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 021

第21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总而言之,开显所有大乘显密观点之根本的要诀就是此论。】

 

“开显所有大乘显密观点”,前面也讲过了,显宗的观点最后也是要落在这样一种心性的光明空性双运角度,密宗也是这样的。所以说《中观庄严论》它是从整个总的角度,开显了一切大乘显密观点的根本。所以对于《中观庄严论》当中讲万法在名言当中唯识,必须要产生一种定解;在胜义当中空性要产生一种定解,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间接地引出它的光明的承许,所以说《中观庄严论》实际上是一切大乘显密观点的总的要诀。但是如果进一步更细致、更广大地开显这个光明藏,《中观庄严论》当中倒是没有的,但是总的要诀在《中观庄严论》当中已经完全包括了。

 

【诚然,作为大乘行人都要按照佛陀所说整个大乘可包含在五法三自性等之中而如此承认,可是关于如何实修之道唯有这位阿阇黎所开创的宗轨。所以说,此论委实至关重要。】

 

作为大乘行人都要按照佛陀的教言而行持,佛陀他已经把整个大乘包含在五法三自性当中了。前面也是引用了《楞伽经》的教义:“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识聚,二种无我义,涵盖诸大乘。”所以说,一切大乘已经包括在了五法三自性的这些教言当中,必须要这样承认。

 

但是怎么样通过五法三自性来实修大乘之道呢?就是这位大阿闍黎在《中观庄严论》当中开创的宗轨。首先通过窍诀的方式了知名言当中唯识,然后把心识打破之后抉择为心性、光明或者是空性的这个部分,所以真正的实修之道是在《中观庄严论》当中已经有的,所以此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名言中承认实法存在并运用自续因而着重阐明有承认的相似胜义、建立宗派,从这一角度而言,阿阇黎可列于自续派的论师中。】

 

一般来说,大家公认静命论师是属于自续派的论师,是东方三大自续师之一。为什么可以把他安在自续派的论师行列当中呢?因为静命论师“名言中承认实法存在”,这个所谓的“名言中承认实法存在”就是自续派的一种特色,自续派在名言当中是承许实法存在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所谓“实法”,它的这个概念、它的定义并不是我们脑海中所浮现的堪忍的法,胜义当中不空的法。在《中观庄严论》当中,或在因明当中所讲到的实法,就是讲能够起作用的法。下面在讲必要这一块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安立,所以后面对这个实法还要做一些鉴别,它主要是针对无实法而安立的。无实法没办法起作用,所以在名言谛当中不安立这些,在名言谛当中只承许这些能够起作用的实法,这些是存在的,当然是存在的,因为它们能够其作用的缘故,这是第一个特点。

 

“并运用自续因而着重阐明有承认的相似胜义、建立宗派”,胜义当中他使用的是自续因,自续因当然是观待于应成因来进行安立的。因明当中的自续因、应成因,有比较严格的定义的。自续因是三相齐全的因,或者说这个地方的“自续”是指自相续,自己也承认三相推理,称之为“自续”。应成因就是指自己不承认这样的三相推理,但是以别人所安立的三相,指出应该成为如何如何的过失,所以叫做应成因。自己不承许三相,但是指出别人的三相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过失。

 

自续派的论师,他是通过自续因而“着重阐明有承认”,“有承认”就是说在胜义谛中有一个无自性的承许,有一个空性的承认,像这样的“相似胜义”,从这个方面广大地“建立宗派”。从这一角度而言,符合自续派的法相,所以阿闍黎可以列于自续派的论师当中,因为他在讲论的时候必定是通过这样一种承许来建立宗派的:第一,名言中承许实法;第二,通过自续因来着重阐明有承认的相似胜义来建立宗派,所以划在自续派的论师当中。

 

【但万万不可认为其见解远远比不上应成见,因为就创立二理融会贯通的大乘总道轨而言,与二谛双运不住一切之法界要领始终一致,无有任何差异。】

 

但是我们不要认为把他划在自续派论师当中,他的见解只是自续见而已,“远远比不上应成见”,不要这样认为的。为什么不能这样认为呢?因为静命论师相续中的确完完全全是证悟了应成派的见解,完全已经现证了,但为了利益有情的缘故,在造论的时候相合于自续派的根性,着重讲解单空而已。所以不能认为他的见解是远远比不上应成见的。

