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讲解视频:

 

 

讲解音频:


 

辅导音频:

 

 

思考题:

1.与摄善法戒相违、与饶益有情戒相违的恶作罪分别有哪些?此处未单独宣说严禁恶行戒相违的恶作罪的原因是什么?

2.很多人从生活及修行等方面来讲,每天的时间非常紧张,那不照顾病人是否有过失?为什么?

3.自心明明了知很多戒条,却明知故犯,这种行为有什么过患?为什么?

 

下面继续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菩萨戒当中,前面已经讲了龙猛菩萨甚深见派方面的根本戒和支分戒,现在讲无著菩萨广大行派方面的根本戒和支分戒。有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学处已经讲了,现在讲恶作罪。作者阿里班智达在颂词中没有详细宣讲,堪布云嘎在讲义当中也只是简单宣说了四十六种恶作罪。

 

辛二、恶作参阅他论:

 

细微恶作四十六,当于他论而了知。

 

无著菩萨的宗派当中,所谓的细微恶作罪有四十六种,在这里未作详细说明,大家可以参阅旃扎古昧论师所造的《菩萨戒二十颂》等论典详细了知。

 

此处讲到了《菩萨戒二十颂》中与摄善法戒相违的三十四种恶作罪、与饶益有情戒相违的十二条恶作罪,与严禁恶行戒相违的罪业未作单独宣说,其原因在下文有解释。

 

与摄善法戒相违的三十四条戒,根据六波罗蜜多而分为六类:

 

与布施相违的七种恶作罪:第一,“三门不供三宝尊”。作为修学菩萨乘的人来讲,时时刻刻都应该以身口意供养三宝,也即恭恭敬敬地念诵佛经、在佛像面前经常供花、供水等。

 

一般来讲,作为一个佛教徒,没有很大的佛堂也可以,最主要是心里面的作意,每天哪怕只有一杯水或者一盏灯、一朵鲜花,这些都应该供养。现在世间上有些刚学佛的人,或者家里不同意学佛的一些人,觉得没有佛堂很苦恼。实际不一定要有佛堂,只要有一尊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我是这样认为的,浩瀚无边三根本的本体,全部可以融入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当中。如果你真正是一个佛教徒,在其他资料中放一张释迦牟尼佛的像,把这个作为供养的对境,所有的佛宝、法宝、僧宝全部可以包括其中。

 

我有时候想:为了一个佛堂,父亲、母亲开始砸佛像等等,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家里面真的是造恶业。当然,没有一个佛堂,作为佛教徒心里的确很难过,但只要有一尊小小的释迦牟尼佛像,哪怕放在自己床头,作为装饰品摆放,你自己经常以身口意来供灯、供花等,这个可能不会受限制。

 

作为学习大乘佛教的人,供养三宝还是很重要的。所谓的供养三宝,也不一定非要拿人民币出来,没有钱的话心里很苦恼,没这个必要,以清净的水来供养是最好的。对于其他的供养,自己很可能会有一种贪执,不一定清净,但清净的花供、水供,大家都能做得到。

 

以前我也给大家讲过,早上起来的时候,最少念二十一遍百字明,这一点大家不要忘;每天在佛像面前少少的,哪怕一支香、一盏灯,也一定要供养。佛宝是最殊胜圆满的福田,依靠它哪怕做很微小的一件事情,也可以积累无边无量的资粮。

 

另外,在佛堂里面摆放很多佛像也不相违。如果有条件,将佛堂布置得庄严一点,将所有传承上师的像放在里面。现在的上师们很喜欢照相,有各种各样的照片,这些都放在里面也不相违。但这位上师如果不是成就者,你天天对他顶礼、供养,可能会有点相违。因此,真正诸佛菩萨的像是最好不过的,像我们上师如意宝的像,大家都是应该供养、顶礼。其他有些上师确实说不清楚,如果不是成就者,你天天供养、顶礼,可能这些上师的寿命、健康等很多方面会有损害。真正没有任何害处,只有利益的,就是供养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公认的,有很大功德。

 

现在世间有些学术界的人认为:供佛等根本无有任何功德。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还有些人认为只要作供养就可以了,其他闻思修行方面一概舍弃,这样也不合理。在修行的时候应该修行,同时自己积累资粮、三门恭敬供养三宝。这里说:三门不供养三宝,属于布施方面的一种恶作罪。

