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 004

 

第4课

 

【在藏地雪域古代的大多数有学之士都受持这一宗风,

 

前面讲到了,印度受持瑜伽行中观的情况。现在这一段就讲到在藏地雪域,也是古代的时候大多数学者都也受持这一宗风的。

 

【尤其一心一意地持受此宗轨的要属鄂大译师、夏瓦秋桑、荣敦秋吉等最为典型。】

 

“鄂大译师”就是在阿底峡尊者的时候弘扬佛法的这样一个大祖师,他主要是弘扬自续派的观点,在因明方面也是造诣很深的。“夏瓦秋桑”也是因明前派的一个论师,他们也是受持静命论师所开创的宗轨。“荣敦秋吉”是萨迦派的一个论师,他是和宗喀巴大师同时代的,萨迦派当中,荣敦秋吉(荣敦巴)也是非常有名的,曾经也是和甲曹杰大师、克主杰大师做过辩论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故事。这些方面也是最典型的,一心一意地弘扬《中观庄严论》。

 

【据说,这部《中观庄严论》的传讲与听闻曾于宗喀巴大师师徒在世期间开展得极为广泛,兴盛一时。

 

在宗喀巴大师住世的时候,通过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讲解和造论,也是非常的兴盛。

 

【宗喀巴大师的传承弟子对此也格外重视,并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等等。

 

也有宗喀巴大师讲解的记录,现在在著作当中也是有的。

 

【此外,法王萨迦班智达等诸位中观论师也将阿阇黎静命师徒的教言当作智慧的结晶,倍加珍重。

 

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这些中观论师,也是把静命师徒的教言当作智慧的结晶,也是非常的重视的。

 

这个方面讲到了在藏地古代《中观庄严论》弘扬得非常兴盛。

 

【总而言之,凡是具有法眼的智士仁人,如果有幸品尝到尊者的理证深要之甘美佳肴,必然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深深地被她所吸引,定会像蜜蜂迷恋莲园般如饥似渴地取受。

 

那么论典本身非常非常殊胜,所以说只要具有法眼的智士仁人,如果有幸看到了《中观庄严论》,能够去品尝尊者理证深要的甘美佳肴, 必然是情不自禁地会被她所吸引,被她所倾倒,就像蜜蜂迷恋莲花园一样,如饥似渴地去取受。

 

【然而,不胜遗憾的是,当今时代在各宗各派之中,暂且不说讲闻,就连看一眼此论经函的人也可谓是寥寥无几。

 

麦彭仁波切说,在现在的时代当中,宗喀巴大师最后做弘扬之后,到现在了,在这个中间,在各宗各派当中不要说广泛地去讲闻,就连真正去看一眼这个经论“此论经函”的人也可是非常少的。所以前面在立誓句当中为什么讲此论已经暂眠于时间怀抱当中,也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弘扬的人很少。

 

【因此,诸位有智之士理当将着眼点集中在时时刻刻将此论广弘各方之上。

 

所以麦彭仁波切也是劝请诸位有智慧的人,也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本论“广弘各方之上”。当时他造这个论典的时候也是有这样一种希望,或者说也是契合于当时这样一种因缘,做了这样一种劝请。当然从麦彭仁波切这种金刚语的谛实的加持力,现在的的确确《中观庄严论》讲闻的这样的一种传统也重新开始恢复了。像这样我们在这儿学习,也是这样他老人家的愿力所致。

 

简言之,无有偏袒而受持大乘之二理,特别是研习中观并对因明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人对这位祖师的宗轨更会自然而然欢喜雀跃、欣乐投入。

 

简言之,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无有偏袒的心理。如果能够“无有偏袒受持大乘之二理”,唯识、中观,这是大乘的二理,有的时候,众生会有所偏执,比如说有些人就觉得唯识宗最好,排斥中观;有些人就是觉得中观最好,排斥唯识。实际上不需要进行排斥的,唯识在讲解名言谛和在世俗谛的时候非常殊胜,中观宗在讲胜义谛的时候非常殊胜。如果我们能够“无有偏袒地”同等对待,对佛法的整个弘扬或者是对自己修学佛法的过程都是非常殊胜的。

 

