译过程中的障碍。所以在翻译时做顶礼有很多不共的功用。

 

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智慧的总集,我们学习如此甚深难懂的论典,如果没有文殊菩萨的加持,很难以正确无误通达如此甚深的论典。所以,我们在学习之初要跟随译师顶礼文殊师利童子,祈祷文殊师利菩萨加持我们的相续生起甚深广大的智慧。

 

学习佛法,精进很重要,意乐很重要,但外力的加持也非常重要。不能认为只需祈祷便可以通达论意,或者认为完全靠自力,其他如上师的加持、文殊菩萨的加持都没必要,这样实际上我们已堕于两边。一方面要有学习的意乐,一方面要有信心,毕竟所学论典不是世间的知识学问,它是关系到无分别智慧和甚深实相的法。之所以说甚深,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念无法缘取它的本体。

 

我们所抉择、所学习的对境如此难以通达,如果单纯依靠分别念,也许只能在字面上了知“不生不灭”等含义,但是我们学习论典的必要性不单单是要能解释论典,还要在相续中证悟这种殊胜意义,所以这需要非常大的加持,需要一种觉悟的力量,这种觉悟的力量通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很难真正悟入。所以在学习这部论典时,时时对传承上师、对文殊菩萨作真诚的祈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从前藏王在翻译佛经时,制定了不同的规定:翻译经典的时候,顶礼佛菩萨;翻译律藏的时候,顶礼一切智智尊;翻译论藏的时候,顶礼文殊师利童子。从传统来看,《中论》属于论藏所摄,所以从这个方面而言,要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现在讲第二个科判。

 

甲二(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一、顶礼句:

 

首先讲顶礼句。这是一个很著名的顶礼句,不同的论师在造论之前有不同的顶礼对境:有的从顶礼对境的功德开显,如对佛陀的法身、报身、化身进行顶礼;有的对智悲力方面进行顶礼;有的对大悲心进行顶礼。此顶礼句主要表示:佛陀所宣讲的法义最为甚深,从这个方面生起了不可遏制的敬信,安住于这种敬信中对佛陀做最殊胜圆满的顶礼。把佛陀最为不共的功德——与所有的外道导师完全不共的功德,通过顶礼句的能诠句表现出来,说明了释迦佛非常伟大,所有外道导师根本无法相比。

 

如果从悲心的角度讲,有的外道和天尊也相似具备悲心,或者具备某种智慧和力量,但是真正能以大悲心宣讲圆满的空性,开显空性实相意义的只有佛陀。此处以佛陀能够宣讲缘起法、善灭诸戏论——这个佛陀最为不共的功德作为顶礼对境,如此顶礼后,就知道佛陀是所有导师、所有证悟者中最为殊胜、最为圆满者,其他外道根本没有真正了知、证悟这样的缘起,所以没有办法宣说缘起性空。

 

内道当中很多菩萨、缘觉、声闻、班智达等圣者能够宣说空性,来源不是自力而是他力。佛陀证悟实相、宣讲实相之后,他们跟随佛陀的词句,或者分证、或者宣说,都来自于圆满导师释迦牟尼佛的不共功德。顶礼句完全突显了佛陀的证悟,也突显了内道教法不共于外道的特点,也点出了修学者应该从哪个方面对佛陀生起敬信,以哪个方面做为修道的核心。这个顶礼句也统摄了《中论》二十七品所有精华的意义。我们学习完《中论》二十七品,实际上最后回头一看,所通达的就是“不生不灭”等“八不中道”的思想,它所开显的是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从这个方面而言,顶礼句中对佛陀进行赞叹。

 

颂词当中讲到: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首先第一个颂词就是著名的“八不中道”。“八不中道”就是通过“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开显中道义,这是佛陀不共于其他外道修行者的特色,也点出了中观能够成为佛法精华的核心要义。

 