 

第二,“内心跟随欲望转”。自己的心随着欲望而转,凡夫众生的欲望非常多,如果不作对治,随着欲望而转的话,也是一种恶作罪。

 

第三,“于诸长者不恭敬”。从出家戒律来讲,戒腊比较长的长者,应该对其恭敬;从世间来讲,对于比自己年长的人,以及具有智慧者,从各方面都应该尊敬,这是智者的一种行为。

 

第四,“于提问者不答复”。不管显宗、密宗,甚至世间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些人不懂而向你提问,如果你不作回答,就是一种恶作罪。当然,自己没有能力回答的话,也不一定犯;自己有能力却不回答,就会犯这一条恶作罪。

 

现在的很多金刚道友,每天与堪布、上师们接触有点困难,一方面他们的身体不好,再加上琐事也多,真正想学习的人,可能在课堂上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下课以后,可以找堪布、堪姆或者有智慧的人多问一下。堪布、堪姆等对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也应该乐于回答。有些人有一种习惯,不管别人问什么问题,都不愿意回答,不理不睬的,从菩萨戒来讲,这样会犯恶作罪。

 

第五,“不应他人之宴请”。其他人真心宴请你时,不接受也是犯菩萨戒的。但从纪律方面,大家应该注意,现在经常有一些男众、女众,一起去请这个活佛、那个活佛,整天不闻思。所以我以前不接受宴请,一方面可能犯了菩萨戒的恶作罪,但另一方面,确实时间等各方面有困难。现在有些地方有这种传统,非要跟上师和道友一起欢聚一堂,这样的话,可能就没有闻思修行的时间了。

 

第六,“拒绝接受金子等”。作为出家身份的菩萨,应该通过加持和授予的方式来接受,对于别人的供养等不应拒绝。

 

第七,“于求法者不施予”。在他人求法的时候,如果自己有能力,一定要对他宣讲。

 

对于《入菩萨行论》和《佛子行三十七颂》,我们这一代一定要广泛弘扬,我相信我们也有这个能力。因此,希望大家以后出去,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传个法?”你应该答应:“我其他的传不来,但是《佛子行》非常殊胜,我这里有很好的传承,可以给你传一下。”我想:每个金刚道友都有这种资格,哪怕让他人懂得《佛子行》一个偈颂的内容,也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因此,有人请法的话,你可以用大乘《佛子行》来满足他们的愿望,这是最好的。

 

以前无著菩萨作完《佛子行》以后,准备在楼上校对。到楼上的时候突然刮来一阵风,将他所有的稿子吹到了四面八方,一张纸也未找到。当时无著菩萨想:这是一个很好的缘起,《佛子行》肯定会传遍整个世界。后来凭借记忆,又重新书写了一遍。

 

所以,一般经书被风吹走是很好的缘起。明朗大师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念书过程中,突然吹来一阵风,把经书全部吹走了。这时,他的上师非常高兴:“噢,那很好,说明以后你弘扬佛法的事业会遍于整个世界。”确实,后来明朗大师的事业非常广大。

 

无著菩萨的《佛子行》,从文字上看非常简单,但是具有相当大的加持力。你们真正希望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话,一定要经常念诵《佛子行》,最好每天能念一遍,这样的话,在自相续中逐渐会生起菩提心。所谓的菩提心,并不是一天两天当中就能生得起来的,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来。我们的所作所为,如果以《佛子行》来衡量,肯定会如理如法,不会犯菩萨戒的。

 

无著菩萨有一个《入菩萨行论》的注释,我也是特别喜欢,还有无著菩萨的传记,在这方面很想下一点工夫,让你们知道无著菩萨真正菩提心的精神。以前法王如意宝也是讲过:无著菩萨极其与众不同,在藏地有一种说法:无著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释》,只要听一遍,在即生中自然而然会生起菩提心,具有非常大的功德。这也是很多高僧大德所公认的。

 

