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

 

龙树菩萨 ·造论

麦彭仁波切 · 注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60课

◎依《入中论》可契入《中论》义

 

上节课我们引用了《入中论》的一个偈颂来对照分析,不知大家课后是否看了这一颂。如果看了,说明比较听话,是好孩子、好道友(众笑)。如果一点没看,觉得不管里面说什么,反正就是讲无自性而已,那么这些教言对你来说也就没什么价值。

 

我们现在也在学习《入中论》,希望大家能认真看一下《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之所以叫《入中论》,因为它是以深、广两种方式契入《中论》的一部论典。依靠《入中论》可以解开《中论》的密意;依靠《中论》可以懂得《入中论》的内涵。《入中论》和《中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二论之重要性

 

在藏地,几乎每座寺院都会把《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列为学习中观的必修课。

 

我们今年也学习这三部论,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

 

在学习《中论》和《入中论》的时候,首先一定要了解作者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这对生起信心至关重要!纵观人类历史,在解释世尊第二转法轮教义方面,没有谁能超胜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但现今有些人却经常对他们妄加评论。其实凡夫人最好不要评论圣者,就像蚂蚁肯定比不上雪山狮子一样,凡夫的世智辩聪是无法与圣者的无碍智慧相抗衡的。

 

《入中论》的内容非常殊胜,很多人听过之后,都禁不住反复学。《中观根本慧论》同样超胜,里面诠释了甚深的空性义。如果对中观真有兴趣,最好能深入进去,深入之后就会知道,里面确实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教言。可能也有少数与空性法缘分较浅的人,无论怎样学,信心依旧难以生起,但也不要灰心,仅听闻一遍空性法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昨天之所以提到中观应成派,是因为月称论师是站在应成派的角度分析的,而龙猛菩萨住世时,并未分应成派和自续派,两派于后来才出现,这一点大家需要清楚。

 

◎了解后代中观论师观点之必要

 

大家学习中观时,不仅应知道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的观点,最好也能了解后来一些高僧大德的思想,比如,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怎样引用教证建立自己的不共观点等等。

 

虽然在有些问题上,萨迦派、格鲁派和宁玛巴的有些大德进行过辩论,但其目的是为了拓展所化众生的思路,并非相续中真的具有嗔恨或嫉妒,也不是他们的观点真有不妙之处。

 

◎学甚深法时,须排除内外障碍

 

学习中观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全身心投入,尽量避开内外的一切干扰,因为学习甚深法要时,一般都会遇到违缘,无始以来的业障常会现前。

 

这时,你可能会听到邪分别念等魔的声音:“学习中观不重要啊,你应该学一些其他经论,其实什么都不要学了,直接去实修吧,实修才最重要!”有的人听到后就会受到迷惑,觉得修行确实重要。如果你真的去盲修瞎练,就错失了学习中观的宝贵机会,以后想回头再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时上师、金刚道友、自己的心力等诸多条件都已经不具足了。

 

有的道友刚开始学的时候精进得不得了,到了中间越来越懈怠,临结束时则天天数页数,盼着快点结束,好像结束之后自己就能马上成佛一样。其实,也不是以后不学法了,学完本论之后,又要开始另一部大论,到时会不会更生烦恼呢?不管学任何法,内心堪能非常重要!可能也有一些道友虽然心里很想学,但由于业力、烦恼等各种原因,心力一直上不来,这我也能理解,只要你们坚持下来,慢慢就会好转的。

 

这次大家一起闻思《中论》的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珍惜。我看大多数人对学法还是很有兴趣的,有意乐相当重要!

 

◎要勇敢地弘扬《中论》

 

我经常想,这次的听者当中,不敢说全部或一半以上,但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应该基本领会了《中论》的法义,给别人讲解也不会有很大问题。当然,完全如理如法、毫无错谬地宣讲,除了登地的圣者,凡夫人是很难做到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引用旃扎古昧的教证说:讲经过程中难免会有口误,听者应当摆正态度,不应有太多挑剔,觉得法师今天又说错了、前后矛盾了、不符合语法、不符合逻辑……这样吹毛求疵没有必要。但在著书立说的时候,则必须精细入微。有些道友正在帮助上师整理讲记或者自己著书,这时一定要缜密细致,要把自己所有的智慧都发挥出来。

