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6课

昨天我们讲了“如何宣说真如之理”中的第一个问题“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今天开始讲第二个问题“以假立而宣说真如”。

 

子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

 

有些人提出:如果远离了一切戏论,语言无法表达、思维无法分别的境界是所谓的真如,那么佛陀在众生面前宣说了什么?他到底是怎样转法轮的呢?

 

中观宗答曰:本来法性的本体无法言诠,也无法思维,但佛陀运用了不同的善巧方法,在三种根基众生面前分别宣讲了万法的真实义,他是这样宣讲的: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对下等根基,佛说一切法实有,为了破除他们的实执又说一切法非实有;对中等根基,佛说万法名言中实有,胜义中非实有;对上等根基,佛说万法既非实有,也非不实有,这就是诸佛所宣说的佛法。

 

◎对下根者的教言

 

佛陀初转法轮时,首先遵循世间法则,宣说了器情世界、业因果、前后世等蕴界处一切万法不杂、实有而存在的教言,但这么说其实并不究竟。佛陀为何这样宣讲呢?

 

一方面,是为了随顺下根者的世间智慧,一般人都认为万法实有,如果直接否定他们的观点,将很难引导他们进入佛门。《显句论》中引用教证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说有者,我亦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无。”此教证在《善解密意疏》和《入中论》注疏当中也被引用过,它说明,佛陀为了随顺世人宣说过很多法门。

 

另一方面,是为了救度可怜的顺世外道和不信因果的世间人,他们完全否认前后世、业因果的存在。如果这样肆无忌惮地毁谤、践踏因果,来世必会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为了破除他们的断见,佛说前后世、业因果等万法实有存在。

 

但如果人们又一直秉持万法实有的观点,将无法脱离常边获得解脱。为了打破其相续中固有的实执,当他们具有一定智慧之后,佛陀又宣说了无实(非实)的教言,将万法抉择为空。

 

也就是说,首先,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了令劣根者依照次第趋入真实之道,而宣说了诸蕴等一切万法实有的理论,其后为了令其舍弃这些耽执,又阐述了一切并非真实的道理。

 

◎对中根者的教言

 

之后,为了解开初转法轮实有、非实有之间的矛盾,佛陀在中根者面前,宣讲了万法既实有,也非实有的教言。这么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名言中可以承许万法如梦如幻地存在——业因果毫厘不爽、前后世无欺存在……但在胜义中,万法则无一不空。

 

佛陀是从名言和胜义两个角度,宣说了万法亦实有亦非实有,即为了远离有的执著,宣说了胜义中无实有;为了断除无的执著,宣说了名言中实有。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中观正理即是如此。

 

◎对上根者的教言

 

至最究竟时,佛陀在对空性有一定认识、对无二法门有信心的利根者(如中观应成派所化众生)面前,宣讲了了义的不二法门,即远离四边的真正中道之法。

 

也就是说,在最后抉择时,所谓名言中的实有法不可能存在,既然实有法不存在,与其观待而成的无实法也不可能有。如《大智度论》云:“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意思是,常有是一边,断灭也是一边,离开了此两边,就是所谓的中道;有是一边,无也是一边,远离了有无二边,就是所谓的中道。如果诸法既不是实有,也不是非实有,那么除此之外的二俱和二非能够成立吗?不可能成立。由此就遮破了一切边。

 

有些讲义里遮破了天台宗“有些法虽然双非实有不成立,但是非二俱在有些境界前应该存在”等说法。实际上,究竟而言,一切万法皆不成立,远离四边八戏。这才是离一切垢染、具一切智慧和功德的诸佛,在众生面前所宣说的真正甘露妙法。

 

这样的教言对于一般人是不能直接宣讲的,如果一开始就说因果不存在、一切无取舍,他们肯定无法接受。对于初学者,应该先讲一些因果存在的道理,然后再循序渐进引导,就像母亲在孩子的不同生长阶段,会给他提供不同的饮食一样。

 

◎一切教法皆是方便接引法

 

总之,虽然在实相中,离一切边戏的境界无法言诠、思维,但为了救度众生,佛陀对应不同根基的智慧水平,以暂时和假立的善巧语言,采取随机宣说或次第宣说的方式阐演了种种法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际上,佛陀的一切教言,都是证悟真如法性的方便之法,就如同以手指来指明月亮的方向一样,《中观四百论》云:“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针对病人不同的病症,善巧的良医会采用不同手段进行医治。

