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今天我们讲《楞严经》,明天没有课。星期一、二、三这三天讲《如意宝藏论》,后面的三天讲《楞严经》。从星期一开始我们这个《佛子行》的注释,我想每天都是五到十分钟稍微前面给大家读一下吧,虽然注释的传承都没有,根桑秋札的这个《佛子行释》的传承我没有,但是我想我们辅导也好,稍微学习一下可能好一点。我也想到时候给大家读一下,希望堪布堪姆也给下面再读一下,如果没有时间广泛地发挥的话,就只是我们今年想把这三部论能不能学一下。这个是我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个发愿吧,当时想这个论典如果大家都能学多好啊,一直是这样想。所以说,这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可能没办法细讲,但是只是给大家稍微读一下,然后再可能给大家稍微有时候指点一下,可能这个有必要的。

 

还有我们这个解缚咒的话,有些没有念完,还继续念啊。我也这次又重新翻译了一个,因为九八的时候翻译了,但那个时候的翻译风格和现在有点不同,所以现在再次翻译,那这样的话,以后自己把它当作自己的一个护身带也好,护身法也好,护身咒也好,这个很重要的。每个人,你既然到了这个地方的话,应该要得到一种法,那得法的话并不是光是听一下,辅导一下就可以了,应该是终身要用,而且我们每个人弘法利生和自己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都非常重要,现在末法浊世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护身的,或者是没有一个保护的话,很多人的修行善始善终也有一定的困难,这样的话,这个《解缚仪轨》的话,大家都要好好地受持。

 

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楞严经》。《楞严经》对我来讲也可能不是特别地熟悉,以前自己只是看过部分的内容的话,好像也不是那么地细致,也许可能讲得不一定是对的,如果不对的话你们也到时候可以指正,确实任何一个法没有传承的话,有时候是可能会难免发现一些问题,但不管怎么样,我有藏文的对照,而且藏文翻译得也是非常好,所以汉文里面有些不是很清楚的,在藏文当中翻译得相当好,应该这个当时记得是章嘉国师翻译的吧,好像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这次大家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认真地看,然后自己要去好好地思维,包括我们讲考者的话,没办法每天都来,但是没有来的那些人的话,也要包括笔记也好,还要自己做记录这样的,然后我们遍地开花的时候,有时候是可以当天的,有时候是可以前一天的,这样的话大家都有一个比较重视的作用吧。这个一定要大家要重视起来。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这部经学完之后,应该自己以后给别人弘扬的话没有多大的问题,应该这样的。像我们以前讲的《法华经》、《维摩诘经》这些的话,后来很多人也是在给别人传授,传的效果也是不错的,所以我想我们很多人即生当中也有机会弘扬这部法。尤其是在内地,确实大家都知道《楞严经》应该说是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是特别特别有信心的。古大德们传这部法的人也特别多,当然现在的话,确实是真正讲经说法的,尤其是讲大经大论的高僧大德也日益减少。

 

以后我们每个人的话,也有这样的一种责任也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发愿:“我在有生之年当中一定要弘扬这部法,哪怕是一个人,我要去讲这部法。”每个人应该带着这样的一种发愿。这样的话,不管你是居士、出家人,都应该可以的,佛经里面并没有说只能出家人传,在家人不能传,也没有这么说。在历史上的话,如果你没有懂得的话,实际上出家人也是不允许的,如果懂得的话,应该作为在家的话,也有机会。

 

机会是很难说的,现在你觉得是:“我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以后也许有这种机缘,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现在可以说算是一种接近隐没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应该哪怕是一个人、十个人的话,给他们讲授这样的法的话,那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要带着这样的一种发愿,带着这样的一种发心来听闻。

 

我们现在这部《楞严经》,大家都知道前面讲到当时波斯匿王迎请的过程当中,阿难当时去化缘去了,后来遇到摩登伽女,之后也是通过文殊菩萨的加持力没有破戒,并且阿难更加想修行。我们光是依靠一个声闻乘的清净行为的话,可能不行的,一定要了达这个心。自从那个因缘开始,我们前面讲到了七种征心。当时我记得讲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觉悟,尤其是破妄心方面,破除虚妄的心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

 

然后现在要见真心。一般禅宗大家都知道,破妄心,现在我们中观来讲,破世俗的现相,然后认识胜义谛,或者说认识真性,这个方面。认识真性的话,现在交光大师等他们认为应该归纳为十个见性里面。显见自己的心不是眼睛,显见性不动、见性不退、见性不实等等,后面讲了十种见性。

 

其中我们见性不动里面,前面讲了一部分,昨天前面以憍陈如曾经证悟空性的时候,或者获得阿罗汉的时候,通过“客尘”两个字而领悟的。这个道理昨天前面已经讲了,佛陀对此也是认可。说是:“如是。”是的,是的,就是这样。那个“如是”的话,藏文当中有两个“如是”。语气上“是的,是的,就是这样。”佛陀也是已经同意这样的见解。

