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13课

2019年10月22日

 

(暂未定稿)

 

(上师念诵祈祷文)

 

先念《阿弥陀佛修法》的传承(上师念诵藏文传承)。

 

接下来讲《楞严经》。

 

前面讲到,阿难认为这个能够努力思维、推敲的,就是自己的真心,因此受到了佛陀的呵斥,佛陀说:“我已经讲了那么多道理了,你怎么还没有明白呢——这个不是你的心!”佛陀接着说,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都被这个前尘妄心的分别念迷惑了,就像将盗贼视作亲生儿子一般,失去了本有的真心,而遭受流转轮回。

 

前面讲了这样的道理。后面继续讲到: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啊,我是您特别宠爱的弟弟,内心也对佛陀充满了爱,因此我也出家了。”

 

此处的“爱”是指对佛陀很有信心。前面阿难也说过,自己因为见到佛陀相好庄严,内心非常欢喜。他“爱”的并非是内在,而是佛陀的相好庄严,可能也因为佛陀是他亲戚等原因吧,所以他非常喜爱佛陀,还以此因缘出家了。这个“爱心”很重要,下面还会进一步宣讲,因为我们要辨明的就是这个“心”。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阿难继续说:“我的心不仅仅是供养、承侍、顶礼如来您,乃至遍历恒河沙数所有国土中的所有诸佛、善知识,我也都会如此承侍。而且发大勇猛心,行持菩提道中的一切难行法事。”

 

承侍如来应该并非易事,承侍其他善知识也是如此,但阿难表示,即使面对那些非常困难的状况,自己都要难行能行、努力行持。

 

阿难认为:不管是承侍善知识,还是爱佛陀,我阿难都是用了这颗心,佛陀却否认这颗心的存在,这说不过去吧?因为我承侍所有善知识的心,就是这颗心啊!这颗心若了不可得,那自己对如来的承侍,以及对众生发菩提心等善法都是无法成立的。

 

此处,长水大师引用了《涅槃经》的一个教证,意思是说,发菩提心实际上不是佛性,我们的佛性是“正缘”及真正的因,而发菩提心只是一个助缘。(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你们再自己核对一下。)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纵令谤法”,不仅阿难依靠的是这颗心,世上很多谤佛法僧、谤因果善法的人依靠的也是这颗心。

 

“永退善根”,即前面讲到的“阐提”,永断善根的众生。他们之所以会如此,不也是依靠这颗心嘛!

所以,承侍如来等好的方面依靠的是这颗心;断善根、起邪见、谤法、造恶业等不好的方面,依靠的是也是这颗心。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心明明造作了这些善恶之事,如果这不是心,那我就成了无心的人,和没有心识的土木一样了。如果说没有心,那是谁在发菩提心?谁在度众生?谁在做善事呢?太恐怖了!”

 

达摩祖师著的《无心论》,其中有十几个问题,对于“如果没有心,我们怎么能了知万法的实相?”这个问题,以比喻进行了回答:天鼓虽然无心,但可传授如来教法;摩尼宝珠虽然无心,却可满足众生一切所愿。无心就一定是坏事吗?未见得。但这里阿难却特别害怕——一切都变成没有心了啊,怎么得了!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

 

“离开了这样明了的觉知,再没有其他的了,佛陀您为什么说这个不是心啊?”

 

前面阿难多次受到了呵斥和批评,所以这里问:“为什么如来您说没有心呢?我实在非常害怕。”此处阿难尊者显现上惊恐失色,非常害怕。

 

有些注释中说,阿难这里的害怕只是一种示现,他知道没有心也是不会堕入断灭的,但他当时还代表了有实宗发问,包括声闻缘觉及一些凡夫俗地的众生,他只是在不同场合,示现了不同的发问而已。其实阿难非常善巧,能了知佛陀的密意,这样佛陀下面想讲什么,他就会顺势问什么,而且他的问题也可以启发大家的思考。因为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空性法门,对于他们,没有心的理论真的太可怕了。这样一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一切道理都无法安立、荡然无存,该怎么办呢?很多人肯定都会有这样的恐惧。所以他也说:“我实在太害怕了。”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如果佛陀您说没有心,那不就成断空了吗?在座的所有大众,也都会疑惑不解啊。”

