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 005

 

第5课

 

尊者在即将圆寂之时也留下了如此珍贵的遗嘱通过法体安放的缘起可预示出藏地出家僧众的状况

 

尊者在藏地弘扬佛法的事业已经要圆满的时候,他示现圆寂,首先是示现被马踢伤了,之后上师说好像是在桑耶寺圆寂了。在圆寂之前留下了这样珍贵的遗嘱:第一是通过法体安放的缘起可以预示出藏地出家僧众。静命论师说:“我圆寂之后,如果把我的法体的面相朝向印度的话,以后藏地的出家人,数量不会多,但是戒律会很清净;如果说把我的面相不朝印度,朝其他方向的话,藏地的出家人数量会很多,但是不一定很清净。”

 

上师讲后面有些大臣等等想到藏地的出家人数量多比较好,所以就把论师安放的面相朝其他地方了,后面的的确确藏地的出家人数量上非常多,但是慢慢出现很多如法、不如法的情况,这个都有。这个方面就是通过法体安放的缘起预示了藏地以后出家僧众的情况,这是第一种遗嘱的情况。

 

第二个方面:

 

有朝一日见解上出现争执不休的局面时要迎请班智达班智达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来清源正本,重建清净教法,并(命人)将此信函交付班智达莲花戒。

 

第二个遗嘱就说,有朝一日在见解上面会出现争执不休的局面,如果出现了这个局面的时候一定要迎请嘎玛拉西拉尊者入藏,让他来“清源正本,重建清净教法”。然后命人把信函交给莲花戒论师,首先给他做一个嘱托。

 

后面静命论师在圆寂之后,时间不是很长的时候,见解上面就出现了争执,主要是汉地禅宗的摩诃衍那,他在藏地推广一切不执著,对善法、对恶法全部不执著,也不用著重身语的善行等等,只是不作意、不起念头,不思善不思恶,像这样就可以顿超菩萨地成佛,他还写了很多这样的论典,如《不修正法睡可成佛论》,还有好几个论典,以前在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有好几个论典的名字。当时在内部就出现了很多争论,有一派是秉持静命论师的弟子,就觉得应该按照中观见解来抉择正见,世俗谛和胜义谛不相脱离、互相辅助来进行修持,逐渐修持;摩诃衍那那一派就说不用这些,闭着眼睛打坐就可以成佛,像这样就出了两种不同的见解。

 

当时莲花生大士是在哪个地方闭关还是怎么样,反正是不在场。赤松德赞国王还在,还有静命论师的很多弟子也在,就进行了辩论,后面突然想起授记的时候,马上国王赤松德赞就派人到印度去迎请莲花戒论师入藏。入藏之后和摩诃衍那进行了辩论,有些地方说辩论长达三年之久。各自陈述各自的教理,莲花戒论师通过殊胜的教证、理证,给对方发了很多过失,摩诃衍那无言以对,这个时候国王宣布莲花戒论师胜利,然后把大和尚摩诃衍那送回汉地。

 

当然对于摩诃衍那他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很多很多的说法,在很多历史书上都有的。后面就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下来了,在见解上面一定要依照龙树菩萨的中观宗,以龙树菩萨的中观宗作为正见;行为方面,必须要依靠静命堪布(萨霍尔堪布)的行为。我们在念《前行教法兴盛发愿文》的时候,也是有一个颂词讲这个经过,最后钦定了中观宗龙树菩萨的见解和静命菩萨(萨霍尔堪布)的行为。当时这个颂词是称赞赤松德赞国王的,他主持的辩论,最后钦定在藏地应该如此弘扬见和行,见解和行为不相脱离地弘扬,重新建立了清净的教法。像这样一种情况作了殊胜的一种授记的。

 

至此尊者无碍彻知三世的情形已昭然若揭。(从以上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尊者尤以大慈大悲教化藏土群生的深恩厚德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尊者无碍彻知三世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从前面的文字我们看出静命论师(菩提萨埵尊者),他大慈大悲教化藏地众生的深恩厚德,的的确确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其中所提到的这位莲花戒论师,其实就是静命论师的得意弟子他对尊者有关中观与因明的论典也作了注疏。

 

其中提到的莲花戒论师就是静命菩萨的高足,得意弟子,他对尊者有关中观方面的论典作了注释,对《中观庄严论》也有一个《难释》,有些比较不好懂的难点,专门做了一个提示,还有就是对于因明方面,也有个《正理广释注疏》。

 

平时我们讲静命师徒,就是讲静命论师和莲花戒论师。有些传记当中说,后面辩论结束之后,莲花戒论师在西藏住了一段时间,后面大和尚的几个弟子想到这个情况,辩论失败之后,就刺杀莲花戒论师,通过这个方式示现圆寂的。以前我看过《布顿佛教史》,《布顿佛教史》当中对这个有记载的。最后他这样示现圆寂的。

 

综上所述这位亲教师最初在藏地开创佛教之宗轨中间大力广泛加以弘扬最终层出不穷地示现护持这一教法的化身乃至佛法住世期间源源不断。

 

综上所述,亲教师静命最初在藏地开创佛教之宗轨,剃度出家人、建立清净的僧团,讲解很多很多殊胜经典和论典的密意,所以说是开创了佛教的宗轨的;中间大力广泛加以弘扬,通过辩论、著论、讲解等等培养僧才的方式大力弘扬佛法,最终他老人家示现圆寂之后,还层出不穷地示现护持这一教法的化身。他老人虽然示现了入灭,但是后面他为了护持藏地的佛法,层出不穷地,源源不断地护持这一教法的化身,他示现为堪布的形象,住持殊胜的佛法,乃至佛法住世期间源源不断。

 

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正是在藏地树立起佛教的这位伟大亲教师才使亲教师的源流代代延续、一脉相承乃至未来佛法住世期间,凡是化现为亲教师身份的诸位大德,实际上与尊者静命论师均是一味一体。

 