尤其是“研习中观”的人,而且“对因明有浓厚兴趣”的人,对于《中观庄严论》的宗轨会更加欢喜雀跃,欢喜投入,因为在这个当中对因明也有广大的宣说,以前我们在学因明的时候也学习过,因明它最为究竟的观点就是唯识,讲因明讲到最后的时候肯定会讲到唯识,所以说在《中观庄严论》当中,世俗谛当中讲因明也讲唯识的原因就是这个。有的时候是说唯识,有的时候是说世俗谛当中因明的观点,实际上二者完全是一个意思。如果一方面研究中观,一方面对因明有浓厚兴趣学人,对于这个祖师的宗轨就会更加“自然而然欢喜雀跃,欣乐投入”。

 

这就是讲到了第一点。下面讲第二种功德,是戒律清净。

 

第二、戒律清净:印度圣地,在好似层峦叠障之金山般的众多持戒大德之中,尊者净护戒律、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宛若妙高山王一般,堪称为一切守戒者之王,被人们交口赞为戒律清净的典范

 

在印度圣地佛法兴盛的时候,就好像就是说层层的金山一般的出现了很多很多守戒律的大德,那么在这么多守持清净戒律的大德当中,静命菩萨他守持戒律就好像“妙高山王”一样,就是说独树一帜或者说鹤立鸡群。“堪称为一切守戒者之王,被人们交口称赞为戒律清净的典范”。

平时也是非常非常注意护持清净的戒律,而且当时赤松德赞派人去观察的时候,他们回来也是说,静命菩萨的戒律很清净,有的时候显现上面需要做法加持的,有的时候需要忏悔的,这方面都在做。所以大家都在说静命菩萨是戒律清净的典范。

 

所以现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方面祈祷静命论师加持我们能够通达《中观庄严论》的真正含义,一方面就是祈祷他加持我们戒律能够清净。后面就是说讲到一些伏藏大师授记的时候,也是提到过这样一种问题,所以如果你祈祷的时候,你把他观在头顶,对他身像做供养的话,我们的戒律会得以清净的;如果你把他观在心中,从内方面祈祷的话,能够得到他的菩提心的加持,因为他的菩提心也是非常圆满的;如果你把他秘密方面做祈祷的话,能够得到他的本性光明无二的密宗方面的加持等等。在后面结文的时候,还是会有这样一种宣讲的方式的。所以说我们现在经常祈祷静命菩萨,供养他的身像,对他作祈祷,通过他的加持,我们的戒律也会变得清净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就是《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在这个论典当中,现在正在宣讲的是造论的分支。

 

造论分支主要是通过那烂陀寺班智达讲法或者著论的规律,宣说著论的五本。首先是介绍作者;第二是宣讲为谁所造,就是说当机者的情况;第三个宣讲这个属于什么范畴;第四是宣讲全面的内容;第五个是讲有何必要。现在是宣说造论者的传记,从一方面来观察的时候,这些传记的内容不是特别复杂。我们在学习这个传记的时候,力争要对静命论师的功德产生一个殊胜的信心,有了殊胜的信心之后,一边学习,一边祈祷,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精进来掌握这种论义;一方面通过祈祷力争得到静命菩萨的加持。如果这样内因外缘全部具备的话,非常有助于我们掌握真正所诠的意义。

 

对于静命菩萨的传记,前面主要是通过经和续部对静命论师做授记的情况已经做了观察了。下面通过尊者的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还有成就卓越等等诸方面进行宣说。

 

今天宣讲第三个问题“成就卓越”。

 

第三、成就卓越:本来,成就的标准必须取决于现量成就圣果的断证功德,由于这并非普通人的行境,因此依据经中所说:可以通过身语的外相来比量推断是不退转菩萨。

 

本来,要宣说静命论师获得很殊胜的成就,一个人是不是获得殊胜“成就的标准必须取决于现量成就圣果的断证功德”,一个人相续当中,必须要现量见到这样一种殊胜的法界,见到殊胜的法界的时候,有断和证的两方面的功德。也就是说在证悟现见法界的时候,一方面必须要断除一些障碍,一方面获得这样一种殊胜证悟的功德,这个叫断证功德。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成就,必须要看他相续当中有没有断证的功德。

 