无著菩萨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秋天的早上打着霜,特别寒冷,他出去以后,不一会儿就回来了,衣服也没有穿。他的父亲责骂他:“为什么把衣服都扔掉?”他说:“那边有很多小蜘蛛,我把衣服给它们盖上了,不然它们会冻死的。”父亲不相信,于是孩子带着父亲一起去看,在一个坟堆上面确实有很多蜘蛛,小孩子的衣服盖在上面,四周用石头压着。所以,无著菩萨在很小的时候,菩提心就与常人不同。他说他从未骂过任何人,不像我们一样,我们不仅骂过别人,还打过别人……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相违持戒九恶作:一、舍弃一切破戒者。二、为他信仰不修学。为了其他的信仰不修学菩萨乘。三、利益众生行为少。每天的所作所为当中,几乎未发现什么利益众生的行为。

 

现在很多发心的人,真的有机会每天做利益众生的行为,但心里面能不能做到呢?也不好说。有时候的确趁这个机会可以接触很多人,对他们生起一种饶益心,看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修行人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心情不好的,所以,我对所有的接待并没有拒绝,接触到这些人,看到他们的烦恼和心情,真是能感受到: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

 

虽然身为出家人,有时候心情不好,有时候身体不好,有时候条件不好……有很多不好的,但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比如闻思修行的智慧越来越增长等等。因此,希望你们还是要讲考,每天讲考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一点收获。有些人来的时间很短,但对上师所讲的道理理解得不错,讲得很好,不论从哪方面问都能回答出来;有些虽然来了很长时间,还是答不好。其实我们都是人,中午都是吃糌粑或者米饭,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有时候自己关在屋里,感觉似乎很好,但实际上,经常接触一些人、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很大帮助。所以,利益众生少也是菩萨的一个恶作罪。

 

四、具有慈心无有不善;五、欣然接受五种邪命事;六、行为不寂静,极为掉举等;七、内心不想离开轮回;八、不断除毁坏名誉的六因【82】;九、虽有烦恼不对治。

 

【82】   龙猛菩萨《亲友书》:“赌博以及看聚会,懒惰依附恶劣友,饮酒夜晚入村落,断毁名誉之六法。”

 

相违安忍四恶作:一、他人谩骂还骂等。别人骂你的时候,马上去骂别人,这也是菩萨行学得不好的原因。

 

一般来讲,凡夫人都会有这种习气。但是菩萨行修学得很好的人,不会这样的。我想无著菩萨从未骂过别人,也没有恨过别人,这是他最殊胜的传记。依靠这种行为,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散发出一种善良的光芒。窥基大师15岁的时候,唐玄奘在长安见到他,从他的行为即已看出了他的大乘种性。后来在汉地,唐玄奘和窥基已经成为唯识宗的鼻祖。

 

无著菩萨还有个故事。一般像我们小时候,父母都会让我们出去捡木柴,但是只顾着玩,回来什么都没有捡到,这时候特别特别痛苦。当时无著菩萨可能也是这样的,不过他自己捡不到木柴并不伤心,其他小朋友们没有捡到木柴,他心里特别难过,经常把自己捡的木柴让给小朋友,或者帮他们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行为,但是这种利他心的确从小就与众不同。我们会不会这样呢?自己如果没有捡到木柴,可能会抢其他孩子的木柴,有这种可能性。

 

二、舍弃一切嗔恨者,这也是不合理的,应该安忍。三、对方忏悔的时候不接受。上师如意宝在学院有这种规定,别人来忏悔的时候一定要接受,这是符合菩萨戒的。四、内心跟随嗔恚转。

 

相违精进三恶作:一、为求名利摄眷属;二、于懈怠等不遣除;三、以贪言说无稽谈。

 

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每天坐在自己家里看书,到中午也没有炒菜的现象,一般都是早上烧的茶灌在水瓶里,到了中午,一边吃糌粑一边看书,每个人都是这样。现在可能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一到中午,我附近的很多人,都是一群人跑到他家里去吃饭,门口一堆鞋子,里面开始炒菜、聊天,整天说一些无稽之谈。有时候看来,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讲的确有点变化。以前一个冬天连一颗蔬菜也找不到。当时我去过很多金刚道友的家里,他们只有一点米饭和辣椒,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但当时闻思修行的气氛非常不错。现在条件稍微好一点,蔬菜就不用说了,其他条件也是越来越好,这样的话,散乱也越来越多了。

 