 

有些注释当中说,菩提本来就是不可得的,但有实宗的众生对于这个道理难以接受,他们也显得特别害怕。

 

【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请大慈大悲的佛陀垂念我们,一定要为我们开示,好遣除众生的无明愚痴。”“未悟”意思是,我等众生愚昧无知,对甚深之法无法通达。

 

《大般涅槃经》中云:“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道理和此处相似,于大乘空性法门的教言,如果能接受,就像甘露滋润苗芽一样,很容易被消化而成为养分;若智慧浅薄而接受不了,就会像服毒一般,其结果不堪设想。对于每个众生本具的佛性如来藏,以及大乘道中其他空性、光明等道理,智者能完全明白其中的甚深意义;但愚者却浑然不知,这种本是甘露般的法要,要是他们也去享用,反倒成了毒药,后果难以设想。

 

所以说众生根机千差万别,就算在大乘行者中,有些也可能是第一次听闻空性法门,有些则从未听闻过,但现在听到了,一时难以接受。

 

以此缘由,阿难再次请求佛陀为我们宣讲佛法:“没有心好可怕啊,我们该怎么办啊?”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这时,佛陀开始给阿难及大众开示。佛陀开示的主要目的,是要向阿难尊者和所有众生说法,并希望大家都证得“无生法忍”。

 

所谓“无生法忍”,《大宝积经》中有个教证:“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本来一切万法都是无生无灭,是空性的,这样的道理我们自己要能通达、接受。《大智度论》中也有类似的教证,与《大宝积经》的颂词虽稍有差别,但意思差不多,二者阐述的都是:本来诸法是无生无灭的,不但要通达,还要保持在这种境界中,这样才不容易退转。

 

因为有的修行人就不能“忍”嘛,以前两位比丘来阿底峡尊者处求法,尊者讲“人无我”时,二人非常欢喜,等讲到“法无我”的般若空性时,他们惊恐得捂着耳朵就跑了。

 

所以,阿底峡尊者后来说:“作为修行人,光有清净的戒律和行为是不行的,还要证悟大乘佛法的教义,否则无法圆满究竟。”当时尊者显现非常惋惜,故感慨地这样强调。

 

“法忍”是很重要的,为了这些众生得到“法忍”,佛陀开始为以阿难为主的众生传授非常甚深的空性法门。

 

交光大师在《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中说:《楞严经》能让众生得到坚固心,若能了达此经中无生无灭的境界,众生就切实得到了真正的坚固心。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佛陀安坐在狮子座上。“狮子座”象征着毫无畏惧,因为宣说大乘佛法的空性法门就如狮吼声,坐此法座就被称为“坐狮子座”,能震动所有的邪知邪见之兽群。

 

佛陀坐在狮子座上,先给阿难摩顶。为什么要为他摩顶呢?因为无生无灭的法非常甚深,为了让阿难感到安慰,所以赐予摩顶。刚才批评了,也要给一点糖嘛。佛陀前面呵斥他说:“你这个笨蛋,连这一点都不懂啊!”要是有些心力微弱的弟子,上师一直这样现威猛相,他可能就再也不学了。

 

很多年前,有些人也对藏传佛教“摩顶”颇有微词,认为不合理,一时众说纷纭。后来我在《密宗断惑论》中对此做过阐述,引用了佛经中的相关公案。有证可考,佛陀在世时,就有摩顶加持。

 

这时,佛见阿难在大众前被呵斥得比较厉害,怕阿难跑了,一方面为了安慰他,摩摩顶,好让他不要那么伤心。另一方面准备给他讲极其甚深的法要。

 

这个“甚深法要”和密宗中的“直指”类似,相较而言稍微有点难懂,但也没有“七处征心”那么难。在这些重要的地方你们要保持头脑清晰、专注,可能有一点点难。不过也不一定,对吧?(上师停顿,喝水。)

 

