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73课

被称为“六大庄严”之一的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凭借自己彻见甚深空性的超胜智慧,诠释出了世尊第二转法轮《般若经》的究竟密意。该论共分二十七品,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第二十品《观因果品》。

 

上节课讲了“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的第一部分“过去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今天讲第二部分“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寅二(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如果认为因果二者有接触,那么可以观察三时因和三时果分别有没有接触。因为从果的角度讲,不可能超离过去果、现在果及未来果;从因的角度讲,不可能超离过去因、现在因及未来因。

 

前面分析了过去果与三时因(过去因、现在因、未来因)都不能接触,下面观察现在果与三时因是否有接触。

 

若言现在因,而于现在果,

未来过去果,是则终不合。

 

藏文译本颂词:

 

若言现在果,而于现在因,

未来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此颂藏文版与下一偈颂顺序颠倒。)

 

如果说果是现在的法,那么它与现在因、未来因和过去因三者,始终不可能接触。

 

首先,现在果与现在因接触不合理,会有因果同时的过失。比如,鲜花和鲜花的因如果现在同时存在,那么鲜花无需观待其因就已存在了,这样一来,因就没有任何意义而不能成为因;既然因不成立,所谓的因果接触就不能成立。

 

其次,现在果与未来因接触也不合理。比如,现在的鲜花不可能接触到它未来的因,因为鲜花现已存在,假如它有一个未来的因,就会有果在前,因在后的过失,这就如同儿子出生时,父亲还没降生一样不能容有。

 

现在果与过去因也不可能接触。就像现在盛开的鲜花不可能与它以前的种子相接触一样,因为以前的种子早已灭尽。灭尽之法与现有的法如何接触呢?有些论师运用比喻说,就像活着的人不可能与死去的人相接触一样。

 

通过以上观察,现在果与三时因都无法接触。

 

寅三(未来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若言未来因,而于未来果,

现在过去果,是则终不合。

 

藏文译本颂词:

 

若言未来果,而于未来因,

现在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如果说果是未来之法,那么它与未来因、现在因以及过去因,始终无法接触。

 

首先,未来果与未来因无法接触,因为两者都不存在之故,与石女的儿子无异。如果承许不存在的法可以接触,那石女的儿子也可以在虚空种鲜花了。

 

未来果与现在因也无法接触,因为未来果在未来,现在因在现在,因果二法处于不同时间的缘故,并且,未来果尚未产生,体性等都没有形成,而现在因的自相、本体已经形成,如果两者可以接触,那兔角与柱子也可以接触了。

 

未来果与过去因能否接触呢?也不能,因为未来果尚未产生,过去因早已灭尽,两者中间隔着现在的空间和时间。从因明的角度讲,灭尽的法和未生的法都是无实法,两个无实法不可能有接触。

 

通过以上分析,三时因和三时果都无法接触,由此可知,因果之间的接触不能成立。既然没有接触,因果就不可能成立。

 

◎因果只是观现世量

 

在未经观察的如梦如幻境界中,即抉择世俗谛时,对于因生果的现象毋庸置疑。然而当以中观智慧加以抉择时,人们亲眼目睹的因果法则,乃至一切万法的本体,都不能成立。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只是观现世量。所谓观现世量,是指凡夫六根前所显现的正量。虽然名曰正量,但它只适用于世俗,以胜义理观察时,根本无法堪忍。

 

◎佛教逻辑与世间逻辑的异同

 

中观理证通过各种推断,破除了世人所有的妄执分别,指引我们逐渐趋入离一切戏论的胜义境界。很多人认为龙猛菩萨是佛教逻辑的创始者,原因即在于此。

 

逻辑学可分为世间逻辑学和出世间逻辑学:世间逻辑学主要指西方逻辑学,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00多年开创,后来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逻辑学。这种推理是通过演绎并运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方式来推断事物的存在、发展等规律。到了大约十九世纪的时候,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开创了唯心主义辩证逻辑学,后来马克思等人又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学。出世间逻辑学也称佛教逻辑学,宣讲出世间逻辑学最典范的论典就是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

 

