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

 

《楞严经》确实在汉地很出名的,依靠这部经典,许多大德也已经证悟实相,明心见性,所以禅宗等很多,包括天台宗很多宗派对《楞严经》非常重视。我们这次学习,我也希望大家应该要学得扎实一点,因为可能要参考的一些书也比较多,如果自己……因为我确实没有很多时间,所以只是大概地讲,但是如果要去参考的话,像以前很多大德对这部法有注释,包括像音频,以前梦参老和尚有一个音频,南怀谨也讲了一个,宣化上人也有。但我都是每个都没时间听,偶尔就听一点点,但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讲,所以我也没办法一直……反正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如果有时间,比如说听一个大师讲,然后我们进行对比的话,也许可能会好一点。

 

像注释的话,以前主要是长水子璇,他的注释比较出名;还有交光的注释也出名;蕅益大师的也比较出名。我就没有时间看很多,有时候看一下蕅益大师、圆瑛法师,还有一诚大和尚倒是有一个字面的解释,应该是他自己讲的。凡是也有很多注释,有些是古文,有些是现代文,我们有时间的话,大家都看的话,网上也有,但是网上的资料很多都不是很好找,其他书也是有的。

 

这次我们希望大家都要学好《楞严经》,学好了以后,我想肯定有机会讲,因为在一个寺院中,在一个道场里面,或者其他的一些佛教徒群体当中,我想《楞严经》应该值得弘扬,而且《楞严经》是非常有深度的,相当于是汉地的大圆满书一样,它是直指心性的一种最好的、最深的方法。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在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深入地去理解,这个很重要。当然我讲者如果不能深入的话,你们听者要非常深入,有时候也不一定合理,但不管怎么样,我是跟大家也算是一个自己边学习,边跟大家一起辅导,这么一个概念。

 

今天我们讲的道理,大家都应该知道,前面显见性不迁,不迁变,主要讲这个道理。前面见性是心,这个讲完了,然后见性不动,这个也讲了,现在是第三个当中的。第三个里面讲当时阿难尊者在大众中问佛陀:“到底不生不灭的心、不生不灭的这种法,到底这个是什么样的?”当时波斯匿王开始站起来问:“证知此心不生不灭?”他问要证知这个心不生不灭,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之间佛陀和波斯匿王互相有一些对话。

 

昨天我们讲到,当时佛陀直接问波斯匿王:“你的身体是不是恒常、不灭?”

 

这时波斯匿王说:“我的身体肯定是刹那刹那灭。”

 

“你没有死过的话,你怎么知道?”

 

然后他说:“我应该知道,我从小到现在之间整个的差别……”如何如何。他们就讲了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他说:“我的身体和童年的身体怎么能比,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好看、身强力壮、身材魁梧,特别好,现在白发、面皱,不久的将来肯定会离开世间,所以怎么会恒常呢?没办法与前面相比较。”这是当时的波斯匿王的一种感叹。

 

我们也知道,这里佛陀本身是想要给大家直指一个心性不生不灭的道理,但是显现上跟波斯匿王做一个普通的对话,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和我的身体,是这么一个方式。所以有时候佛教的直指法也好,佛教的一些甚深的道理,应该是由浅入深,可以说表面看起来是一种对话、谈话,但实际上会对他有一种直指心性。

 

其实有信心的弟子和有证悟的、有加持力的上师之间,也可以有这么一个因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对话,但实际上对方有很大的转变,也许他的心性完全、根本上有改变的,可能会这样的。我们今天接下来再讲这个道理。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当时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其实你的身体的形状也好,容貌也好,这些应该不可能是顿时衰老或腐朽。”你说是跟以往不同,不同并不是短短时间当中,或者是一天马上就变老,不可能是这样的。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波斯匿王说:“释迦牟尼佛,确实随着时间的变迁,我的身体和我的一切的变化密移。”微妙的变异、变迁,外面不明显,我们就发现不了,秘密地变化。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老也是这样,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自己怎么会这么老了,突然一看,有一天一照镜子,“啊,是这样啊”,尤其是好长时间你没有照镜子,然后一看,哇,有些头发都没有了,有些头发有的,但是都变白了,有些脸上今天又来了一个皱纹,明天又来了一个皱纹,这样好像不知不觉地已经到了衰老的门口。

