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不共内前行

 

不共前行实际上是四摄中的利行。

 

不共前行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是一切道的基石——皈依引导,“一切道”是多数词,它是指什么呢?是指显宗密宗的一切道。显宗和密宗的一切道首先都必须皈依。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尽管在所有外道中也都有受一分戒的情况,可是没有皈依,就不具备真正的善戒,因此相续中要修行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必须具备它的基础禅定,正如(《入行论》中)所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禅定的基础是戒律, 因此必须守护清规戒律。受戒之先,如果没有皈依,就无法得到戒体。

 

皈依的含义,自他由于畏惧轮回的痛苦, 进而承诺发誓将殊胜的对境作为依怙。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小孩被狗追赶,他会到大人面前求得庇护。尤其大乘行人是因为畏惧有寂二边而皈依的。

 

起初开启一切道之门的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的是信心。信心分为四种,一是清净信, 这种信心不需了知理由,就对代表佛的佛像、代表法的经书、代表僧的持四尺红黄法衣的补丁在内者生起虔诚的心。二是欲乐信,知晓轮回的过患、忆念解脱的功德以后想要获得解脱的心态。三是诚挚信,对业因果虔诚信受。四是解信,不管是对佛的解信、对法的解信还是对僧的解信,都必须清楚地知道其原因,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对“无上本师即佛宝……”三宝的功德有所了解,明晓三宝尤其是上师不欺惑这一点后诚信不疑。怀着真诚的信心而皈依者,就叫三皈居士,也就是前文中《皈依七十颂》所说“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的意义。一开始没有皈依之前,就不存在以戒守护相续的情况,如果没有受戒,也就谈不上守戒,倘若没有守戒,就无法修行一切道法。假设以四种信心中的诚挚信或者不退转信为基础,从自身而言具足信心,那么对境没有好坏之分,就像老妇女依靠狗牙而成佛的事例一样。

 

一 皈依

 

皈依的分类,包括三士道的三种皈依。其中小士道的意乐,是为了自己从三恶趣中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而皈依。皈依的时间,暂时是有生之年,究竟在没有获得人天果报之前。皈依的对境是佛宝的色身、正法的经函和僧众,僧众不需要是圣者,只要是具戒的凡夫僧众即可,这种皈依无需十分清楚理由。这样的小士道有内与外两种,它们之间的差别,内教的小士道者将三宝执为皈依处;外教的小士道者不把三宝当作皈依处。

 

中士道是指声闻、缘觉。他们的皈依需要了知理由,皈依的意乐,是认识到三有六道为痛苦的自性,希求自我解脱的心态。皈依的时间,暂时是有生之年,究竟是在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他们只承认佛陀也是声闻缘觉阿罗汉,而不承认佛陀是断证究竟不住二边的涅槃。他们认为佛陀的遍知智慧、相好功德庄严超胜声闻缘觉是来源于在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和诞生于转轮王种姓的力量。佛陀的身体并不是皈依的对境, 因为它是异熟蕴苦谛不净的自性,是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的种子所生,为此要皈依佛陀的智慧灭谛。法宝是小乘的三藏和三学。证法教法中的证法——道谛和灭谛中的灭谛才是皈依的对境,所谓的大乘并不存在,佛陀也没有宣说过。僧众,有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一来、不来的圣僧,他们的身体是异熟蕴苦谛不净的自性,因此需要皈依他们的智慧——灭谛。佛陀是阿罗汉,所以本师是佛宝。

 

关于小乘的皈依方法,正如下文所说是以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为助伴的方式皈依。

 

大士道皈依的意乐,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利他证得佛果,也就是加行发心殊胜。皈依的时间,是从即日起直至没有证得菩提果之间。

 

如果有人想:获得菩提之时还需要皈依吗?

