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录仅供参考,请以音频讲解为准。)

 

辛三、破由作保护众生的事即当为王种:

 

他们说,通过以上观察必须承认血统不一定是清净的。如果不观察的时候肯定还会掩盖,或者认为自己是清净的血统。但是他又想换一个方式,虽然血统不一定清净,但是从现在的事业来讲,刹帝利种姓做了保护世间的事业,从事业的角度安立成王的种姓,所以应该值得傲慢的。这种邪见的核心主要是说做了保护众生的事业而安立成王种。

针对这样一种看法再进行破斥:

 

首陀由作业,既成刹帝利,

首陀由作业,何非婆罗门。

 

既然你要从作业方面安立的话,那么一个首陀罗种姓的人,他如果做了维护众生的事业,他也应该成为刹帝利的;他如果做了婆罗门方面的事业,他的名称也可以安立成婆罗门。这个道理很明显。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的血统已经破斥了,是不清净的,这方面不能生起傲慢了;从总的种姓来讲,最初的时候没有这个种姓,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现在如果要从作业来安立,更没有资格产生傲慢了。

 

所谓的刹帝利,你如果认为他做了保护世间的事业就可以成为刹帝利的话,那么首陀罗种姓的人,他放弃他自己奴仆的身份,去做一些保护世间的事业,在做这个事业的时候,他的种姓难道不应该成了刹帝利了吗?如果从作业方面安立的话,就必须承认这样的过失。首陀罗种姓如果去为别人诵经,或者念四吠陀经典,他在做婆罗门的事业的时候,他马上就可以变成婆罗门,因为你按照作业定种姓的缘故,首陀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有些刹帝利或者婆罗门种姓的人会说,首陀罗种姓没有资格去接触保护众生的事业,没有资格去念诵四吠陀的经典,因为他们以前是这样规定的,像首陀罗这样下贱的种姓没有资格去做种种高贵的事业。如果这样想的话,这只不过是一种非理的想法,通过你们手中的权力来压制他们,实际上从道理方面来讲,为什么他们不能做呢?没有理由。只要他做了这个事业就能够安立成刹帝利或者婆罗门的话,那么反过来,刹帝利去做首陀罗的事情的时候,难道他就马上可以变成首陀罗种性的人?因此从这个方面观察,以作业方面更加不能安立。

 

比喻方面讲,在婆罗门的教典当中规定,婆罗门不允许挤牛奶,如果他挤三天牛奶,马上就变成首陀罗种姓。从他们自己的规定看的时候,既然婆罗门种姓的人挤三种牛奶就变成首陀罗种姓的话,哪里有一个真实有自性的种姓的存在呢?根本就没有。如果首陀罗不挤牛奶而做婆罗门的事业,难道不就成了婆罗门了吗?从反面推的时候,所谓的由作业而安立实有的种姓,也是根本不应理的。

 

庚三、(明远离恶行的其他方便)分二:一、破国王对分布众财之权势而生骄慢;二、破王应起大骄慢。

 

辛一、破国王对分布众财之权势而生骄慢:

 

有些国王就会想,作为国王来讲,他有权力布施很多财物,他有权力把财物分给大家,所以应该产生一种傲慢心。

 

如王分权利,不能分罪恶,

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

 

国王在世间来讲有一些权力,可以把王宫里面、仓库里面很多的东西,不管是衣服、食品,还是钱财等分给人民。这个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国王把这些东西放在王宫门口,然后宣布不管是沙门、婆罗门还是其他的乞丐都可以自由自在地领取。以前的国王也做过这样的事业。这里分析,国王有权力分配这些东西,但是没有权力分配罪恶。这是针对恶王,针对那些相续当中有烦恼,不断造恶业的国王来讲,“不能分罪恶”。如果针对善王,这个地方就没有必要破斥。因为如果他真正是一个善王的话,他的相续也会很调柔、很慈悲的,他真正的行为也会保护他的人民的,像这样的话,肯定是赞叹,不需要破斥。

 

除了这些少数的善王之外的绝大多数的国王,他们相续当中是被傲慢、被这些烦恼周遍、充满;他们的行为也是为了笼络人民,或者有好的名声,或者王位稳固而已;从得到财物的渠道来讲,他们自己也没有进行任何的生产,是通过剥削压榨人民的劳动果实而获得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造了很多罪恶。他在把这些财物分下去的时候,他有这个权力,因为这是属于他的财物,但是在得到这个财物的过程当中所造的罪恶可不可分给别人呢?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能够分的话,每个人都不想得到罪恶的,每个人都不想受痛苦的,自己得到罪恶之后赶快扔出去,赶快分给其他人,但是这样的话是没有权力的。每个人所造的罪业绝对牢牢地跟随他,乃至于没有受报之前一直跟随他的。

 

既然没有权力分罪恶的话,那么国王想想,在死的时候,罪业一显现的时候肯定会非常地恐怖,非常地痛苦,生生世世当中没有办法从恶趣当中脱离,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真的有智慧的人,不会为他们摧毁自己的后世。真正的智者了解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国王有权力分配财物而生起傲慢。把财物分给他人的时候,好像是对别人产生了利益,但是为了有把财物分给别人的权力,自己造罪业而摧毁自己的后世,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做的。

