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 010

 

第10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是进一步介绍这样一种串习的力量。

 

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等一样,以无始时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造成心识显现为身体受用住处等千状万态的事物,然而愚痴凡夫全然不知这实际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反而认为外境在那边,内心在这边,所取能取各自分开、互相隔离、真实成立,其实这并非事物的本相,完全是一种遍计妄执或错乱幻觉,好似不了知梦中的大象为自现而执为外界真正的大象一样。

 

麦彭仁波切这一段讲了很多精要,很多窍诀都在这里面了,打比喻讲,就好像“长久串习贪欲”,一个人贪欲心很强,他相续当中长久对一个人,或者对一个事物产生这样一种贪欲心,再再地串习,再再串习的时候,他的相续中这种习气就慢慢慢慢强起来了,他这样一种习气很坚固的时候,他首先就会出现幻觉,真正在眼前看到一个人来了,就看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来了,再串习下去,就会真正出现这样一种对境,这就是从总相变成自相了。

 

串习“恐怖”也是一样的,串习恐怖就是一个人很害怕,再打前面蛇的比喻,在黄昏的时候看到这条蛇,实际上是条绳子,当你看到的时候本来相续就对蛇有种俱生的恐怖,突然之间你看到门口一条蛇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下子就非常恐怖,很恐怖,然后越恐怖越自己吓自己,这样的话就是越来越恐怖,越来越恐怖,就感觉这个蛇在动,再一串习的时候这个蛇就过来了,而且这样的一种串习短时间当中就会有这样一种效果了。

 

还有你在晚上走夜路的时候,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是不是一个鬼蹲在那呢?是不是一个强盗蹲在那呢?你再串习再串习的时候就越来越像越来越像,最后就是把自己吓死了,像这样串习恐怖也有这样的。这方面就是在轮回当中短期的串习,一刹那串习就会变成这样,如果长久串习的话,他就会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完全变得实实在在。

 

串习“不净观”,小乘修不净观也是这样的,首先就是纯粹地脑海当中去观想,观想这个不净,观想这个白骨,后面就慢慢慢慢真正在自己的境界当中白骨充满了整个大地,他观想的时候也是一样,一具白骨,然后这个白骨充满我的床,白骨充满我的房子,充满这个山沟,充满国家,充满世界,最后修成的时候一看到处都是白骨,全都是白骨,这样的话不净观、白骨观就是修成了,他就不会产生贪心了,通过整个一切都是白骨泯灭相续当中的这种贪欲心。

 

还有在其他的经典当中,在《大鹏展翅》,一个大圆满的教法当中,作者也是打比喻,以前我们也讲过,就是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树菩萨教他的弟子观修,龙树菩萨弟子不知道怎么修法,龙树菩萨说你就观修头上长角,你就观,座上面你就观,观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相应了,慢慢慢慢牛角长出来了,越长越大,越长越高,最后出不了山洞了,后面怎么办?龙树菩萨说,你再观,把它观小,观没有。他又观又观就没有了。他观的角不是假的,是别人摸得到的,别人一摸有坚硬的感觉,都有的。还有以前鹿野苑有个老妇女,她观想自己是老虎,后面真正观修成熟之后,自己就变成老虎了,就把整个城的人都吓跑了,这个故事也是有的。

 

就是说你如果长久串习的话,什么都是可以的,所以像这样一种观想的情况,这个方面心的力量是很强的。有的时候我们说你白日做梦,你坐着想有什么用呢?实际上只不过你的习气不坚固而已,如果你的习气坚固什么都可以出现,都是可以出现的。

 

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看的时候,这么大的一座山居然是我的心变的,我们觉得难以忍受,接受不了,须弥山这么高,是我的心,这个大海的水这么多这个是我的心,这可能吗?这个根本不可能。但是这个方面讲得很清楚,“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等一样”,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通过这个比喻,再推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以无始时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实际上我们相续中的这些习气是很多很多,串习了很多生世了,或者就是无始以来久经熏染的这些习气作为缘,“造成心识显现为身体”,实际上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心识显现的,无始以来这个习气非常稳固,自然而然它的势力很强的时候,就自然显现为身体了;现在我们手上的人民币,这个“受用”,或者是像这样的很多东西,这个是心识变现的;还有“住处”,我们的房子,我们用钱买的,八千块钱的房子,这个是心识变现的;还有“千状万态的事物”,全是心识变现的。

