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 6 课

 

 

 

理解科判非常重要,讲法的时候,一般都要首先分析科判,然后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之后展开说明、深入剖析。大家以后讲考最好也采用这种方式。

 

上节课我们从缘和作用彼此是否具足方面遮破了他生观点。但对方仍然固执己见,认为,因为依因缘而生的果存在,所以他生应该成立。下面,中观宗就从有果和无果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癸三(以观有无而破):

 

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

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缘?

 

在缘当中,果法先前存在或不存在都不合理。如果缘中先前没有果,那缘是谁的缘呢?如果缘中先前已经有了果,何必还用缘生果呢?

 

此颂是对果法进行观察,在缘中,果法不论以前存在还是不存在,依缘产生都不合理。为什么?

 

首先,如果缘中先前没有果法,那何法能成为果法的缘呢?要知道,因果就像长短、东西一样互相观待而成立。既然果不存在,观待它的缘也不可能有。就像一个人若有儿子,则可以说他是儿子的父亲;若从来没有儿子,他观待谁而成为父亲呢?他这个父亲显然不能成立。又如种子和苗芽,如果苗芽(所生)不存在,种子(能生)就不能成为苗芽的因缘,因为能生所生互相观待之故。然而世间人却不这么想,即使苗芽不存在,他们也会把种子视为苗芽的因缘,比如农民就认为:秋天必须备好明年春耕用的种子,这样来年才会有个好收成……虽然这是世人的惯常思维,但实际并不合理。

 

也可以用前面讲的“差别事和差别法”来破:如果将苗芽视为差别事,苗芽的缘(种子)就是差别法。如果差别事——苗芽不成立,差别法——苗芽的缘也不可能成立,就像石女儿不存在,石女儿的庄严相貌就无从谈起一样。

 

反之,如果缘中先前已经有了果,又何须生果之缘呢?无任何必要。缘唯一的作用就是生果,能生果才被安立为缘。既然果法已经有了,那缘对果实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缘已变得毫无价值,因此根本不需要。

 

由此可知,无论果在缘上是否存在,缘都不能成立。既然缘不成立,所谓的依缘他生自然不能成立。以此就破了有部宗他生的观点。

 

◎世间共许非正量抉择需依胜义量

 

可能很多人都不承认这一结论,然也只是口头上不承认而已,若循着中观理证追究到底,任何因缘他生成立的依据都会化为泡影,即使世界最著名的哲学家或科学家,也不可能找到因缘成立的方法。

 

世人因被无明遮蔽,所见全部是颠倒相,所想全部是颠倒分别念,与真相完全背离。虽然很多中观论师为随顺世间,有时不经观察也会承许世人的某些观点,但在抉择中观正理,尤其像龙猛菩萨在《中论》里抉择中观正见的时候,不可能依从世间的说法,必定要依胜义量——离戏空性,作为衡量标准对一切对境进行观察、推测。

 

◎各推理看似相同,实则不同

 

《中论》的很多推理看似相同,但其实每一颂的推证方式都有差别,所诠内容也不尽相同。细致了解科判之后才会明白各推理之间的关联,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科判。

 

为什么龙猛菩萨要这样细致抉择呢?因为要从不同角度打破众生的执著。众生相续中的分别各种各样、不计其数,有些依靠这个颂词能破,有些依靠其他颂词才能破。比如,有些道友觉得昨天的颂词特别契合自己的想法,以前自己也认为果要依靠缘的作用才能产生,学了之后,这一邪见就被破掉了;而有些道友一直认为缘中有果,这种分别依靠今天的颂词才能打破。

 

◎讲法可助解法义、破我执

 

学完《中论》之后,我们也要举行笔考和讲考。之所以要考试,是希望大家能通过反复看书、串习法义,更深入地理解中观法理。

 

讲考《中观四百论》[ 45 ] 的时候,有些道友讲得很好,有些则讲得一般,只解释了字面意思,不过和没参加讲考的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别。没参加的道友虽然传承也圆满了,但若让你们解释颂词,能否解释出来自己应该心知肚明。参加讲考虽然有一种压力,但有了这种压力,学的时候就会非常投入,对所学内容也会印象深刻。

 

[ 45 ] 堪布讲《中论》的时候,适逢学院期末考试,其中有讲考《中观四百论》。

 

有些道友很怕讲考,可能因为不敢在僧众面前讲话,一上台就特别紧张。其实这主要是以前没有训练过,如果经常在众人面前练习讲,就会逐渐克服这种畏惧心理。

 