就说是把这样一种断证功德作为衡量一切成就的标准。我们自己有的时候觉得是证悟了,我觉得自己是成就了,有的时候就可以看看你的相续当中有没有这样一种断和证的功德。如果一方面说自己已经证悟了,已经成就了,但是相续当中该断的都没断,该证悟的这些功德也没有证悟的话,那么你肯定不是真正的证悟。

 

此处就是说,我们要衡量这样一种成就的标准,必须是具备断证功德,必须要现量成立。但是因为这样一种殊胜断证的功德,并不是一般的普通人,不是一般的凡夫人能够衡量得了,所以这个方面依靠经典当中所说的标准来进行推断。

 

麦彭仁波切非常的谦虚,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我的行境,所以还是通过经典当中的含义进行观察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麦彭仁波切这样依靠经中来进行推断,主要是为了维护我们的信心。麦彭仁波切当然从他那个角度来讲,是可以衡量的,因为他自己也是文殊师利菩萨的这样一种本体,但是因为很多后学者不是成就者,所以对我们来讲的话,真正“现量成就圣果的断证功德”我们是没办法看到的,所以就使用了一个我们能够接受的根据,依靠经典当中所说的来帮助我们判断静命论师殊胜的成就。

 

通过身语的外相来推断里面的证悟,就是说里面殊胜的证悟,在外面的身和语的外相上面,往往就会显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相来。比如我们在《入中论》当中也是说过,一个人是不是初地的菩萨,一方面说是很难以判断的,但是从外表上看他能不能够非常自在地布施自己身体上的肉,从这个方面的外相可以判断他是不是一个初地的菩萨或者不退转的菩萨,这个在《入中论》当中也是有。还有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也是宣讲了很多菩萨外现的相,通过外在相貌来推断里面殊胜的功德。此处也是通过静命论师在外面,在众人面前示现的身体和语言的外相,来推断他的的确确就是一个殊胜的证悟者。

 

这位大阿阇黎总的调化整个赡部洲的芸芸众生,尤其是教化暗无天日的边地有情(这里是指藏地)。

 

大阿阇黎静命论师,菩提萨埵总的是调化整个赡部洲的芸芸众生,因为他是一个殊胜的化身,他的能力很大。再就是说我们看不到的时候,他调化的是整个赡部洲的众生,在能够显现的事业方面,显现的事迹上面,他主要是到藏地来调化这样一种边地的有情。

 

尽管大乘二大宗轨的教义早已开创,然而尊者为了开拓将此二宗密意合而为一的第三道轨而特意化现为人相。

 

大乘二大宗轨的教义早就已经开创出来了,第一个是中观宗的,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宗的这样一种道轨,后面是无著菩萨开创了唯识的这样一种道轨,所以说“大乘二大宗轨的教义早已开创”。但是尊者是为了开拓把这二宗密意合二为一的第三道轨,特意化现为人相。

 

从教的意义本身来说的话,不管是唯识也好,中观也好,它的意义本来就是圆融无二的,但是后面因为在弘扬的过程当中有偏重,有些大德在弘扬唯识的时候,偏重于唯识来做弘扬的,就少不了对于唯识的这个教义的着重赞叹,其它的教义就有一些时候通过辩论来进行遮破的也有;中观宗的论师在弘扬中观的时候,也少不了对中观宗的意义着重地赞叹,着重的弘扬,对其它的教义,也是有一方面的破斥和遮止等等。

 

这些大德他是有必要侧重弘扬某个教义,这些大德和大德之间,祖师和祖师之间是没有矛盾可言的。他们在弘扬的过程当中有偏重,这个时候如果是后学的弟子不懂得这个密意的话,通过这样一种偏重的程度,最后就说我们的宗派是最正确的,其它的宗派就是不正确的,是有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就是说是后学的这个人智慧不够的缘故,真正地认为二者之间是犹如水火一样,没办法相融的,这个时候就说在弘扬的过程当中有密意的缘故,导致了这样一种现状。

 