 

我们如果真正去了知的时候,如果说你无始以来有这么强的习气作为缘,绝对可以变现出来,完全是可以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心想一想肯定不行,你短期去想肯定不行,但是这样我们的身体,一生又一生的显现这个身体,它这个方面的习气是非常稳固的,所以说它不需要很多功用,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这点在《经庄严论》当中也是讲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的。对治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短期的对治,要把我们的内心当中短期的通过心相续当中显现的东西对治掉。比如说就是各种各样的观念、想法,首先对治这个,或不净观显现的这些白骨,对治这个,把这些泯灭之后呢,再去泯灭山河大地。弥勒菩萨也讲了,麦彭仁波切也讲了,这些都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变化的,显现上面是非常坚固的东西,要使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够把相续当中显现这个法的习气种子动摇,所以说你要花很大的功夫最后这些山河大地才能够隐没的,不是说随随便便隐没的,力量弱的先隐没,力量强的后隐没。

 

一个铁块这么坚固,这个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心,只不过显现铁块的这个习气比较稳固而已,所以我们就觉得它很稳固。其他的东西就不稳固,有些不稳固的东西,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差别。实际上除了习气心识之外,没有其他法可以存在的。

 

“然而愚痴凡夫全然不知这实际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反而认为外境在那边,内心在这边,所取能取各自分开、互相隔离、真实成立,其实这并非事物的本相,完全是一种遍计妄执或错乱幻觉,好似不了知梦中的大象为自现而执为外界真正的大象一样。”我们去摸大象,或者大象来了我们开始逃跑,实际上都是不了知这个是自心显现的,全部都是自己的一个心识显现出来的。所以麦彭仁波切就说我们生活在一种错乱幻觉的状态当中,应该想尽办法来回归真正的自相。回归本性就在于再再地,精进地去闻思这个论典当中所表诠的意义,真正产生定解之后,去观修,最后就回归自性了。

 

如是二取正在显现时,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而言已完全探究到了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

 

“如是二取正在显现”的时候,就是这个遍计所执性,“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实际上这个“二取”就是心识的显现,这个“依他起的心识”作为现基,显现了“二取”。那么正在显现二取的时候,“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

 

“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而言已完全探究到了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这个地方有个“二无我”,实际上这个地方的“二无我”和“二取”空是一个含义。

 

平时我们说唯识宗要抉择二我空,要抉择二无我,但实际上抉择“二无我”到底是什么呢?除了遍计所执性当中的这些“二取”法之外,没有一个二我,除了把“二取”抉择为空性之外,没有一个“二无我”。实际上唯识宗的“二无我”,他为什么从这个方面观察?就是说遍计所执性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自相,都是不存在的,这样的话就叫做“二取”空。二取空当中这个法,一部分是人我,除了人我之外就是法我,这些人我也好,法我也好,都只是存在于遍计所执性当中,都只是存在于“二取”当中,所以说二取空就是“二无我”。

 

那么二取正在显现的时候,究竟的来讲,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所以说这个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它是不变化的,而二取正在显现的时候是空的,所以仅此一点,就从二无我的反体,完全可以探究到,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唯识宗的观点是这样的。你了知了二取正在显现的时候,依他起心识没有离开,没有超离自明自知,从这一点,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来讲就完全探究到了圆成实了,所以圆成实就是二无我,圆成实就是二取空。就是这样一种自性。

 

如果详细分析心识显现形形色色万物的道理,首先务必要从八识聚之理入手,方可弄得明明白白,为此当从无著菩萨的论著中了解有关八识聚的深入细致的论述。

 

如果我们要详细分析心识显现形形色色万物的道理的话,肯定必须要了知“八识聚”,就是了知八识,“八识聚”就是从眼识乃至于阿赖耶识之间的八识聚,“聚”就是聚集的意思,那么心识是聚集的本体,所以称之为“八识聚”。就是说要从八识聚入手,才可以把阿赖耶识显现万物这个问题搞得清清楚楚。

 

“无著菩萨的论著”,无著菩萨写了很多论著,根本的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汉地说是弥勒菩萨造的,藏地说是无著菩萨造的。还有《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这些方面都是唯识宗的观点讲得比较多的。

 