 

所以,讲法过程中有口误是难免的,以后如果有机会,大家还是应该对有缘的众生传讲这部《中论》。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的第二个问题“宣说业无自性之理”。

 

昨天讲过,业如果具有自性,就不可改变而成为常法,由此就会出现不作业。若用因明推理则为:这种业是非作业,因为常有之故。但存在不作业根本不合理,会有很多过失,下面分析这个问题。

 

卯二(有罪福颠倒之过):

 

若有不作业,不作而有罪,不断于梵行,而有不净过。10如果有不作业,那么虽未造罪业也会有罪,并且未中断梵净行者也会有不清净的过失。

 

[10] 此处藏文版颂词原意略有矛盾,但果仁巴大师对此的描述为:“沙门虽未作非梵行,但因有非梵行的无作之业,故有梵行染污之过。”与鸠摩罗什颂词原意,以及麦彭仁波切的解释一致,故保留汉文原颂词。

 

业如果具有自性,就成了常法,即未作也会存在。如果世间有不作业,就会出现即使没有造作异熟果的因——业,也会遭遇无作异熟果的情况。颂词讲了两种过失:

 

一、从罪业方面讲,就会“不作而有罪”,本来一个人造作以后才有罪,如果有不作业,则他即使从未造作过罪业,也应该有罪了。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说:“假设业是无为法,那么当时没有造罪,也成了有罪业,没有造杀生业的人,也有杀生罪业,因为彼此相联,故成了未造也会遭遇。”有些讲义说:一个人即使从未造过五无间罪,这些恶业也会无缘无故降临其身,令其堕入地狱感受无量痛苦,因为业常有、具自性之故。

 

二、从福德方面讲,“不断于梵行,而有不净过”,如果有不作业,那么一个人即使守持戒律极为清净,也会有破梵净行的过失。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解释说:“即使保持圆满清净的梵净行,却因为存在非梵行的无作之业,就使所有的行为都成为非梵行,所以也不能获得涅槃。”

 

◎各讲义的不同解释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中颂词后两句译为“住非梵行罪,今应得涅槃。”意思是,即使住于非梵行(已经犯戒了),也应得涅槃。这与本颂发太过的方式正好相反。青目论师的解释与本颂基本一致。

 

所谓梵净行,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解释说11:“梵”指涅槃,“行”指为得涅槃而作的行持(业)。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解释:“梵行,广义的说,一切的清净德行都是;狭义的说,出家人守持淫戒,在家人不欲邪行,叫做梵行。梵行的反面,是不净的罪业。”这样解释也很正确。不管哪种解释,所谓梵净行,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涅槃而行持的一种清净修道行为。

 

[11] 《般若灯论释》云:“梵者谓涅槃,若行涅槃行者,名为梵行,住此行者名住梵行。”

 

《中论》各讲义和译本对颂词的解释或翻译有时会有不同,希望大家能经常对照、分析,尤其智慧不错的人,通过多看可以了知各种不同的观点,对法义会有更深的理解。

 

◎为何罪福会颠倒

 

按理来讲,一个人如果从未造过罪业,相续中就不可能有罪业;如果守持清净的梵行,就不可能有破戒之过,但如果业的自性存在,这些过失就在所难免。为什么呢?

 

因为,业如果具有自性,它就成了常法,这样在一个人的相续中未作也会有,而业有善业、恶业等不同种类,这样他的相续就会同时具足善恶等业,因此,就会出现未作而有罪的过失。或者说,戒有犯戒和未犯戒两种,如果戒的自性存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就会同时具足犯戒和未犯戒两种业,这样一来,他即使守持清净的梵行,相续中也应具有犯戒之业。

 

如果承许业的自性存在,不仅善恶业会颠倒,世间所有对立的事物都会颠倒,比如,白色会变成黑色、黑色会变成白色、阳山会变成阴山、阴山会变成阳山等等,会有无量无边的过失。

 

总之,这一颂充分论证了业之自性不存在的道理。如果业具有自性,就颠倒了是非、因果,乃至一切对立的法,具有众多过咎,可见,承许业具自性的观点,以理证根本无法证成。此外,以教证也无法证成,因为“未破梵净行之人有犯戒过患”这样的教言,在任何一部佛经中都不可能找到。