 

今天主要先讲外境不动,然后内身体不动,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解说。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在这个时候,大慈大悲的佛陀“如来于大众中”,于所有的四众弟子当中,“屈五轮指”,“五轮”大家都知道,佛陀的脚掌也有千辐轮,手掌当中也有千辐轮,所以千辐轮的五指也可以说是“屈五轮指”,也就是具有这个轮的指,先屈卷成拳头,然后屈完了以后又复开,握住拳头之后又展开、松开这样。

 

昨天前面是先用拳头来指示的,后面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佛又伸开,把五轮指展开。这次他先屈握,然后又展开,展开完了以后又屈卷、握拳头。

 

这样以后,谓阿难言:“汝今何见?”这样完了以后,你见到什么?

 

比如我们自己也在想,一个人先把手作拳头,然后这样展开,然后又卷起来,又这样展开,这样又开又合。如果我们是当作阿难的话,就问他:“你见到什么?”那我们可能会说:“我见到你的手又屈卷又展开。”我们可能也会这样说的。

 

其实前面也讲过,这是一种表示法,佛教当中这种表示方法、比喻方法是很重要的,作为利根者也好,或者中根者的话,好多都是依靠这种表示方法认清自己的心。当然我们有些凡夫人的话,可能不管表示也好,讲比喻也好,或者是做任何事情的话,好像也没有什么感觉,没有什么感受,有这个可能性的。

 

但是在这里,佛陀当时是依靠这种——和刚才前面的表示方法有点不同,这样来问阿难尊者。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阿难尊者马上回答,我已经亲自见到了。见到什么呢?如来正等觉,你的百种珍宝的轮掌,我刚才讲的千幅轮的这种轮掌,在众中当中,在四众弟子当中又开又合,又开又合。我就只见到这个。

 

这个阿难说的也是实在的,确实也是,他也没有见到什么其他的,只是把手指这样,我们可能作为阿难的话也会这样,刚开头的时候我们也会这样说的。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佛陀问阿难尊者:“你见到我的手在四众弟子当中有开有合,这样的话是不是我的手有开有合?你的见是不是有开有合?”他就问,你见到了是吧?你见到了这样的话,那我问你,是我的手开合呢,还是你的见开合?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阿难尊者回答:“世尊宝手众中开合。”阿难尊者说的也是对,我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宝手在我们这样的众中有开有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因为你在众中是这样有开有合,我见到的也是如来自己的手在众中开合,这个是真实的,而我见性并没有开合。

 

当时阿难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完全明白。他这里说“见性”,翻成藏文的时候都没有单独讲“见性”,汉地的有些大德对“见性”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我们翻成藏文的时候,他说是:“我看到如来的手有开有合的,并不是说我的见有开有合的。”在这个时候阿难其实也是稍微有点接近这方面的一种开悟。可能如果是我们的话,不知道我们怎么回答,大家也这样想。

 

这个时候——

 

佛言:“谁动?谁静?”

 

佛陀告诉阿难,那我问你:“到底是谁在动?什么在动?什么在静?”

 

现在佛陀又把这个问题转到动和静方面来,其实这个是动和静的一种直指法。刚才是开和合这个问题,但是一下子佛陀问道:“那么什么在动?什么在静?”

 

其实禅宗的很多道理的话,实际上是没有逻辑的,包括我们大圆满的话,有时候密宗的这些开示,密宗的有一些指示和教言的话,有时候并不是按照特别顺畅的一个逻辑去给你建立一种模式,不是这样的。他完全是有一种超越性的。我们藏地有时候,比如有些老的上师,说话有点前后不顺,或者逻辑不明显的时候,也带有一种讽刺性,也带有一种清净观吧,“哦,那个已经是大成就者了”,因为大成就者的思维比较超越。现在可能很多年轻人,有些人是很喜欢特别顺畅的逻辑,尤其是西方哲学家,他一定要有一个一环扣一环这样的逻辑,但是禅宗古大德的话,有时候我们看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好像为什么这么超越?包括有一些上师们讲课也好,或者是有些思维模式的话,一般都很难接受。有这种情况。

 

所以佛陀在这里,刚才正在讲开合的时候,就突然佛陀就告诉阿难尊者,那到底是谁在动?谁在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

 

这个时候阿难就马上回答:“佛手不住”,“不住”就是动的意思。

 

佛的手肯定在动,因为刚才在开和合嘛。

 

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我的见尚且没有静的话,怎么会有无住或者是动摇呢?”

