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中观四百论》69

 

 

 

明天过后就是四月,四月是很殊胜的月份,从8-15号之间有三个大的节日在里面:释迦牟尼佛降生日、成道日、涅槃日,所以修这些各种各样的法特别殊胜。金刚萨埵法会也是以前法王如意宝亲自观察之后安排下来的,所以是一个很殊胜的大法会。

 

在这样的法会中,大家都需要好好地修法,因为无始以来积累了很多身体、语言、意所造的各式各样的罪业,这些罪业有些是自性罪包括的,有些是佛制罪所包括的,如果不把罪障忏悔清静的话,我们肯定没办法现前各种各样的圣道、功德。而且尤其和僧众一起共修,功德也是特别巨大,所以要好好念咒。

 

还有另一方面有些内地的居士和出家人,和自己有联系的,应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通知这个事情。今天早上上师也说了,虽然直接来佛学院不是很方便,但是因为佛学院是发起的地方,如果他们也一起参加共修,他们把数字报过来,念了40万遍的话,可以获得所有僧众的加持,回向的时候可以把他们的善根一起回向,所以有很殊胜的必要。

 

堪布的意思是从后天1号开始,在30天中念完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所以请大家各自转告,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比较快。而且道友多一点,念的人就多,不仅仅念的人有利益,而且对遣除众生的障碍、末法时代修法的违缘,对整个佛法、对众生来讲都有重大的意义。

 

所以堪布的意思是请大家各自发起,因为每个人都认识很多人,一个一个通知就很方便,通知得早一点,他们还可以联系其他人,这样就需要时间。所以今天、明天就可以开始,通过打电话的方式逐渐通知,让他们好好发心,和僧众一起共修金刚萨埵法会。来的话肯定不太方便,但是在当地自己如果有这样的心发愿一起参加,功德是一样的。我自己也没什么联系的,就是给你们通知。有责任的缘故,给你们讲一下,你们各自联系的人肯定很多,所以可以给他们说一下,把这些意义,把自己或他人修法的障碍遣除的这方面好好跟他们讲,他们肯定愿意修法的。

 

下面开始传法,所传的法是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中观四百论》分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丁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分二:一、略明造论的所为;二、断除敌论余诤。

 

第十六品 教诫弟子品

 

通过前面十五品的学习之后,弟子相续已逐渐成熟,对世俗谛的修法已经有了了解,对胜义谛如何抉择空性,对世俗中不灭显现的道理也大概了解了,现在又把最重要的教诫在十六品中再宣讲。此品胜义谛的理论方面不是很多,主要是断除他宗对空性方面的不理解,断除这方面的执著稍微多一点。

 

这一品主要是使我们了解的空性如何善加成立的方法,或者学了空性教法后,相续中还有对空性细微的执著、怀疑,通过辩驳的方式可以善加遣除。把这些最微细的障碍遣除后,自己相续中可以产生比较清净的佛法正见,佛法正见可以通过本论学习之后可以产生。

 

前面是世俗谛,后面是胜义谛,而且遣除了怀疑,相续中大概有个完整的修法的道次第,在这时可以建立起来。


戊一、略明造论的所为:


由少因缘故,疑空为不空,
依前诸品中,理教应重遣。

 

这个颂词讲到造论的因缘,为什么造这部论呢?首先讲到“由少因缘故”,因为众生无始以来在流转轮回的过程当中,通过很微少的业因缘,虽然众生在流转轮回的时候,现在感受各种痛苦,他的因缘很多很多,前面在讲第六、七品的时候,讲见到一个果的时候,可以推出很多因,现在众生流转轮回的时候,他的因缘实际上细分的化无量无边,但是如果要归纳的话,就是无明愚痴,通过无明愚痴不了解诸法的本性,然后生起实执,造各种各样微细的罪业。如果广说,众生流转轮回的因是无量,但是如果归纳的话,是很少的因缘,通过一点点很少的因缘,通过无明愚痴而进行流转的。

 

因为微少的因缘,众生就开始实执,然后“疑空为不空”,众生所看到的现象和实际诸法的本相,实际是没办法相融合的。诸法的本性本身来讲是大空的体性,离开一切四边,泯灭了一切能取和所取二取的执著,也泯灭了三轮的执著,或者人我和法我都是空性的,它的本性是这样的。但是众生通过前面讲的微少的因缘,通过无明愚痴,怀疑空为不空,产生种种实执。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教义,如《定解宝灯论》第六个问题中讲到这样的次第,佛陀所见到的明空的大法界,是最了义的实相。实际上一切诸法的实相就是如此存在的,但是众生相续中不同层次的愚痴程度,分别见为很多不同的东西。比如在我们面前所显现的众生、一切不清净的器世界,这个实际上有没有呢?实际上没有的。既然没有,为什么我们见得到呢?就是通过我们的业障、业力所现前。

 