 

“寒暑迁流”,随着时光的流逝,藏文中的“寒暑”是夏天和冬天不断地迁变,夏天和冬天也可以说,春夏秋冬也可以说,或者冬寒夏暑的迁变,逐渐逐渐已经到了今天。

 

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也许可能这样的,很多人讲:我以前年轻的时候什么什么,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我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包括我们有些出家人……按理来讲,不应该讲以前在家里是什么,上班的时候是什么,我们现在放弃了这些,所以尽量地就不用提这些。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最后不知不觉都是已经到了现在,尤其是当时波斯匿王要六十多岁了,他自己看到佛陀,可能佛陀的相好身体没有什么,但是波斯匿王就跟佛陀这样说的。

 

【何以故?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

 

他说我逐渐就老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二十岁的时候,当时可以称之为少年——少年是正是长得也好看,身体、力气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时候——但是二十岁那个时候的颜貌,实际上跟十岁相比较起来的话,要老很多。

 

我们可能说是年壮,概念上是有点不同的,但十岁的人和二十岁的人相比较起来的话,那二十岁还是比十岁还老,也可以说老是一种概念。

 

【三十之年,又衰二十;】

 

三十岁的时候跟二十岁比较起来,二十岁很年轻,三十岁还是比较老的。

 

【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波斯匿王说:如今,我现在已经,六十加上两岁,六十二岁,六十二岁的人跟五十岁的人生相比较起来,哇,五十岁的人还是很强壮的。

 

确实是这样的,你看他六十二的话,可能那天我们说在座的周围的各位六十岁,也是跟波斯匿王、佛陀没有什么差别的。我们今年定这样的一个年龄,这也是一种缘起。

 

不过确实,按照我们藏历来算,六十岁实际上应该是六十二岁以上,真正是六十岁的话,为什么这么讲呢?按照农历也可能是这样的吧,藏历在两年当中有一个闰月,这样的话,二十年的话,有十个闰月,二十四年的话,有十二个闰月,那二十四岁多一年,四十八岁多两年,六十二岁多三年。这样的话,如果闰月算的话,比如说我们寺院的老堪布,现在应该九十六岁,真正九十六岁的话,再加上闰月,大概四年以上了,应该一百岁以上了,可以这么算的。因此,你看我们六十岁的时候跟五十岁,我再推五十岁的时候的我什么样的呢?自己感觉是很强壮的。

 

昨天中午我跟居士林的堪布吃中午饭,然后一起上来的时候,我问他,因为他是在居士林开头的时候都有,可能比我晚一点,我是降魔洲这边开始的时候,87年开始有,他是93年还是什么时候开始,然后我问:“你以前不是去讲经的时候,都是从喇嘛那边直接走路到居士林去的,你现在就是坐车还是走路?”他说:“从今年开始马上要到六十岁了,只有坐车上来,不然的话,虽然下去还可以,但上来很费劲的。”我说:“我现在还是一天上上下下走路,但是可能时间长了也许也是这样的。”人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可能走路啊,包括很多方面有变化的。

 

所以当时波斯匿王认为五十岁是很强壮的,哇,特别羡慕,我那个时候是五十岁的人。人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我五十岁的时候可以;五十岁的时候呢,四十岁可以;四十岁的时候呢,三十岁可以。可能就是前前看的话,确实不管精神也好,外貌也好,还有整个自己心的力量,各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波斯匿王经过他自己的感觉跟佛陀说。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

 

他说如果我再详细地,用自己智慧去详细地、细微地观察的话,其实可以变迁,他这里变迁“一纪二纪”,“一纪”应该是十年。但整个详细的变化,其实十年当中有变化,二十年中也有变化,这是年。这里“一纪二纪”,蕅益大师解释“一纪”为十二年,但是大多数注释中“一纪”就是十年,“二纪”就是二十年。十年、二十年“实为年变”,一年一年变化,刚才因为我们前面是十年十年的一个变化。