 

其实后面的这句话的话,佛手的话,他认定是外境的法,没有安住,是动摇,外境是动摇的。“我见”,我的这个心,他这里其实“我见”就是我这个能见佛手的心,因为前面我们也已经讲了,见者不是眼睛,是心。那这样的话,这个见者,尚且没有静,静没有的话,怎么会是有“无住”,怎么会是有动呢?意思就是说我的见,也就是说我的心,静也没有,动也没有,远离二种戏论的。

 

在这个当中主要讲到了阿难他自己给佛陀汇报的时候,他应该考试算是比较及格了。他也比较聪明,因为前面佛陀问的,他按照他的想象来说的话,可能是吃亏的,所以他这次就有个比较巧妙的语言吧,就说佛陀的手是可以有动的,但是我的见动也没有,静也没有。其实意思就是说自己的心确实是超越一切动静、一切是非、一切有无、一切戏论等等,这样的一个道理给佛陀请示。这样之后佛陀也是回答,因为他接近证悟,接近真相。

 

这样的时候——

 

佛言:“如是。”

 

佛陀就说:没错、没错,就是阿难,你现在就乖了。就不像刚开始那么固执,“是这样,是这样。”

 

他这里“不动”的话,因为佛陀的手,他一直认为动嘛,那这样的话,带来内心——这个见者,远离了动、不动的这样一个道理。这里指示了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在哪里,包括同行道友之间也好,或者是我们见到佛像也好,我们见到高僧大德也好,那个时候我们经常看到可能是他的不同的行为吧,或者是在他的行为上有好的、不好的;或者是听到好听的、不好听的;或者是看到白色和黑色的,凡是相对的很多现象在我们眼前浮现,或者是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如果以这个外境的因缘作为一种助缘,然后自己的内心远离这些边。比如说我看到一个上师的话,有时候看到他的手也好,他的脚也好,或者是他的动摇,有时候不动摇,在我的眼睛面前他可以动摇和不动摇,都可以看得出来,那么这样的动摇和不动摇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行为,这相对的行为是一个外境,应该算是不是很稳定的行为吧,依靠这种因缘,自己的内心实际上确实是远离动和不动。如果懂得这样的话,其实当时佛陀给阿难说,阿难然后认识了本性的话,也是大概是这样的。

 

因为如果我们从逻辑上看的话,自己的心确实也是并不是随着外境佛陀的手的开合而去的,因为我们的心的颜色、形状全部都没有,包括它的本体也是没有的,只有如来藏的这种本性是远离一切思维和言说的,就这种现象的话,通过这种因缘的话也是可以通达的。这个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吧。

 

这是阿难给佛陀说的一个道理。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

 

佛陀又从他手掌当中飞出一个珍宝似的光芒,这个光芒刚好射到阿难的右边去了。

 

即时阿难回首右盼;

 

阿难马上往右边看一下,因为佛陀的手掌当中“呼”来了一个光,这个光直接到阿难右边的时候,阿难往右边看一下。

 

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然后又放一个光,这个光又射到阿难的左边去了。

 

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刚才是往右边看,现在是往左边看。毕竟他还没有开悟者吧,有些人也是这样的,旁边稍微有点声音的话,包括听课的时候也好,或者是念经的时候也好,有些是真的是一直头这样转来转去,可能在他面前应该佛陀的光也是不断地射,可能这样的,一直不能安住。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

 

佛陀说:“你今天为什么头动来动去的?”为什么这样动摇?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说:“我是好好地坐着的,但是如来您发出各种各样的光芒,见到如来手里面的宝光,一会儿射到我的左边,一会儿射到我的右边,所以我实在是忍不住,我的头也不得不往左往右,东看西看,左看右看。”他就不得不这样,这个其实也是阿难自己的一个真实情况给佛陀汇报。

 

其实在经当中有时候主语经常没有,其实这个应该是佛告诉阿难的。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阿难啊,你看左边也好,右边也好,看佛陀的光,头也是往左往右这样动摇,这样的话,问你一个问题。”问什么问题呢?“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佛陀是故意给他射出光来,让他不要安住的,现在问题就来了:你的头左看右看的话,那到底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不是原来两个和尚辩论的时候,幡动还是心动?有这样的辩论嘛。这里佛陀问阿难你的头在动还是见在动?

 

你们自己也想一想,如果我们平时也是这样动来动去的时候,有些人问你的头动还是见动的时候,你怎么回答?

 

有时候是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确实需要灵活的回答。今天我们这边也是一个世间的问题,我看到有个人问得比较尖锐,我就中间出来给他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具体我不说,你们自己猜。

 

刚才问他:“你的头在动,还是心在动,或者是见在动呢?”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阿难尊者就回答说:世尊啊,我确确实实我的头自己在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我的头在动,因为佛陀的光芒实在是太那个了,所以我不得不动,但是我的见,您刚才问我见性,我的见性尚没有静,没有静止的话,谁有动摇?怎么会有动呢?