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净化自己的相续,不断认识到像这样空性的道理,通过空性的力量清净相续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实执、各种各样的产生一切不清净法的习气,清除之后,逐渐逐渐见为清净,乃至于罪障最终清净的时候,就和佛一样。佛陀是最了义的所见,他所见的法界是最了义的,最圆满究竟的。所以从这方面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切全部是虚幻的,都是一种虚假现象。

 

前面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分析了众生为什么流转,或者通过什么因缘众生流转,“疑空为不空”。讲记中还提到比喻,黄昏时自己在角落里见到一根绳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主要是相续中的非理作意做怪,为什么这样讲呢?虽然有黄昏的因缘,绳子的因缘也是存在的,但是相续中如果没有这样的非理作意,黄昏也好,绳子存在也好,根本没办法引生蛇的执著。但是通过昏暗的因缘、绳子聚集时,因为相续中本身就有蛇的印象,所以这时相续中产生非理作意、颠倒执,认为是一条蛇,生起蛇执后,产生恐怖。实际观察时,恐怖也是虚幻的,根本没有办法成立。产生恐怖的因缘,就是相续中的非理作意而来的。所以打破相续中的非理作意非常关键、重要。

 

同样的道理,众生现在产生实执、或者流转轮回的虽然有很多其他的内外因缘,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相续中的无明愚痴,所以这时必须要通过诸佛菩萨所宣讲的圣教,和他们宣讲的殊胜理论,来观察、打破相续中的无明愚痴,打破之后获得殊胜正见,智慧增长,无明就减弱,所以如果把无明愚痴破掉以后,其他的一切烦恼都可以破掉。

 

所以,“依前诸品中,理教应重遣”,因为看到众生流转的原因,或者看到众生流转轮回可怜的景像,这时油然产生大悲心,宣讲了第十六品的内容。

 

前面的十五品中,通过引用教证、各种各样殊胜的理论,打破众生相续中无明愚痴的黑暗。十五品中,前八品讲世俗谛,世俗谛中又分产生出离心的修法、生起菩提心的修法。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观待后后,前前成了他的加行。

 

出离心是所有一切入道的根本,不管大乘、小乘,如果要进入殊胜的正道修行,必不可少的出离心在相续中必定要产生,小乘行者需要产生,大乘行者同样需要产生,所以前面四品是小乘、大乘共同的因。

 

作为大乘行者来讲,肯定不能单单产生一个出离心,相续中必须要产生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之后,才可以算是大乘的修行者,所以观待菩提心来讲,前面四品就成了它的加行,成了产生菩提心的入门的方便。

 

为什么成为它的加行呢?出离心难道不是使你厌离轮回吗?实际上如果相续中如果有大乘的种姓,观待轮回的痛苦,它有两个作用:一方面,菩萨见到轮回痛苦后,油然产生一种厌离心,对轮回的一切显现法不可能贪执,产生一种出离、厌弃的想法;但是因为相续中有大乘种姓的缘故,他自己产生厌离心之后,自然而然可以推知其他的众生实际和我一样,都是在轮回中,没办法摆脱,所以通过种姓之力,油然产生大悲心,因此他就是通过观察轮回的痛苦、本性,产生的厌离心和菩提心,所以成了他的加行。

 

菩提心又怎么样成为后面的加行呢?要成为真正的菩萨,必须要现证空性,现证人无我、法无我空性之后,登初地,成为真正意义上佛的意子。而要登初地、现见空性,相续中菩提心绝对不可少,所以在《定解宝灯论》第二个问题中“遣除正见歧途”的时候宣讲了第二个问题,声闻罗汉的修法是有垢的。为什么有垢呢?因为相续中没有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单单想要修一个人无我获得一个涅槃,这时就成了一种劣道、歧途。真正观待大乘菩萨来讲,绝对不能单单证悟一个人无我,他还要发起菩提心。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单单发起出离心,不发起菩提心,就成为歧途。所以为了现证大空性,菩萨必须要发起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真正地修法。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菩萨是度化一切众生的,不是为了把一切众生从恶趣度到善趣,或者不是从轮回中度到小乘的涅槃而已,而是为了一切众生成佛而发起这样的心。愿一切众生成佛,自己不先成佛是不行的。所以为了这样究竟的目的,首先发起菩提心,自己求佛果,自己获得佛果后,然后将众生安置在佛位,所以菩提心就绝对成为现证大空性的加行,有这样的次第。

 

所以观待后后,前前就成了它的加行,在前八品中进行了如是的宣讲。如是了解之后,通过前面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持后,使众生成了一种道器,该厌离的世间八法,已经了解了或正在修持、或已经厌离了,该发起的菩提心自己也发起了,这时可以进入空性的修持。怎么样对他宣讲空性的修法,完全没有一点障碍,所以这时给他宣讲胜义谛的修法,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破除常有、我执、时间等等,最后破除有为法。观察这一切法之后,就了解实际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不管是人我,还是法我,这两种我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法。有了这两种我执,导致众生没办法获得究竟的解脱,所以作为菩萨,通过殊胜的观察,断除这些执著、障碍,会现证空性。前面这些品中所讲的内容,前面通过教和理着重遣除,“重遣”,前面诸品中已经着重遣除了。