为什么要通过“不生不灭”等抉择中道义呢?在学习之前,这个问题必须要搞清楚:我们学习“八不中道”、学习《中论》到底有什么意义?能起什么作用?我们说证悟空性就解脱了,为什么证悟空性就解脱了呢?我们所证悟的空性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学习之后应该思考如果在学习之前能把总的意义搞清楚,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有目标可循、有道路可走

 

 我们学习“不生不灭”到底有什么意义?必须知道佛陀在证悟诸法实相后,了知了一切法的实相、本性,它本来就是如是安住的。即了义的经续中所说的清净法界。清净法界从对境说是远离戏论的,从有境说具有证悟、觉悟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受任何众生分别念的干扰,是不变大无为法的本体,这种本体、清净法界存在于每一个众生的相续中。我们眼前所见的就是清净实相,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它的本体就是清净的实相。所以我们所看、所闻的,或者所安住、所思考的,我们认为的烦恼等等,其本体就是清净的自性,它没有离开过清净自性。但它本来存在于本体当中,为什么我们又没有办法了知、证悟呢?佛陀说是因为虚妄分别。

 

一切万法的本体、法界实相一直如是而安住,但我们没办法认知,于是佛陀宣讲了佛法,让我们打破虚妄分别,现前本具的清净自性。学习中观、学习佛法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过程。佛陀宣讲如此多的佛法,就是为了引领我们打破分别念。实相本来就在这里,它没有离开过。证悟之后,好像获得了什么,其实是之前一直处于迷幻不了知而已。实际上从证悟的角度、从佛菩萨开显的教言中得知:一切万法的本体从没有变化过,变化的只是客尘的减少,相续中杂念不断不断地消失,修习佛法就是这样的过程。一切万法的本性本来就是如此,就是这样,就在这个地方。如果真要去证悟它,只需要做一件事情:把虚妄分别念逐渐泯灭。

 

佛陀所宣讲的次第修法,就是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的。如首先修持出离心,为什么呢?就是把思想中最粗大的分别念通过修出离心的方式令它寂灭。没有修佛法时,我们对房子、有情、财物的执著很粗大,如果处在这种粗大的分别念中,怎么能够现见本具的清净自性?如何能够现见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分别的光明本体?如果还在红尘中打滚,对轮回的世间八法具有深厚兴趣,可以说没办法证悟实相。就是因为分别念的障碍太粗大,没办法现前和照见殊胜的实相,如果不通过修法去寂灭粗大的分别念,则无法入道。所以上师或祖师大德再再苦心强调要修出离心,就是帮助我们扫除修道过程中最粗大、最直接的障碍,这些是必须要先除掉的。如果把相续当中的障碍分为粗、中、细三种,最粗大的分别念通过修出离心完全可以息灭。

 

通过实修生起了出离心,打破了对法粗大的执著,之后我们就会想求解脱,这时还会有一种中等的障碍,就是想自我解脱。想解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修了出离心后,对整个三界轮回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厌烦心,自己想要追求解脱,但对其他众生不闻不问,如此出现了声闻缘觉乘;一种是对轮回产生厌离心之后,再把意乐转于其他众生,打破了自私自利、钟爱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出现了菩萨乘。粗大的执著已经扫除了,如果要现前殊胜的法性,还有障碍需要遣除,就是自私自利的心。这种中等的障碍通过修菩提心可以遣除。“我要让一切众生都成就佛果”这个心量非常伟大,这种心能帮助我们靠近觉悟、靠近佛陀的智慧。这时的障碍不是怎样获得解脱,而是怎样才能现前本具的究竟实相。发菩提心可以把中等障碍遣除。如果已经没有自私自利、对自己没有耽着、爱执了,就可以一心一意修菩萨道。

 

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如果认为有佛果可得,有众生可度,这种执著仍然不能让我们真正悟入最为清净的法性,此时剩下的这个最细障碍,这种最细的障碍必须通过空性遣除。空性中讲无佛无众生,没有能得所得,能取所取。如果我们相续中生起出离心,粗大障碍遣除了;生起菩提心,中等的障碍遣除了;证悟空性,细微的障碍遣除了;这时分别妄念已经不存在了,不证悟法性都不可能。