 

其实阿难尊者在这里也是一个很巧妙的回答,什么巧妙的回答呢?我的头是动的,身体是动的,这个是他承认了。但是我的心连不动也没有,怎么会有动呢?因为动和不动是观待而安立的,我的见本来都是空性的,静止也是没有的话,那怎么会还有个动呢?动和静是互相观待而安立的,如果一者没有的话,一者不可能有,就像父亲和儿子也是观待而安立的,左和右也是观待而安立的,如果我的心有一个实质的东西,这是一个静止的东西,那可能是观待它有一个动摇的、运动的东西也许可能是存在的,但是我无论怎么样去观察,我的心不可能找到微尘许的一个静止的东西,如果静止的东西也是找不到的话,那观待它的动摇在这个世界上是跟龟毛兔角一模一样的,根本是找不到的。那这样一来的话,我的头是在动,但是我的见就没有什么可动摇的。

 

他这也是一种开悟的表现啊。我看到有些禅宗大德在这个时候讲了一个无业禅师的故事,无业禅师他从小都是善根特别好的,从小就出家,后来在一个禅师那里学大乘佛法,从小都是善根特别好,后来主要弘扬《涅槃经》,经常讲经说法。

 

我看古代的很多禅宗大德也好,净土宗的大德的话,确实他们还是特别弘扬正法,尤其是讲经说法方面,汉地《涅槃经》、《法华经》、《维摩诘经》还有《金刚经》、《药师经》,包括《楞严经》这些经典,确实一看他们的故事的话,就讲经的人特别多。

 

现在寺院里面的话,不知道多不多。我希望我们在这里,我跟大家也讲了,如果稍微自己有因缘的时候,不一定待在这里,还是要去一些寺院里面,去了以后光是建寺院——建寺院也是可以的,建个佛像啊、建个佛塔啊,也可以的,但现在可能建筑也不是那么的方便——最主要的话,建正见,讲经说法,哪怕是一个小庙,破庙当中的话,有真正的十几个人好好闻思的话也是可以的。

 

如果没有的话,确实有点可惜。因为我们有些人他自己从小的这种习气很重要的,有些是真的从小都是好好闻思的话,一旦他有机会的时候都去弘法利生,主要讲经说法为主的。当然讲经说法的话,有些是自己一点资格都没有,但是爱夸夸其谈的话,这个也并不是很好的,自己相续完全都是被名闻利养所染,然后在表面上装模作样地讲这个讲那个,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什么事情都是没办法面对。这个事情也不太赞叹。所以自己一定是远离了世间八法,不敢说是百分之百远离了,但至少讲经说法和做这些不是为了名声和财富、地位,只是一心一意为了利他的,那这样的话,哪怕是一个小的道场,一个小的精舍里面的话,确实很需要。现在的众生真正是缺少这个甘露妙法的水,大家都是日日夜夜在甘渴当中挣扎,但实际上真正得到这样的甘露妙药的也是不多的。

 

如果我们首先都是心里没有这样的准备的话,以前也看到过有一些人,一直没有闻思,基本上是搞一些世间法,后来出家了以后,就各方面的因缘福报很不错的,建好几个寺院,但是建好几个寺院的话,经常是把这个寺院来,有些里面的收入来做投资啊、开发一些软件啊,或者是开房地产呐,凡是所谓的寺院有福报的钱财都不会用在弘扬正法方面,只是一些现象的慈善方面。这个并不是很乐意的,所以我想……

 

我正在讲无业禅师的公案,他是讲《涅槃经》很了不起的,后来他去马祖禅师那里,刚开始去的时候,可能无业禅师身材魁梧、声音洪亮,很有福报,很庄严的一个人,但是马祖禅师对他有点看不起吧,你这个巍巍经堂当中没有佛像,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好像他没有开悟的意思吧。这样他们说来说去,后来无业希望他给他传西方传来的印持法,也就是窍诀法,当时马祖说我正在忙碌热恼当中,现在没办法:“且去,别来“,你就走吧,不要来了,我现在忙着,你就走吧。然后无业也没办法,他就走了,他走的时候就突然喊他的名字,然后他回过头来的时候,马祖继续说:“你是什么呀?”说一句这样的参话头,这个时候他当下就开悟了,后来他特别感恩马祖禅师。

 

“不给你传法,你回去!”,难听一点“你滚出去!”这样的,后面喊他“大德”,然后他回过头来,这句话让他已经开悟了。

 

也许可能他回过头,刚才阿难也是东看西看,这也是直指心性,或者说是我们平时看别人也好,或者是自己回过头,或者是这个时候,也许可能会有这样的。比如说你们等会儿下课的时候,后面突然一个人喊你,然后你就吓一跳,往后一看,哇,已经当下开悟了。或者是,现在不是下大雪嘛,大雪里面突然滑倒了,跌倒在地上,然后站起来的时候,已经不是凡夫人了。有这个可能。

 

不要故意滚下去,不然的话,到时候更……

 

刚才不是说,我的心连静都没有的话,怎么会有动呢?