佛教逻辑学与世间逻辑学有着天壤之别。世间逻辑学是人们凭借五种感官或者先进的仪器,运用各种分别念对事物的特性、发展规律等进行推断。因为世人具有坚固的实执,故只能认知事物的表面现象,根本触及不到万法内在的甚深奥义——缘起空性。而龙猛菩萨与之截然不同,他凭借断除二障所获得的根本智,究竟抉择出了万法的实相。因此,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宣讲佛教逻辑的论典中,胜义方面主要以龙猛菩萨的《中论六论》为主,世俗方面有法称论师42的《因明七论》等诸多因明论典。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里抉择名言的时候,就依靠了很多因明观点。

 

[42] 法称论师:二胜六庄严之一,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因明大家。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早年习婆罗门教各种学派的教理,后学佛法,赴那烂陀寺从护法出家,习唯识学。后从陈那弟子自在军学《集量论》,成绩优异;对《集量论》作出评释,进一步发展了陈那的因明学说。擅长辩论,被称为“辩论牛王”。著有《因明七论》。有三个根本论和四个支分论,三个根本论典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四个支分论典即《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

 

佛教抉择名言的推理与世间逻辑虽有相似之处,但远远超胜于它们,学了因明之后,大家就会明白;而中观所抉择的胜义理论,世人更是难以企及,任何科学家、理论学家一丝一毫都未触及。

 

这并非站在佛教立场上的偏袒之词,很多人在学校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里面对很多问题是否给出了合理答案,大家都会深有体会。中观理证与之完全不同,用逻辑已经把道理推到了尽头,比如刚才所讲的因果,因果之间接触也不行,不接触也不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况吗?根本没有。世间是否有这样精妙的推测方法,大家应该一目了然。

 

中观理证既然是一种推理,就应该属于逻辑学。当我们了解了它与世间逻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就会对佛陀及中观教理生起更加坚定的信心。

 

以上讲了“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的第一个问题“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下面讲第二个问题“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丑二(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因果不接触,因如何能产生果法呢?若因果接触,因如何能产生果法呢?

 

本颂和《般若灯论》这一颂当中都用了“和合”这个词,但藏文颂词偏向于“接触”之意,两种说法都可以。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如果因果不能和合(接触),犹如光明与黑暗、东山和西山一般,那因如何能生果呢?如果从未接触还能生果,那么非因也可以成为因了,就如《显句论》中所说,石女的儿子也能生果了。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如果因果可以和合,即互相有接触,那因如何能生果呢?不可能生果。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因果互相接触,两者就成了同时存在的法。如果因果同时,一方面,由于果已存在的缘故,依靠因来生果就没有任何必要,另一方面,因果之间也会有互不观待的过失。

 

既然因果接触、不接触都无生,那因果如何成立呢?胜义而言,因果不可能成立。

 

◎名言中,因果是缘起自然规律

 

观察因果接不接触,已经触及到了甚深的空性,属于胜义量的观察范畴,并非抉择名言。在名言当中,我们只要承许“因缘和合可以产生”即可,因为因果本身是虚幻不实之法,所以对于接不接触的问题,不可能得出一个真正的结论,即使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无法给出合理答案。

 

我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化学老师把几种化学元素混合在一起,一会儿气体就从里面冒了出来。他兴奋地说:“你们看,成功了!成功了!”几种化学元素混合产生气体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但如果问这些元素和气体之间接触还是不接触呢?无论谁都给不出真正的答案,最后只能说,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实际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饶益众生会得安乐,伤害众生会受痛苦……也是一种缘起自然规律,与化学实验没有两样。因缘一旦具足,化学反应物就会无欺产生;同样,善业或恶业一旦聚合,就会感受安乐或痛苦。

 

如果观察善业与安乐、恶业与痛苦、化学物和气体之间接不接触,就成了胜义谛的观察。若以胜义量来观察,善恶、苦乐、化学物、气体以及因果等一切万法都不成立,全部为空。

 

大家一定要通达这些要点,真正明白之后,才会对名言中因果毫厘不爽、胜义中万法皆空的道理深信不疑,否则很容易误入歧途。

 

◎因果法则不可毁

 