 

证悟法性分几个层次:第一步遣除最粗的障碍,第二步遣除中等的,第三步遣除细微的。如此有章可循,修行时就不会学了很多教法,而不知道这些教法是用来干什么的?比如通过学习《中论》的理证,把烦恼破掉、把五蕴破掉,破掉之后又做什么?因此,在学习修行佛法之前,如果没有一个统筹的、总体的认知,就不知道修学的必要性,就会说“学了佛法没有用处”,实际上没有哪个佛法是没有用处的。佛法都有对治的作用,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深入体会、悟入学习教法能够产生的作用。如果能够抓住总的修学方式、大纲要领,我们学空性就有目标了。

 

如前所言,学空性就是为了打破粗粗细细的执著。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这样,因为我们没有证悟,因无明障蔽,把本来空性的法执著为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实际上我们所执著的生灭,正在生灭的时候是不是有生有灭呢?正在生灭的时候无生无灭。所以,必须通过中观的理论打破我们所执著的对境,知道一切万法在生灭的同时实际上根本没有生灭,生灭的只是我们的分别心、妄念而已。妄念到底是什么?妄念就是无明的本体,它本来不存在。我们无始以来漂泊轮回,都是无明所致。不认知清净的对境、法界,这就叫做无明。

 

通过学习“不生不灭”的中观理论,只不过是还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而不是重新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如果说重新得到个什么东西,也只是重新生起了一种戏论而已,只不过这种戏论好听一些,叫做空性、法界、实相。

 

我们要知道,所有众生的分别念都是完全不可靠的,不管你的分别念抉择的是一种物质,或者是一种伟大的情操,或者所谓的空性,抑或加上应成派的标签……以上所抉择的都不是空性,因为它们的本体是分别念,分别念所抉择的完全不是法界实相。当我们最终把分别念完全寂灭的时候,不是通过禅定压住分别念,而是正在分别念生起的时候,观它的本性,了知、证悟它的本体无生无灭,这时才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

 

在修习空性、或者抉择空性的时候,这些正在生灭的法本身是一种什么状态?可以说什么都不是。认为存在生灭的法有生有灭,这固然是一种错误,但是抉择之后,认为它是单空的,这个生灭的法不存在,这还是一种错误。实际上这一切是分别念,一切法,什么都不是,所以最后抉择时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但在抉择时你说没什么执著的,还是一种执著,这时就必须经由观修、经由不断的串习,真实地去泯灭它,真实安住不生不灭的本体,最后内心中产生空性的觉受,也叫证悟。这时对于一切万法的认知有一种不可言说、或者别人不可夺的一种感觉,这时就可以说是一种靠近空性的认知。在真正了知空性时,也会有一种很清净光明的智慧显现,不是说证悟空性之后昏死过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是不可能的。

 

很多大德在他们的教言中对这些问题讲得很清楚,要知道空性不是一个神秘的东西。有时我们觉得空性很神秘,不管怎样一定要找到它、证悟它,实际上所谓的空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状态:无生无灭、不常不断。我们分别念所认知的东西,它本来没有很多的法。所谓空性就是万法本来的实相,它就是这样的,只不过以前没有认知,现在通过修学,最后逐渐现前而已。

 

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广大的理论来抉择六识、八识或者八识面前的法都是错误的,没有一个正确的。了知之后,再通过这些抉择的方式悟入。如果它是实有的,应该有这个或那个过失。为什么中观宗说一法不立呢?没什么可立的,你去立一个就错了,再立一个又错了。禅宗也说思维、开口宣说都是错误,和中观宗所讲的一法不立的观点非常相似,或者完全相同。

 

 