 

前面当时波斯匿王还继续说:“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说是我见到了这样的变化,这里“殂落”也有死亡的意思,也有变迁、衰老的意思,这个期间这样的流逝是很容易的,但一般来讲,他的界限为十年,他说整个……波斯匿王从一岁到六十岁也是有变化的,但大的变化,整个衰老的变化,其实是很快的,主要是十岁十岁,十年十年变化就比较明显,这个可以是一个界限。孔子也是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他是以这样的十年十年为界限。

 

下面是我刚才念的,如果我再用智慧来详细观察的话,其实十年也好,二十年的话,实际上这十年中,也有年年的变化,一年、两年,比如五十到六十之间,每一年都有变化,自己也许能发现,也许不能发现,每一年都变化的。

 

【岂唯年变?亦兼月化!】

 

不仅是一年一年有变化,而且每一个月都有变化。一年十二个月,那肯定是下个月我的身体不如这个月,这个月我还年轻,下个月就不行了,再下个月、年底的那个月的话,我可能老了很多了,还是有变化的。

 

【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不仅是每个月有变化,一个月有三十天,每一天都有变化的。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如果我们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精勤地观察,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也好,每一个人的状况是刹那刹那——刚才年年变化,月月变化,日日变化,时时变化,不仅是时时有变化,一秒一秒地,一刹那一刹那也有变化的,而且一念之间也有变化,这样不停地变化。

 

这个时间大家都是应该非常清楚,包括我们现在一些医学的角度来讲,他们都觉得我们身体上的细胞都在每一秒中……好像现在有个别的专家、科学家说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每一秒当中38000个细胞在死掉,新的38000个在产生,新陈代谢,这样不断的,从医学和生物学角度来讲,没有一个恒常的,刹那都在变化的。

 

【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所以,国王就完全明白,从我自身来讲,全部是无常的。从一岁到现在六十岁也好,或者说每一年的每一个月,每一天的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刹那,每一个最细微的时间单位来讲,年年都在变化。所以这里讲了一个很细微的无常法。当然这个无常法,可能我们一般世间人没什么感觉。

 

长水子璇也说了,他用一个比喻,比如睫毛如果掉到眼睛里,觉得很敏感,很有感觉;如果这个睫毛放在手掌里面的话,没什么感觉的。同样的道理,这样无常变化的事,如果是一些成就者或者修行人,修行比较好的人来看的话,每天看到任何一个事情的话:“哇,这些都是变化的。不管春夏秋冬也好,亲朋好友也好,或者我们自身所发生的所有这些事情,它就年年都在变,月月都在变,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也终究不离这样的事实和现象。”然后自相续当中生起这样的无常观念。

 

我以前说过,我们有个老堪布,他以前没有任何闻思,没有遇到任何善知识,但是那个时候从小有一个俱生的无常感,自己看到自己的父母也好,富裕的家庭也好,外面的山河大地也好,始终就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不离无常,好像有时候对整个轮回生起特别强烈的厌离心,他是没有依靠善知识的引导的时候,有一些俱生的无常感和出离心,说是有这样的。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不一定有这样的,你们自己每个人也想一想。其实无常的这些事例,从小到现在,在我们面前,以无数个活生生的例子都已经出现过,但是我们不知道。他的无常就是他的,我自己可能不会无常。就像现在世间人们一样,好像自己的所作所为来看的话,千年万年都不会死亡一样的,一直在准备。尤其是有些奄奄一息的人,还一直筹划未来的各种各样的事情。

 

所以无常观念,确实对我们修行人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人,可能真的再听了什么么样的……我们不是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话,要断除现世的执著;业因果和轮回的痛苦的话,要断除后世的执著,以此生起真正的厌离心,也叫作厌世心。这个厌世心如果没有修成的话,其它的包括大圆满正行的一切法,很难以修成。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到底我们修得怎么样呢?也不是特别清楚。

 

作为波斯匿王,当然遇到佛陀,在佛陀面前,他将自己整个一生的变化讲得也是很清楚。看起来是在讲波斯匿王的故事,但实际上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此引起无常观,然后对轮回产生厌离心,之后要希求解脱,这是很有必要的。