 

有些地方说,有些智者也会为了他人摧毁自己的后世,比如说有些菩萨,像前行当中讲的大悲商主为了救短矛黑人,他就想把这个人杀死之后,我堕地狱就堕地狱,根本不在乎,所以他鼓起很大的勇气把短矛黑人杀死了。实际上他这个时候相续当中是大悲心遍满的,有了这样的大悲心做基础,他不顾自己的生命,不顾自己的后世,为他人的利益去做,和这个地方通过烦恼引起的种种摧毁后世的行为,是绝对不相同的。所以世间道和菩萨道应该分开对待。

 

比喻当中讲到,一个人他杀了一头水牛,然后用它来供天神,供完天神之后把牛肉分给很多人享用。通过比喻观察的时候,这个人有权力把水牛的肉分给别人,但是他有没有办法在分牛肉的过程当中,把杀牛的罪业也分成很多份,然后搭在牛肉上分给别人呢?这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肉可以分,罪业只能留在自己相续当中。

 

从这个方面分析的时候,国王也是同样的,国王一方面有分财物的权力,但是在分财物的过程当中,不可能把你在得到财物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罪恶分给别人。就好像这个人可以把肉分给别人,但是他在获得肉的过程当中杀生的罪业不可能同时分下去的。因此不应该认为国王有分配财物的权力而生起傲慢。

 

在龙树菩萨的《亲友书》当中也是讲到,世间上的人,或者修行人,为了自己的父母造罪,为了比丘造罪,为了婆罗门造罪,为了自己的上师善知识造罪,这样的罪业是没办法让别人替你分担的,只有自己承担过失。自己在造罪的过程当中,发心、行为圆满的时候,过失是自己获得的。你为别人造罪,不可能别人来替你受果报。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智慧分别,虽然是为了父母,或者为了子女,杀生或者造罪业,但是你造罪业的时候,罪业肯定是归你自己的,不可能别人替你分担。所以很多高僧大德就呵斥这样的愚痴行为,在做事情的时候,虽然对境很殊胜,但是也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做,才可以对自己和他人有些利益。

 

自他二利方面都是很善巧的方便在菩萨行当中是讲得很清楚的。一方面必须要有悲心,另一方面还应该有取舍的智慧。否则世间上也有发了好心做错事的,虽然自己发心比较好,但是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到底是好或者不好就很难抉择,有的时候虽然说发心善一切都善,但是毕竟做了伤害自他二利的事情的时候,也不好判断。

 

在《格言宝藏论》当中也讲过,比如说喜鹊,它最后把它母亲的毛拔下来,吃它母亲的肉的时候,它认为是在报答母亲的恩德。它的发心认为是报答母亲的恩德,但是它做的事情是把母亲身上的毛拔掉,把它的肉吃干净。这个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萨迦班智达讲,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一方面要有好心,这个是肯定的,做一切事情都要有贤善的意乐,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是必须要有智慧,否则非常不好抉择。所以必须要把佛经怎么讲的,论典怎么讲的,世间的规则怎么实行的,全部了解之后,全面观察、处理,这样在凡夫位的时候才尽可能地可以造一些福德,否则的话,你相续当中发的是好心,但是做的是错事的时候,不好观察。

 

辛二、破王应起大骄慢:

 

有些人就会想,因为国王的权力和财物都是很自在的,所以应该产生骄慢。针对这样的一种看法,圣天菩萨讲:

 

自在所起慢,当观他有势,

若等若增胜,善士心不起。

 

国王在权力、资财、受用等等各方面都获得自在,通过这样产生傲慢的话,这个时候应该观察“他有势”,观察其他有权有势的人,或者观察其他的国王。一观察的时候就知道“若等若增胜”,不管是和这样的人相等也好,或者别人超胜你也好,一观察之后“善士心不起”,就不会起傲慢心。你现在产生的种种傲慢也是不应理的,你现在所拥有的,也许在你自己的小范围当中,在你的小圈子里面,在你自己的王国当中,也许你是第一,但是和其他的国王比起来的话就不一定是第一了。所以真正能够超胜一切王国的国王是找不到的。既然如此的话,怎么可能产生一种傲慢呢?

 

通过这样观察国王,实际上也可以推知到其他修行人方面。有的时候我们在闻思修的时候,听闻的智慧、思维的智慧比别人超胜,或者自己的福德、种种能力比别人超胜,就很容易产生傲慢心。因为他相续当中通过无明愚痴引发,不了解这些资财,或者相续当中所产生的种种功德是一种有为法,还会不断地变化的。他不了解这种无常的体性而生起傲慢,是一种常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的眼光比较短浅,单单看到周围这些人,“周围这些人都不如我,所以我很了不起”,但是你把眼光放远一点,其他地方看一看,很多很多超胜你的智者,很多很多超胜你的具有功德的人。这样把眼光放开一点,有的时候傲慢心就不会产生了,产生不起来了。

 