 

下面讲的是根据,因为他创立了“二理融会贯通的大乘总道轨”,名言谛当中安立唯识,胜义中安立空性。安立空性的时候也有次第性,首先着重安立相似单空,最后安立离戏空。他创立了这样一个以二理融会贯通的大乘总的道轨,“与二谛双运不住一切之法界要领始终一致,无有任何差异”的缘故,所以说不要认为他比不上应成见。他相续当中完全证悟这种应成见的缘故,证悟一切法界的缘故,才能够在论典中相合于大乘总的道轨,写了《中观庄严论》,名言当中唯识的观点,胜义当中单空或者离戏空的观点,始终和法界要领是一致的,所以也说明他相续中证悟之后才能写出来,如果相续当中没有证悟就写不出来,因此说他证悟当中完全和月称菩萨等等是无二无别的。

 

【所以,具德月称论师的意趣——所有显现直接清净本地而令名言假相悉皆消于法界的甚深见解,等同于大圆满论著中抉择本来清净的道理,就此而论,其实就是持明传承之自宗。】

 

 

抉择究竟胜义谛的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的意趣,实际上是和大圆满的本来清净是相同的。下面讲“具德月称论师的意趣”把“所有的显现直接清净本地”。什么叫“所有显现”呢?就是平时我们所讲的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没有一个剩下的。不管是你眼识面前的法,还是你意识面前的法,月称菩萨讲六识不讲八识,或者如果要讲八识的话,从眼识乃至于阿赖耶识面前的一切法,所有的显现,不管是什么法,“直接清净本地”。一切显现的法本来自空,所以胜义当中完全一切都是无所缘的,直接就清净在本地当中。

 

“而令名言假相悉皆消于法界”,一切名言谛当中的假相,我们眼识面前的法、我们语言面前的法、我们的分别心意识面前的法,这一切万法都是名言假相,显现方面安立成假相。

 

前面我们说真实和非真实的时候,所谓的真实就是讲一切万法的空性,所谓的非真实就是讲它的显现,所以说一切“名言假相悉皆消于法界的甚深见解”,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完全都是离戏的这样一种“甚深见解”,实际上“等同于大圆满论著中抉择本来清净的道理”,大圆满的修法当中有个“本来清净”,那么“本来清净”这一块和应成派的见解,从所境的角度来讲完全是一样的。

 

“就此而论,其实就是持明传承之自宗”,就是宁玛派自宗的教义,提醒我们对于应成派的观点、对于离戏的空性一定要注意抉择,相续当中对于应成派的观点一定要产生殊胜的信心。如果没有通达应成派的见解,直接去抉择本来清净是有困难的,所以通过理论抉择的时候,称为中观应成见;通过窍诀直指的时候,就叫做“本来清净”,实际上就所诠的意义来讲一模一样的,都是要让你抉择离戏的观点。

 

一切万法是本来清净的,为什么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清净的根据是什么?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应成派的观点来抉择,因为应成派不分二谛,一切万法显现本来都是离戏空,这种离戏空实际上就是本来清净的道理了。如果我们通达了应成见,就比较容易通达本来清净,如果不通达应成见就难以通达本来清净,很难以准确掌握本来清净的窍诀所在处。这个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很多人对大圆满实际上是觉得很高的,很喜欢的,但对于中观就觉得这个是分别念,是不重要的。但是麦彭仁波切在这一段当中已经提醒我们了,应成的见解和“本来清净”的见解实际上是等同的,如果我们了知了应成见,就可以真正通达本来清净。

 

【我本人虽然自愧不如,却对此向往不已。】

 

麦彭仁波切非常谦虚地说,我虽然对这个问题自愧不如,没有证悟,但是很向往这种道,很向往应成派的观点和本来清净的观点。这样的话,也是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提醒,或者说是一种鞭策。我们自己也要对应成派的观点着手去修学,然后真正通达本来清净。否则像仁波切去年冬天讲的大圆满的颂词,大圆满的发愿文,其中很多也是应成派观点,也讲了很多本来清净的观点,如果对于中观的见解,对应成派的见解有所了知,在看的时候就会在这个基础上有所通达的;如果对于应成派的见解不了知的话,那么什么是本来清净?这个只是一个名词的概念,它的意义、它的所诠义就没办法去体会了。所以不管怎样,可以把应成派的见解作为一种前行,作为一种不共的前行去安立。

