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论》对应讲记 8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

 

就如同以五相推理在五蕴中推求身见而不可得一样,以五相推理在垢心中推求烦恼也不可得。

 

这里的“身见”指坏聚见(萨迦耶见),就是依靠五蕴假立之我而生起的我见。这里的“烦恼”和“垢心”,按《俱舍论》的观点,六识为心王,烦恼属于心所,烦恼产生时心王会被染污从而成为垢心;而《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等大乘论典则以八识作为心王,以烦恼等作为心所。

 

在《观燃可燃品》、《观如来品》中都以五相推理抉择了我不存在,不管是如来的“我” 还是凡夫的“我”都不可得。同样,对烦恼和垢心以五相推理观察时,烦恼也不可得。根据 月称论师的《显句论》,这种推理有两种方式。 第一、垢心作为能生,烦恼作为所生。(一)、烦恼与垢心不是一体。如果是一体,那么能生所生便成了一体,这样就有木柴和火成为一体的过失;而且还有烦恼心与非烦恼心成为一体的过失。(二)、烦恼和垢心也不是他体。如果是他体,那么二者就不需要观待,这就有在心王之外有烦恼的过失。按因明的观点,心是一种明清的识,烦恼等心所只是心的作用,在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烦恼。因此,所谓烦恼就是我们的心变成染污的阶段。比如嗔恨心就是心王面对嗔境的状态。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心王和心所就如太阳和阳光一样,离开了太阳的阳光和离开了阳光的太阳都不存在。所以,心王以外的心所以及心所以外的心王都不合理。(三)(四)、垢心作为所依、心所作为能依以及心所作为所依、垢心作为能依都不合理。能依所依要在他体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就像盘里的枣核、山上的牦牛那样,但烦恼和垢心不成立他体,所以也就不会有能依所依的关系。(五)、烦恼具有垢心不合理。由于烦恼和垢心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所以烦恼无法具有垢心。这样观察后可以知道,烦恼无法成立。

 

第二、烦恼作为能生,垢心作为所生。有了贪等烦恼,心王才被染污而成为垢心,所以烦恼也可以作为能生,垢心也可以作为所生。这和前面的五种推理方式基本相同,观察之后也同样得不到烦恼的本体。

 

总之,烦恼要存在就要有一个依靠处,要么依靠我要么依靠心。但我与心都不可得,所以烦恼与空中的鲜花并没有什么差别,根本不存在。

 

癸三、(以无因之因而破):

 

净不净颠倒,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三,而生诸烦恼?

 

净、不净、颠倒的三种外境并无自性,又怎么能依靠这三种境而产生诸烦恼呢?

 

对方认为烦恼应该存在,因为净、不净、颠倒这三种令烦恼生起的外境存在,即因存在果必定存在。

 

未经详细观察的时候烦恼与外境都有:依靠清净、可爱的外境产生贪心;依靠不清净、可恶的外境产生嗔心;依靠常有的柱子以及常有的大自在天等颠倒外境产生痴心。在分别念中净不净颠倒三种外境确实是产生贪嗔痴的三种因,但真正观察时它们并不成立。如果成立, 当然可以说它们产生了贪嗔痴,但龙猛菩萨说它们“无自性”,那又怎么会产生烦恼呢?

 

为什么净不净颠倒这三种外境没有自性呢?因为这全是颠倒分别念假立的。比如喜欢吃油腻的道友就觉得麻花很可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贪心就是因为虚妄分别心认为麻花是可爱的;而那些有胆病的道友看到麻花就觉得不清净,从而生起厌恶之心;还有的道友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处于等舍状态。缘同一个麻花, 三种人生起了贪、嗔、痴三种不同的烦恼,如果麻花真实是清净的外境,那么谁看了都应该生起贪心,但不同的人对它生起的心并不相同, 这就说明麻花并非真实的清净外境。所以净、不净、颠倒之境都是无自性的。

 

以上是从一个外境会引发三种不同心的角度,说明外境上不可能存在实有的净、不净、颠倒。《理证海》和《显句论》中说:贪嗔痴之因——净、不净、颠倒皆无自性,缘起性故, 毁灭性故。意思是说,由于两个原因,所以净不净颠倒没有自性:一个是缘起性,即净不净颠倒境依靠虚妄分别才有;另一个是毁灭性, 即刹那无常。果仁巴大师也说:净不净颠倒的境都是颠倒的,除了颠倒性之外,全无实有自性。既然境无自性,就不可能依靠它们而生起烦恼。

 

在胜义中,境无自性、烦恼也不生,这一点从理论上很容易认识,但在实际修持的时候却很难不生贪嗔痴,因为仅仅闻思中观并不代表已清净了烦恼。有些道友很苦恼:“我在理论上已经懂得了空性,为什么还生贪心啊!”这种心态是智慧不够的体现。就像有眼病的人知道自己有眼病,也知道海螺本来是白色,但是光是知道并不能马上见到海螺的白色,因为他的病还没有消除。同样,在自相续的障碍还没有消除之前不生烦恼是不可能的。贪嗔痴是修道所断,如果连资粮道都没有开始,怎么可能不生烦恼呢?这一点,只要精通了道次第以后就会非常清楚。

 

癸四、(以无所缘因而破)分二:一、宣说所缘之境;二、以显而空性之喻而破。

 

子一、(宣说所缘之境):

 

色声香味触,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

 