以前,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也经常参加讲考。记得我刚来学院不久,有一次讲考《戒律根本颂》,当时我在家里准备得特别好,心想在大众面前讲肯定没问题,可是上台后还是非常紧张,一直处于懵懵的状态,讲到一多半好像才醒过来,这时讲考时间也基本到了。我自身有过这种体验,所以很能理解大家的感受,其实只要经常锻炼讲,慢慢就会好起来,我看很多道友讲得还是很不错的。

 

◎通达《中论》的两把钥匙

 

《中论》后面还有四百多个颂词,学起来并不轻松。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方面需要注意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精进努力。

 

课前最好能提前预习,要了解科判并大概明白颂词的字面意思,这样当我展开分析时才能跟上思路。在我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专注地谛听。心专注非常重要,虽然每个人都花了同样的时间听课,但由于心的专注度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课后应该及时复习并反复串习,要练习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并学会展开分析。

 

如果每天都能这样认真学,就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后复习起来也很容易。如果这次囫囵吞枣地过了,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以后很难有机会重学一遍。我们每天讲的内容都不多,课后大家一定要反复思维这些道理。

 

学完《中论》之后,可能有些道友已经完全通达了法义,有些只是大概明白了,有些依旧茫然不知所云。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别,一方面因为个人前世的因缘不同,另一方面也观待于学习方法,但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个人的精进程度。对于特别精进的人来讲,无论讲考、笔考、背考,还是闻思、念咒、禅修,都能做得很好。希望大家一定要精进起来!

 

癸四(破四缘各自法相)分四:一、破因缘;二、破所缘缘;三、破等无间缘;四、破增上缘。

 

虽然六因四缘在本论中被龙猛菩萨一一遮破了,但很有必要了知它们在《俱舍论》中是如何安立的。因为如果连什么是六因四缘都不清楚,又何谈遮破它们呢?

 

子一(破因缘):

 

首先破四缘中的因缘。何为因缘呢?对于任何一法而言,能真正产生它的因,或者对其产生起直接作用的缘,叫做因缘,因缘也可称为因。我们平时说的因和这里的因缘意思基本相同。

 

有部宗认为:因缘应该存在,否则就会像石女儿或龟毛兔角那样不能显现法相,但因缘的法相是存在的,因为释迦牟尼佛亲口说过因的法相——“能生者即是因”,意即,对任何一法的产生起作用的法,就是此法的因。

 

中观宗驳曰:虽然在妄执较重的世人面前,佛陀说过因缘等诸法存在,但这并非佛陀的究竟意趣。如果佛陀开始不随顺他们,直接揭示出万法的实相,将难以引导这类根基的众生。所以,“能生者即是因”这一法相只是随顺世人而安立的一种名言,若详细观察,则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如颂云:

 

若果非有生,亦复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何得言有缘?

 

如果不能产生有的果法,也不能产生无的果法,也不能产生亦有亦无的果法,那为何说因缘存在呢?

 

因缘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它的法相“能生者即是因”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因为因缘无法产生任何一种果法,也就是说,对于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果,因缘都无法产生。

 

下面就从四边果的角度,对因缘进行观察:

 

一、若果法在因缘上已有,就无需依靠因缘再次产生。就像青稞如果在种子上已经存在,农民就不必辛苦劳作以获得果实了。如果有了果还要再生,就如同生完孩子还要再生一样,会有无穷生、无义生等很多过失。

 

二、若果法在因缘上不存在,那么能生因缘即使再有能力,也不可能让不存在的法产生。如《澄清宝珠论》云:“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意思是,从实有的“无”中产生“有”,只是未经观察的迷乱显现,真正观察时,纵然具足亿万个因缘,实有的“无”也不可能变成“有”。就像虚空中的鲜花亘古以来从未产生过,无论积聚多少因缘,都无法令其产生一样。以上观察有果和无果的方法与前一颂基本相同。

 

三、若果法在因缘上亦有亦无,同样无有产生,因为相违的二法无法在同一本体上共存,就像实有的柱子和无实的虚空二者不可能融为一体,既存在又不存在一样。因为这样的法不能安立为所生,故没有产生。

 

四、若果法在因缘上非有非无,也无有产生。因为既然“亦有亦无”的情况不存在,与之观待的“非有非无”也不可能有。

 

既然缘不能产生任何一种果法,因缘的法相就不能成立,由此因缘也无法安立。

 

◎佛陀的密意必须要懂

 

此处并非否定佛陀的观点。虽然佛陀说过“能生者即是因”,但里面蕴藏着特殊的密意 [ 46 ],如同前面所讲,这只是为了接引根基尚未成熟的众生而暂时安立的一种假象,并未真正揭示万法的实相。

 