“从无著菩萨的论著中了解有关八识聚的深入细致的论述”,第八识是一种根本识,从这个根本识当中显现其他的识,其他的识叫转识,七识、六识都是从第八识当中显现的。习气是聚集在第八识,然后第八识当中显现其余的识,这个方面在唯识宗论典当中都是这样描述的。

 

由此可见,如果对各论中所出现的有关依他起是胜义还是世俗的说法要点一窍不通,则势必会像巴瓦匝草一样心里杂乱无章、混成一片。

 

由此可见,如果对各论当中所出现有关依他起的描绘,依他起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对这样的说法,要点一窍不通的话,自己的内心就会像巴瓦匝草一样,就会心理杂乱无章、混成一片。“巴瓦匝草”就是菟丝草,菟丝草就是很乱很乱,互相纠缠在一起的,分不清楚头绪的这个草。这个菟丝草的比喻就是说,心像菟丝草一样,实际上就是说你没有头绪、很杂乱。就是说你的思路就会像“巴瓦匝草”一样,杂乱无章、混乱一片,根本不了知依他起的关键的地方。

 

下面全知麦彭仁波切分析一下,依他起到底是属于胜义谛,还是属于世俗谛呢?

 

实际上,依他起如果从究竟实相意义这一立足点出发,则可归属于胜义的范畴;倘若从现相的角度来衡量,则可摄于世俗谛之中。这是关键的意义。

 

这个依他起心识,它实际上作为一种现基,前面也讲过了,所以说如果从它究竟实相的意义这一点出发,它就属于胜义谛了。从究竟实相,它的自知自明的心识,你完全从它自明自知的心识这一块来分析的时候,从它胜义谛的角度,从它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那么这个依他起当然是属于胜义谛了。

 

如果从现相的侧面,这个依他起的心识,它已经显现成了这些万事万物了,万事万物显现的时候没有离开过心识,所以说如果从这个现相的角度来讲,这个依他起的心识可以包括在世俗谛当中。比如说前面的二取,前面这样的一种遍计所执性,实际上不存在的,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它不存在的,但是如果你要说这样一种外境的法是心识还是外境的时候,我们说这个显现的法是心识,就是依他起的心识,它显现的,所以说离开这个心识之外,没有这样一种法存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依他起心识可以包括在世俗谛当中。

 

所以说这个依他起心识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如果你要从它的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可以把依他起划在胜义当中;如果你要从他的显相的角度来讲,可以划在世俗谛当中,都是可以的。

 

“这是关键的意义”,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做了提醒,这是关键的意思,这个理解之后,就了知了唯识宗当中依他起到底是属于胜义还是世俗了。

 

唯识宗认为,即使断除了非心自性的一切客尘,然而自性光明的心识甚至在佛地也不会消失,而依旧作为显现刹土与()身的本基。

 

唯识宗是这样认为的,“即使断除了非心自性的一切客尘”,这样一种客尘,它不是心的自性,一切的客尘法不是心的自性,心的本性就像水晶珠一样。但是“自性光明的心识”,心识是自性光明的,“甚至在佛地也不会消失”的,仍然可以“作为显现刹土与色身的本基”,它仍然是作为涅槃法的基。当然修道的过程当中,不清净的法显现的心识,叫不清净依他起,大部分来讲它是属于轮回法所摄的,这个方面是完全是就像擦珠子一样,必须要擦干净的;还一部分就是清净依他起,就是刹土的习气,还有其他修道的、证悟的习气、智慧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清净依他起。清净依他起虽然说不是心的本身,它是一种习气,但是它毕竟是修道过程当中必须要依靠的,而且最后要成佛的时侯,成佛的习气也是依靠这样一种心识而显现的。所以说这样一种自明自知的心识,甚至在成佛的时候它也是不会消失的,依旧作为显现刹土的本基。清净刹土的本基,就是自现的刹土,还有佛陀色身的本基,都是来自这样一种心上。

 

所以这个方面很清楚的,唯识宗他的这个心识是在胜义谛当中存在的。为什么中观宗一定要破呢?《入中论》当中破依他起心识,为什么要破呢?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这个心识,不要说其他地方,乃至于成佛的时候不会消失掉,乃至成佛的时侯,这个自明自知的心识都是会存在的,所以说它是胜义有,如果是胜义有的话,你对它的执着就会无法打破了。你如果不打破对它的执着,没办法证悟真正的见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要打破对依他起心识的执着。当然这个是一种法执,不管是人执也好,法执也好,反正如果对于万法有丝毫的执着,都没办法真正现见见道的智慧,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的。