 

关于这一颂,清辩论师和果仁巴大师都认为,佛陀是根据这三种根基来次第说法的。青目论师的讲义也持这种观点,只是宣讲的次第和内容不太一样;月称论师的《显句论》虽然在词句上没有明确说明,但也含有此意。

 

子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分三:一、胜义真如之法相;二、世俗真如之法相;三、彼二摄义。

 

丑一(胜义真如之法相):

 

任何一法都具有真如,真如亦称法尔、法性、法界,是指诸法真正如实的本来面目。诸法既有名言真如,也有胜义真如。

 

名言真如,是指诸法的名言法性,或者说名言中的真相,比如,火的本性是热性,水的本性是湿性等等。胜义真如,是指万法的胜义实相,它是无法言诠、思维的。

 

◎为何言诠胜义真如

 

既然胜义真如不可言说,为什么龙猛菩萨还要宣说呢?因为有人提出:你们佛教所谓的真如,到底有没有法相呢?如果没有法相,就与外道所许的“常有自在的我”无有差别了,外道所许的神我,也是不可言诠、思维的。

 

为了断除对方的邪见,让众生能够通达真如法性,龙猛菩萨随顺世间名言,宣说了真如的五种法相。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唯是自己了知,并不依随他法;寂灭了四边的相执;无有语言的戏论;无有彼此相异的差别;无有心的分别——这就是真如的五种法相。

 

真如具有哪五种法相呢?

 

一、“自知不随他”,万法的胜义真如只能自己证知,不能依随其他任何方便法来了知;二、“寂灭”,它远离了四边八戏,体相是寂灭的;三、“无戏论”,无有任何语言的戏论;四、“无异”,诸法的真如本性无法分开,比如,虽然瓶子、柱子等名言法是分开安立的,但它们的真如法性却不可分;五、“无分别”,无法思维分别。“是则名实相”,以上就是胜义真如的五种法相。

 

具体而言:(一)“自知不随他”,“自知”二字在藏文译本和《般若灯论》中都没有,当然,有也是可以的。印顺法师用世人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解释,即通达法界时,人是自明自知的。也可以解释为,在佛的各别自证智面前,真如可以被了知。“不随他”的意思是,真如法性无法通过语言文字、逻辑推理、器具、比喻等任何途径和方法来了知,因为这些都无法如理如实地表达出真如的本来面目。

 

(二)“寂灭”,万法的本体远离了四边八戏,恒时寂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尔。”意思是,不管诸佛出世,还是未出世,转法轮,还是未转法轮,诸法的法性本即恒时寂灭而安住。同样,不管上师们传法还是未传法,万法的本性都是寂灭的,远离了一切边戏执著。

 

(三)“无戏论”,无有“此法与彼法”等语言的戏论。本来戏论也可以用于执著方面,但《显句论》和《般若灯论》在此处都是从语言角度来解释: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不合理;说是、非……亦如此。不管口说什么样的语言,都无法真正诠释出真如的本面,因为语言是一种戏论、落于了一边,而真如法相远离了四边,已超出了其缘取的范围。

 

(四)“无异”,即真如的本性不可分。在世俗中,瓶子、柱子、东山、西山等各种法都是分开安立的,但在胜义中,诸法远离了言思等一切戏论,本体皆为空性,故真如本性无二无别、一味一体。因此,无论在语言、思维,还是本体、特征等任何方面,都没有什么可分的。

 

(五)“无分别”,无有任何分别念,即无法用善恶、有无等任何心念去分别执著。因为胜义真如远离了四边八戏,故而心无法缘取。

 

经云:“若无心之行境,言语岂能解述。”既然无有心之分别,依分别心而起的言语之相也不会有,如此又岂能表述呢?比如,对于大圆满或大中观的境界,想用语言如实地诠释出其胜义实相,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无是非的心丝毫缘取不到的缘故。

 

◎真如法相只是一种表示

 