以前有位道友在学院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去其他地方参学,回来之后判若两人,不仅爱说大话、空话,也不谨慎取舍因果,完全舍弃了法王如意宝的传统。希望大家千万不要轻毁因果法则,否则后果极其可怕。

 

还有一些道友人特别爱炫耀自己的境界,对于很多佛理却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人也很可怜。希望大家能注重提高自己的闻思智慧,对别人多讲一些佛法,不要总讲很多自己的境界。如果真有一些境界,可以私下悄悄对我讲。(众笑)

 

一般来讲,没有境界的人最爱口口声声讲境界,真有境界的人一般都闭口不谈境界。前两天有个人给我打电话,说他现在已经住在明空无二的境界当中,没有什么可取舍的。我在法王面前待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听法王说过“因果不重要、无需取舍,或者自己住在明空无二境界”这类的话。

 

大家现在毕竟处于名言当中,在胜义境界尚未证得之前,一定要谨慎取舍因果,并且不能舍弃念咒语、磕头、修加行等世俗善法。认为因果在名言中也是空的,已经完全曲解了《中观根本慧论》的教义。

 

◎自欺欺人不可取

 

还有些人把《楞严经》《华严经》或大圆满中讲胜义境界无取无舍的一两句教言背诵下来,给自己的懒惰找到了很好的借口。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明明自己懒于行持善法、取舍能力特别差,以这种方式安慰自己没有任何意义。希望大家不要效仿这样的人,而应随学上师如意宝的优良传统。虽然胜义中万法如虚空一般,但在未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因果是毫厘不爽的,一定要谨慎取舍。

 

现在我们正在听受《释迦牟尼佛广传》,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深受触动。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念诵佛号对自己生生世世都有极大利益。

 

比较而言,那些整天以大话安慰自己、没有闻思基础就闭关等行为,不一定能给自己的解脱带来真实利益。

 

生而为人非常不易,如果别人欺骗你,再怎么难,也有办法摆脱困境,但如果自己欺骗自己,那就无可救药了,谁也救不了你。希望我们当中不要出现这样的人,大家一定要经常反观自己。

 

子五(观察空不空而破)分二:一、离果不离果之因不能生果;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

 

丑一(离果不离果之因不能生果):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中没有果,因如何能产生果法?若因中存在果,因如何能产生果法?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如果因上面不存在果法,因如何能产生果呢?不可能生果,如同水中不可能产生酥油一般。

 

《显句论》中云:“无有果的因不能生果,如同非因一样果不存在的缘故。”如果非因可以生果,那么石头也可以产生黄金、柱子也可以生出孩子、摄像机也可以产生牦牛了……会有无量无边的过失。《青目释》云:“以无果故因空,云何因生果?如人不怀妊,云何能生子?”如同人没有怀孕,就不可能生孩子一样,因上如果没有果,又如何生果呢?不可能产生。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如果因上面果并不空,即因上面已经存在果法,因如何能生果呢?不需要产生,就像儿子已经出生了,母亲没必要再生他一样。

 

这一颂是以因法为基础进行论证,而前面是从和合之时进行分析,因为角度不同,所以并不重复。

 

丑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分二:一、不空之果不能生灭;二、空果不能生灭。

 

寅一(不空之果不能生灭):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

 

果法不空则不生,果法不空则不灭。因为果法不空的缘故,不生也不灭。(《般若灯论》中此颂最后一句是“无起亦无灭”)

 

前面已经从因法的角度做了抉择,下面再对果法进行观察。我们仍然可以追问:因法所产生的果法本体究竟是非空性,还是空性的呢?

 

假如果法以不空的方式存在,就如《般若灯论》中所说:言事实师云:“于果法产生之前,应承许果法不空”,那么其体性就已经实有了。但不空而有自性的法,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存在的法能不能产生呢?

 

当然不能。如果没有产生,自然也不会有毁灭。

 

有的讲义用《中论》第十三品的偈颂“若诸法有性,云何而得异?”来解释。意思是,若诸法有自性,它就始终不可改变;若无法改变,自然不会有生灭。

 

由此可见,不空的果法就成了既没有灭失,也没有产生的法,但对方并不承认这一点。

 

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认为,这一颂应该是遮破实事宗(有实宗)的观点,即唯识宗以下的观点都可以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