 

光是你生厌离心的话,这也没什么功德,现在很多自闭症、抑郁症,这些都是厌离心,很想自杀,但是一点功德都没有。这个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有厌离心以后,要离开这样的轮回,一定要精进地修行正法,然后前往解脱之道,这个是非常重要。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

 

国王这样讲了以后,佛陀说:你这样见到了一切从一岁到六十岁之间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刹那不停,一直不断地迁流,那你应该知道你自己终有一天会死的。

 

【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其实这里有四个字四个字,好多都是可以的,这里有些标点符号有些连在一起,有些没有连在一起,基本上从汉文的语法来看,好多都有四个字也是应该可以的。

 

然后佛陀说:你知道最终会灭的,那你灭的时候,你身中,或者你的相续中有没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

 

在这个时候,国王刚才可能就像我们代表一个世间人一样的,世间人也是说,我会老的,我会死的,我现在一切都是无常的。尤其我们藏地的有些居士,他们对轮回的痛苦、无常,这些是比较感兴趣的,也比较懂:“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我现在已经六十岁了,你看看……”尤其是我们藏地的,不管男的、女的,很骄傲的:“我现在已经老了“,自己就说:“我现在是六十多岁”,“我是七十多岁啊”。但其他有些地方的人就比较保密自己的寿命。“你多少岁?”“嗯嗯,我还是比较……嗯嗯……行行”一般也不能问年龄,尤其是国外的,也不能问,即使问的话,他就用其他的巧妙的方法来回答:“你说是山哪里,水什么,你说现实生活什么?”马上要改话题。

 

可能世间人也知道无常的概念,但是佛陀就深入地问:“你到衰老的时候会死的,你那个时候有没有一个不灭的东西呢?”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我确实不知道。我知道是无常,还有什么不灭的东西?这个我确实作为一个在家人,又是一个特别忙碌的大国王……

 

国王的事情很多的,有时需要去打仗的。就像现在你看那个……普京和泽连斯基天天都是怎么样,知道吧。那天网上有一个,好像好几个月前,一两个月前,“泽连斯基啊,你不要跟普京打仗啊,不然的话,你也是一个司机,我也是中国的一个司机,如果你们两个这样打的话,油费太高了,我们就加不起油了,我们都是司机嘛,你最好不要惹普京嘛。”现在有时候什么段子都有。

 

所以当时波斯匿王六十岁,不知道打过仗没有,他就一方面是密意,一方面他可能也没有学过什么《宝性论》,中观啊这些,他说我确实不知道。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佛陀说:你不知道的话,我今天告诉你,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不生灭性”,现在佛陀就准备给他讲大圆满,或者《宝性论》的智慧。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现在讲的时候也比较,不是我们说“你先坐下,我给你直指”,没有这样的。我们有些人是“你给我坐这,金刚跏趺坐,眼睛直视虚空,好”,有些听说女众也是给他们讲什么的时候,她自己都,下面对她的声音有点接受不了,也有听说这样的。

 

人家佛陀肯定不是这样的,给国王说:“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你几岁的时候见恒河水的?可能国王都有点蒙了,刚才给他说不生不灭,然后现在开始问你几岁的时候见到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他说:我是在三岁的时候,当时很小,他的慈母带着他,去耆婆天殿堂。耆婆有些注释里面说是长寿天,有些我们藏文当中翻译成遍入天,遍入天的殿堂,藏文里面还有个殿堂,当时母亲带着我去遍入天的殿堂,这个时候他经过那里的时候,看见恒河水。

 

你看三岁的时候,其实我们,当然我们出家人倒是在这方面也没有,但实际上,我经常这样想,作为在家人的话,一般父母有孩子的时候,小的时候经常去见上师,经常去佛堂,经常去放生,如果这样的话,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其实一生中影响很大的,这个也是他长大以后的,他的一个价值观。

 