 

还有一种道理是什么呢?前面诸品虽然已经着重遣除、打破了实执,但是为了弟子的相续中进一步巩固这样的见解,这时再依靠前面诸品的内容归纳起来,再作一个精要的开示。这一品中第一个颂词一方面宣讲了前面十五品的内容,以着重遣除的方式进行宣讲,然后重也可以是重(chónɡ)遣的意思。

 

刚开始我们看时到底是重(zhònɡ)遣还是重(chónɡ)遣,多音字,两个方法都可以解释:一个是着重(zhònɡ)遣除,前面诸品中已经着重遣除了实执;第二个方面是重(chónɡ)新再遣除,前面的怀疑已经遣除过后,在十六品中,针对相续中剩下的比较微细的执著,依靠前面诸品的内容,再重新进行遣除,所以都可以理解。如果观待全论来讲,是着重的意思,观待这一品来讲,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这是造论的所为,为什么宣讲这一品呢?什么目的呢?两个方面都可以了解。

 

戊二、 (断除敌论余诤)分八:一、遣除破空性的理;二、破落边宗之实执;三、有无二者是否实有其理相同;四、破成立毕竟无宗;五、破由有空性的因喻则不应成立空;六、明开示空性的所为;七、明有无二过之执都是颠倒;八、明无有理由能破离边。

 

“断除敌论余诤”,通过二十四个颂词,遣除八种怀疑、争论。

己一、 (遣除破空性的理)分三:一、空性宗不能破;二、不空宗不能成立;三、用余理破。

 

有些人想通过自己的邪分别破除空性宗,实际上没办法破除。遣除破空性就是这个意思。

 

庚一、 (空性宗不能破)分二:一、正明;二、以相同义而破。

 

辛一、正明:

 

正破承接第一个颂词的内容,因为第一个颂词圣天菩萨已经讲了造此论的所为、必要、动机。这时有人就会讲了,既然前面一个颂词讲到了动机是为了破除众生的实执,实际上按照你们的观点观察时,你的动机、必要没办法安立。为什么呢?因为你有这样的动机在宣讲本论时,能说、所说、说者都存在的缘故,空性就没办法安立,这二者之间是互相矛盾的。

 

什么是能说呢?所谓的能说是像十六品这样的词句,肯定是有的;所说,是十六品中宣讲的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道理、所诠义,这也是有的。为什么有呢?前八品讲了世俗谛的所诠义,后八品讲了胜义谛的所诠义,意义肯定是有的。说者有没有呢?也有,这部论就是圣天论师所造的。所以这三者都得到,明显都能看到词句、所诠义、圣天菩萨造,三者都可以得到。


能所说若有,空性则为无,
诸法假缘成,故三事非有。

 

“能所说若有”,三者都有,“空性则为无”,空性就没有了。你想通过空性的正理打破众生相续的实执,他认为你们自宗自相矛盾:一方面你想通过空性打破别人的实执;一方面在这个论典中能说、所说、说者三者都得的到。这时你又说是空性的,这两者就明显矛盾,所以怎么样安立自宗呢?他想从这个角度,认为中观宗有能说、所说、说者,他认为这是个非常可靠的根据,明显可以成立,认为空性肯定是没有的,认为中观宗没办法回答,陷入自相矛盾、两难的境界。

 

实际上下面回答时,根本没有这样的过失。“诸法假缘成,故三事非有”,在中观宗的眼里看起来,一切诸法都是通过虚假的因缘和合而成,既然这样,一切诸法都是没有实有的,那么“三事”,能说、所说、说者是没有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能说的词句为什么没有?能说的词句通是过纸、墨、工人的加工,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缘,假缘和合之后,法本、词句显现出来。

 

所说的空性也是通过因缘聚合而产生。当然空性是通过因缘聚合而成,要分成不同的角度,一切诸法空性的道理是不是通过因缘产生的呢?肯定不是的。这里的空性是什么意思呢?这里观待了能诠、所诠二者,从这个角度进行观察的。既然能诠句是假缘合成,通过能诠所表达的所诠义,在这个角度上是因为观待能诠的句,通过行者的思维、相续中产生的一种善分别,所以在行者相续当中产生的所诠义也是一种假立的,所以也是因缘和合的。

 

说者圣天菩萨也是因缘聚合的。什么样的因缘呢?如果我们观察,从他的五蕴来讲,他也是五蕴聚合的。如果他是圣者的身份,菩萨显现在众生面前的时候,通过他自己的功德、愿力,观待众生相续中的善法、善业,再观待时间、因缘等等,因缘聚合时,他就显现出来了,像佛的化身一样,这也不是真实的实有,这是中观宗善巧成立的。