 

佛言:“如是。”

 

这句话说完了以后,阿难尊者的这种见解佛陀也是认可,说是:是的,是的,如是没有错。

 

现在阿难好像,佛陀对他越来越好。

 

下面讲一个总结性的开示,也是一个指点。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

 

如来对所有的人,不仅仅是阿难,对所有当场的四众弟子是这样说的。

 

“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因为前面客和尘已经作了一个介绍,下面大众当中有些可能也有需要客尘两个道理,没有明白的,因为前面憍陈如是客尘来开悟的,但是其他的听众当中的话,有些也需要用客尘来直指的。这样的话,他说:“以摇动者名之为‘尘’”,现在主要讲动和不动嘛,这里从某种意义看,动摇者也可以命名于“尘”。“以不住者”,“不住者”实际上也是动摇,只不过是动摇当中比微尘稍微带有一种安静吧,因为一个客人和微尘的话,可能微尘借助风飘得比较快一点吧(这是我自己乱想的)。以不住者的角度可以安立为客。客和尘佛陀是这样讲的。

 

前面憍陈如是用他的方式来对客尘两个字解释,佛陀以动摇者和不住者两个层面来解释客尘。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

 

然后佛陀说,你们看看阿难,他的头一直在动摇,但是这个见没有动摇,或者说是远离戏论。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你们又观观我的“手自开合,见无舒卷。”这里阿难和佛陀他自己,这两个给大众作一个展示。你们看看刚才在大众当中,阿难一直在东看西看,实际上他的头在动,但是他的见没有动。然后我的手刚才也是一直给大家开合,但是我的手在动,我的心没有动,见也没有舒展,也没有卷曲。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那你们为什么当今以自己的动摇称之为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以动摇称之为境?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刹那不停的这个躯壳其实一直在动摇,包括我现在讲的时候也动来动去,很多人都看不顺眼,那么这个为什么叫“身”?然后外面的外境也是运动性的,它没有静止的,现在的有一些学者看的话,世界上所有的万法都没有一个静止的,全是运动性的,物理学家也是这样认为的。

 

佛陀说阿难的头是有动摇的,我的手是有动摇的,但是我们两个的心没有动摇的。那你们为什么自己的身体作为动摇的?为什么是以自己的外境作为动摇的?

 

下面讲我们轮回里面,其实没有认识自己心的本性的话,所有的众生因为失去了真性的缘故,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我们从无始以来自始至终到现在,我们的分别念不断地生又灭,一直动摇,因为我们的分别念没有认识的缘故,一直动来动去,这样的话又造业,又开始流转。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我们失去了真性,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本性,常乐我净颠倒而行。

 

我们失去的话,其实所有的失去当中,失去真性和失去智慧是最可惜的。就像《本事经》当中也说:“失亲友财位,是名小退失,若失真圣慧,是名大退失。”如果我们失去了亲友、财富、地位,这些都是不算很可惜的,它叫做是小退失、小失去;如果我们失去了真正认识自己的心的本性,或者说是真正的心的智慧,这个是个大退失。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很多众生该认识的不认识,对自己的心性已经失去了真正的了悟,而对外面的物质,把它当作是实有的,然后归为己有,产生我和我所执。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这样一来,我们众生一直在无边无际的六道轮回当中自己去感受痛苦,不断地漂泊,始终都是没有得到解脱的机会。

 

佛陀沿着刚才阿难和他们两个的展示,让阿难在中间动来动去,然后佛陀用手掌给他发光,以这样的一种境相给大家指示。其实我们所有众生的心没有什么可动摇的,可是我们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一点真的很可惜的。我们在座的各位的话,如果早一点认识了心的本性的话,不可能是漂泊于轮回,也不可能是我们现在感受如此剧烈的痛苦,还要漫长的时日当中也不断地流转,这个特别地遗憾。但因为没有认识,如果这一辈子我们没有认识,没有断除轮回的根本的话,我们可能在轮回当中漂泊的时间遥遥无期,应该说是无始无终的了,特别地可惜。

 