阿底峡尊者曾经这样讲的,就是因为最初在藏地弘扬佛法、树立佛教的这位伟大亲教师,才使亲教师的源流(“亲教师”就是现在的堪布),代代延续、一脉相承,乃至未来佛法住世期间,凡是化现为亲教师身份的诸位大德,实际上与尊者静命论师均是一味一体。这些大德、这些殊胜的成就者,在弘扬佛法、住持佛法的时候,身份不一样,有些成就者他的身份是咒师的身份,就化现成密咒士,以在家形象来修持密宗、弘扬密宗,他示现的身份是密咒士的身份。有些时候示现为亲教师的身份,像宗喀巴大师、法王如意宝、仁波切等等,他们这些成就者,示现的是亲教师,也是示现为堪布的身份。所以实际上示现为亲教师身份的诸位大德,这些成就者和静命菩萨是一味一体的。从这个方面做的安立。

 

因此毋庸置疑藏地佛法得以住留完全来自于这位大师发心与宏愿的威德力。

 

所以,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观察,我们也知道了毋庸置疑,藏地的佛法能够创立、能够弘扬、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也完全是来自于静命菩萨的发心与宏愿的威德力。

 

可是在千差万别的人们心目中却认为这是由各自的一位上师及寺院的事业所致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本来,藏地的佛法能够这么圆满、完整地保留下来,和静命菩萨他发了大愿,不断地示现化身来护持,还有莲花生大师他也是不断地在加持。前面说过了,静命论师他对于藏地的悲心非常非常大,所以说不断地示现化身到藏地来护持佛法,帮助藏地。还有在有些传记里面讲,莲花生大士他对西藏人,对藏地也是悲心非常的猛烈,所以说也是不断地派人下来转世。

 

有一个传记当中讲的,当时第三世多哲钦仁波切,他小时候学习佛法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经常打得叫、打得哭,有一天华智仁波切还是哪个大德看到了,就把他的老师骂一顿,他说:“你这样对待这个殊胜的化身,第三世多哲钦非常了不起的!”给他派一个其他的老师教他。后面华智仁波切,给这个第三世多哲钦活佛说,以后你不要转世,以后圆寂之后你就直接往生极乐世界,你不要转世,不要往生铜色吉祥山了。为什么不要往生铜色吉祥山?你到了这个地方以后莲花生大士还要把你派下来。因为莲花生大士他对藏人悲心太重了,所以说这些成就者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一段时间就派一个、一段时间派一个。你不往生极乐世界还给你派下来,还要被这些暴躁的老师打。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他的意思就是说,莲师、菩提萨埵,他们对于藏人悲心非常重,所以就有这样一种不断地护持佛法的情况。

 

所以说,现在藏地的佛法能够很圆满的保留下来,也完全是因为这些大德的加持力,他们发心与宏愿的威德力所导致的。

 

“可是在千差万别的人们心目中,却认为这是由各自的一位上师及寺院的事业所致,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在千差万别的人们心目当中就觉得佛法能够这么兴盛的弘扬,完全是因为我的上师,完全因为是我们的寺院事业很发达,所以佛法才能够这样保留下来,才能够这样去弘扬。“这个也是情有可原的”,就说实际情况不了知,所以这样想也是情有可原。麦彭仁波切他没有讲多的,他就打个比喻让我们自己来推理这个情况。

 

比如说包括刀能理发与衣能着色在内,完全来源于佛陀事业的加持但人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比如说,刀能够理发,就说现在这个剃刀,它能够把我们的头发剃下来,能够让我们显现僧像。刀能够理发这一点,还有布能够染上出家的颜色这一点,“衣能着色”就是出家,以前是染衣,现在实际上也是染衣。比如现在我们的这个袈裟,能够染成这样一种枣红色,或者印度的衣可以染成黄色的,或者能染成坏色的,能够显现出家这个颜色的坏色衣,是完全都来自于佛陀事业的加持。是佛陀,释迦牟尼佛他事业的加持,所以刀能够理发,衣能够着色。

 

“但人们却对此一无所知”,人们认为刀能够理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衣服能够染色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个没有什么稀有的,没有什么奇特的。当然,我们现在每个人的想法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个剃刀能把头发剃下来,这个当然就是没什么稀奇的,现在这个衣服能够染成这样的颜色,也没什么稀奇的。但实际上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刀能够剃发,衣能够染色,这是佛陀的加持。

 

人们对此一无所知,这个情有可原的,这个很正常的事情。这一点通过最后法灭尽的情况就能说明。也是在《布顿佛教史》当中有一段记载,讲最后法灭尽的情况是怎么样。实际上,上师的意思就是讲到,最后的时候头发就剃不下来了,这个刀子就没办法把头发剃下来了。就是说最后法灭尽的时候,还有一些形象上面出家人,形象上面出家人怎么办呢?有些地方说,佛法要灭尽的时候,国王很伤心,看不到出家僧众了,后面有些大臣,为了让国王高兴,剃发也剃不下来,有些就用火烧头发,有些就用牛皮翻过来戴在头上,装出家人。在比较远的地方,国王能够看到的地方走来走去,国王一看好像还有僧人,就比较高兴,有这样的。

 

还有一种,最后到了末法的时候,所有的僧衣全部自然变成白色,没办法,再怎么染,染不上去了。如果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法就要灭尽了。所以我们就知道刀能够理发、衣能够着色是佛陀的加持力所致的。但是谁又对这个情况能够产生真正的定解呢?很少有人产生定解。

 

藏地的佛法能够这么广大地弘扬,完全是因为静命菩萨的加持,他的发愿力所导致的,这个方面就是主要的因。当然有些差别的因,比如说某位上师他的事业广大,寺院它的事业很广大,这个方面也是一些差别因。主因就是因为静命菩萨的加持力所导致的,所以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是对他老人家的恩德必须要了知,必须要产生一个深深的感恩之心。

 