 

唯识宗的讲法就是这样的,那么从离戏角度来讲,比如在讲三转法轮的时候,按照了义观点来讲,最后的这样一种心识它必须要转依的,心识本身要转依的,转依完之后显现智慧。就是在佛地的时候,只有智慧而没有心识。唯识宗说这个心识在最究竟的时候是不消失的,它还有的,它会作为这样一种基,继续存在下去,这个也是二者之间的不同。

 

唯识论师满以为自宗的二无我已经十分完美了,原因是他们已将以遍计法而空与无本性生等许为法无我。

 

唯识宗认为自己的二无我已经非常完美了,已经行于中道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把遍计法空的这部分,“以遍计法而空”“许为法无我”,因为遍计法当中它有人我和法我,他是把所有的遍计法都抉择为空了,他认为除了这个之外就没什么可空的了。

 

还有就是“无本性生”,“无本性生”的意思就是说依他起是“无本性生”的。什么叫做本性生呢?就是我们在讲《入中论》的时候所提到的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这个叫做本性生或者自性生。他就觉得这个依他而起,就是缘起,如果是缘起,就是无本性生,他已经抉择到无本性生了,他就承许为这个为依他起空。

 

但是我们就说依他起的本性到底是空还是不空?依他起的本性他是不空的,依他起的本性乃至于成佛的时候都会存在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观察的时候,唯识宗的空和自空当中的空,解释的时候稍微有点不一样的地方。三转法轮在讲空的时候,就抉择为没有,比如说这样一种二取空,二取空它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说你的依他起本空,就和二取空那个空是一样的,所以说依他起本性不存在的。他(唯识宗)就不能这样承许的。

 

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他们觉得遍计所执性已经抉择为空了,还有依他起是缘起、无本性生抉择为空的,已经够了,他就说依他起的心识本身虽然不是空的,但是“无本性生”已经可以安立依他起本空。依他起是无自性的,他就从这个方面来安立的无自性,他就说无本性生,一切的生是依他起生,不是说是本性生,他就觉得已经可以了,足够了。

 

可是,当用中观理来观察分析时,就会发现,由于他们承认现基心识真实存在,因而并未彻底圆满法无我的体相,只是相近的法无我而已。

 

如果用中观的正理来观察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他们自己承许依他起最究竟的现基心识是真实存在的,它不是空的,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对这一块,还没有真正的抉择为空性,所以还没有“彻底圆满法无我的体相”。

 

其他的法已经抉择为无我了,但这个法你还保留了,中观宗就说:“你为什么把这块保留下来?这块也必须抉择为空性。”如果你不抉择的话,你的这种法无我空性就是“相近的法无我”空,不圆满的法无我空。

 

你对这个法,你认为它是不空的,实际上就是认为这块法它是实有存在的,实有这部分就叫我,实有就是我,自性就是我的意思,所以说你对依他起这一块,如果不抉择为空的话,依他起就成为法我了,法无我这一块就没抉择完,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相近的法无我”。

 

所以说中观宗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唯识宗,一直观察、观察、穷追猛打,最后就一定要把你抉择为空性,不是说月称菩萨对唯识宗有深仇大恨,我一定要把你怎么样,不是这样的。如果你在抉择究竟实相的时候保留了依他起心识,你没有办法抉择圆满的法我空,你如果没办法圆满抉择法我空,你怎么去见道?你怎么去修持圆满法无我?这是悲心引发的,一切的众生如果你要真正获得大乘的见道,你必须要彻底地修法无我,而如果你在内心当中,在你的内心深处,现在居然还保留了一块,这个法我没被破斥掉,那是不行的,所以中观宗论师是一定要把法我彻底地破斥掉。这个实际上是抉择究竟实相的时候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这一宗派主张:只有通过兢兢业业地修持二资粮道才能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

 

这个就是唯识宗的主张,“通过兢兢业业地修持二资粮道”,就是修持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的道,“才能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他认为我们的宗派可以成佛,唯识宗是这样讲的,但是在有些大德论典当中,比如说像《功德藏论》,还有其他的一些中观派论典当中讲:实际上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这个见的话,你没办法成佛,不要说成佛,乃至于没办法获得见道。但是唯识宗自宗认为,我这样修下去可以成就佛果。当然这个方面是种不了义的说法,就是唯识宗的论师在接引他的所化的时候,肯定要说我这个法要修下去,你可以成佛,而不会说我的法不能见道。这个法修到最后不能见道,那肯定没人去修了。

