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中观四百论》55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宣讲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丁一、(广释胜义谛)分三: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二、别破有为法实有;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

 

戊二、(别破有为法实有)分五:一、破我;二、破时实有;三、破所见实有;四、破根境实有;五、破边执。

 

第十二品 破见品

 

 己三、(破所见实有)分三: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二、略示善说;三、教诲求解脱者须求善说。

 

昨天也做了介绍,在破所见时,有些世间种种看法,对真性不了解,如果对真实的真性没有产生殊胜的正见,跟随自己的见解是没办法究竟解脱的,所以必须要破除相续中对空性种种偏执的看法。

 

庚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分四:一、明具足德相的闻者难得;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三、明佛说甚深义非为争论;四、明自他教的粗细。

 

辛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分五:一、怖畏空性的原因;二、观察障他通达空性的过失;三、为不失坏真性见即应谨慎;四、导入真性的次第;五、认识真性。

 

壬一、(怖畏空性的原因)分三:一、诸求解脱者随外道行的原因;二、认识怖畏空性的补特伽罗;三、愚夫怖畏空性的原因。

 

癸一、诸求解脱者随外道行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既然佛陀宣讲的真实义是唯一的正道,为什么还有很多修行者没有跟随佛陀的正道去行持,而跟随外道去行持?为何有这样的现象呢?

 

在抉择这个问题的时候,圣天菩萨回答的主要的核心是:内外的因缘不足,一般世间的修行人因为真实义的智慧不具足,缺少这方面的智慧,没有办法跟随真实义,而跟随外道修行。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

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这个方面主要是讲佛陀自己的功德。“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主要讲一般的愚夫的过失。前一个问题和后一个问题主要是以对比的形式进行宣讲。如何进行对比形式的呢?“智者”是指释迦牟尼佛,以释迦牟尼佛作为例子,为什么要以释迦牟尼佛作为例子?一是因为佛陀是佛法的导师,佛法的开创者;二、这样的种种空性法是佛陀证悟以后所宣讲的;三、看到佛陀的本生之后,了解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得到般若的教授是如何舍弃自己的身体,寻求正法的。

 

智者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经过千难万苦追寻佛法,佛陀的传记中描写得很清楚,在《白莲花论》当中讲到佛陀的智慧度时,有一品来抉择,其他布施持戒等等都讲得很广,刚开始为了一偈或半偈就舍弃自己的身体,都是为了最终获得佛果,也就是为了趋入般若而进行的加行。因此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做了很多难以思议的方便:第一,时间是三个无数劫,时间是非常长远的;第二,所修持的法门,历尽种种苦行,圆满六度的修法,最后一生现前成佛,度化众生。整个过程做了很多难以思议,难以行持的种种苦行,最后获得了涅槃。这方面是说佛陀以前为了证悟空性,付出了如何的代价。

 

下面两颂,相比起来“愚夫”则相差很远,“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愚夫虽然有些想要获得安乐的解脱,但是因为没有宿世的因缘的缘故,相续中没有种下深厚的习气,已经遇到了殊胜的善知识给自己开导殊胜的胜法的时候,没有随趣的心,跟随善知识的教言趋入空性修持的发心意乐不具足。就是因为不具足,他听到这些空性教法之后,舍弃了对空性的希求心,没有跟随修持,跟随外道的修法而转了。外道的人因为相续当中没有空性的习气的缘故,对佛陀所宣讲的空性教义接受不了,无法通达,所以就舍弃了,跟随外道修行。

 

还有一个方面是内道的修行者,虽然有一部分善根,苏醒了一部分习气,遇到殊胜的佛法,皈依了佛门,修持了这样的教义。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对宣讲增上生的或者人天善法的,这样的教义很欢喜的趣入,修持布施、顶礼、供佛等,对很多善法很欢喜地去修持,但是一旦听到空性的教义就没办法接受了,或者相续当中产生恐怖畏惧心,或者不仅是畏惧,在口里还经常诋毁、诽谤,最后舍弃,像这样造下很严重的过失,最后就没办法如是获得殊胜的解脱。

 

科判的内容主要宣讲了求解脱者为什么跟随了外道而行的道理,主要是相续中空性的习气太弱了,附带也宣讲了内道修行人应当注意的方面,所以讲记当中不单单是从外道的角度抉择,也是从内道修行者,有些相续中不具足善根的缘故,如是导致一些过患。

 

前面所讲的内容是直接抉择颂词的意义,间接的地明如果已经遇到殊胜的教义的时候,相续中应当产生一种稀有想,对般若的功德、修法应该产生一种兴趣,如是的话不会造下舍弃般若的过失。所以在自己遇到这样的教法时,如果实在听不懂的话,在相续中发善愿,总有一天应该证悟、应该通达这样殊胜的教义,如此的话就在相续当中一方面种下殊胜良好的习气,从另外的角度讲也没有舍弃正法的过失。这对第一个问题做了抉择。

 

癸二、认识怖畏空性的补特伽罗:

 

既然如此,究竟是什么样的众生容易产生怖畏呢?这个颂词主要抉择什么样的众生容易产生怖畏。抉择这个颂词也是有非常深远意义的,如果我们了解到什么情况下不生怖畏,什么样的情况下生怖畏,这个时候就可以对照自己的相续。如果自己正处在这样的条件下,平时就应注意多祈祷,多积累资粮等等,千万不要对空性产生怖畏心而舍弃。

 

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这里讲到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前两句讲对空性不生怖畏的情况,第三第四句讲到对空性生起怖畏的情况,合起来两种情况。

 

首先讲第一种,分为两个方面,虽然不生起怖畏,实际意义上他的差别是很大的,所以要分别哪些是没有怖畏的。

 

首先第一种情况“不知无怖畏”,就是对空性的教义一点都不了解,完全没有苏醒他的习气的,讲空性对听者的内心来讲根本没有一点点触动,一点都没有思维过,听到空性就和听到其他一般的法一样,根本就没有产生任何震动之心,原因是就是不了解空性,所以说无有怖畏心。讲记中讲,一些很愚笨的牧童,世间上的一些痴呆者等等,在他们耳边千百次地重复空性的教义,但是他们根本听不懂意思,听不懂的缘故,所以对空性不会产生怖畏,一个方面是这样的。

 