下面佛陀怎么讲的呢?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佛陀告诉阿难以及其他众生:“在不同的经典中,如来经常开示说,一切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依靠心而显现的。”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一切因缘果报,包括外器世界中大至所有宏观世界,小至一个微尘,其起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心。”

 

“因心成体”和唯识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相近,都是说一切万法由心显现。对于初学者而言,也许难以理解,但如果学习了唯识宗或者大圆满续部的内容,对此就能容易接受了。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不管美丽、丑陋、快乐、痛苦,其实都和每个人的心息息相关。一旦人的心隐没了,他面前的世界也会随之消失。当然,世界的呈现有些与众生的共业有关,而有些和别业有关。

 

此处,佛陀安慰阿难,首先大致宣讲了一切万法与心密切相关。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佛陀进一步说道:“阿难,这个世界的一切所有,小至一草一叶、一丝一麻乃至一个微尘,如果追溯它们的根源,就会发现每个法都有自己的体性。”

 

这里的“缕结”是丝麻、丝线的意思。佛陀首先从器世界等外在无情法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哪怕小如微尘,都有自己的体性。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即使是看似空空荡荡、一无所有的虚空,它也有自己的名称以及无阻碍的体性。”

 

当然,虚空作为无为法,其体性和有为法是不同的。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何况在众生相续中本自具足而无有垢染,微妙稀有且清净光明的心,能为一切法所依并周遍一切的心,怎么会没有本体呢?应当是有的。”

 

这一段在藏文版里表达得更清晰,意思是说万法都有自己的本体,更何况是光明、稀有、能显现种种的心,怎么会没有本体呢?

 

总之,万法皆有各自的本体。无论众生成佛还是堕落,我们的心性始终无有垢染。它伟大而稀有,不可能没有本体,只是看众生能否认出而已。按照交光大师的注释,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佛陀先是安慰阿难,说心并非没有本体,只是它的本体存在方式有点特别而已。接下来是进一步开示,也是直指。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佛陀对阿难说:“如果你直到现在还执著地认为,这个能分别、能执著、能推断、能明觉的‘知性’就是我们的心,那么,你要对以下问题有所了知。”

 

接下来,佛陀要以中观的方式给阿难发太过了。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果你认为这颗能了然、推断的心是存在的,那么,当这颗分别心远离了色、香、味、触四尘之外(这里讲了四尘,关于声尘和心的对境——法尘下面还会宣讲),是否还有一个独立的体性存在呢?”

 

既然阿难说能分别外境的分别念就是心,那么远离了六尘,心应该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体性。如果阿难承认心有独立的体性存在,会有怎样的过失呢?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阿难,你正在听我释迦牟尼讲法,此时先是声尘起作用,进而心生‘如来讲得好’等种种分别;当你眼见如来身相时,是色尘起作用,随即心生分别;当如来散发妙香时,那是香尘起作用而心生分别。但如果我的声音停止,色法未显现,香气消散,味尘和触尘也全部消失,当五根面前的见闻觉知全部息灭时,分别心就会内守于一种幽闲寂静的境界中,但这并非你的真心,只不过是犹如镜中影像般的细微法尘而已。”

 

藏文版当中也说的是“法尘的分别影像”,它并非实有存在的某样东西。“法”是色、声、香、味、触、法的“法”,相当于意识的对境。

 

我们在闭关或安住时,经常处于内在的专注中,但此时内心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这其实就是意识的对境——如影像般的“法尘”,这还不是最究竟的境界。

 

佛陀为阿难分析的不仅是五根识,还包括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末那识”或“染污意识”,这些都不是“真心”。那“真心”是什么呢?是一种无为法,它是本自具足的。

 

而这些分别心、攀缘心全部都是虚妄的心,在眼、耳、鼻、舌、身、意前显现的,都是虚妄的。“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此类种种染污意识都是妄想。不仅如此,内观时有一种明清的相,类似于阿赖耶识,这依然是一种妄想。

 