 

法王仁波切在《直断要诀》直指心性的注释前面,也是引用了这样一种观心的方式,应成派的中观的方法作为他的不共前行,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相似相同之处的缘故。所以说前面的中观见如果不抉择好的话,后面的大圆满也很难以认知的。

 

按照传承祖师的这样一种特点来讲的时候,以前都流传这样一种公案:以前华智仁波切的弟子邬金丹增诺吾,他要给弟子讲大圆满之前,首先是三年当中,给弟子讲《中论》和讲《入中论》。三年当中把《中论》和《入中论》讲完之后,相续当中对于这个大中观的正见,对于自空的正见,他有一种了知了,再给他讲大圆满一下就可以通达,一下就可以证悟了。

 

像这样我们就知道,学习《中观》的的确确是通向于大圆满的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梯阶,如果这个方面没有通达,没有产生一个殊胜的正见的话,真正要直接去修大圆满,非常非常困难。

 

这个方面麦彭仁波切也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语句,让我们对于这样一种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和本来清净的见解产生一种希求心。什么特殊的词句呢?“我本人虽然自愧不如,却对此向往不已。”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这个语气就是这样,我们看到这个语气之后,实际上也应该产生一种共鸣。我们对于这个应成派的见解,对于这个本来清净的见解,也应该产生一种向往。如果有这个向往心,就自然而然就能够主动趣入,学习应成派的这种论典,自己会付出这样一种精进心,去通达它。

 

这部论典堪为大乘总的通衢大道,将二大宗轨理趣汇成一流,尤其是胜义量遵循具德龙猛菩萨的观点、名言量随从具德法称论师而承许,将这两条支流融入一味一体的理证大海究竟汇集为远离四边戏论之大中观的这部论已完整无缺地容纳了大乘佛经教义以及六庄严等诸大祖师诠解的深要。

 

《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堪为大乘总的通衢大道”,已经前前后后赞叹很多次的,《中观庄严论》能够把“二大宗轨”,也就是说甚深见和广大行的“理趣汇成一流,尤其是胜义量遵循龙树菩萨的观点、名言量是随从具德法称论师而承许,将这两条支流融入一味一体的理证大海”当中,前面麦彭仁波切暂停偈当中,也是对这个《中观庄严论》能够变成一个一味的理证大海也是做了赞叹的。在显现上面,龙树菩萨这个传承也是非常兴盛的,法称论师的这个传承也是很兴盛的,但是就能够把龙树菩萨的观点和法称论师的观点融合在一个论典当中,一味一体的方式来进行安立的就是《中观庄严论》这一部论典而已。

 

“究竟汇集为远离四边戏论之大中观”,也就是说在《中观庄严论》当中,首先讲了单空,也是讲了唯识的道理,后面也是讲到了远离四边戏论的大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无二无别的这样一种大中观,在这个论典当中完全具备的。

 

“这部论已完整无缺地容纳了大乘佛经教义”,就像《楞伽经》《三摩地王经》《般若经》等等这样的大乘佛经教义。还有“六庄严等诸大祖师诠解的深要”,“六庄严”就是在佛陀去世之后,在印度出现了六位论师,把佛陀的经教,它的隐藏的意义、精华的意义做开显、做弘扬,所以后面大家称这六位论师叫做南赡部洲的庄严,所以称之为“六庄严”。

 

“六庄严”的讲法,有的时候分别的方式是不一样,但是共称的方法,中观的两位论师就是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当然中观的大祖师,深要在《中观庄严论》肯定是有的,因为他着重讲胜义谛的时候就是讲中观的空性,这一部分是肯定存在的。

 

还有两大庄严就是讲对法的两位论师,就是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主要是讲俱舍、对法的两大祖师。上俱舍是大乘的俱舍,像《集论》是无著菩萨写的,下俱舍,也就是小乘的俱舍,是世亲菩萨写的。所以说对对法的弘扬方面,是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两个论师的观点。在这个当中也是牵扯到一些对法方面的,阿毗达摩方面的问题。

 

还有因明方面的两个论师,一个是陈那论师,一个是法称论师。因明方面的观点当然在《中观庄严论》当中也是有的。所以说,中观的龙树菩萨和圣天论师,还有在对法方面的一些唯识的观点,还有在因明当中的法称论师等等承许的观点,在这里面都有,都是存在的。所以说《中观庄严论》已经包括了“六庄严等诸大祖师诠解的深要”。