第二个方面“遍知亦复然”,“亦复然”主要是从不生起怖畏的角度“亦复然”,是什么角度呢?“遍知”并不是指佛陀,有时候讲佛陀是遍知,这里是讲什么样的众生对空性不产生怖畏呢?可以理解成对空性的教义已经完全通达的,或者已经相似证悟的,像这样的众生可以说对空性完全没有怖畏的。

 

第一种情况通过殊胜的教义做详细的观察抉择,内心当中真正产生空性的正见,就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的,这个时候他就会很欢喜,不会产生怖畏。讲记当中讲,有些上根者一听到空性的教义的时候,头发竖立、眼泪直流,内心非常的激动,这方面都是苏醒种姓的情况,对空性产生很大的欢喜心。

 

其他讲义或者论述当中讲到苏醒大乘的标志或相貌,可以说有两种:第一种,相续中真正对众生产生大悲心的时候,说明大乘种姓苏醒了;还有一个方面是空性方面,了解空性的教义,对空性特别生起极大欢喜心,也说明大乘种姓开始苏醒。这两种都可以,有的时候是两种都具足,有时是具足一种。不管怎么样,刚开始入门的时候,如果真正苏醒大乘种姓,肯定是有某种标志的,肯定有某种相貌,相貌就体现在外面,身体上、语言上、心上,通过这样一种相貌,兆相一观察就说明相续当中的大乘种姓真正开始苏醒了,大乘种姓苏醒之后就可以很迅速地趣入大乘修行。

 

这方面是通过听闻而趣入的。

 

还有一种通过证悟,有的时候初地以上叫证悟,但有时也不一定,在加行道或胜解行地的时候,对空性意义有所通达,内心当中有所觉受,并不是单单在自己的分别念上,通达空性后打坐修行,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觉受,有时候叫证悟也是可以的,实际意义上叫通达或了知,这方面更深一步。

 

有时候利根者在加行道忍位的时候可以获得法忍,因为获得法忍的缘故,利根者在加行道时就获得了佛陀的授记,最利根者在加行道时获得佛陀的授记成佛;然后,中根者在初地的时候,真正现见空性获得法忍的;最钝根者、最差的人在八地的时候肯定会获得佛陀的授记,因为在八地的时候也获得无生法忍,因为相续当中获得种种无生法忍的缘故,所以说在三位当中会获得佛陀的授记。这方面是从不产生怖畏方面讲的。

 

当然,不产生怖畏真正的根源是什么?也就是相续当中有这样一种善妙的习气,由于对空性的教法能够通达,就说明自己在前世对空性教义早就做过闻思,做过甚深的结缘。今生还没有遇到正法,还没有发的菩提心进入殊胜大乘道的时候,听到空性的教理生起大欢喜心的话,那么绝对可以推知他相续当中具足极大善根的,比如六祖,他还没有遇到大乘的善知识,没有接触到殊胜的佛法时,听的别人诵《金刚经》的时候,他就有所契入的,肯定说明他相续当中绝对这方面的习气是非常浓厚的。

 

因此,有这样差别的原因也来自于自己相续当中的种种习气,我们如果今生当中对空性法方方面面都种下很殊胜的习气的话,可以说在生生世世当中,自己都会遇到空性的教法,而且遇到之后,不但不会产生怖畏心,而且还会以很大的欢喜心趣入修行。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以上是讲了不生怖畏的情况。

 

下面讲生起怖畏的情况,前面已经排除了不知不生怖畏,和完全通达后不生怖畏的情况,那么从这样可以推知“定由少分知”,一定可以了解由于少分了知而产生怖畏。部分众生自己少分了知空性之后,但是对空性的教义没有真正地趣入,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空性,这时最容易产生怖畏心,最容易产生舍法的心。

 

为什么要这样抉择呢?目的是什么?在末法时代像这样的众生尤其多的,非常非常多,自己不注意很容易变成这样。比如观察现在自己的身份来讲,你说完全不知道也不是,毕竟趣入佛门学习了这么长时间,而且在内地很流行的《心经》、《金刚经》都是抉择空性,在藏地《中观》方面也是时时提到空性的,所以你说完全不了解,没有接触过也不是的,那是不是完全遍知呢?也不是,就停留在这样一种中间的状态。

 

那么圣天菩提这个颂词中讲了“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肯定是由于少分了知空性,而没有彻底了知空性真实的含义,就生起了怖畏心,比如有些人就听到“眼空、耳空、鼻空、舌空”等等,像这样听到空性的时候,他就生起很大的怖畏心,自己身体全部空掉了,而且有时候说解脱也空,解脱知见也空,生死轮回、因果全部空,这时就生起很大的怖畏心,既然这一切都空的话,如何修道呢?修道之后如何获得解脱呢?就产生很大的怖畏心。就是在于对真正的空性精义完全没有了达,不知道,所以生起很大的怖畏心。就是从这个角度产生的过失。

 

自己产生这样的过失害自己,有时候还害别人,把别人引入舍弃空性的状态中,因为自己对空性没有了知,自己相续中本身就具足一种邪知邪见,然后别人问到空性教法的时候,就说这个是完全不对的,应该舍弃的,给别人这样宣讲,假如对方对你比较有信任感,他听到你的说教之后,就会舍弃空性教言。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泯灭了他的法身慧命,所以说过失相当大。因此“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

 

那么前者可以说不生起怖畏,有一部分人是利根者,利根者听到空性欢喜;有一部分人对空性很怖畏,认为空空荡荡一无所得。就如法尊法师有一个《入中论讲义》讲第六品的时候,有个比喻就说明这两个问题:真正对空性意义不了解的人,就好像有些众生刚开始的时候拥有满满一箱珍宝,后面打开之后珍宝全部没有了,就生起很大的恐怖心、痛苦之情;还有一部分众生,首先拥有一个空箱子,打开空箱子发现装满了宝贝,就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这两种情况如何对应?第一个拥有满满一箱珍宝,打开之后空空如也,生起伤心的人就比喻愚者,愚者就认为生死轮回是有的,在解脱位时种种功德是有的,最后接触到空性的时候,听到空性的教义什么都没有,因果、解脱、佛都没有,众生也没有,空空荡荡的,生起很大的怖畏心,自己没办法接受,比喻对应起来非常的恰当。