静命论师看到这个情况之后,觉得有必要把二宗的密意合二为一,就是把这样唯识宗和中观宗的二宗的密意合二为一,开创了第三道轨,名言谛当中按照唯识来解释,胜义谛当中按照中观来解释。这样一解释之后,后学者他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就知道了实际上唯识宗和中观宗二者都是圆融无违的,对于修学来讲都是需要去了知,都是需要去修学而证悟的。所以有这么大一个殊胜的必要的缘故,特意化现在人间,示现为班智达的形象,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造《中观庄严论》进行弘扬。这个方面就是讲到了他的很殊胜的一种成就的相。

 

据史料记载由于当时藏地的国王赤松德赞尚未诞生于世,世尊教法在北方弘扬的授记时间也还没有到来,因而尊者一直加持自己的寿命,住世已长达九百年之久。由此可以推知,静命论师已获得了内寿自在。

 

史料记载也有很多,如《巴协》(《桑耶寺详志》),还有其他的一些大德造的传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的。

 

在史料当中记载,“当时藏地的国王赤松德赞尚未诞生于世”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历史当中说,在拉托托日年赞的时候(这个国王是在《前行》当中也是提到了),在他的时候,静命论师就已经入过一次藏,他当时准备弘扬佛法,带了一本佛经叫《诸佛菩萨名称经》,就进了藏。当时的国王是拉托托日年赞,赤松德赞还没有诞生于世,而且“世尊教法在北方弘扬的授记时间也还没有到来”,因为西藏和汉地都是属于印度的北方,所以佛陀在经典中也曾经做过授记,我的教法以后在北方会广大的弘扬,北方弘扬的授记的时间还没有到来。

 

所以尊者第一次入藏的时候,就没有展开事业,他一进来观察的时候,赤松德赞国王还没有诞生。当然就是说,他进藏也有他很大的密意,观察这些因缘,当时的因缘没有成熟,所以他自己又返回到了印度。返回到了印度之后,尊者一直加持自己的寿命,住世于长达九百年之久。就是从他最初降生到最后圆寂,他的寿命有九百年,因此说可以推知静命论师是已经获得了内寿自在的,获得了长寿的持明果位,否则按照一般的人来讲的话,不可能活这么长的时间,但是因为静命论师的确已经获得了内寿自在的缘故,他住世长达九百年。这个就是一些传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的。

 

后面是宣说静命论师已经获得了外境自在

 

当年在桑耶寺开光之际,国王赤松德赞亲眼看见尊者现为文殊金刚。

 

这是第一个,当时桑耶寺修成之后,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尊者,还有静命论师他们三大尊者负责给桑耶寺开光。给桑耶寺开光的时候,国王赤松德赞就亲眼见到静命尊者“现为文殊金刚”,就是显现为文殊菩萨的形象。

 

并且所有的佛像都变成了真正的智慧尊者大显神通,变化莫测不可计数

 

通过三大尊者的开光一加持,桑耶寺当中的很多佛像就开始变成了真正的智慧尊者。因为从一般的情况来讲,这些都是泥塑的像,有些是石头的像,都是土石的质料所造成。通过迎请,智慧尊者融入之后,这些佛像全部变成了“智慧尊者大显神通,变化莫测,不可计数”。

 

在莲花生大士的传记当中,实际上有也是有很广大的记载,很多这些寂静的佛像从他们的位置上站起来,然后走到桑耶寺的大殿之外。有些忿怒金刚,身上就真实的显现火焰。有一尊忿怒金刚的火焰,显现在他走到地上来的时候,地板上就烧胡了,有个烧焦的形状。以前的寺院当中据说是有的,这次我们去桑耶寺的时候没看到,但是就说是以前这有一个被火烧过的痕迹。这就是以前开光的时候,这些忿怒本尊的火焰显现的时候,留下这样一种神变的迹象。其他很多显现神变的佛像在天中飞来飞去,走到外面。

 

当时赤松德赞国王就担心,这些佛像会不会走出去就不回来了,显现上面非常担心的,但是后面还是都回去的吧。我们这次去桑耶寺的时候,据说很多这些以前当年显神变的佛像没有了。其中有一尊佛像是长寿佛,在大殿里面还有。喇嘛给我们介绍的时候就说当时这尊佛像参与了变化,参与了当时显神通的佛像就这一尊了,还可以去朝拜的。看到这些传记,再想象当时的情况,的的确确就会产生一些非常殊胜的一种信心,就是“变化莫测,不可计数”。这个也是菩提萨埵论师他的一种殊胜的证悟加持佛像成智慧本尊的这样一种情况。