 

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中观宗所讲的空性是站在胜义谛的角度,遣除一切众生的实执,能说、所说、说者是一种方便,主要的角度落在世俗谛中。前面我们分析过了,现在我们所抉择的空性,本体是胜义谛的体性,是佛菩萨相续中的内证功德。但是在我们面前抉择这样的空性时,观待能诠、所诠,相续当中所产生的空性义是世俗谛所包括的,因为它是分别念所摄。

 

所以这方面一观察,一分开二谛,能说、所说、说者三者在世俗谛中可以安立,是通向究竟胜义的阶梯,殊胜的方便。在世俗中通过假缘和合而有,正说明了它不是实有的。敌宗或实有宗想通过能说、所说、说者三者都有,而空性是无的,像这样的观点想破斥空性宗,绝对没办法破斥。分二谛的时候,世俗谛中通过假缘而成,胜义谛能说、所说、说者三者都没有,都不缘。

 

以上是正破。

 

 辛二、以相同义而破:

 

若唯说空过,不空义即成,
不空过已明,空义应先立。

 

相同义,即相同的理论、相同的根据进行破斥。到底谁和谁相同,在哪个方面相同?我们还要进行分别。分别之后我们知道,科判中讲的相同义是从这个地方来破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敌宗的观点,敌宗认为:中观宗所宣讲的一切诸法空性的意义是有很多过失的,没办法安立。什么过失呢?

 

第一、中观宗说一切诸法是空性的,但是众生面前眼识可以现量看到、鼻可以闻到、舌可以尝到、身可以感觉得到,所以绝对不是空的。而中观宗说是空的,这是一个大的过失。如果是空性的,就成了前面所讲的一样,应该成了兔角、虚空花等等,这个过失也有的。

 

第二、还有什么过失呢?如果一切诸法是空性的,绝对没办法产生作用。如柱子,如果按照我们实有宗来安立,柱子是实有的,而且它有实有的功用,可以撑梁,把梁撑住,房子就不会塌下来。正是因为实有的缘故,功用才可以显出来。如果柱子完全是空性的,它怎么可能有撑梁的作用呢?所以这个方面也是没办法安立的。

 

所以他认为像这样阐述一切诸法是空性有很多过失。既然有很多过失,空性宗就不成立了。既然空性宗不成立,反过来,不空义就可以成立,实有宗的宗义就成立了,他想从这个方面破斥中观宗的观点。

 

他们的观点知道后,下面我们再用相同的道理,即同等理观察他们的观点,通过这个方式进行破斥。什么样的相同理呢?

 

“若唯说空过,不空义即成”,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讲,单单宣讲了空性的过失,不空的意义就可以成立,因为空性有很多过失的缘故,所以不空义就可以成立实有,“不空过已明,空义应先立”,同样的道理,在前面的七品中已经着重宣讲了无量无边的不空的过失,不空的过失已经很明显的缘故,空性的意义也应该首先就成立。这个时候你们才来辩论,就来不及了。因为在前面七品中,通过殊胜的道理已经打破了,如观察常品、根境品、有为相品等等时,有很多过失。

 

如果像这样的诸法完全是不空的,是安立在什么位?是安立在凡夫位吗?在圣者位吗?或者不空的话,不空的境界中,有没有凡夫的显现?如果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凡夫,而凡夫通过修道舍弃凡夫位,趋入涅槃,绝对没办法成立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刚开始他处于凡夫位,有他的我执、业惑烦恼、种种痛苦,他又不空的话,就没办法转变、舍弃,既然这样,你们修道有什么用呢?就没办法舍弃凡夫位的状态,而趋往圣者位的状态。

 

如果最初处在圣者位,也不要修道了。为什么这样讲呢?一切众生刚开始就是圣者,又是不变化的。既然不变化,又怎么通过修道,重新获得圣者的果位?也是没必要的,没办法获得解脱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诸法不空,一切诸法的显现刚开始有没有?如果刚开始有的话,不空的缘故,没办法变化的缘故,这时显现就会永远存在,或者刚开始的状态是没有的话,永远不可能产生一切万法,因为没办法从无到有的过程转变的缘故,永远没办法舍弃没有的状态而成为有,这些过失你怎么样回答呢?

