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论》对应讲记 89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二十四、观四谛品

 

丁三、(断除太过)分二:一、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二、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

 

本品观察四谛——苦集灭道。佛陀说,整个世间都是苦谛,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集谛, 要断除集谛必须现前灭谛,要现前必须依靠道谛。这个道理不仅世间人不懂,外道宗派也从未提及,唯独佛教才如是宣说。所以很多大德都讲,第二十四品只破斥小乘宗以及唯识宗论师所承许的四谛实有的观点,因为世间人及外道根本不知何谓四谛。

 

有些人不理解空性,一听说万法都是空性就产生邪见:如果一切都是空性的话,那四谛、 三宝、因果也都不存在了,那是不是跟顺世外道没有差别?既然四谛、三宝乃至因果都不存在,那以后就没有任何束缚了……我非常担心道友们不能了解本该了解的东西——胜义中诸法不存在的道理,反而趋入不该趋入的见解——断灭之见。其实,四谛不存在是就最究竟的实相而言的,许多修行人始终认为苦集灭道四谛实有存在,这就是没有通达胜义中无有四谛的道理所致;而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四谛是无欺存在的。

 

戊一、(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观四谛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破彼等观点。

 

庚一、(宣说对方观点)分六:一、无有四谛之过;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三、无有八果之过;四、无有三宝之过;五、无有因果之过;六、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辛一、(无有四谛之过):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如果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生亦无灭,那么也就没有四圣谛法了。

 

有实宗向中观宗发太过说:你们否认一切万法的存在,如果一切万法真的像石女儿、兔角一样不存在,那就会有非常大的过失。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已宣讲了四谛法,如果一切万法无生无灭,就失坏了四谛法。

 

四谛也叫四圣谛。为什么叫圣谛呢?《显句论》中说:灭谛和道谛是圣者断除烦恼的所证和所修,所以是圣谛。但苦和集为什么也叫圣谛呢?因为凡夫人的五蕴是苦,五蕴的来源——业和烦恼是集,这二者都是圣者所见,并非凡夫所能通达,从圣者才能通达、才能断除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圣谛。凡夫人为无明病患所蒙蔽,故不能通达五蕴是痛苦的道理,就像某些病人品尝不出苦味一样。就像十几岁的小孩子, 尽管大人再三说:“好好学习,这很重要……”但他始终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只有长大以后才真正体会到读书的重要。同样,凡夫人目光短浅,只知享受生活,即使圣者告诉他们生活的真实本面——苦,他们也无动于衷,只有当他们获得圣者果位时才知道圣言不虚。就如一根毛发落入手掌中不会被发觉,而落于眼中就会极为敏感一样,凡夫粗大的分别心不但认识不到痛苦,反而将痛苦误认为是快乐,而在圣者的智慧眼看来,这的的确确是真实的痛苦。

 

《显句论》说:凡夫人也可以知道一切感受是痛苦,但这并不能说明凡夫已通达了苦谛。因为,受蕴只是五蕴中的一个,而且仅仅从道理上通达受蕴是苦并不是通达苦谛,只有像圣者那样现证五蕴皆苦才算真正通达苦谛。圣者和凡夫有天壤之别,这种差距到底有多大可能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但对比一下修行者和世间人在见解、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差别,也可大概类推凡圣之间的差距。

 

辛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

 

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

 

以没有四谛的缘故,见苦谛、断集谛、证灭谛、修道谛,这些事都不存在。

 

一般来说,苦以逼恼为义,即一切有为法的心行,恒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所以名为苦。苦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在轮回中众生接连不断地一直感受痛苦,这一切痛苦的来源是集——业和烦恼,如果不想受苦就必须断掉集,就好比不想要毒树的果则必须断掉毒树的根一样。而断苦集必须要依靠修道,修道究竟也就现前了灭谛。现前灭谛时业和烦恼已连根断除,这样就获得了解脱。佛经中也说:

“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 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有实宗认为:如果四谛是空性,那么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也就不存在了,你们中观宗所秉持的是多么可怕的见解啊!

 

辛三、(无有八果之过):

 

以是事无故,则无有四果。

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

 

以四谛不存在的缘故,四种圣果不存在; 四果不存在的缘故,得四向的圣者也不存在。

 

我们经常讲的沙门四果就是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和阿罗汉果这四种圣果,四果再加上四向就成了八果。按照小乘的观点,沙门四果可对应见道、修道及无学道,它们都离不开四谛,所以,四谛不存在四果也就无法安立。 先介绍一下四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 第十六刹那才得果。见道之后开始修道,修道的所断共分三界九地,各地又分九品。欲界的九品烦恼分为上中下,上中下各自又分为上中下。第二是一来果,“一来”指还要再来欲界一次,前六品烦恼已经断尽、后三品还未断,这就是一来果。第三是不来果,“不来”指不再来欲界,当欲界的九品烦恼全部断尽时获得不来果。菩萨会乘愿再来欲界度化众生,但声闻行者一味追求自己的安乐,所以当他断了九品的烦恼以后就不会再来欲界了。第四是阿罗汉果。欲、色、无色三界的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接着介绍四向。预流向是尚未得预流果而正在趋向于它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见道位的前十五刹那中住于将要遍证四谛的境界;一来向包括预流果,是预流圣者正趋向一来果、还未得到一来果时的状态,它已超越预流,趋向后果;不来向就是指正在前往不来果的圣者;阿罗汉向是正在前往阿罗汉果的圣者。

 

四果四向是声闻所承认的八种圣贤。如果四谛不存在,那么住四果圣者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四果圣者不存在,住四向者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对方的第三个责难。