 【这位大师的功德声誉以及胜妙功勋在整个大地无所不及犹如日月一般众所周知并不是像如今藏地有些人只是侥幸荣获了震耳欲聋的名声那样而是在印度圣境内外道数目可观的班智达如同千锤百炼纯金般经过再三观察而确定无疑认定为上师的。

 

静命菩萨他的功德声誉和胜妙功勋“在整个大地是无所不及的,犹如日月一样众所周知”,不是像如今的有些人一样,不管是藏地也好,汉地也好,侥幸地获得了一些震耳欲聋的名声。他不是侥幸地获得这样的名声,当时在印度圣境,内道和外道的班智达的数目非常非常的可观,因为他们当时不管是内道也好,外道也好,智慧非常的清净,所以说一学习之后很容易掌握这样一种论典,很容易成为智者。当时在印度圣境内外道数目可观的这些班智达当中,如同千锤百炼纯金一样,经过再三观察而确定无疑,认定为是上师当中的上师,班智达当中的班智达的,就是静命论师。所以他并不是通过一个侥幸的因缘,通过宣传自己、包装自己,然后变成一个所谓的有名声的人,不是这样的。的的确确是在很多很多智者当中通过别人再三观察,大家都公认他就是一个殊胜的上师。

 

在当时的印度一个强似一个、 一个胜似一个的大智者大成就者不计其数之所以法王(赤松德赞)幻化的诸位班智达一开始就能在全然陌生的地方轻车熟路毫无疑义地寻找、迎请到尊者这完全是由宛若众星捧月般遍及四面八方每一个角落的这位伟大宗师无比美名自身的光芒无碍照耀之威力所感召的 

 

当时在印度有很多智者、很多成就者,一个强似一个一个、一个胜似一个。赤松德赞国王当时派的班智达,他一到这个全然陌生的印度,能够在这么多的智者当中一下子就找到静命论师,完全是因为静命论师本身的功德,或者就当时大家都对静命论师非常的推崇,大家都在传颂静命论师的功德,他的尊名。所以说这些班智达一去了印度之后,不需要费很多力量,一下子就找到了。这完全是因为静命论师本身具备非常非常殊胜的功德。

 

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当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时像精进狮子,还有很多译师去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的时候,当时印度的很多人就对他们保密,不给他们讲阿底峡尊者是谁,后面他就观察,观察之后,通过阿底峡尊者本身的一些功德,他自己受到尊崇的情况,一下就认出来了阿底峡尊者。所以说像这样真正的一种智者、成就者绝对不是说通过一个侥幸的因缘获得这样名声的,是他们自己相续当中圆满的证悟,还有菩提心的功德,还有这样一种清净戒律的功德,还有受到大家普遍尊崇的功德,在智者当中一下凸显出来,让寻找他的人能够找得到的。

 

所以这个方面完全是因为静命论师本身具备非常圆满的功德的缘故,就成为一个最为殊胜名声、非常广大的殊胜智者、殊胜的成就班智达。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完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学习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现在宣讲第一个,造论的五本。造论的五本是宣说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有何必要。现在是为了让学习本论的学者能够对作者产生清净的信心,对学习本论有一种欢喜心的缘故,宣说是由谁造的《中观庄严论》。实际上是在印度和藏地公认的大成就者、大智者静命菩萨他造的《中观庄严论》的颂词。

 

前面也是通过方方面面对于静命菩萨在经续中得到授记的情况,他的智慧非常超胜、戒律很清净、成就卓越、还有品行高尚等等,从方方面面都是做了观察。尤其现在藏地的佛法非常完整地能够保留下来,也完全是通过静命论师他的这样一种发心、他的这种愿力和威德所导致的。现在我们能够坐在这里学习本论,也是静命菩萨的加持力所导致的,所以必须产生一种感恩的心。今天还继续宣讲他的殊胜功德力。

 

本来,对于我等本师的这一教法最为广泛弘扬的杰出代表即是八大佛子与十六罗汉,他们则幻化为六庄严等众多大德出世。

 

本来佛陀在世间上应化、最后入寂灭,这个教法都有弘扬。佛陀之后,对于佛陀教法弘扬得最广泛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八大佛子和十六罗汉。八大佛子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像这样殊胜的大菩萨在佛陀涅槃之后,也是对于大乘经典做了集结,还不断示现化身出现在世间当中。

 

十六罗汉也是这样,当时佛在世时,也是亲口对十六位尊者、十六位大罗汉作了嘱咐,乃至于佛教还存在世间,十六罗汉不能入灭。这个就不像其他阿罗汉,其他的阿罗汉在佛在世时得到了圣果,佛入灭之后他们也是跟随佛陀入了寂灭。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是亲口作了嘱托的,乃至于佛陀存在于世间当中时候,一定要安住世间不断护持教义、护持佛法。所以现在在世界、在南瞻部洲不同的地方,都有十六阿罗汉安住的道场,他们也是不断地护持佛法,不断地示现化身。

 

“他们则幻化为六庄严等众多大德出世”,八大佛子还有十六罗汉他们也是不断地幻变殊胜化身,比如瞻部洲的六庄严——龙树菩萨、还有圣天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还有陈那论师、法称论师,还有二殊胜——功德光和释迦光等等,都是八大菩萨和十六罗汉他们幻化的殊胜的化身,安住在世间利益有情的。这方面讲到八大佛子、十六罗汉、六庄严等等这些都是护持佛法的殊胜的补特伽罗。

 

而这位大师正是诸佛大密意金刚的唯一结集者密主金刚手菩萨因此其传记与功德即便是住地菩萨也难以一一说尽,更何况说普通凡人呢?