 

【对于大地之上无与伦比的这一伟大善说,偏执一方的人们为何不恭敬顶戴?】

 

这个论典在大地上面已经出现了,而且在大地上面一个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善说”,“偏执一方的人们”应该恭敬,为什么不恭敬顶戴呢?谁是“偏执一方的人们”?在显现上面,有些人是偏执于唯识而排挤中观的,有些是认为自己是中观的修行者而排挤唯识的,这个叫作“偏执一方的人们”。有些是着重于世俗谛,有些是着重于胜义谛,着重世俗谛的人,他就在实执当中出不来;偏执于胜义谛的人,他对于一切的世俗的资粮,发菩萨心的修行方面,好像觉得不屑一顾的,所以说通过“偏执一方”,没办法真正地了知佛教的不偏的要义。

 

这个论典就能够纠偏,这个论典就能够把人们的偏执纠正过来,所以说只要是想要趣入真正佛法,亲近佛法的人,想要在佛法当中得到利益的人,应该恭敬这部论典。每个学法者从最初入道的发心来看的时候,都是想要获得解脱的,那么要获得解脱的话,必须要对佛经的观点,或者这些论典的观点无误地去趣入,但是后面慢慢学习的时候不注意,有的时候是内心当中的这样一种业障,有的时候是外面的这些力量所引导之后,自己的心就变了,慢慢慢慢就偏到一方去了。但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通过《中观庄严论》的这种观点,把我们这样的偏执纠正过来,恭恭敬敬地顶戴这部论典。

 

实际上“恭敬顶戴”的意思,当然一方面从表面上来看,就没有理由不理解成放在佛台上去顶礼、去恭敬,但实际上所谓的“恭敬顶戴”,就是好好地去学习这部论典,好好地去掌握这个论典当中所说讲的意义,这方面就是真正地,从内心当中一种恭敬顶戴。学习完这个论典之后,我们就可以不偏于世俗,不偏于胜义谛,不偏于唯识和中观,真正就可以掌握大乘的殊胜教义了,就能够踏上修习佛法的通衢大道。

 

【望诸位千方百计研修悟入。】

 

这个方面也是告诫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研修悟入这个论典的所诠义。

 

【诸佛出有坏密意的源流、殊胜宗轨交相汇集成的汪洋就是此论。】

 

也是进一步地赞叹这个论典,一切“诸佛出有坏密意的源流”就是这个论典,还有“殊胜宗轨交相汇集成的汪洋”就是这个论典,所这个论典是非常非常殊胜的。

 

【姑且不谈安住一座相应法界入定的觉受,甚至闻思时也没有掌握破立之理微妙的要点,却一味高攀谈论应成派,实在难有收益,因而理当由经此论的妙道对中观要义通达无碍、了如指掌。】

 

“姑且不谈安住一座相应法界入定的觉受”,如果你真正能够有了一个相应法界入定的觉受,有一座的话,肯定对于这样一种一切万法的实相是现量觉知的,“甚至闻思时也没有掌握破立之理微妙的要点”,闻思的时候有一些要点必须要掌握的,如果这些“破立之理微妙的要点”没有掌握的话,实际上对于真正的空性,对于应成派的观点是没有办法去真实去通达的。

 

离开了修行的觉受,也离开了闻思的时候的要点,但是“却一味高攀”,自己是应成派的弟子,自己是学应成派的,都在谈应成派的名称,就觉得自己就已经掌握了应成派,“实在难有收益”,一方面没有入定的觉受,一方面也没有真正地掌握破立的要点,单单一味高攀应成派是难有收益。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怎么来纠正这样的问题呢?下面就是说“应当经由此论的妙道对中观要义通达无碍、了如指掌”,就是说一下子高攀应成派,什么唯识,什么单空我都不管,这样的话,在这个基础上是难有收益的,但是此论它是循序渐进的,此论对于世俗谛当中的的唯识的观点讲得很清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通达了名言谛当中唯识的观点,对于二取当中的所取的执著就可以打破,唯识能够善巧地破掉认为色心分开的、别别他体的观点,像这样一大块的执著就可以破掉了。

 