“真心”其实就是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但这是无法以分别心来认识的。所以密法当中经常讲:我们应当以无为法的方式来认识觉性,因为有为法是生生灭灭的,不可能生起“无生法忍”。因为我们刚才也说了,“无生法忍”是一种无生无灭的境界。

 

如果按照阿难的观点,能够分别的就是真心,那么刚才阿难听闻了如来的法音,便随即作意:“如来现在在讲什么……”如来讲完后,随着声尘的消失,这个执著声尘的分别念也消失了,那所谓的“真心”也就随之荡然无存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密宗当中讲,正在执著的心不是真心,正在安住的心也不是真心,但是清净的、常有的、赤裸的……(上师戛然停止)今天有很多没有密法灌顶的人,所以不能讲得太多了,讲得太深了,有点……嗯?他们也不懂吧,没事(众笑)。懂了也很好,阿难也没有得灌顶,佛陀也讲得那么深了,对吧?(上师喝水)

 

这一段大家要好好揣摩,若能如理思维,应该对认识自己的心极有帮助,修行境界也会有所提升的。我看很多祖师大德,在此处讲得不是特别细致,直接略过了。其实这里若能结合自己的修行以及对觉性的认识,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宣讲的,甚至有些在密宗当中没有讲到的道理,这里也可以阐述得比较清楚。

 

前面讲到,与六尘有关系的分别念,是生灭无常的,并非真心。所谓真心,与我们常说的“觉性”意思基本相同,并非无常生灭的分别念。

 

如果说依外面六尘而生灭的分别念不是真心,那内在的独头意识也并非真心。有些注释中说,“独头意识”即单独的念头,共有四种:散位独头意识、狂乱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和定中独头意识。当然,一般人可能都不会认为散乱、癫狂、梦境的念头就是真心,但有些人会觉得:“我入定的念头总该是真心了吧!”其实,即便是在入定当中,也要看你是否认识了心的本性,否则,仅仅安住,肯定也不是真心。

 

(上师稍加思索,笑)原先我接触过一个领导,他的顶头上司在场时,他就沉默寡言,一旦领导不在,他就开始发言了:“这个、这个、这这这……”(上师模仿)他有时想不起来要说什么,就一直“这这这”个不停,我就在下面用念珠默默地数他说了多少个“这”(上师比划拨念珠,众笑)。(上师学四川普通话)这guo,是吧?这guo,lei guo。(众笑)

 

刚才讲到“内守幽闲”,即内在的安住,虽然你认为自己正在安住,但实际上很可能就是一个法尘。我们在密宗里称之为“潜藏的、潜伏的分别念”。这种分别念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就像深藏在海底的暗流一样不易察觉。在安住的时候,虽然没有外在粗大的散乱和分别念,但是内心又好像源源不断地闪现出一些念头,这就叫潜伏的分别念。因此,“内守幽闲”也只是如影像般的法尘。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佛陀告诉阿难:“我并没有呵斥你在执著的是‘心’还是‘非心’,只是让你细致地揣摩、观察、分析自己的心,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

 

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下边这段稍微有点难懂。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此处有两种假设。

 

首先是“如果离开了‘前尘’,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分别心,这就是你的真心。”前尘指与五境有关的色声香味触,这是尘与心的关系的第一种假设。

 

第二种假设是“如果分别心离开了尘,就没有体性了,那它只不过是前尘的分别影像。”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分别心离开了尘,就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那么它就并非真心,而只是如影像般的法尘而已。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有分别心,还是分别心离开了前尘就成为无体,实际上都不存在真正的前尘,只是分别的影像而已。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这样的分别影像,是尘的无常,随着……若这样解释,这里的标点符号要稍微改一下……尘是非常住的,无论色声香味触法哪一尘,无需特指,统统都只是一个分别影像。如果前尘不是常有的,由于它是依靠心而安立,因此当它变化幻灭之时,执著它的心也随之而灭,如同龟毛兔角一般子虚乌有。如此推断,你的法身也就断灭而不存在了。那谁来修证无生法忍呢?如果对前尘以一种分别心来推测,这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章嘉国师等人翻译的《大藏经》中,此段内容的分段方式和措词与汉文版相比都稍有不同,但可能更好懂一些。他的翻译是:“你细心揣摩一下,如果离开了前尘还有一个分别心,而这就是你的真心……”这是一个假设句——如果离开了前面六尘,还单独有一个执著对境的分别心,而这就是你的真心,那么,因为这个分别心离尘的缘故(这里的“若”字不是特别合适,用“那么”或“则”更接近于藏文版的意思,也更容易解释),就已经无体了,成了无实法。这里明白了吧?如果心是无实法,它面前的尘也就只是影像而已。因为心都变成了无实法,心前的六尘除了影像般的显现,别无其他。