所以为什么前两天也是跟大家讲,一定要这次,每个人都是有一种觉得特别难得感,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的话,虽然不是明显地说战争时代、饥荒时代,但是在某种意义上面的话,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都已经改变了,在这个时候,什么事情会发生的话,谁也确定不了。我们可能在一个信息比较封闭的山谷里面的话,也许大家都觉得是跟以往一样的,可能是正常的,也许是这样的,也许刹那间就变化,瞬息万变,一刹那间这样,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得到一些真正自己永远收藏的一个宝贝,这样的一种窍诀也好,这样的一种认识方法的话,那漂泊在茫茫的人海当中的话,不知道何时才能获得解脱。所以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哪怕是一节课也好,半节课也好,不要浪费时间,一定要珍惜。因为任何一个东西,当他拥有的时候,他不知道它的价值,一旦失去的时候,那个时候很伤心的,但已经后悔莫及了,一定要注意。

 

这是我们前面讲的十性见性当中第二个——见性不动已经讲完了。

 

下面第三个见性不迁,见性无有迁变的意思。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这个时候阿难还有大众都得到了佛陀在前面自性不动的道理,讲完了以后,这样的教诲听到了以后,阿难为主的这些大众“身心泰然”,“身心泰然”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身心有一种安全感,比较舒适,藏文翻译的是身心都比较舒服。

 

不像前面一样的,前面的话佛陀也不认可,自己也好像没有什么……我们有些道友的话,比如说听到密法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完全开悟,但是觉得自己活着很有意思,自己“确实是得到这个法我特别特别感恩,特别有意义的!”好像一种法喜充满的感觉。阿难和他们当时也是,因为前面破除妄心讲了七处,然后在直指心性的过程当中也基本上知道自己的心都是不动摇的,这个时候就身心比较坦然。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他觉得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实际上是失去了我们自己本来面目的这颗心,然后“妄认缘尘分别影事”,“妄认缘尘”意思就是执著、攀缘外境,因为外境是虚假的外境,对虚假的外境产生实有的执著,然后“分别影事”,随着这样的外境自己产生种种的分别念。

 

如梦如幻,或者是如影像般的这个外境,随着这个,这是红色、这是白色、这是漂亮、这是丑陋等等,产生各种各样的,随着外境的攀缘,产生种种分别念。我们失去了本心以后,一直在轮回当中这样纠缠,这样地流转。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今日依靠佛陀的开导,“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就像失去乳汁的婴儿,突然遇到了自己慈悲的母亲的话,那肯定很开心的。

 

我们也是遇到上师特别特别殊胜的教言的时候,确实是失去母亲的孩子最后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当中那样,特别地有感受的。所以当时阿难尊者好像是——虽然这是一种显宗的直指方法,但确实也是《楞严经》是很深的,一直是讲心的本性——所以他今天开悟就像是漂泊的婴儿回到了慈悲的母亲怀抱当中一样的。

 

合掌礼佛,

 

然后阿难尊者特别地感恩,他就合掌礼佛,因为得到这个法之后特别地感谢、礼佛。

 

其实这个里面可能翻译的原因吧,藏文里面翻译得更有些词比较清楚,他就开始祈求,祈求什么呢?

 

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愿闻如来”我愿意听如来的教导,他再次地感谢,不断地求法,“显出身心”阿难刚才也是身心坦然的,他自己显出身心,有恭敬心的,有欢喜心的,我们这种身体的姿态也好,内心的表情也好,显出一个特别坦然的姿态,然后求一个什么样的法呢?让佛陀把这个道理——真和妄、虚和实、现前生灭和不生灭,这些两种的“发明性”。

 

这个“发明性”有点不是很好懂,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带着特别坦然的身心,请求如来,祈愿佛陀给我们讲,讲什么呢?讲真和妄,真和妄一般指胜义谛和世俗谛,真是胜义谛,妄是世俗谛;虚和实,世俗当中有些也是虚妄的,像如梦如幻一样的,有些是实有的,名言当中的一些真实起功用的法;还有现前的生和灭,世俗当中的生和灭,胜义当中就是不生不灭,这些两种发明性。蕅益大师也觉得“发明”是一种动词吧,意思就是说他就明说刚才两种法,胜义法和世俗法,不生不灭、生和灭这样的,明示两种心的法,因为前面真和妄也是相反的,虚和实也是相反的,生灭和不生灭也是。

 

意思就是阿难说,能不能佛陀给我们多讲一些胜义世俗啊、真妄啊、生和灭啊、不生不灭啊,归纳起来就是,您给我多讲一下胜义谛和世俗谛,或者说凡是二元对立的这些法能不能给我们多讲一下。他就开始请求这样的道理。

 

这个时候,佛陀还没有来得及给阿难说的时候,波斯匿王就来了,国王来了肯定阿难很害怕的,他毕竟是一个小僧人嘛——其实有时候我们讲经也好,学经典的话,好像是我们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场合,我们在现场的感觉,可能如果我们身心都比较投入的话,好像我们自己也是在看阿难和佛陀两个在辩论——然后阿难还没有说完的时候,波斯匿王,现在他们演的波斯匿王是很庄严的一个国王,波斯匿王本来前面也是迎请佛陀的,和佛陀同年同月同日生,很有福报的一个,跟佛陀同岁的国王,他也叫做月光王。有些大乘经典里面说他的境界是很高的,四地菩萨还是什么的。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