 

这一推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果稍改一下,也能完全破掉小乘所承许的存在实有相续或实有不失坏法的观点。中观法理非常甚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卯三(有毁坏世间一切规律之过):

 

是则破一切,世间语言法。

作罪与作福,亦无有差别。

 

如果业存在自性,则破坏了一切世间的名言法,并且,造作罪业与造作福德也没有丝毫差别了。

 

如果承许业具有自性,还会具有两种过失:一、破坏了一切世间的名言法;二、造作罪业与造作福德没有丝毫差别。

 

一、破坏世间名言法之过

 

世间一切名言法都不超离因果,而因果所摄的法都是观待、不实之法。如果承认诸法无自性,假立名言中的语言、行为、分别念等存在,也算合情合理。但如果认为业的自性真实存在,就毫无疑问地否定了世人所共称的造瓶子、造柱子、修经堂、做科学发明、搞城市建设等一切名言法。为什么呢?

 

因为纵然没有劳作,其成果已经存在,无论何时都不能重新再作的缘故。比如,工人依靠各种材料可以将经堂修建起来,如果业的自性存在,就不必再修建,这样“建经堂”这一名言就被破坏了;又如,“制造瓶子”是指以前无瓶,后来通过勤作形成了瓶子,如果造瓶子的业本已如如不动地存在,再造作就没有任何必要,如此就破坏了“制瓶子”的名言;再比如,如果业不作而有,那么“农民收获粮食”及“牧民挤乳”的名言就会被毁坏。

 

以此类推,世间一切名言法都会被一一摧毁,全部化为泡影。然而,名言法是不可能被摧毁的,这显然不合理,讲道理的人谁会认同这一点呢?由此可见,业的自性不可能存在。

 

二、罪福无有差别之过

 

承许业具自性的第二个过失是,补特伽罗造作福业与造作恶业成了无有差别,因为,所有的善恶之业已经存在,无论何时都不能再作的缘故。《显句论》云:“因为造福、造罪二者一一都没有作也有福罪。”

 

比如,一个人造了杀生的罪业,而我修积了福德。如果业的自性存在,不用造作就有,那么我虽然没有杀生,也应该和他一样成为罪人;而他虽然不修福德,也应该和我一样成为善人。这样一来,造罪者与修福者已经没有丝毫差别了。

 

能否这样承认呢?当然不能。如果承认,一方面毁坏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另一方面也违反了世间常理,谁会承认遵纪守法的人和违法乱纪的人毫无差别呢?对于这种荒谬说法,世人也会讥讽的。因此,承许业有自性根本不合理。

 

寅二(异熟应成无穷而破):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

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

 

藏文译本颂词:

 

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

 

承受完果报之后,还应该继续承受,因为业有决定自性的缘故。

 

如果业的自性存在,还会有异熟无穷之过:一个人造业之后,在受完此业所带来的果报之后,还应继续受报。

 

若要追究这一过失的原委,就是因为承许业自性存在的缘故。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当众生感受完业报之后,业就像种子生芽后灭尽一样,不会再生果了。如果承许作为因法的业并没有因为果的产生而消失,而是一直存在,且这种自性是决定的、常有的,那就不能否认新果法的产生,因此还会继续受报。

 

比如,按照因果规律,一个人依前世布施的业今生获得王位之后,布施之业便就此灭尽,未来不可能再感果。但若承许业的自性存在,那此布施业的本体就应该常有。由于因具足的缘故,未来他还会继续获得王位。又如,农民在春天种植庄稼,到了秋天就会收获果实,本来秋收之后就不会再有收获,但如果承许业有自性,那么农民在冬天也会获得丰收了,但这显然不合理。

 

印顺法师的《中观论颂讲记》云:“如世间犯罪的人,他犯了罪,受国家的法律制裁。除了死刑,在刑罚期满后,他可以恢复自由,可以向善。因他的善行,或者又可以得国家的奖拔,社会的赞美、拥戴。假定说制裁了以后还应该制裁,他的罪恶永远存在,这岂非绝大的错误吗?”