 

第二种比喻,有些修行者抉择空性,首先认为一切都是空的,最后趣入到空性的实义的时候,了解了一切诸法空性的真实含义的时候,或者通过修持空性最后现证空性的时候,那个时候各种圣者的功德完全自己获得了,获得很多很多圣者的功德,比如现证初地的时候,一千二百种功德完全具足,那么刚开始时他是从空性趋入的,就像一开始箱子是空的,打开之后突然发现这么多宝贝,生起很大的欢喜心,所以说通过修持空性,最后一旦现证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现证完之后很多圣者的功德同时具足。

 

这样的比喻说明什么道理?就是说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人不应该对空性义生起怖畏心,实际意义上通过修持空性才可以获得很多很多殊胜功德,就是这样的,对真正的空性意义就应该这样了解,产生欢喜心,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趣入。

 

如是这个颂词就讲到这样两种情况,那么再分析起来的时候,第一个“不知无怖畏”和第三个“定由少分知”这二者相比较起来,可以说“定由少分知”要强一些,虽然现在对空性产生怖畏心,但毕竟他思维了解部分空性之后,相续中多多少少种下解脱的知见;第一种完全一点都不了解空性,空性和世间的语言一模一样,相续中少分的习气都没有。虽然从暂时的现相分析的时候,后者生起怖畏要堕地狱,前面对空性木然的状态,没有产生怖畏心,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由少分知”这个还强一点。只不过这个颂词当中所分析的情况,是从有怖畏无怖畏的情况分析的,实际上进一步进行分析的时候,还有这样的意思可以了解的。

 

所以和自相续对照的时候,在接触空性教法的时候,千万不要妄生诽谤,只要自己不了知的教义,马上诽谤的话,是非常不应理的,不单单是空性,第十二品主要讲的是对空性方面的所见,那么实际上从这个角度还知道其他很多很多的教法,很过教法自己都没有听说过,无量无边。

 

比如很多浅慧者对密乘当中殊胜的见解、修行,他一生当中成佛果的时间都没有办法了解的。以前在看很多内地的杂志的时候,他们在抉择密宗的教义的时候,就认为根本不是一生成佛,绝对不可能。那是什么?理即佛,好像天台宗六即,所以他就说理即佛而已。有些地方说是速生佛,速生佛什么意思?单单证悟法身,没有证悟报、化二身,哪有这样情况呀?实际佛的三身都是一体的,证悟法身绝对现前报化二身的。他们认为从释迦佛成道以后,在整个南瞻部洲没有第二个佛出现,如果有决定是骗子,说得特别特别肯定的。

 

实际上真正分析的时候,很多确实没有了解到真正殊胜的教义,比如佛法当中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当中所抉择的最了义的观点,肯定是没有看过的,即使是看过肯定是没有做甚深抉择的,对这方面的教义没有产生殊胜的定解,所以他们就认为绝对不可能娑婆世界有第二尊佛出现,这绝对不可能。实际上可不可能?绝对可能,为什么呢?就是每个众生相续当中佛的三身功德完全具足的,就不能否定有些利根者,他通过短时间积累资粮,消尽障垢,现前三身功德,这是绝对有可能的事,完全是有可能的。

 

那么既然成佛了,有没有可能显现佛陀成佛的十二相成道的功德呢?这个不一定的,虽然他相续中已经圆满具足了佛陀的功德,但是不一定要显现从兜率天下降、入胎、诞生,出家修苦行,降魔成佛,显现佛陀种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的佛陀是不一定显现的。

 

很明显的道理,在大乘经典(《维摩诘经》)当中维摩诘居士,他就是佛,在经典当中哪里看到他显现十二相成道?哪里看到他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事业呢?没有。但是实际上他就是佛的化身。所以说如果对这样的教义不了解的话,就会造很多的罪业,现量就可以看得到,很多杂志上就这样登着的,举了很多相似的理由,但是真正依了义经典论典一对比的时候,或者是不了义的说法,或者真正不了解真实的佛教的含义。

 

所以说这个方面可以推知,由少分的了知最容易造罪业,在这样的状态下面非常非常麻烦。如果对甚深的教义不了解,最好是放置,这个是最保险的。我不去赞叹也不去诽谤,慢慢地放置在这个地方,这个就很好。

 

弥勒菩萨的《庄严经论》第二品就讲到这个问题,“无量余未闻”还有很多教法你根本没有听过,所以说你没有了解的时候千万不要诽谤,这个教言是非常甚深的,不仅仅是对小乘者这样讲的,对我们来讲这个教言也是非常受用的,因为我们现在学的教法,仅限于我们时间精力范围当中的,所以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宗派的教义,格鲁派的教义、萨迦派的教义、觉囊派、汉传教义很多都没有去学习,有的连名称都没有听说过,所以说我们相续的智慧还是很浅薄的,有时候出现和自己见解不一样的时候,千万不要诽谤,不要生起怖畏心,这时候先放下,慢慢来,第一步做对了,后边就不会错。

 

对我们自己来讲,在以后修学的路途当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很多像这样的情况,如果这时候对问题早都做好了抉择,自己内心当中这样的习气很深厚,那么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时候,自己对一些名词,对一些教义的抉择还没有真正了解的时候,自己就知道这个也许是有其他讲法的,首先不要妄下结论,先放下,慢慢来,逐渐来研究他们讲这个话的动机,出处在哪里,是怎么讲解的,这方面一个个了解之后再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抉择,这时就会抉择得很圆满。因为如果是正统的佛法,真正符合佛陀的教义,那么肯定不会有矛盾的,各个宗派的教义绝对不会有矛盾。所以有这样的情况需要了知的缘故,必须加以分析。这是第二个科判的内容。

 

癸三、愚夫怖畏空性的原因:  

 

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

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众生在流转轮回的过程当中,乃至于没有遇到这样殊胜正法之前,他自己所串习的,自己所修学的是什么呢?完全都是“顺流法”,顺着众生的习气,顺着烦恼不断地随波逐流,像这样轮回的世间法,愚夫不间断地在行持,不间断地在串习,所以说一旦遇到这样空性教法的时候,马上产生一种怖畏心,就是从这方面了解。

 