 

通过诸如此类为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足可证明尊者已获得了外境自在。

 

通过很多的神变,或者显现文殊金刚也好,或者开光的时候让这些佛像变成智慧尊者显现很多神变,使大家在肉眼面前,当时在桑耶寺参加开光的很多圣者也好,凡夫人也好,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都可以证明尊者的的确确是获得了“外境自在”的。

 

“获得了外境自在”就是可以自在的驾驭外境。自在驾驭外境实际上就把这些土石变成智慧尊者,或者就说显现很多的神变,这方面就是外境自在。“外境自在”的意思就是可以自由自在的驾驭外境,让外境变化,外境就变化,让它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这方面就叫做驾驭外境,“外境自在”。

 

特别是,能够从容不迫地在谁也无法调伏的此藏土雪域如璀璨日轮般弘扬佛教这一点显然可作为这位大菩萨之成就超胜他人的果因。 

 

“特别”尤其是,麦彭仁波切这个地方使用了一个推理,使用了一个“果因”。“果因”就是由果推因的意思,从它的果来推它的因。就是说静命菩萨的成就非常的超胜,为什么说他的成就很超胜呢?因为他在藏地做了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事业。一般的人在藏地弘扬佛法是做不到的,只有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等等,他们能够在藏地“从容不迫地”推广佛法,调伏这些藏地的有情。让藏地的佛法犹“如璀璨日轮”一样弘扬。

 

在有些记载当中说阿底峡尊者等等在进藏时侯也是很感叹,一方面藏地的这些经论非常的齐全,一方面当时在藏地佛法弘扬的程度超过印度了。这些都是一种现象,通过这样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果来推知谁能展开这么大的弘扬佛法的事业呢?就是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等等。能展开这么大的事业的确就可以知道这个是个成就者。所以就能通过能够在藏地大弘佛法这个果作为因来推理,就知道实际上这些弘扬佛法者全都是最为殊胜的成就者,不是一般的成就者能够做得到的,是最为殊胜的证悟者,具备最为殊胜的这样一种因缘、愿力,才能做到在藏地,从容不迫地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方面就是讲到了他老人家的成就的的确确是非常殊胜的。

 

四、品行高尚所谓的品行高尚也就是指弘法利生的高山景行。

 

“品行高尚”就是指在能够在人面前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在做弘法利生事业的时候,被人们普遍地赞叹,品德是非常高尚的。

 

正因为这位亲教师内在的菩提心已经尽善尽美,故而称呼为菩提萨埵的确名副其实,他的这一尊名也犹如日月一般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因为尊者他“内在的菩提心已经尽善尽美”了,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位置,完全都是利益有情的这样一种菩提心在相续当中完全已经成熟了,已经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地步,所以大家都把他称为“菩提萨埵”,“大堪布”、“菩提萨埵”等等,大家都是这样讲菩提萨埵的。有的时候叫静命论师,但在藏地很多人称呼他的时候都称呼为“大堪布菩提萨埵”,“菩提萨埵”怎么怎么样。“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平时我们讲菩萨的全称就是菩提萨埵。的的确确是“名副其实”,他菩提萨埵的这个“尊名也犹如日月”一样,“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当时的确情况就是这样的。

 

本体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这位大戒师住世长达数百年,先后在那烂陀寺、印度东方以及汉地等广阔地域将佛法传播开来。

 

静命论师显现上面是一个大班智达,内在的本体是和文殊师利菩萨是无二无别的,“这位大戒师住世长达数百年”,和前面讲的一样的时长,不断地加持自己的寿命住世长达九百年之久。“先后在那烂陀寺”,没来藏地之前他是在那烂陀寺的一个班智达,那烂陀寺的亲教师,在那烂陀寺弘扬佛法,然后是在“印度东方”弘扬佛法,还有就是在“汉地等”,汉地、藏地这些地方弘扬佛法。当然在藏地弘扬佛法的记载很明确,在汉地弘扬佛法的记载就不是很明确的,具体怎么样在汉地弘扬佛法的情况不太清楚。

 