 

前面一个个观察的时候,不空的过失已经非常明显,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空义应先立”,这是相同理而进行破斥,你说了空性的过失之后,不空义、实有义就成了;反过来进行观察的时候,前面给你们观察了很多不空的过失,这时“空义”早就应该在前面成立了。

 

这里通过了同等理,也就是中观宗自己不承认,中观宗虽然这样安立,但是自己不接受这个过失。你的过失如果你这样承许,这个道理反过来再观察你的观点,这时你的观点也破掉了。我自己是不承许的,我就是单单是用你的理论来破你的理论而已,相同的理论进行破斥,这样的理论我不承许、不接受。同等理是从这个角度进行观察的。

 

以上第一个问题抉择完了。

庚二、 (不空宗不能成立)分二:一、正明,二、破彼断过

 

辛一、正明:

 

诸欲坏他宗,必应成己义,
何乐谈他失,而无立己宗。

 

如果你想要毁坏别人的宗派,首先你自己的观点、宗义应该很明确的建立起来。首先建立起来之后,我是这样承许的,你的宗派和我的宗派意义不一样,所以我要破斥。我要破坏你的宗派首先我的宗派必须要善加安立,清楚知道我的宗派是怎么样的。一般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如果毁坏他人的宗派,首先自己的宗派应该成立起来,比如空性宗就是这样的。

 

空性宗自己承许,一切诸法完全是无自性的、空性的。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善加成立自宗之后,遇到有实宗、外道、或者相续中有执著的小乘行者、世间人,这时他们相续中的观点、执著和真正自宗的观点矛盾了,不一样了。我想毁坏他的宗派,这时我们承许是空性的,你的观点和我们的观点不一样,所以有什么什么过失,这时开始破斥了,一般辩论时都是这样的规律,所以说“诸欲坏他宗”,只要是一切宗派想要毁坏其他宗义,“必应成己义”,首先必须把自己的宗义建立起来,是这样的规律。

 

但是你们的观点没有这样,“何乐谈他失”,你们只是谈他人的过失,比如前面认为中观宗的空性义有什么样的过失等等,“而无立己宗”,但是没办法真正地成立自己的宗义。你自己的宗义是什么?你们和中观宗辩论的宗义,你们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成立是实有的,不能堪忍像中观宗所承许的一切诸法是空性的道理,因为无始以来串习的实执,无明愚痴非常厚重的缘故,所以一听到中观宗宣讲空性的道理时,自己就没办法接受,这时就开始辩驳。辩驳时是不是已经把自己宗派的意义已经成立得非常完美了呢?完全都没有一点过失了呢?不是的。

 

前面在七品中从破常品,一直到破有为相品,七品的内容详细的观察你们宗派的意义,绝对都没有一个成立的。只要是安立实执,不管是很粗重的,还是非常微细的实执,完全一个都没办法安立。对于很厚重的实执,比如外道认为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我,顺世外道或一般世间上的人,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实有的执著,这是非常粗大的实执;还有一些比较微细的实执,如小乘中一些行者,认为微尘的实有、刹那的实有,这方面比较微细;再往上,随理唯识宗承许胜义中识不能破,是实有的,这个方面也是很微细的实执;再有最微细的实执,像中观自续派的分开二谛的观点,认为显现不破,空性是有的,像这样最微细的边执,只要有一点点边执,绝对都要破除,没办法安立。所以不管是粗大、微细的实执也好,在前面诸品一个个观察的时候,没有一个宗派能够成立的。

 

所以,这时你要说中观宗的过失,你首先把你们的宗派善加安立了,如果能够安立,为什么在前面七品中没有善加安立自己的观点呢?所以“何乐谈他失,而无立己宗”?首先把你们自己的宗派立起来,但是没办法安立,前面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理论进行了破斥。

 

科判是正破,不空宗不能成立。这时没有详细讲为什么不成立的道理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品是归纳,前面的七品没办法成立实有的道理已经详细作了抉择,这个地方不再重新做抉择了,这里主要是指出他的过失而已。就是说你有这样的过失你知不知道?前面把你已经破除了,现在还要说中观宗的过失,哪有资格呢?从这个方面了解它的核心意义。

 

辛二、破彼断过:

 

“断过”,指他想要断除空性宗对他说的过失,他自己做一些辩答,但是中观宗又要打破他的辩答。

 

若观察即无,彼不成为宗,
则一性等三,亦皆非宗义。

 

“若观察即无,彼不成为宗”,一方面中观宗重复他的观点,一方面包含了敌宗的观点。

 

对方怎么样成立呢?他们说按照中观宗的观点,一切所知法,通过中观宗的胜义理论观察,全部都成了空性,“若观察即无”,一观察诸法就成了空性了。这样的话,你们的空性宗也没办法安立,“彼不成为宗”,你们的空性宗怎么安立呢?没办法成立。为什么没办法成立呢?他们说:你们中观宗观察的时候,通过胜义理论,把一切所知法,粗大的法,不管是心法也好,色法也好,观察了都认为是空性的,这个前面已经了解了。但是我们再问你一句:“你的空性教义是不是所知?”我们说:“是所知。”“是所知,那你们的观点来讲是一切所知都是空性的,既然一切是空性的,空性也是所知的缘故,既然是空性就应该没有,难道这时舍弃你的自宗吗?这样观察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吧。你前面的颂词讲的‘诸欲坏他宗,必应成己义’,这时你们自己也没安立你们自己的宗派,按你们的观点来观察的时候,自相矛盾。你认为空性破一切所知,而我们观察空性是不是所知时,你说又是所知,既然这样观察一切所知是空性,空性又是所知的缘故,既然是空性就是没有,既然是没有,你自己的宗义就没有安立,怎么来说是我们的过失呢?”