虽然胜义真如无法言诠、思维,但说它无法相也不合理,因为它与外道所许的不可思议的我完全不同。而说它有法相时也要明白,其法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可以运用推理、比喻对其进行描述、宣说,但很多人仍然无法通达真相。就像对于一个从没去过美国的人,虽然通过图片、语言的介绍,他能大概了解美国的一些状况,但这与他亲自去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还是有很大差别。真如亦是如此,是无法真正如实宣讲的。

 

《显句论》中运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此理:“如有眼翳者颠倒见到毛发飘浮等的本体,虽然无眼翳者已经对他说明,可是有眼翳者仍然没有像无眼翳者所了悟的一样见到毛发等的自本体。不能如实证悟所证。那是什么?依靠无眼翳者所说,只是了达‘这是颠倒’的。当涂了除眼翳的眼药去除了眼翳时,没有见到毛发等的自本体才通达。”

 

同样的道理,因为我们相续中仍有“眼翳”,所以不管上师们怎样运用各种比喻、推理为我们阐述远离一切边戏的境界,宣讲最甚深的大圆满或大中观,最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所见所思都是颠倒的、不合理的,知道了真如是佛陀各别自证智的行境,明白自己只有净除障碍才能如实照见真如而已。

 

此喻相当重要,它说明了想用语言表达、用思维分别真如是不可能的。

 

◎如何现见真如

 

既然万法的实相,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任何分别念也无法思维,那怎样才能真正了知真如呢?

 

只有通过精进修行,获得一地菩萨果位,彻底断除了相续中的无明烦恼之后,真如的本来面目才会真正呈现,因为那时的心思已不再是分别念。而尚未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凡夫人是无法真正衡量的。

 

◎了知真如之必要

 

既然如此,我们现在还有必要了知真如吗?非常有必要。如果不知道何为真如,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容易误入歧途。

 

比如,有些人在修行过程中,自心稍微得到了一点寂静,感觉特别快乐,就自以为通达了法界,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法性。如果这样分别执著,不要说大圆满的觉性,就连中观空性都不是。

 

还有些人修行中出现了一点点验相,就认为自己有了不错的境界,自诩为大圆满、大中观的瑜伽士,认为一切都不存在、诸法无需取舍、好坏不必分辨、任何行为都能行持……如果存有这些分别念,那不仅没有通达法性,反而毁坏了自相续,非常可惜!

 

另外,有的人自以为获得了现空无二的境界,感觉现也不是,空也不是,闭眼时好像明明清清已经知道了,睁眼时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这种说法也需观察,如果闭眼时心里想着这种感觉特别舒服,并且存有什么都不去执著的想法,这样还只是心的一种造作,并不究竟。

 

对于这些问题大家一定要分析,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修行过程中,首先必须通达教理,这一点尤为重要!

 

关于这一颂,《显句论》中还引用了《入二谛经》的教证25来解释。此经讲述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安立方法,并广述了万法本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道理。安慧论师的《中论》注疏对本颂也有详述,这部注疏内容很广,很多内容都值得参考,喜欢看书的人应该会感兴趣。圣者们造的广论都很有价值,里面引用了大量教证来说明。

 

[25] 《入二谛经》云:“天子言:‘文殊,何为胜谛之行?’文殊告言:‘天子,胜义中真如、法界、根本无生等同,故胜义中无等同亦等同。

 

无等同于胜义中等同,彼中一切见亦等同。一切见等同,彼中凡夫法亦等同。凡夫法等同,彼中有学法亦等同。有学法等同,彼中无学法亦等同。无学法等同,彼中真实圆满正等觉法亦等同。真实圆满正等觉法等同,彼中涅槃亦等同。涅槃等同,彼中轮回亦等同;胜义中,轮回等同,胜义中烦恼亦等同。胜义中染污等同,胜义中清净亦等同。胜义中清净等同,彼中一切法皆等同。天子,真实行一切法平等性之比丘名于胜义中真实行,非如言说。’天子言:‘平等性,即胜义中至清净之间平等,胜义中一切法皆谓平等。’文殊言:‘胜义中一切法平等无生,胜义中一切法平等无起,胜义中一切法平等永不生,胜义中一切法平等无实。天子,胜义中一切法等同,何以故?天子,胜义中持受永无生,于一切法无有相异。天子,譬如,桃器内虚空与宝器内虚空,这两者同是虚空,彼于胜义中少许亦无异体。天子,如是胜义中染污法永不生,胜义中清净法亦永不生,胜义中轮回亦永不生,至胜义中涅槃之间亦永不生,胜义中少许亦无异体。何以故?胜义中诸法永不生故。”