 

没办法见道,为什么要让有情去修呢?这不是欺骗众生吗?不是欺骗众生,一部分众生他只能够通过这个见,趣入于大乘,要真正按照《经庄严论》观点来讲,修持这个唯识宗,如果你不改变的话,你最多可以达到加行道当中的忍位。忍位,我们在学《经庄严论》的时候,就是善住唯识位。如果你的善住唯识再进一步修下去,再进一步打破,就到了世第一法位。实际上世第一法位是最接近见道的,在世第一法位的时候,你必须要在这个位当中通达,来修持究竟的空性的总相,你必须要修持,修持成熟之后,一刹那之间到见道。

 

所以说这个过程当中,唯识宗的修行者如果一直不转变的话,就没办法登地。你按照这样一种修法修下去是无法登地的。但是真正修下去会不会登地呢?真正修下去会登地。会登地的原因就是说,当你修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你的上师也好,或其他的佛菩萨也好,他会告诉你,转变你的见解的方法,让你打破对心识的执着,让你真正的抉择到离戏空,这个时候再修下去就可以见道了。就是说你修道到了这个层次的时候,你已经到了这个层次,或者即将到达这个层次的时候,就会告诉你,你要舍弃这个依他起的心识,你要把它抉择为空性,所以你还是可以修下去,还是可以真正的成佛。

 

这是从总体的角度来讲,其他有些地方是讲你不能见道是说,如果你这样不放弃、不转变你的见解的话,乃至于没办法见道的。有这样的说法。

 

这一宗派主张是这个意思,通过这样兢兢业业地圆满二资粮道可以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这就是讲的最究竟的佛果了。“转依五智本性”的意思就是说,在唯识宗当中,或者从总的角度来讲转八识,就是说必须要把八识转成五智,转八识为五智,或有的地方讲转八识为四智,有些地方讲五智,在密宗当中讲五智比较多,或者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当中也是可以转五智,把八识转成五智,就是有这样一种说法。

 

那么怎么样转的呢?就是说,前五识,眼识乃至于身识,这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然后把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第六识转依,最后成佛的时候就成妙观察智;第七识在转依的时候就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就转成大圆镜智;他只有八识转成四智。

 

还有一种是法界体性智,在《经庄严论》当中益西彭措堪布是这样讲的,八识转成佛智的时候,这个时候从它的法身的侧面可以分两类:一个是从空分来分,一个是从明分来分。法身从空分的角度来讲,就叫自性身;从明分的角度来讲就叫法身。法身可以分为自性身和法身两部分,所以在转依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转,从自性身方面可以转到大圆镜智(见第11课讲解),法身方面就获得法界体性智(见第11课讲解)。五智是这样分的,法身方面分两个,八识转五智是这样转的。当然从《经庄严论》的颂词来讲的时候只有四智,没有五智,只有大圆镜智,没有法界体性智,最后阿赖耶识转依变成大圆镜智,直接就是这样,颂词当中是很明显的。

 

这个方面是说最究竟的时候转依,把八识转为四智或者转为五智,或者佛果。

 

在世俗谛名言中,菩萨要心怀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愿,披大盔甲,久经无数劫再三励力修行无量无边二资粮道,从而证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

 

这个方面是描述唯识宗,或者广大行派,在道次第方面修道的过程,在世俗谛名言当中,菩萨首先要发心,首先“要心怀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愿”,发起这样的大愿,披上精进的大铠甲,然后中间历经三无数劫,或者七无数劫,或者三十三个无数劫,“再三励力修行无量无边的二资粮道”,最后功德圆满之后“证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满足一切所化有情的心愿,成佛之后度化众生。

 

然而,这并不是仅仅历经一生一世就能一蹴而就的,心相续的功德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

 

当然从发心到成佛不是一生一世就能一蹴而成就的,这是显宗道,显宗道不提一世就能够一下成就的,“心相续当中的功德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就是这样的。

 

广大行派的这一宗旨合情合理,因此,必须以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奠定牢固的基础,再进一步拓宽广大的轨道。

 