 

“这位大师”就是讲静命论师。静命论师前面也是讲他的本体是和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他也是殊胜的佛位菩萨,“即便是住地菩萨也难以一一说尽”。还有一种说法,静命菩萨是“诸佛大密意金刚的唯一结集者密主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是一切“诸佛大密意金刚”,“大密意金刚”有的地方就是讲密法,密法就是一切“诸佛大密意金刚”的教义,一切佛陀最殊胜的心要就是密宗的修法。“诸佛大密意金刚”密法的“唯一结集者密主金刚手”,“金刚手菩萨”就叫秘密主,秘密主因为就是一切密法的主尊缘故,所以说也称之为“密主金刚手”。

 

他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所以他的传记实际上就是金刚手菩萨的传记,他的功德实际上就是金刚手菩萨的功德,金刚手菩萨具有什么样的功德,静命论师就具有这样的功德。所以即便是住地菩萨也没有办法一一观察到,没有办法一一说尽。麦彭仁波切说更何况一般“普通凡人”,更加没办法真实了知静命论师殊胜的功德。

 

也就是说,静命论师显现在人们面前,是以人的形象来显示的,一般凡夫就会认为静命菩萨的功德仅此而已,从出世到住世期间,怎么样修法、怎么样利益有情的、最后怎么样入灭的,就会认为静命菩萨的功德仅此而已。但是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或人们能够了知的,只是静命菩萨无有边际的功德当中很少很少一个部分而已。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知,并不是单单只有这么一点点功德。

 

金刚手菩萨成为秘密主,《经庄严论》注释当中麦彭仁波切也是讲过的,当时好像是在讲菩萨殊胜功德时也是讲过,菩萨尤其是金刚手菩萨能够了知一切诸佛的密意。一切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道、最后成佛,一切时间当中,金刚手菩萨都没离开过这尊佛,所以佛所有身语意的秘密,金刚手菩萨全部了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叫做了知秘密的密主金刚手,在《经庄严论》注释当中,对金刚手菩萨也是这样做的赞叹。所以,他的功德非常非常殊胜。

 

但是,在共同(所化众生)的面前,无论是印度还是藏地,到处都流传着尊者无可比拟、不可思议、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迹。

 

前面讲了,在凡夫人面前示现的很少,普通凡夫人没有办法真正了知一个殊胜的处于佛位的大德的功德。但是,在共同所化众生面前,为了让他们产生信心,也示现了很多殊胜事迹。所以无论在藏地或印度,到处流传尊者“不可比拟、不可思议、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迹”,让众生对尊者产生信心,哪怕是产生信心后做一次祈祷都是有非常大的意义。他得到人身之后呢,已经有这样一种殊胜的大义。所以有许多这样的事迹不断在流传。

 

只可惜的是,并没有见过详细的文字记载等。】

 

在口头上流传的事迹非常多,但是很可惜的是非常可靠的很详细的文字记载是不多的。在以前多罗那他尊者造的《印度佛教史》当中有一部分,还有《桑耶寺详志》当中是有一部分,我以前看过敦珠法王写的佛教史当中,还有其他的一些传记当中,有些记载,不是很多。所以,麦彭仁波切说,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见过详细的文字记载。

 

在此,从古老的历史中收集出只言片语,作了简略的叙述,意在感念这位亲教师的宏恩。

 

麦彭仁波切意思很明显,虽然在人们口头上已经流传了许多事迹,但是比较可靠的历史书当中没有记载的缘故,为了让人们对他的事迹产生信心的缘故,所以就没有采取人们口头叙述的传记放在论著的前面。

 

法王仁波切所造的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也是这样的,略传当中,虽然在人们口头上流传着很多麦彭仁波切殊胜传记的很多故事,但是有些时候是记得不清楚,有些事没有查实,所以很多事迹没有写。也就是有这样一种相同之处。

 

麦彭仁波切对于静命论师的略传也是做了一些说明,主要从古老历史当中,可靠的历史当中收集出来一部分做叙述。否则,按照圣者之间的这样殊胜智慧,完全可以写很多篇的菩萨传记,但是在叙述的时候按照一般的共同历史当中所记载的那样,摘取一部分进行宣说。

 

诸位有智之士如果能从尊者的善说论著及无量恩德来推测,必定会对其生起真佛之想。

 

作为有智慧的人,能够从尊者的善说论著来进行推测,就说我们一方面从传记当中生起信心,一方面从他所写的善说论著当中,比如说《中观庄严论》和其他的一些殊胜论著,现在我们翻译出来的是《中观庄严论》而已,那么就从《中观庄严论》的善说论著当中,仔细去推测,仔细去学习,就能够了知尊者是真正的佛,因为只有真正的佛,才能够对于世间名言和胜义中观的道理完全做一个归摄,如果没有佛一样的智慧,这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如果能够越精通,越通达深入的学习《中观庄严论》,对于尊者的信心就能够逐渐逐渐地生起来。这个方面是从尊者的善说论当中来推测他可能是真佛。

 

还有从他的无量恩德,不间断地示现这样的一种化身,最初创立佛法,中间护持讲说,最后通过化身护持等等前面所讲到的无量恩德来推测,肯定能够对他生起真佛之想。

 

归根到底一句话,我们要清楚,印藏两地人们无有异议一致共称的这位开宗祖师就是本论的作者。

 

前面讲了很多殊胜的功德,归根结底一句话要知道,印度和藏地没有异议的全部共称的公认的开宗祖师就是本论的作者静命论师。

 

下面是对于上面所讲的传记的内容,做一个归摄。

 

依怙佛陀善说法,广大行宗无著释,

甚深见派龙猛诠,共称二祖如日月。

 

在这个颂词当中,首先是赞叹了佛陀能够善说法意,第二句和第三句是赞叹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能够真地诠释、安立佛陀的这种殊胜的教义,所以把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共称如同日月一样殊胜的二祖。

 

“依怙佛陀善说法”的意思就是说,真正在人世间当中,堪为依怙的就是佛陀,就是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要给众生宣讲这样一种殊胜的法义,有这样一种动机,佛陀也能够善说法。善说法,一方面是完全已经证悟了实相,一方面是通过不间断地修习证悟实相之后,得到了殊胜的语自在,所以说能够非常善巧地宣说这样一种殊胜的法义,所以叫做善说法。从内相续的证悟和从语言上面的表达等等,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所以称之为善说法。