 

他认为从这个方面回答得很善巧,从这个方面想要辩驳空性宗,这根本没办法破斥。我们破斥他们的断过,对他们的回答再进一步观察。

 

下面正式破斥,“则一性等三,亦皆非宗义”,如果中观宗通过观察之后,没办法成立自宗,空性没办法安立,这是我们承认的。为什么承认呢?他们认为中观宗一承认就输了。为什么不能承认?答案绝对没过失的。

 

中观宗自己本身的意义就是这个。空性只是一个阶梯、方便而已,实际上空性是绝对没办法安立的。我们如果认为相续中有个空性,然后在我们的相续中牢牢把它抓住,平时再修炼它,把它磨得很圆,最后就证悟空性了,并不是这样的。空性的意义是一个方便而已。

 

通过观察这样的有法,破除有法之后,暂时观待有法,它有一个空性,真正修的时候,空性的执著必须要舍弃的。空性是不是一种执著呢?我们说空性是一种执著,既然是一种执著,符不符合法界自相呢?不符合。既然不符合法界自相,那么最终需不需要舍弃呢?需要舍弃的。一个个这样问答下来,空性的种子绝对要舍弃的。中观宗本身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但是中观宗没从这方面回答,你们既然说通过观察空性宗没办法成立,这时你们的观点也是同样的,“则一性等三,亦皆非宗义”,本身你们自己的意义通过观察中观宗的过失,想认为中观宗不成立而毁坏中观宗,毁坏中观宗之后你们想成立什么呢?不外乎想成立你们的法是实有的。这时我们再观察你们所谓的实有法到底是不是成立的,一观察的时候也没有,相同的道理。

 

怎么样观察呢?“则一性等三”,一性、异性、非一非异性“等三”种。为什么有这样三种呢?讲记中也讲了,一个法要成立,而且它是实有的,绝对是有三个方面的:实有的法是一个体性的;实有法的有支和分支是分开的,他性的;或者是非一非异的,没有其他第四类。

 

观察的时候,通过离一多因的方式观察,一性彻底打破;再观察它的各个分支,一个个观察的时候,比如把柱子分成三截,一体就没有了,然后再观察三截,每一截再观察,一个个观察,又没有了,所以像这样一和异都没有办法安立实有;那么非一非异更没有。前面通过这方面的观察都有了解。

 

所以,你说中观宗的空性通过观察之后不成立自宗,那么你想成立你的实有宗,观察你们实有的观点,一性、异性、非一非异性,一观察的时候,你们也“亦皆非宗义”,你们自己的观点也一样没办法成立实有。

 

他们想从这个方面破除中观宗,而不知道自己正在犯这样的过失,所以中观宗从这样的角度来善巧分别。

但是为了遣除行者相续中的怀疑,什么样的怀疑呢?这时有人引发有这样的想法,既然通过这样观察之后,是不是最后会得到这样的结论,空性宗也没办法成立,也已经失坏他自己的宗义了,实有宗也没办法成立,也失坏他自己的宗义。这时中观宗是不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的。

 

如果我们要遣除这样的怀疑的话,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一切诸法本身就是空性的,世俗位中有它的显现而已,空性位中不管它的显现还是空性都不缘,都不执著,所以空性宗只不过是用这个方法、角度打破执著而已。实际上中观宗要成立缘起性空的道理非常容易,非常简单就可以成立,所以通过像这样的缘起生、因缘聚合的道理,一一观察的时候,绝对可以成立中观的宗义,不会失坏中观的宗义。

 

前面也讲过:中观宗在名言中、世俗中,显现和空性二者是互相观待的,有显现的时候有它的空性,有空性时,它的显现肯定是有的,这是中观宗的精华要义,胜义中显现和空性二者都不缘。所以站在世俗谛的角度缘起生,站在胜义谛的角度空性的执著也舍弃,哪个角度都可以安立自己的宗派。反过来讲时,外道就没办法安立了,他只是想通过破中观宗的观点、能立来成立实有,但是一观察时,实有根本没办法安立,从这方面可以遣除他的怀疑,中观宗根本没有这样的过失,完全可以轻易地摆脱他们所提的问题。

庚三(用余理破)分二:一、以现见因破实有空不合理;二、由成立空性而成立实有宗即不合理。

 

用余理破:通过其他的道理还可以进行破斥,再进行抉择。

 

一、以现见因破实有空不合理:他宗想要通过现见的根据,认为一切是现见的,应该是实有的,想要通过这个根据打破空性的观点。这也是不能安立的。

 