“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从来都没有了解过空性教法,第一次听到空性教法的时候,马上就和他相续当中已经形成的常有知见矛盾了,他自己相续当中的知见认为全部是实有的,我是实有的,世间也是实有的,享受也是实有的,全部都是实有的。这个时候一接触空性,说什么都没有,自己也没有,外境也没有,你我他都没有,自己所看到的也是没有的,这个时候他就根本没办法接受,没办法接受的缘故,就产生了很大的怖畏心。

 

所以说自己对讲解空性方面的法必须要通达,通达之后从自己来讲不会产生怖畏心,而对他人来讲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心。自己如果了解空性教义,在世间上遇到众生提出空性教法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善加回答,逐渐逐渐引导他进入空性法门;如果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话,别人一旦提出问题时,完全不了解了。

 

以前看了个漫画,马祖在一个老和尚下面学禅,念《心经》的时候,《心经》里说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没有,他就问老和尚:“眼睛不是我的、耳朵不是我的吗?明明有为何说没有?”老和尚就回答不上来了,说:“这个我实在是搞不懂,你们去参访其他善知识吧。”这样马祖才出去参访其他善知识,最后真正获得了空性。如果别人问你空性教义,明明有的东西说没有,如何去解释?必须要把空性的教义搞清楚,从这方面讲自己和他人都得利益。

 

好几年前有个居士这样讲,他在家乡的时候遇到一个基督教的小伙子,特别野蛮,他们在对各自的见解争论的时候,突然打了别人一耳光,这个人说你为什么要打我,那个人说,你们佛教中说一切都是空的,那我打你也是空的,他当时就没办法回答了。这个居士就问我该怎么办,我当时没有直接给他回答。这个时候你若了解以后,你可以再打回去也是可以的,因为是空的。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正在显现的时候,也就是正在打你就是空,就是这样一种道理。

 

并不是让你真正地打回去,意思就是这样的,对方不了解真正空性的意思,误解了空性,他自己作为一个居士来讲,他也没有真正了解空性的意思,所以这时就出现了很多麻烦。如果有般若智慧的话,按照道理去抉择去讲,如果对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承认理论的人,肯定会如实抉择的。前面我们抉择无我的空性,或者抉择梦幻的比喻,或者像种子发芽等等因缘和合的东西都是空性的,如果能解释清楚,如果对方产生一念的信心,那么功德也是无量的。所以不但自己要通达佛法的教义,还要给别人相续当中树立正见,有很多殊胜的必要。

 

 

前面讲过有些大德也讲过,“如果作为一个佛教徒没有通达佛法,是一种耻辱!”自己对小乘教义、大乘方面的发菩提心的教义、唯识宗的教义、般若空性的教义、乃至于最圆满的如来藏教义,方方面面都要了解。尤其对世间的人来讲,唯识宗的教义非常非常好的,它是从习气方面去成立一切一切法(都是习气所现),这样比较容易接受。以后有时间把唯识宗的教义好好钻研钻研,分析后有了殊胜的定解,对自己修法也有帮助,对别人宣讲一切业、一切器世间等也是非常非常方便的。

 

比如前段时间学《俱舍论》第三品时,就出现很大的麻烦了,《俱舍论》所讲的世界观和现代人的地球根本不同,如果掌握了一切都是业惑等等习气所现前的,一切唯识的观点的话,实际上这些问题不复杂。如果不了解,就觉得真正成为大问题。现在科学探测的器世界或者自己所感觉的这个世界,和佛经当中记载的完全不相同,这时候通过业的方式,不同的业显现的不同的世界,从这个方面进行抉择比较好,而且自己把唯识宗的教义通达之后,那么再进一步抉择净见量是非常方便的。从唯识的基础再开始抉择,把佛陀的净见量就可以抉择出来,修持密宗方面也是非常方便。佛法当中调伏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方便,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方方面面的佛法都需要掌握,应该好好学习。

 

凡夫人因为经常串习轮回当中的实有法,所以刚开始听到空性的时候产生怖畏,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这个地方讲了愚夫生起怖畏的原因。

 

以上这三个科判抉择到了为什么一些众生对空性法对真实义产生怖畏,没办法接受的原因所在。

 

壬二、观察障他通达空性的过失: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不应该障碍别人通达空性。因为空性义对众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自己如果在这方面给别人做了很大的障碍,自己所作的过失也非常大。所以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见解呢?应该支持、随喜、赞叹别人闻思空性,自己种下一个修行空性的顺缘,对别人也没有造任何的障碍,自己也没有造很大的过失。

 

诸有愚痴人,障他真实见,

无由生善趣,如何证涅槃。

 

如果你障碍别人了达空性,连生善趣的机会都没有,怎样能证悟涅槃呢?就没办法证悟涅槃果,所以对别人修习空性方面千万不要做障碍。

 

做障碍的方式有很多。一种是中断别人讲解,别人讲解空性教法的时候你去从中作梗,阻止别人宣讲空性,下面听的人越多,产生的过失就越大,这么多人都中断了对空性的熏习,这是有过失的;还有一种,中断别人去听闻,比如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本来想发心去听中观、如来藏光明、密法这样的真实义,本来是要去学习的,但是自己有些权力,不准别人去,别人的善根由此中断,这时的过失也是非常大的。

 

还有一种情况,道友之间应当注意的,自己对空性没有兴趣的时候,对别人说学这些没有什么用处的,应该去学其他的教法,或者说学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学了之后对调伏烦恼也不起作用。有的时候是自己在内心当中存心故意这样讲,有些时候是无意的,有些时候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随便说出来的来源是什么,就来源于自己对空性方面失去兴趣了,平时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假使别人听到你的话之后,真正对空性退失了兴趣,不想再去学习,这时候这样的过失就没办法避免了,很大的过失。

 

还有很多很多方面,像这样别人正在修学空性的时候,断绝别人的粮食,断电、断水、把别人的法本藏起来,这些都是对他人通达空性方面做障碍。别人正在打坐安住空性境界的时候,去造很多很多障碍,如果不知道别人在里边打坐还情有可原,如果知道别人正在安住修空性,故意想做障碍,这方面过失就非常大。因为他人通达空性教义正在实修,正在安住禅定的状态,过失非常大。

 