依靠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产生了三毒, 这六种外境是三毒的根本。

 

对方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存在且依靠这六境产生了三毒,所以三毒存在。

 

色声香味触法是十二处里的外六处,是内六处——六根的对境,其中色声香味触是五种色根的对境,法是意根的对境。既然成为六根的对境,自然也就成了贪嗔痴等的所缘境。在名言中这种观点是成立的。比如见到不悦意的事物、听到不好听的声音、嗅到臭味时……就会生起嗔恨心;听到有人在唱歌,有的人很高兴,生起贪心,有的人特别烦,生起嗔心;再比如同样一个菜,有的人爱吃,有的人不爱吃。

 

可见只要引生三毒的六尘存在,自相续的烦恼肯定会生起。

 

子二、(以显而空性之喻而破):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焰梦,如乾闼婆城。

 

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法都是空性的,就像阳焰、梦境、乾闼婆城一样。

 

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见闻觉知的对境,但这六种境在胜义中并不存在。从表面上看六境似乎存在,六境上也存在净不净颠倒的相,它们是三毒的真实所缘境,但真正去观察时,其实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与三种颠倒都不存在。而且,如果作为三毒根本的六境真实存在,那么圣者的相续中也应当生起三毒,但这显然不成立。六种境是生起三毒的根本只是针对凡夫而言的,圣者绝不会缘这些对境生起任何烦恼。

 

如果对方问道:既然色声等外境是空的, 那分别念缘什么来造作呢?没有所缘,对什么产生贪心等烦恼呢?中观宗回答:虽然色声香味触法是空性,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在众生的迷乱分别面前,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境仍然可以显现。

 

这样显而无自性的比喻非常多,如眼翳者面前显现的毛发,捏着眼睛而显现的二月……

 

这里根据颂词宣说三种比喻:一、阳焰水。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由于太阳的照射和水蒸气的蒸发,远远看去就会有蓝色的河流。色达县有一个比较大的草原,夏天有时候在那里就可以看见阳焰。阳焰不是水但看上去像水,一切法亦如阳焰般无实。《般若灯论释》云:“云何如焰?譬如愚者,见热时焰,谓言是水,逐之不已,徒自疲劳,竟无所得。如是一切诸法自体皆空,著法凡夫亦复如是,故言如焰。”二、梦。在睡眠中依靠习气而出现山河大地、大象、牦牛等的迷乱显现,这就是梦。梦中虽然有外境,也有内心的感受,但这些都不真实,一切诸法的显现也是如此。《般若灯论释》云:“云何如梦?有时有所思念因果体及一切法无自体故,是名如梦。”三、乾闼婆城。在沙漠、草原、海洋上空显现出城市,城市里面有车、马、建筑等,这就是乾闼婆城,也叫海市蜃楼。这样的城市虽然可见,但都没有任何实质,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般若灯论释》云:“云何如乾闼婆城?以时处等众人共见故,是名如乾闼婆城。”类似的比喻在《金刚经》、《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中观四百论》等经论中都有宣说,每一个比喻都蕴含着甚深的道理。

 

诗学家和世间人虽然也运用这些比喻,但他们仍然执著实有。这些人非常可怜!如果他们能理解这些比喻的真正内涵,可能很快会从实执中醒悟过来。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如身见五种, 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 五求亦不得。

 

如果对方提出:心可以与烦恼一起产生。

 

对于自身之见中诸如坏聚见之类的烦恼, 在烦恼者的心或者相续中,用五种关系去寻找, 都是不存在的。

 

而诸如持身见的烦恼者,在烦恼[垢心]当中,也是以五种关系不可寻觅的。

 

自身本来是由色等五蕴聚合而成的,如果对自身持我与我所见,即为坏聚见。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身,以“非蕴外非蕴” 等五种方式,就足以证明自身不成立。

 

同理,如果烦恼的分支——贪欲等等,与产生烦恼的心二者是一体,则有能生所生成为一体的过失;如果为异体,则有互不观待的过失;又因为其二者不是异体,就可以将剩余的具有等三种关系一并遮破。

 

辛三、以无因之因而破:

 

净不净颠倒, 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三, 而生诸烦恼?

 

如果对方提出:虽然你们遮破了烦恼,但烦恼的因——清净可爱、肮脏可恶等三种外境还是存在的,既然外境存在,则果法烦恼也应该存在。

 

这些外境并不存在。因为清净可爱、肮脏可恶以及颠倒的外境,也是依靠(他法)而产生的,其自性并不成立。所以,又怎么能依靠清净可爱、肮脏可恶以及颠倒的外境而产生烦恼呢?烦恼不应该存在。

 

辛四、以无所缘之因而破:

 

色声香味触, 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 是三毒根本。

 

如果对方提出:烦恼是存在的。因为烦恼的所缘境存在的缘故。

 

所缘境色法等也是不可得的。作为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所缘,是一切(三毒)烦恼生起的根本因。缘于这些外境,就会因清净可爱的外境而生贪欲;因肮脏可恶的外境而生嗔恨;而我见、常见等增益,则是愚痴的根本之因。

 

色声香味触, 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焰梦, 如乾闼婆城。

 

虽然你们安立了诸法,但(这一切)实际上却如同具眼翳者眼前所现的毛发幻景一般。色、声、香、味、触、法仅仅是假立的,是无而显现的,如同乾闼婆城、如同阳焰、如同梦境一般。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