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90课

从第一品至第二十三品,中观宗已从方方面面抉择出万法皆为空性,但包括唯识宗在内的很多内道有实宗仍然不肯接受,并发出了六大太过。

 

上节课宣讲了其中的四个太过——无有四谛之过、无有有境智慧之过、无有八果之过、无有三宝之过。下面讲剩下的两个太过——无有因果之过、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辛五(无有因果之过):

 

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

 

承许空性还会破坏因果,也会破坏罪福业。

 

对方提出:如果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就毁坏了因果,因为因果也归属于万法当中。如果没有因果,就不存在造福业和造罪业,这样善恶之果也会被破坏无余。但具有因果正见的人谁会这样承认呢?他们都相信因果报应:造作十种善业,将来必定会转生善趣获得乐果;造作十种不善业,来世必定会转生恶趣感受苦果。

 

此外,如果善恶业果都不存在,佛教徒每天断恶修善还有什么实义呢?没有任何意义了。然而积累福德、远离罪恶是佛教公认的成佛之道,如果对此一概否认,就已背离了佛教教义,不能算是佛教徒了。

 

以上是对方发出的第五个太过,下面是第六个太过。

 

辛六(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

 

承认万法空性,也会有将一切世俗法悉皆毁坏的过失。

 

对方继续说道:如果承认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无有任何本体,不仅三宝、四谛、因果等法会被摧毁,世间的见闻觉触,以及制造陶罐、烹煮粥饭等等世间名言法和概念都会被全盘摧毁。

 

《显句论》中对方说:“假设这一切都是空性,这一切均不存在,那么由于万法包含在一切当中,所以法与非法二法的因果,欲求与不欲求的法均不存在,就毁坏了世间名言,毁坏了衣食住行,此等都包括在一切范畴中……”

 

对方认为,如果毁坏了一切名言,则肯定不合理,因为佛陀说过:世人如何承认,我也随顺世间如是承认……由此可知,佛陀是承许世间法存在的。

 

以上已经宣讲了对方的六个太过。下面中观宗将一一破斥他们的观点。

 

庚二(破彼等观点)分三:一、他宗发太过的原因;二、自宗无有过失之理;三、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

 

在答复之前,中观宗首先指出了对方发太过的原因。

 

辛一(他宗发太过的原因)分二:一、对方未通达空性之理;二、对方未通达二谛之理。

 

壬一(对方未通达空性之理):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你们是因为不能如实了知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因缘以及空性的含义,所以才会自寻烦恼。

 

“知空空因缘”中的第一个“空”,是指空性的本体;“空因缘”即空性的必要、空性的缘由或者说空性的目的。“及知于空义”中的“空义”是指空性的意义。

 

中观论师对发难者回答道:你们之所以发出这些太过,是因为对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必要、空性的含义一窍不通,故以自己的分别妄念,想当然地认为仅仅没有(单空)就是空性的内在含义,并由此而产生颠倒的执著。实际上,你们将空性的含义仅仅定义为单空,这与我们所说的空性迥然不同,我们所说的空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是将颠倒的无实单空、成实、二俱、二非四边戏论全部空掉,因此我们不会有任何过失。

 

你们因为不懂这一点,才会自寻烦恼地认为这些见解损害了四圣谛等法,从而发出了一系列太过。这完全是自寻苦恼、自我束缚,对我们不会有毫发之损。

 

下面具体分析:

 

◎对方不知空性的本体

 

首先,对方未通达空性的本体。中观宗所讲的空性并非单空,它具有五种法相,如第十八品《观我法品》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意即,空性完全是自证境界,不依赖其他言辞和比喻;空性是寂灭四边的自性;它没有言语的戏论;没有彼此相异的差别,也没有心的思维及分别,具有这五种法相,才是真正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对方所谓的空性本体,只是将有边遮破的单空戏论之见,因此是错误的。而这里“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等所表达的见解是远离一切四边戏论。如果带有偏袒、片面、观待他法的条件,则即使称之为空性,但这种自以为是的空性等等都不可能空。既然如此,又在何处存在丝毫空的性相呢?