当然,最主要的还在于,创立了二理(即中观唯识)融会贯通的纯净无垢宗派之轨道,以强有力的事势理折服邪说谬论,摄受有缘信徒,讲经示道,辩经析理,著书立说,再加上智慧超群、戒律清净的无与伦比之处,使得尊者的善妙事业遍布整个人间。

 

除了这些殊胜的功德之外,他相续当中的菩提心已经圆满了,所以说就是非常贤善,还有最主要的是,他的贡献在于“创立了二理”,就说是中观和唯识,世俗和胜义,这个二理融汇贯通的非常纯净的一个宗派的第三轨道。

 

通过“强有力的事势理折服邪说谬论”,在《中观庄严论》当中使用了很多的“事势理”,“事势理”就是符合实际情况一些的推理,符合事情本身实际情况的推理叫事势理。往往这种说一切万法的本相的这些推理都叫做事势理,一切万法它是怎样的,就通过万法的实相,它的本相进行观察,进行宣说,进行展开的推理叫做事势理。

 

事势理的这种力量是最大的。犹如把白色说成白色,把白色安立成白色的推理;或者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就通过推理来安立它是空性的都叫做事势理。一切万法本身的状态,通过它的理论表现出来,那就不可能有任何的违品,不可能有真正能够推翻它的推理之处,这样一种道理称为事势理。

 

通过这样的事势理“折服邪说谬论”,在《中观庄严论》当中就是通过这样一种事势理,折服一切外道的邪说谬论,还有一些不了义的观点,都是通过这样一种事势理,加以折服。

 

“摄受有缘信徒”,那么在印度也是摄受有缘徒众,在藏地也是很多,摄受很多有缘徒众。

 

“讲经示道、辩经析理、著书立说,再加上智慧超群、戒律清净”等等这些别人没有办法相比的“无与伦比之处”,就“使得尊者的善妙事业遍布整个人间”,通过菩提心推动,在人间行持这样一种弘法利生的善妙事业,所以使他老人家的“事业遍布整个人间”。

 

尤其是依靠往昔的宏愿以及佛菩萨之发心因缘聚合的威德力而来到了谁也难以调化、黑暗笼罩的雪域

 

“依靠往昔的宏愿”,以前他们在修尼泊尔的一个大佛塔,叫做夏绒卡绣佛塔,佛塔竣工的时候,莲花生大士的前世,还有赤松德赞的前世,还有静命论师的前世,还有一个叫做瓦彻月的前世,一起发愿以后在藏地弘扬佛法,通过这样一种愿力成熟,“往昔的”、还有不断弘扬佛法的这样一种菩提心的誓愿,还有“佛菩萨之发心因缘聚合的威德力”的缘故,“来到了谁也难以调化的、黑暗笼罩的雪域”。

 

见到了国王赤松德赞,当时,提起与法王(昔世)一同发愿的情景

 

当时到了西藏,见到了赤松德赞的时候,静命论师他曾经问法王赤松德赞:“你想不想得起我们以前一起发愿的情况?”赤松德赞尊者当时回想了一下,就说:“想不起来了。”静命论师就加持他,就提起了和他一起发愿的情况。当时在夏绒卡绣佛塔竣工的时候,赤松德赞国王当时他发愿以后要在藏地作为国王推广佛法,莲花生大士说:“如果你要弘扬佛法,我就负责降魔遣除这些弘扬佛法的障碍。显神通、降魔遣除这些障碍,调伏非人成为护法,像这样的事情是我来做的。”当时莲花生大士说:“我要弘扬密宗。”静命论师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就弘扬戒律、弘扬中观等等的显宗。”就是这样发愿。

 

当时还有一个叫做瓦彻月的,也是他们的一个兄弟,他就说:“三位兄长这样发愿,我做不了什么,如果你们弘扬佛法的时候。我做一个通讯员,需要联络的需要怎么样的我就去做。”像迎请这些尊者,他就做了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业,后面也写了一个历史书,这个方面就是当时他们主要发愿的因缘。

 