 

佛陀善说法之后,后面有出世的祖师来进一步地解释佛陀的密意,所以说这方面讲“广大行宗无著释”,“广大行宗”就是广大行派,佛法当中通过不同解释的侧面,分了广大行派和甚深见派。

 

广大行派主要是以八识作为基础,然后安立发心的道理,积累资粮的道理,还有五道十地这样详细的法理,在广大行派当中善加抉择,非常善巧地抉择。广大行派是对于整个佛法广大的这部分做了详尽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广大行派所造论典的特色,的的确确就是把法义完全解释得非常非常的清楚。像《瑜伽师地论》,一打开的时候感觉是个佛教的百科全书,对于佛法的意义首先是略释,然后是展开宣讲,讲得非常清楚。《经庄严论》也有这样一种特色。还有我们学习过的《广论》,实际上就是通过广大行派的这种风格造论的,因此在这个当中对法义方面解释得非常详细,非常细致,有些名词也是做了很清楚的广大的解释的。这个方面就是广大行派,无著菩萨是进行开显的。

 

“甚深见派龙猛诠”,龙树菩萨主要是解释佛经的甚深的空性这部分,无分别智慧的这部分。比如《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还有《回诤论》龙树六论等等,对于一切诸法无自性的甚深的角度,做了这样一种诠释,诠释《般若经》《三摩地王经》等等当中殊胜空性的意义,所以说“甚深见派龙猛诠”。

 

“共称二祖如日月”,就好像天上有日月一样,在佛教历史当中,也共称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二祖有如日月一样,日月照亮了世间,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教义也是照亮了世间,让后代的修行者能够找到修行之处。

 

以上就是对于佛陀和二祖的功德做了一个介绍,下面就开始介绍静命菩萨殊胜的功德。

 

护彼法理诸菩萨,善说百川遍各方,

于佛胜乘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

 

下面马上就要引出对于静命论师的赞叹,就是接着前面的颂词,“护彼法理”中的“彼”字,就是讲到了无著菩萨和龙树菩萨。“护彼法理诸菩萨”,就是说无著菩萨和龙树菩萨造了这样一种殊胜的论典之后,他们的传承弟子就不断地在讲说,不断地著论,弘扬、护持他们所开创的殊胜的广大行和甚深见的法理。后面的注释很多,比如说护持龙树菩萨宗风的有圣天菩萨、清辨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等,诸如此类中观宗的很多很多大德,着重主要护持龙树菩萨这样一种宗风。

 

无著菩萨之后,也有很多像世亲论师、安慧论师、护法论师等等,很多唯识广大行派的祖师,也是在不断地护持广大行派的宗风,这个叫做“护彼法理诸菩萨”。

 

“善说百川遍各方”,意思就是说,当他们在护持甚深见和广大行的时候,也是通过造论的方式来进行阐释,他们这样一种善说犹如河流一样,周遍在各个方隅,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当时在印度各个地方,不断地展开,在不断地弘扬。这个方面就讲到了各别的护持二大菩萨的宗风的含义。

 

到后面的语气一转,“于佛胜乘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一方面就是这些大德对于别别的宗派,对于甚深见、广大行,别别的宗派都是通过很多的善说来进行弘扬的,周遍各方,但是比较稍微有点遗憾一点的是什么呢?对于佛陀胜乘大海一样的宴会,他的喜宴还没有真正圆满得到品尝。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从“百川”和“大海”这两个方面做一个解释,因为“百川”和“大海”在这个当中是做比喻的。百川,一方面在显现的角度,就是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比方说长江、黄河,还有其他的河流也好,都是在不同的地域流淌着,这方面就是百川的意思。大海,一方面是一个水藏,百川入海,大海是它的归处;一方面百川是显现在不同的地方的,而大海就是一个地方。百川流淌的时候,它的地方不一样,它的水流品质也不一样,它的味道也不一样,但是一旦入海之后,全部是一个味道,全部变成一味了,这就是“百川”和“大海”的意思。

 

我们把百川和大海在意义上再做个观察的话,实际上就是说,别别护持广大行和甚深见的这些大德,造论就犹如百川,在护持各自的宗派的时候非常非常善妙,在护持各宗的时候,讲解的侧面不一样,有些是侧重于开显广大行的,有些是侧重宣讲甚深见的,所以说它的法味不一样的,可以说是弘扬侧重不一样,所讲到的法,这种法味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方面说明,护彼法理的诸菩萨,对于这样一种犹如大海一样的宴会,还没有真正去抉择,还没有品尝,后面的弟子也没有品尝到。这个方面就是讲“百川”和“大海”的比喻和意义。

 

佛陀的“胜乘”,佛陀的大乘就犹如大海一样本来是一味的,佛陀的教义本来是一味的,但是在解释的时候,还没有真正把这个一味的意思解释出来,所以说叫做“于佛胜乘大海宴” ,这个“宴”就是宴会,就是这样一种盛宴,还没有圆满得到品尝。没有圆满得到品尝,是从显现上来讲,如果在你的论典当中没有说出来,从这个角度说,是不是没有品尝?当然是从实际的意义来说,月称菩萨也好,世亲菩萨也好,没有真正圆满品尝到一味的法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从他们所造的论典的侧重点来说,还没有真正地说出来,所以说后代的人还没有品尝到。

 

“尚未圆满得品尝”,就是麦彭仁波切指出了这样一种问题,就是各护各的,各讲各的,对于真正一味的,大海一样的佛陀胜乘的这样一种宴会,都还没有圆满品尝。就是在静命论师没有出世之前,都还没有圆满品尝的。

 

下面就是说静命论师出世之后,他就把这样一种殊胜的法理融为一味,完全品尝了,然后让后代的弟子也能够品尝,所以说静命论师的智慧,他的恩德从这个地方就凸显出来了。

 