原来我们居士林的堪布,他就每次给居士林,或者诵八关斋戒的时候,孩子特别多的话,有点烦,我后来跟他说,能不能你要发心,这些孩子什么都听不懂,但是父母如果带着孩子来,自己哪怕在旁边怎么样玩的话,后来反正他有这个印象,母亲带到什么什么,见过上师,我父亲带过什么什么,见过上师。这个对我们自身来讲,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所以说你们也是,我们很多出家人虽然没有,但是你们自己的亲戚这些的话,如果他们有一些机缘去寺院、拜佛、见上师、超度,不是超度,呵呵,朝山、朝圣地,我想说的是这个,这个时候要带着自己的孩子的话,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确实很多高僧大德的自传当中,他们在记忆当中,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带着他见了某个上师、见了某个大德、去了某个寺院,这个影响很大的。

 

你看波斯匿王,他也是三岁的时候,当时波斯匿王,刚开始他是外道,学遍入天教的,然后三岁的时候见了恒河,在佛陀面前他是这样说的。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

 

然后佛陀告诉大王:“你不是说你二十岁的时候,跟十岁的时候相比较起来,二十岁的时候老了很多,一直到六十岁的时候,跟前面的五十岁比较起来,六十岁的时候老了很多,这样日日月月,年年月月,时间不断变化。”

 

【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他说,你不是说岁月一直都在变化,那变化的过程中,我问问你,你三岁的时候见到恒河,一直到后来再过十年,十三岁的时候——不知道他十三岁见过没有,因为中间有十年的差距嘛——你在十三岁的时候见过恒河的话,那这个水有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恒河是很大很大的,国王的印象中也是可能也没有很多吧,恒河是很大的。

 

我二十三的时候来到这个喇荣山沟,那个时候喇荣山沟的水很小很小,现在我们全部都是引到管子里,看不到了,还是有差别的。我第一次见到的是紫青河,这个紫青河的水,和现在的紫青河的水,确实某种意义上面看不出什么有变化的,我们有相续的迷乱嘛,这样的话也是看不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样的,可能你在三岁的时候,后来十三岁的时候,或者六十多岁的时候,你跨过那条河,越过那条河,在你的感觉中有没有什么差异,有没有什么差别的话,当时国王说——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国王当时还是讲得很清楚,他说:我三岁的时候,和后来十三岁的时候,中间差十年,这个之间没有见到,后来十三岁的时候见到,好像在我的印象当中,恒河没有什么变化。从三岁一直到现在六十二岁,五十九年的差别,五十九年之前见到,和今天见到也没什么差别。

 

这个是从对境上讲确实是可能恒河水,比如我们有些人见过长江,见过黄河,见过湄公河,澜沧江是吧?这个还是有回答的,我们这个团体还是厉害的,呵呵,遇到五部大论的时候不行,还是澜沧江会说出来的,六十岁的人还是厉害。呵呵,因为昨天我说五部大论,没有人给我回答,今天“澜沧江”(众笑)。说是国外的人叫湄公河,里面的人叫澜沧江,有一个道友这样说的。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当时佛陀又跟国王说,现在整个恒河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这样绕过来了,现在说到国王他自己,我看到你国王应该心里比较悲伤,因为六十岁的人呐,不悲伤啊?而且头发白了,满面皱纹,而且这样的满面皱纹这个的面貌,肯定是跟童年相比较起来,现在肯定是有变化的。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你从原来三岁的时候很小,现在六十二岁,整个你的相貌、你的身体,你的一切一切,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心态也有变化,以前是特别活泼的小孩,现在已经是六十二岁的国王,肯定有很大的差别。

 

那我问问你,你童年时候看到的恒河的见,和现在六十二岁时的见,有没有衰老和童年之差别呢?意思是你的见的层面来讲,你恒河层面刚才说是好像没什么差别,但是你国王他自己身体的角度来讲,你自己前面也承认有很大的变化,那这样的话,你见到恒河的,三岁的时候你的见,和现在六十二岁的见,有没有差别呢?