 

这实在是对“空性”名称内涵的茫然不知。

 

中观宗并不承认对方所许的单空,也不承认唯识宗所许的“识是永远不空之法”的观点,于中观见解而言,持这两种观点具有很大过患。总之,因为中观宗承许离四边的空性,故不会有失毁四谛、三宝、因果,乃至一切名言的过失。

 

◎对方不知宣说空性之必要

 

释迦牟尼佛宣讲空性的必要,即空性的因缘或目的是什么呢?第十八品《观我法品》中阐述过这个问题,颂云:“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意思是,业和烦恼全部灭尽,才可以称之为解脱,而业烦恼的本体并非实有,只是戏论的体性,这样的戏论唯有依靠空性才能灭除。

 

可见,佛陀宣讲空性的必要是为了破除有、无、二俱、二非的戏论,令行者趋入根本慧定而获得解脱。而对方的单空执著,将其必要误认为是仅仅遮破有边,这实际并没有了知其真实的必要。如若像对方这样承许,则四谛、因果、三宝等世间一切法都未超离戏论。

 

◎对方不懂空性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空性含义,是指因缘所摄的一切法皆为空性,如本品颂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意思是,三宝、因果、轮回、善恶等一切万法皆由因缘所生,释迦牟尼佛说它们都是空性。也就是说,整个世间没有一法不为因缘所摄,而因缘所生之法皆为空性,故不空之法根本不会有。

 

对方所谓的空性含义,是断除所破的单空之义,是将“不空”的违品,命名为“空”的一种单独执著。实际上,万法都无有丝毫本体,不存在所谓舍弃显现的单独空性,故也不可能存在单空执著。对方之所以这样建立,是因为对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缘起之义一无所知,所以不可能对离边空性的本体有所领悟。

 

◎不解密意,招致过患

 

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之后便会了知,有实宗所谓的“三宝不存在、四谛不存在”等过失,对中观宗不会有任何损害,只是他们自己未通达如来的究竟密意,即未能领悟空性的本体、灭除戏论之网的必要,以及空性的含义,由此而停留在单空境界,为自己引来了无量祸患。

 

不仅小乘宗,很多初涉佛法的人也经常心怀疑惑:“佛教不是讲空性吗?既然万法皆空,那磕头顶礼、烧香供佛还有什么用呢……”有些久入佛门的人虽然口上不说,但心里也一直存有疑惑:“既然万法皆空,那行善断恶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有些人甚至还会想: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干脆好好享受吧……

 

要想消除自相续中的各种邪见和疑惑,一定要通达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必要以及空性的内涵,只有这样,闻思修空性才有真正的意义。

 

壬二(对方未通达二谛之理)分五:一、宣说所证二谛之体相;二、未通达二谛之过患;三、宣说二谛之必要;四、误解空性之过患;五、是故佛陀最初未说空性之理。

 

癸一(宣说所证二谛之体相):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诸佛都是依靠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是胜义谛。

 

《般若灯论》中这一颂的译文是“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谓世俗谛,二谓第一义。”最后一句的“第一义”即指胜义谛。

 

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三世一切诸佛,之所以为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是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一定要应机施教,否则很难令他们接受教义而趋入解脱。而诸佛无论宣讲任何法,都要依靠二谛。何为二谛呢?第一是世间世俗谛,第二是实相胜义谛。

 

佛陀所传之法归纳起来即是三转法轮52。按宁玛自宗及大多数论师的观点,佛陀初转法轮主要宣讲了世俗谛,这被大家一致所公认;二转法轮主要宣讲了胜义谛的般若空性;三转法轮不仅宣讲了如来藏光明的胜义谛,也阐述了深广地道的安立与万法唯识等世俗方面的教言。由此可见,佛陀三转法轮都是依靠胜义谛和世俗谛来宣讲的。

 

[52] 三转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二转般若无相法轮,三转善加辨别法轮。

 

◎何为胜义谛和世俗谛

 

世俗谛53是万法的现相,即依靠凡夫的见闻觉知而抉择的法。也就是说,凡夫能说所说、能知所知等见闻觉知的所有法,都称之为世俗法。世俗法皆是假法,并非真正的实相。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云:“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所见虚妄名俗谛。”

 

为什么说世俗法都是假法呢?因为它们都是虚妄分别念的对境。凡夫因被无明习气遮障,没有能力现见诸法真相,只能见到显现的假法,就如同具眼翳者因被眼病遮障而看到无而现的毛发一样。

 