您以锐智之一口,饮尽二理之汪洋,

尔时您如碧蓝天,大乘法云作装点。

 

首先讲第一句第二句,“您”就是讲静命论师,有殊胜的智慧,通过非常敏锐的智慧,一口就完全饮尽了二理之汪洋,一口就把所有的汪洋全部喝到嘴里了。这个“汪洋”是什么呢?这个“汪洋”就是讲二理的汪洋,“二理”就是前面讲过的广大行和甚深见,阐释广大行和甚深见的正理就叫做“二理”。因为静命论师他把所有的广大行和甚深见的法理全部已经通达为一味,所以一口就把整个二理汪洋全部喝尽了。

 

这个就和前面对照了,前面说这些论师“于佛胜乘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后面就是讲到了静命论师一口就把所有二理的汪洋全部喝尽了,全部就做了品尝。这个方面就讲到了静命论师他有这样一种殊胜性,对于广大行和甚深见的教义完全能够圆融,而且对于整个佛陀的教义能够完全地圆融。

 

这个方面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佛陀出世宣讲正道,因为众生愚钝的缘故,没办法了知佛陀的教义,所以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就造论典弘扬,弘扬之后,从一个侧面对于佛陀大乘的教法,很多众生产生了信解得到了法义了,但是因为弘扬的侧面不同的缘故,所以很多智慧比较薄弱的众生,对这两大块就觉得没办法圆融起来,就觉得佛陀的教义有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在他们的想法当中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而且觉得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的教义,也没有办法融合,所以有的时候多多少少会产生这样一种分别。

 

静命论师就把这样两大教义完全融在一体当中,完全做了归摄,完全做了圆融,所以他的这个作用:第一,对于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甚深见和广大行,完全能够在一个论典当中,一个时间当中通达学习,对于这个两大宗派,对于两大祖师,能够产生不退的信心,不会疑惑;第二,对于整个完整的大乘的教义,从这开始圆融,不再是分两大块,没办法通达。所以第二个非常大的意义就是后学者对于整个大乘佛经产生了一个有非常殊胜的信心,了知了一切的大乘经典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抵触的地方,完全是圆融的观点,都已经了知了。所以说对于佛陀、对于大乘的教义也产生了一种完整的,殊胜的信解了。这个方面就是讲到殊胜的利益了。

 

“尔时您如碧蓝天”,第三第四句就讲到说静命论师犹如碧蓝的天空一样。碧蓝的天空,第一个,非常清澈,蓝天给人一种非常清澈的感觉,很干净;第二个,蓝天它很深邃,很广大,它是一体的,是一个本体。静命论师他这样一种智慧,就犹如殊胜的蓝天一样,广大一味,非常非常的清净。这样一种广大蓝天就比喻成静命论师的本体,或静命论师的智慧。

 

“大乘法云作装点”,那么在蓝天当中,有时会有白云飘过,白云飘过的蓝天也是更加的庄严的,让人看了更加的舒服。就是说静命论师,在他犹如天空一样的智慧当中显现出来的《中观庄严论》,这个大乘的法云也是装点了殊胜的蓝天。《中观庄严论》就是大乘的法云,像虚空中的云一样能够对虚空作装饰。

 

犹如虚空一样的这么深邃的智慧,谁能够知道?怎么样能够知道?静命论师的智慧非常非常的清澈,非常非常的殊胜,怎么样能够知道呢?就从他所造的《中观庄严论》当中来进行了知,就知道了静命菩萨的智慧非常殊胜。

 

下面就是对于世俗和胜义两大宗派做归摄,前面是广大行和甚深见,后面是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方面来做归摄静命菩萨的。

 

证如虚空胜义智,具德月称饰三界,

名言似虹无杂见,法称周遍此大地。

 

首先第一句第二句是讲到月称菩萨的殊胜功德。月称菩萨可以说“证如虚空胜义智,具德月称饰三界”,月称菩萨证悟的这样一种境界犹如虚空一样的,就是胜义的智慧,了知胜义的智慧就是和虚空一样的,非常广大、一味的这样的本体,不可思议,没办法去思考、言说的,这就是胜义智慧的本体。具德月称菩萨所造的《入中论》或者中观的注释,完全能够诠释出证如虚空一样的圣者智慧。所以说月称菩萨的论典,他的智慧,是整个三界的装饰,整个三界的庄严,也就是不管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整个三界当中再找不到比月称菩萨诠释胜义智慧这么殊胜的装饰品了,所以说他是整个三界的庄严。

 

“名言似虹无杂见”,就是讲到名言谛当中,一切万法犹如彩虹一样“无杂见”,胜义当中一切万法的法性都犹如虚空一样一味的、不可言说的;在名言谛当中一切万法的显现犹如彩虹一样。“犹如彩虹一样”的意思:第一个,它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意思通过彩虹的比喻可以表达出来;第二个,彩虹也是绚丽多彩的,不是单一的,它至少有七种颜色,当然细分的话还有很多颜色,彩虹它有这个特色;第三个,彩虹它无杂而现,它虽然有这么多颜色,但是显现的时候一层一层的,互相之间没有混杂,很清晰,大家都可以无混杂而见的。这实际上都是名言谛的诸法的特色,名言谛诸法的特色就是犹如彩虹一样。

 

在胜义当中万法都是无所缘的,但是名言谛当中有显现,虽然显现,但是无自性的。这个方面就是讲一切万法的显现,第一,无自性的如彩虹一般;第二,名言谛当中的法,显现的法,非常多,它的种类是不可计数的,有很多很多的差别;第三个就是讲虽然各自的显现,但是互相之间不混杂。

 

把这样一种一切万法的特质能够解释出来的,清清楚楚地分辩的,就是法称论师因明当中的观点。法称论师《释量论》,对于这种一切名言的法,犹如彩虹一样,把这些法,一个法一个法分得很清楚的,这个就是因明的特色,唯识的特色,像这样的话,就是“法称周遍此大地”。