二、由成立空性而成立实有宗即不合理:他想要通过成立空性的方法,来成立实有。这也是没办法安立。

 

以上两个方面都要打破。

 

辛一、以现见因破实有空不合理:

 

许瓶为现见,空因非有能,
余宗所说因,此无余容有。

 

首先他们有这样的观点,“许瓶为现见”,他们说一切诸法是实有的,不应该是空性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以瓶等为例子,瓶子、柱子、一切有情、山河大地等等,这完全是众生现量见到的东西,现量见到的东西,你还说没有,是空性的,完全没办法安立。

 

所以“空因非有能”,成立诸法空性的“因”,能立、根据,这里的“因”不是因果的因,中观宗经常有因出现在论典中,这里的因是根据、道理、能立的意思,而不是因果的因。所以像这样空性的能立“非有能”,没办法建立起来,所以你的空性的能立根据打破之后,承许一切诸法是空性的道理哪里有呢?所以他说,现量是最可靠的,在一切量中,现量是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亲手摸到的,你还说是空性的,还说是没有的,还有很多理论想要强辩,事实胜过你的雄辩了。

 

他想要通过现量的方式来安立的话,也是绝对不能安立的。“余宗所说因,此无”,其他的宗派,指除了空性宗之外的有实宗。有实宗自己所说的成立自己实有法的因,比如这里说的现量见,观察时根本没办法安立,所以叫“此无”。

 

那既然这样,怎么破斥他的现量呢?破现量在根境品中已经破过了。这里再简单地观察一下:比如眼识现量见到瓶子,一般世间人都是这样执著,或者我们自己相续当中还有剩余的比较顽固的执著,如果是现量见,我们就观察,既然是眼识现量见,那么现量见到什么呢?

 

首先观察产生眼识的第一个因——色法,色法如果能能够成立,我们说现量见,但是一观察色法,色法的本身绝对没办法安立,没办法安立色法是存在的。所以,这时所见的外境没有了。前面观察过,色法既然由八种微尘聚集的,本身也没有实有的体性,所以通过破色法的道理一观察的时候,所见的外境色法没有。

 

见到的媒体是什么呢?眼根,通过眼根见到的。观察眼根是什么?眼根也是色法的体性,通过观察色法的根据把眼根也破除掉了。

 

色法也没有,眼根也没有,那么通过色法和眼根所产生的眼识哪里来的?稍微做观察的时候,你的现量根本没办法成立。像这样一观察,想要通过现量的方式来成立诸法实有,绝对不可能。

 

或者通过前面所讲的非常锐利的观察方法,通过三种时位,你的眼识是色法之先吗?或是色法之后呢?还是同时呢?一观察时,都没办法安立。眼识在色法之先,成了无因,眼识没有任何因缘产生;如果眼识在色法之后,第一刹那色法已经灭了,第二刹那眼识才产生,所以也是没办法缘;前面也讲过,同时也没办法成立因果关系,毕竟来讲,要成立眼识,要有一个因,前因后果,同时没办法发生这样的关系。通过三时观察也可以打破,方方面面都可以打破。

 

这样的话,你的现量所见是什么呢?根本没办法安立现量所见的问题了。尤其是现代人认为见外法是一种光影的投射,这更没办法现量见到自相。像这样一个一个观察的时候,你的“余宗所说因,此无”,在中观宗面前,完全没有能立,彻底打破,没办法安立自己的现量成立。

 

“余容有”,指中观宗的理论,金刚屑因、离一多因、大缘起因等等,不仅仅中观宗可以成立,“余”是其他宗派面前,“容有”也可以成立他的观点。中观宗自己通过宗因喻三相的方式进行观察,通过严密的推理方式可以安立一切诸法无自性的观点。前面通过七品的内容,讲的时候没有严格使用因明三相,实际上通过严格的因明三相的观察,宗因喻每一个都可以成立。

 

而且还有一个很明显,或主要的内容,有实宗要成立诸法是实有的,找不出一个实有不变化的比喻,中观宗要成立自己的无实有的、缘起产生、现而无自性的比喻,通过梦、幻、阳焰、水,很多比喻都可以成立。所以,既然这样,你们又没有理论,又没有比喻,怎么可以安立呢?

 

中观宗一观察时,理论方面很锐利,实执方面全部都可以一一打破,从比喻方面很多都可以比喻。既然这样,“此无余容有”,你们的观点没有,而我们中观宗成立空性的观点,你们对方也是必须要承许的,梦、幻是大家都承许的比喻,“以二同许喻”就是从这个方面讲的。像这样观察,想要通过现量而成立实有,是绝对不可能安立的。

 

辛二、由成立空性而成立实有宗即不合理:

 

他们又换了一个方法,有很多狡猾的观点。他们换了什么方法呢?首先成立空性是有的,然后从观待的角度来成立不空,从这个方面进行安立的。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样的呢?