 

而影像般的六尘也是无常的,由于其无常、变化之故,你的这颗心也就如龟毛兔角一般丝毫也不存在了。这样一来,就有断灭的过失——谁来修无生法忍呢?

 

藏文版的分段方式与汉文稍有不同,希望道友们认真分析一下这段话。有些注释,如蕅益大师等将前面“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划做一段,是认识心的一个方式;然后将“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划做一段;后面的内容再分为两段。也有这样的划分和解释方法,但我认为这样解释可能稍微有点绕。阿难认为,无论是否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始终存在一颗能观察、能推断的心……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这样认为——能观察的心应该是存在的。前些天的密法课也讲到,如果你认为有一个观察者存在,那么要仔细观察一下,观察者的本体是怎么样的。与今天讲的分析方式比较相同,只是字面上消文时,可能感觉有点绕。

 

刚才所讲的第二种分析方式,里面有两个假设:其一,离开前尘的分别心是真心;其二,分别心离开前尘,就无有实体,那么除了分别影像以外别无他法。而前尘影像也是无常的缘故……后面的法义就很容易理顺了。这个道理,可能需要稍微花点精力观察分析一下。

 

此处讲到的“前尘影像”之理,实际上把第六识和第七识都已遮破了,憨山大师等大德也持相同的观点。同时间接破了外道常有自在的“我”、常有的“微尘”、常有的“造物者”……全都自然而然遮破了。凡是心法,都可以依靠破除对境的方法来破斥。

 

《现观庄严论》和中观当中有一种观察方法,即观察对境不成立,则有境不成立;有境不成立,则对境不成立。以这种方式来破“识”。或者用《入行论》中类似的观察方法:外境不存在,识就不存在,既不在根境,也不在中间。用这种方法来破“识”也完全可以。

 

我们在观察、破斥修行中的“明心”时,对于这颗修行人常说的“一颗明了的心”,一般以无常的方式来认识它。但观无常的方式并不究竟,应该认识其不生不灭的真实本性。

 

这一点和密法中讲的完全一样。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的有些道理,我们讲密法的时候也讲过。尽管目前来说,我们被自己的肉体或分别念束缚,可能认为自己有一种明体,无法完全认识到无生无灭的境界,但是,当我们觉悟到它的本体无实,或仅仅从文字上理解到所缘对境是无为法以后,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怀疑:“如果所缘对境是无为法,又怎么会以无常的心作为能缘来认识它呢?”其实不必怀疑,就像所有乌云的生灭变幻都无法对虚空的本体产生任何影响一般,当你真正认识到常有或本来面目,对自性光明有所了达之时,虽然一切看起来都是有生有灭,但实际上已经与无生无灭的境界融为一体了。以这种方式来理解,也是获得无生法忍的另一种方式。

 

这一段有点难度,希望你们在课后的讲考环节就用这段作法供养。下面的内容则比较简单。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这时,阿难及大众“默然自失”。因为佛陀宣讲了“无常的心不是真心,常有的心是真心”这样特别甚深的法,使阿难和所有大众惊讶到哑口无言。

 

此处在藏文版中的描写是:“一方面默然,另一方面感到非常稀有。”虽然佛陀讲的是特别深奥的法,但圣者们立刻就能通达明了,因而感到非常稀有——不像我们凡夫,同样的内容听了很多次,却越听越迷惑。

 