 

事实上,业果成熟之后,就不会再有其他果报。譬如,阿罗汉在凡夫位时所造之业的功效若未消尽,在他身上仍会显现,但余业消尽之后,他就不会再有任何感受;又如,种子成熟之后,就不会再无休无止地成熟下去,万法皆是如此,这是业果的自然规律。但如果承认业有自性,就会有业果无穷无尽之过。由此可见,承许业自性存在并不合理。

 

丑二(破业自性存在之能立)分三:一、破因法烦恼;二、破果法身体;三、破享用异熟者。

 

寅一(破因法烦恼):

 

对方辩驳说:有了无明烦恼,就会产生种种业,比如,相续中生起了贪、嗔、痴心就会造作恶业。而作为业的因——烦恼是存在的,这样作为果的业也理应存在。所以,你们中观宗“业自性不成立”的说法不合理。

 

对方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如颂云: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

 

如果说世间诸业从烦恼而生,那么烦恼既非实有,业又怎么会具有实体呢?

 

中观宗驳曰:你们认为世间诸业由无明烦恼所生,烦恼与业互为因果,一者存在,另一者也应该存在。即为了证明业的自性存在,而说烦恼存在,但实际上,作为因法的烦恼是缘起而生,无有任何自性,与石女的儿子无异。如果烦恼不真实存在,具因者(果法)——业是以何种方式产生的呢?业又是如何具足实有的本体呢?(后面还会从业的果、享受者不存在方面遮破业。这些破法非常重要!)

 

◎以能遍所遍理推断

 

实际上,如果世间诸业皆由无明烦恼所生,则在无明烦恼不存在的前提下,诸业也遍是成立不存在。比如,树木是能遍,能遍于柏树、松树等所遍;如果树木不存在,柏树、松树等也遍是不存在。也可以用因明推理来说明:“业不存在,无烦恼之故”,其中“无烦恼”是能立(因),“业不存在”是立宗,因和立宗之间是能遍的关系,这叫做宗法成立。又如,柱子无常,所作故。所作和无常有共同的特点,是能遍的关系,此即宗法成立。

 

而关于烦恼无自性的道理,在第一品《观因缘品》里破生的时候,已经抉择出烦恼等万法无生之理;第六品《观染染者品》中也讲了烦恼与烦恼者在同时和非同时的情况下都不能产生的道理;本论后面也要宣讲可爱可憎当中烦恼不存在之理。

 

既然烦恼不存在,那诸业也遍是成立不存在。由此可见,对方业具自性的观点根本不合理。

 

◎以智慧远离歧途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业没有自性,那造善业也没有意义了,以后就不必磕头、念咒了吧?如果人缺乏智慧、邪见很重,想救他真的很难。如果具有一些世出世间的智慧,只要稍微提醒一下,他就会明白。

 

我小时候经常放牛,有的牦牛特别不听话,我刚从这边把它吆上去,它就从那边下去了;我跑到那边把它吆上去之后,它又从这边下去了,真让人没办法!有时一头不听话的牦牛,会折磨我一整天(众笑)。有一次,一头白色的牦牛执意要去不该去的地方,我怎么让它回去,它都不肯。最后我实在没办法,忍不住哭了起来。当然,大部分牦牛(三百头左右)还是非常听话的,会一直在正规的路上走,让它们上去,它们就会很自觉地上去。(众笑)

 

我不敢用牦牛来比喻人,只是想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的确很大。有些人一听说业不存在,好像马上找到了不造善业的借口“哦,对对对,既然业不存在,我就不用念咒了”,而有智慧的人则完全明白其中的密意。

 

虽然在胜义中业确实不存在,中观见最究竟,但在世俗中,对于梦幻般的业,任何中观论师都不会遮破。比如,《中论》的作者——龙猛菩萨,就是站在般若空性的见解上遮破业因果的,而关于世俗中因果不虚的问题,他在《亲友书》《宝鬘论》等很多论典中都做了广述。如果业完全不存在,龙猛菩萨根本不必造这些论典,也不会在《六十正理论》的最后说:“以此之善根,回向诸众生,愿积福慧资,终得法色身。”龙猛菩萨的金刚语不可能自相矛盾。

 

大家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我很担心有些人一听说万法皆空,该理解为空的地方不理解为空,不该理解为空的地方反而理解为什么都不存在。当然,有智慧和正见的人,应该不会误入歧途。