所谓胜义谛54,即依靠圣者入根本慧定境界抉择出的万法实相。胜义就是最殊胜、最切合真相之意,这样的法就叫做胜义谛法。《入中论》云:“说见真境即真谛。”

 

[53] 《解义慧剑论释》云:世俗谛是万法的现相,在有戏论名言之分别心前真实存在,因此称为“谛”。

 

[54] 《入行论·善说海》云:胜义是指圣者的无现智慧,由于是圣者所证悟的意义,故称为胜义。如《辨中边论》中云:“圣者行境故。”

 

一切法门都包括在真(胜义谛)妄(世俗谛)当中55,除此二谛以外,无有第三谛。因此,诸佛菩萨对众生说法时,一定要依靠胜义谛和世俗谛来宣讲。

 

[55] 此处是从现相和实相角度区分了世俗谛和胜义谛,此外,也可以从显现和空性的角度区分二谛,如《澄清宝珠论》云:“轮涅所摄之一切诸法,皆许为所有有法显现之世俗谛,与一切法性空性之胜义谛,许此等为二谛也。”

 

◎随学佛陀,以二谛利众

 

大家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将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对有缘的众生宣讲。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打着佛教的旗号欺世惑俗。很多人之所以上当受骗,就是因为没有受过佛教的教育。如果很多法师、有能力的居士在不同场合宣讲一些世俗谛或胜义谛的道理,大家听受之后具有了世出世间的正见,自然也就有了辨别的智慧。否则,觉得一个人会打卦、会灌顶、相貌庄严就是善知识,单单被一些外在的威仪和行为所吸引,则很容易受到欺惑。

 

大家不管有没有法师的名称,只要有一颗利他心,将来都会有度众的机会。在摄受有缘众生的时候,应随学佛陀观察所化根基,以相应的法门来摄受:对于善恶尚不能取舍的初学者,直接给他讲《金刚经》不一定很合适,应该依靠世俗法门来摄受,宣讲一些基本的因果取舍法;对于久入佛门、因果取舍方面已经有了稳固基础的人,就应该对他宣说《金刚经》《中论》等般若空性法或者如来藏法,即以了义法门来摄受调化。如果一直给他讲前行或者一些简单的行持,他会觉得佛法仅此而已,由此而止步不前,这也不合理。

 

有些法师讲法时根本不观察众生的根基,要么一直讲世俗法,对胜义法丝毫不触及;要么只讲《金刚经》等胜义法,对善恶因果等世俗法一点不重视,这样堕于两边都不太好。

 

总之,大家无论在自利还是利他的过程中,都要结合二谛。法王如意宝说过:一方面大家要好好观修空性,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这是胜义方面的修法;另一方面,也要对众生发起大悲心,以菩提心摄持利益一切有情,这是世俗方面的行持。以现空双运或者说大悲空性双运的方式摄持自他相续非常重要!

 

癸二(未通达二谛之过患):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任何人如果不能知晓明辨二谛的体相,则不能领会甚深佛法的真实奥义。

 

《般若灯论》中此颂的译文是“若人不能解,二谛差别相,即不解真实,甚深佛法义。”

 

作为一名修行人,先应孜孜不倦地研究、明辨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体相(体相包括二谛的分类、法相等)。此外,对于小乘、唯识、中观宗对二谛体相所持的不同观点,也应有所了解。这方面内容在《三戒论》《俱舍论》56以及有些中观注疏57中讲得非常清楚。

 

[56] 《俱舍问答》:小乘有部所许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世俗谛:若对何法摧毁成部分或以智慧分别对何法加以破析后,执著它的心就不能再趋入,如瓶与水,即是世俗谛中具有的法。(瓶子被打破成片,则不会再执片为瓶子,把水分析成色香味触,则不会执色香味触为水)胜义谛:胜义谛中具有的法是指世俗谛以外的法。即若被摧毁或被智慧破析则执著彼之心不会再趋入的法之外存在的法是胜义谛。如色的极微尘与无为法。(胜义谛之法实有,然其不能再被摧毁与破析,即执著其心不变常有而不会因被摧毁与破析而不再如是执著,如极微恒时被执著为极微)

 

[57] 《中观庄严论释》:有实二宗(有部、经部)内部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均是如此承认的:经过摧毁与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为世俗谛;而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在胜义中必然是存在的。他们觉得:假设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也不存在,那么所有的这些粗大无情物与心识显然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这样一来,如是显现的万法也就不合情理了,如同无有毛线的氆氇一般。