抉择空性就是要打破这些粗粗细细的妄执,通过抉择空性的方式还原它的本体。如现在公认人的形象是:有头、有四肢、有身体的这种动物叫做人;或者把这个东西叫做瓶子。把很多因缘所产生的法,取上名字,然后在名言中使用。我们认为有生有灭的法是常断的,实际上从认为这个法存在开始就错了。取名之后应用于日常交流中,说此法是有生有灭,分别自他,通过自他产生很多的诤论,由诤论又产生了很多的罪业,通过罪业现前有情世界、器世界,从此流转不息……实际上这一切的一切本来就不存在,只不过我们对这些法执著为实有,没有去认真观察它的实相到底怎样。

 

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佛法来认清正在显现的一切——每个流转众生,所流转的这一切是真实的吗?如果不经观察,我们就接受了这种所谓的真实性,觉得当然是真实的,这不真实难道还有真实吗?但是真正通过佛菩萨的智慧来观察,这一切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中观》有一种很深刻的认知,不是从字句上知道如何解释,而是从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闻思的定解,通过定解产生修行的觉受,这样才能对佛陀所宣讲的教义真正产生不退的信心。

 

前面我们反复强调,学习《中观》对泯灭妄念、还原一切万法的实相是一个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观察抉择时就会有种觉受,产生一种体会、一种定解,在定解的基础上辅以其余的助缘,比如福德资粮、祈祷上师等等,就可以慢慢在心中产生“一切万法无自性”的修行境界。如果想在生活当中过得快乐一点,学习空性之后会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时你就很容易快乐。如果想从学习佛法中生起一种觉悟,在学习空性时,慢慢对万法的真相就会有一种认知。不会认为空性是和显现法完全分离、对立的东西,知道显现法在显现的时候没有自性的存在、没什么实体存在,这时候就会慢慢引发出显现和空性、空性和显现无二双运的感觉。

 

通过空性的推理、教言可打破我们对世间万法的错误执著。我们给万法贴上的有无是非的标签,通过学习中观的理论就可完全遣除,还原它的本性,也就是无生无灭、远离有无是非的本体。至于我们加上去的分别念:认为这是一个人、一个生命或者是个什么,都不是它的本体。

 

通过学习空性现前万法的本性,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必要性和方式。那为什么要去抉择空性的理论?目的就是要打破分别念、抉择万法的本性。

 

学习破斥万法也就是破斥我们内心的执著,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不管你怎么去贴标签,一切万法都不会跟随你的分别念而变,一切万法就是无生、清净的本性。我们要破斥的并不是法本身,而是对法的错误知见与妄执。学习之后认知到是错的,然后通过修行把错误的知见完全泯灭,一切万法的本性本来远离四边。妄念泯灭之后,我们再看这个法时还是这个法,瓶子还是修学前的瓶子。但因为以往对瓶子、对世间加上太多的标签,所以它已经不是自己的本性了。证悟空性之后,看到的还是这个法,但已经不是以前你认为的那种法,已经显现了远离有无是非的本性,你也没有了错误的认知。圣者证悟之时,并不刻意抛弃这些法。如果它的因缘还存在,显现就存在;如果它的因缘泯灭了,这个法就不会再显现于世。关键是这个法在显现时,你能否知道它的本性,能否安住在远离边戏的本体上。这方面通过闻思修行,空性是可以逐渐了悟的。了知了总方向和前提,学习就有了目标。

 

下面讲到“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一切万法就是这样,名言谛中似乎有生有灭,一个众生生了,一个众生死了,生灭的显现是有的。但是这个生灭正在显现时,是不是存在显现的自性呢?实际观察时,这个法没有生,没有生就不会有灭,生和灭只是一种缘起。一个法要出生,它不可能独立自主出生,必须藉由很多的因缘才可以显现。这个生本身是一种果法,任何一个果法的显现必须要观待各种因缘。既然如此,这个生就不是真正的生。所以从这个方面而言,“不生”是为了打破“生”这个分别念而宣说。如果法不生就不会有灭,因为生灭互相观待,有生才有灭,无生则无灭。一个法无法独立自主地存在,从这个角度比较容易理解“不生”的意义。没有实有生,即生不存在,也就不会有灭。生和灭是个很大的问题,一切有为法都具生住灭,凡夫所执著的就是生灭法、就是生灭本体。如果能够通过理论悟入无生无灭的自性,就可以说悟入它的法性了。