 

其实如果从眼根见的话,肯定有差别的吧。因为三岁的时候,眼睛很明亮的,很清净的,见得应该很清楚的吧;六十二岁的时候,不知道当时波斯匿王有没有眼镜,如果没有眼镜的话,当时六十二岁的人的眼睛来看的话,也许不一定很清楚的,也许比较模糊的。

 

可能不是从眼识的角度来讲的,那这样的话,这个见者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应该从心的角度来讲的。见者是心,前面也说见者非眼而是心嘛。

 

那从你的见者的角度来讲,他有没有年轻的见,以及衰老的见,有没有呢?

 

可能从我们说有色根,如果有色根的角度来讲,小时候的眼根和现在的眼根,肯定有模糊不模糊的差别,不能说是没有差别。但是从见者这个心的,有境的角度来讲,应该是没有的。

 

【王言:“不也,世尊。”】

 

当时国王说:“没有什么差别。”这个还是很关键的。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

 

佛说:“大王,你的身体有皱纹。”

 

【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你的见性,本性上是没有皱的。”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有皱叫做有变化,你的身体有皱纹,有变化。这是我们每个人看的话,自己也是看得很清楚的,应该是有皱的,这个是有变化的。但是没有皱是什么呢?就是你的心没有变化,尤其是心的本体上面来讲,确实是没有变化的。不仅是小时候到现在的心没有变化,而且我前世和来世之间的心的变化,从心的本性来讲,应该承认是没有的。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如果有变化的话,他肯定会接受灭亡的,就像我的身体一样的,它最后还是会灭亡的。如果不变者的话,根本上是无生无灭的,这就是我们的心性。

 

现在佛陀开始给国王直指心性了,不知道他懂了没有。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如果心性没有什么变,没有什么生灭的话,为什么在这个当中你就感受生死,一直不断地感受流转生死轮回呢?不应该的。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而你为什么还跟随“末伽梨”,“末伽梨”是外道的,那天迦旃延他们一派的见解一样的,断灭派的。

 

我们字典组的话,这里有些重要的名词和藏文,能不能到时候再积累一下。反正每天都遇到一些,比方说这里“末伽梨”,“末伽梨”应该也有,但是它叫(师念藏文),前面的遍入天,也是有很多名词,这里有很多珍贵的名词,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积累的话,很有必要的。

 

所以说你为什么还跟随这些外道,然后说人死了以后已经断灭了,身心分离以后心也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为什么还跟随这样呢?这个时候佛陀一边呵斥他,一边跟他讲不生不灭的心性的道理。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

 

波斯匿王不像我们,我们听了多少多少年的话,越来越变成法油子,好像就没什么感觉。波斯匿王当时听了这么短短的一个教言的时候,他就听到了这个以后就深信不疑,知道了我们身后,以后来世的话“舍生趣生”,这个意思是说,舍弃了我们的这一生以后,趣入下一世,意思就是从时间角度来讲,轮回都是生生灭灭,这是他第一步的了解。然后如果再进一步地去了解的话,正在生灭当中的话,其实本性不生不灭的。这是包括交光、蕅益等好多大德解释的时候,“舍生趣生”这个道理国王懂得了什么呢?国王一方面懂得了远离外道断派的观点,这是第一步,而且知道在名言当中,轮回生生一直不息地流转的过程;然后这个当中再进一步地去思维的话,我们的心实际上是无生无灭的,这么一个道理。

 

【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这个时候,当时波斯匿王,还有他的所有的这些眷属、大众特别欢喜,这种欢喜从来都没有过。

 

不知道我们这边有没有这种教言。其实佛陀亲自跟波斯匿王直指,直指的时候,相当于我们也在旁边偷听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因缘的话,我们也到现在也是可以获得证悟的。

 

看到有一个叫作《新续高僧传》,有一个叫做万清和尚,善根不一般。他当时入胎的时候,母亲做梦有个老和尚来到她家里,后来他出生之后,长大以后能背大悲咒,有好多前世的善根,后来二十岁的时候出家,出家以后他遇到一个上师,给他讲《楞严经》,他自己特别有信心,一直读到观恒河的这一段的时候,他已经开悟了。

 

其实观恒河的一段当中,我想应该是后面部分,心性不生不灭,无有迁变,因为这一段直指主要讲见性无迁,见性没有迁变的意思。国王小的时候看到的,和大的时候看到的恒河,从见的层面来讲没有迁变,这个是最关键的。