所以从方方面面了解,对别人修行空性只有赞叹,只有随喜,只有支持,自己生生世世在修行空性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的障碍,因为现在相续当中产生随喜,遣除了嫉妒心,而且随喜的是空性的教法,空性的教法是一切法界的自相,是最了义的,是直接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根本,在这方面去结缘,像印一些空性的法本,对别人修空性听闻空性创造顺缘,去支持去随喜赞叹,或者别人有问题的时候给别人回答,给别人讲解,都是在帮助别人生起空性见。如果说障道的过失大,那么随喜的功德也很大,所以说如前面讲的略见就生善趣了,究竟就证涅槃了,所以说空性的教理随喜的话就有这么大的功德。

 

所以说对空性的教法在相续当中了解,了解好之后相续当中产生如是一种见解,千万不要给别人修空性的时候冷嘲热讽,或者直接阻挡,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该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随喜心。

 

还有一些修行者在修学空性当中出现了很多障碍,有些障碍来自外面,突然出现很大的违缘,像家人、怨敌等等,他们的力量使自己中断,或者自己生病也有的,这是他力退,通过他力让自己没办法修学下去。还有一种情况,自力退的,别人也没和你讲什么,自己学一学就不想学了,彻底对空性失去信心,自己退了。

 

不管是自力退还是他力退,总是有因缘的,因缘现在看不到,到底因缘是怎样产生的,真正的根本因只有佛陀看得到,但是可以推知,如果以前给别人做过如是的障碍,那么自己修学空性的时候,在修学这样的论典的时候,也会显现如是多的障碍,这是一种等流,也是同等因。所以说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多多的忏悔,祈祷上师,念殊胜的心咒,进行对治。如果了解情况,相信因果的话,必须发愿,生生世世一定要好好修学空性,生生世世不要遇到这样的障碍,经常发愿,经常回向,以后再修学空性的时候就非常非常的顺利,在学法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障碍,在抉择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障碍,修行的时候也没有障碍,乃至于自己证悟的时候也没有障碍。

 

反面讲有很多过失,正面讲有很多功德,过失自己要知道,因为这些过失和障碍必定是需要断除的;功德方面也应该了解,因为必定自己需要依靠去现证的,所以正反两方面都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对空性方面必定要产生很大的兴趣,而且支持别人听闻学习,这方面是非常善妙的。

 

“诸有愚痴之人,障他真实见,无由生善趣,”因为他的过失非常重,所以说造下这么重的过失,连善趣的果位都没办法获得,“如何证涅槃?”怎么获得证悟涅槃?没办法证悟涅槃,因为证悟涅槃实际就是证悟空性,但是你现在对别人修习空性做了很大的障碍,从这个角度来讲,从所获得的果来讲,障碍别人听闻空性,证悟空性,肯定你自己对证悟涅槃方面有很大的障碍,所以善趣也失去了,涅槃的果位更不要讲了,因此要非常注意这方面的事情。

 

壬三、为不失坏真性见即应谨慎:

 

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此处讲了两种情况,“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如果说自己犯戒律,和损害正见这二者要做一番抉择取舍的话,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如何去取舍?此处讲的很清楚,不仅仅圣天菩萨这样讲,佛陀在有关经典也是这样抉择的。宁肯毁犯戒律(“尸罗”就是戒律),不损坏正见,相续中的正见千万不要损坏一点点。这个方面讲得非常清楚。

 

“尸罗”是获得清凉的意思,从它直接的词释就是获得清凉,因为守持戒律就能获得清凉。当时守持戒律的时候,相续当中通过戒律的加持,自己不会产生种种热恼,当即获得清凉。守持戒律之后,生生世世享受安乐,也是获得清凉,乃至于自己获得清凉的解脱果位。这是从尸罗方面讲。

 

“正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就是本论后八品当中讲的空性正见。广义,种种世间当中的取舍慧,取舍因果、闻思修的智慧,都是真实正见。这里所讲的“正见”和《俱舍论》中的正见不同,《俱舍论》中的正见是一种分别思维的能力。此处的“正见”完全是一种正确的见解,从世间的正见到出世间的正见之间。世间的正见归纳概括来讲就是相信因果;出世间的正见就是空性正见。

 

因为正见是引导修行的眼目,所以正见丝毫不能损坏。如果对世间正见因果产生邪见,那么就损坏了正见,相续中戒律的基础就没有了,从皈依戒开始犯,还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所有的戒律同时完全失坏,不单是把相续当中正见失坏,依靠正见所产生的种种功德同时也会失坏的,所以这样抉择了以后,正见的重要性马上就了解了,非常关键,不仅是引导自己修行,而且是戒律的根本和基础。《俱舍论》在这方面讲的很清楚。所以说真正自己要选择的时候,宁肯选择毁坏戒律,千万不要毁坏殊胜的正见。当然如果世间的正见不能毁坏,空性的正见更不应该毁坏。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可以说,前面两句讲它的过患,后两句讲它的功德,也可以把后两句理解成它的理由,为什么“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呢?就是因为“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按照尸罗或者戒律自己的本体来讲,前面也反复讲过了,一个人相续当中具足非常非常清净的戒律,别解脱戒律完全不毁犯,直接的异熟果就是获得人天善趣。

 

为什么有些佛经讲守持清净戒律可以获得解脱呢?必须相续当中要产生无我的空性,在守持戒律的基础上再修持无我空性,破除烦恼才能真正获得解脱。单单按照受持戒律的功德来讲,是生善趣的。很多佛经论典中都是这样抉择的,布施直接获得财富,戒律直接获得人天善趣。所以说尸罗直接产生的果是善趣果,正见就不是这样的,真实相续当中有殊胜的正见,就得到涅槃,可以从轮回中获得根本的解脱,所以说“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的缘故,“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马上就可以了解了。

 

讲记当中也讲的很清楚,是不是让我们这样去行持?根本不是,就是在这两者比较的时候,为了突出正见的殊胜性,为了突出真实义的功德,所以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比如有些大乘经典讲,宁可生一百次贪心,千万不要生一次嗔恨心,这并不是让我们生一百个贪心,只不过说明嗔恨心的过患之大,生一百次贪心的过患都比不过生一次嗔心的过患大,所以这里也是从这个方面了解的,是为了突出真实正见殊胜的功德、利益,才会这样讲。实际上对一个真实的修行人来讲,清净的戒律和殊胜的正见二者都是离不开的。