这里的“自失”,在一些汉语注释中,是按其字义来解释的,而藏文版中,则是直接翻译成“默然”和“感到稀有”。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九次第定”,指世间的九种禅定: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之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四无色界定,以及最后灭掉受和想的禅定,即灭尽定。

 

佛陀告诉阿难:“世间一切修学的人,有人虽已现前九种禅定,却没有得到漏尽的阿罗汉果位,皆因执著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所以,尽管阿难你如今号称多闻第一,很出名也很厉害,然而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成就圣果,究其原因,就是你一直在禅定上没有入于自心。你在闻思上的确广闻博学,却没有修行,所以无法得到漏尽的阿罗汉果位。”

 

在其他注释中,如子璇讲到,这里的“阿罗汉果位”实际上指大乘菩萨的果位,因为大乘菩萨从第一地欢喜地至第七地远行地之间,都可以称为“阿罗汉”。

 

仅仅依靠世间禅定,而没有认识自心,就不可能获得灭尽一切烦恼障的登地菩萨果位。佛陀也可以称作“阿罗汉”(上师说藏语“扎炯巴”),因为“阿罗汉”其实是“出有坏”的意思:“出”为超出,超越了轮回和涅槃二边;“有”是具足一切功德;“坏”即是摧坏,摧毁一切二障、四魔。

 

因此,佛陀对阿难说:“即使你再广闻,也终究不能得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

 

阿难闻此佛言,“重复悲泪”,又开始哭了(众笑)。之前,文殊菩萨奉命将阿难从摩登伽女处解救出来时,他就是这样在佛陀足下顶礼悲泣,哭得特别伤心:“我在外面遇到了违缘啊,呜呜呜呜……”

 

平常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般来说,男子汉不会轻易流泪哭泣,但阿难的心比较软,在佛陀面前也没什么隐瞒,所以哭过很多次。

 

阿难边哭边五体投地,长跪合掌,顶礼佛陀说:“自我在佛面前发心出家,依靠佛的威神力,得以在佛身边承侍。我既在佛陀面前出家,又是您的亲戚、侍者,长得也比较不错,很多人都喜欢我,各方面也都比较得力。我自己也是经常思维,我根本无需修行,将来如来定会赐我三摩地。”

 

这个可以说是凡夫人的通病,自己某些方面,例如拥有财富、相貌、忠心、依靠处,就会沾沾自喜而不自知。阿难也是这样认为,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不用苦修,如来一加持,“啪”就开悟了。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通过佛陀的教言,阿难现在才明白:佛的身心与自己的身心不可相互替代。

 

佛陀为众生宣讲佛法,有时也会摩顶加持,言语上也会显现批评呵斥,但如果没有实修,佛是佛,阿难还是阿难。现在很多上师身边的发心人员以及侍者,跟随上师久了,就觉得自己好像成就了一样。其实上师本人是否成就都很难讲(众笑),即使上师是成就者,你也只不过与上师结上善缘而已。

 

上师如意宝曾讲过,释迦族人和其他族有一点不同,他们对自己的亲眷尤其疼爱,佛陀也是如此,他对父亲和整个家族特别好。但是,阿难即便作为佛的亲戚兼侍者,也不能依此获得出世间的证悟,他也明白了:“我原本以为自己是佛陀的亲人,可以开绿灯,结果今天才知道,佛陀的就是佛陀的,我的还是我的,佛陀的心不能代替我的心。我这么多年日夜侍奉在佛陀左右,端茶、烧饭(这些可能没有,这是藏族人的生活习惯),却一直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心,非常悔恨。”所以,还是要靠自己的修行,对吧?