 

丑二(世俗真如之法相):

 

此颂是讲世俗真如的法相: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诸法若从因缘生,则它与因缘之间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这就是名言真如的实相。因果之间不是一体,故不会堕入常边;不是异体,故不会堕入断边。

 

《般若灯论》里本颂被译为:“从缘所起物,此物非缘体,亦不离彼缘,非断亦非常。”颂词第三句“是故名实相”在《般若灯论》和藏文译本里都没有。

 

◎何为世俗真如之法相

 

任何名言法都有自己的真如相(法相)。其中有为法的法相是什么呢?由因缘而生的法即是有为法,有为法与其因缘之间,即因果之间,既非一体,也非他体,由此远离了常断二边。

 

因果肯定不是一体,若是一体,因果的本体就成了无二无别,果在因位时就已存在,这样农民就不必辛苦种庄稼了;众生也没必要为了解脱而造善业;工人制瓶子、铁匠铸铁锤等一切造作都成了无用功。

 

因果若是他体,也有很大过失,因为他体法必须同时存在,即因存在时,果也应该存在。如果因果同时,就会有果从因以外的他法中产生的过失,并且,如果因能够以他体的方式独立存在,就会有果产生时因不灭的过失,此外,还会有因果互不观待等等很多过失。

 

可见,因果既非一体,也非他体。以种子和苗芽为例:如果承许两者一体,农民播下种子的同时,苗芽就已经产生了,但这种现象不可能存在;如果承许两者是他体,种子就不可能长出苗芽,因为从本体不同的法中产生他法的因果规律,世间根本不存在。

 

由于因果不成立一体和他体,故而不会堕入常边和断边。为什么呢?如果因果一体,由于果位时因仍然存在,就会有常的过失,但因果并非一体,故不会堕入常边;如果因果为他体,果就无需观待因,这样即使因灭了,果也可以不生,如此就有断灭的过失,但因果并非他体,因灭之后决定生果,前后相续不断,故不会堕入断边。

 

通过以上分析,便可总结出名言真如所具有的四种法相:远离一异、远离常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名言法的本体与其因缘之间,一体不成立,他体也不成立,故而远离了常断二边。由此可知,“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仅适于抉择胜义空性,也适于抉择名言中的因果。

 

对于如幻如梦般的因缘法,其因果之间的关系,不用以胜义量来观察,仅以名言量的一异、常断来观察,世人也无法说清楚。如果我们问植物学家:“种子和苗芽之间的关系是常有还是断灭呢?”他肯定不能说常有,因为种子和苗芽的本体一直在变化;也不能说断灭,因为依靠相续,果一定会产生,无法否定相续的存在。

 

◎真如即是缘起空性

 

事实上,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在阐明缘起空性之理。缘起包括胜义缘起和世俗缘起。胜义缘起,即指前面所讲的五种真如法相;世俗缘起,即指因果之间不离不合(不一不异)、不常不断。

 

世俗缘起又分为外缘起和内缘起两种。外缘起,是指种子生苗芽这样外在器世界的因果规律;内缘起,是指众生所造的善恶业在自相续中成熟的业果规律。

 

◎为荒芜的心田,播下解脱种子

 

很多世间人都不相信业因果,经常会问:“为什么说今生造业,下世会感果呢?”这时我们可以反问:“为什么说春天播下青稞种子,秋天可以收获青稞呢?”实际上,只要因缘具足,诸法就可以产生。

 

很多人之所以不信业因果,是因为对佛教的业果规律没有接触过、研究过。如果我们与之多交流探讨,他们很可能就会有所领悟,因为佛教理论揭示了万法的真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不依靠佛法,世间的很多道理都难以了达。就像生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科研人士,花费了毕生精力对生命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做了大量实验,依靠各种工具和仪器进行推测、分析,但对于诸法极为重要的名言实相,譬如种芽之间非一非异、非常非断的道理,却从未观察思考过,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这次出去,也是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佛法,如果你们的好朋友不承认前后世、业因果,又特别擅长辩论,我们也可以交流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