 

就像《俱舍论》讲的,首先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去闻思修行,这个就是道次第,没有说你毁犯了戒律再去闻思修行,这样就很麻烦,虽然可以忏悔,但是忏悔也是很麻烦的事情,真正要从根本上清净,再去守持一个清净的戒律,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所以对修行人来讲,一方面守持清净的戒律,一方面不要损坏正见。

 

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在现实的情况当中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情况,修学者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自己没办法受持戒律的时候,破了戒,或者出家人还了俗。像这样破了戒之后,相续当中还是具足一定的正见的,对因果还是相信的,对佛陀的信心还是有的,还是想求解脱,像这样相比起来还是比较好的,虽然相续中失坏了清净的戒律,但相续中的正见没有失毁,如果说正见没有失毁的话,在正见的基础上肯定会忏悔的,因为他诚信因果,诚信善趣恶趣,诚信解脱,承许通过忏悔可以清净,所以说有这样的正见肯定会精进地忏悔,还有解脱的机会。

 

还有一种情况,毁坏了戒律之后,正见也同时失去了。刚开始不一定马上失去,但是通过失去戒律的因,引发相续中的各种各样的烦恼不断地侵入,相续中的正见逐渐逐渐就薄弱了,最后彻底消失,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多的。这两种情况都有,并不是单单犯了戒之后每个人都能保持正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说既然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就一定要把戒律方面好好守持,一方面通过广大的听闻、思维,保持正见不坏,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产生正见的方法必须要通过殊胜的经论去做广大的闻思,所作的闻思越广大,所成的智慧越广大。

 

《辨中边论》辨障品,最后也讲了这个问题,必须以多闻佛法去对治少闻,因为少闻的话,有些部分你可以抉择,有些部分你抉择不了,这就是少闻产生的过患;如果多闻的话,方方面面都了解,相续中的正见范围就广,它自己的本体程度就深,所以就很难以真正损坏正见,非常非常困难。

 

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如果通过闻思获得的正见非常稳固的话,退失正见,产生邪见的机会是相当少的,比例和不听闻来讲,可以说不成比例,悬殊相当大。既然讲到殊胜正见的必要性,那么从另外的角度也讲到了生起正见的因必须要做广大的听闻,这方面应当产生一个高度的重视,对自己以后修行有特别大的帮助。这方面讲了第三个问题了。

 

壬四、导入真性的次第:

 

有些人就会说到底如何逐渐逐渐产生空性,或者如何引导别人产生空性正见呢?

 

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

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

 

对一般的凡夫或者很愚痴的人讲,如果对空性的教法一点都不能了解的话,宁肯让他产生我执,不要给他宣讲无我的道理……(音频没有声音)我可以随顺解脱,我们在学《俱舍论》的时候也是提到这个问题,坏聚见有的时候是随顺解脱的。比如因为我相信轮回,我必须要积累资粮,下一世我要转生于人天善趣当中,这方面都是我执引起的。从大乘来讲,刚开始入门的时候,我要发菩提心,这些众生都归我来度化,这也是一种我执,只不过层次有高低而已了。

 

所以如果有些凡夫人对空性真的没办法理解,就让他先学习人天善法,先让他发要度化众生的菩提心。菩提心是福德和智慧二具的本体,但是众生刚开始趣入大乘的时候,对佛法方面菩提心的深度没办法真实了解,这时候就引导他们发愿,我要度化众生、发愿成佛,虽然他对真正的意思不是很了解,但是总是一种好的善分别,通过这样善心所不断地串习,不断地修学之后,这时候福德善根开始增长,罪业开始消尽,这时候逐渐引导成为空性的法器。这时候再给他宣说无我的道理顺理成章就可以接受了,那时不但不产生邪见而且可以迅速的趣入空性。所以引导趋入真实义次第的时候,就是从这方面引导。

 

这是对别人来讲,那么对自己来讲同样的道理,如果自己现在真正对空性理解不了,但又不敢生邪见,因为他了解生邪见的过失,如果自己处在这样的状态的时候,那么就先串习这样世间的善法,串习和空性显现上没有关系的,如守持清净戒律、发起菩提心、发起出离心,这方面的善法多去串习,多去忏悔,多去积累善根,等自己的相续真正成熟的时候,逐渐对空性的教义就趋入了。如果自己是这样的话,只有按照这个方法,这是最好的方法。

 

“非说无我理,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如果你没观待众生的根性,笼统地对大家全部传空性教法,那么就产生两种结果,一者向恶趣,一者就趣涅槃。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情况?因为你的听众当中有两种根性,一种根性对空性的道理根本没办法接受,一听到空性马上产生断见,诽谤,邪见,所以说对空性的教义产生怀疑、邪见、诽谤,肯定堕恶趣,前面已经做了抉择。第二部分根性是真正堪为空性的法器,自己在听闻空性之后,相续当中当即产生殊胜的空性见,然后通过殊胜的空性见,不断地修行串习之后,最后就趣向涅槃,总的方向是趣向涅槃的,这就是两种情况。

 

圣天菩萨的主要意思是,在引导众生趋入真实义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观察他对空性的法门是不是真正的有兴趣?是不是真正的根器?当然前面也讲过,对一个凡夫人来讲,真正要用神通来观察他的相续当中的根性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慢慢地谈话,慢慢地试探他,讲一些浅显的基本的空性方面的概念,看他什么反应,如果接受不了,就不能宣讲了,然后给他宣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方面的法,慢慢让他趣入。如果谈话之后,他对空性方面有很大的兴趣,想要追问到底,想要知道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怎么抉择,有这么大的兴趣,就可以给他讲,慢慢的引导趋入,所以说有这样的一种次第。以后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碰到一个众生马上就给他宣讲空性,这不太合适,在宣讲正法时要善加观察众生的根性,观察好了再去宣讲都有利益。这是引导空性的次第,必须按照这样去实行。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再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第一个科判抉择到了世俗谛的道次第,前四品讲到了断除常乐我净的方便,后四品讲了要发起菩提心,这两者包括了一切世俗谛的修法。第一者引导我们发起出离心,第二者引导我们发起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入门,是进入大乘必不可少的桥梁,缺少这两者不可能成为佛法真正的修行者,学习了前两品之后,让我们的相续成为殊胜的法器,再进入胜义谛的修法。