 

 “不常亦不断”:名言谛中可以安立“常”、“断”,但是真正通过理论来观察,“常”和“断”都不存在,一切万法是缘起的缘故,不会有“常”、“断”。但是一般的众生会这样认知:“常”和“断”是存在的。比如一个人生下之后,虽然身体在不断变化,但是内在的精神是不变的,他还是他;比如我们认为:我还是小时候的那个我,然后我又死了,又转生又投生,这是一种常执。那么“断”呢?就是这个法先前存在、后面没有了叫做“断”。但实际上真正观察的时候,常和断都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一切万法是刹那生灭的,如果是真正的常,就不可能有变化,如果是断,就不会有相续的存在,所以,从很多理论观察,常和断是没办法安立的。

 

“不一亦不异”:众生执著法为“一异”,这个法是一个,比如一个人、一个瓶子……这是唯一的,以及和“一”对立的他体或多体的法的存在。真正观察这种“一”和“异”只是众生的分别而已,除了众生的分别念之外,真实找不到一个“一”和“异”的本体存在。比如认为“一”是一个瓶子,真的去观察这个瓶子,知道它是通过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八微尘组成,或者通过很多其它因缘组成,它不是一个实有的“一”;再把这个法逐渐分析,分析到最后,即便分析到微尘,它也不是个实“一”。根据《中观庄严论》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通过如文殊菩萨手中的宝剑般理论的观察,不可能找到一个实一。如果没有“一”,当然没有“异”,因为所有的多或者异,都是在一的基础上显现的,法界实相中我们所认为的“一异”也是不存在的。

 

“不来亦不去”:众生认为有来去,认为这个人走过来了、又走过去了;或者我们的分别念来了、分别念又去了,有很多来去的现象。在名言当中来去的现象似乎可以成立,但在观察时,所谓的来去没有自性可得,是完全无来无去的。所以,这个“生灭、常断、一异、来去”都是众生的执著,如果悟入其中的一个,那么其他的全都可以证悟是空性的。

 

还有一种说法:“生”和“灭”是指内道修行者的实执;“常”和“断”是外道修行者的实执;“一”和“异”、“来”和“去”是世间凡夫人的实执。如果通过观察“无生无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就能够打破凡夫人的实执、外道的实执和内道的实执。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有的时候容易悟入不生不灭,有的时候容易悟入不来不去,而空性是没有差别的,不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自性有很多差别,这样的空性是不存在的。这种“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是代表众生最粗大的执著。在慈诚罗珠堪布的讲义中也宣讲“生灭、常断、一异、来去”都是有为法。为什么主要破有为法呢?因为对众生而言,能够产生最重执著、最大障碍的就是这些“生、灭、常、断”等有为法。对无为法有执著也是障碍,但是观待有为法,执著要小得多。如果能够打破有为法,无为法就很容易顺理成章被打破。所以,很多论典诸如《入中论》、《中观四百论》还有《中论》,破执的重点都是在破有为法或有边上面。有为法一破,无为法就容易破;或者放在破有边上,有边一破,无边就很容易破。主要是我们对世间法很执著、很耽着,为什么放不下?因为对这些法没有看破。如果看破这些法,了知万法显现时没有自性,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境界会上升到很高的层次,就可以一心一意放在修持善道上。所以,如果能够打破有为法或有边这些粗大的障碍,剩下的比较细微的相对而言是容易打破的。

 

