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论》对应讲记 6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三、(彼二摄义):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一切万法非一体也非异体,不是常有也非断灭,这就是诸佛世尊教化众生的甘露妙法。

 

本颂对两种真如作摄义,即“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可以表达胜义和世俗的真如。

 

万法在胜义中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空性。以离一多因观察,某法要有自性,必须以一体或异体(多体)的方式存在,但一体并不成立,既然一体不成,多体更无法成立,因为它是在一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又因为诸法无有自性,故既非常有,又非断灭。所以,万法的胜义本性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而在世俗中, 一切法都从因缘而生,所以因和果之间是不一不异、不断不常,这是世俗的真如实相。

 

抉择中观要分开二谛,世俗中一切万法无欺存在,胜义中不成立自性。《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归根结底,在圣者根本慧定中,寂灭实相是二谛无有差别,恰似虚空一般的;后得的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生,犹如虚幻,远离常断的。”《中观四百论》云:“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如是则三有,如何非如幻?”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注疏》中也说: 在胜义中抉择万法,一切都犹如虚空,了不可得;在世俗中抉择万法,一切又如梦幻泡影, 这就是圣者所行持的妙法。《君规教言论》云: “知此显现之世俗,犹如水月梦幻理,一切悉皆不执著,了知如空之胜义。”

 

将二谛的真如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总结出修行的窍诀:入定应该安住在胜义如虚空一般的境界中,后得应该在如梦如幻中发菩提心、回向善根……

 

能闻思修持这样的妙法非常有善缘,因为这是诸佛世尊教化世间的甘露味。世尊是三界众生的导师,他为无有依怙者作依怙主,为无有救护者给予救护,为无有皈依处者作皈依处, 不管什么众生,只要有信心,依靠佛陀的教诲甘露就能像天人获得不死甘露一样断除一切生老病死。《青目释》云:“是故说诸佛以甘露味教化,如世间言,得天甘露浆,则无老病死无诸衰恼,此实相法是真甘露味。”对后学者来讲, 这样的甘露妙法才最珍贵。

 

虽然佛法是甘露味,但众多的人却无缘依止。就像病人虽病得辗转反侧却不肯服良药, 众生虽然苦不堪言但还是不肯依止佛陀的甘露妙法。看到这种悲惨情景以后我们自然而然会生起大悲,因此希望大家依靠这样的佛法甘露, 一方面尽力调伏自相续,另一方面也要发殊胜的愿:兴盛佛法、利益众生。上师如意宝经常开示:菩萨的百万大愿全部可以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中,十大愿再归纳就是兴盛佛法和利益众生。这个教言法王起码讲过一百次,常住的老道友应该记得非常清楚。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要心甘情愿舍弃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自己的身语意。

 

闻思佛法的目的就是兴盛佛法、利益众生。在座的道友多数都是二十到四五十岁的人,一般来讲十八九岁的人思想就比较成熟了,所以大家应该树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如果自己是个小孩子,可能也很难有什么大的目标;如果是为了治病、发财,那也不会有学佛的真正目的; 但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有大愿:获得解脱,利益众生,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目的。

 

好的学校总能培养出一些人才,但如果学生自己没有什么理想,也不一定会有什么作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作为世界上著名的佛学院,本来可以将每一位道友培养成对佛教有贡献的人才,但如果自己的发心是为了钱、为了名声,那么你就不可能对佛教有什么真正的贡献。所以,学佛一定要有良好的目标,相续中一定要有颗利益众生的心。虽然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大家应该将佛教的甘露妙法尽心尽力向世人传播。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整天想着将来过美好的生活,也不要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躲在这个山沟里,这些都没有意义。

 

目标树立之后,就要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最起码也要坚持五六年,这样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刚刚学佛的道友不要着急去度化众生,否则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很可能自己反被世间人“度化”了,有这种危险性。《大智度论》讲:“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 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有些人也太过分了,连佛教的基本道理还不懂,什么叫菩提心都不知道,就嚷嚷:“我要去给别人传法,我要去弘扬佛法!”这太不现实。弘扬佛法是很好,但要有相当的资格,就像具足了一定资格的人才能当老师,或者具足一定资格的人才能传播某种学问一样。

 

癸三、(如是宣说之果):

 

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在诸佛不出世、声闻罗汉已灭尽的时候, 诸辟支佛将在不依靠任何善知识的情况下靠自力而生起智慧。

 

辟支佛指缘觉,也叫中佛。缘觉不依靠善知识,他的智慧是无依而生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到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之间,称为圣教空世。在此期间,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讲闻修行。”本颂的后两句在《般若灯论释》中译作:“然有辟支佛,依寂静起智。”《般若灯论释》的释文中说:“如《三密经》说:‘辟支佛依寂静故起实,智慧者由身心寂静为因故,智慧得起。’”由此可见,清辩论师只强调了发起智慧的因是身心寂静这一点。而月称论师则强调了“无依”和“寂静” 这两点,如《显句论》云:辟支佛智不依善知识,唯依五蕴身心之寂静。

 