相违禅定三恶作:一、不求等持之实义;二、不断禅定之障碍;三、视禅定味为功德。禅定味指入禅定时特别舒服的一种感觉,视此为功德而天天如此修持,实际并未获得禅定的窍诀。

 

相违智慧八恶作:一、诽谤舍弃声闻乘。二、本具有而勤于彼。本来自己具有大乘法,却精勤于小乘法要。三、不勤佛教勤外论。不精勤修学佛教,而精勤修学外道论典。四、勤行外道乐于彼。精勤行持外道行为,并对其生起极大欢喜心。五、诋毁舍弃大乘法。六、赞叹自己诋毁他。此处与根本罪的差别,主要是从意乐方面进行区分的,以强烈的贪心、嗔心赞自毁他,就属于根本戒,发心不强烈的情况下则是恶作罪。七、于正法义不趋入。有些人根本不听课,一直在这里散乱,每个月发生活费的时候非常重视,除此以外什么都不管;有些人虽然听一听课,但下了课就把法本扔到一百公尺以外,开始睡懒觉。这些都是不趋入正法的人,从菩萨乘的角度也属于恶作罪。八、诋毁意义依文字。意义上从不考虑,整天在玄妙的文字方面探讨研究。

 

以上是有关摄善法戒的三十四条恶作罪,与利益有情相违的十二条戒可分三类:退失利他四恶作:一、必要不与他同行。有必要却不与他人一起行持;二、于诸患者不承侍。对于非常可怜的患者,应该去承侍。自己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希望大家跟管家和堪布们反映一下,对患者一点不帮助,也是一种恶作罪;三、能遣他苦不遣除。有能力遣除他人的痛苦却不遣除,这也是菩萨的恶作罪;四、于放逸者不说理。有些整天放逸散乱的人,如果有能力,应该对他宣讲一些佛法方面的道理。

 

不饶益他六恶作:一、于有恩者不回报。二、不解他者之忧愁。三、于求财者不布施。四、不利自之诸眷属。五、不相随顺他众心。所作所为应该随顺他人的心,这也是从断除烦恼方面来说的,不然他人喜欢嗔恨心,就随着他去打仗,肯定不行的。六、不说功德与过失。

 

不惩恶者二恶作:一、时机相宜时,对他人的恶行不作铲除,会犯菩萨戒的恶作罪。二、不显神变呵责等。自己真正有神通时,不显示神通会犯菩萨戒的恶作罪;有人犯错误的时候,不必顾及情面,只要对他有好处,就应该狠狠地批评。作为菩萨,不惩恶者会犯菩萨戒的恶作罪。

 

以上这些恶作,在其他论典中各以三种方式来讲解。假设因不恭敬、懈怠、懒惰而出现罪业,则成为染污性罪;若因忘失而犯罪,则是非染污性罪;精神紊乱者犯罪无有过失。

 

现在有些精神稍微不太正常的人,自认为可以随便做什么都可以,没有过失。其实自己心里很清楚,却装着精神病:“我是精神病,精神病犯罪不会有过失。”表面看来,这个人对佛陀很有信心一样,实际这样的过失更大。

 

与严禁恶行戒相违的恶作罪,在这里并未单独宣说,原因是,作为出家身份,别解脱的四他胜在这里也是根本罪,其余所有堕罪,在菩萨戒中全部成为支分恶作;虽然不是出家人,但自地根本罪同品的一切细微罪,在菩萨戒中均成为恶作。

 

阿阇黎净贤与阿瓦白雅嘎热,已经阐明了此二宗轨所说的十八种根本罪与四根本罪互不相违的观点。大阿阇黎寂天菩萨按照《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种,再加上《大密方便经》所说的“以贪吝心”等四种,总共十八种,《菩萨地论》所说的四根本罪也包括在这十八种根本罪当中,因而并不矛盾。

 

希望大家记住这些上师的名字和观点。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外国人的名字很难读,藏文和印度人的名字可能也有点难读,但自己想记下来的话,不会有困难。如果问:“《三戒论》的作者是谁?”很多人可能连阿里班智达的名字都说不来。问:“《三戒论注释》是谁造的?”堪布云丹嘉措的名字可能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话,学习了四个月,却连谁作的论典都不知道,实在有点不好意思。所以,以后不管藏人、印度人还是汉族大德,对他们的名字都应该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