前面从“在世俗谛名言中”,乃至于“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这个广大行派的宗旨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说从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方面对于依他起心识有实执,中观宗要做破斥,除了这么一点点之外,其他的唯识宗所安立的整个从发心到成佛之间的广大行的修持的方法,全部是一模一样的,中观宗也需要这样修,唯识宗也是需要这样修的。所以说“广大行派的这一宗旨合情合理”,麦彭仁波切就是这个意思。从发心,中间积累资粮,成佛,救度众生,这样通过大悲心贯穿整个修道的始终,全都是一模一样,所以这个方面讲合情合理的,所以“必须以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奠定牢固的基础,再进一步拓宽广大的轨道”。

 

我们要明白,众所周知的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一大关要。

 

众所周知的三地菩萨,菩萨无著菩萨显现上是三地菩萨,“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一大关要”,从他安立的修道,这些菩提心的方法,这些是所有大乘的关要。

 

唯识宗的这一法理作为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可以说是千真万确,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宗耽著自明心识的自性成实存在这一点实属所破。

 

“唯识宗的这一法理作为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是千真万确,什么叫做“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呢?因为这样“真如本义”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胜义的真如本性,第二是世俗名言的真如本性。唯识宗的这种自明自知的心识,不能作为胜义谛的真如本性,所以你要抉择胜义谛的真如本性,必须要打破这个实执。中观宗他抉择的是胜义谛的真如本性,所以把唯识宗的唯识观点破斥掉,然后抉择空性。

 

但是还有一种是世俗名言的真如本性,在世俗谛当中一切唯识所现,唯识无境的这个观点,它完全可以作为一切世俗名言谛的观点的顶峰。“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从这个方面来抉择“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一点过失,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宗派,唯识宗“耽著自明自知的心识自性成实存在”,在胜义谛当中存在,“这一点实属所破”,中观宗是站在胜义的角度对他的依他起心识作观察,作破斥。

 

关于内外道对此二谛的各自观点以下行文中也稍有阐述。在此只不过是简单扼要地叙述了二谛的观点而已。

 

内道的、外道的二谛的观点,在下面的行文当中也是有阐述的,在这个当中只不过是简单扼要的叙述了一下二谛的观点而已。

 

实际上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已经得到很多东西了,对外道的安立方式,尤其是小乘的唯识宗的这些安立的方式得到很多,当然后面还要讲中观宗的二谛。

 

慧浅多言有何用?如命诸根之本源,

彻证各宗深要慧,似天鹅于水取乳。

此为暂停偈。

 

暂停偈是大德在写论典的时候,有的时候中间需要休息,他就写一个颂词作为暂停偈,在这儿就暂时放一下。

 

“慧浅多言有何用?”如果你没有智慧,你的智慧很浅,你说得再多,抓不到关要,你说得再多都是没有用的。

 

“如命诸根之本源”,后面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如果要写论,要讲论的话,你必需要抓住核心,抓住根本,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是说,我写的这些东西都是抓住根本的。“如命诸根之本源”,这个是什么意思,“诸根”在《俱舍论》当中讲有二十二根,二十二根当中的命根是所有二十二根的本源,或者说是命根是所有二十一根的本源,命根就是最主要的,如果有了命根可以有其他根,如果没有命根也不会有其他根,这样的意思。如果你抓住了命根,你就抓住了一切万法的核心。

 

“彻证各宗深要慧”,所以你在写论的时候也必需要抓住各宗各派的根本,要抓住各宗各派的命根,你抓住了再去叙述,那就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说“彻证各宗深要慧”,真正把这个核心抓住之后,就能够彻底地证悟了达各宗各派最为深要的智慧,就能够让后学者真正能够得到很大的受用。

 

“似天鹅于水取乳”,这个也是一个比喻,就好象天鹅它有一种不共的能力,如果把水和牛奶混在一起的时候,天鹅的这个喙,它的嘴巴,把嘴巴放进去之后,它就把牛奶喝完最后剩下清水,它有这样一种功用。所以就是说,很多教法混在一起的时候,你必须也要有这样一种智慧,把它的根本取出来,其他的就不要了。这个方面也是一种具有殊胜智慧的表现。

 

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是说应该这样去分析内外各宗的要义,必须把要义抓出来宣讲,其他的不必要的东西,说也可以,不说也可以,这个都是可以的。此为暂停偈。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