一提的时候,赤松德赞国王就想起来了。当时还有一头牛,是后面的朗达玛当时发愿的时候把它忘掉了,当时修佛塔的时候,它背石头也是下了苦力的。当时发愿的时候好像没有照顾到它,它就发恶愿:“你们不给我发愿,以后我就要变成这样的国王来摧毁你们弘扬的佛法。”它发了恶缘之后,后面就是朗达玛国王。当时在树上有只乌鸦,它知道了这个牛发的恶缘,它就说:“当你在摧毁佛法的时候,我要降伏你。”像这样的话,后面它转生成拉隆贝吉多吉,后面就把朗达玛刺杀了。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实际上什么样的因缘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当时在一起的时候,和法王在一起发愿的情景提起来之后,赤松德赞国王就想起来了。

 

又通过观察国王装束的缘起而对王族的兴衰存亡等作了授记。

 

当时,也是有个时间当中,“观察国王装束的缘起”。这些大德观察缘起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前兆的,往往就是在大家都不注意的时候来观察一个缘起。当时有一天他就观察赤松德赞国王他穿的衣服的情况,来对王族的兴衰存亡来授记。

 

当时国王赤松德赞头上有发髻,菩提萨埵论师就说:“你头上有发髻的缘故,你的王族在上方阿里的一带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因为头饰在上方,所以上方阿里这一带,你的王族还会延续。他下面,脚上穿的鞋子,他就说:“在下方,安多这一带,你的王族也会有一种传承的。那么中间,国王中间腰上没有捆腰带的缘故,你的王族是在西藏中部就肯定会断绝的。”像这样的话就看他穿的衣服这样一种缘起,就做了授记。

 

后面朗达玛灭佛之后的的确确是有一支就到了阿里,传了阿里王朝。还有一支到了安多这一带,也是把他的王族血脉做了延续。中间在拉萨这一带的话,王族就没有了,就中断了,有这样一种情况。朗达玛应该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代了,他被刺杀之后,这一支就完全已经中断了,其他两支还在不断地延续。

 

这是对于王族的兴衰存亡做了授记。

 

传讲了十善、十八界、十二缘起的法门

 

当时也给这些众生宣讲十善,宣讲十八界、宣讲十二缘起的这些法门。在历史书当中,因为宣讲这些有十二处、十八界、十善等等的触怒了当地的非人鬼神,就开始做很多障碍,当时桑耶寺正准备奠基的时候,白天人们把石头从山上挖下来砌起来,晚上这些非人就把这些房子拆了,把这些石头全部放到以前的地方。

 

而且还审时度势地说:为了降伏暂时以寂静相无法调伏的所有天神鬼怪,务必要迎请莲花生大士。

 

像这样搞了好多次之后。静命论师他就“审时度势地说:为了降伏暂时以寂静相无法调伏的所有天神鬼怪,务必要迎请莲花生大士。为了弘扬密宗的缘故,为了莲花生大士能够进藏来调伏鬼神的缘故,所以说静命论师也是显现上面说:“我的菩提心已经修圆满了,但是通过寂静法目前没办法调伏这些妖魔鬼怪,必须要用忿怒法来调伏,必须要以密宗来调伏。”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缘起,就请国王赤松德赞派人去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士。

 

当时派的这些使者当中,其中一位就是法王的前世多吉敦炯。国王当时还有点疑惑,静命论师说莲花生大士是天上天下整个南瞻部洲无与伦比的一个最为殊胜的成就者,他就有点疑惑了:“这么大的成就者,我能不能请得到呢?”菩提萨埵就说:“一定请得到,因为莲花生大士也是当时发愿的几个兄弟之一,有愿力所系,所以如果你去请肯定请得到。”

 

所以多吉敦炯尊者到了莲师面前把黄金供品一供养之后,一祈请马上莲师就答应了,马上就进藏,就开始调伏这些非人,一路上调伏很多很多非人,把它们安置在佛法当中,让它们护持佛法。现在我们在护法仪轨当中,很多很多的护法神也是当时莲花生大士进藏的时候调伏了他们,把他们作为护法神,现在我们也是对他们供养让他们护持佛法的。所以说通过这样一种缘起,也是祈请莲花生大士入藏。

 

【(莲师入藏以后,)静命论师与莲花生大士一道对桑耶地势作了一番详细考察之后,对已竣工的殿堂及佛像等举行了开光等仪式。】

 