 

月称菩萨主要诠释一切无所缘的殊胜智慧,法称论师主要诠释名言谛当中,让众生无杂而非常清楚地了知名言谛的本体。因为众生的智慧很混乱,所以看到这个名言谛的时候,也是觉得摸不到头脑,这一切万法到底是怎么样的?摸不着头脑了。如果你对于名言谛有这样一种混乱见解的话,那么在名言当中修行的时候,因为没有很清晰的正见,所以在做取舍的时候,你往往很混乱的。法称论师把蕴、界、处这些法跟法的关系分得清清楚楚之后,我们对名言谛什么是什么分得很清楚的,分清楚之后,实际上它有一种虚幻的性质比较容易凸显出来,我们的智慧也是很清晰的,通过这样的一种清晰的名言智慧,就很容易趋入胜义智慧。这个方面就是法称,他的名声周遍整个大地。这是讲到了这两大论师的不共特色。

 

开显此理诸智者,纵驾妙论之乘骑,

无垢二量辽阔处,一时测度力微弱。

 

“开显此理诸智者”也是和前面一样,“此理”是讲到月称菩萨的胜义理和法称论师的名言理。弘扬月称菩萨的观点的非常多,大家到现在为止都是说我们是守持应成派的,都是守持月称菩萨《入中论》中的宗义的传承弟子,他的弟子有很多,像明了杜鹃论师,还有寂天论师等等,都是守持应成派的宗义者,他们也是造了很多论典来弘扬,打比喻就是说好像骑着马在草原上奔驰。弘扬《释量论》的这个智者也是非常多的,到现在为止,《释量论》的弘扬在藏地也是非常兴盛的。

 

所以说开显此理的这些智者都在不断地弘扬,都是骑着妙论的马,在草原上不断地奔驰,“纵驾妙论之乘骑”,驾妙论的乘骑,是《入中论》和《释量论》,他们骑着《入中论》和《释量论》的马在驰骋,但是在真正对于“无垢二量辽阔处”,就是说名言量和胜义量圆融无碍的、非常广阔的,一般的智慧没法衡量的,或者说二量非常广阔的这样一种辽阔之处,“无垢二量”,名言量和胜义量,非常辽阔的,完全能够通达的本体,“一时测度力微弱”。这个“一时”就是讲一个时间当中,完全要同时测度,他们的力量还显得有点微弱。没办法在一个时间当中来同时来测量名言理和胜义理。这个方面是从不同的造论、弘扬的侧面进行观察,主要是凸显静命论师的智慧。

 

您以观察之三步,跨越二谛之大地

尔时您如广袤原,众多理证作庄严。

 

其他论师在显现上面,在一个时间当中没有办法测量无垢二量的辽阔之处,“您”就是讲静命论师,“您以观察之三步”,在《中观庄严论》当中以三个步骤,就跨越了二谛整个大地,一个时间当中。就能够把无垢的二量全部做测度的。

 

那么怎么样以观察的三步呢?第一步就是唯识,在《中观庄严论》当中第一个大块讲唯识,这个是第一步,世俗谛已经跨完了;第二步,讲到了在胜义谛当中的相似胜义,主要是相应于中观自续派,一方面也有世俗的一部分,一方面有胜义的一部分。

 

在《定解宝灯论》当中,麦彭仁波切对于自续派,对于单空的观点也是做了阐释。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了知中观自续派呢?它是真世俗,假胜义,就是说一方面它可以说是世俗,如果把它归在世俗的话,它就是真世俗,因为它是趋向于胜义谛的梯阶。单空就是趋向于妙高的梯子一样,真正来讲,把它的的确确的应该划在世俗当中,但是它不是假世俗它是真世俗。

 

第二个是假胜义,一方面它可以划在胜义当中,为什么呢?因为它所抉择的这样一种空性,必定是讲一切万法无自性的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它是胜义,但是它是假胜义,为什么是假胜义?因为它只是抉择胜义的一部分,它只是一个单空而已,所以它不是真胜义。观待真胜义上来讲,它是假胜义。这个是第二步,解释了自续派的单空。

 

第三步就是略说了应成派的观点,在《中观庄严论》的后面略说了中观应成派一切无所缘的,最为究竟、最为圆满的殊胜空性的意义,这个方面就是讲真实胜义谛。像这样通过三个步骤,就完全已经把整个二谛——胜义谛、世俗谛,整个二谛的大地都完全已经跨越了,完全已经做了圆满了的阐释。所以说这个就凸显出了静命论师他的智慧非常圆满,非常的殊胜,非常的清净。

 

这个时候,您犹如广袤原一样,犹如广袤的原野,在这样广袤的原野大地上面,“众多理证作庄严”,一方面这个原野很大,一方面在这个原野当中,有很多树、草、花、动物来给它做庄严,整个大地就显得非常美丽了。所以说静命论师就犹如广袤原一样,《中观庄严论》很多理证就好像广袤原野当中的很多很多装饰品一样,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做了庄严。

 

是故二理宗轨道,合而为一大宗风,

佛胜乘教妙津梁,此三余派不容有。

 

“是故二理宗轨道,合而为一大宗风”,实际上在这两句当中讲了三种宗派,这三种宗派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第三句讲的很清楚了,“佛胜乘教妙津梁”,佛陀所安立,所宣讲的最为殊胜的大乘,要通达这个大乘最为殊胜的津梁是什么呢?“此三”,就是这三个宗派就够了,“余派不容有”,除了这三个宗派之外,其他的宗派不需要了,也没有真正能够解释,能够作为佛陀胜乘教义津梁的,只是这三个宗派,其他的都没办法做殊胜津梁。这个方面就是我们提前要了知的意思。

 