 

到那时,本身具备十力、十自在,因此自身远离一切畏惧,具足救度他者的力量,所以成佛时不需要皈依。

 

皈依的对境,是具四身五智的佛、大乘教法证法以及一地至十地末际之间的住地菩萨僧众,共同外皈依境是这三宝;不共内皈依境,是加持根本的上师、悉地根本的本尊、事业根本的空行;尤其是殊胜方便金刚乘的皈依境,是处所的脉、动摇的风、庄严的菩提心;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是“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法和僧是暂时的皈依境,究竟唯一的皈依境就是三宝总集、独一无二的佛宝。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断故欺惑故,无故有畏故,二法及僧众,非永皈依境。”教法,需要证悟其意义,因为在原原本本了悟意义时,词句也就无有必要,就像已经渡过了河就不再需要船只一样,这是“断故”。证法,在获得上上道的时候,前面的道是所舍的无常法,这是“欺惑故”。“无故”,是指声闻缘觉圣者不具备菩萨圣者的功德,圣者菩萨不具备佛陀的功德,所有凡夫菩萨仍然怀着恶趣的畏惧,故而不是永久的皈依境。究竟的皈依处只有佛陀,他是三宝的本性,如云:“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其中的“能仁”是指本师佛宝,“法身”是指证法身以及教法身两种,与佛心相续功德的法不可分割者,即是僧众,实际上究竟的皈依处只是唯一的佛陀。关于三根本和风脉明点在下文有阐述。这里讲的本体自性大悲是大圆满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自性菩提心光明智慧,如果归为一种,即是显宗里说的如来藏、密宗讲的自然智慧唯一明点。倘若分为两类,则是本来清净大空智慧和任运自成显现智慧。如果分成三类,即是本体空性智慧、自性光明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又包括外明大悲与内明大悲,内明大悲现空无别的本性,是(本体、自性、大悲)三者无二无别。

 

皈依的时间:依照因相乘而言,在没有安住在外菩提果菩提树下之前,在没有现前内菩提果觉性如来藏之前皈依。或者按照密宗的讲法,在没有苏醒本尊本体之前皈依。大士道具足以上三种特点的皈依,包括因皈依和果皈依两种,因皈依分为相似的承诺皈依和真实的随修道皈依两种。

 

相似的承诺皈依,通过了知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助伴具足三特点而皈依,念诵十万遍皈依偈。

 

真实随修道的皈依,依照上面的承诺,通过实地运用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修道助伴的方式修行。

 

果皈依,是指显宗所说的愿菩提心或这里的特殊意乐。密宗的果皈依是三种自然智慧无二无别,如果证悟了这样的实相,那就正如所谓的“简便迅速救护心识是密宗之法相”,所有相执分别念都自然灭尽、自然解脱、自然断绝、自然融入、自然清净于无相无分别的境界中, 得以救护,即是果皈依。或者说,因相乘,缘于他相续前已经现世的三宝而希望在自相续中获得的一种立誓;密宗果位道用,也就是通过二色身道用方便生起次第、法身道用智慧圆满次第的途径使果位三身事业道用,由此称为果皈依。

 

以上三士道的皈依方法,在这里讲大士道的皈依法,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其他一切有情获得三宝总集本体的佛果(意乐差别),从今日起直至没有证得圆满菩提之间,皈依现证的佛陀、圣者及他们相续中具有的一切法。

 

特别是殊胜方便金刚藏乘等,作为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虽然自己原本具足,自性清净,但还没有现前,这一对境就是密宗所说的智慧勇识,把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观修为誓言尊者,细微智慧的风脉明点观修为智慧勇识,依靠这所有对境而成就清净现前的佛陀。

 

有关脉的分类,共称主要有三脉五轮。三脉即中脉、左精脉、右血脉。五轮即顶上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如果分为七轮,就再加上所燃火轮、 能燃风轮。或者按照大圆满的观点,顶上庄严轮有三百六十脉瓣;喉间集味轮有十六脉瓣; 心间忆念庄严轮有八脉瓣;脐间能生轮有六十脉瓣,这所有脉瓣上口朝下。共称的金刚身,处所是脉,脉中运行的是风,风的本体即五大种风,它包括根本的五风和支分的五风,根本的五风是持命风、上行风、下行风、平等风、遍行风。支分的五风是运行在五种有色根中的风。如果以因的差别来分,拿一个正常的壮年人来说,一昼夜风运行二万一千六百次,是外行风。向内运行在细脉支分中的风,有十二万六百次,它属于动摇风。明点依靠风,也就是庄严菩提心红白明点依赖于风,如芝麻遍油一般遍及于一切脉。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菩提心,关于分为一类、两类、三类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风脉明点如果与清净法相对应,脉清净为僧宝和化身,风清净为法宝和报身,明点清净为佛宝和法身,本体空性即是佛陀,自性光明即是正法,大悲周遍现空双运的智慧不可分割,即是僧众。前文中所讲的三根本、风脉明点、本体自性大悲都可摄集在三宝当中,并且不超出三宝的范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