 

我们以后也是看到外境的时候,看看有没有这么一个见解。我们可能是小的时候渡过一条河,然后六十岁时候你再去渡过一条河,那个时候你发现,原来我父母带我的时候是这样的,现在可能父母都没有了,但是好像这个水没什么差别,在这个时候,小时候的这个见者,和现在的见者,本质上是没有什么迁变的。

 

如果你知道这个道理的话,其实我们的心性无迁无变的。我们身体可以迁变的,我以前很年轻的,现在已经老了,以后更可能可怜的,下一辈子我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但是我的心性一直是,就像《宝性论》当中所讲的一样的,也是无为法的光明心。这个是不会摧毁的。所以这个道理,其实佛教当中,甚深的佛教都讲的是殊途同归,不同的路最后还是到达的目标应该是一样的。

 

我们最近下面讲《如意宝藏论》和这里《楞伽经》有很多比较相似的地方。

 

再下面十种直指心性当中,见性无失,无有失去的意思。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

 

阿难即从座起,在佛陀的座下礼拜,跪拜以后,这样白佛言——

 

【“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

 

这样的见到恒河也好,听到声音也好,如果是不生不灭的话——

 

【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那您为什么说我们,我们前面见性不动,在那个当中,凡夫人因为失了真性颠倒而行,无始以来我们失去了真性,那如果您说这个心性是不生不灭的话,为什么您说我阿难等等,我们这些凡夫人,失了真性颠倒而行?为什么这么说?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愿佛陀大慈大悲的智慧水能不能洗掉我相续当中客尘的垢染。请转这样的法轮。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

 

佛陀一般是用他的手拳来直指,但是跟波斯匿王的时候,他没有手直指,毕竟是国王,在国王面前没有这么指示。在阿难面前又开始……所以佛陀在国王面前直接看恒河,好像手没有指出来。

 

这个时候如来垂下金色的手臂,“轮手下指”,平时佛陀那样的手往下指。

 

【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他说:“你现在见到我的手,像母陀罗手一样特别庄严的这个手,你觉得是正的呢,还是颠倒的?”佛陀当时把手臂放下来,这样的手指,你觉得是正的,还是倒的,这样问的。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因为阿难尊者前面也是刚好棒喝过的,所以说现在他就比较聪明,一般世间人觉得这是倒,往下垂肯定是倒的,世间人应该认为这是倒,而我呢不知道哪个是正,哪个是倒。

 

其实你们方便的话,这个地方可以看一下,古大德正和倒方面还是有一些争议的。比如长水子璇,他认为下垂是正,因为这是身体的顺势的规律;往上举是倒,这个是跟平时我们的身体规律有点不同的。手是向下垂的,如果你举起来,这是一种倒。所以我们凡夫人的倒,还是跟世间人比较相同的,有这样的说法。

 

后来交光大师,他认为是前面的旧注释当中有错误,他没有直接了解佛陀的教义,佛陀的教义里面直接说往下是颠倒,往上是正确的,所以他的注释当中也进行遮破。后来包括圆瑛、宣化上人都跟随交光大师,取第二种观点。

 

看起来我们《楞严经》的经义往下是倒,往上是正,好像有这样的意思。但是这些大德都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说长水子璇也好,交光的话,在历史上他们都对《楞严经》有著疏的,也有开悟的,而且肉身不坏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他们的著作都放在《大藏经》当中的。所以我们后面如果也进行分析的话,都可以观察。

 

当时阿难尊者不敢这么说,世间人说是往下是倒的,而我不知道哪个是倒,哪个是正的。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那你说世间人认为这个是倒的话,那问你,世间人认为是正,那这个到底是什么呢?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阿难尊者当时按照世间的观点对佛陀回答:“如来的竖臂,相当于也是兜罗绵手一样,往上指于空中,这个叫做正。”他也按照世间的角度来讲。

 

佛陀问,那世间所谓的正是什么,世间手心在上是正,手心在下是倒。因为倒和正之间的差别其实是……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

 

这个时候佛陀马上手臂竖立起来,然后告诉阿难。

 