了知这个意思之后,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做“此三”?三派就是“是故二理宗轨道”,这个当中就讲了三派当中的两派,就是前面所讲的甚深见也好,广大行也好,或者前面所讲的月称菩萨开显的空性义,还有法称论师开显的名言义,就是“二理宗轨道”,一个是胜义,一个是世俗。第三派就是“合而为一”,这个是静命论师把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意义合在一起,造了《中观庄严论》,瑜伽行中观,这个叫做合而为一的第三宗派。“合而为一大宗风”的意思就是一样的,它总共有三个宗派。

 

这三个宗派是“佛胜乘教妙津梁”,是能够通达最为殊胜的佛法的殊妙津梁。如果通达这三个宗派,就能够通达整个佛陀的胜乘教义,除了这三个宗派之外没有,也不需要再找其他的了。如果去找其他的,也是徒劳,也没办法真正地去通达佛陀殊胜的妙法。这个方面也是对于二理的宗轨和静命论师的第三宗轨作一个进一步的赞叹 。

 

诸佛教法结集您,于此胜乘理智摄,

深要精髓一红日,摧散世间诸迷雾。

 

“诸佛教法结集您”就是讲静命论师,静命论师就是一切诸法的结集者。为什么呢?从两个方面讲:第一个前面已提到过了,静命论师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那么当然就是一切诸佛教法的集结者了;第二个,在《中观庄严论》当中,他是把甚深见和广大行,把胜义理和世俗理归集在一起,摄受在一个论典当中的殊胜的教主,所以说也是诸佛教法的集结者,从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的。

 

“于此胜乘理智摄”,对于这个殊胜的大乘,通过殊胜的理智摄为一处。这方面就是讲他集结教法,通过殊胜的理智,把大乘的教义摄于一处,让后学者能够轻易地通达。

 

“深要精髓一红日”,所摄集的《中观庄严论》,它的特点就是“深要精髓”,有很多甚深的要诀,一切佛法的精华要义都归摄在《中观庄严论》当中,所以就好像一轮红日一样,红日一出来之后,就能够吹散世间的迷雾。一切黑暗、一切迷雾,通过太阳一升起来之后,全部都能够吹散。有的时候早上红日一出来之后,大家觉得很舒服,太阳开始普照大地,很高兴。还有一个方面,有些时候,像夏秋的时候还有雾,但是太阳一出来之后,这个雾马上就会消散的。

 

《中观庄严论》就像红日一样,世间当中的一切的迷雾,迷雾就是一些邪见,还有众生相续当中的迷惑,很多这样的迷惑、怀疑,没有接触到《中观庄严论》的时候,有很多这种迷雾,但《中观庄严论》的教义,一旦我们学习,一旦掌握了,内心当中会产生一个很清净的定解,这种清净的定解就能够摧毁我们内心相续当中的种种的邪见、无知,很多很多迷惑全部都能够吹散。这个方面就是比喻和意义对照应该如是了知。

 

下面就是赞叹《中观庄严论》犹如金刚大明咒一般。

 

不可思议胜乘要,依简理证一幻变,

轻易明示此宝论,我知金刚大密咒

 

不可思议的胜乘要,就讲到了佛陀的大乘的佛法。大乘的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一般的凡夫人很难去通达,很难以思议的,是胜乘的大乘的要诀。大乘的经典浩如烟海一样,当时龙树菩萨到龙宫的时候,单单看题目好像一个月都没看完。像这样这么多的殊胜的大乘,我们真正要完全能够通达很困难,一方面是数量之多不可思议,一方面它的教义之深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从这方面讲的时候,要很轻易地通达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大乘要义,很困难。

 

但是《中观庄严论》“依简理证一幻变,轻易明示”了,《中观庄严论》当中通过很简要的理证,一幻变之后,马上就能够轻易明示。把什么能够轻易明示呢?就能够把“胜乘要”,把不可思议的胜乘的要点,马上轻易地明示出来,这个就是名言理、这个就是胜义理。

 

所以说“此宝论,我知金刚大密咒”,“此宝论”就是讲《中观庄严论》,这么殊胜的宝论,“我”,就是讲麦彭仁波切,能了知这个就是“金刚大密咒”。那么“金刚大密咒”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瑜伽师他念金刚大密咒,他念一个咒语,只是念一个咒语,就能够成办一切事业,念一个咒语就能够摧毁一切的怨敌。一个密咒成办一切事业,摧毁它的违品,成就他的所欲,就是一个咒语完成。这个密咒的力量非常大,而且它只是一个。

 

《中观庄严论》它也是有这样的特点,首先,它的力量非常大。《中观庄严论》这种金刚大密咒的力量很大,第一个,它能够摧毁一切邪宗,这里面对于外道、对一些不了义的观点,作了分析,作了破斥,所以对外道,尤其是我们相续当中的怀疑、邪见,全部都能够摧毁;第二个,通过《中观庄严论》能够成就一切所愿。学习《中观庄严论》之后,对于名言理、胜义理通达之后,自然而然能够产生清净的智慧,发起菩提心,这样修行之后很快就可以解脱了。所以一个《中观庄严论》就能够成就一切事业的。这个方面就是讲金刚大密咒它的这样一种功效。

 

其次,金刚大密咒是一个咒语可以成办一切事业,《中观庄严论》一部论典就可以成就一切事业。它可以把所有的不可思议的胜乘要,在一个论典当中归摄在一起。这样一种幻变很殊胜的,前面讲“依简理证一幻变”,一幻变之后就把很多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了。所以非常非常广大的教义,通过殊胜简要的理证一幻变之后,就能够轻易明示,轻易明示一切不可思议的胜乘要。所以这个宝论一定能够了知,麦彭仁波切说,我已经知道这个就是金刚大密咒了。现在我们要了知这个《中观庄严论》就是金刚大密咒。

 

这个以上对于静命菩萨的殊胜不可思议的功德,对于《中观庄严论》最为殊胜的功效,通过颂词的方式进一步做了归摄。这个是第一个问题讲完了。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