所以有的时候产生傲慢的时候应该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观察和自己相等的人,观察比自己增胜的人,这样就不可能产生傲慢。或者有时候确实自己在某一个方面天下无敌,找不到一个对手,但是也要看看,自己这一个角度超胜,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是不是还是超胜的?换一个角度也许别人就超过你了,既然别人有超过你的地方,那么你缘这个角度就不应该产生傲慢心了。

 

比喻中讲到,有一个掌财婆罗门的妻子长得比较好看,她经常缘自己的美色产生一种傲慢心,有一次她对自己的丈夫说:“我长得如是的美丽,你应该给我买最好的衣服和最好的装饰品。”这个掌财婆罗门就想到要买最好的衣服和最好的装饰品肯定要花很多钱,舍不得花这笔钱,他就想了个方法,他说:“可以,买的话都是可以的,没有问题的,但是要买什么样式的?买什么布料的?什么颜色的?要看好之后再买,最好看看王宫里面的王妃她们穿什么样的衣服,你去选一个,可以买,可以做。”她的妻子去了王宫当中一观察的时候,看到这些王妃长得这么美丽,自己当时就觉得不好意思,远远比不上别人,所以马上就息灭了自己傲慢的念头。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法就可以知道,平时我们产生傲慢的时候,都是没有好好观察,没有仔细分析,就好像这个掌财婆罗门的妻子一样,她在自己家里的时候,觉得自己了不起,眼界没有放开的时候,不知道王妃长得这么好看,缘这个就产生傲慢,但是通过丈夫的教导,一去看的时候,马上就息灭了傲慢。同样,我们现在有的时候产生一种傲慢,也是没有好好观察。通过圣天菩萨的教言,只要稍微一观察四周,就知道实际上很多很多人都超过自己。这样观察之后,只要是一个有心的人,肯定当即就会息灭傲慢。这也是圣天菩萨给我们开示的一个很殊胜的方便,有的时候自己得意忘形的时候,把这个颂词好好想一想,看一看,观察观察。这个时候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比较正直的善士,他的心中绝对不会生起傲慢的。

 

以上就讲完了第四品。我们再对前面的内容简单做一个回顾。这四品的科判是破斥常乐我净四颠倒之后,修习中士意乐,然后发起菩提心的轨则。通过破斥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执,真正通过佛法的引导,就可以产生一种厌离心。

 

修习中士意乐,主要是对轮回的种种圆满没有一点点、刹那的羡慕心,对自己的身体、对他人的身体、对权势、对世间当中所谓的有漏的快乐、对平时所执著的自己和他人的常有的相续等等这一切全部观察完之后,就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痛苦的、不净的、无我的,了解之后就认为整个世间没有自己所贪恋的东西了。贪恋什么呢?贪恋自己吗?或者贪恋他人?贪恋世间?贪恋财物?贪恋王位?等等等等一观察的时候,没有一个可贪恋的,全部都是不清净和无常的体性。所以从这个角度观察好之后,自己就愿意生起一种出离心,就愿意修持出世间道,只有获得出世间道之后才是稳固的。

 

实际上我们观察在四品当中并没有讲到怎么样发愿菩提心的轨则,但是科判当中是讲到了要发愿菩提心,这个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现在我们在学这个论的时候,我们的身份可以说是大乘行人的身份,我们相续当中毕竟还是有大乘的种姓,所以不像小乘的行者,如果是小乘的行者,学了这四品之后,他就发起一个非常猛烈的求解脱的心,他就不会再往上发菩提心,但是对于相续当中有大乘种姓的修行者来讲,了解了一切世间都是生厌离的对境之后,他自己就产生一种厌离心,因为有大乘种姓的缘故,他会观察,不仅仅是自己应该厌离,其他的一切众生都需要从这样不清净的环境当中远离。

 

比如说同样是一个火坑,自己了解这个火坑的痛苦,出来之后,如果真正有慈悲心,或者有大乘种姓的话,他就会观察,这些所有在火坑里面的人和我一样,都是需要出离的,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引发一种菩提心,愿度化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从轮回当中脱离,这样的愿心就会产生。而且要彻底从轮回当中获得究竟的解脱的话,单单是佛果,从最究竟的解脱来讲,单单是佛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就会自然引发相续当中的愿菩提心。

 

前面从金刚句这个角度来讲,完全都是提到怎么样去产生厌离心的方便,在讲完之后,如果我们没有进一步分析的话,也可能就停留在这个角度了。但是明明科判当中讲到了修习中士意乐之后发起愿菩提心,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相信每个道友的相续当中都产生了一种比较正确的认识,认为这一切都是无常,整个轮回都是一种生厌离的对境,产生这样的定解的话当然是非常好的,对自己看破世间、修习佛法这方面的帮助是非常非常大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不应该停留,应该再缘其他的众生,其他很多很多的众生还不了解这个道理,现在还有很多众生正在轮回当中苦苦地追求,苦苦地挣扎,而且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如此痛苦的状态当中,根本没办法发现,所以缘这些众生自然而然就可以产生一种菩提心,愿度化他们,愿一切众生都可以从无始的轮回当中获得出离。科判的意思如果摄义的话就应该如是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