 

世俗谛和胜义谛包括了所有佛法的内容。如何去认识呢?从教法方面来讲,世俗显现法方面是世俗,空性方面是胜义,在闻思位的时候可以这样了解。如果按照修法次第来讲,或者按照诸法的真实义来讲,只要是分别心的境界,都是世俗,不管是在抉择什么,不管是小乘的修法也好,空性的教法也好,乃至于修持大圆满的教法,这一切只要是分别心在作意的时候,都不可能安立成真正的胜义谛,真正的胜义谛是超离一切言思的。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一开始就讲到“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真正的胜义不是分别心的境界,如果你承许是分别心的境界,绝对是世俗的。所以从这个教证可以知道,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说显现方面的法是世俗,抉择空性方面的法是胜义,但是真正按照二者自己的体相来讲,属于分别心去抉择的全部都是世俗,真正趣入无分别智慧的境界是属于胜义谛。

 

那么就讲到两个内容,一个是世俗谛,第二讲胜义谛的时候,既然前边讲属于分别心的境界,或者思维可以了别的这一切全部都是世俗的话,那么在第九品以后讲到的是不是世俗呢?假使从能够思维,能够言诠、文字,从这些方面讲也是世俗的,但是通过能诠的句,得到的所诠义,它是非常符合法界的自相,相顺于胜义谛,从这方面可以说是胜义谛的修法。就有这样的差别。

 

丙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分二:一、广释胜义谛;二、造论宗旨和断除敌论余诤。

 

释胜义谛之瑜伽,分了两个方面:第一,广释胜义谛的修法,通过几品的内容广释胜义谛如何抉择,如何产生胜义谛的定解。 第二,断除诤论,讲了第十六品,针对一切诤论予以遣除,进一步对空性产生定解。

 

丁一、(广释胜义谛)分三: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二、别破有为法实有;三、破生住灭三有为法相有自性。

 

戊二、(别破有为法实有)分五:一、破我;二、破时实有;三、破所见实有;四、破根境实有;五、破边执。

 

 

其中前二者已经做了抉择,第一总破(戊一、由破有为法为常之门而总破实有)是第九品,(戊二、别破有为法实有):(己一、破我)第十品、(己二、破时实有)第十一品、(己三、破所见实有)第十二品,前两天已经做了抉择。

 

第十二品 破见品

 

己三、(破所见实有)分三: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二、略示善说;三、教诲求解脱者须求善说。

 

庚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分四:一、明具足德相的闻者难得;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三、明佛说甚深义非为争论;四、明自他教的粗细。

 

辛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分五:一、怖畏空性的原因;二、观察障他通达空性的过失;三、为不失坏真性见即应谨慎;四、导入真性的次第;五、认识真性。

 

壬五、(认识真性)分二:一、认识实际;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从正面、反面进行抉择。

 

癸一、认识实际: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空无我妙理”宣讲一切诸法空性无我的妙理,它是一切诸佛所证悟的真实境界,或者所宣讲的方便,像这样空无我的妙理可以毁坏所有一切恶见,所以是趋入涅槃的不二之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进一步分析,科判是“认识实际”,从哪方面进行抉择呢?一个是从本体进行抉择,第二是从它的功德或者作用进行抉择,然后讲到它的果。

 

第一个问题,它的本体就是“空无我”,抉择了“空无我”就是“妙理”,为什么叫“空无我妙理”呢?通过殊胜的正理、正教可以引发空性无我的见解。空性无我的见解,归纳的话可以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可以包括一切空性之门,包括一切空性的道理。

 

讲空性的时候就是讲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的而已,那么二者分别以部分证和圆满证而安立声闻乘和圆满大乘。部分证就是小乘行者证悟了圆满人无我空性和小部分法无我空性。为什么这样讲?比如在许多经典中是这样抉择的,小乘的修行者观察在五蕴上面无我,现证了无我的体性的时候,破斥了粗大方面的色法,就认为根本没有一个实有的我,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圆满证悟了人无我,五蕴上根本没有我,破除了人我执,而圆满证悟了人无我。

 

为何证悟了一部分法无我呢?就是因为在证悟人无我的过程当中,肯定要证悟一部分的法无我,这一部分法无我是什么呢?就是粗大的五蕴。粗大的五蕴就是法,他要证悟空性必须证悟粗大的五蕴不存在,而只有细微的五蕴本体。真正证悟人无我的时候,不单单是自己相续的五蕴,还有他相续的五蕴,还有除了自他有情相续之外的粗大色法这一部分,全部都已经证悟空性了,剩下的就是自他相续五蕴微细的部分,外境色蕴细微的部分。既然他证悟了圆满人无我的境界,这部分的法无我一定是证悟的,所以说是部分证悟。

 

菩萨是圆满证,不仅仅是人我执,法我执最微细的部分,比如说微尘和刹那等无为法的空性,全部都了解是圆满的空性,首先如是抉择和然后如是现证的。因此说人无我、法无我包括一切的空性道理。

 

五蕴的粗细方面是这样了解的,那么有些方面比如发心求佛道、上进的希求心、度化众生的大悲心,这些是属于哪部分呢?这些都是属于法我执方面的,可以说是所知障方面的。要求佛道、度众生是一种所知障,但是在修法过程中暂时是不能破斥的,暂时是要依靠的。虽然它自性是空性的,不管是求佛道的心也好,对众生的大悲心也好,从它的本体来讲,因为是从分别心引发的见解,在真实义中根本不存在,所以暂时位时安立成一种障碍,安立成所知障。所知障的直接作用是障碍成佛道,因此菩萨在求佛道的过程当中,首先从凡夫位过度到圣者位的阶段是不能舍弃的,因为它对自己的解脱是不障碍的,在修法位时应该依靠的,但是在求佛位的时候,必须要次第次第地从内心当中断除这个执着,最后要断除求佛道或度化众生的分别念方面的执着断除后,如是趣入佛位后,利生的事业不会穷尽,前面已经做了抉择的,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性。

 

因此说发悲心、现在求佛道的心,虽然是一种障碍,但是在暂时位需要依靠的道理需要了解的。在菩萨的角度,连希求佛果的微细分别心都要断除,这方面就是圆满抉择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这就是讲到了它的本体,或者说它的妙理,可以说是“诸佛真境界”。