 

唯识宗:这一宗派认为,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法,为世俗谛;而能取所取之现基——最究竟的自明自知依他起心识,则是以外境所取与执著它的能取来空的,是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他们认为:如果作为轮涅所有现分之现基的这一心识也不存在,那就成了空中鲜花一样,为此说唯识是胜义谛。对于心识以外异体的无情法,他们依据遮破微尘的理证等予以推翻,由此证明外境不成立。

 

如果对二谛的概念、体相等相关问题没有辨析清楚,则不可能真正领悟佛法的奥义。大家一定要全力以赴,通达并圆融二谛,这是学佛的关要!

 

◎依靠因明中观,睁开二谛双目

 

《定解宝灯论》云:“依靠名言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即是因明之论典。开显抉择实相义,无垢智慧胜义量,即是胜乘中观论。睁开此二之慧眼,不随他转而真入,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赞叹入道者。”

 

意思是,依靠观察名言真理的正量,能明了世俗谛的道理,从而无误取舍、行止,获此诚信的唯一门即是因明论典;能够抉择实相的胜义智慧量即是中观论典。因明和中观就如同现见真如义的双目一般,修行人睁开了名言量与胜义量的智慧双目,就会不随他转而真实趋入佛陀所指引的深广正道。若无此双目,则无法趣入,就像盲人无法找到去往遥远城郭的道路一样。

 

有些修行人具足了胜义的眼目,有些具足了世俗的眼目,但双目皆具者却廖若辰星。只有为具相善知识所摄受并且通达殊胜经论的人,才能真正具足二谛的明目。如果具足了双目,即通达了万法的现相和实相,趋入解脱之路将无有任何困难。

 

◎重视圣者论典

 

关于如何抉择二谛,《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等诸多论典都宣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可以参考。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为解释《中观庄严论》而造的《中观庄严论释》,里面既抉择了胜义谛,又抉择了世俗谛,还讲了如何将二谛结合起来运用的窍诀,要想真正通达二谛圆融的道理,一定要好好学习这部宝典。

 

《中观庄严论》的作者是静命菩萨,他将龙猛菩萨的甚深见与弥勒菩萨的广大行合而为一。世人共称龙猛菩萨是甚深见派的创始人;弥勒菩萨(有些人说无著菩萨)是广大行派的创始人58;静命菩萨是将甚深、广大二派合而为一的中观瑜伽行派59创始人。可以说,三位圣者是佛教见、行派的三大创始人。

 

[58] 佛陀教法分为深见、广行两大车轨。佛陀在世时授记深见派(无我空性)由龙树菩萨弘传,广行派(菩提心所摄持的六度万行)由无着菩萨弘传。佛陀将深见派传给文殊菩萨后,由文殊菩萨传给了龙树菩萨,后由龙树菩萨传给提婆菩萨,传至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将广行派传给了弥勒菩萨,再由弥勒菩萨传给无着菩萨,由无着菩萨传给世亲菩萨、陈那菩萨、法称论师等等……

 

现在很多人自称是什么什么的创始人……有些道友可能也会想:“我学成回去之后,要在我的小寺院里当一个创始人”。实际上,若想真正成为开宗祖师并非易事,要求是非常高的。《现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释》、因明当中专门讲过开宗创始人的法相。比如,要现量见到万法真谛(即现证第一地菩萨的境界)、真正通达并能开显佛陀密意、广大破斥他宗建立自宗……圣者的境界不可思议,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对于他们留下来的论著,大家应该予以重视。

 

总而言之,要想对释迦牟尼佛的甚深教法生起牢不可摧的定解,必须通达二谛真义。希望大家能对甚深胜义谛和广大名言谛做深入的研究。

 

[59] 公元7、8世纪后,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开始接近,互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佛教思想,后称中观瑜伽行派或瑜伽行中观派。此派创始人是印度僧人寂护(静命菩萨)。他站在中观学派立场上采纳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说,认为只有承认“唯识无境”的观点,才能真正理解中观的“无自性”,由此倡导融合大乘空有二宗。寂护的弟子莲花戒、师子贤等人继续传播这一思想。由于上述诸人长期在中国西藏地区传教,此派思想对藏传佛教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