 

辛四、(无有三宝之过)分二:一、广说; 二、摄义。

 

壬一、(广说)分三:一、僧宝不存在之过; 二、法宝不存在之过;三、佛宝不存在之过。

 

癸一、(僧宝不存在之过):

 

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

 

如果没有八种贤圣,也就不会有僧宝。 对方认为,如果没有八种贤圣,那么僧宝就不存在了。

 

大小乘都承许圣者即是僧宝,大乘一地以上的圣者如文殊、普贤,以及小乘预流向以上的圣者如舍利子、目犍连,他们都是圣者,所以都是僧宝。

 

或许有人会想:除了圣者以外其余就不算僧宝了吗?答:僧宝可分为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两种,《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共同小乘中承认……僧众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凡夫小僧为沙弥、沙弥尼及居士,是众生之福田故;大僧为具近圆戒者,即是说比丘为大僧众,四位比丘以上称为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以前有人问:居士享用法会供斋合不合理?根据《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这个教证,居士也是众生的福田,也应该成为应供处, 所以五明F学院也开许居士享用供斋。佛经中也说:“天人妙衣饮食等,恒沙劫中供众生,不若布施一居士,一日所获功德大。”

 

癸二、(法宝不存在之过):

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

 

没有四谛的缘故,也不会有法宝。

 

严格来讲,法宝并不是经书【12】,只有自相续中真正现前佛法的意义才是法宝。按大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法宝包括教法和证法。从证法而言,真正的法宝只有灭谛,何时相续中获得灭谛便有了最究竟的法宝;道谛是现前灭谛的因,所以也是法宝。而教法能诠释证法,是证法的因,所以也是法宝。但是,如果四谛不存在,那法宝也就不存在了。

 

【12】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经书也是法宝,因为文字是现前证法的助缘。

 

癸三、(佛宝不存在之过):

 

若无法僧宝,岂能有佛宝?

 

如果没有法宝和僧宝,怎么能有佛宝?  依照小乘宗的观点,释迦牟尼佛一定依靠法宝现前过沙门四果中的一种,所以没有法宝和僧宝,佛宝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佛宝的因就是法宝和僧宝。

 

佛陀因地为菩萨时曾广行六度万行,这一点在名言中是不必怀疑的。《释迦牟尼佛广传》 中记载了很多佛陀因地时布施身肉以后以谛实语令身体恢复的公案,如果不是圣者这是很困难的(当然凡夫中也有大悲心非常强烈的,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绕杰达,但一般来讲只有圣者才能这样做)。所以佛陀以前一定先成了圣者,如果不曾当过圣者成为僧宝,不曾修持证法具足法宝,佛宝岂能现前?

 

另外,也可以说佛宝本身即是法宝和僧宝, 佛陀已经修道圆满,所以是究竟无学的僧宝; 佛陀已证得究竟灭谛,所以也是究竟法宝。因此,没有法宝和僧宝,又如何安立佛陀呢?

 

壬二、(摄义):

 

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

 

这样宣说空性的人就破坏了三宝。

 

对方认为:万法如果真的是空性,那三宝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岂不是断了众生的慧命? 其实,中观宗并不破名言中的四谛、三宝,只是在抉择胜义谛时才遮破这一切。现在很多人没有闻思过中观,讲《般若经》非常困难, 讲《华严经》就更困难,因为他们认为“一切都不存在”的话,名言的万法就难以建立。

 

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分开二谛,胜义中抉择空,名言中说显现,这样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二十四、观四谛品

 

丁二十四(观四谛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经云“文殊见诸行无生故,而了知痛苦” 等,宣说了无有四谛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如果对方提出争论:你们中观派居然敢说“一切所知都无有自性”,从而遮破了诸法。这就无法避免所知四谛、殊胜三宝以及业因果等世间名言诸法也不存在的过失。(但所知四谛、殊胜三宝以及业因果等世间名言诸法却是存在的,所以你们的观点不正确。)

 

为了排除困惑、解答疑难而宣说本品。

 

此品分二:一、宣说对方问难;二、回答问难。

 

己一(宣说对方问难)分四:一、应有所知四谛不存在之过;二、应有三宝不存在之过; 三、应有业因果不存在之过;四、应有世间名言法不存在之过。

 

庚一、应有所知四谛不存在之过: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如果你们想建立“内外一切诸法皆为空性” 的理论,则如同石女的儿子一般,任何法首先不会产生,最终也不会坏灭。因为无生无灭, 则有四圣谛法也被你们认定为无有的过失。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如果由集而生苦,以道而灭苦等等四圣谛法不存在,则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持道谛、现证灭谛,在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合理存在。

 

庚二(应有三宝不存在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胜法之过;三、无有佛陀之过。

 

辛一、无有僧宝之过:

 

以是事无故, 则无有四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因为在心相续中生起的取舍四谛等法不存在,则预流果等四果也不应该存在。如果不存在四果,则安住四果者也不会存在,获得四向者也不会存在。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如果获得四果与四向的八种圣贤补特伽罗不存在,则声闻僧众也就不会存在。

 

辛二、无有胜法之过: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因为四圣谛不存在,则教法与证法也不应该存在。

 

辛三、无有佛陀之过:

 

若无法僧宝, 岂能有佛宝?

 

(原译: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

 

如果所领受的胜法与领受者僧宝二者都不存在,则其果法佛宝又怎么能存在呢?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宝。

 

如果像“佛宝等诸法皆空”这样宣说空性, 则完全是对三宝的破坏。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