 

“诸佛真境界”也是分为两个方面来抉择的,第一是诸佛所现证的。有时候我们会想,既然是诸佛所现证的,那么初地菩萨会不会现证呢?初地菩萨是现证的,二地到十地之间也是现证的,但是真正圆满现证的唯一在佛位,其他都没有。

 

现证人无我法无我空性最圆满的就是佛位。比如说四念住的修法,身受心法四念处,大小乘都是安立在小资粮道,小乘的小资粮道和大乘的小资粮道都是修四念处的,在小资粮道时是真实修持,但是真正的圆满位是在佛位。虽然我们是这样安立的,小资粮道修四念住,中资粮道修四证断,大资粮道修四神足,但是所有三十七道品的功德全部圆满就在佛位的时候。有这样差异的缘故,人无我法无我空性虽然是在凡夫位开始抉择的,初地位开始现证的,二到十地开始增上的,真正圆满是在佛位,这就是“诸佛真境界”,真正的佛陀境界就是这样的。

 

再从妙理方面讲,人无我法无我空性的妙理,通过佛陀现证之后如是宣讲这样的妙理,所以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了解。

 

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通过真实的了解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能够摧毁一切恶见,一切恶见无量无边,一切众生的恶见是非常非常多的。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讲,“恶见无边故,一一难尽破”。像这样的邪见无量无边,一个一个破除是非常困难的,没办法一一尽破的,但是不能因为一一破尽就不破了,所以法称论师就选择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显著的邪见进行破斥。

 

虽然恶见无量无边,但归纳起来不过常断二见而已。通过法无我空性的妙理抉择,相续中生起定解乃至于证悟的时候,它的作用就是能够毁坏一切恶见,一切常断见都可以毁坏,就是因为空性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一切诸法缘起和合的时候就可以显现,正在显现的同时就是空性的,或者就在空性中如是显现的原因,显现和空性没办法分别,正在显空无二的时候,讲空性的时候就是在讲显现,讲显现时就是在讲空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既然空性有这样的特色,那么就可以毁坏众生的执着常有或者断灭的恶见,因为抉择了空性之后,就知道一切万法显现的同时是空性的,所以不会有常执了,就毁坏了常执;因为虽然是空性当中,只要有因缘,有的时候我们讲因缘就认为是外在的地水火风,但实际上从根本来讲,因缘是众生相续当中的业惑、习气,也就是说众生相续当中有这样的业惑习气的时候,一切诸法绝对会显现的,因此虽然空,而不断灭的道理就从这个方面可以了解。了解了虽然空性,但可以显现的时候,就毁坏了断灭见,就不会有断见。

 

所以说通过这样的抉择之后,常断二见,在如理抉择、如理修行空性的修行者相续当中,绝对不可能产生的。既然相续中有了空性的正见,毁坏了常见和断见之后,自己所获得的境界是什么?

 

既然常断二种见没有的时候,障碍我们获得涅槃的障碍已经清除了,就是因为断除了常断二见,获得了中道见,如是去抉择修行之后,修行者就获得了真正涅槃的境地,所以它就成了涅槃不二门,就是说没有两种门,唯一门的意思,唯一门就是空性,空性一种见可以毁坏常断二见,毁坏常断二见就获得了殊胜的涅槃,也就是说获得涅槃的门扉就打开了,之后行者再不断地串习,在空性见当中,一方面在世俗见当中入理如法取舍因果、发菩提心,一方面安住在空性的见解当中,对一切所修的法都没有实执的心,所以就符合真实的胜义境界,如是的话就可以很快地趋入涅槃果。这方面是从道方面讲,果当然就是获得真实的涅槃。

 

这方面就是它的真实义,或者认识实际方面,就应该从这方面了解空性的实际性,这是非常关键性的问题。科判当中讲到认识真义,第一个小科判讲到认识实际,就是人无我法无我空性,有这样一种本体,有这样一种作用。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从反方面进行抉择,愚笨者对大空性产生怖畏的原因,根本所在在哪里呢?

 

癸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愚闻空法名”,愚笨者听到空性的法名的时候,马上产生一个很大的怖畏,有这样的现相。前两句讲这样的现相,下面讲原因,从哪个方面产生怖畏呢?“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首先讲“岂见大力者”,圣天菩萨反问,难道你见到具足大力者对空性生起怖畏,而怯弱者不生怖畏的现象吗?肯定是没有的。

 

这样抉择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对空性产生怯弱,产生怖畏的人都是福慧很薄弱的人,反过来讲,大力者相续当中福德和智慧都比较圆满深厚的,像这样的具足大能力者是不可能产生怖畏心的。不仅不能产生怖畏心,反而还能够通过自己的福慧资粮可以很快地趣入。如是就从反方面讲到了什么原因产生了怖畏心。

 

所以说“愚闻空法名”,像这样的愚夫不要说真正按照抉择的空性正理一步一步地去观察,一步一步地去抉择,比如通过观察金刚屑因观察一切诸法产生的因,既然一切诸法有它的本体显现,必然有它实有的因,实有的因,内外道加起来不外乎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所以在破斥的时候对因方面破斥,称为金刚屑因。破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都不可产生实有的法,那么实有的法哪里来的?就只能承许是无而显现,空性的。

 

如果一些愚者按照这样的理论进行思维的时候,肯定会产生很大的怖畏,不要说从这个角度讲,就单单是闻到空性的法名,一切诸法皆空,人我也空,法我也空,眼耳鼻舌身意都空,听到这些法名还没有真正去抉择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怖畏心了,原因就是怯弱,就是在以前生生世世当中对空性的串习听闻非常少,所以在今生当中听到空性的法名马上产生一种很大的怖畏心。这是讲到产生怖畏的原因。

 

了解了这个原因之后,前面圣天菩萨也反复讲到,想使修行者相续当中的对空性产生信解,再再讲到不信解的空性的原因所在,这品当中讲过好几次,在第八品的时候也讲了好几次,讲到了负面因素之后,应该断除它。把这些负面因素断除掉之后,逐渐就对空性教义产生信心,不会再怯弱了。有这样一种意思在里面,所以我们不应该等闲而视之。这就讲了反方面的,以上就抉择了第二个科判的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