[ 46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八品:令入秘密:诸如为利益有些因畏惧空性而不入大乘的声闻种姓者,佛说色法存在。如此一来,闻法者理解色法等外境实际存在而(放下顾虑)趋入大乘,而讲法者想到的是凡显现的一切法均如梦境般存在。

 

在佛陀所有的教言中,有些揭示了诸法的真相,有些只描述了事物的假象。这么说的目的是要接引不同根基的众生。比如,在没有胆病的人面前如果说海螺是黄色的,他们很难认同,说白色他们才会接受,佛陀转第二转空性法轮的目的即要接引这样的利根众生。反之,若在有胆病的人面前说海螺是白色的,他们肯定反对,一定要说黄色他们才会接受。佛陀转第一转法轮,对钝根众生宣说因缘等诸法存在,也是这个道理。

 

《中论》阐示了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甚深密意,通过二十七品全方位地遮破了一切万法。不管是清净的法,还是不清净的法,只要人们分别念认为存在的法,最终都被抉择为离戏空性。

 

子二(破所缘缘):

 

什么是所缘缘呢?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产生眼识等心、心所法所依靠的对境即是所缘缘。比如,眼识看到外面的柱子,柱子就是眼识的所缘缘。

 

“所缘缘”三个字当中,第一个“缘”有执取之意,比如《现观庄严论》和《俱舍论》中经常讲的能缘、所缘、缘一切众生当中的“缘”即是执取的意思;“所缘”指所执取的对境;后面的“缘”是指四缘的缘,即产生果法的缘。

 

对方认为:能缘是指心和心所之一切法,所缘指心和心所的对境——色声香味等法。依靠所缘对境色法等,就能产生能缘心识法,因此所缘缘应该存在。

 

中观宗驳曰:这种观点不合理,因为无论能缘存在与否,所缘缘都不能成立,如颂云:

 

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

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藏文译本颂词:

 

若有此缘法,则彼无实义,

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

 

如果眼识等能缘法已经存在,所缘缘就无有任何实义;如果没有眼识等能缘法,为何会有所缘缘呢?

 

(此偈颂与下一偈颂的顺序与原译顺序颠倒,为照顾藏文科判,故略作调整。)

 

前两句“若有此缘法,则彼无实义”当中,“缘法”是指有境 [ 47 ],即能缘的心和心所法;“彼”指所缘缘,即所缘的色声香味触法。大家一定要分清能缘和所缘,比如,依靠柱子生起眼识,眼识是能缘,柱子是所缘。

 

[ 47 ] 有境:有,即具足;境,即对境。具足对境者,也就是能涉入自之对境且与之相应的事物,如眼识。

 

◎从有境方面破所缘缘

 

如果能缘眼识(有境)已经存在,所缘柱子就没有任何实义。因为,本来依靠柱子才能产生眼识,但现在眼识已经有了,这样所缘缘柱子对眼识来说就没起到任何作用,因此无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根本不需要。

 

反之,如果眼识等能缘不存在,那么对于一个不存在的法而言,柱子等对境不可能对它起到任何作用。既然起不到作用,柱子等就不能成为所缘缘。

 

另外,因为能缘、所缘观待成立之故,能缘法如果不存在,与之观待的所缘缘也不可能成立。比如,眼识见柱子的时候,能见眼识和所见柱子需要相互观待,若没有所见柱子,就不会有能见眼识;若没有能见眼识,也不会有所见柱子。

 

在推理的过程中,抓住要点非常关键!如果掌握了根本性问题,通过简短几句就能阐述得非常清楚;如果抓不住要点,说得再多也解释不清里面的真正内涵。

 

这一颂主要是从能缘心识存在、不存在两个角度观察所缘缘是否成立。

 

◎从对境方面破所缘缘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推,从所缘对境的本体存在和不存在两个角度,观察所缘缘是否成立:

 

首先中观宗问对方:你们的能缘是缘取存在的对境,还是不存在的对境?

 

如果对方认为缘取存在的对境,那么能缘和所缘就应该同时存在,但这并不合理。因为,如果深入观察,依靠第一刹那的所缘柱子,能缘眼识在第二刹那才会生起;而当第二刹那能缘眼识生起时,第一刹那的所缘柱子早已灭尽。因此,能缘和所缘不可能同存,如果因果同存,就违背了因果规律。既然能缘存在时,所缘已经灭尽,那么对方缘取存在对境的观点就不能成立。

 

如果认为缘取不存在的对境,也不合理。比如,当我们想看外境柱子时,如果柱子像石女儿一样不存在,那它对眼识的产生能起什么作用呢?起不到任何作用。

 

既然无论外境存在与否,能缘心识都无法缘取,能缘就不可能成立。如果能缘不成立,与之观待的所缘也无法安立,以此就遮破了所谓的所缘缘。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