 

当时波斯匿王他就站起来白佛言,他说我以前没有接触到佛法,没有接受到佛的教诲之前,他就见了“迦旃延”,不是佛陀十大弟子里面的迦旃延,波斯匿王以前依止外道迦旃延,还有“毗罗胝子”,好像六本师当中的两个吧,他以前遇到这些外道的大德。

 

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那些外道都统统说,我们这个身心离开以后实际上是已经断灭,这个断灭称之为涅槃。其实现在也有,印度教里面很多身心离开以后,名称叫作涅槃,但实际上身体已经入于地水火风,心入于虚空当中,这个就叫涅槃,他们现在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

 

波斯匿王说,我后来遇到佛法,我还是有些地方有些疑问,有些怀疑。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然后他就开始问佛陀,刚才阿难的问题是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谛方面的,波斯匿王也问得比较相同吧,他说那您能不能给我开示解释“证知此心”,要认识到这个心的话,怎么是不生不灭的境地?

 

我看哪个问得好?阿难问得好还是波斯匿王问得好?

 

其实那个时候的佛陀、国王这些很好,现在全世界的很多国王都是什么核武器啊,什么生化武器啊,天天都是这些方面的问题。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他说,不仅是我,现在我们在座的大众,好多凡夫人,好多有漏者——藏文里面翻译“有漏者”是凡夫人,有漏者也可以叫凡夫人吧——所有的这些凡夫人,波斯匿王可能他自己当作是凡夫人,其他的阿罗汉、文殊菩萨这些的话不用听这些,所以他说我们这些凡夫人还是想听佛陀给我们解释。

 

佛告大王:

 

这个时候“佛告大王”,你看佛就不管阿难尊者了,虽然他也问问题了,但是佛陀也比较重视大王,呵呵。

 

“汝身现在,今复问汝:

 

现在你作为国王的身份,我今天也是再次地问你。

 

本来佛陀是应该给他直接传法,但是他这个传法的方式比较特殊,波斯匿王想问的时候,佛陀先反问波斯匿王,问什么呢?

 

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我问你一个问题:波斯匿王你的这个肉身,是像金刚一样一直常住不会坏灭的吗?还是坏灭的?

 

佛陀就故意问这个国王。其实我们也有时候是,世间上的国王也好,领导也好,应该如果他们来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哪里的人啊?你有没有身份证啊?”这样的时候,你就问:“我先问你,你的身体是不是金刚一样……”呵呵,然后他就气坏了,呵呵……

 

这个时候国王说——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国王说,世尊啊,佛陀啊,您老人家肯定知道的,我的这个身体终究是会灭的,是无常的。这个是没有什么说的。

 

因为国王他以前是学外道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后来他是特别了不起的一个法王,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好朋友,他说终究我的身体肯定是会灭的,他无常观还是可以的。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佛陀说:国王啊,你想一想,你也没有死过,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会灭的呢?佛陀应该是一个明知故问。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国王回答:世尊啊,我的无常的变坏的身体,虽然我这一辈子当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死过,但是“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这个是国王的见解。他说虽然我还没有死,但是我观察我的前前的念头产生后后的念头,前前的念头旧了,新新的念头也不住的,这样前前后后、生生灭灭的我的这种心念来观察的话,最后“如火成灰”,就像火烧了以后变成灰一样,渐渐渐渐全部都是销亡的,销亡不息这个是非常明确的,无常的,一刹那也是不可能停留的,最终一定会是死的。

 

在这里国王他自己对佛陀有一种自己的无常的见解。就像《大般涅槃经》当中也是说:“过去与未来,及以今现在,无有诸众生,不归无常者。”过去也好、未来也好、现在也好,凡是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不归无常的。这也是我们佛教当中基本的观点。我们有时候看历史也好,看很多史实的时候,过去的这些人也是为了生存而奋斗,现在也是这样的,未来也是这样的,都其实是离不开无常的。这个是《大般涅槃经》里面讲的。

 

《解忧经》,我看当时大圆满翻译的时候叫《解忧书》,当时藏文当中一直没有找到,但是现在汉文的大藏经里面,跟这个教证比较相同的,应该是一样的,可能当时藏文的译本有点不同。“大地及天上,三界与四生,未曾得见闻,不受无常者。”在我们这个大地上,或者是天上,所有的三界四生的众生,没有一个见到他不是无常的,没有一个听到他不是无常的。确实自古以来帝王将相也好,高僧大德也好,所有的这些人、其他的动物,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无常的。

 