莲花生大士入藏之后,通过把这些非人调伏之后,修建桑耶寺就非常顺利,很顺利,没有一点障碍,最后就修成了。当时静命论师与莲花生大士一起对桑耶寺和桑耶寺附近的这些山势,地势也是作了一番详细的考察,然后对于已经竣工的殿堂和佛像等举行了开光的仪式。

 

【让预试七人出家

 

下面有这个预试七人,最初不知道藏人能不能出家持戒,命令七个很聪明的人出家持戒,观察他们能不能守持戒律,他们通过之后,就是说明西藏人能够出家。最初的这个七个出家人,叫做“预试七人”。预试七人出家的经堂是在桑耶寺经堂。

 

我们去的时候也是当时看到预试七人的这些塑像,想到当时静命论师他们就是在这个殿堂当中给预试七人剃度,然后给他们传戒,有这样的缘起,我们就在那儿念了一些清净戒律的咒语,也发愿守持清净戒律。

 

我今年冬天去朝拜的时候,想到桑耶寺是莲花生大士他们弘扬佛法的地方,最初在这弘扬佛法,还尤其是静命论师在这儿也是讲经说法,所以说想到马上开春的时候要开讲《中观庄严论》,所以也是在这个地方发愿祈祷静命论师加持,能够真正地通达《中观庄严论》的意思,能够讲解《中观庄严论》,当时也是有这个目的,在桑耶寺这个佛像面前做了一些发愿,做了一些供养。

 

很多殿堂,像贝若扎那大师他的住处,还有他翻译经书的地方,还有赤松德赞他闭关的地方,还有预试七人出家的地方,这些很多很多地方现在桑耶寺还有的。当然有些是以前的,有些是重建的。

 

从而建立起佛教根本的清规戒律,为诸译师教授翻译风格并讲解林林总总的内外一切法门,通过讲经说法与听闻的方式抉择所有佛经与论典的密意。

 

僧人出家之后,三宝就开始有了,因为以前如果没有出家人的话,僧团没办法建立,僧团不建立的话,三宝就不圆满。僧人出家之后,真正的寺院就形成了,所以说就建立起了“佛教根本的清规戒律”。佛教的根本在于戒律,如果没有戒律的话,佛教很快就会衰亡。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能够在现在还住在世间,还在弘扬,就是因为当时佛陀制了戒,制了戒之后,就是把传戒的仪式、守持戒律的方法保留下来,保留下来之后,后面的佛弟子一代一代地去受戒,一代一代去持戒。所以说,戒律在世间上存在,佛法在世间上就存在,如果什么时候戒律没有了,佛法马上就会衰亡。在释迦佛出世之前有几尊佛,他们就没有制戒,佛陀圆寂之后马上佛法就隐没,就是这样的。

 

所以说显现上面释迦牟尼佛是在五浊黑暗之时成佛度化众生的,但是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法还能够这样顽强地弘扬,实际上也是因为佛陀制了戒律的缘故,佛陀制了戒现在有众生持戒,佛法就不会马上衰亡,这个叫做“佛教的根本清规戒律”的意思。

 

“为诸译师教授翻译风格”,然后培养108个翻译家,给这些翻译家教授翻译的风格,“讲解林林总总的内外一切法门,通过讲经说法和讲闻的方式抉择所有佛经和论典的密意”,这个时候佛法是非常非常兴盛的。

 

就这样使佛法的万丈光芒普照整个藏区。对于那些与此佛教背道而驰的外道苯波教徒,则通过颠扑不破的理证予以一一制服,最终使之徒剩虚名而已,依此使佛教纯正无瑕。

 

通过这个方式,在藏地佛法万丈光芒已经完全普照了,对于那些和佛教背道而驰的外道苯波教徒,他老人家前面不是给赤松德赞讲了么,“如果说要比神变的话,莲花生大士全部收拾了,如果要辩论,我的因明智慧完全可以把他们一一制服。”当时莲师他们进藏的时候,苯波教还不像现在这么衰败,当时还是有市场,还有一些力量的,所以莲花生大士也和这些苯波徒比赛神变,静命论师也和他们比辩论,像这样“通过颠扑不破的理证”,把他们这些外道苯波徒“一一制服,最终使之徒剩虚名而已”,依此使佛教非常非常的纯正。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