 

阿难说:“我没有认识到本心,也没有去修行,身为出家相,但心却没入道。”其实阿难也代表了我们很多人,身体已出家,甚至是很年轻就出家,像他跟随承侍佛陀一样承侍上师,但心却没有入道。阿难也是遭遇了各种事情,才明白自心未入道。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比如有个非常贫穷的儿子,本来他的父亲特别有钱,但他舍弃了父亲,自己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他已舍弃自己的真如本心;其二是直观的显现,他虽在佛陀身边,却不好好修行,等同于舍弃富有父亲的穷子,舒适的生活不过,却要在其他地方感受痛苦。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我今天才彻底明白,虽然多闻博学,但若不精勤修行,则与未听闻者相差无几,仅仅只有些闻法的功德而已。”

 

《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就像一个穷人,天天都在数他人的珍宝,自己却没有半分钱的所有权,多闻而不修行也是如此。有些人讲起来滔滔不绝,自己却毫无修证。《华严经》中还有许多“……多闻亦如是”的比喻。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就像一个人仅仅说出食物的名称,却不能因此填饱肚子。”

 

我们喇荣这边过一段时间就要开始闭关了,大家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应当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地发愿、念阿弥陀佛、观自己的心,在无常的生命中,这的确是很重要的。听说我们这边的道友们都很重视这次闭关,提前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很多商店里的食品都已经卖光了(上师笑,众笑)。准备食物虽然也很重要(众笑),但闭关不是为了吃,如果在这十五天里每天大吃大喝,可能最后出门都有点困难(众笑),这样就不太好了。所以最好还是别吃得太多,应该修得多、看得多,这样比较好。

 

我自己认为,这几年学院给修行人提供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但有些道友还是觉得房间小,或是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在汉地,“方丈”一词如今虽然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职务,但它的原意是“一丈四方之室”,也即长、宽各3.3米的房间,出家人就在这样的房间里修行、打坐。

 

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生活应当简单一点。尤其是在学院,大家不要希求住大房子,用乱七八糟的东西填满房间也并不惬意。以前,我去过智悲光尊者修行的山洞、无垢光尊者在刚日托噶闭关的山洞,以及桑耶青浦附近国王赤松德赞和莲花生大师修行过的“国王山洞”,空间都十分狭小,如果我们一个人睡在里面,可能脚都会露到山洞外面去(众笑)。传承上师们在这样的地方都能够修行,大家对自己的住处也不必有过高的要求。我觉得房子没必要特别大,装饰也不用过于奢华,只要整理得干净整洁,在简单的环境中修行比较好。

 

我们在《维摩诘经》中也能看到,维摩诘居士的卧室也仅有一丈见方。据说当年玄奘大师在印度那烂陀寺的闭关房,也是比较小的。下面我们看一段关于玄奘大师闭关房的视频。(上师播放视频)

 

他说的汉语很像我们藏族的口音。(上师指视频中的介绍人,上师笑,众笑)

 

总之,如果已经获得了殊胜的窍诀,或是有了各方面的经验,大家应该一点一滴地实修,这是非常重要的。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世尊,我等如今被烦恼障和所知障缠覆,主要是由于不知寂灭、恒常的心性。惟愿如来您哀愍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众生,启发我们微妙的明心,开启我们的道眼。”

 

此处的“穷露”,在藏文版中指无依无靠,功德匮乏得如赤身裸体一般,并且没有证悟实相的可怜众生。阿难当时觉得自己修行不好,没能认识自己的心,所以恳切地祈祷佛陀,一定要摄受他和像他一样无依无靠的众生。

 

的确,倘若没有认识心的本体,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就像《入行论》中所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如果没有懂得心的奥秘,则不论如何竭尽全力地追求快乐、躲避痛苦,也只能始终在轮回中无义地漂泊。因此,阿难祈请佛陀为我们开显正法。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

 

这时,如来从胸前的“卐”字,涌出无量宝光,光芒璀璨夺目,有百千种不同的颜色,并且同时遍照十方微尘数的诸佛世界。

 

佛陀胸前的“卐”字,与纳粹的符号看上去有些类似,但仔细辨认便不难看出二者的差别。“卐”字,也即我们常见的八吉祥中的吉祥结。

 

有些注释中说,佛陀在《楞严经》中放过五次光,前面讲过佛陀顶髻放光、面部放光,此处是胸前“卐”字放光,以上已经讲了三次。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光芒灌遍十方所有珍宝刹土,以及其中诸如来顶,并回旋照耀阿难和其他众生。

 