“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这个稍微有点难懂。当时佛陀手指举起来,如果这个是颠倒,因为刚才这个是倒,这个是正。然后现在佛陀手举起来,手往上,我说如果这个是颠倒。刚才首和尾,其实手也没有首尾吧,实际上是手往下、往上,这样的一种交换,这样的话是倒,这样的话是正,刚才世间是认为这样的。

 

那佛陀说,如果我这个是倒,这个是正,这样交换的话,诸世间人也是一目了然的。世间人也应该是“一倍瞻视”。“一倍瞻视”,蕅益大师说是极其明白,即使世间人也知道刚才这个是倒,这个是正,然后现在反过来这个是倒,这个是正,其实也没什么差别,只是手观待而言,手的一种不同动作而已。你说因为上是正,因为下是倒,这没有什么理由的,就像左右,观待此和彼一样的。

 

这是佛陀,也是一种指示方法吧。一般世间共称的话,确实可能手往下的话,我们说是倒下去,但是你如果往上是倒,往下是正,刚才长水说的一样的,那这个有什么差别?只是手臂的摆势不同而已。

 

这个地方开始直指阿难。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阿难,你的不清净身体跟如来的清净身体,也是以这个方式类推的话,很容易明白。明白什么呢?其实如来的身体是清净的,阿难的身体是不清净的,但是如果反过来说如来的身体是不清净的,阿难的身体是清净的,稍微他的理念转变一下的话,本性当中是什么都不承认,现相当中什么都可以。

 

所以这是一般密宗当中真和假都是同等的,净和秽也是同等的。很多我们相反的、对立的这些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的。同等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体都是空性的,显现上人们的各种习气面前,只不过取舍是这样的。比如有些腐烂的肉,有些人认为好臭啊,以前我小的时候,我们一般家里,到了春天的时候,有一些旧的肉,其实那个有点臭,但是父母啊,当时老百姓认为很有营养的,有了以后特别好香,后来就觉得那种味道很有营养的,大家一闻,哇这个是很有营养的味道,他不感觉是臭的。所以一种名言和一种习惯的话,最后价值观都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我们世间当中有些认为是干净的东西,有些认为是不干净的,这个大家都很清楚。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一般来讲,如来的身体是正,是正遍知;你的身体是颠倒的。我们一般来讲都是这样的。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你现在好好地去观察,不管是佛的身体也好,你的身体也好,我们所谓的颠倒者到底在哪里?不清净的到底在哪里?颠倒在哪里?

 

刚才佛的手上和下,我们颠倒都是找不到。本来往下是颠倒,往上是正确的。后来佛陀说如果往上是颠倒,往下是不颠倒,那怎么样呢?那一样的,我们不是很多佛经中天堂和地狱是同等的,大圆满里面讲无间地狱的众生跟普贤如来的身相无有丝毫的差别,我普贤如来所宣说,像这样的道理其实在这里也是比较相同的。

 

汝身与佛身,到底颠倒者是何等?按照密法的说话,阿难的身体应该五蕴,五大就是五佛母,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这个颠倒者到底在哪里?“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到底在哪里?让他马上说出来。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

 

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是目瞪口呆,那个时候真正已经认识到了。

 

有些禅宗大和尚呵斥下面的弟子,当下斩断自己的妄念、分别念,当下认识他自己的本来面目。或者大圆满的有些祖师也通过各种方式,让弟子的心当下觉悟、开悟。

 

所以当时佛陀对阿难做这样一个颠倒、不颠倒,或者清净、不清净的一种对比的方式来直指,这个时候阿难和大众,大家都是目瞪口呆,目不转睛地一直盯着佛陀。

 

【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那个时候,包括当场所有人,不知道颠倒的身体和颠倒的心到底在哪里?佛陀这样一推下来的话,我们不清净的轮回、不清净的心念何处也找不到。这是当场的一种开悟的景象,处于一种愣然也好,明然也好,灿然的状态中,当时就根本找不到。佛身和阿难的身体,平时有那么大的差别,但是现在通过这样的比喻,通过这样的对比就找不出来不清净的身心。

 

好,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