再进一步,你能够学习本论当中的单空的观点的话,就对唯识的这样一种执著也能够打破了。后面有一个应成派的略说,在单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学习应成派,虽然是略说,但他已经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上面了,再引导的时候,空执打破了。这个时候你就掌握了真正的应成派的妙义了。

 

什么样是应成派的妙义?什么是真正一切不执的空性的妙义?那个时候才可以真正地去体会,否则的话“一味高攀”应成派,把其他的唯识,把其他的单空全部一概排斥,实际上这个地方讲“难有收益”。但如果你老老实实地“由经此论的妙道”,对唯识、对单空、对于离戏空,一步一步地去通达的时候,真正就可以“对中观要义通达无碍、了如指掌了”。

 

这里一方面是宣讲了本论的一个特色,一方面麦彭仁波切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不要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地去掌握这样一种佛教的教义。

 

【如果能自始至终精益求精地学修这样的论著,那么藏地共称宛若雄狮交颈般的中观与因明必然名副其实地一举两得。】

 

如果从开始到最后都能够好好地学修这样的论著的话,那么在藏地有这样一种共称的说法,就是说中观和因明,实际上就好像是这个“雄狮交颈”一样,雄狮交头一样,因为雄狮它是在野兽当中称为兽王,很多野兽害怕雄狮。但如果是一头雄狮的话,它自己的视觉范围有限,前面的能够看得到,后面的看不到了,这样还是有漏洞的,如果是两头雄狮交颈的话,那么四面八方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所以其它野兽一看,那了不得了,两头雄狮交颈的话,就是说没有一点破绽可言,它们就完全没有办法有偷袭的机会,全部臣服。

 

所以中观的理论和因明的理论,实际上就犹如单个雄狮一样,中观它在胜义谛当中,那就无法可及,它在抉择胜义谛空性的时候,没有什么理论可以和它相比的,因明是在抉择名言的理论的时候,没有和它相比的。单个是这样的,但是从一个角度来讲的话,其它的方面不一定就抉择得很完善的,中观当然也略说了名言谛,但是它对因明当中所讲的这些名言谛的观点,不是着重去强调的,因明当中也是有的时候会提到一些无我的空性,但是对于真正的离戏空,也不是非常非常着重去宣讲的,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中观和因明能够和合起来,就好像雄狮交颈一样了,没有一点破绽可言。

 

一个人如果又通达了胜义的中观,又通达了世俗的因明,这个人是真正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不管是要从名言谛当中跟他讲,还是从胜义谛跟他讲,从他自己的理论体系来讲,已经完全已经圆满无碍。不管自己修行也好,还是对别人宣讲也好,都可以无所畏惧地去趣入。这样一种结论,来自于对于《中观庄严论》自始至终好好去学习,去体会,学完之后对于中观和因明都能够“一举两得”。

 

【二谛理相辅相成的无比善说、能赐予语自在胜果的宝论在印度圣地也仅此而已,原因是将各执己见的宗派合而为一理证的胜妙精髓绝无仅有,不可多得。】

 

“二谛理”,也就是世俗的和胜义的道理,“相辅相成的无比善说、能赐予语自在胜果的宝论”,在印度圣地也是只有这一部论典而已了。在印度圣地有很多很多殊胜大论典,但是把二谛理相辅相成的,能够最终赐予语自在胜果的这样的宝论,“在印度圣地也仅此而已”。

 

“语自在胜果”有的时候是指文殊师利菩萨的这样一种本体,有时候就是讲殊胜的佛果,或者是讲得地的这种胜果,因为在得地以上可以获得语自在的这样一种功效,或者文殊师利菩萨称之语自在,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安立。

 

在印度也是单单是这部论典而已,原因就是将“各执己见的宗派合而为一理证”,就是指唯识、中观、因明等等合而为一的理证的“胜妙精髓绝无仅有,不可多得”。

 

【关于本论如何宣说二理之义,以讲论的摄义而予以阐明,即是此全论内容。】

 

“关于本论如何宣说二理之义”呢?“以讲论的摄义”,因为在第四个问题当中就讲到了全论内容,全论内容就是通过二理来抉择二谛的无谬真如,那么本论如何宣说二理之义呢?通过“讲论的摄义”,把全论的内容、摄义讲了之后就明白了本论是怎么样宣说二理之义的,“以讲论的摄义而予以阐明,即是此全论内容”。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