【佛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这时,佛告阿难言:“我今天为你建立法幢,也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得甚深微密、清净元明的本心,明心见性,得到清净法眼。”

 

阿难一心渴望得法,虽然佛陀不断点化,但他却始终未得要领。现在,佛陀说要为他建立真正的法幢(主要指内心的法幢)。虽然后面还有许多问题,但建立法幢是第一步。

 

佛陀如是宣说,令阿难获得了殊胜的无生法忍境界,其他众生也获得了“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的境界,并且得到了清净的慧眼,证得了殊胜的果位。

 

今天就讲到这里,后面的内容我们明年继续学习。如果没有出现无常,大概明年二三月份时,我们继续宣讲《楞严经》后面的部分。希望我们的听众“一个都不剩下”,到时候全部回来继续听闻。如果明年二月中旬以后开讲,届时会提前半个月或一周通知大家,现在具体时间还不能确定。

 

我本人也有一些翻译的工作。以前,藏地的修行人都是冬天闭关,夏天和秋天外出化缘。夏天到牧区去要一些酥油和奶渣,秋天再到农区去,冬天和春天就闭关一段时间。以前修行人的生活费都要靠自己到处去化缘,这在藏地比较普遍。

 

我个人也是如此,冬天的时候,有一点时间就开始翻译,为第二年要讲的课程做准备。机缘成熟时,我也会出去和不同层次的人沟通交流。我在瑞士的时候,有一个人问我:“中观的缘起是怎么样的?”然后我就开始回答他,身边的翻译对我说:“你讲慢一点嘛,太快了我听不懂。”(他好像是法语还是德语翻译)然后我说:“已经到午饭时间了,来不及了,肚子已经饿了。”(众笑)有时候,我和别人交流的时间也比较紧张,有这种情况。

 

再有就是,现在自己的身体到处都有问题,就像一辆破车,行驶一段时间之后需要修修补补,也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用。能用就继续用,不能用就换一辆,到时候再看。总之,可能也要出去修理“破车”。

 

其他也没有什么事情了,我希望大家作为听众,在各方面因缘具足时,努力把后面的《楞严经》圆满听完。我作为讲者,也会发最大的心,争取圆满传讲。虽然世事无常,能否成办也不好说,但以前上师法王如意宝曾说过:“作为修行人,我们对世间法没必要做过多的准备,但对于出世间以及解脱方面,还是需要有所计划和准备。”因此,我们也一定要发愿,将《楞严经》传讲、听闻圆满。

 

今天还要特别感谢所有的发心人员。《楞严经》开讲到现在,虽然只有十几堂课,但过程中离不开许多发心人员的辛勤付出,有翻译人员,还有负责直播等各个岗位的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特别感谢听众们,如果一个听众都没有,我总不能自己对着自己讲。而且,很多人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认真地听闻,不但专注谛听,表情也很丰富(众笑),讲到“七处征心”时,有的人情绪上稍微有点低落,但是辅导的时候还是很不错的。

 

总的来说,大家对法要有一种渴望心、希求心,这一点对我而言也是一种鼓励和触动。如果大家都听得兴趣索然,没什么信心,那我的意乐也会随之退减。总之,不论山上、山下、天上、地下,感谢我们整个传讲过程中,所有共同听闻《楞严经》的众生。

 

我想,我们这次共同学习《楞严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楞严经》在汉地非常出名,但如果没有这样深入地学习,尽管有些人说“啊,我读过《楞严经》”,读诵有功德,可仅仅阅读经文,你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深义。

 

《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若无人解说,即便聪慧过人,凭借自力也无法通达。我们这里有许多出类拔萃的智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认真思考,更何况是毫无佛教基础、没有闻思修行的人。只是看一遍经文,很难了达佛法的甚深奥义。

 

因此,有生之年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如此殊胜的大乘经典,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今年,我们《楞严经》的课程就暂时告一段落,也算是圆满了。我们上半年还讲了一些《维摩诘经》,从下半年开始讲《楞严经》,至今各方面没有出现任何违缘,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对此大家也值得欢喜。

 

接下来,我们把以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来自:静怡苑•心灵乐园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