本颂虽然宣讲了获得缘觉果,但并不只是宣说缘觉的境界。实际上,缘觉所证的空性与菩萨证悟的空性相比,就像牛蹄迹里存留的水与大海的水一样,差别悬殊。本颂之所以不讲菩萨果只讲缘觉果,只是以缘觉为例来说明修学中观即使今生没有得到解脱,在来世也必定能得到解脱。就像如果今生获得了无上大圆满法,即使此生未证悟,那在中阴或来世也一定可以解脱。《中观四百论》亦云:“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中观四百论》这个颂词很重要,不仅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释》引用了此颂,在月称论师的《显 句论》和果仁巴大师的注释中也都引用了。

 

有些人会问:缘觉既然是“无依”(不待因缘)而成就,又如何是“如是宣说之果”(即为何要观待前世串习般若空性为因缘)?其实缘觉的证悟也是依靠以前对中观法门的串习,缘觉前世对般若空性有所了解以后发愿:“愿我在以后佛不出世、声闻灭尽的时候获得独觉果。”这样后世就无依而生起了智慧。由此可见,龙猛菩萨这个颂词直接宣讲了缘觉得果的情况,但间接却说明只要即生通达了中观,来世三乘的解脱都很容易得到。

 

对于修行人来讲中观见非常重要,不必说现量证悟空性,也不说在理论上彻底通达,单单对般若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也足以引导我们迅速获得解脱,如《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所以,大家一定要依靠各种理证生起中观正见。很多道友确实对中观法门下了功夫,有的甚至在一两年时间里已经真实通达了中观的无二正见。当然,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实证悟中观,但凡夫修行人只要再三闻思修习,也一定能生起中观正见。有的上师也讲过:如果闻思久一点,又非常精进,那凡夫人也可以从理论上通达中观。如果打好了中观的基础,那么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也很容易通达,而没有通达中观却想依靠大圆满获得解脱就非常困难。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经常引用《中观根本慧论》的颂词来印证大圆满的本来清净见。而且,一旦通达了中观,对佛法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增加,对世间法的希求则会渐渐息灭,而利他的大悲心则无勤生起。

 

了知此理以后,大家应力求生起中观正见及中观的证悟,这并不是不可能。“文革”期间 藏地的环境极其恶劣,善知识无处寻找,佛法的只言片语也得不到,但就在那样的情况下, 许多高僧大德依靠稳固的般若空性见解修行不辍,最终获得了解脱。尤其是有些密宗行者, 他们在监狱里获得了虹身成就,这样的事情相当多。所以大家对中观法门要精进闻思修习。

 

总之,只要我们的相续中种下了般若空性的种子,很有可能即生现前解脱;不行的话, 中阴时也可依靠空性法门的修习获得解脱;再不行的话,来世也一定会现前空性的证悟。

 

壬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极勇猛,色非是我非是无我,乃至受想行识非是我非是无我,若色受想行识非我体非无我体,是名般若波罗蜜。”

《空寂所问经》云:“一切众生,竖我见幢,张无明帆,处烦恼风,入生死海。诸佛大悲, 张大教网,捞漉天人,置涅槃岸。”

 

经云:“无我无众生,无人无受者,但众缘名身,佛得如是解。”“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

 

《中观根本慧论·观我法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世间怙主诸佛所宣说的,永断老死的甘露一般的甚深真如法性,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彻底远离了一切边戏。

 

种子与苗芽之间并非一体,否则会有能生所生为一体等过失,所以不存在种子(不毁灭) 而迁移至苗芽的恒常;也并非异体,否则会成为种子不存在而苗芽却依然尚存等情形,所以也没有种子断灭的过失。

归根结底,在圣者根本慧定中,寂灭实相是二谛无有差别,恰似虚空一般的;后得的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生,犹如虚幻,远离常断的。

 

己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感悟到真如法性之义的菩萨们,即能究竟五道十地,证达无住涅槃。

作为声闻缘觉种性者,也即仅仅以自身的寂灭作为追寻目标的补特伽罗,如果能趋入佛陀所宣说的无我真如法性,就能以该真如法性, 而得到永远摧毁老死的涅槃。即使因为善根尚未成熟,而不能在今生获得解脱。但以今生修行的因缘力,也必定能在他世获得解脱。

 

若佛不出世, 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无依而生。

 

(原译: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

 

如果对方提出:这不一定,因为有可能在来世不能具足解说真如法性的善知识等因缘。

 

以修习法性而摧毁三有的真理,在任何时候也是无疑或无欺的。即使圆满正等觉诸佛没有出世,声闻已经灭尽而没有住世,前世修行过的辟支佛之智慧,也会在没有其他导师的情况下产生,也即该智慧的产生,无需依靠寻找善知识等其他外缘。

 

这一切表明,因为真如法性之力量巨大无比,一旦与此甘露妙味相遇,就一定会获得涅槃,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应当像常啼菩萨寻找智慧佛母一样,不惜舍弃身命地去寻求真如法性之义。以上所宣说的,就是声闻行人所理解的真如法性之重大意义。

 

而作为菩萨,则应当了知(《般若摄颂》所说的)“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 阙慧五度无眼等,无力能证菩提果”的道理,(一切行为都要以智慧为基础。)如果能对缘起之法进行观察,就必定会获得正等觉之果位, 这是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的。

 

缘觉所理解的真如性,并不是前面通过观察我而灭尽我与我所的智慧。

 

因此,归纳本品之宗旨,即主要宣讲了两种无我的修法精要。在“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以前,为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的共同观修次第;其后至“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为法无我的不共修法。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八观我法品释终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