以上“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是佛陀在经典中宣讲的精华意义。后面是赞叹佛陀“能说是因缘”:佛陀能够宣说如是的因缘法、缘起法。有些外道、世间的智者虽然也能宣讲一些因缘法,但由于没有现量证悟万法法性的缘故,能够照见的因缘也是比较狭隘的。比如说种子种下去,如果浇水、具备充足的阳光,它就能长出苗芽,一般人都能观察到这种因和果的因缘。如在因缘上做些变动,会使果实和苗芽长得更好一些。这些比较粗浅、粗大的因缘,世间的智者也能够观察到,但是观待佛陀就相差甚远了。佛陀完全照见了一切万法的实相,照见了所有万法的因果规律、粗粗细细的因缘法。他所宣讲的是非常甚深的、非常广大的细致的因果,从造一个恶业显现什么果报,到你如是的发心最后成就怎样的佛果,然后怎样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等,都能将这些广大的因缘讲得清清楚楚。佛陀能够善说这些因缘的原因是什么呢?来自于证悟一切万法的法性,之后才能够宣讲这么甚深的因缘。如果认知的道理比较浅,宣说的因缘也就比较浅;如果能够宣讲最为圆满的、最极深细的因缘,就说明对于本性的证悟非常的圆满、高深。佛陀之所以能够宣讲三界六道乃至成佛的这些因缘,就是因为佛陀完全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义。

 

“善灭诸戏论”:能够宣讲缘起法也就能够善灭诸戏论。因为缘起就是性空,如果说本性不是空性、还存在戏论,就没办法说缘起。从客观的角度而言,一切万法是性空的缘故才可以缘起,因为缘起的缘故一定是性空的。所以,缘起、性空二者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述的,二者就是一个法的本体。佛陀能够宣讲缘起法,也能够善灭诸戏论,对于一切万法有无、是非的戏论法,一个个都能够息灭。因为能够善巧地息灭诸戏论,所以佛陀完全能够宣说圆满的缘起空性的道理。如果跟随佛陀学习缘起性空的法,我们就能灭掉相续中的种种戏论,一切万法是缘起的缘故,不可能是有边、也不可能是无边,也能逐渐地抉择和显发出一系列的中观正见。因此,“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主要是赞叹佛陀殊胜的功德。

 

“我稽首礼佛”:龙树菩萨看到佛陀这么圆满的教义、感悟到佛陀证悟这么甚深的法性、宣讲了堪为第一的妙法,因此龙树菩萨恭恭敬敬地对佛做顶礼。

 

“诸说中第一”:在所有的教法当中,佛陀的教法是无与伦比的,所以龙树菩萨在这里由衷发出赞叹。讲完《中论》之后又一次随念恩德顶礼,感恩佛陀能够宣讲这样甚深的缘起,如是赞叹顶礼。还有很多大德,如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也宣讲了很多由于佛陀宣讲缘起而成为一切诸说中第一的根据。顶礼句把整个《中论》所有的精华要义摄集在一起,让我们知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就是万法的实相。

 

单空认为,把生和灭破掉之后,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空可得。而按照应成派解释,不生不灭并不是破掉“生”之后有一个“不生”可得,“不生”代表一切无执,是一切不执著、一切戏论泯灭的意思。所以,不生不灭按照应成派的解释是非常圆满的。按单空解释就认为还有一个叫不生不灭的空性存在,如果还有这个观念,这毕竟是分别念境界的缘故,并不是真正的中道义。只不过把生的执著换成不生的执著,把有的执著换成了无的执著,其实不管是有的执著、还是无的执著,都是一种执著。所以按照应成派的抉择方式是没有一个法可立的,真正趣入根本慧定的所缘——殊胜法界的自性,这才是《中论》的究竟意趣。月称菩萨宣讲的《入中论》无倒趣入了《中论》的意义,《中论》的意义必须按照应成派的观点来解释,如果跟着自续派的观点解释,就未圆满开显《中论》的所诠义。有很多公案宣讲,许多高僧大德开显和悟入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所诠义,帮助众生打破实执。

 

这些颂词不仅是对佛陀的赞叹,玛吉拉准空行母曾说:这也是威力强大的降伏法。在《心经回遮仪轨》中有“不生不灭”等颂词字句,通过念诵《中论》殊胜金刚句的巨大威力来降伏魔障、断除我执、遣除障碍,从这方面而言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