所以在这里国王也是讲到,不管怎么样,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无常,但是全是生生灭灭的,全是“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最后的话,你看我们所有的身体也好,所有的住处也好,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到最后的时候肯定会示现无常的,这个没有什么说的。

 

国王在这里讲了这样的一个无常的时候——

 

佛言:“如是,大王,

 

佛陀又认可了,国王的无常观点,佛陀也说:是这样的。

 

确实也是,这种无常观点我们现在世间的一些理论当中真的没有。所以有时候看到世间人的时候,的确是有点觉得可怜,本来是无常的身体、无常的地位、无常的名声、无常的一切的一切,世间人为什么是那么那么地去执著,那么那么地去奋斗?其实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个无常的、现而无自性的这个世界也没有必要特别地去实执。

 

这是刚才第一个问题,他的身体是不是坏灭,这个讲了。

 

接下来佛陀跟大王说,你的年龄怎么样?佛陀明明知道他跟他同岁,但是还是要问他。所以有些时候问一问也是有必要的。

 

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他说,你的“生龄”,你的年龄现在已经衰老了,他应该是六十二岁,下面我记得会讲的,因为你现在已经趣向衰老,那你的整个颜貌,你的身相是不是跟你的童年相同呢?

 

这个问题都比较简单,国王肯定说是:不不不,我现在老得不行了。肯定会说的。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

 

国王怎么回答呢,他说:世尊啊,我现在完全是不同的,我以前孩童的时候,我的皮肤,我的整个肤色,又红润,又滋润,特别好看。

 

年至长成,血气充满;

 

我壮年的时候,身强力壮,气血特别充沛,精神也是很充足的,非常好的。波斯匿王肯定,现在演的有些里面确实也是,他在壮年,一般是二十岁到三十岁左右,那个时候,其实每个人在那个时候确实是风华正茂,应该是身体的力气也好,外面的气色也好,各方面都是特别不错的。

 

而今颓龄,迫于衰耄,

 

如今已经迫于衰老,大概可能六七十岁的话,一种衰老的状态。

 

形色枯悴,精神昏昧,

 

我的整个形色干枯憔悴。

 

干巴巴,人老了以后的话,里面的整个精血就慢慢慢慢地干了,脸上的两颊就鼓起来了,自己看到自己以前的照片,然后现在镜子里面一看的时候,没有修无常的人就很痛苦,其他没有水,就只有眼泪,到了老了以后,眼泪也没有,只有眼睛眨一眨。现在很多人特别留恋自己的青春,不过现在还可以的,现在可以美颜,一些老年人美颜的话也看起来还不错的。

 

精神也是没有活力了,糊里糊涂的,确实忘得也是特别快,记性也不好,思维没有什么逻辑性。

 

你看我也跟波斯匿王年龄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我们今天周围是这样呢?也是有原因的。

 

发白面皱,逮将不久,

 

白发苍苍,满面皱纹,不久的将来肯定是要往生清净的刹土或者是怎么样。

 

所以当时国王把自己整个从少年的时候、壮年的时候、成年或者说是老年的整个过程就叙述了一遍。

 

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怎么跟年轻时代相比较啊,老了老了,现在啥都已经老完了,没有什么了。

 

就像米拉日巴道歌里面所讲的一样的,人老了以后,起来的时候都是要用非常的力气站起来。这个也是自然的一种规律吧,但是我们希望我们人老了以后,大家也不要伤心,应该心可以坦然的,也许可能依靠这样的衰老,自己有一种觉悟。我是这样想的,不管你老也好,年轻也好,凡是今生当中唯一地遇到佛法如意宝,这个是真的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法如意宝,就像现在世间人一样的,一直在等死的话,那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啊。我们至少是自己有一点信仰,拿着念珠,这样的话都是挺好的。

 

我那天想,我们周围的这些人会不会在上课的时候给我的影响不好,或者怎样,但是毕竟是他们在学院待了那么多年,所以大家都好像是一个老修行人一样的,都还是很专注的,带有一种信心、智慧、正知正念,所以我也还是充满信心。虽然我们都不如以前,现在已经跟波斯匿王,应该佛陀当年讲这部经的时候也是六十二岁,所以像大慈大悲的佛陀都是有这样一种年龄衰老的现象,波斯匿王都有这样的话,那我们世间的一般的区区小人,有这样的衰老,有这样的无常,越来越难看、越来越不悦意,别人也是经常讨厌你,这是我们应该值得接受的。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波斯匿王和我们很多人也是同样的一种状况,但是内心应该充满欢喜心,也是特别感恩传承祖师们,对我们带来这样的一种因缘,这个因缘确实是很难得的,也希望每个人把这个因缘乃至生生世世都不要失去,要像盲人抓到大象的尾巴一样的,一直精进地跟着善知识们前往解脱之道,这是非常重要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