 

他说:首先我们成立一切诸法是空性的,我们现在承认。空性之所以成为空性,必须要观待他的不空法,有一个法的基础,有个瓶子,这时我们说空性是有的。反过来说,有了空性,肯定说明法就是有的。所以既然法有的,就说明是不空的法。他从这个方面成立,首先有个狡猾的观点,我承许你的空性,但是你也必须要承许我的不空的观点,因为二者是观待的。因为前面中观宗抉择的时候,空性不是单独的空性,空性肯定有他的显现,有显现肯定有他的空性,所以前面通过七品的内容,严密的理论成立了空性,现在我们该有结论了,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你的空性有的,所以这时有个最关键的问题提出来。空性有就成立显现有,而且显现就是不空的。因为前面中观宗说显就是空,空就是显,现在空性已经成立了,中观宗通过广大的理论建立了空性的观点,这时再收回来,既然空性有,显现肯定有。所以他想要从成立空性的方式,成立不空。这是绝对打破的。

 

中观宗不看你是不是讨好他的,他就是跟随理论、法界的自性进行观察,中观宗自己的观点:暂时来讲,显就是空,空就是显,有显现的时候就有空,空性存在就有显现,这是暂时的,这是众生分别念面前这样成立。真正他自己的自相,根本没有能知所知的差别,显现和空性的戏论彻底泯灭。这个颂词就是从这个角度进行观察的。

 

既无有不空,空复从何起,
如无所治品,能治云何成。

 

这是比较了义的观点,空性我们前几天也讲了总义,暂时在众生分别念前,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就有显现,有显现的时候肯定是空的,有空的时候肯定是有显现的,这二者没办法分离的,这是显空双运的观点。但这是暂时位,是一种方便而已。

 

中观宗不是安立这个就是究竟的观点,因为显即是空,空即是显的时候,实际上在众生分别念面前,哦,这个是显现法,这个是空性法,有这两种法的执著,我们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在我们相续中还是有这样的分别。但中观宗根本不认为这是了义的。中观宗说,这是一种暂时位,一旦到了胜义位时,显现的执著也要泯灭,空性的执著也要泯灭,这二者平等离一切戏论,从非常了义的法界自性的角度进行抉择的时候,必须要了解。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种辩论、辩驳,实际上讲到了中观宗的本义是这个,也就是应成派所抉择的最究竟的意义,显现也不承认,空性也不承认,暂时来讲二者都承认,究竟来讲二者都不承认,泯灭一切戏论,因为只要你有少许的执著,就没办法趋入法界自相。这个少许的执著不管是对显现法,显空双运中的显现,或显空双运中的空性,对这二者只要有执著,都不是法界自相,中观宗不仅打破粗大的执著,细微的执著同样要打破,这个颂词(录音无声)也没办法成立。就是因为二者是互相观待的,一个有,一个就有,一个没有,另外一个也没有。所以“既无有不空,空复从何起”。

 

这个是进深一步,昨天大概也讲了。第一步是打破实执,第二步是泯灭两种执著,泯灭空执,所以“既无有不空”,不空既然没有了,不空的显现法本身没有了,空性又从哪里安立呢?也是没办法安立的。

 

“如无所治品,能治云何成”?如是没有所对治的违品的时候,能治方面的空性又如何能成立呢?所治和能治二者是互相观待的,有一个所治的障碍、实执的时候,这时有一个能治,能够对治它。一个是所对治的对境、对象,能治是能对治它的方法,这时所对治是不空的执著,能对治是像这样的空性的正理。所治已经没有了,能治又怎么样安立呢?

 

如果以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记中以梦来进行比喻,梦喻很好理解。自己做噩梦了,被怨敌所追杀,自己跑来跑去跟他打,首先打的对象是自己的怨敌,自己和他打仗,最后把他打赢了,把怨敌打败了、打死了或打跑了。观察的时候,在梦中有没有所对治的怨敌呢?有的,肯定是实实在在,梦中的时候他对你做追杀,做障碍。能治方面有没有呢?也有,自己通过很多方面去对治他,这二者暂时来讲都有。但是真正我们观察时,第二天早晨醒来时观察昨天晚上的梦,哪里有个怨敌呢?怨敌也没有,昨天晚上能治,自己和他打的过程,用的方法也是没有的。所以,暂时来讲,二者都有;究竟来讲,二者都没有。就是这样的道理,中观宗就是这样抉择的。

 

所以,你自己认为成立了空性,不空应该成立了,绝对没办法安立的。你如果承许一切诸法是实有不空的法,前面已经破斥了。你如果想承许如梦如幻的显现法,在究竟位也可以破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站在世俗位或后得位,都没办法安立实有的观点,要是站在胜义位或究竟位,更没办法安立。所以你想通过成立空性的方法,来成立不空的观点,无论如何没办法安立。在这个颂词中讲到了,暂时的中观宗的承许,二者是观待有的,究竟位时二者都没有的观点,应该了解。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